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安徽 >巢湖 > 無為縣
顯示地圖
目錄
概況 Wuwei County
  郵編:238300 代碼:341422 區號:0565
  拼音:Wú Wéi Xiàn 英譯:Wuwei County
  
  無為縣位於安徽省中南部,長江北岸,總面積2449平方千米。總人口141萬人(2007年末)。全縣轄19個鎮、4個鄉:無城鎮、襄安鎮、二壩鎮、湯溝鎮、陡溝鎮、石澗鎮、嚴橋鎮、開城鎮、蜀山鎮、牛埠鎮、劉渡鎮、姚溝鎮、泥汊鎮、白茆鎮、高溝鎮、福渡鎮、泉塘鎮、紅廟鎮、赫店鎮、鶴毛鄉、十裏墩鄉、昆山鄉、洪巷鄉。縣政府駐無城鎮。
  
  西北部有低山丘陵,東南部為平原沙洲區。境內河流如網,溝塘密佈。屬亞熱 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1170.5毫米,年均氣溫15.8℃。土特産有無為板鴨。
  
  淮南鐵路、合蕪鐵路經過縣境東北端二壩鎮,208、227、319省道縱橫縣境。名勝古跡有商周文化遺址、漢墓群、黃金塔、米公祠、天井山國傢森林公園、泊山洞等,紀念地有新四軍七師司令部舊址。
地理位置 Location
  無為縣地處皖中,屬巢湖市管轄,南瀕長江,北依巢湖,與蕪湖市、銅陵市隔江相望,距省會合肥市百余公裏,距馬鞍山市90公裏,距南京市120公裏,距杭州市300余公裏。面積2433平方公裏。她通江達海,承東啓西,是皖江開發開放的前沿,與“長三角”山水相連,人文相親。113公裏的長江“黃金水道”環繞東南,皖贛鐵路斜貫東北,蕪湖、銅陵兩座大橋為無為插上了騰飛的雙翼,籌建中的江北高速、廬銅鐵路、無為長江大橋將再添一道絢麗的彩虹。
  無為素有“魚米之鄉”美譽,棉花、油料、水産品總量躋身全國百強。其中,棉花年産量超百萬擔,為全國重要的優質棉生産基地。富饒的土地下還藴藏着煤、石灰石、石油、天然氣、銅、鐵等20多種礦産資源。自然風光更是引人入勝,錦綉溪嫵媚典雅,竹絲湖煙波浩淼,泊山洞鬼斧神工,西九華雲蒸霞蔚,天井山白鷺翔集,處處風光無限,時時景色宜人。
行政區劃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面積2433平方公裏,人口141萬(2008年底),郵政編碼238300,行政區劃代碼341422,縣人民政府駐無城鎮,轄19個鎮、4個鄉。
  19個鎮:無城鎮、湯溝鎮、陡溝鎮、白茆鎮、石澗鎮、蜀山鎮、牛埠鎮、開城鎮、嚴橋鎮、二壩鎮、襄安鎮、高溝鎮、姚溝鎮、紅廟鎮、赫店鎮、泉塘鎮、福渡鎮、劉渡鎮、泥汊鎮、雍鎮。
  4個鄉:昆山鄉、洪巷鄉、十裏墩鄉、鶴毛鄉。
建製沿革 History of establishment
  無為縣歷史悠久,無為縣名“始於城口置無為軍,思天下安於無事,取無為而治之意以名之”。春秋戰國時,無為縣境屬楚居巢。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屬九江郡居巢縣。西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屬淮南國居巢、臨湖、襄安縣。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屬廬江國居巢、臨湖、襄安縣。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罷廬江國為廬江郡。東漢初平四年(193)屬廬江郡居巢、襄安縣。三國時屬吳廬江郡濡須。晉太康元年(280)屬廬江群居巢、臨湖、襄安縣。鹹和四年(329)屬豫州。太元(376-396)中,在縣境西北僑置扶陽縣。南朝時,梁太清元年(547)屬南譙郡蘄。隋開皇元年(581)屬廬州襄安縣,縣治在今巢湖市區東北2.5公裏處。始設無為鎮(今無城鎮)。唐武德三年(620)以襄安縣地置巢州,又在縣境西北置開城、扶陽縣。七年(624)廢開城、扶陽縣,改巢州為巢縣,無為鎮屬之。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置無為軍,領巢縣、廬江二縣。熙寧三年(1070)析巢、廬江二縣地置無為縣
