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級行政區劃 : 中國 >安徽 >巢湖 >無為縣 > 襄安鎮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襄安鎮地處無為縣西南,面積107平方公裏,轄27個行政村、3個社區,人口6.2萬,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集鎮,有“無為縣首鎮”之稱。
  襄安鎮歷史悠久,物産豐富。盛産稻米、油菜籽,蔗草1.2萬噸,水産品1000多噸。農副産品具有較高的商品率。尤其是席草,草質柔軟,清香宜人,深受消費者青睞,為全國四大席草基地之一,並初步形成了基地、公司、農戶産加銷一條竜,貿工農一體化的生産經營格局。全鎮擁有集體、個體織席機1200餘臺,成立了無為縣草製工藝品實業總公司,引進自動編織機械,生産麻經席、間花席、榻榻米席、挎包、涼鞋、太陽帽等10多個係列、幾十個品種,暢銷國內外。商品流通日趨活躍,現已基本形成四大市場,即肖莊肥豬市場、耕牛市場、席草草席市場和小商品市場。
  投資環境良好,襄安鎮境內有一江(長江)、三路(二軍路、土襄路、襄開路)、三河(永安河、西河、花渡河),水陸交通十分便捷。程控電話已達8000門。2000年成功吸引揚州等外地客商興辦了萬噸級自來水有限責任公司和襄圓電桿有限責任公司及愛民種業有限責任公司。
  “十五”期間襄安鎮經濟發展總的指導思想是:以市場為導嚮,以效益為中心,着力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穩定提高農業效益,全力主攻鄉鎮企業和私營、個體企業,大力發展第三産業。
  及旁邊有的生産席草之地:陳崗村。那裏生産來之全國的席草,大部分的席草都是從這個村莊走出去,給全國人民帶來極大的生活及旅遊上的方便,它被世人稱為:席草之村!
  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54026男27994女26032家庭戶戶數15475家庭戶總人口(總)53393家庭戶男27576家庭戶女258170-14歲(總)146290-14歲男82190-14歲女641015-64歲(總)3568115-64歲男1814715-64歲女1753465歲及以上(總)371665歲及以上男162865歲及以上女2088戶口本地住在本地53250
  行政轄村
  施河村 白閤村 金雞村 雙壠村 沙衝村 百子村 新生村 聞祠村 陶咀村 孫咀村 甘露村 文思村 翟圩村 鬆院村 義和村 三十裏墩村 雲水村 汪橋村 大汪村 周林村 陳崗村 耿塘村 王圩村 河北村 黃口村 桃園村 陶祠村 肖莊村 梁樓村 馬腰村 農園村
  “襄安”考釋
  古鎮襄安 “襄安”現在是無為縣的一個鎮,但其地名悠久歷史遠遠超過“無為”,“襄安”與“居巢”一樣名稱十分古老,遺憾的是《辭海》未予以收錄。據《無為縣志》(1993年版)載,隋開皇元年(581年)纔開始設無為鎮(今無城鎮),隸屬襄安縣,“無為”作為地名至宋纔記錄在《宋史•地理志》中。
  “襄安”作為一個名詞最早出現在《戰國策》一書中:“縣陰以甘之,循有燕以臨之,而臣待忠之風,事必達成。臣又願足下有地效於襄安君以資臣也。足下果殘宋,此兩地之時也,足下何愛焉?”(《戰國策•捲二十一•趙四》)“襄安君”是燕國王族,燕昭王時封君,是燕昭王之弟,昭王曾派他到齊國活動。此“襄安”係作為人名出現。是否以封地為名,燕國的封地又如何會在楚地,這些問題均無從查考,故雖雲“襄安”,實在與襄安這一地名聯繫不上。
