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目錄 《武侯祠 Zhuge Liang Memorial Hall》詩人: 李石 Li Dan 風弄波濤鼓角喧,蜀江猶有陣圖存。 綸巾羽扇人何在,眼看群兒戱棘門。 《武侯祠 Zhuge Liang Memorial Hall》詩人: 張瓚 Zhang Zan 武侯祠
帝城誰送應商金,故壘蕭蕭歲月深。 山勢北來連鳥道,水聲東去作竜吟。 西風老樹惟寒鵲,落日荒郊衹暮砧。 不有少陵詩句在,草堂何處共追尋。 武侯祠
在四川省成都市區西南。西晉末成漢李雄為紀念三國蜀相武鄉侯諸葛亮而建。明初並入劉備的昭烈廟。今祠為1672年重建。前進為劉備殿,供劉備塑像;後進為諸葛亮殿,供諸葛亮貼金像,西側為其子諸葛瞻、孫諸葛尚塑像。兩廂為文武大臣塑像◇夾道側有劉備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侯祠
西晉 末年 李雄 為紀念 蜀漢 丞相 忠武侯 諸葛亮 而建。在 四川省 成都市 南郊。祠內古柏蒼鬱參天,殿宇高大華美。現存有 唐 裴度 撰文、 柳公權 書寫的“蜀丞相諸葛武侯祠 堂碑”。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 杜甫 《諸葛廟》詩:“久遊 巴子國 ,屢入 武侯祠 。” 清 鈕琇 《觚賸續編·樾巢近體》:“《過武侯祠 》雲:‘天涯爭奉 武侯祠 ,千古精靈想在茲。’” 巴金 《憩園》三十:“我的車子到了 武侯祠 , 老姚 夫婦站在大門口等我。” 武侯祠 投訴電話南陽旅遊投訴電話:0377-63397139
河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371—6550677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南陽武侯祠 位於南陽市區西臥竜崗上,是紀念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傢、思想傢、軍事傢諸葛亮躬耕於南陽的祠宇。
始建於魏晉時期。明弦治規模最大,現武侯祠 占地185畝,明清建築155間,歷代題記、碑刻400餘通,另有大量匾額楹聯。位於中軸綫的建築有石牌坊、仙人橋、山門、大拜殿、草廬、寧遠樓,兩側有諸葛井、碑廊、古柏亭、野雲庵、老竜洞、伴月臺、躬耕亭等。其它有三顧祠、臥竜湖、竜角塔、漢碑亭、道房院、讀書臺、臥竜書院等。武候祠古柏森森,修竹映襯,自然景觀引人入勝,是一座集名人名勝為一體的歷史文化寶庫。 武侯祠 聯繫方式地址:漢中以西的勉縣武侯鎮。
郵編:723000武侯祠 投訴電話漢中旅遊投訴電話:0916-2222504
陝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29—85261437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武侯祠 景區榮譽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侯祠 門票價格10元武侯祠 節慶活動陝西的地方性節慶活動很多,尤以西安地區為最。
西安市節令性活動始於西周,經過歷代充實與發展,成為傳統體育中的重要內容之一,長盛不衰。項目主要有:每年春節間的“行春”、“打春”、“拜春”的歌舞、棋類和遊覽活動;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的鬧元宵活動,其內容包括耍社火(踩高蹺、跑旱船、舞獅、舞竜、扭秧歌等)、耍雜技、觀燈和武術表演等;二月初二的麯江拾菜踏青;三月初三的清明節前後打鞦韆、放風箏及郊遊;二月至三月,鄉間廟會上雜耍,武術和硬氣功表演;五月初五端五節竜舟競賽;六月至八月各大公園的消夏活動和文藝表演;春節前後的鼕季百日跑、元旦越野賽和沿西安城墻進行的國際馬拉鬆比賽;近年開始舉辦的中國西安古文化藝術節,也推出了許多群衆喜愛和積極參與的文化體育活動。
遊客在一年中的任何季節來到陝西都會不虛此行,都有機會參加某項富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節令性活動。武侯祠 開放時間8:00-17:00武侯祠 最佳旅遊時間漢中地處秦嶺南麓,北方的寒流被阻隔在外,所以鼕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4℃,四季均適合旅遊。武侯祠 特別提醒1多準備一些膠捲。陝北雖沒有太多的名勝古跡,但其民俗風情和當地建築都很有特色,可供拍攝的題材很廣,到時候沒有膠捲豈非憾事?
