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詩人: 羅隱 Luo Yin
晚景聊攄抱,憑欄幾蕩魂。檻虛從四面,江闊奈孤根。 幽徑薜蘿色,小山苔蘚痕。欲依師問道,何處係心猿。 | | 詩人: 王安石 Wang Anshi
靈山名誰自,波濤截孤峰。 何夫佛子住,四面憑危空。 折椽與裂瓦,委棄填西東。 庫廊行抑首,居者莽誰容。 吾舟維其側,落日生秋風。 瞰崖聊寄目,萬物極纖穠。 震蕩江海思,洗滌堙鬱中。 鬍為嬉遊人,過此無留蹤。 景豈竜遊殊,盛衰浩無窮。 吾聞世所好,樓殿浮青紅。 那知山水樂,豈在豪華宮。 世好□變爾,感激難為工。 | | 詩人: 喻良能 Yu Liangneng
鬆竹聲中寺,山深人跡稀。 石從林背出,雲嚮屋頭飛。 野鹿寒仍聚,棲禽暮自歸。 怪來襟袖冷,濃翠濕徵衣。 | | 靈山寺投訴電話洛陽旅遊投訴電話:0379-64310882
河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371—6550677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靈山寺原名報忠寺、報恩寺,亦名鳳凰寺。在洛陽市西南40公裏,今宜陽縣城西靈山北麓,背依山崖,面臨洛河,座南朝北,和多數中國佛寺方向迥異。相傳周靈王寢葬於此,故名其山為靈山,靈山寺也因此得名。寺內建築原有山門、前殿、毗盧殿、大雄殿、藏經後樓及左右配殿等。現僅存山門、中佛殿(又名大悲殿)和大雄殿等。大悲殿、大雄殿皆作單檐歇山頂,鬥拱梁枋,還保留着金代建築的遺風。大雄殿內的三世佛像為明代泥塑作品。後面磚墻上嵌有歷代題詠石刻二十八幅。大雄殿前階下有一座七級佛塔,建於明代成化十七年(1481年)。寺東角門外有塔林,東南有鳳凰泉。靈山寺古柏蔥鬱,雲煙縹緲,流泉潺潺,殿宇玲瓏,自古被譽為“乃一方之奇觀,光千古之名剎”。 | | 靈山寺投訴電話葫蘆島市旅遊投訴電話:0429-3152927
遼寧省旅遊投訴電話:024-86230222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靈山寺位於連山區山神廟子鄉涼水井子村。建於1807年(清嘉慶十一年),延山勢高低分為上下兩院。共建有樓亭殿閣29座,是一處規模宏大的道、佛兩教的古建築群。現存的下院仍保留有天齊廟、鐘鼓樓、太陽樓、太陰樓、天君樓、金剛樓、慈航樓、萬佛樓等。天齊廟自成一個院落,正殿楹聯是“爵施天齊主,功司地藏王”。門外一對石旗桿,中段灰塑“金竜盤玉柱”,竜鱗凸起圓目大口,鋼絲竜須微微顫動,形象逼真。出廟門踏上石板橋,通往各個佛殿,交叉處有十字亭。太陽樓和太陰樓的外壁,畫有二十四孝圖,各樓都是歇山式兩層帶前廳,門邊都有灰塑楹聯,可謂上乘書法薈萃之地。最高的建築是慈航樓,在天橋的中西,底層在橋下,是12面體的實心臺,外壁塑成竜和祥雲,氣勢莊嚴神聖,令人敬而生畏。靈山寺曾一度香火極盛,吉林、黑竜江等地的“施主”都前來“布施”、朝拜。 | | 開化靈山寺位於浙江、安徽、江西三省七縣結合部的衢州市開化縣城南側,距縣城1.5公裏。靈山寺始建於宋仁宗·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原寺院內有千佛閣、地藏殿、淨照堂、園通閣、鐘樓、鼓樓等建築物。1934年,在寺院創辦了開化佛學進修社,中國佛教第十三代祖師印光法師曾親臨弘揚佛法。
1995年開始復建靈山寺,規劃總面積150畝,總投資1500萬元,開發建設大雄寶殿、天王殿、西方三聖殿、鐘鼓樓、靈山賓館等。現已投資500多萬元,殿內佛像形象逼真,院內走道欄桿均為石雕,規模位居浙西第一,正在申報省級重點管理寺院。