  根據推斷,“襄安”取作地名應在秦朝,秦統一天下,設郡縣製,《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二十六年,初並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設立襄安縣。首先,據乾隆年間修《無為州志》記載:“襄安”戰國時屬楚,秦統一天下設縣,屬九江郡,“襄安”曾是九江郡的治所。其次,根據1983年3月27日巢湖地區文物管理所和無為縣文化局的工作者考古發現,襄安白鶴觀是商周文化遺址,稱“白鶴觀遺址”,後立碑為“白鶴觀古文化遺址”;該遺址表面布滿漢代布紋瓦片、雲氣紋瓦當和大量的商周陶片,遺址可分為近代擾亂層、漢代文化層和商周文化層三層。遺址所含文物十分豐富,有大量的陶器、石器等,厚達二十多釐米的蚌殼蠃螄殼層和石箭頭反映這一文化的創造者是一個以漁獵為生的原始部落;遺址高十多米,東西長約三百米,遠望如同城壘。又據乾隆年間修《無為州志》記載:秦漢以前長江的位置就在襄安城(該遺址)下。因為襄安是稻米豐産區,是糧食集結之地,加之水路交通便利,運輸快捷,通過永安河道往南300米,與西河匯合,可直接進入長江。可見,“襄安”的地理位置在當時十分重要,是兵傢爭奪之地。秦在攻下該城壘後,將其地命名為“襄安”,含“掃除(平定)使之平安”之意,此後,兩漢沿用襄安縣縣名,縣治就設在“白鶴觀遺址”上。最後,一些史實也可推知“襄安”在秦朝已經設縣:楚漢相爭時,項羽與劉邦曾在襄安縣展開廝殺,《漢書•高帝紀》記載:“(項羽)嘗攻襄城,襄無噍類。”“襄城”即今天的襄安,這說明楚漢相爭之前,秦已經在襄安設縣,而且襄安縣城是一個重要的軍事之地。漢代王充《論衡•辨祟》一書記載則進一步可資佐證:“項羽攻襄安 ,襄安無噍類,未必不禱賽也。”正說明項羽曾攻打襄安縣城,當時守襄安縣城的是漢軍,戰爭打得激烈、殘酷,楚軍攻取襄安後屠城,沒有活着的(或活下來的)人。
  “襄安”作為縣城名稱史書最明確的記載是在《漢書》裏面:“廬江郡,故淮南,文南十六年別為國。金蘭西北有東陵鄉,淮水出。屬揚州。廬江出陵陽東南。北入江。戶十二萬四千三百八十三,口四十五萬七千三百三十三。有樓船官。縣十二:舒,故國。莽曰昆鄉。居巢,竜舒,臨湖,雩婁,决水北至蓼入淮,又有灌水,亦北至蓼入决,過郡二,行五百一十裏。襄安,莽曰廬江亭也。”(《漢書》•捲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唐顔師古註《漢書》曰:“王莽篡位,改漢郡縣名,普易之也。” 即漢朝已沿用秦製設襄安縣,王莽篡權改為“廬江亭”。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無為屬淮南國,分古居巢為居巢、臨湖、襄安三縣,襄安縣治就在今天無為縣西南襄安鎮。漢獻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無為屬廬江郡,古居巢分為居巢、襄安兩縣。
  《後漢書》也有襄安縣屬於廬江郡十四縣之一記載:“廬江郡文帝分淮南置。建武十三年省六安國,以其縣屬。雒陽東一千七百裏。十四城,戶十萬一千三百九十二,口四十二萬四千六百八十三。〔舒〕(註:方括號係作者所加)有桐鄉。〔雩婁〕侯國。〔尋陽〕南有九江,東合為大江。〔潛〕〔臨湖〕侯國。〔竜舒〕侯國。〔襄安〕〔皖〕有鐵。〔居巢〕侯國。〔六安〕國。〔蓼〕侯國。〔安豐〕有大別山。〔陽泉〕侯國。〔安風〕侯國。”(《後漢書•郡國志•第二十二》)
