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白雲觀投訴電話上海旅遊投訴電話:021-6439361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白雲觀是上海道教協會和道教文化研究中心的所在地。清代末年,嘉定道士徐至誠在東星橋建雷祖殿。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將雷祖殿移至今址。後徐至誠請得《道藏》計8000餘捲,雷祖殿更名為“海上白雲觀”。白雲觀規模宏大,是上海道觀之首。現保存部分建築:靈宮殿、靈宵金殿、老君堂、雷祖殿等,其現存的七尊明代銅像,為全國其他道觀所未見。現白雲觀的鎮觀之寶明版《道藏》經已移至上海圖書館珍藏。交通:11、135、217、401、517、736、911、920、940路、大橋二綫、方川綫老西門終點站。途經老西門的有17、18、23、24、569、715、781、782、864路。地址:黃浦區老西門西林後路100弄8號電話:63855366開放時間:8:00-16:00門票:2元 | | 道教全真道派十方大叢林製宮觀之一。位於北京。始建於唐,名天長觀。金世宗時,大加擴建,更名十方大天長觀,是當時北方道教的最大叢林,並藏有《大金玄都寶藏》。金末毀於火災,後又重建為太極殿。邱處機赴雪山應成吉思汗聘,回京後居太極宮,元太祖因其道號長春子,詔改太極殿為長春宮。及邱處機羽化,弟子尹志平等在長春宮東側購建下院,即今白雲觀,並於觀中構築處順堂,安厝邱處機靈柩。邱處機被奉為全真竜門派祖師,白雲觀以此稱竜門派祖庭。今存觀宇係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重修,有彩繪牌樓、山門、靈官殿、 玉皇殿 、老律堂、 邱祖殿和三清四禦殿等。1957年成立的中國道教協會會址就設在白雲觀。
道教全真第一叢林——北京白雲觀位於北京西便門外,是道教全真三大祖庭之一。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道教協會、中國道教學院和中國道教文化研究所等全國性道教組織、院校和研究機構先後設在這裏。白雲觀也是“文革”中北京很少沒被破壞的寺廟之一。
白雲觀位於北京西便門外。其前身係唐代的天長觀。據載,唐玄宗為“齋心敬道”,奉祀老子,而建此觀。觀內至今還有一座漢白玉石雕的老子坐像,據說就是唐代的遺物。金正隆五年 (1160年),天長觀遭火災焚燒殆盡。金大定七年(1167年)敕命重修,歷時七載,至大定十四年(1174年)三月竣工。金世宗賜名曰“十方天長觀”。泰和二年(1202年),天長觀又不幸罹於火災,僅餘老君石像。翌年重修,改名曰“太極宮”。金宣宗貞祐二年(1215年),國勢不振,遷都於汴,太極宮遂逐漸荒廢。
元初,邱處機 (號長春子)自西域大雪山覲見成吉思汗,東歸燕京,賜居於太極宮。當時宮觀一片凄涼,遍地瓦礫,長春真人遂命弟子王志謹主領興建,歷時三年,殿宇樓臺又煥然一新。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五月,成吉思汗敕改太極宮為“長春觀”。七月,邱處機仙逝於長春觀。次年,長春真人高徒尹志平在長春觀東側下院建處順堂藏邱祖仙蛻。元末,連年爭戰,長春觀原有殿宇日漸衰圮。明初,以處順堂為中心重建宮觀,並易名為白雲觀。清初,在王常月方丈主持下對白雲觀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重修,基本奠定了今日白雲觀之規模。
白雲觀的建築分中、東、西三路及後院,規模宏大,佈局緊湊。