  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無為軍為無為路,屬江淮行省。二十八年降為無為州,領無為、廬江、巢縣三縣。
  明洪武元年(1368)無為州領巢縣1縣,屬中書省。不久復屬廬州府。
  清雍正二年(1724)無為州不領巢縣,與合肥、舒城、廬江、巢縣同屬廬州府。民國元年(1912)4 月,改無為州為無為縣,仍屬廬州府。民國3年6 月屬安慶道,民國17年廢道,直屬安徽省。民國21年屬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27年7月屬第五專署,10月屬第三專署。民國29年4 月屬第一專署 。
  1927年8月,中國共産黨開始在無為建立組織,從此,無為人民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共無為縣委組建蘇维埃政權,領導無為縣人民舉行“六洲暴動”,揭開了無為人民武裝奪取政權的序幕。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産黨領導抗日軍民獨立自主地開展武裝鬥爭,使無為發展成為全國十九塊抗日根據地之一——皖江抗日根據地的中心區。全縣計有無為、臨江、湖東、無南等4 個縣行政區和1 個準縣級的江流行政辦事處,隸屬皖江行政公署領導。
  解放戰爭時期,無為全境仍按照抗戰時期區劃一分為四,共轄21個區(鎮),隸屬皖西第四專員公署。此期,全縣人民掀起“支前參戰”熱潮,“渡江第一船”率先自無為泥汊江岸發出,以其輝煌業績載入史册。1949年7月,無為全境的4 個縣級行政區正式合併,成立統一的無為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無為縣始屬皖北行署巢湖專區,1952年1 月屬安徽省蕪湖專區,1965年7月復屬巢湖專區,2000年隸屬新設立的巢湖市。
  1996年,無為縣面積2413平方千米,人口132.5萬,轄18鎮17鄉:無城鎮、襄安鎮、二壩鎮、湯溝鎮、陡溝鎮、石澗鎮、嚴橋鎮、開城鎮、蜀山鎮、土橋鎮、牛埠鎮、劉渡鎮、姚溝鎮、泥汊鎮、倉頭鎮、白茆鎮、河壩鎮、福渡鎮、雍南鄉、太平鄉、紅廟鄉、六店鄉、赫店鄉、泉塘鄉、鶴毛鄉、洪巷鄉、高溝鄉、尚禮鄉、建國鄉、昆山鄉、百勝鄉、十裏墩鄉、黑沙洲鄉、三汊河鄉、鳳凰橋鄉。縣政府駐無城鎮。
    1997年,撤銷泉塘鄉,設立泉塘鎮。鎮人民政府駐泉塘。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1252081人,其中(23個鎮、12個鄉):無城鎮126002人,襄安鎮54026人,二壩鎮31725 人,湯溝鎮23715人,陡溝鎮30947人,石澗鎮42219人,嚴橋鎮35456人,開城鎮36105人,蜀山鎮29946人,土橋鎮24640人,牛埠鎮33012人,劉渡鎮39521人,姚溝鎮34622人,泥汊鎮61586人,倉頭鎮29703人,白茆鎮67314人,河壩鎮26302人,福渡鎮24051人,泉塘鎮36201人,雍南鎮19746人,赫唐鎮38475人,百勝鎮25820人,尚札鎮 29218人,太平鄉25872人,紅廟鄉38286人,六店鄉21398人,鶴毛鄉22530人,十裏墩鄉35402人,黑抄洲鄉13708人,建國鄉 20915人,昆山鄉32740人,洪巷鄉41681人,高溝鄉43697人,三汊河鄉31622人,鳳凰橋鄉23878人。
