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襄安镇地处无为县西南,面积107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3个社区,人口6.2万,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集镇,有“无为县首镇”之称。
襄安镇历史悠久,物产丰富。盛产稻米、油菜籽,蔗草1.2万吨,水产品1000多吨。农副产品具有较高的商品率。尤其是席草,草质柔软,清香宜人,深受消费者青睐,为全国四大席草基地之一,并初步形成了基地、公司、农户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格局。全镇拥有集体、个体织席机1200余台,成立了无为县草制工艺品实业总公司,引进自动编织机械,生产麻经席、间花席、榻榻米席、挎包、凉鞋、太阳帽等10多个系列、几十个品种,畅销国内外。商品流通日趋活跃,现已基本形成四大市场,即肖庄肥猪市场、耕牛市场、席草草席市场和小商品市场。
投资环境良好,襄安镇境内有一江(长江)、三路(二军路、土襄路、襄开路)、三河(永安河、西河、花渡河),水陆交通十分便捷。程控电话已达8000门。2000年成功吸引扬州等外地客商兴办了万吨级自来水有限责任公司和襄圆电杆有限责任公司及爱民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十五”期间襄安镇经济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着力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稳定提高农业效益,全力主攻乡镇企业和私营、个体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及旁边有的生产席草之地:陈岗村。那里生产来之全国的席草,大部分的席草都是从这个村庄走出去,给全国人民带来极大的生活及旅游上的方便,它被世人称为:席草之村!
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54026男27994女26032家庭户户数15475家庭户总人口(总)53393家庭户男27576家庭户女258170-14岁(总)146290-14岁男82190-14岁女641015-64岁(总)3568115-64岁男1814715-64岁女1753465岁及以上(总)371665岁及以上男162865岁及以上女2088户口本地住在本地53250
行政辖村
施河村 白合村 金鸡村 双垅村 沙冲村 百子村 新生村 闻祠村 陶咀村 孙咀村 甘露村 文思村 翟圩村 松院村 义和村 三十里墩村 云水村 汪桥村 大汪村 周林村 陈岗村 耿塘村 王圩村 河北村 黄口村 桃园村 陶祠村 肖庄村 梁楼村 马腰村 农园村
“襄安”考释
古镇襄安 “襄安”现在是无为县的一个镇,但其地名悠久历史远远超过“无为”,“襄安”与“居巢”一样名称十分古老,遗憾的是《辞海》未予以收录。据《无为县志》(1993年版)载,隋开皇元年(581年)才开始设无为镇(今无城镇),隶属襄安县,“无为”作为地名至宋才记录在《宋史•地理志》中。
“襄安”作为一个名词最早出现在《战国策》一书中:“县阴以甘之,循有燕以临之,而臣待忠之风,事必达成。臣又愿足下有地效于襄安君以资臣也。足下果残宋,此两地之时也,足下何爱焉?”(《战国策•卷二十一•赵四》)“襄安君”是燕国王族,燕昭王时封君,是燕昭王之弟,昭王曾派他到齐国活动。此“襄安”系作为人名出现。是否以封地为名,燕国的封地又如何会在楚地,这些问题均无从查考,故虽云“襄安”,实在与襄安这一地名联系不上。
根据推断,“襄安”取作地名应在秦朝,秦统一天下,设郡县制,《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六年,初并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设立襄安县。首先,据乾隆年间修《无为州志》记载:“襄安”战国时属楚,秦统一天下设县,属九江郡,“襄安”曾是九江郡的治所。其次,根据1983年3月27日巢湖地区文物管理所和无为县文化局的工作者考古发现,襄安白鹤观是商周文化遗址,称“白鹤观遗址”,后立碑为“白鹤观古文化遗址”;该遗址表面布满汉代布纹瓦片、云气纹瓦当和大量的商周陶片,遗址可分为近代扰乱层、汉代文化层和商周文化层三层。