中路以山門外的照壁為起點,依次有照壁、牌樓、華表、山門、窩風橋、靈官殿、鐘鼓樓、三官殿、財神殿、玉皇殿、救苦殿、藥王殿、老律堂、邱祖殿和三清四禦殿。
照壁 又稱影壁,位於觀前,正對牌樓。壁上嵌有“萬古長春”四個大字,為元代大書法傢趙孟頫所書。其字體遒勁有力,令人嘆賞不絶。
牌樓 原為欞星門,是觀中道士觀星望氣之所。後來欞星門演變為牌樓,已失去原來的觀象作用。此牌樓建於明正統八年(1443年),為四柱七層、歇山式建築。
山門 為石砌的三券拱門,三個門洞象徵着“三界”,跨進山門就意味着跳出“三界”,進入神仙洞府。山門石壁上雕刻着流雲、仙鶴、花卉等圖案,其刀法渾厚,造型精美。中間券門東側浮雕中隱藏着一個巴掌大小的石猴,已被遊人摸得鋥亮。老北京有這樣的傳說:“神仙本無蹤,衹留石猴在觀中。”這石猴便成了神仙的化身,來白雲觀的遊人都要用手摸摸它,討個吉利。觀內共有小石猴三衹,分別藏在不同的地方,若不誠心尋找,難以見到,故有“三猴不見面”之說。
窩風橋 為南北嚮的單孔石橋。橋下並無水。那麽,為什麽要修建一座橋呢?據說,由於北方風猛雨少,觀外原有座“甘雨橋”,人們便在觀內修了這座“窩風橋”,兩座橋象徵風調雨順之意。
靈官殿 主祀道教護法神王靈官。神像為明代木雕,高約1.2米,比例適度,造型精美。紅臉虯須,怒目圓睜,左手掐訣,右手執鞭,形象威猛。其左邊墻壁上為趙公明和馬勝畫像,右邊墻壁上為溫瓊和嶽飛畫像,這就是道教的四大護法元帥。
鐘樓、鼓樓 白雲觀的鐘鼓樓,在建築佈局上與其他宮觀的鐘鼓樓截然相反,其鐘樓在西側,鼓樓在東側。據稱,元末,長春觀殿宇大都傾圮,明初重建時,以處順堂(今邱祖殿)為中心,保留了原來的鐘樓,在鐘樓之東新建鼓樓,故形成了今日所見之格局。
三官殿 奉祀天、地、水“三官大帝”。傳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財神殿 供奉三位財神,中為春神青帝,左為財神趙公明,右為武財神關羽。趙公明,亦稱趙公元帥,元始天尊封為正一竜虎玄壇真君,統領招財、進寶、納珍、利市四神。於是成為民間廣泛供奉的財神。關羽,即關聖帝君,被民間廣泛信仰,管轄範圍極廣,是一位全能之神,財神衹是其形象之一。
玉皇殿 奉祀玉皇大帝。神像為明代木雕,高約1.8米,身着九章法服,頭戴十二行珠冠冕旒,手捧玉笏,端坐竜椅。神龕前及兩邊垂挂着許多幡條,上面綉有許多顔色各異的篆體“壽”字,一共是一百個,故稱為“百壽幡”。左右兩側的六尊銅像均為明代萬歷年間所鑄造,他們即是玉帝階前的四位天師和二侍童。殿壁挂有南鬥星君、北斗星君、三十六帥、二十八宿的絹絲工筆彩畫共八幅,均為明清時代佳作。
救苦殿 奉祀太乙救苦天尊。天尊騎九頭獅子,左手執甘露瓶,右手執寶劍。據道經說:太乙救苦天尊是天界專門拯救不幸墮入地獄之人的大慈大悲天神。
藥王殿 奉祀唐代著名道士、醫學家孫思邈。他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多種著作,在中國醫學和藥物學方面做出了極大貢獻,因而被後世尊稱為藥王。
老律堂 原名七真殿。供奉全真七子,即全真派祖師王重陽的七大弟子:中座為邱處機,左邊依次為劉處玄、譚處端、馬鈺,右座依次為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清代高道王常月曾奉旨在此主講道法,開壇傳授戒律,求戒弟子遍及大江南北,道門玄風為之一振。後世為紀念這一盛事,便將七真殿改稱“老律堂”,即傳授戒律之殿堂。老律堂建築面積較大,是觀內道士舉行宗教活動的地方。每天早晚道士們都要來到這裏上殿誦經,逢道教節日或祖師聖誕,要在這裏設壇舉行齋醮法會。