    2001年8 月,無為縣面積2450平方千米,轄24個鎮、11個鄉:無城鎮、二壩鎮、雍南鎮、湯溝鎮、河壩鎮、陡溝鎮、福渡鎮、倉頭鎮、石澗鎮、嚴橋鎮、開城鎮、赫店鎮、泉塘鎮、蜀山鎮、土橋鎮、牛埠鎮、劉渡鎮、襄安鎮、姚溝鎮、泥汊鎮、白茆鎮、高溝鎮、百勝鎮、尚禮鎮;紅廟鄉、六店鄉、鶴毛鄉、洪巷鄉、十裏墩鄉、黑沙洲鄉、三叉河鄉、風凰橋鄉、建國鄉、昆山鄉、太平鄉。共有713個村委會、30個居委會。
    2004年,無為縣鄉鎮由35個調整為31個。 2004年底,無為縣轄22個鎮、9個鄉:二壩鎮、泉塘鎮、嚴橋鎮、福渡鎮、開城鎮、無城鎮、襄安鎮、湯溝鎮、陡溝鎮、石澗鎮、蜀山鎮、土橋鎮、牛埠鎮、劉渡鎮、姚溝鎮、泥汊鎮、倉頭鎮、白茆鎮、紅廟鎮、赫店鎮、高溝鎮、百勝鎮、昆山鄉、六店鄉、鳳凰橋鄉、太平鄉、鶴毛鄉、洪巷鄉、十裏墩鄉、黑沙洲鄉、三汊河鄉。
    2005年,無為縣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巢湖市人民政府12月6日批準巢政秘69號)將原31個鄉鎮調整為23個鄉鎮。撤銷倉頭鎮、三汊河鄉、鳳凰橋鄉、黑沙洲鄉、太平鄉、百勝鎮、土橋鎮、六店鄉。調整無城鎮、湯溝鎮、陡溝鎮、白茆鎮、石澗鎮、蜀山鎮、牛埠鎮、開城鎮、嚴橋鎮的行政區域。一、將倉頭鎮整建製並入無城鎮。鎮政府駐無城。二、將三汊河鄉整建製並入湯溝鎮。鎮政府駐湯溝。三、將鳳凰橋鄉整建製並入陡溝鎮。鎮政府駐陡溝。四、將黑沙洲鄉整建製並入白茆鎮。鎮政府駐小江壩。五、將太平鄉整建製並入石澗鎮。鎮政府駐石澗埠。六、將百勝鎮整建製並入蜀山鎮。鎮政府駐蜀山。七、將土橋鎮整建製並入牛埠鎮。鎮政府駐牛埠。八、將六店鄉的六店居委會和竹山、獨山、南閘、西都、保勝、石山、六峰、新勝、河山、孫橋、六店、瓜棚、毛公、高王14個村委會並入開城鎮。鎮政府駐開城橋。九、將六店鄉的尚禮居委會和大泉、湖塘、沿河、趙魏、象山、福泉、坳口7個村委會並入嚴橋鎮。鎮政府駐嚴傢橋。十、保留二壩鎮、襄安鎮、高溝鎮、姚溝鎮、紅廟鎮、赫店鎮、泉塘鎮、福渡鎮、劉渡鎮、泥汊鎮、昆山鄉、洪巷鄉、十裏墩鄉、鶴毛鄉等14個鄉鎮。
    2005年底,無為縣轄19個鎮、4個鄉。
經濟概況 Economy
  2008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57.4億元,連續位居全省縣級第一位,同比增長18.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5億元,增長33.6%;財政收入13.3億元,繼續保持全省縣級第四位,增長21%;完成固定資産投資113億元,增長45%。獲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綜合成就奬第一名。
社會事業 Social cause
  無為特種電纜基地成功創建為國傢級火炬計劃高新技術産業基地,成為全省第二個國傢級特色高新技術産業基地。全縣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和高新技術産品分別達20傢、16項,其中國傢級高新技術企業2傢。“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製不斷完善,辦學水平不斷提高,全縣擁有省級示範中學2傢,市級示範中學3傢,國傢級教師培訓學校1傢。農村合作醫療全面啓動,城鄉居民醫療和衛生防疫條件明顯改善。全縣有綫電視用戶達5.1萬戶,基本實現村村通廣播電視。低生育水平保持穩定,人口出生率控製在11‰以內。米公祠一期修復工程竣工,縣檔案館藏量躍居全省縣級第一位。文明創建工作邁上新臺階,榮獲全省創建文明縣城工作先進縣稱號。2006年末,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收入分別達8861元、3302元。
