顯示地圖 目錄 郵編:238200 代碼:341424 區號:0565
拼音:Hé Xiàn 英譯:He County
和縣 位於安徽省東部,長江西岸,東北與江蘇省毗鄰。總面積1512平方千米。總人口65萬人(2007年末)。全縣轄10個鎮:歷陽鎮、瀋巷鎮、白橋鎮、姥橋鎮、功橋鎮、西埠鎮、香泉鎮、烏江鎮、善厚鎮、石楊鎮。縣政府駐歷陽鎮。
地勢由西北嚮東南傾斜,西北部為江淮丘陵尾部,海拔200~300米,東南大部為沿江平原,海拔50米以下。裕溪河、牛屯河、得勝河並行註入長江。滁河為本縣與全椒縣界河。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5.7℃,年降水量1000毫米。礦藏有煤、鐵、白雲石、黃砂等。
淮南鐵路、合蕪高速公路經過縣境南部,105、206省道貫穿全境。名勝古跡有國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竜潭洞“和縣 猿人”遺址,雞籠山國傢級森林公園,以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霸王祠(西楚霸王項羽自刎地)、陋室、鎮淮樓。 瞭解和縣 Understanding and county 和縣 地處皖東,長三角地區的邊緣,皖江開發的最前沿,嚮為江淮水陸之要衝。左挾長江,右控昭關,天門峙其南,濠滁環於北,依十朝古都南京,瀕九州米市蕪湖,舉目可眺鋼城馬鞍山。總面積1412平方公裏,人口65萬,轄10鎮,107個村委會、32個居委會。城區面積18平方公裏。縣城常住人口10萬。
和縣 區位優勢獨特。穿境或沿邊緣而過的合巢蕪、合寧、寧馬蕪三條高速公路構成金三角框架。乘車自縣城至合肥駱崗機場、南京祿口機場、蕪湖灣裏機場均不到90分鐘。“黃金水道”——長江流經和縣 境內65公裏,有三處18公裏長江深水岸綫資源。已經建成的公鐵兩用橋——蕪湖長江大橋引橋即落腳在和縣 南端。南京長江大橋至和縣 北端也衹有40公裏,南京長江三橋至和縣 北端衹有5公裏。已規劃的馬鞍山大橋將於2006年建設,其引橋在和縣 東端。全方位、多層次的立體交通網已形成,投資、旅遊,方便快捷。
和縣 古老而又神奇。溫暖濕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滋養了這片土地,三四十萬年前,這裏就有人類繁衍生息,一具完整頭蓋骨化石的發掘,刷新了長江文明的歷史,“和縣 猿人”的命名,將和縣 推嚮了世界。和縣 山川毓秀、名勝棋布,西楚霸王項羽拔劍自刎的烏江、李白駐足吟唱的天門山、劉禹錫貶謫和州的居所“陋室”,南梁昭明太子沐浴療疾的香泉、明太祖登臨點兵的鎮淮樓等自然和人文景觀達20餘處。和縣 人傑地靈、人文薈萃,唐朝著名詩人張籍、宋朝歌豪杜默、愛國詩人張孝祥、清朝文學家陳廷桂、當代草聖林散之、中國奧運史上第一枚金牌獲得者許海峰、中國科學研究院學部委員著名生態學家侯學煜等均是和縣 之驕傲。
和縣 年輕而又富饒。這裏藴藏着豐富的煤、磷、白雲石、石灰石、黃沙等礦産資源,是一塊亟待開發的處女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改革春風吹進了這片熱土,和縣 從此煥發青春;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大棚蔬菜名震大江南北,成為“長江中下遊最大的菜籃子”;工業發展初具規模,開闢了烏江、歷陽、瀋巷三個工業園,構築起造紙、機械、化工、建材、農副産品加工為支柱的工業體係;旅遊産業蓬勃興起,規劃建設了中國國際香泉湖、天門山、霸王祠等重點旅遊景區。縣域經濟綜合考評動態位次列全省第8位。一批有識之士紛至沓來,投資興業,共謀發展。
如今,隨着“東嚮戰略”的實施,和縣 已成為“長三角”地區梯度轉移的現代工業製造基地、緑色食品供應基地和旅遊觀光休閑基地,區位獨特,環境優越,勞力資源豐富,生産成本低廉,發展前景廣阔。 地理概況:
和縣 位於安徽省東部,長江下遊西北岸,地處東經118°04`—118°29`,北緯31°22`-32°03`,東與南京、馬鞍山、蕪湖三大城市隔江相望、東北與南京市浦口區一橋相隔、南臨無為縣、西與含山縣接壤、西北與全椒縣毗鄰,全縣南北長約75公裏,東西寬約36.4公裏(窄處約17.5公裏) ,總面積為1412平方公裏,總人口為65萬,下轄10個鄉鎮。和縣 南北長,東西窄,地勢由西北嚮東南傾斜。南部及沿江一帶地勢較為平坦,為長江衝積平原,溝河港汊縱橫交錯,水庫、坑塘星羅棋布。沿江平原圩區土地面積占全縣57.7%,圩田最低海拔7.3米。西北部多為波狀起伏的丘陵、崗地,土地面積占全縣42.3%,最高山地海拔315米(如方山)。境內有牛屯河、姥下河、太陽河、得勝河、石跋河等五條河流,另有裕溪河、運漕河、滁河、駟馬新河為南北各兩條縣界河。
氣候概況:
和縣 屬北亞熱帶濕潤型季風氣候區,有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濕潤、雨量適中、光照充足、無霜期長的特點,氣候條件優越,氣候資源豐富,適宜農作物生長。
和縣 年平均氣溫15.8℃。最熱月為7月,月平均28.1℃;最冷月為1月,月平均溫度2.6℃。歷年極端最低氣溫為-13.2℃,歷年極端最高氣溫為40.0℃,南北各地溫度差異不大,但春秋兩季溫度升降快,鼕夏溫度變化小。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以上農作物生長期為230天、活動積溫5021℃、全年無霜期259天、全年日照時數2126小時、年平均日照百分率49%、太陽輻射總量為119千卡/平方釐米。
常年平均降水量為1067mm,南部多於北部,年無雨日250天左右,雨日多集中在6-7兩月,初夏有梅雨,七、八兩月多暴雨,夏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44%。降水年際變化大,據統計:大澇年(1991)年雨量達1990mm,枯水年(1978)年雨量衹有406mm。年蒸發量1488mm,7月份最大,達204mm;元月份最小,僅52mm。年平均相對濕度78%,各月相對濕度差異不大,且有自南嚮北減小的特點。
自然資源
和縣 素有“魚米之鄉”。全縣耕地面積100.38萬畝,宜林面積為19.38萬畝。該縣礦産資源較為豐富。目前發現的主要礦藏有煤、鐵、磷、白雲石、石灰石、建築沙、地熱、礦泉等十多個礦種。其中煤預計儲量100萬噸,磷礦為預計儲量50萬多噸,白雲石預計儲量為3億多噸,石灰石預計儲量10億多噸。尤以建築石料、水泥用灰最為豐富。 建置沿革
和縣 古名歷陽,因“縣南有歷水”而得名。周朝屬揚州之邑,春秋、戰國屬楚。秦嬴政元年,置歷陽縣,屬九江郡。漢屬淮南國,晉屬揚州淮南郡。唐為和州,轄歷陽、烏江、含山三縣,其中歷陽縣轄39個鄉和西梁山鎮,宋沿唐製。明直屬南京。清屬江南左右布政使司。辛亥革命後,改和州為和縣 ,直屬省都督。1948年,成立和含愛國民主縣政府,11月,和、含分開。1949年1月成立和縣 民主政府,後改為和縣 人民政府,屬巢湖地區。12月,劃歸南京市管轄。1950年春,仍歸巢湖地區。1952年,屬蕪湖地區。1958年,和縣 與含山縣合併成立和含縣,劃歸馬鞍山市。1959年4月仍歸蕪湖地區,5月,和含縣劃開。1965年,隸屬巢湖專區管轄。現和縣 屬安徽省巢湖市,轄10個鎮,107個村委會、32個社區居委會。
中國共産黨組織在和縣 建立較早,1927年4月,中共和縣 第一個黨支部成立。同年5月,由於反革命逆流波及至縣,境內一些共産黨員仍然以各種形式,堅持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鬥爭。抗日戰爭時期,和縣 黨組織逐步恢復建立起來。自1938年9月開始,先後建立和含臨時前委、和含全縣委、和江中心縣委、和含工委、江和全工委、和含中心縣委。1942年,在和含境內,建立擁有1000人槍的含和獨立團,1943年,擴建為3000人武裝的含和支隊,七師參謀長孫仲德兼任支隊人和政委,馬長炎任副支隊長。同時,在和含中心縣委的基礎上,相繼建立了和含地委、和含專員公署。從而使這塊根據地逐漸鞏固、發展,成為集聚革命力量的一塊基地,又是溝通新四軍第二師和第七師的重要通道。1945年9月,和含根據地黨政幹部遵照中共中央的决定,在含和支隊的掩護下,安全撤離和縣 抵達蘇北。