邱祖殿 奉祀全真竜門派始祖長春真人邱處機。殿內正中擺放着一個巨大的“癭鉢”,係一古樹根雕製而成。此鉢為清朝雍正皇帝所賜。傳說觀內道士生活無着落時,可擡着此鉢到皇宮募化,宮中必有施捨。邱處機的遺蛻就埋藏於此“癭鉢”之下。
三清四禦殿 為二層閣樓,上層奉三清,下層奉四禦。三清像為明朝宣德年間所塑造,高2米餘,神態安詳超凡,色彩鮮豔如初,富麗而又不失古樸。四禦即輔佐玉皇大帝的四位天帝:勾陳上宮天皇大帝、南極長生大帝、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和後土皇地祇。這些都是清代中期泥塑金漆瀝粉造像,高約1.5米。殿前院子中的鎏金銅鼎爐,為明嘉靖年間所鑄造。香爐造型渾厚,周身雕鑄着精美的雲竜圖案,共有43條金竜。
白雲觀西路有神特、祠堂院、八仙殿、呂祖殿、元君殿、文昌殿、元辰殿等。
神特 進入西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匹酷似駿馬的銅獸,走近細看,其造型竟為騾身、驢面、馬耳、牛蹄,因此,很多人稱它為“四不象”。其實,它的正名叫“特”。傳說它是一種神獸,具有奇特的功能,人哪兒不舒服,衹要先摸摸自己,然後再摸摸它的相同部位,即可手到病除。
祠堂院 建於清朝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堂上奉祀全真竜門派第七代律師王常月坐像,堂下埋藏其遺蛻。堂內左右室墻壁上嵌有元趙孟頫書《道德經》、《陰符經》石刻,為白雲觀之珍寶。
八仙殿 建於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殿內奉祀鐘離權、呂洞賓、張果老、曹國舅、李鐵拐、韓湘子、藍采和、何仙姑等八位道教仙人。
呂祖殿 建於清朝光緒年間,殿內奉祀呂洞賓祖師。呂洞賓是八仙中影響最大,傳聞最廣的一位仙人。他周遊天下,化度世人,或隱或顯,世莫能測。
元君殿 奉祀道教女神。中座為天仙聖母碧霞元君,左座分別為催生娘娘和送子娘娘,右座分別為眼光娘娘和天花娘娘。過去婦女們最擔心的就是不育、難産,産後又擔心嬰兒出天花、鬧眼疾、夭折或落下殘疾,而這裏的四位娘娘正好掌管這一切,故而香火非常旺盛。
文昌殿 奉祀掌管人間科名祿位的文昌帝君。
元辰殿 俗稱“六十甲子殿”,奉祀六子甲子神和鬥姥元君。六十甲子源於中國古代的幹支紀年法。即是用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與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循環相配,由甲子起,至癸亥止,一個周期剛好為六十年,故名“六十甲子”,意為六十年另起一甲子。六十甲子神為六十位星宿,輪流值年,掌管一年之事。值年神,又稱太歲神。如某人出生在哪一年,那麽當年值班之神就是某人的本年神(本命太歲)。六十甲子神都各有名號。如甲子年出生的人,他的本命神就是甲子太歲金辨大將軍。相傳禮拜本命神,就可獲其護佑,百惡皆伏,所行大吉。
白雲觀東路有三星殿、慈航殿、真武殿和雷祖殿。
三星殿,清朝時為“華祖殿”,奉祀神醫華佗。 2000年重修後改為“三星殿”,奉祀福、祿、壽三星真君神像。
慈航殿,清朝時為“火祖殿”,奉祀火德真君。 2000年重修後改為“慈航殿”,奉祀慈航天尊(佛教稱為觀音菩薩)。
真武殿,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 2000年重修,奉祀真武大帝。
雷祖殿,建於明英宗正統三年( 1438年),所奉主神為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陪祀風、雨、雷、電四位雷部天將。殿內神像均為明代所鑄銅像。