遗址所含文物十分丰富,有大量的陶器、石器等,厚达二十多厘米的蚌壳螺蛳壳层和石箭头反映这一文化的创造者是一个以渔猎为生的原始部落;遗址高十多米,东西长约三百米,远望如同城垒。又据乾隆年间修《无为州志》记载:秦汉以前长江的位置就在襄安城(该遗址)下。因为襄安是稻米丰产区,是粮食集结之地,加之水路交通便利,运输快捷,通过永安河道往南300米,与西河汇合,可直接进入长江。可见,“襄安”的地理位置在当时十分重要,是兵家争夺之地。秦在攻下该城垒后,将其地命名为“襄安”,含“扫除(平定)使之平安”之意,此后,两汉沿用襄安县县名,县治就设在“白鹤观遗址”上。最后,一些史实也可推知“襄安”在秦朝已经设县:楚汉相争时,项羽与刘邦曾在襄安县展开厮杀,《汉书•高帝纪》记载:“(项羽)尝攻襄城,襄无噍类。”“襄城”即今天的襄安,这说明楚汉相争之前,秦已经在襄安设县,而且襄安县城是一个重要的军事之地。汉代王充《论衡•辨祟》一书记载则进一步可资佐证:“项羽攻襄安 ,襄安无噍类,未必不祷赛也。”正说明项羽曾攻打襄安县城,当时守襄安县城的是汉军,战争打得激烈、残酷,楚军攻取襄安后屠城,没有活着的(或活下来的)人。
“襄安”作为县城名称史书最明确的记载是在《汉书》里面:“庐江郡,故淮南,文南十六年别为国。金兰西北有东陵乡,淮水出。属扬州。庐江出陵阳东南。北入江。户十二万四千三百八十三,口四十五万七千三百三十三。有楼船官。县十二:舒,故国。莽曰昆乡。居巢,龙舒,临湖,雩娄,决水北至蓼入淮,又有灌水,亦北至蓼入决,过郡二,行五百一十里。襄安,莽曰庐江亭也。”(《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唐颜师古注《汉书》曰:“王莽篡位,改汉郡县名,普易之也。” 即汉朝已沿用秦制设襄安县,王莽篡权改为“庐江亭”。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无为属淮南国,分古居巢为居巢、临湖、襄安三县,襄安县治就在今天无为县西南襄安镇。汉献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无为属庐江郡,古居巢分为居巢、襄安两县。
《后汉书》也有襄安县属于庐江郡十四县之一记载:“庐江郡文帝分淮南置。建武十三年省六安国,以其县属。雒阳东一千七百里。十四城,户十万一千三百九十二,口四十二万四千六百八十三。〔舒〕(注:方括号系作者所加)有桐乡。〔雩娄〕侯国。〔寻阳〕南有九江,东合为大江。〔潜〕〔临湖〕侯国。〔龙舒〕侯国。〔襄安〕〔皖〕有铁。〔居巢〕侯国。〔六安〕国。〔蓼〕侯国。〔安丰〕有大别山。〔阳泉〕侯国。〔安风〕侯国。”(《后汉书•郡国志•第二十二》)
以后,书籍多有记录。三国时属于吴国庐江郡襄安县,“瑜以永安人饶助为襄安长,无锡人颜连为居巢长,使招纳庐江二郡,各得降附。”(《三国志•吴书•宗室传》)晋代仍置襄安县,晋太康元年(280年)庐江郡下设居巢、临湖、襄安县。“庐江郡汉置。统县十,户四千二百。阳泉舒故国,有桐乡。灊天柱山在南,有祠。皖寻阳居巢桀死于此。临湖襄安龙舒六故六国。”(《晋书•志第五》)《北史》也有襄安县的记录。“陈稜,字长威,庐江襄安人也。祖硕,以渔钓自给。父岘,少骁勇,事章大宝为帐内部曲。告大宝反,授谯州刺史。陈灭,废于家。高智慧、汪文进反,庐江豪杰亦举兵相应。以岘旧将,共推为主。”(李延寿编著《北史卷七十八•列传第六十六》)南朝、北周时,襄安称蕲,属于合州。“合肥梁曰汝阴,置汝阴郡。后齐分置北陈郡。开皇初郡废,县改名焉。庐江齐置庐江郡,梁置湘州,后齐州废,开皇初郡废。有冶甫山、上薄山、三公山、圣山、蓝家山。襄安梁曰蕲,开皇初改焉。有龟山、紫微山、亚父山、半阳山、白石山、四鼎山。”(《隋书•卷三十一•志第二十六•地理下》)隋开皇元年(581年),改合州为庐州,并正式建置无为镇(在襄安)。大业初(605年),改庐州为庐江郡,改蕲县为襄安县。唐武德年间称巢县,仍属庐州。“巢,汉居巢县,属庐江郡。隋为襄安县。武德三年,置巢州,分襄安立开城、扶阳二县。七年,废巢州及开城、扶阳二县,改襄安为巢县,属庐州。”(《旧唐书•志第二十•地理三》)宋熙宁三年(1017年)置无为军,襄安从此隶属其乡,经元、明、清,皆沿宋制。清初设襄安为县内九个镇之一,后直至民国时期均为镇。
“襄安”命名,是“扫除(平定)使之平安”之意。“襄安”的“襄”是除去、扫除之意,又写作“攘”,《尔雅•释官》:“襄,除也。”《诗经•鄘风•墙有茨》三章:“墙有茨,不可襄也。”毛《传》:“襄,除也。”王先谦《集疏》:“耕必芸治其草,故凡除草皆谓之襄。”《诗经•小雅•出东》三章:“赫赫南仲,狁于襄。”孔颖达《疏》:“赫赫显盛之南仲,从此征狁,于是而乎除之。”《齐诗》《鲁诗》把“襄”写作“攘”。“安”是平安、安宁、安定之意。如此,“襄安”就是“扫除(平定)使之平安”。这当然与秦王朝的愿望紧密相关,他们希望平定扫除此地后能一方平安。