  以後,書籍多有記錄。三國時屬於吳國廬江郡襄安縣,“瑜以永安人饒助為襄安長,無錫人顔連為居巢長,使招納廬江二郡,各得降附。”(《三國志•吳書•宗室傳》)晉代仍置襄安縣,晉太康元年(280年)廬江郡下設居巢、臨湖、襄安縣。“廬江郡漢置。統縣十,戶四千二百。陽泉舒故國,有桐鄉。灊天柱山在南,有祠。皖尋陽居巢桀死於此。臨湖襄安竜舒六故六國。”(《晉書•志第五》)《北史》也有襄安縣的記錄。“陳稜,字長威,廬江襄安人也。祖碩,以漁釣自給。父峴,少驍勇,事章大寶為帳內部麯。告大寶反,授譙州刺史。陳滅,廢於傢。高智慧、汪文進反,廬江豪傑亦舉兵相應。以峴舊將,共推為主。”(李延壽編著《北史捲七十八•列傳第六十六》)南朝、北周時,襄安稱蘄,屬於合州。“合肥梁曰汝陰,置汝陰郡。後齊分置北陳郡。開皇初郡廢,縣改名焉。廬江齊置廬江郡,梁置湘州,後齊州廢,開皇初郡廢。有冶甫山、上薄山、三公山、聖山、藍傢山。襄安梁曰蘄,開皇初改焉。有龜山、紫微山、亞父山、半陽山、白石山、四鼎山。”(《隋書•捲三十一•志第二十六•地理下》)隋開皇元年(581年),改合州為廬州,並正式建置無為鎮(在襄安)。大業初(605年),改廬州為廬江郡,改蘄縣為襄安縣。唐武德年間稱巢縣,仍屬廬州。“巢,漢居巢縣,屬廬江郡。隋為襄安縣。武德三年,置巢州,分襄安立開城、扶陽二縣。七年,廢巢州及開城、扶陽二縣,改襄安為巢縣,屬廬州。”(《舊唐書•志第二十•地理三》)宋熙寧三年(1017年)置無為軍,襄安從此隸屬其鄉,經元、明、清,皆沿宋製。清初設襄安為縣內九個鎮之一,後直至民國時期均為鎮。
  “襄安”命名,是“掃除(平定)使之平安”之意。“襄安”的“襄”是除去、掃除之意,又寫作“攘”,《爾雅•釋官》:“襄,除也。”《詩經•鄘風•墻有茨》三章:“墻有茨,不可襄也。”毛《傳》:“襄,除也。”王先謙《集疏》:“耕必蕓治其草,故凡除草皆謂之襄。”《詩經•小雅•出東》三章:“赫赫南仲,狁於襄。”孔穎達《疏》:“赫赫顯盛之南仲,從此徵狁,於是而乎除之。”《齊詩》《魯詩》把“襄”寫作“攘”。“安”是平安、安寧、安定之意。如此,“襄安”就是“掃除(平定)使之平安”。這當然與秦王朝的願望緊密相關,他們希望平定掃除此地後能一方平安。
  中國地名,有的是因河流、高山來命周圍的地域的名稱,如今天的巢湖市就是用“巢湖”這一淡水湖來稱謂的,黃山市就是用黃山這一山名來稱謂的。以“襄”字為例,“襄陽”是古郡名,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分南郡、南陽兩郡置,治所襄陽(今襄樊市漢水南襄陽舊城),轄今湖北襄樊、襄陽等市縣,而“襄陽”得名是因襄水而來,《廣韻•陽韻》:“襄,州名,本楚之西津,魏武(帝)置襄陽郡,西魏改為襄州,因水立名。”又據《水經註•沔水》記載,漢水在湖北襄陽縣一段,俗稱襄河,亦曰襄水。有的是以帝王陵墓來命周圍地域的名稱,如“襄陵”,是古地名,春秋宋地(今河南睢縣),因宋襄公葬於此而得名。有的是采取特定意義法,表達給地域命名者的美好願望。仍以“襄”字為例,“襄國”,其地在今河北邢臺縣,春秋屬邢地,戰國為趙邑,秦置信都縣,項羽起兵攻取後,取名為“襄國”,有“掃除(平定)的土地”之意。(見《讀史方輿紀要•順德府邢臺縣》)“襄安”的命名當與“襄國”命名同理,衹不過楚漢相爭時“襄安”已經是縣城名。
安徽省巢湖市無為縣