白雲觀後院為一個清幽雅靜的花園,名雲集園,又稱小蓬萊。它是由 3個庭院連接而成,遊廊迂回,假山環繞,花木蔥鬱,緑樹成蔭。東有友鶴亭、雲華仙館,西有妙香亭、退居樓。
花園的中心為戒臺和雲集山房。戒臺為道教全真派傳授“三壇大戒” (初真戒、中極戒和天仙戒)的壇場,雲集山房為全真道律師嚮受戒弟子講經說法之所。1989年,白雲觀舉行了建國以來首次全真派傳戒儀典,盛況空前。
古老的白雲觀,如今已成為首都北京的一大名勝,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着海內外衆香客遊人。每年春節的民俗廟會,更是遊人如織,熱鬧非凡。白雲觀已成為人們瞭解中國道教文化與傳統習俗的重要窗口。
2001年06月25日,白雲觀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交通:26、319、650、695、717、特5、特6白雲觀下車,19、42、46、49、661、662、691、823天寧寺橋北下車,617真武廟三裏下車。 | | 道教宮觀。在甘肅省蘭州市雷壇河口黃河南岸。據陳鐮《白雲觀碑記》載,此觀始建於清代道光十六年(1836),道觀坐南面北,前臨黃河,原由東、中、西及後四部分建築組成,規模較大,各種殿堂、亭閣、回廊、道捨等建築及整個佈局,皆具有明顯的清代建築風格,後屢遭破壞,今僅存三座大殿和鐘鼓樓閣及戲樓。為蘭州地區規模較大的道教全真十方叢林之一,現為甘肅省道教協會和蘭州市道教協會所在地。 | | 臨夏白雲觀坐落在甘肅省臨夏市內鳳林路,是臨夏地區道教全真派重點宮觀之一。該觀歷史悠久,初為文昌觀,繼為文廟,再建文昌宮,後又增建白雲觀。
白雲觀的前身文昌觀,始建於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行宣政院經歷善麻建。明洪武初,又有河州西南玉倫溝(今榆林溝)三清觀並入。三清觀,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年)道人何廷秀建。洪武七年(1374年),指揮徐景主持重修文昌觀。二十六年(1393年)作道紀司。成化四年(1468年)增修三清殿。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編修《河州志》時,已改為道正司。明末道正司廢。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文昌觀年久失修,殿堂零落,多已傾塌。知州王全臣主持,徙州衙西南之舊文廟於文昌觀,建大成殿於三清殿廢墟上,又建兩廡、戟門、泮池、欞星門、塞門、牌坊以及啓聖祠、明倫堂、名宦祠、鄉賢祠、文昌閣、四賢祠、莊毅公祠、學正署、學訓署等諸多建築。河州城內文廟街之名自此始。
同治兵燹,三年(1864年)城破,文廟毀。十二年(1873年)兵禍息,知州潘效蘇主持,徙建文廟於城內東南隅(今為建國小學),所留舊址仍歸文昌觀。光緒十年(1884年)左右,知州周丕澧主持,重修文昌觀,更名文昌宮。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文昌宮後院新建呂祖(呂洞賓)殿,定名白雲觀。殿堂有匾曰“雲集山房”。至是,殿堂、兩廡、過廳、樓房,規模具備,形勢壯觀。呂祖殿北嚮,山門在前司街(今前進路);文昌宮、三清殿南嚮,山門在文廟街(今鳳林路)。北兩院,南三院,統屬白雲觀。
1923年左右,增修白雲觀山門、戲臺。20世紀20年代,城內知名人士劉子翔、汪百川、魯桂舫等主持、捐資,重修呂祖殿及其兩廂。