2陝北高原風沙很大,最好帶上眼鏡、帽子等以備不時之需,同時,也要註意保護好你的相機,以防被沙子劃傷。武侯祠 美食漢中的地方風味名菜有:金錢發菜、幹燒旱鯉、白雪團魚、天麻烏鳳、傘把排骨等;武侯祠 住宿★★★★漢中郵政大酒店tel:0916-2250866
★★★漢中金江大酒店tel:0916-2238588
★★★漢中古月大灑店tel:0916-2236999
★★★石獅大酒店tel:0916-2302700
★★★田園大廈tel:0916-2238989
★★漢園賓館tel:0916-2ll4911
★★漢中賓館tel:0916-2214921
武侯祠 購物當地知名土特産有黑貢米、黑木耳、柑橘等。武侯祠 交通每天有100多個汽車班次發往市內外各地,各主要景點都與市內的主幹公路相連,交通方便。
漢中-勉縣專綫車可達。武侯祠 玩法參觀、學習受教育、
武侯祠 位於漢中以西的勉縣武侯鎮,是我國修建最早的一座武侯祠 ,規模宏大,建築雄偉,佈局適宜。祠內共有七進院落,有漢、晉、唐、宋、元時期歷代碑刻數十座,祠前有一高10米有餘的牌坊,上書“漢丞相諸葛武侯祠 ”的字樣。
勉縣武侯祠 位於縣城南3公裏處。前依公路,後蘯漢水,坐南嚮北,占地30餘畝。武候祠共有7院60餘間殿宇房捨,建築雄偉,市局嚴整,現存建築多為清代所建,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史載,勉縣武侯樹是為諸葛亮建造了最早奉祠廟宇,比成都的武侯祠 早半個世紀。諸葛亮死後,朝野上下俱敬其“德範遐邇”,念其“勳蓋季世”,紛紛要求修建祠廟以作奉祠。但因劉備宗廟在成都之故而不好在成都設祠,於是便於公元263年在勉縣武侯墓旁首先為其修廟建祠、供人奉祠。千百年來,因諸葛亮的高風節光鑒萬世,所以武侯祠 就成了人們的憑吊之所。遊人仰慕而至,四季皆香火不斷。
祠院內有株枝榮葉茂的“旱茂樹”,形似平蓋,花開如蓮,色香俱佳。為全國稀有喬木花樹、每年仲春,鮮花怒放。先花後葉,分外妖繞,為武侯祠 一大勝景。
漢中的武侯祠 可能緣於偏僻,也可能保留着南陽隆中的韻味,清淨典雅,一塵不染,似乎有一種回歸的安靜。在武侯祠 ,可能諸葛亮的忠貞感動着草木流水,殿前的花木茂盛,生長興旺,也在表達着對諸葛先生敬意。這裏有着許多名貴的花木,在其他地方也很少見。蝴蝶梅、臘梅、紫葳、桂花、凌霄花、櫻花、黃果樸樹、白果樹、皂角樹、古柏等花木,爭奇鬥研,鮮亮如春。最珍貴要數有400多年的旱蓮樹了。
據說,旱蓮的花朵紅白相間,花心成粉色,花形如蓮花,所以人們稱其為旱蓮。這也是國傢珍貴樹種。當地朋友介紹說,旱蓮從夏季開始生蕾,孕育十個月方纔開花,開花在每年三月,三八節是最佳賞花的日期。還說旱蓮開花時還沒有葉子,枝桿突兀,而滿樹花如霞,形如笑,臨風搖曳,楚楚動人。可惜這次來晚了,我們沒有看到這花的美妙了。院裏還有一株三百多年的蝴蝶梅,主幹大約有25公分,樹高三四米,樹冠如蓬,葉若扶桑。這蝴蝶梅有四個花瓣,多白花,前兩葉大後兩葉小,酷似玉色蝴蝶。此時看去,花已大多落了,還有稀疏的花朵留在樹上,還有一縷嬌豔的風采。不過從那遺留的痕跡裏,我還能感受到蝴蝶梅盛開時那燦爛和高雅。
江山如畫,令無數英雄競折腰。在歷史的舞臺上,有多少英雄人物一展風采,實現着人生的偉大理想。而這舞臺之上,有諸葛亮先生一樣的人,把握歷史的機會,在風雨變幻中一展英雄本色,讓世人敬仰。風起雲涌的歲月締造了無數豪傑,翻揚歷史,一展風采,而英雄又書寫着精彩的篇章,讓歷史放射光芒。 武侯祠 (Temple of Marquis)是紀念中國古代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祠宇。
公元二三四年八月,諸葛亮因積勞成疾,病卒於北伐前綫的五丈原,時年五十四歲。諸葛亮為蜀漢丞相,生前曾被封為“武鄉侯”(鄉侯為漢時爵位,自下而上,分別是亭侯,鄉侯,縣侯,關羽授封壽亭侯),死後又被蜀漢後主劉禪追謚為“忠武侯”,因此歷史上尊稱其祠廟為“武侯祠 ”。全國最早的武侯祠 在陝西省漢中的勉縣。勉縣武侯祠 乃天下第一武侯祠 。勉縣武侯祠 建於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勉縣武侯祠 所在地乃諸葛亮當年赴漢中屯軍北伐的“行轅相府”故址。