中国地名,有的是因河流、高山来命周围的地域的名称,如今天的巢湖市就是用“巢湖”这一淡水湖来称谓的,黄山市就是用黄山这一山名来称谓的。以“襄”字为例,“襄阳”是古郡名,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分南郡、南阳两郡置,治所襄阳(今襄樊市汉水南襄阳旧城),辖今湖北襄樊、襄阳等市县,而“襄阳”得名是因襄水而来,《广韵•阳韵》:“襄,州名,本楚之西津,魏武(帝)置襄阳郡,西魏改为襄州,因水立名。”又据《水经注•沔水》记载,汉水在湖北襄阳县一段,俗称襄河,亦曰襄水。有的是以帝王陵墓来命周围地域的名称,如“襄陵”,是古地名,春秋宋地(今河南睢县),因宋襄公葬于此而得名。有的是采取特定意义法,表达给地域命名者的美好愿望。仍以“襄”字为例,“襄国”,其地在今河北邢台县,春秋属邢地,战国为赵邑,秦置信都县,项羽起兵攻取后,取名为“襄国”,有“扫除(平定)的土地”之意。(见《读史方舆纪要•顺德府邢台县》)“襄安”的命名当与“襄国”命名同理,只不过楚汉相争时“襄安”已经是县城名。 |
|
襄安镇地处无为县西南,面积107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3个社区,人口6.2万,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集镇,有“无为县首镇”之称。
襄安镇历史悠久,物产丰富。盛产稻米、油菜籽,蔗草1.2万吨,水产品1000多吨。农副产品具有较高的商品率。尤其是席草,草质柔软,清香宜人,深受消费者青睐,为全国四大席草基地之一,并初步形成了基地、公司、农户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格局,“舒梦”牌凉席2004年获得安徽省名牌农产品。全镇拥有集体、个体织席机1200余台,成立了无为县草制工艺品实业总公司,引进自动编织机械,生产麻经席、间花席、榻榻米席、挎包、凉鞋、太阳帽等10多个系列、几十个品种,畅销国内外。商品流通日趋活跃,现已基本形成四大市场,即肖庄肥猪市场、耕牛市场、席草草席市场和小商品市场。
投资环境良好,襄安镇境内有一江(长江)、三路(二军路、土襄路、襄开路)、三河(永安河、西河、花渡河),水陆交通十分便捷。程控电话已达8000门。2000年成功吸引扬州等外地客商兴办了万吨级自来水有限责任公司和襄圆电杆有限责任公司及爱民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十五”期间襄安镇经济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着力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稳定提高农业效益,全力主攻乡镇企业和私营、个体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
|
在长江之濒,无城西南,有一快美丽富饶的土地――襄安。
襄安是商周遗址,西汉文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襄安郡,属淮南国,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属庐江国,晋属庐江郡,南朝省县,至宋熙宁三年(1070)方置无为县,此后襄安属无为重镇。
这是一片底蕴深厚的土地,在历代劳动人民的创造中,曾留有襄安八景:潮湖古庙——潮湖古庙默参禅;九子金桥——九子桥边放钩船;白鹤道观——白鹤云间寻道观;屋上耕田——黑驴屋上学耕田;绣塘春色——绣塘乳鸭知春水;金鸡乔木——乔木金鸡唱曙天;海会钟声——海会寺钟敲一杵;仙人摆渡——仙人摆渡过襄川。八景神话传奇,妙趣横生。胜地观光,文人唱和《八景呤集》,意味深长。可叹沧海桑田,烽火摧毁。
这里,文物古迹源源流长,白鹤道观发现新石器时陶罐、陶鬲及石斧石刀等。观前古井墨泉,井圈刻留商文。县志记载,它与杏花泉、太守泉称三大名泉。白鹤村发掘了战国至西汉古墓群,出土一批工艺精湛的木漆器。三国时,魏攻吴,建立了潮湖古庙,唐玉尊道长建白鹤道观,唐武则天授曹王庙圣旨牌,唐建回龙庵立下皇奉碑文。文化大革命期间遭损,现已恢复原貌。