2003年6月21日,省宗教局落實宗教政策,發文批準開放臨夏白雲觀為道教活動場所。6月25日,市宗教局頒發“宗教活動場所登記證”。現已成立臨夏白雲觀管理委員會,正積極籌備殿堂建設事宜,為恢復白雲觀昔日雄姿而努力。2009年10月,臨夏白雲觀初步建成1860平方米的呂祖文昌大殿。現為臨夏市道教協會所在地。
重建臨夏白雲觀碑文
枹罕名城,河湟雄鎮。東臨洮河,西倚積石。為絲路南道之要衝,亦唐番古道之重驛。西北通衢,置縣州於秦漢;茶馬互市,設官署於明清。地靈人傑,古來共談;物華天寶,此地獨擅。彩陶王故鄉之工藝,盛極古今;炳靈寺石窟之聲名,播於海外。山川毓秀,自當纔俊輩出;人文鼎盛,豈衹民歌稱雄?遙想洪流滔天,禹王駐蹕導河治水;萬壽煉丹,飛陽成道登仙。一丈寬巷,足見尚書宅心仁義;九眼奇泉,可知黎庶與道有緣。丘祖西遊,行蹤曾至河州;紫氣東來,道觀乃矗臨夏。
白雲古觀,派源全真。前身文昌,元朝始建;續並三清,明初更興。康熙年續為文廟,同治朝毀於兵燹。光緒重建,民國復增。佈局恢弘,建築交相輝映;人文昌盛,名流悉數匯集。十年浩劫,毀聖地於一旦;三中全會,輓道場於既危。江山興替,不礙道炁長存;人事滄桑,難絶全真一脈。如今政治清明,賦信仰於自由;人民安康,恢舊觀於可待。於是舉州上下,竭力排除幹擾;闔社信衆,慨然捐獻資金。政府支持,得以落實批文;萬衆齊心,終告收回土地。今值十方信士,共襄盛舉,集衆助以鳩工,歷多阻而終竣。細思緣由,信知衆志成城之不易,回首今昔,恆念力輓狂瀾之多艱。大殿雄視,正是以德威衆;道觀巍峨,自當有鳳來儀。從此神威赫奕,法象莊嚴,工賈士農,鹹蒙其澤。諸君子剋襄義舉,其功偉矣。爰伐石立碑,勒諸永久,俾後之讀是碑者,知前賢之不可湮沒,悟道教之所以永昌也。
註:
①見明嘉靖《河州志》捲二“典禮·祠祀”條,並見《臨夏回族自治州志》下册1318頁“民族宗教·道教”條。
②見清康熙《河州志》捲二“學校志”。
③見宣統《河州續志稿》捲三“學校·祠祀”條,民國《續修導河縣志》捲二“建置·壇廟”條。
④見《續修導河縣志》捲二“建置·壇廟”條 | | 道教著名宮觀。在上海市上海市大境路259號。亦稱“海上白雲觀”。清代末年,嘉定道士徐至誠在東星橋建雷祖殿。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在仁濟善堂紳的資助下,將雷祖殿移至今址。光緒十二年(1886)又擴建了鬥姆殿、客堂及齋堂等建築,光緒十九年(1893)又在上海商會會長陳潤夫等人的資助下,再次擴建了三清殿、呂祖殿、丘祖殿,時占地面積達十四餘畝,使其逐漸成為一座規模較大的全真道觀;光緒十四年(1888)住持徐至成進京,在北京白雲觀方丈高仁峒與清庭官員的協助下,改其廟為“海上白雲觀”,並請得明版《道藏》一部計8000餘捲,供於廟內藏經閣上,以“留鎮山門”,同時采用了較為建全的北京白雲觀規戒,確立了海上白雲觀的全真十方叢林地位,後經徐至成十餘年的苦心修行與慘淡經營,遂成為上海頗具威望的全真道觀。其建築分前後兩部分,前殿中為雷祖殿、藏經閣,東殿為客堂、丘祖殿,西殿分齋堂、鬥姆殿等;後殿為三進,中為三清大殿,南為甲子殿、北為四禦殿,東為救苦殿、西為呂祖殿、玉皇閣及鐘鼓樓等建築。三清殿內所供奉之張天師、許天師及五尊天將神鑄,均為銅鑄,高達177釐米,儀態端莊,面容慈祥,鑄工精良,堪為上品,為清代所鑄造,屬道教文物。該觀昔是上海著名的全真道觀,現為上海市道教協會和道教文化研究中心所在地,是今日上海道教研究、教務活動、培養人才、對外聯誼之中心。
現保存部分建築:靈宮殿、靈宵金殿、老君堂、雷祖殿等,其現存的七尊明代銅像,為全國其他道觀所未見。現白雲觀的鎮觀之寶明版《道藏》經已移至上海圖書館珍藏。