目前最有影響的是成都武侯祠 ,成都武侯祠 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也是首批一級博物館,每年吸引上百萬遊客參觀遊覽,享有三國聖地的美譽。此外,還有陝西勉縣武侯祠 、有南陽武侯祠 、襄樊古隆中武侯祠 、重慶奉節白帝城武侯祠 、雲南保山武侯祠 和甘肅禮縣祁山武侯祠 等。此外,還有建於唐代前的陝西岐山五丈原諸葛廟,建於明代的武侯宮(湖北蒲圻),建於建安時期的黃陵廟(湖北宜昌)等。浙江蘭溪的諸葛鎮,因諸葛亮子孫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萬歷年間始建丞相祠堂,丞相祠堂有古建築五十二間,內設諸葛亮靈位。近些年,蘭溪丞相祠堂漸負盛名,影響日盛。 成都武侯祠 ,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南門武侯祠 大街,是中國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廟,由劉備、諸葛亮蜀漢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組成。始建於公元223年修建劉備陵寢。千多年來幾經毀損,屢有變遷。武侯祠 (指諸葛亮的專祠)建於唐以前,初與祭祀劉備(漢昭烈帝)的昭烈廟相鄰,明朝初年重建時將武侯祠 並入了“漢昭烈廟”,形成現存武侯祠 君臣合廟。現存祠廟的主體建築1672年清朝 康熙年間(康熙十一年)重建。1961年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成立博物館,2008年被評為首批國傢一級博物館,享有“三國聖地”之美譽。成都武侯祠 現分文物區(三國歷史遺跡區)、園林區(三國文化體驗區)和錦裏(錦裏民俗區)三部分,面積約15萬平方米。成都武侯祠 是國內紀念蜀漢丞相諸葛亮的主要勝跡,也是成都市一個主要的旅遊參觀點。成都武侯祠 是中國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以文、書、刻號稱“三絶”的《蜀丞相諸葛武侯祠 堂碑》最為知名。
成都武侯祠 博物館:現分文物區、園林區和錦裏三部分,面積230畝(15萬平方米)。根據武侯祠 新的規劃內容,武侯祠 將對這三個區域進行更加合理的功能區劃,分為三國歷史遺跡區、錦裏民俗區、三國文化體驗區三大板塊。
武侯祠 同漢昭烈廟、劉備墓(惠陵)相毗連。整個武侯祠 坐北朝南,主體建築大門,二門,漢昭烈廟,過廳,武侯祠 五重建築,嚴格排列在從南到北的一條中軸綫上。以劉備殿最高,建築最為雄偉壯麗。武侯祠 後還有三義廟、結義樓等建築。
大門匾額為“漢昭烈廟”。大門內濃蔭叢中,矗立着六通石碑,兩側各有一碑廊,其中最大的一通在東側碑廊內,唐代“蜀漢丞相諸葛武侯祠 堂碑”,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立,有很高的文物價值,為國傢一級文物,因文章、書法、刻技俱精被稱為“三絶碑”。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書法傢柳公綽(柳公權之兄)書寫,名匠魯建刻字,都出自名傢,因此被後世稱為三絶碑。 碑文對諸葛亮的一生,作了重點褒評;竭力贊頌諸葛亮的高風亮節,文治武功,並以此激勵唐代的執政者。碑文特別褒奬諸葛亮的法治思想,馬謖因失街亭被諸葛亮依法處斬,臨刑,馬謖哭着表示自己死而無怨。李嚴與廖立,兩人都是被諸葛亮削職流放的罪人,但他們也自甘服罪。當他們得知諸葛亮病逝,“聞之痛之,或泣或絶”。這些均屬史實,裴度據史褒評,令人信服碑文通篇辭句甚切,文筆酣暢,使人百讀不厭。諸葛亮之所以為後人所敬仰,還因為他有着高尚的思想和作風,不利用職權謀私。