靈山寺已成為開化縣境內重點風景旅遊區,景區群山環抱、自然環境優美,交通便捷,205國道貫穿景區。建成後的靈山寺院,將集觀光遊覽、佛教文化欣賞、休閑度假、特色餐飲於一體。 | | 09年靈山更新照片 洛陽靈山寺原名報忠寺、報恩寺,亦名鳳凰寺。在宜陽縣城西靈山北麓,距洛陽市西南40公裏,背依山崖,面臨洛河,坐南朝北,和多數中國佛寺方向迥異。相傳周靈王寢葬於此,故名其山為靈山,靈山寺也因此得名。寺內建築原有山門、前殿、毗盧殿、大雄殿、藏經後樓及左右配殿等。現僅存山門、中佛殿(又名大悲殿)和大雄殿等。大悲殿、大雄殿皆作單檐歇山頂,鬥拱梁枋,還保留着金代建築的遺風。大雄殿內的三世佛像為明代泥塑作品。後面磚墻上嵌有歷代題詠石刻二十八幅。大雄殿前階下有一座七級佛塔,建於明代成化十七年(1481年)。寺東角門外有塔林,東南有鳳凰泉。靈山寺古柏蔥鬱,雲煙縹緲,流泉潺潺,殿宇玲瓏,自古被譽為“乃一方之奇觀,光千古之名剎”,是中州著名的古跡之一。
靈山位於宜陽縣城西7.5公裏處的洛河南岸,係熊耳山餘脈,海拔500米,面積約7.5平方公裏。翠柏滿山,叢林森然。此山又名鳳凰山,“諸峰聳碧,左右兩翼翩翩欲飛。伸頸,飲洛河之流;舉目,睇邙山之勝”(見《翳然亭記》)。西側黃帝山峻峭入雲,東側雞冠山巍巍壯觀。靈山宛如兩山拱抱的一顆明珠,蒼然獨秀。靈山寺坐落於靈山山腰,“紫崖仙洞羅列在前,秦鬆漢柏荷插在後”,全寺因山勢而建,坐南嚮北,寺址占地18667.6平方米,寺內現有殿亭樓閣近百間,自北而南沿着中軸綫上有五重建築,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據初步考證,靈山寺始建於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距今已有800多年,明、清兩代幾經重修,大悲閣、大雄殿梁柱仍為金代物。靈山寺原名報忠寺,傳說鳳凰山為周靈王葬處,因而得名靈山,寺又因山得名靈山寺。
靈山寺大雄寶殿 | | 汕頭靈山寺位於汕頭市潮陽區的西北銅盂鎮,距離潮陽市區25公裏。靈山寺素以“道跡賢蹤”飲譽海內外,是粵東著名古剎之一。可以說它在粵東地區的知名度僅次於潮州開元寺。但靈山寺又有它的特點,這裏山清水秀,風景優美,這又是開元寺所沒有的。靈山寺所以出名,在於它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更由於大顛和與韓愈不同尋常的關係,而成為一段耐人尋味的歷史。長慶二年(822)穆宗皇帝賜額“靈山護國撣院”。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 僧覺然重修。
潮陽靈山寺創建於唐代貞元七年(791年)。創建人是大顛禪師。大顛,俗名陳寶通,原是河南潁川人,後落戶潮陽。他在西山拜名僧惠照為師後,雲遊羅浮山等地名山名寺。回來後看中了竜山灣這塊寶地,並獲施主洪大丁的慷慨布施,歷盡艱難創辦了這座寺院。寺院三面環山,山崗常年一片翠緑,現在面前又有了水庫,山水映襯,景色分外秀麗。
天聖七年(1029)改為“靈山開善撣院”。景祐元年(1034),邑人進士許申撰《重修靈山開善撣院記》(碑刻現存寺中)。明洪武二年(1369),僧空山重修建。正統 、景泰、成化年間,先後重修。正德十六年(1521)被毀,萬歷二十三年(1595)知縣徐一唯主持建佛堂1座和三山門,崇禎六年(1633)知縣楊灼主持建成該寺,明末廢。清康熙四十年(1701)知縣彭象升捐俸重修留衣亭,5年後又請信如和尚主持全面重修該寺。
靈山寺經過歷朝的修建擴大,現在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建築三進深,為土木結構,分三廳六院九天井,東樓西閻,房40間;前為觀音殿,中是大雄寶殿,後是二層的大顛堂及藏經樓。東西兩邊有鐘鼓樓,寺院周圍還有果木樹林83畝,環境十分清幽。寺前一泓湖水,波光粼粼,背靠青山,分外宜人。
景點推薦:
(留衣亭)
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當時在京城任刑部侍郎的韓愈,因諫迎佛骨,觸怒憲宗,被貶到潮州任刺史。在潮州僅八個月期間,就曾兩次與大顛互訪晤談。同年10月,即將離開潮州到袁州赴任時,又一次專程到靈山寺,嚮大顛辭行。時年大顛88歲,韓愈51歲。他們倆經過一番暢談後,仍依依不捨,大顛親自送韓愈到寺院門外的小橋邊,韓愈深為感動,隨手脫下官袍,送給大顛作留念。後人就在此建“留衣亭”紀念倆人的友誼。