交通:11、135、217、401、517、736、911、920、940路、大橋二綫、方川綫老西門終點站。途經老西門的有17、18、23、24、569、715、781、782、864路。 地址:上海市小北門人民路大境路259號 電話:63855366 開放時間:8:00-16:00 門票:5元 | | 初名“仙人廬”,史雲“始於昆侖,源自泗流,奇峰異顛,逶迤麯折,地連吳頭楚尾,曠無人煙,為古揚州地界……”始見於晉永熙年間,因當時除真武殿為木石結構的建築外其餘皆是茅廬。唐時因受李唐皇族尊崇而全盛。當時殿宇林立,道侶雲集。一時成為鄂東南道教界影響最大的宮觀。及至殘唐五代時有名道劉五劉六兄弟在次修煉得道而改命仙人臺至今。劉五劉六時為後晉主石重貴之部將,因石重貴不願象父王石敬塘一樣對契丹人耶律德光(時為遼太宗)稱兒臣引起耶不滿而大舉揮兵進犯,石委派二劉領兵抗擊,由於兵力懸殊、國力空虛而大敗。後晉隨之易主,二劉看破紅塵遂遍尋名山修道,先奔武當山後赴仙人臺並在此苦修終成正道。宋時在對面香爐峰附近又陸續建起幾處佛教寺廟,形成佛道並存的格局,有“三千和尚八百道”之稱。時有鄉人劉某不詳生卒年代,傳其曾於君山遇得八仙之一的呂組純陽(呂洞賓),並隨其習靈龜吞吐之法而勤修不輟也位列仙班。劉及弟子們感激涕淋,在仙人臺興建呂祖觀一座(史稱新觀,現不存。該觀址現為仙人臺茶場辦公室),使仙人臺白雲觀在鄂東南宗教領域內的主要地位更加鞏固。
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蒙古人四犯蘄州,南宋太學生段朝立(湖北羅田東河人,今屬英山。)即聚衆前往地形險要、山勢高峻的仙人臺,在此屯兵甲、立柵堡,抗擊蒙古人。白雲觀成了義軍的據點。段朝立在跑馬崗操演兵馬,故此地也有軍山之說.受戰爭影響,仙人臺白雲觀損壞慘重。宗教活動幾乎停止。元代由於民族矛盾極其尖銳,仙人臺白雲觀其名己鮮見於史料,僅從傳世的白雲觀志稍有記載。大明朝建立後,朱氏崇道日盛,明正統十年(1445)荊王朱瞻綱(朱高織第六子,朱元璋曾孫)置真武行宮於仙人臺,使仙人臺的香火日盛,名播九州。時有高道汪守真(陝西人)於仙人臺白雲觀側之道人溝的道人洞得道白日飛升.汪致力於仙人臺白雲觀的建設與發展,開壇演教,弘揚道法,收集散佚的道教經籍,為仙人臺乃至蘄春道教界作出了無量功德。滿清王朝時受崇佛抑道的宗教政策影響,仙人臺白雲觀復又出現佛道並存的格局。康熙四十年,仙人臺白雲觀經過一次大規模的改擴建,現存真武石殿即為當時改建項目之一,石殿北面也建起三清殿等數處殿宇。乾隆四十八年又經過一次重修。光緒年間武當山太子坡十八大弟子下山弘道時,大弟子陳復來上北京白雲觀,鬍復慶來到仙人臺白雲觀開壇,精心建設這一十方宮觀使仙人臺再度名聲鵲起…… | | 白雲山白雲觀,又名白雲廟,位於佳縣城南的白雲山上,瀕臨黃河,蜿蜒跌宕,景色壯觀。因廟依山而建故得名。這裏白雲繚繞、鬆柏蒼鬱、廟宇林立,是我國著名的道教聖地,素以關西名勝聞名於西北、華北等地。現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雲觀創建於明萬歷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重修並擴建。數百年來,經過不斷營建修葺,共建廟宇53座,建築面積8.3萬多平方米,規模宏偉,氣勢壯觀。這座古建築群依山勢高低起伏而建,以真武祖師殿為中心,殿、亭、閣、樓參差錯落,星羅棋布。經黃河灘頭登白雲觀,須攀618級臺階。觀內底層建築為五竜宮,有正殿、兩廊、觀音樓等。宮北為四道天門,青竜、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祠分列其上。真武殿是白雲觀的主要建築,屋宇崇高,輝煌雄偉。殿前有鐘鼓樓。鐘樓的鐘聲,隔黃河的山西境內亦可清晰聽到,因而有佳縣八景之一的“白雲晨鐘”之譽。真武殿四周的建築有藏經閣、瑞芝閣、超然閣、七聖樓、玉皇樓、文昌樓、東嶽廟、關帝廟、三靈廟、二鬥祠、聖母祠、三清殿、三宮殿、白雲洞、真人洞等。