二門之後是劉備殿,為單檐歇山式建築。正中有劉備貼金塑像,左側陪祀的是他的孫子劉諶。據說,他的兒子蜀漢後主劉禪由於昏庸無能,不能守基業,他的像在宋、明兩代幾次被毀,後來就沒有再塑。在蜀漢後主劉禪降魏時其子劉諶到劉備墓前哭拜,殺掉傢人後自殺身亡。兩側偏殿,東有關羽父子和周倉塑像,西有張飛祖孫三代塑像。兩側東、西廊房分別塑有蜀漢文臣、武將坐像各十四尊。東側文臣廊坊以龐統為首,西側武將廊房以趙雲領銜。
諸葛亮殿內正中貼金塑像
劉備殿後,下數節臺階(武侯祠 低於漢昭烈廟,象徵古代君臣關係),是一座過廳,挂有“武侯祠 ”匾額。武侯祠 是紀念三國時蜀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的祠堂,諸葛亮生前封“武鄉侯”,死後謚號“忠武”,故紀念他的祠堂稱作“武侯祠 ”。諸葛亮殿懸“名垂宇宙”匾額,兩側為清人趙藩撰書“攻心”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的聯文,是頗負盛名的一幅對聯,藉對諸葛亮、蜀漢政權及劉璋政權的成敗得失的分析總結,提醒後人在治蜀、治國時藉鑒前人的經驗教訓,要特別註意“攻心”和“審勢”。正殿中供奉着諸葛亮祖孫三代的塑像。殿內正中有諸葛亮頭戴綸巾、手執羽扇的貼金塑像,像前的三面銅鼓相傳是諸葛亮帶兵南徵時製作,人稱“諸葛鼓”。鼓上有精緻的圖案花紋,為珍貴的歷史文物。大殿頂梁由烏木製成,上書諸葛亮寫給兒子諸葛瞻《誡子書》中“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嚮,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 諸葛瞻及其子尚在綿竹抗擊魏將鄧艾的戰鬥中身亡。
諸葛亮殿西側是劉備墓,史稱“惠陵”。由諸葛亮親選寶地,葬劉備於此。《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八月,葬惠陵”。據《謚法》,“愛民好與,曰‘惠’”,故名劉備墓稱“惠陵”。陵墓中還合葬有劉備的甘、吳二位夫人。劉備墓前有清乾隆年間所立“漢昭烈皇帝之陵”石碑,陵墓建築由照壁、柵欄門、神道、寢殿等組成。陵前有規模較小的神道為清代所建。惠陵與武侯祠 主要建築一樣亦為坐北朝南,緊鄰在漢昭烈廟與武侯祠 西側。與武侯祠 之間有紅墻夾道相連。
成都武侯祠 的字畫、對聯甚多,其中的現代書法傢瀋尹默書寫的《隆中對》最引人註目。武侯祠 還有嶽飛手書的諸葛亮《出師表》刻石(歷來對此的真偽存有爭議,有一種說法,此前、後兩表實際上是明代士人白麟偽托嶽飛之名所書)
“惠陵”西側原為南郊公園,2003年合併為武侯祠 園林區。南郊公園原為中華民國國民黨四川省政府主席劉湘的墓園,1953年經修整闢為公園,依次建有浮雕式石牌坊大門、旌忠門、碑亭、薦馨堂、劉湘墓等建築。武侯祠 東側的錦裏由武侯祠 博物館恢復修建,錦裏為清末民初建築風格的古街。它依托武侯祠 ,擴展了三國文化的外延,並融入川西民風、民俗,集吃、住、行、遊、購、娛於一體,成為成都文化旅遊的新亮點。錦裏二期也於2009年春節前開肆迎客,錦裏二期大膽將水引入錦裏循環,形成“水岸錦裏”的新景觀。
補充資料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景點門票:
武侯祠 聯票價格:60元/人(含:武侯祠 門票60元/人.張)
講解費 100元/場。
開放時間:8:00-18:00
成都武侯祠 錦裏