  襄安鎮地處無為縣西南,面積107平方公裏,轄27個行政村、3個社區,人口6.2萬,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集鎮,有“無為縣首鎮”之稱。
  襄安鎮歷史悠久,物産豐富。盛産稻米、油菜籽,蔗草1.2萬噸,水産品1000多噸。農副産品具有較高的商品率。尤其是席草,草質柔軟,清香宜人,深受消費者青睞,為全國四大席草基地之一,並初步形成了基地、公司、農戶産加銷一條竜,貿工農一體化的生産經營格局,“舒夢”牌涼席2004年獲得安徽省名牌農産品。全鎮擁有集體、個體織席機1200餘臺,成立了無為縣草製工藝品實業總公司,引進自動編織機械,生産麻經席、間花席、榻榻米席、挎包、涼鞋、太陽帽等10多個係列、幾十個品種,暢銷國內外。商品流通日趨活躍,現已基本形成四大市場,即肖莊肥豬市場、耕牛市場、席草草席市場和小商品市場。
  投資環境良好,襄安鎮境內有一江(長江)、三路(二軍路、土襄路、襄開路)、三河(永安河、西河、花渡河),水陸交通十分便捷。程控電話已達8000門。2000年成功吸引揚州等外地客商興辦了萬噸級自來水有限責任公司和襄圓電桿有限責任公司及愛民種業有限責任公司。
  “十五”期間襄安鎮經濟發展總的指導思想是:以市場為導嚮,以效益為中心,着力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穩定提高農業效益,全力主攻鄉鎮企業和私營、個體企業,大力發展第三産業。
無為縣襄安鎮名片-安徽省巢湖市
  在長江之瀕,無城西南,有一快美麗富饒的土地――襄安。
  襄安是商周遺址,西漢文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襄安郡,屬淮南國,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屬廬江國,晉屬廬江郡,南朝省縣,至宋熙寧三年(1070)方置無為縣,此後襄安屬無為重鎮。
  這是一片底藴深厚的土地,在歷代勞動人民的創造中,曾留有襄安八景:潮湖古廟——潮湖古廟默參禪;九子金橋——九子橋邊放鈎船;白鶴道觀——白鶴雲間尋道觀;屋上耕田——黑驢屋上學耕田;綉塘春色——綉塘乳鴨知春水;金雞喬木——喬木金雞唱曙天;海會鐘聲——海會寺鐘敲一杵;仙人擺渡——仙人擺渡過襄川。八景神話傳奇,妙趣橫生。勝地觀光,文人唱和《八景呤集》,意味深長。可嘆滄海桑田,烽火摧毀。
  這裏,文物古跡源源流長,白鶴道觀發現新石器時陶罐、陶鬲及石斧石刀等。觀前古井墨泉,井圈刻留商文。縣志記載,它與杏花泉、太守泉稱三大名泉。白鶴村發掘了戰國至西漢古墓群,出土一批工藝精湛的木漆器。三國時,魏攻吳,建立了潮湖古廟,唐玉尊道長建白鶴道觀,唐武則天授曹王廟聖旨牌,唐建回竜庵立下皇奉碑文。文化大革命期間遭損,現已恢復原貌。
  這是一片孕育革命的土地,中國共産黨誕生後,阮振楚(化名鄭康)來襄安建立地下黨區委。1935年5月,葉挺與羅炳輝、鄧子恢、賴少奇、張勁夫、黃岩來襄安加強民兵、新四軍建設,掀起抗日高潮,葉挺將軍曾栓馬於襄川梧柏樹下,現該樹枝葉茂盛,後人命名為“將軍樹”。1938年林立來開展革命活動,夏威來襄安作北伐戰爭動員報告,丁繼哲1939年在襄川建立地下黨小組,同年二十軍工作隊隊長吉秋、指導員孫雲(女)來作抗日救亡運動報告。王友秀(王前)、周進隨之投筆從戎。抗日時斯沫特來襄安搜集素材,著了《紅星照耀中國》。渡江戰役,司令員譚振霖、軍長皮剋定在襄川設渡江指揮部,部署作戰計劃。