這位“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的“百世師”韓愈,本來是因為冒死勸皇帝,不要沉迷於佛教而受貶,來潮後為什麽與佛門高僧大顛和尚交往如此密切呢?文人官宦都議論紛紛。有的認為韓愈被佛道感化了,有的認為韓愈已認識到,不應諫迎佛骨,後悔自己過去的行為了。如何看待這個問題,莫衷一是。其實,韓愈當年排佛並非因為他和僧人勢不兩立,而是佛教狂盛不僅影響朝廷稅收,還造成國傢財力的大量消耗,而與大顛的交往,純屬是個人的友誼,是由於大顛“頗聰明,講道理”,與之交談非常投機,而“非崇信其法”(見韓愈《與孟尚書書》)。這是歷史上一段頗為微妙的儒釋交往的故事,以致引發文人的多次論爭。究竟應該如何看待?大傢也可思考思考。
(正門)
這是靈山寺的正門,門匾上書的是“靈山護國禪院”。為什麽叫“靈山”?據說大顛矜持地將此地比擬為佛經上西天鷲嶺而雅稱為“靈山”。護國禪院的稱謂,是唐朝釋宗皇帝於長慶二年(822年)正式欽賜匾額的,可惜原物已經不存在了。宋朝時寺院曾改稱“靈山開善禪院”,現寺裏仍保存着“敕賜靈山開善禪院記”的古碑。這是一塊難得的宋代石碑。碑額字是“敕賜靈山開善禪院記”,碑文為潮州前七賢之一的潮陽進士許申所作。這塊青石精刻的古碑也是寺院承蒙“皇恩”的物證。
院門前有兩棵“連理樹”。品種均為“甘棠樹”。據說這兩棵樹已有五百年的歷史了,但是仍生機勃勃,枝繁葉茂。樹的主幹粗大挺拔,但上面連理交生,故稱連理樹。本地人稱“血樹”,是因為劃破樹皮,隨即滲出一種血紅色的粘液,象人的鮮血一般。
(進靈山寺)
寺院寬39米,進深74米,前座為觀音殿,中座大雄寶殿,後面是兩層的大顛堂及藏經樓。宋朝祥符五年(1012年)真宗皇帝曾欽賜新譯的第一部藏經278,就曾珍藏於藏經樓;樓內還曾藏大顛禪師親自寫的金剛經1500捲。可是幾經浩劫,藏經都不復存在了。
(壁蘭前)
這是遠近聞名的壁蘭。據說是清朝康熙年間栽的。這株蘭花奇就奇在從墻壁上橫生而出,長年不用培土,也不必澆水施肥,久旱不枯,四季長青。傳說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潮陽市一佛寺住持信如和尚,受縣令彭象升囑托,擔任修繕靈山寺工作。信如喜栽蘭花,來靈山時,便將苦心栽培的一株蘭花,獨具匠心地栽在墻壁上,所以又有人把它叫做“信蘭”。信蘭葉脈修長,青緑可愛,一般清明前後開花,花瓣素淨,花心紫紅,每逢開花季節,異香滿堂,令人留連駐足。
(“舌鏡塔”)
這是著名的“舌鏡塔”,是靈山寺創始人大顛和尚的墓。唐長慶四年(824年)大顛在這裏“圓寂”,時年93歲,埋葬於寺側。它是潮汕地區現存最古老而又最完整的古墓。
為什麽叫“舌鏡塔”?據明代《隆慶潮陽縣志》載:大顛墓塔建後三年,開塔重修,僧人見大顛屍骨容顔如生,頭髮指甲俱長,於是未搬動而重建;唐末又重修,開啓墓塔後,見大顛屍骨已化,“唯舌根尚存如生”。修復後人稱“瘞舌塚”;宋朝至道年間,縣秀士鄭士明又開塔修墓,見塔中舌根已溶化,僅存“古鏡一圓”,所以後人稱“舌鏡塔”。這座墓塔的形製為唐代風格,外觀是一個倒懸的圓鐘形,底座八角形,四周刻有花卉飛竜走獸圖案,雕刻和造型都具有唐代建築古樸粗放、莊重渾厚的特點。由於這座墓塔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1978年已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最後帶大傢看一看靈山寺高處一座塔——千佛塔。塔仿棉城文光塔格式構築,高19米,七層八面,塔頂為層疊式,六角鋸,玲瓏透巧。全塔為規格花崗岩石砌構,從一層到三層,每層塔內周圍石壁上雕刻石佛三百多尊,三層總共1000尊,故名“千佛塔”。塔內有蠃旋石階,登上第三層,可瞰視靈山全景。 | | 葫蘆島靈山寺位於遼寧省葫蘆島市西北35公裏處的涼水子村西靈山中。寺分上、下兩院,有八角亭、地母樓、玉皇殿、重樓、無底洞、都天殿等29座殿閣。上院一帶地勢險要,其間有 一天然的大石棚,棚頂怪石嶙峋。上院就坐落在天然的棚洞中,分上下兩層,建於清嘉慶九年(1804年)。