傳說錦裏曾是西蜀歷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業氣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漢、三國時期便聞名全國。今天的錦裏依托成都武侯祠 ,以秦漢、三國精神為靈魂,明、清風貌作外表,川西民風、民俗作內容,擴大了三國文化的外延。在這條街上,濃縮了成都生活的精華:有茶樓、客棧、酒樓、酒吧、戲臺、風味小吃、工藝品、土特産,充分展現了四川民風民俗的獨特魅力。錦裏二期也於2009年春節前開肆迎客,錦裏二期大膽將水引入錦裏循環,形成“水岸錦裏”的新景觀。
相對國內很多舊瓶裝新酒的人造景觀,錦裏是完全草根的,本土的,傢常的。商店裏賣的些是筷子、茶葉、燈籠、蠶絲被和土特産。餐廳裏的美食是張飛牛肉、三大炮、肥腸粉,一箸一杯都是衝着味道去的,不花俏,沒有噱頭,講究的是實惠。還有手藝人的玩藝兒,捏個泥人,轉個糖畫兒,買張剪紙,都是包含童趣的東西,懷舊也是懷念童年淳樸的快樂。一條街色彩繽紛的花燈和幌子,是大俗,圖的是個熱鬧。而街上最吸抓眼球的,還是那些讓人熱烈思慕的成都粉子。她們在酒吧裏嗑瓜子和打牌,喝着外國酒,說的還是綿軟成都話。
成都的人民就這樣嬉鬧着鬆弛地在錦裏閑逛,懷舊的人情感有了出口,愛吃的人滿足了口腹之欲。錦裏呈現的是人間的景象。 武侯祠 ,又名“諸葛廬”,位於河南省南陽市區西南部的臥竜崗上,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傢、軍事傢諸葛亮“躬耕南陽”的故址和歷代祭祀諸葛亮的地方。歷史上著名的“三顧茅廬”故事就發生在這裏。武侯祠 初建於魏晉,盛於唐宋。劉禹錫《陋室銘》:“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李白《南都行》:“誰識臥竜客,長吟愁鬢斑”。可見唐代臥竜崗已成為著名的人文景觀。不少文人墨客曾來此遊覽祭祀。元代地方官多次整修武侯祠 。元仁宗時,南陽臥竜崗古建築命名為武侯祠 。明清時武侯祠 屢有修葺,規模恢宏。今日武侯祠 基本上保持元明的佈局風格,其木結構建築多為明清重建或增建。
武侯祠 坐西嚮東偏南,現存殿堂房捨267間,主要建築由東而西排列在一條中軸綫上,分前後兩重,建築佈局嚴謹,疏密相宜,殿堂雄嚴,亭臺壯觀。祠前是宏偉雅緻的“千古人竜”石牌坊,高9米,面闊13.5米,三門四柱樓式,通體布滿雕飾,對稱的錦紋、圖案,錯落有緻,疏朗多姿。高聳門外,望柱衝天,在蒼鬆翠柏映襯下,使武侯祠 顯得更加巍峨壯觀。從山門至大拜殿,左右兩廊為前部,是人們祭祀諸葛亮的場所。後部的茅廬、古柏亭、野雲庵、躬耕亭、伴月臺、小虹橋、梁父岩、抱膝石、老竜洞、躬耕田,是根據諸葛亮“躬耕”時的生活起居而興建的紀念性建築物(即臥竜十景)。最後是寧遠樓,亦名清風樓。山門之外有“諸葛井”和“澹寧讀書臺”。祠左側院有關張殿、三顧堂、謝圃亭;右側院為道房院,原是道人居住的地方。臺下有諸葛書院。祠西南隅有竜角塔。大拜殿是武侯祠 前部的主體建築,殿宇高大宏偉,為歇山式建築,殿前懸挂匾聯十餘幅,兩壁嵌有石刻,中塑武侯諸葛亮坐像,兩側為其子諸葛瞻、其孫諸葛尚立像,形象逼真。寧遠樓是武侯祠 後部的主體建築,也是祠內最高建築物,為重檐廡殿式建築,流角飛檐,氣勢軒昂;樓正中塑有武侯諸葛亮抱膝長吟像;登樓遠眺,宛城美景盡收眼底,歷歷在目。
武侯祠 占地12萬平方米,叢竹颯颯,鬆柏森森,潭水清碧,花草相映,景色宜人。總體格局婉轉盤桓,結構幽雅精緻,氛圍古色古香,意境如詩如畫,既不失名士祠的嚴謹肅穆氣氛,也保留了故居園林的活潑清新景象。優美的自然風光與誘人的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令人留連忘返。融合了園林建築、祠廟建築和當地民居的風格,展現了高水平的建築藝術,其平面形成豐富,空間組合多變,群體佈局和諧。祠內碑石林立,蔚然成景,也是一大特色。南陽武侯祠 保存着漢以來歷代碑刻近三百餘通,在全國諸多武侯祠 中當居首位,被譽為“臥竜碑林”。其內容紛繁豐富,記人記事歌詠題記,其書法真草隸篆無所不具。其中漢《張景造土牛碑》、漢《李孟初碑》、漢《趙到碑》為世所罕見的珍品,在書法藝術和雕刻技巧上都有較高水平。“大文出師表,勝地臥竜崗”(武侯祠 大門於右任題聯)。武侯祠 的“出師表”草書碑刻,筆法竜飛蛇騰,蒼勁峭拔,堪稱竜崗一景。據碑跋稱,宋紹興八年(1138年),嶽飛遇雨夜宿武侯祠 ,感慨萬千,揮淚手書“出師表”,以抒胸臆。其字鐵劃銀勾,體勢瀟灑。丞相撰詞,名將手書。遊人駐足觀摩,既能見武侯之胸懷志略,又可賞嶽飛之翰墨神工。