1946年7月,在蕪湖成立中共和含工委,由王訓友任書記,聯繫和含地區沒有北撤的黨員和幹部,恢復革命力量。1947年10月,彭醒夢任中共和含工委書記,並組建和含支隊,積極配合華東野戰軍南下先遣支隊,進入和含地區。1948年6月,南下先遣支隊在和縣 南鄉司常莊附近,全殲國民黨安徽省保安第六團,打開了和含地區的鬥爭局面。1949年2月,人民解放軍抵達長江北岸,約計35000人,分駐在烏江至裕溪口長達60公裏的沿江地區。同年4月上旬,為掃清渡江戰役的障礙,三野三十軍九十師二七〇團,參加進攻西梁山敵軍陣地。朱慕萍團長親自指揮主攻,光榮犧牲。1949年4月23日,和縣 全境解放。中共和縣 縣委下轄7個區委、42個支部。7月,屬江全縣、臨江縣管轄的原和縣 地域全部劃歸和縣 。全縣共建7個區,1個直屬鎮,75個鄉鎮。
1997年,和縣 面積412平方千米,人口62.2萬,轄8個鎮、13個鄉:歷陽鎮、瀋巷鎮、白橋鎮、姥橋鎮、烏江鎮、西埠鎮、石楊鎮、西梁山鎮、雍鎮鄉、蠃百鄉、功橋鄉、南義鄉、聯合鄉、城南鄉、腰埠鄉、香泉鄉、善厚鄉、濮集鄉、綽廟鄉、五顯鄉、張傢集鄉。縣政府駐歷陽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591560人,其中:歷陽鎮76759人,瀋巷鎮36486人,西梁山鎮20340人,白橋鎮29159人,姥橋鎮28660 人,西埠鎮31903人,烏江鎮37088人,石楊鎮22200人,雍鎮鄉26938人,蠃百鄉16907人,五顯鄉19164人,聯合鄉31036人,功橋鄉22718人,南義鄉16467人,城南鄉35515人,腰埠鄉27027人,香泉鄉29609人,張傢集鄉15658人,濮集鄉23641人,善厚鄉28918人,綽廟鄉15367人。
2001年8月,和縣 轄14個鎮、7個鄉,375個村委會、19個居委會,面積1540平方千米:歷陽鎮、雍集鎮、瀋巷鎮、蠃百鎮、西梁山鎮、白橋鎮、姥橋鎮、功橋鎮、西埠鎮、香泉鎮、烏江鎮、善後鎮、石楊鎮、五顯集鎮;張傢集鄉、聯合鄉、南義鄉、城南鄉、腰埠鄉、卜集鄉、綽廟鄉。
2004 年,和縣 由原21個鄉鎮調整為11個鎮、4個鄉:撤銷蠃百鎮、西梁山鎮、濮集鎮、聯合鄉、南義鄉、張傢集鄉;將原蠃百鎮整建製並入瀋巷鎮;將白橋鎮的周王、興隆、原西梁山鎮的大蔣3個村委會並入五顯集鎮;將原西梁山鎮的西梁山街居委會,大趙、張齊、三戶高、陳橋、西梁、徐莊6個村委會並入白橋鎮;將原聯合鄉的廟鎮、鄭蒲、東埂、新陶、羅韓、陶李、新廟、聯合、官林、官塘、紅光、三橋12個村委會並入姥橋鎮;將原南義鄉整建製並入功橋鎮;將西埠鎮的千壩、勝利、竜塔、五星和城南鄉的新河、天河、城東7個村委會並入歷陽鎮;將香泉鎮的孫堡、和平、竜興、長崗、白雲、工農、新建7個村委會並入西埠鎮;將原濮集鎮整建製和原張傢集鄉的彪塘、周集、寶塔3個村委會並入烏江鎮;將原張傢集鄉的張傢集街居委會,星火二、吳仕、泉水、星火、三何5個村委會並入香泉鎮;將原聯合鄉的瀏塘、竜華、劉祥3個村委會並入城南鄉。2004年底,和縣 轄11個鎮、4個鄉:瀋巷鎮、五顯集鎮、白橋鎮、姥橋鎮、功橋鎮、歷陽鎮、西埠鎮、烏江鎮、香泉鎮、善厚鎮、石楊鎮、城南鄉、雍鎮鄉、腰埠鄉、綽廟鄉。
2005年,撤銷城南鄉、雍鎮鄉、五顯集鎮、腰埠鄉、綽廟鄉;將原城南鄉整建製並入歷陽鎮;將原雍鎮鄉整建製和五顯集鎮的黃山寺、五顯集2個居委會及孫莊、寶圩、民安、大葛、丁陳、大蔣6個村委會並入瀋巷鎮;將原五顯集鎮的興隆村委會並入白橋鎮;將原西埠鎮的新建、工農、孫堡3個村委會並入香泉鎮;將原腰埠鄉整建製並入西埠鎮,將原西埠鎮的新建、工農、孫堡3個村委會劃出;將原綽廟鄉整建製並入石楊鎮;保留姥橋鎮、功橋鎮、烏江鎮、善厚鎮等4個鎮。區劃調整後,和縣 轄10個鎮。 行政人口 The Chief of the population 行政區劃