縣鎮建設 Build towns
  一是加快無城建設。堅持“擴張新區、改造老城、完善功能、註重特色”的總體思路,加快無城建設步伐,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在新區開發上,按照城市“中心北移“的規劃要求,2001年,縣委、縣政府機關退出縣城中心的“黃金地段”,在新區新建了辦公大樓,將舊址用於商業開發。圍繞新區的發展,先後新建金塔路、鳳河路等多條城區主幹道,城市建成區面積由7平方公裏擴大到15平方公裏,市區人口達20萬人。在舊城改造上,着力完善配套功能,提高城市品味。人民廣場、農文化廣場、狀元橋一大批重點市政工程相繼竣工,污水處理、長江引水、管道天然氣等配套工程相繼建設。特別是近幾年投資3000多萬元,按照規劃逐段建設環城河景區,使之成為環繞無城的一道靚麗風景綫。
  二是加強道路交通建設。舉全縣之力抓好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築對外的快速通道。近幾年,先後建成了通江大道、二軍路、高新大道等骨幹交通工程。特別是高新大道的建成通車,使無城至高溝的工業走廊初顯趨形。在抓好骨幹公路的同時,不斷加大鄉村公路建設力度,利用省“村村通”試點縣的機遇,兩年建設鄉村公路344公裏。
工業概況 Industry Overview
  一是工業規模不斷擴大。2006年,全縣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達27傢,其中華菱、華海兩傢企業突破10億元,入庫稅金超千萬元企業16傢, 17傢企業躋身2005年度全省中小企業100強。
  二是支柱産業不斷壯大。全縣已形成電綫電纜、羽毛加工、醫藥及醫用品、紡織服裝、農副産品深加工、新型建材等主導産業。同時,隨着總投資超200億元的上海華誼集團安徽化工園區、二壩船舶工業園的建成,化工、造船又將成為工業支柱。2006年,主導産業纍计實現工業産值105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的93.5%,成為工業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撐點。
  三是發展後勁不斷增強。在招商引資、“鳳還巢”、企業增資擴模等因素的共同推動下,全縣工業投入保持強勁增勢。2006年,全縣纍计完成工業投資30.1億元,增長1.02倍。
  四是民營主體不斷鞏固。截至2006年末,全縣民營企業已發展到1710傢,註册資本64.1億元。2006年,民營經濟增加值和上交稅金分別達53.2億元、5.3億元,占全縣總量的54%和71%。14傢企業進入全省民營企業200強,3傢企業躋身全國民營企業納稅100強。
物産資源 Property Resources