南陽武侯祠 是南陽市博物館的館址所在地。博物館依祠而建,有《諸葛亮與南陽》蠟像展、《東漢南陽歷史蠟像館》、《漢文化苑》等陳列展覽,豐富了武侯祠 的文化內涵,館、祠、園三位一體,是河南省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十佳文明博物館。1996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被評為國傢4A級景區。
南陽武侯祠 位於河南省南陽市西臥竜崗,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蜀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曾躬耕於此,魏晉時建祠紀念。元初遭兵燹,殿宇焚毀,大德年間 (1297-1307) 重修。清康熙時 (1662-1722),南陽郡守羅景在祠內發現前人題詠“臥竜崗十景”的石刻,曾依此在祠外重建了半月臺、老竜洞、野雲庵、草廬、小虹橋、抱膝石、躬耕亭、古柏亭、梁父岩、諸葛井,與武侯祠 的山門、大殿、清風樓、三顧堂、關張殿、石牌坊相映襯。構成雄偉壯觀的古建築群。祠內碑刻甚多,其中嶽飛書寫的諸葛亮前後出師表,書法灑脫俊逸。祠東南隅有臺,傳為諸葛亮讀書處,西南隅有竜角塔。
景物介紹
* 草廬:位於祠院後部正中,是後人在諸葛亮故宅基址上新建的一座八角尖頂茅亭。前額“諸葛草廬”,為1973年郭沫若手書;內額“諸葛廬”是1940年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於右任所書。後額“南陽諸葛廬”為清光緒二十年(1894)南陽知府傅鳳颶所書。
* 小虹橋: 草廬之前,有一青磚獨券小橋,精巧玲瓏,酷似彩虹,故名。傳為諸葛亮來往必經之地。
* 古柏亭: 位於草廬左側東部。此處有古柏一株,傳為諸葛亮所植。後人因此建亭,並以“古柏”命名。亭為青瓦挑角,石砌圍墻,門窗為木欞組飾的方格。門楣橫額“古柏亭”為清鹹豐四年(1854)秋月,南陽知縣鈕雷所書。
* 梁父岩: 小虹橋西,寧遠樓之前,疊石成峰,謂之“梁父岩”。
* 抱膝石: 梁父岩之西,位於寧遠樓前左側,依古柏置石凳,為“抱膝石”。
* 伴月臺: 在草廬右廊西部。為一磚砌正方形平臺,上置石幾石登,旁有臺階22道,四周圍以磚墻。傳為諸葛亮夜觀星象之處。
* 老竜洞: 老竜洞和伴月臺為一聯體建築。伴月臺下有一磚券小門,內有一道彎麯的長洞、傳說此洞常有巨竜出現而得名。
* 野雲庵: 在草廬右側東部。正面壁飾“鬆鶴延年”、“六合同春”圖案,其樹木、花卉、鳥獸皆為磚雕。門額“野雲庵”及兩側楹聯亦係青磚雕成。
* 諸葛井: 入口右側臥竜潭旁有井一眼,名曰諸葛井。井口為青石鑿成,傳為諸葛亮“躬耕”時汲水之處。
* 躬耕亭: 入口左側,清康熙中知府羅景重修祠宇時建於寧遠樓之北。為一紀念性處所,後湮。光緒二十七年(1901),知府傅鳳踴又在其前立“漢武侯躬耕處”石刻一通,作為留念。 勉縣武侯祠 ,也叫天下第一武侯祠 。在陝西省勉縣西4公裏處川陝公路之南,隔江與定軍山 武侯墓遙相對峙。公元263年,即諸葛亮死後29年,蜀漢後主劉禪纔下詔立祠,是唯一的“官祠”,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武侯祠 。當時因“建之京師,又逼宗廟”,故選祠址於定軍山下的武侯坪,祠靠近墓所。距武侯墓十餘裏,為明、清建築,祠坐南嚮北,背臨漢水,面對公路,南北長約200米,東西寬約120米,呈長方形。四周有圍墻,地基八十畝,共有七院五十四間房捨。規模宏大,建築雄偉,亭臺樓閣,遍布祠中。