和縣 現轄10個鎮,107個村委會、32個社區居委會,縣政府駐歷陽鎮歷陽東路87號。其中歷陽鎮轄17個村委會、8個社區居委會,鎮政府駐歷陽鎮陋室西街;瀋巷鎮轄18個村委會、6個社區居委會,鎮政府駐瀋傢巷;白橋鎮轄9個村委會、3個社區居委會,鎮政府駐白橋;姥橋鎮轄8個村委會、2個社區居委會鎮政府駐姥橋;功橋鎮轄9個村委會、2個社區居委會,鎮政府駐功剩橋;西埠鎮轄11個村委會、2個社區居委會,鎮政府駐西埠;香泉鎮轄8個村委會、2個社區居委會,鎮政府駐香泉;烏江鎮轄11個村委會、4個社區居委會,鎮政府駐烏江;善厚鎮轄7個村委會、1個社區居委會,鎮政府駐善厚集;石楊鎮轄9個村委會、2個社區居委會,鎮政府駐石楊。
和縣 轄10個鎮:歷陽鎮、瀋巷鎮、白橋鎮、姥橋鎮、功橋鎮、西埠鎮、香泉鎮、烏江鎮、善厚鎮、石楊鎮。
人口概況
2006年末全縣總人口為649727人,總戶數為201499戶,戶平均3.22人。總人口中男性為341607人,女性為308120人。
少數民族和宗教概述
和縣 是一個少數民族大縣,現有回、苗、壯、藏、蒙古、維吾爾等25個少數民族,人口1萬餘人,占全市少數民族總人口的70%,其中回族占絶大多數,約8500人。全縣有2個回族行政村,1個回族社區居委會,16個回族自然村,2所民族小學,1個民族飯店,2座清真寺。
我縣境內宗教有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四大宗教,宗教團體有三個,有“和縣 佛教協會”、“和縣 伊斯蘭教協會”、“和縣 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全縣批準登記的合法宗教活動場所139處,其中基督教堂點118處,佛教寺廟19座,清真寺1座,天主教堂1處,信教群衆8萬餘人,占全縣總人口八分之一,其中基督教信徒5萬餘人、佛教徒2萬餘人、伊斯蘭教徒8千餘人,天主教徒100餘人。 戲劇歷史與現狀
和縣 是全國文化先進縣,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我們的祖先就有了文化生活的需求。諸如:秧田裏唱秧歌;山溝裏唱山歌;閑歇時玩竜燈、打蓮槍。應有盡有,五花八門。每逢過年過節、廟會、宗祠祭祖都要請比較正規的“倒七戲”前來助興。這就是“倒七戲”商業化的開端。據實物考證,早在清朝末年,就有相當數量的“倒七戲”班社活躍在江淮之間,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由於受到封建思想的約束和一些權貴、族群的歧視,“倒七戲”衹能局限在“三小戲”(即三個演員一臺小戲)的範圍之內。但她仍以頑強的生命力和獨特的魅力贏得人民的喜愛。
解放後,文藝復興,1955年7月,縣文化科根據群衆文化生活的需求,將“得勝”、“人民”兩民間劇團改編成和縣 廬劇團。從此,廬劇在和縣 這塊肥沃而秀麗的大地上深深地紮下了根。與此同時,和縣 先後還成立了京劇團、雜技團、文工團。為了有效地辦好劇團,根據全國的經驗,確定了一縣一團方針,京劇團、雜劇團被劃入蕪湖地區。文工團的骨幹充實到廬劇團。這樣,和縣 廬劇團就成了唯一的地方劇團。經不斷的改革創新,五八年後,廬劇團擁有了專業編劇、導演、作麯、舞美、燈光,整團演職員七十多人。能夠獨立地排演大型古裝戲,現代戲。
一九六四年後,大演革命現代劇浪潮席捲全國,該縣專業、業餘劇團全面禁演古裝戲。全縣各業餘劇團改成宣傳隊,以自己的方式表演身邊的事。縣劇團除了正常演出外,還創作了小戲《救牛》參加省文藝調演,得到好評。省文化廳還組織抽調省內最優秀的專傢進行加工修改,計劃參加華東地區文藝調演,後因故未能成行,但和縣 廬劇團在省內藝術界的地位從此確立。
在大演革命樣板戲的年代裏,該縣專業、業餘文藝團體排演了《紅燈記》、《沙傢浜》、《平原作戰》、《海港》等。和縣 廬劇團還創作了小戲《春滿伙房》、《山村新風》、《牛欄春暖》、《差在哪裏》,參加了省文藝調演,得到了省領導和專傢的一致好評。當時的《新安徽報》都作了全面報道。
一九七七年後,古裝戲重新開放,和縣 廬劇團立即排演《十五貫》、《梁山伯與祝英臺》、《濟公傳》等幾十出大型古裝戲走遍了大江南北。農村的業餘劇團如雨後春筍般地建立起來。曾由縣廬劇團培養成長起來的演員武道芳,深受廣大觀衆的喜愛,當選為省民間藝術傢協會主席,錄製的廬劇磁帶遠銷港臺、東南亞。