靈山寺建於清嘉慶十一年(1807年)。該寺分為上下兩院。共建有八角亭、慈航樓、玉皇殿、重樓、無底洞、都天殿等樓亭殿閣29座,是一處規模宏大的道、佛兩教的古建築群。現存的下院仍保留有天齊廟、鐘鼓樓、太陽樓、太陰樓、天君樓、金剛樓、慈航樓、萬佛樓等。天齊廟自成一個院落,正殿楹聯是“爵施天齊主,功司地藏王”。門外一對石旗桿、中段灰塑“金竜盤玉柱”,竜鱗凸起圓目大口,鋼絲竜須微微顫動,形象逼真。出廟門踏上石板橋,通往各個佛殿,交叉處有十字亭。太陽樓和太陰樓的外壁,畫有二十四孝圖,各樓都是歇山式兩層帶前廊,門邊都有灰塑楹聯,可謂是上乘書法薈萃之地。最高的建築是慈航樓,在天橋的中西,底層在橋下,是十二面體的實心臺,外壁塑成竜和祥雲,那莊嚴神聖的氣勢,令人敬而生畏。
上院一帶地勢險要,其中間有一天然的大石棚,棚頂怪石嶙峋。上院的寺廟建築被保留下來的不多,一些岩洞天長地久,它們被稱為冰榴洞、大價洞等,最深的叫無極洞裏面能容千人集會,頂上岩縫常滴泉水。挂在山腰間的洞口叫南天門,遠望像敞開的大門,陽光穿透門洞,則洞內呈現紅暈紫氣,愈發顯得幽深莫測。
靈山寺寺廟正門 | | 羅山靈山寺位於河南省羅山縣城澀港以南45公裏處,其地山勢奇偉,林木蔥茂,寺宇掩藏。千年古剎靈山寺旁依少華山,寺院始建於北魏,距今有1500餘年歷史,唐朝起寺院改為“靈山”。該寺地處豫鄂兩省之間是,是官營建的寺院之一,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信陽靈山寺初由唐明皇李隆基之女修建(713年)皇姑故後,聖上前往降香,封為“國廟”。相傳唐朝有一縣令棄官出傢,長途跋涉,到印度學習佛法,學成後返回靈山寺傳經講法。
北宋·仁宗年間,有靈然禪師上奏聖上,國母信仰佛教,批該寺三年公糧(每年兩萬七千兩銀子)重新進行修建,宋元祐二年(1087年)復修,明朝人張仲簡有碑記。元朝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又重建,至正八年(1349年)由陳大用任主持。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往該寺降香,敕封住僧為金碧禪師,改名“聖壽禪寺”,並親題匾額。同時還賜給這座寺院“半副彎駕”、金瓜、鉞斧等儀杖,寺脊上裝有竜頭鳳尾,稱為“皇廟”。宣宗宣德七年(1432年),增建佛殿及鐘鼓樓臺。孝宗弘治七年(1494年)塑造白石佛像三尊、羅漢一堂,至武宗正德二年鼕(1507年)落成。清聖祖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果英和尚留學印度歸國帶有梵石釋迦牟尼造像及十八羅漢造像等,並對該寺再次重修。嘉慶後,歷代為斷修繕。民國年間,兵災匪禍,修少毀多,已是斷碑殘剎,冷落蕭條。
據有關資料記載,靈山寺僧屬臨濟正宗支派。這座寺院由金鼎(又名少華山)、大寺、中、南、北、馬放溝等六部分組成,原有殿宇一百六十多間。朝拜、降香鼎盛之年可達三十多萬人。靈山寺建築佈局結構嚴整,六座大殿依山勢呈梯形由低到高排列在一條中軸綫上。現有六間前大殿、三間祖師殿、五間大佛殿、三間法堂、五間祭仙宮、五間五星殿、共計三十間。六座大殿分別供有各種仙佛造像:歡樂殿供關公,祖師殿供達摩,大佛殿供釋迦,法堂供羅漢,祭仙宮供上、下八仙,五星殿供玉皇大帝和魁星。顯示出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特點。
靈山寺在印度和東南亞國傢中頗有聲望。1962年,印度總理尼赫魯訪華期間,曾提出往該寺瞻仰,因當時交通不便,末能成行。“文革”期間,各種佛像砸毀貽盡,金鼎殿宇全部拆毀,唯“聖壽禪寺”四字保存至今。現在的寺門匾額為原全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親筆所寫。
景區介紹
靈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河南省羅山縣西南部境內,西南分別與信陽縣、湖北省大悟縣交界,東連雞籠山,西鄰雞公山。它含六大景區:靈山寺景區、逍遙洞景區、金頂景區、竜鳳祥林景區、竜牙寺景區、九裏落雁湖景區。景區總面積約61平方公裏。景區西距京廣鐵路和107國道40公裏,東至京九鐵路50公裏,北到南信(陽)葉(集)路10公裏,京(北)珠(海)高速公路從靈山腳下通過;有羅山—靈山、伍傢坡—靈山、雞公山—靈山、大悟—靈山四條公路交匯於此。