  無為素有“魚米之鄉”美譽,各種資源豐富。棉花、油料、水産品總量躋身全國百強。其中,棉花年産量超百萬擔,為全國重要的優質棉生産基地。礦産資源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氣、銅、鐵、鈾、鉛、鋅、石灰岩、陶土、粘土、礦泉水、石英砂、螢石、明礬石、花崗石、硬石膏、方解石、江砂等;其中煤炭儲量7000多萬噸,石油儲量2億噸以上,天然氣350億立方米以上,銅200萬噸,鐵1000萬噸,硬石膏2億噸以上。目前已開採的11種,待開採的7種。礦業開發是該縣六大支柱産業之一,礦産資源遍布全縣各個鄉鎮,集中分佈於昆山、牛埠、鶴毛、蜀山、太平等13個鄉鎮。全縣共有持證礦山129個,其中煤礦29個,銅礦3個,礦泉水廠1個,石灰岩開採及加工礦山企業50個,輪立窯廠45個,陶土礦1個。全縣礦業從業人數近萬人,年總産值達億元,年利潤千萬元以上。
  農林土特産品主要有:荸薺、田藕、席草、中華絨螯蟹、河蟹、甲魚、鵝、鴨等。長江三鮮(鰣魚、刀魚、河豚)、珍珠、無為板鴨、無為紗燈等更是全國聞名。荸薺和田藕是無為傳統農産品,是我省重要生産基地。近來通過本縣興辦的天泉食品公司和華康食品有限公司加工後外銷和出口,深受客戶歡迎。席草係由江浙引進種植,經過40多年發展,已成為全國席草重點産地之一,襄安鎮為席草集散地。水産品中,長江三鮮、中華絨螯蟹、河蟹、甲魚等産於長江和四通八達的內河,因其品味高、産量少而聞名各地。無為板鴨以色澤金黃,油而不膩,味美可口的特色馳名全國,製作歷史有200多年。改革開放以後,全縣數萬勞務人員外出加工銷售無為板鴨,銷路很好。剔墨紗燈是無為縣聞名的傳統工藝品,清康熙年間由無為人蔡靜首創,慈禧60大壽時,派人專至無為徵選紗燈,萬壽節時挂在大廳,“玲瓏精巧”。解放後,國慶10周年時,無為紗燈曾挂於人民大會堂安徽廳,給大廳增添了節日的氣氛。
産業現狀 Industry Status
  無為歷史上是個傳統農業大縣,經濟以種植業為主,結構單一,質量較低。改革開放二十年來,無為縣人民不斷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堅持不懈地致力於經濟結構調整,實現全縣經濟的輕型升級。
  近年來, 無為縣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明顯增強。農業佈局區域化。全縣已基本建成沿江內圩40萬畝棉油,西南、西北圩畈區60萬畝水稻,沿江洲地20萬畝蔬菜,西南圩畈區15萬畝水生經濟作物,沿堤與丘崗地區千萬衹草食型畜禽,江河水網地區20萬畝特種水産等六大區域化生産優勢産業帶,糧、棉、油、蔬菜、畜禽、水産品等六大主導産業分別成為國傢和全省優勢産業帶重點開發産業。農業生産標準化。目前,全縣已建立標準化生産基地60萬畝,認定無公害農産品基地6.5萬畝,認證無公害農産品11個,緑色食品2個;認證13個省級、18個市級名牌農産品,數量位居省、市前列。2005年,我縣被授予“全省農業標準化綜合示範縣”稱號。農業經營産業化。依托露仙、光明等竜頭企業帶動,全縣農産品加工轉化率達到30%以上,各類糧棉油加工企業100多傢。目前,全縣共擁有5傢省級、21傢市級、32傢縣級農業産業化竜頭企業。2006年,竜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5億元,出口創匯1600多萬美元,帶動農民近10萬戶。
改革步伐 The pace of reform
  無為改革似火,開放如潮。八方人氣在這裏聚集,上新項目、搭新載體、造新氛圍、創新效益,在率先中當先,在爭強中為強。全面貫徹東嚮戰略部署,打造沿江經濟帶,實施工業強縣、沿江開發、外嚮帶動、城鎮輻射、項目拉動“五大戰略”,發展民營、園區、勞務、資源、配套“五個經濟”,狠抓化工、電綫電纜、醫藥、船舶製造、羽毛加工、紡織服裝、新型建材和農副産品深加工“八大基地”建設,積極推進全民創業,全面啓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個在皖中率先崛起的宏偉目標和美好畫捲正在變為現實。