和縣 廬劇團是我縣戲劇工作的主力軍,創作的戲劇、小品曾多次在省、華東及全國獲奬。近年來為配合縣各項中心工作,編排了大量的文藝節目進行宣傳演出,並長期深入農戶、村頭。每到一處都深受歡迎。2005年在瀋巷鎮豐圩行政村演出後,一位農民激動地說:“沒想到有這麽好的戲送到我們村來”。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他們還分別為南京雨花節、蕪湖捲煙廠、巢湖大市場、和縣 華星公司、縣供電局、縣財政局等企事業單位作大型專場演出。據統計1997年以來和縣 廬劇團平均每年演出場次達160場,在全省劇團也屬領先。和縣 廬劇團1991年、2000年兩次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文化工作先進集體”,1997年省委宣傳部還授予“三反對、三下鄉、一提倡活動”先進集體。
和縣 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和縣 文化底藴豐厚,戲劇人才輩出。在新的徵途上必將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經濟發展 Economic development 農業概述
和縣 是傳統的農業大縣,是國傢商品糧、商品油基地縣,無公害蔬菜生産示範基地縣。2001年被國傢農業部、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聯合認定為“全國園藝産品出口示範區”,2002年被國傢農業部評為“無公害蔬菜生産示範先進縣”,多次被省級評為農業産業化示範縣、農機十強縣。到2005年底,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50.4萬畝,糧食種植面積68.0萬畝,比上年增長2.6%;油料作物種植面積40.6萬畝,比上年下降3.1%;棉花種植面積4.2萬畝,比上年下降2.3%;蔬菜種植面積28.0萬畝,與上年相比持平。糧經作物播種面積比由上年的43.7:56.3調整為今年的45.2:54.8,糧食播種面積比重上升了1.5個百分點。糧食産量繼續保持增長。全年糧食總産量30.0萬噸,比上年增長7.7%,其中:夏糧總産量2.0萬噸,增長48.7%;秋糧總産量28.0萬噸,增長5.5%。
農業經濟在結構調整中穩步發展。全縣農、林、牧、漁總産值(現價)分別為:15.2億元、0.2億元、4.1億元、2.7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4.6%、3.8%、-0.1%、6.6%。種植業增加值占第一産業增加值比重為70.8%,與上年相比基本持平,單位耕地面積創造的種植業增加值1159元/畝,比上年增長2.0%。退耕還林工作進展有序,退耕還林面積53公頃。養殖業剋服“禽流感”疫情的不利影響,傢禽飼養量、出欄量均保持增長。全年肉類總産量比上年增長2.0%;水産養殖結構調優,特種水産養殖比重上升。
農村基礎設施進一步加強。年末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38.7萬千瓦,比上年增長9.0%;收割機械283臺,同比增長97.9%;排灌動力機械52793臺,比上年增長2.1%;全年化肥施用量(實物量)148896噸;農業用電量6164萬千瓦時,同比增長20.0%。
“三棚加一塘,致富奔小康”──大棚蔬菜、大棚養鴨、大棚養雞和精養魚塘,是和縣 農業産業結構調整的主導方向,是農民致富的源泉。
大棚蔬菜:和縣 從1985年開始示範種植大棚蔬菜以來,因其經濟效益顯著,蔬菜種植面積得到迅速發展。到1990年前後已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菜園子”,到2002年蔬菜瓜果種植面積達26.7萬畝,年産量50.9萬噸,成為僅次於山東壽光之後的全國第二大蔬菜生産基地。“五個能人帶全鄉,萬噸蔬菜過大江”曾傳為佳話,是和縣 蔬菜發展的縮影。