靈山,最早叫八山,源於八座主要山峰。其最高峰叫霸山,古人誤以為此峰為縣境最高峰之故。因“八”“霸”音近,後八山被混稱為霸山。此山“每有雲氣覆頂必雨,驗之信然”,其中一次高峰叫小靈山,自然與山名吻合,“靈”“霸”二字又同一“雨”頭,故霸山之名漸被靈山取代。
靈山,形成於中生代白堊紀(1.5一0.7億年前),為花崗岩基。這裏山體連綿,層巒疊障,溝豁縱橫,年平均氣溫13-15℃。夏季山上山下日溫差7℃,夜溫差15℃。山中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植物類有1000多種。最值得一提的是靈山雲霧茶,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信陽毛尖中的精品;其次是板慄、中華獼猴桃,為高營養食品,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杜仲、桔梗、七月一枝花等是名貴中草藥。動物種類有1067190科之多,僅鳥類就達169種,景區為省級鳥類自然保護區----董寨林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有國傢一級保護動物黑鸛和二級保護動物白冠長尾雉等。哺乳類動物主要有野豬、野山羊、狼、金錢豹、大靈貓等。
自然景觀遍布山林。奇石陡崖、千姿百態、相應成趣;幽𠔌密林長流水,瀑潭高懸天地驚,青天繁星風無塵;落雁九裏淵魚深,唉乃一聲山水緑。據不完全統計,靈山共有大小瀑布36條,大小山洞72個,有名的奇石怪壁108處。其中,智慧姑娘像西方希臘神話中的雅典女神;險石造形神秘,體積巨大,驚險駭人,為天下第一奇石;“駱駝”仰首嚮天,巨大逼真,生動有趣;逍遙洞是洞連洞、洞疊洞神奇奧妙;仙人洞地處險峻,洞頂造型奇特,世所罕見;銀洞飛瀑,集壯觀、神秘、奇特、險峻為一體,堪稱天下一絶九裏落雁湖群山環抱,湖岸麯折有緻,湖光山色相映生輝,靈蝴陰雲,飄飄逸逸,仙氣蕩蕩産八山神筆峰為天公造字,字分陰陽,筆劃規整,結構神妙,令人不可思議……人山𠔌昕潺潺流水,登山頂者亂雲飛渡,整個靈山仿若一個神奇的世界。
靈山還藴藏着豐富的文化內涵。
靈山是著名的佛教聖地。舊時有大小寺院13所,現存2所,其中靈山寺已有兩千年歷史,為佛教傳入中國最早所建寺院之一。唐玄宗時曾被封為國廟;明太祖朱元璋曾到此降香,封當時的主持陳大用為金碧禪師,並親筆為大寺題寫“聖壽禪寺”匾額。現有大殿7層,僧民30餘人。農歷三月初一廟會,進山朝拜旅遊者絡繹不絶。
險要的地理位置,奇特的自然風光釀造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古時,因其山東南的九裏關與今信陽境內的平靖關、武勝關合稱冥或嘟〈meng〉塞,為天下九塞之一,北進中原商人楚,唯此三關可通,其東面山腳下就是著名的楚豫古道,故而這裏是歷代兵傢必爭之地,在此占山為王,落草為寇者有之;避兵匪,躲宮害者有之。
靈山秀麗的山色,奇異的景觀,又産生了豐富的與之相關的風物文化,幾乎景景有傳說,石石有典故。這些傳說和典故與景觀相映生輝,將本來就秀麗、神奇的自然景觀裝點得更加秀麗和神奇。靈山還有一大特點,就是遠近風傳它有求必應,非常靈驗,雖無科學道理,但信者甚衆,有求必應的傳聞頗多,有的求財求運者竟不惜跋涉數千裏之遙。
靈山以其豐富的旅遊資源含量及很高的潛在旅遊價值吸引着天下遊人,每年來此旅遊者達30萬人次。1994年6月被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07年8月又被國傢旅遊局批準為國傢級AAAA級旅遊景區。如今該景區已處在加速開發建設之中。隨着地方經濟的飛速發展,靈山旅遊開發建設的速度也會大大加快,不久的將來,靈山定能擠身於世界名山之列。