  無為縣不斷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行政事業性收費,在全市率先實行《涉企收費明白卡》制度。積極推進企業改製,鄉鎮企業全部完成改製,供銷係統順利完成6傢企業改製,依法解除勞動關係1249人;糧食係統在全省率先完成購銷企業産權制度改革,妥善分流4719人。全面啓動農村綜合改革,全縣鄉鎮由31個減少到23個,機關在編人員由829名減少到633名,清退自聘人員501人。認真落實就業再就業政策,全年新增就業崗位4469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881人。全面啓動工傷保險和民營企業參保擴面工作,提高了城鎮低保和農村特睏對象補助標準。加快實施以“整村推進”為中心的扶貧開發工作,纍计投入資金5500萬元。認真落實《信訪條例》,紮實開展“開門接訪、帶案下訪”活動,妥善處理了一些突出信訪問題。大力開展“平安無為”創建活動,嚴厲打擊刑事犯罪,社會治安防控體係逐步完善。
  無為名人
  米芾(1051~1107),中國北宋書法傢,畫傢,書畫理論傢。初名黻,後改芾,字元章,號襄陽居士、海嶽山人等。祖籍安徽無為縣,後遷居湖北襄陽,長期居潤州(今江蘇鎮江)。米芾的五世祖是宋初勳臣米信,高祖、曾祖以上多為武職官吏,其父名佐,字光輔,官至武衛將年。其母閻氏,曾為宋英宗趙曙皇后高氏的乳娘。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善詩,工書法,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初師當時某位秀纔,後是歐陽詢、柳公權,字體緊結,筆畫挺拔勁健,後又轉師王羲之、王獻之,體勢展拓,筆緻渾厚爽勁,自謂“刷字”,與蘇軾、黃庭堅、蔡襄並稱宋代四大書法傢。其繪畫擅長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以書法中的點入畫,用大筆觸水墨表現煙雲風雨變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稱米氏雲山,富有創造性。米芾傳世的書法墨跡有《嚮太後輓辭》、《蜀素帖》、《苕溪詩帖》、《拜中嶽命帖》、《虹縣詩捲》、《草書九帖》、《多景樓詩帖》等,無繪畫作品傳世。著《山林集》,已佚。其書畫理論見於所著《書史》、《畫史》、《寶章待訪錄》等書中。
  李辛白 (1875~1951),原名修隆,字燮樞,晚號水破山人。湖隴鄉人。清末拔貢。1901年考入南京高等警官大學堂。1904年參加柏文蔚、陳獨秀等在蕪湖組織的“嶽王會”。次年就讀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是中國同盟會首批會員。1907年受同盟會派遣,回國從事革命活動。次年在上海創辦《白話日報》,為推廣白話文做出重大貢獻。1911年11月任蕪湖軍政分府民政長。不久在蕪湖創辦《共和日報》。1912年任安徽省警察廳長。1913年任北京政府教育部僉事。1917年1月任北京大學庶務主任。兩年半後任出版部主任。編輯出版了介紹俄國革命和工人運動方面的書籍及《北京大學日刊》、《北京大學月刊》、《每周評論》、《新潮》等重要刊物。“五四運動”爆發後,他組織趕印的2萬份《五四運動宣言》,是5月4日當天發出的唯一傳單。6月11日,陳獨秀在北京被捕。他積極參與各種渠道的營救活動,曾和王撫五教授代表北大教職員前往探監和慰問,並在《每周評論》上發表了《懷陳獨秀》的白話詩。李辛白於1919年8月在北大創辦的《新生活》周刊,是五四時期著名的小型通俗刊物。