大棚養鴨:2002年,全縣大棚養鴨920戶,出欄850萬衹,比上年分別增長了51%和25%。其中素有鴨子之鄉的香泉鎮大棚養鴨戶高達600戶,出欄肉鴨500萬衹,分別比上年增加了50%和43%,其效益年均衹純利用1.34元,增長25%。2002年,該鎮高架大棚發展150座,共飼養230萬衹肉鴨,衹均獲得純利1.5元左右。
大棚養雞:發展以瀋巷、烏江為中心的土肉雞生産,2002年,全縣有養雞大戶150戶,出欄土肉雞230萬衹,與2001年基本持平。其中,瀋巷鎮養雞大戶30餘戶,出欄良種土雞60萬衹,烏江鎮養雞大戶70餘戶,出欄土肉雞80萬衹。
精養魚塘:2002年,我縣水産養殖14.5萬畝,水産品産量2.43萬噸,漁業産值1.34億元(90年不變價),特種水産養殖面積7.9萬畝,以上各項指標分別比1998年增長22.9%、24.0%、10.7%、54.9%。五年來,我縣在全省漁業致富工程評比中,先後1次被評為漁業致富先進縣,2次被評為省漁政管理先進縣。
和縣 經濟開發區簡介
和縣 經濟開發區是省級開發區,位於縣城北郊1.5公裏處,距縣行政中心僅500米。規劃面積30平方公裏,起步區5平方公裏,規劃了四園一區,重點發展輕紡、機械製造、食品加工等項目以及為開發區配套的服務業、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項目。目前開發區已建成面積2.4平方公裏,全面實現了道路、供電、供水、排水、通訊、寬帶、有綫電視及土地平整“七通一平”。已引進千萬元規模的國內外工業項目數十傢。
和縣 經濟開發區有精幹高效的管理服務隊伍,對入園項目實行全程代理服務,積極為投資者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務。同時,開發區還製定了包括稅收、規費等方面的一係列優惠政策。
和縣 特産
·和縣 :香酥麻雀 炸牛肉
·善厚鄉:紅辣椒
·蠃百鄉:皮蛋
·烏江鎮:羽毛畫,霸王酥
·和城特産:鹵鴨,甜葉菊 ,姥半夏
·白橋:茶幹
·姥橋:花生酥
·綽廟:綽廟酥
和縣 小吃更是遍布全國,像灌湯包,各色大餅餡餅,餛飩,蛋糕點心以及豆製品等等。在全國各地幾乎都有和縣 人的身影。 和縣名人 And county Celebrity 1、唐朝著名詩人張籍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原籍蘇州(今屬江蘇蘇州),遷居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 烏江鎮)。貞元初,與王建同在魏州學詩,後回和州。貞元十二年(796),孟郊至和州,訪張籍。十四年,張籍北遊,經孟郊介紹,在汴州認識韓愈。韓愈為汴州進士考官,張籍被薦,次年在長安進士及第。元和元年(806)調補太常寺太祝,與白居易相識,互相切磋,對各自的創作産生了積極的影響。張籍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幾乎失明,明人稱為“窮瞎張太祝”。元和十一年,轉國子監助教,目疾初愈。15年後,遷秘書郎。長慶元年(821),受韓愈薦為國子博士,遷水部員外郎,又遷主客郎中。大和二年(828),遷國子司業。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樂府”。南唐末年張洎收集張籍詩400多首,錢公輔名為《木鐸集》12捲。南宋末年湯中以傢藏元豐八年寫本為主,兼以各本校定,編為《張司業集》8,附錄1捲,魏峻刊刻於平江。今傳宋蜀刻本唐人集中的《張文昌文集》 4,共收詩317首。明嘉靖萬歷間刻本《唐張司業詩集》8,共收詩450多首,《四部叢刊》曾據以影印。1958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以它為底本,並參照現存各本進行校勘刪補,編成《張籍詩集》8捲,共收詩480多首。另據《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張籍有《論語註辨》2捲。
2、宋朝歌豪杜默