三月靈山古廟會:靈山廟會源於唐,盛於明,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為豫南最古老和最具生命力的廟會。靈山廟會歷時一個月(農歷2月28日至3月28日),規格高,內容豐富,特色突出,集“登山朝聖、旅遊觀光、民俗風情、民間藝術”於一體。唐明皇之女建寧公主出傢靈山寺,大興佛教,擴建廟宇,開靈山廟會之初;宋蘇軾遊歷靈山並目睹了靈山廟會盛況,他豪情潑墨,贊不絶口,“靈山會未散,八部猶興輝”。朱元璋三次農歷三月初一上靈山,第三次上靈山時封靈山為“皇山”,靈山寺為“國廟”,是為靈山廟會鼎盛之時。廟會期間,靈山寺香火更加繁盛,朝拜者更是摩肩接踵,豫土楚風盡情演繹。現如今,羅山縣人民政府和信陽市旅遊局聯合打造“靈山廟會”這一金字牌,緻靈山廟會的規格更高,規模更宏大,形式更多樣,內容更豐富,特色更鮮明,集登山朝聖、旅遊觀光、民俗風情展示、經貿和文化交流等於一體,會期長達月餘,高峰期逛廟會者逾三萬人,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獲得巨大豐收。
旅遊商品:
景區內有商業街和半邊街,設有商鋪40余家,攤位80餘個,旅遊商品琳琅滿目,價格適中,古色古香的購物環境是遊客購買旅遊紀念品的好去處。旅遊商品大多以工藝品為主,有竹類(如:竹餐具、竹樂器、扇、傘、杯、拐杖、鳥籠等)、木製類(如:手工藝品、裝飾品等)、塑料製品、石製品、瓷器類(如:佛像及佛教法器等)等。進入2000年之後,羅山縣旅遊産品優質名茶(中日合資新林茶,靈山雲霧茶等)、優質板慄、名貴中藥材(如:桔梗、杜仲等)、優質山野菜(如:香菇、黑木耳、山菌薹、黃花菜、珍珠菜等)和優質礦泉水等經過生産加工,逐漸在周邊市場占有一定的份額,取得一定經濟效益。
乘車路綫:
信陽汽車站——東雙河——靈山鎮——靈山風景區
羅山汽車站——周黨鎮——靈山鎮——靈山風景
另:京珠高速在靈山鎮設有一出口,同時在靈山5公裏處設有另一出口。
靈山氣候
靈山屬北溫帶暖濕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步,年平均氣溫15℃左右,1月份平均氣溫1.7℃,7月份平均氣溫27℃。年均降雨量1149.7毫米,年均無霜期227天,年均日照2120小時,平均地溫17.6℃,相對濕度71%,鼕天嚴寒,夏無酷暑。 | | 冕寧靈山寺距冕寧縣城8公裏,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67公裏,距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80公裏的省級自然風景區,是涼山州重點整合的彝海—靈山風景區的組成部分。靈山寺是涼山州境內最為有名的一座寺廟,和赫赫有名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同屬冕寧縣,位於該縣縣城20公裏之外的東部小相嶺西麓深山老林之中,因背後緊靠着的那坐高聳的大山叫靈山,所以叫靈山寺。
冕寧靈山以靈山寺為中心,規劃保護面積40平方公裏。靈山寺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是冕寧縣如今規模最大的宗教寺院。主體建築大雄寶殿,寬敞宏大,結構莊嚴,前殿正中供奉釋迦牟尼,兩邊是十八羅漢,後殿供奉靈山寺開山祖師梧真和尚楊學信木刻偶像。面對大佛是坐着的韋陀護法神像。據說,天下的韋陀都是站立姿勢,唯有靈山寺的韋陀是坐像,因為靈山寺本來清淨,不勞韋陀虎視眈眈地站着護法。寺廟前面正中是新修的琉璃瓦山門,以正殿天井為中心,兩側有衆多的房捨堂廊,前後左右縱橫相連,渾然一體,構成了一片古建築群。山門外邊有6棵蒼勁挺拔的參天古鬆,粗有三四人合抱者,樹齡至少在兩百年以上,它是靈山寺最主要的標志。
在靈山寺的背後,是一座美麗的自然公園。那裏生長着古老的參天大樹。還有一個在當地很有名的地方,不過還不為外人所知———連三海。在一座山上,靜靜的淌着三條湖。據說山上還長有靈芝,並有細細的泉流,還有前人留下的石洞。在湖中還有據說會爬樹“魚”,湖海比較深,當地對湖還沒有做過考察,僅是從當地一些年邁着那裏得知。