祠前為牌坊,高10米,八角起翹,牌坊中寬6米,東西兩側各寬3米,四柱落地,上蓋灰瓦,坊上一面隸書“漢丞相諸葛武鄉忠武侯祠 ”十一大字,一面書“天下第一流”五個大字,遊人至此,無不肅然起敬。
祠內遍懸匠、聯,匾額有:“高山流水”’“醇儒氣象”,“代仰清高”,“大漢一人”,“大器無方”,“天下奇才”,“其猶竜乎”,“山高水長”,“伯仲伊呂,”其中“忠貫雲霄”為清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 賜”。對聯有:“扶漢室堅惟謹慎,乃能擔當事業;伏竜譽早必深潛,而後騰踔雲霄。”馮玉祥將軍1928年題:“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謹慎;仰流嵌於大殿背後墻上;琴樓上有“石琴”一張,長115釐米,頭寬24釐米,尾寬20釐米,上刻“章武元年”,叩之清亮,悅耳,傳為晉汶水鬍韜作。可惜文革時期被摔斷了。在衆多石碑中,竪有瀋迥刻立的“蜀漢丞相諸葛武侯新廟碑銘並序”唐碑一通,係唐德宗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與明碑最為珍貴。
大殿內,有諸葛亮泥塑坐像一尊,羽扇綸巾,目光凝重,栩栩如生,側塑關興、張苞站像。坐像前額殿中,懸有清嘉慶皇帝於嘉慶八年(1803年)親筆御書“忠貫雲霄”匾額。
祠內有古柏18株,(原有64株)直徑都在1米左右,高大,繁茂,郁郁葱葱,為詞增色。鼓樓東院有“早蓮”一株,高約l0米,直徑約40釐米,為稀有的木本植物,春初開花,類似蓮花,芳香數裏,別開生面,人們把它理解為是諸葛亮淡泊廉潔的象徵。
門票:25元
講解費:40元 岐山武侯祠 ,道教廟宇。在陝西省岐山縣城南約二十公裏處的五丈原上。此原高120餘米,東西寬1000米,南北長3500米,面積約12平方公裏。南倚秦嶺,東西北三面臨河,地勢十分險要,為古代行軍布陣之地;三國時,諸葛亮六出祁山曾駐兵於此,後又率兵伐魏,積勞成疾,病卒於此。後人為紀念他,於此創建祠廟,以奉其像。現存祠廟建於元初,明、清續有修葺,主要建築有山門、正殿、配殿、鐘樓、鼓樓、東西廂房等。正殿內供奉諸葛亮坐像,殿壁嵌有青石四十塊,上刻宋代民族英雄嶽飛書寫的諸葛亮《出師表》。 奉節白帝城武侯祠 Temple Fengjie Baidicheng 重慶奉節縣白帝城位於瞿塘峽口的長江北岸,東依夔門,西傍八陣圖,三面環水,雄踞水陸要津,距重慶市區451公裏。 據傳西漢末年,公孫述割據四川,自稱蜀王,因見此地一口井中常有白色煙霧升騰,形似白竜,故自稱白帝,遂於此建都,並將紫陽城名改為白帝城。三國時的蜀漢皇帝劉備伐吳兵敗,退守白帝城,病死永安宮。臨終前將國事傢事一並托付諸葛亮。現存白帝城乃明、清兩代修復遺址。現存的白帝廟係清代建築,包括明良殿、武候祠、托孤堂、觀星亭等,此地與諸葛亮有關的遺跡還有水八陣,在奉節縣城東約六裏的長江北岸,據說諸葛亮曾在壩上壘石而成八陣圖,俗稱“水八陣”。 太保山上的保山武侯祠 建於明朝嘉靖年間,武侯祠 占地4700多平方米,由前殿、中殿、正殿組成三進兩院,坐西嚮東,佈局在一條中軸綫上。武侯祠 的正殿,是該祠的主體本地人也稱為諸葛亮殿,大殿四周被百年大樹所包圍,是一個安靜的地方,走進大殿,衹見正殿中間端立着諸葛孔明的大型泥塑彩色像,羽扇綸巾,儀態端莊,仿佛還在運籌帷幄,面容氣定神安,兩目炯炯有神。諸葛亮前方還分別站立着兩個書童,一個掌劍,一個抱琴,侍立左右,神態可愛。在正殿諸葛亮的塑像兩側,左邊還塑有蜀漢時期,諸葛亮的武將永昌太守王伉,右邊是雲南太守呂凱。