杜默(1019-約1085),字師雄,和縣 南義鄉豐山杜村人,北宋著名歌豪。他幼讀經史,愛寫詩文,20歲遊學開封。當時,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愛慕杜默的才華,請其任幕府書記官,杜默推辭未赴。同年六月,自謀任武成軍節度判官,後應如進京都任秘閣校勘。與詩人歐陽修、石曼卿相處甚密。其師石介作詩曰:“曼卿豪於詩,永叔豪於詞,師雄歌變豪,三人宜同稱。”故有“三豪”之稱。杜默為詩多不合律,後人因言事不合格者為杜撰。杜默不願追逐名利,於北宋康定元年(1040),辭官還鄉,特意購六株玉蝶梅植於住宅邊旁,平日邀宴賓朋,飲酒賦詩,賞梅遣興。著有《詩豪集》一捲。後,以特奏名仕,任新淦縣尉,終年68歲。
3、愛國詩人張孝祥
張孝祥(1132~1169)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傢,字安國,號於湖居士,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 東北)人。紹興二十四年甲戌(公元1154年)進士第一名(狀元)。因廷試第一,居秦檜孫秦塤之上,登第後即上書為嶽飛叫屈,秦檜指使黨羽誣告張孝祥謀反,將其父子投入監獄,秦檜死後獲釋。歷任校書郎兼國史實錄院校勘、起居捨人、權中書捨人、都督府參贊軍事、撫州知州、建康留守等職。其詞風格豪邁。在建康留守任上所作《六州歌頭》,表現出要求恢復國傢統一的激情,對南宋政權的苟且偷安予以強烈譴責,力主抗金的大臣張瀎為之感動罷席。有《於湖居士文集》、《於湖詞》。《全宋詞》輯錄其223首詞。,其中尤以表現愛國思想、反映社會現實的作品成就最為突出。如《浣溪沙·荊州約馬舉先登城樓觀》寫“萬裏中原烽火北”,表達了對在金人統治下的北中國的懷念;《水調歌頭·和龐佑父》以“剪燭看吳鈎”,“擊楫誓中流”,表達北伐抗敵的熱情。他的代表作《六州歌頭》“長淮望斷”概括了自紹興和議、隆興元年符離兵敗後20餘年間的社會狀況,對於南宋王朝不修邊備、不用賢才、實行屈辱求和的政策,表示了極大的憤慨。詞中寫道:“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據說當時他在建康留守席上賦此詞,張瀎讀了之後深為感動,為之罷席而去(《說郛》引《朝野遺記》)。清代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也說這首詞“淋漓痛快,筆飽墨酣,讀之令人起舞”,可見其影響之大。張孝祥詞中較多的是寫景寄情、因事立意之作,如《念奴嬌·離思》《水調歌頭·泛湘江》,通過對江上“處處風波惡”的描繪和對屈原的吊念,表達了自己“天涯漂泊”和無辜被黜的感慨。他常常流露出一種放曠、豁達的人生態度,顯然是受到蘇軾很深的影響。如《西江月·洞庭》的“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浣溪沙》的“已是人間不係舟,此心元自不驚鷗,臥看駭浪與天浮”等,在清疏淡遠的韻調中隱含着作者在飽受打擊之後的牢騷不平。又如《念奴嬌·過洞庭》是乾道二年(1166)因受讒毀罷官後自桂林北歸的途中所作。上闋描寫“表裏俱澄澈”的洞庭湖景色,下闋抒發“肝肺皆冰雪”的高潔胸懷,被前人推為其詞作中最傑出的一首。這類詞作境界清疏空闊,情調凄涼蕭颯,雖然沒有直接寫社會現實,但卻呈現出了那個時代的特殊色彩。
據說張孝祥“平昔為詞,未嘗著稿,筆酣興健,頃刻即成,初若不經意,反復究觀,未有一字無來處……,所謂駿發踔厲,寓以詩人句法者也。”(湯衡《張紫微雅詞序》)因為是憑藉激情進行創作,所以情感連貫,熱情澎湃,語言流暢自然,又能融匯前人詩句而不見雕琢痕跡。查禮說:“於湖詞聲律宏邁,音節振拔,氣雄而調雅,意緩而語峭”(《銅鼓書堂遺稿》),正概括了張孝祥詞的基本特點。他寫詞也是有意地學習蘇軾,評論者也多以為二人極其相似,如湯衡說:“自仇池(蘇軾)仙去,能繼其軌者,非公其誰與哉?”(《張紫微雅詞序》)張孝祥詞上承蘇軾,下開辛棄疾愛國詞派的先河,在詞史上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
4、清朝文學家陳廷桂