白雲觀建築精巧,別具一格,古樸典雅。觀內保存有敘述道、佛教經變故事和山水人物的彩色壁畫1590餘幅。壁畫內容豐富,絢麗多彩,係古代陝北民間和明代鐵鐘、清代銅鐘等珍貴文物。1947年,毛澤東主席轉戰陝北來到佳縣,兩次登山賞景,並告當時縣委領導同志要保護文化遺産。白雲觀現已成為陝北獨特的旅遊勝地。 | | 乘26、45、319、650、695、717、特5、特6到白雲觀站下車或19、42、46、49、661、662、732、823路天寧寺橋北下車。
重慶綦江白雲觀
重慶市綦江縣的白雲觀,地處石角鎮的對面山上,距重慶80公裏,再加上山路,估計有近90公裏,最高峰馬腦山海拔1354米,是西南地區著名的山嶽型風景區和“川東道教聖地”。
白雲觀,傳為老子修煉遺址。明嘉靖年間江西道士楊常符遊訪至此修建道觀,因挖地基時拾得一石硯,上刻“白雲”二字,故以此命名。 據說,文革時期,當時白雲公社黨委書記強令所謂的黑五類分子(地主、富農、反革命、壞分子、右派)前去搗毀白雲寺廟。那天本是晴天白日,誰知衆人正幹得起勁時,忽然間風聲大作,電閃雷鳴,暴雨傾盆而來,而且風雨雷電僅限白雲觀山上彈丸之地肆虐。衆人大驚,慌忙跪地磕頭說“神啊,我等是被迫的呀,你要發怒就嚮那強迫我們的人去發吧!”然而,風雨之後,白雲觀已經毀損殆盡了。那位指揮搗毀白雲觀的黨委書記也許是天神遷怒吧,早就命歸西天,衹活了六十多歲。約三十年後白雲觀纔於1999年修復開放,現被列為西南三大道教場所之一,香火漸漸旺盛。
白雲觀景區峭壁千仞、山勢雄峻、白雲繚繞、環境清幽,深山古剎、如臨仙境。有石筍參天、南崖仙弈、洞天玉井、瓊枝連理、竜頭雲靄、飛泉噴玉、梯步鳴琴和崖波雙鯉等景觀。後山有萬畝森林,猴群出沒,還有碧波蕩漾的瀛峰湖。 | | Baiyun Guan
白雲觀
Baiyun Temple
中國道教建築。位於北京市西便門外。始創於唐代,名長天觀,金大定七年(1167)道教全真派在此建大道場,名太極宮,元代改名長春宮,並於宮東建白雲觀,明代又曾改建。現存建築多是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重建。白雲觀總體佈局規整,依南北縱軸綫佈置建築,序列疏密有緻。觀前為照壁和牌坊組成的入口,牌坊後為山門,山門內有水池,池左右有雲水堂、十方堂等小建築。水池後佈置靈官殿和主殿玉皇殿,左右設配殿和鐘、鼓樓。三清殿後為老律堂,堂後分為3條軸綫。正中軸綫主體為邱祖殿,傳說為元代全真派首領邱處機的墓地。殿後又有三清閣、戒臺院、雲集山房等組成的兩組庭院,空間尺度親切,建築聯繫穿插得很靈活。東軸綫上為齋堂及一些小型殿宇,西軸綫上有供奉呂祖、後土、八仙等的小殿宇,都是一些陪襯的建築。觀後為花園,有亭子、假山、樹木,格調清雅。
觀內建築都是明清北京(明清)官式做法,體量都不太大,但比例嚴謹,造型端莊,尺度合宜。總體的藝術效果主要是依靠尺度、形式不同的庭院互相穿插聯繫,構成活潑多變的序列,以及大小不同的建築巧妙搭配而取得的。
(王世仁) | | 白雲觀社區, 白雲觀居委會 | | | | 白雲觀場 | 白雲觀村 | 白雲觀社區 | 白雲觀遺址 | 佳縣白雲觀 | 蘭州白雲觀 | 北京白雲觀 | 北京的白雲觀 | 白雲山白雲觀 | 白雲觀居委會 | 白雲觀的傳說 | 佳縣白雲觀戲臺 | 金碧火鍋白雲觀 | 中國佳縣白雲山白雲觀壁畫 | 蘭州友發汽車用品服務有限責任公司白雲觀店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