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鬍適等都積極為該刊撰稿。僅李大釗一人就在該刊發表了60多篇文章,在國內及日本、南洋等地擁有較多的讀者。1926年,北京“三·一八”慘案後,傳聞將通緝李辛白等人。李辛白遂避居夫人劉冰儀的故鄉——貴池縣。1927年秋,到南京私立安徽中學教國文。次年初,創辦《老百姓報》。1930年底回家乡無為,和王鶴天創辦“尚實學社”。1933年到宣城中學任教。2年後,任徽州中學校長。1937年8月,任安徽省圖書館館長。1938年3月,為省動委會首批會員。8月,舉傢避難於山區梨村,稍定後,開辦塾館,免費為村童破蒙。次年開辦南莊學院。1940年始,先後在休寧女子中學、安徽中學、建國中學、右任中學、省立高等農業職業學校、安徽學院、昭明國文專科學校任職、任教。1949年春,因病辭職,在貴池傢中療養。1951年7月病逝。
  戴安瀾 (1904~1942年),又名戴炳陽,原名衍功,自號海鷗。漢族,安徽無為練溪鄉旗桿戴村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名將。
  周彬 1942年生安徽無為中國書法傢協會會員高級美術師合肥市書法傢協會主席安徽省書法傢協會理事安徽省黃山書畫院副院長合肥中日友好美術館館長安徽省黃山畫會秘書長安徽省書法傢協會藝術顧問。
  尤月林 1974年生,筆名:沫女千,業內尊稱:商皇太子。安徽省無為縣福渡鎮人。中國建築裝飾專傢學者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紫府商學會會長,中國紫光建築設計事務所所長,中國紫名都裝飾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無為大地今有為。越來越多的人走出無為,越來越多的人走進無為。無為在走嚮世界,也讓世界看到一個開放的無為。
英文解釋
  1. n.:  Wuwei County
近義詞
無為
相關詞
植物農具中國九大毒藥灌南縣鞍山市江蘇省安慶市地名
安徽省鄉鎮巢湖市地理仙劍奇俠傳書法傢企業傢商業
藝術教育學校職業中學中學老革命新四軍安徽人
旅遊景點更多結果...
包含詞
無為縣圖書館無為縣公安局
無為縣齋古梅無為縣中醫院
安徽無為縣人無為縣人民醫院
無為縣蜀山中學無為縣烈士陵園
無為縣第三中學無為縣石澗中學
無為縣中醫醫院無為縣無為飯店
無為縣????務管理局無為縣衛生防疫站
無為縣二壩大酒店無為縣婦幼保健站
無為縣紡織廠醫院無為縣天井山賓館
無為縣電綫電纜行業協會安徽省無為縣湯溝中學
安徽省無為縣高級職業中學安徽省無為縣嚴橋中學
安徽省無為縣開城中學安徽省無為縣襄安中學
無為縣地稅局信息中心安徽省無為縣衛生防疫站
無為縣紡織總廠賓館無為縣二壩鎮迎賓飯店
無為縣泥汊鎮珠寶工藝品廠無為縣珍珠工藝品廠
無為縣紡織廠職工醫院無為縣無城小明診所
無為縣蔣忠民個體中醫診所無為縣湯溝鎮光華村保健室
無為縣教育局關於進一步加強義務教育階段學籍管理工作的通知安徽省無為縣電綫電纜行業協會
無為縣湯溝鎮太平村初保委員會無為縣神竜中草藥研究有限公司
無為縣泥汊鎮藍神珠寶工藝品廠無為縣湯溝鎮扁埂村初級衛生保健室
安徽省無為縣飲服公司迎春飯店安徽省無為縣超越汽車貿易有限公司
分類詳情
張開劉渡鎮張開洪巷鄉張開紅廟鄉張開無城鎮張開陡溝鎮
張開白茆鎮張開石澗鎮張開蜀山鎮張開牛埠鎮張開開城鎮
張開嚴橋鎮張開二壩鎮張開襄安鎮張開高溝鎮張開姚溝鎮
張開紅廟鎮張開赫店鎮張開泉塘鎮張開福渡鎮張開昆山鄉
張開十裏墩鄉張開鶴毛鄉張開湯溝鎮張開泥汊鎮
米公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