陳廷桂(1768—1842)清朝文學家。別名夢湖,今安徽和縣 歷陽鎮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中舉,乾隆六十年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歷任刑部主事,律例館纂修,員外郎,雲南及江西副考官,湖北安襄道按察使,陝西按察使,太僕寺少卿,奉天府丞兼提督學政等職。著有《歷陽典錄》、《滇程日記》、《豫章行記》、《瀋陽於役記》、《江漢行程錄》、《秦三絶錄》等。晚年回歸故裏著有《筍根雜錄》、《歷陽詩囿》、《年譜稿》,並重修《和州志》。
5、當代草聖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號三癡、左耳、江上老人等。安徽和縣 烏江鎮人,生於江蘇江浦。建國初,林散之當選安徽省第一屆人民大會代表,曾任江浦縣(時屬安徽,現改名為浦口區)農田委員會副主任、江浦縣副縣長。六十年代初入江蘇省國畫院任專職畫師。曾為江蘇省國畫院一級美術師、省書法傢協會名譽主席。1972年中日書法交流選拔時一舉成名,趙樸初、啓功等稱之詩、書、畫“當代三絶”。1989年12月6日因病辭世,終年90歲。
6、中國奧運史上第一枚金牌獲得者許海峰
許海峰,1957年8月1日生於福建省竜海縣,安徽和縣 人,我國著名的射擊運動員。在第23屆奧運會上,獲男子手槍60發慢射冠軍,成為本屆奧運會首枚金牌得主,同時也是中國奧運會歷史上的首位冠軍得主,打破了中國奧運史上金牌“零”的紀錄。從教後,他帶選手獲得了兩枚奧運會金牌。許海峰是名副其實的金牌運動員和金牌教練。
7、中國科學研究院學部委員著名生態學家候學煜
候學煜(1912——1991),和縣 歷陽鎮人。畢業於金陵大學,1945年留學美國,1947年獲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碩士學位,1949年獲博士學位。1950年回國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工作,成為我國植物學奠基人之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兼職教授。中科院學部委員(院士),全國人大、政協常委。1991年4月1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79歲。 百科大全 Wikipedia Encyclopedia He Xian
和縣
He Xian
中國“和縣 猿人”故鄉,安徽省巢湖地區轄縣,重點糧、棉産區。位於省境東部,長江左岸。面積1412平方公裏,人口59.87萬。縣府駐歷陽鎮。秦置歷陽縣,北齊改稱和州。1912年稱和縣 。縣境地勢西北高,多丘陵崗地;東南低,為平原圩區,俗有“三山七圩”之稱。土地肥沃,氣候溫暖濕潤。盛産水稻、小麥、棉花、油菜籽等,並産魚類和桔梗、姥半夏、明黨、蜈蚣、杜仲等中藥材。名勝古跡有烏江霸王廟及頂羽衣冠塚、唐劉禹錫陋室、“和縣 猿人”遺址竜潭洞、北宋玉蝶梅(又稱“半枝梅”)、西梁山、香泉、萬壽塔、文昌塔、鎮淮樓等。竜潭洞位於縣北汪傢山北坡,1980年發現完整猿人頭蓋骨1具、牙4顆,定名為“和縣 猿人”,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梁山位於縣南長江岸邊,隔江與東梁山對峙如門,合稱天門山,形勢險要,為兵傢必爭之地。1949年春,此處為渡江戰役戰場之一。山上有王羲之摩崖石刻等歷史古跡。
(朱孟春) n.: He County 旅遊 安徽 公園 景點 畫傢 書法傢 歷史人物 猿人 考古 遺址 古人類 百科大全 地理 山川 巢湖 名山 淮安 建築 城樓 古跡 泉 名勝 景區 詩人 宋朝 更多結果...
太和縣 興和縣 雲和縣 新和縣 永和縣 南和縣 平和縣 政和縣 泰和縣 西和縣 共和縣 夏和縣 協和縣 天和縣 福和縣 翁和縣 山和縣 富和縣 德和縣 青和縣 寧和縣 綏和縣
石楊鎮 善厚鎮 腰埠鄉和縣 方言 歷陽鎮 瀋巷鎮 白橋鎮 香泉鎮 西埠鎮 姥橋鎮 功橋鎮 烏江鎮 五顯集鎮 雍鎮鄉 城南鄉 綽廟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