靈山寺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是冕寧縣如今規模最大的宗教寺院。主體建築大雄寶殿,寬敞宏大,結構莊嚴,前殿正中供奉釋迦牟尼,兩邊是十八羅漢,後殿供奉靈山寺開山祖師梧真和尚楊學信木刻偶像。面對大佛是坐着的韋陀護法神像。據說,天下的韋陀都是站立姿式,唯有靈山寺的韋陀是坐像,因為靈山寺本來清淨,不勞韋陀虎視耽耽地站着護法。寺廟前面正中是新修的琉璃瓦山門,以正殿天井為中心,兩側有衆多的房捨堂廊,前後左右縱橫相連,渾然一體,構成了一片古建築群。
關於靈山寺的歷史,在志書和碑石上已早有記載。楊祖師俗名楊學信,法號悟真,佛號普渡,湖南省常德府竜陽縣人。清乾隆四十七年,遊歷來到冕寧,聽說燈臺山是燃燈古佛修行的地方,“遂策杖往觀,直至峰頂,果然勝跡猶存,故址顯在”。楊祖師便在青竜潭就水結茅而居,一面繼續修行,一面籌建寺院,當時門下有冕寧弟子約百人。靈山寺大約在乾隆五十九年建成。知縣辛大成為寺院題名“西靈”,民間則稱“靈山寺”。楊祖師在冕寧22年,靈山寺建成後在寺內修行9年。於清嘉慶九年二月端坐而寂(逝世)。經七日後,其弟子啓龕視之,但見滿面紅光,宛然如生,即將肉身移置佛堂,長期供奉,其肉身則完全幹固,不再腐朽。在靈山寺右1公裏的岩壑之中,有天然巨石座,呈八卦形,頂面平整,傳說那就是楊祖師“坐化圓寂”的禪石 | | 泰安靈山寺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 靈山鄉境內,距縣城45公裏,孤峰獨寺,海拔170米,東西兩面與明山和九頂蟠竜山相望。山下樹木蔥鬱,四季交翠,山上鬆柏蔽空,雲蒸霞蔚。靈山寺,唐稱妙峰寺,金改壽峰寺,創建年代不可考。由山陽沿盤路而上,近山頂時,山勢險峻、石級兩側設置鐵欄桿,山上“石佛洞”正對盤路,洞內鎸刻石佛像一尊。整個寺院呈橢圓形,南北長約60米,東西寬約49米,分前、中、後三部分。前院內碑碣林立,現存有明萬歷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石刻壽峰寺會記及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衍聖公孔敏圻撰寫碑文。中部為一組保存完整的古建築群,由立體建築大雄正殿、東西兩廡、四角亭式鐘樓、鼓樓和大門組成。後院為玉皇閣,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創建,分為上下兩層,下層為石結構拱形建築、上層三開間,灰瓦硬山頂,據鹹豐七年《寧陽縣志;山川》載“明太祖微時飯於故城張彥中傢,經憩於此”。 | | 靈山寺旅遊區位於河南省鶴壁市淇縣西北8公裏處,面積約10公裏,包括靈山寺、朝陽寺、清涼寺。靈山寺坐落在群山之中,寺西北為靈山,海拔337米;東南為饃頭山,海拔465米;東為竜山,海拔400米;西南為虎山,海拔385米,耬鏵山為靈山之門戶。靈山寺創建於南北朝年間,修於唐朝開元,寺以靈山為主,取心誠則靈。靈山寺四周十景文明遐邇。一曰威嚴少進,二曰群峰聳翠,三曰列柿流丹,四曰一經蓮壺,五曰半岩風雨,六曰九天鳴佩,七曰巨崖走叫,八曰雙劍橫秋,九曰東海竜吟,十曰西山虎嘯。靈山寺景觀有女媧峰、古佛宮、女媧宮、玉帶河等主要景點40多個。自靈山寺嚮南有朝陽山,半山腰有朝陽寺,始建於東魏武定七年,依山建造,遙望如空中樓閣,故稱懸空寺。朝陽寺,四季嚮陽,鼕陽光普照,暖意融融。有詩贊曰:千峰浮晴藹,飄飄蔽雲空,登高時寓目,身人碧雲中。清涼庵在朝陽寺西山坡,碾溝頂端,壁立千仞之下,緑樹成蔭,靖淨涼爽。廟對面壁下有6個石洞,洞內塑像、摩崖題記衆多,妙趣橫生。 | | 小南海靈山寺位於臺灣 屏東縣 琉球鄉。陳乃居士與七位信女共同創建於民國四十六年(1957),初僅茅蓬數間,後陸續完成觀音殿、凌霄寶殿及前後各殿堂,建築宏偉,內部雕工精細,為琉球鄉最具規模之道場,亦為南臺灣之觀光勝地。 | | 靈山寺位於安陽縣西南25公裏善應小南海北濱,面臨洹水,背靠大山,北齊天保年間依山而建,寺院建築均已損壞,僅存石窟,由於臨近風景優美的小南海附近,所以稱之為小南海石窟。現存三窟。三窟造像大同小異,規模相近,風格古雅。門額上有大片削平岩石鎸“方法師鏤石板經記”雲:“大齊天保元年,靈山寺僧方法師、故云陽公子林等,率諸邑人,刊此窟,髣像真容。至六年,“國師大德”稠禪師重塋修成。相好斯備,方欲刊記金言,光流末季。但運感將移。暨乾明元年,歲次庚辰,于云門寺,奄從遷化,衆等仰惟先師,依準觀潔,遂鏤石板經傳之。”後華嚴經偈贊和涅 經品行。此摩崖題刻石板經,乃標準的北齊書體,蒼勁渾重。