在武侯祠 大殿內的南北兩面墻壁上,嵌刻着諸葛亮有名的前、後《出師表》,出師表為南宋愛國名將嶽飛所書,“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出師表》木刻字跡竜飛鳳舞,氣勢磅礴,表達了當年蜀漢丞相危難之中顯現出的凜烈正氣。在武侯祠 大殿後面順石階而下有一塊低矮的空地,這裏保存有保山歷代的石碑碑文,石碑高低錯落有緻,也是遊人到保山武侯祠 的必看之地。 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號臥竜,三國時傑出政治傢、軍事傢、戰略傢、散文傢、外交傢。
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於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的一個官吏之傢。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圭,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張氏病逝,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陽(①河南南陽臥竜崗;①湖北襄陽(現湖北襄樊)之西二十裏隆中)隱居鄉間耕種,維持生計。建安四年(199年),19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於水鏡先生司馬徽。
後為了消除諸葛亮隱居地一事留下的歷史紛爭,清代在河南南陽做知府的湖北襄陽人顧嘉蘅寫到:“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後主;名高天上,何須辨襄陽南陽。”
劉備屯兵新野時,徐庶為幕僚,嚮劉推薦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纔與其相見,並立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即占據荊、益二州,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統一天下的建議,深得劉備的贊賞。自此開始輔佐劉備。後助劉備敗曹操於赤壁,佐定益州,使蜀與魏、吳成鼎足之勢。曹丕代漢為帝後,劉備也稱帝,諸葛亮出任丞相,總理國傢大事。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劉備在永安病危,召諸葛亮矚托後事。後主即位,諸葛亮受封武鄉侯,建立丞相府以處理日常事務,又兼任益州牧。當時,全國的軍、政、財,事無大小,皆由諸葛亮决定。在公元228年至234年先後指揮五次北伐曹魏。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諸葛亮患急病,暴卒於前綫,時年五十四歲。他死後葬在陝西勉縣定軍山下。他在遺囑裏要求依山造墓,墓穴能容下棺材就行,入殮時穿平常的衣服,不需要隨葬器物。 地址:體院路 國傢:中國 地區:四川省 城市:成都市 電話:028-85552397 經度: 104.048491 緯度: 30.644211 武侯墓 歷史 諸葛亮 馬超 旅遊 古跡 白帝城 遺址 百傢講壇 蜀地探秘 漢中
武侯祠站 岐山武侯祠 南陽武侯祠 祁山武侯祠 勉縣武侯祠 保山武侯祠 武侯祠堂碑 漢中武侯祠 成都武侯祠 又謁武侯祠 武侯祠懷古 屢入武侯祠 武侯祠東街 武侯祠大街 武侯祠橫街 白帝城武侯祠 武侯祠大街東 武侯祠君臣合廟 諸葛亮墓武侯祠 勉縣武侯祠樂樓 題籌筆驛武侯祠 武侯祠堂不可忘 武侯祠廟曉鶯啼 武侯祠屋常鄰近 武侯祠春節文化廟會 侍飲寶子山遊忠武侯祠 丁巳歲八月祭武侯祠 堂 丁巳歲八月祭武侯祠 堂,因題臨淮公舊碑 諸葛丞相廟(《蜀志》一作武侯祠 ) 諸葛丞相廟蜀志一作武侯祠 丁巳歲八月祭武侯祠 堂因題臨淮公舊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