  這是一片區位優越的土地,面積110平方公裏,65074人。省道軍二路貫穿東西,省道襄土路、縣道襄開路穿插南北。境內河汊星羅棋布,有永安河、西河、花渡河三大水係,這裏通江達海,承東接西,水陸交通十分便捷。“十一五”期間,規劃的江北高速途經襄安,設出口,廬銅鐵路在襄安段設立停車站。國傢投資1億餘元的進江船閘工程將在我鎮境內實施。這些使我鎮成為投資興廠的黃金地段。
  這是一片資源豐富的土地,我鎮是中國四大席草基地之一,産量達2.8萬噸,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年水産品達602噸,糧食産量19295噸,菜籽600餘噸,集鎮市場是無為縣西南商貿中心。
  改革開放以來,襄安經濟突飛猛進地發展,民營經濟不斷膨脹。全鎮規模性的淡水養殖種苗1傢,河蟹、竜蝦、甲魚養殖面積3126畝,其中魚飼料交易市場是無為縣最大的淡水養殖飼料加工銷售市場。個體織席機1500餘臺,糧油加工廠11傢,輪窯廠8傢,新型墻體磚蓬勃發展,鍋爐廠5傢,綫帶廠4傢,建材、飲食、文化等行業如雨後春筍。集鎮小商品批發零售總額突破50億元,每年5天的物資交流會交易額達1000萬元。南京“小菜一碟”在我鎮興辦了醬菜、泡菜加工廠,給農村致富奔小康增添了一臂之力。今年,鎮黨委、政府深挖潛力,積極招商,現有金山紙業、巢湖鍋爐、高分子合成材料等四傢企業落戶於我鎮。
  襄安特色的糕點、酥糖是饋贈親朋好友的佳品,已走嚮大江南北,供不應求。“無為板鴨”在襄安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通過長途汽車客運,走進馬鞍山市的賓館飯店,帶進北京、上海、南京各大城市。
  集鎮開發,商機無限,隨着農村人口逐漸嚮城鎮轉移,集鎮內的房價由600元/平方米飆升到1300元/平方米,上海、蕪湖、銅陵、無為的開發商紛紛踏至襄安,在襄安2.5平方公裏的土地上有十余家開發商競相開發。
  襄安不僅資源豐富,人力資源充裕,還有一個高效規範、誠信、安全的投資環境。打造誠信襄安、平安襄安、和諧襄安已成為6.5萬餘襄安人民的共識,在襄安人人是環境、處處是形象深入人心。
  襄安,改革似火,開放如潮,八方人氣在這裏聚集。新一屆黨委、政府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將原31個村(社區)撤並為13個村(社區),進行優化組合,規劃中心村,抓好示範村,使新農村工作在襄安如火如荼地嚮前推進;不斷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抗災能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貫徹東嚮發展戰略佈置,打造皖江經濟帶,實施工業強鎮、民營主體、城鎮輻射、外嚮帶動四大戰略;發展民營、勞務、資源、配套、園區五個經濟,做大做強席草深加工,新型建材、綫帶生産、鍋爐加工、高分子材料合成、紙産品開發六大工業。
  越來越多的人走進襄安,襄安正以矯健的步伐邁嚮世界。
英文解釋
  1. :  Xiang'an Town
近義詞
襄安
分類詳情
張開百子村河北村桃園村施河村新生村
義和村陳崗村肖莊村王圩村梁樓村
甘露村馬腰村周林村金雞村文思村
翟圩村鬆院村三十裏墩村白閤村耿塘村
黃口村陶祠村農園村聞祠村沙衝村
雙壠村孫咀村汪橋村大汪村陶咀村
雲水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