这是一片孕育革命的土地,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阮振楚(化名郑康)来襄安建立地下党区委。1935年5月,叶挺与罗炳辉、邓子恢、赖少奇、张劲夫、黄岩来襄安加强民兵、新四军建设,掀起抗日高潮,叶挺将军曾栓马于襄川梧柏树下,现该树枝叶茂盛,后人命名为“将军树”。1938年林立来开展革命活动,夏威来襄安作北伐战争动员报告,丁继哲1939年在襄川建立地下党小组,同年二十军工作队队长吉秋、指导员孙云(女)来作抗日救亡运动报告。王友秀(王前)、周进随之投笔从戎。抗日时斯沫特来襄安搜集素材,著了《红星照耀中国》。渡江战役,司令员谭振霖、军长皮克定在襄川设渡江指挥部,部署作战计划。
这是一片区位优越的土地,面积110平方公里,65074人。省道军二路贯穿东西,省道襄土路、县道襄开路穿插南北。境内河汊星罗棋布,有永安河、西河、花渡河三大水系,这里通江达海,承东接西,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十一五”期间,规划的江北高速途经襄安,设出口,庐铜铁路在襄安段设立停车站。国家投资1亿余元的进江船闸工程将在我镇境内实施。这些使我镇成为投资兴厂的黄金地段。
这是一片资源丰富的土地,我镇是中国四大席草基地之一,产量达2.8万吨,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年水产品达602吨,粮食产量19295吨,菜籽600余吨,集镇市场是无为县西南商贸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襄安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民营经济不断膨胀。全镇规模性的淡水养殖种苗1家,河蟹、龙虾、甲鱼养殖面积3126亩,其中鱼饲料交易市场是无为县最大的淡水养殖饲料加工销售市场。个体织席机1500余台,粮油加工厂11家,轮窑厂8家,新型墙体砖蓬勃发展,锅炉厂5家,线带厂4家,建材、饮食、文化等行业如雨后春笋。集镇小商品批发零售总额突破50亿元,每年5天的物资交流会交易额达1000万元。南京“小菜一碟”在我镇兴办了酱菜、泡菜加工厂,给农村致富奔小康增添了一臂之力。今年,镇党委、政府深挖潜力,积极招商,现有金山纸业、巢湖锅炉、高分子合成材料等四家企业落户于我镇。
襄安特色的糕点、酥糖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已走向大江南北,供不应求。“无为板鸭”在襄安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通过长途汽车客运,走进马鞍山市的宾馆饭店,带进北京、上海、南京各大城市。
集镇开发,商机无限,随着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转移,集镇内的房价由600元/平方米飙升到1300元/平方米,上海、芜湖、铜陵、无为的开发商纷纷踏至襄安,在襄安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十余家开发商竞相开发。
襄安不仅资源丰富,人力资源充裕,还有一个高效规范、诚信、安全的投资环境。打造诚信襄安、平安襄安、和谐襄安已成为6.5万余襄安人民的共识,在襄安人人是环境、处处是形象深入人心。
襄安,改革似火,开放如潮,八方人气在这里聚集。新一届党委、政府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将原31个村(社区)撤并为13个村(社区),进行优化组合,规划中心村,抓好示范村,使新农村工作在襄安如火如荼地向前推进;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贯彻东向发展战略布置,打造皖江经济带,实施工业强镇、民营主体、城镇辐射、外向带动四大战略;发展民营、劳务、资源、配套、园区五个经济,做大做强席草深加工,新型建材、线带生产、锅炉加工、高分子材料合成、纸产品开发六大工业。
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襄安,襄安正以矫健的步伐迈向世界。 |
|
- : Xiang'an Town
|
|
襄安 |
|
百子村 | 河北村 | 桃园村 | 施河村 | 新生村 | 义和村 | 陈岗村 | 肖庄村 | 王圩村 | 梁楼村 | 甘露村 | 马腰村 | 周林村 | 金鸡村 | 文思村 | 翟圩村 | 松院村 | 三十里墩村 | 白合村 | 耿塘村 | 黄口村 | 陶祠村 | 农园村 | 闻祠村 | 沙冲村 | 双垅村 | 孙咀村 | 汪桥村 | 大汪村 | 陶咀村 | 云水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