靈山寺石窟與河北省峰峰響堂山石窟,遙相呼應,相輔相成,是北齊時期石窟藝術中的珍品。
安徽省廣德縣靈山寺,位於蘆村鄉桃山村。與浙江安吉交界。此處有奇石飛瀑、茂林修竹,五代古剎,盛世重修,實為江南難得福地也。
靈山古剎旁邊的讀易洞地勢險峻,蒼鬆蓬畢,相傳唐朝李世民的軍事劉文靜曾隱居靈山,在此苦心鑽研《易經》,因受靈山佛祖點播,矛塞頓開,隨後輔佐李世民一路拼打、奪取天下。後人為了紀念此地,命名該洞為讀易洞,也成為千百年來歷代文人墨客來此遊覽、求學上進的祈禱殿堂。讀易洞的前面是八卦井。黝黑的方石井口,一股甘泉,清澈見底,時而錦鱗遊泳,岸芷汀蘭,鬱鬱青青。話說釋迦如來誕生之日,太上老君委派大弟子廣成子前往靈山代他為佛祖祝壽,並派阿難尊者一路陪同遊玩靈山,廣成子來到靈山後,見到此地盛世絶景,衹貪婪享受靈山風光,一不小心失落了陰陽八卦鏡,後來此鏡經日月造化成為此井,世人取名為“八卦井”。山頂南側有一十幾平方米的兩塊巨石重疊置放。這就是所謂的解慍臺,依稀能見到“解慍臺”的古代碑刻痕跡。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臺名也來自於此。此地三面靠山,一面深臨峽𠔌,𠔌深百米。登上此臺可遠觀太山之頂,白雲漂浮,若隱若現,清風徐來,栩栩如生;𠔌底潺潺流水,琴聲悅耳。站立此地,眺望遠方,虛若懷古,清新怡人。“解慍臺”也曾經記述過動聽的故事。西漢時期號稱“禹後一人”、“江南大禹”、“治水英雄”的張渤工作勤懇、廉潔奉公。他為瞭解决一方百姓的治水睏難,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因經費緊張,再加上朝廷的高壓政策要求,一日,張渤便來到此地尋心解悶。恰在此時,一仙女下凡來到靈山,看到張渤在此躊躇萬分,詢問其原因後被張渤為民解患的思想所感動,仙女隨即藉天神之靈,幫助張渤解决家乡治水患難之難題。張渤見此情景,萬分感激,二人心有靈犀,情投意合,之後便接成夫妻。後人每逢遊玩此地當得知此典故時,便會尤然而生“千古凝成風雨臺,登高生趣頓開懷;循眸四野風光美,此處舒心喜自來”的美好心情。從解慍臺西南側俯首望去,映入眼簾的便是著名的仙龜托經石,走進細看,形象逼真。傳說唐玄奘去西天靈山取經,長途跋涉,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歷經了八十苦難到達西天靈山,他們師徒四人取得真經後歡樂開懷,正滿載經書返回東土大唐,此時佛祖掐指一算,玄奘法師應有九九八十一難方能修成正果,於是就命仙龜回通天河等候玄奘法師師徒四人並送其過河,並告知還得讓玄奘接受沉入河中一難,當玄奘法師師徒四人重新回到通天河時衹見河水奔騰洶涌、浩瀚無邊,無法過河,此時突然見仙龜重現相助,感激不盡。誰知仙龜已早領佛旨,在此等候。此勢正為仙龜拖着三藏十二部經書回望靈山等候佛祖下令,世人因此命名此石為“仙龜拖經石”。此地又稱“書云筆”,從下方仰望,形似圓形石柱,拔地而起十多米高,一米多直徑,頂端有一草叢,恰似一支毛筆。據傳聞,萬年前,女媧娘娘煉石補天,曾用此筆粉刷石縫,畫上雲彩,是同天地共存的一支神筆。 與解慍臺兩兩相望的是一群錯落有緻的巨石群,這就是聞名已久的棋盤山。如果說,靈山是郎纔,那棋盤山就是女貌,天造地設的一對俊男靚女。可謂“千年亙古不分離,愛情之深永相廝”。該山上的棋盤石背倚大山,前臨懸崖峭壁,一根根巍然聳立的石柱如刀切斧闢,幹淨利落,巧奪天工,盡善盡美。相傳文殊、普賢二位菩薩來靈山聽佛祖說法時,在此間休息對棋。當時有一樵夫上山打柴,來此地觀看二位年輕人下棋,正當樵夫看的入神時,二位年輕人便問那樵夫:“你上山來幹什麽” ?樵夫說:“打柴啊”,文殊就說:“你知道現在什麽時候了嗎?你傢已經有幾個月沒柴燒了”。此時,樵夫恍然大悟,原來這二位年輕人卻是傳說中天上的神仙啊。從此後便有了“天上一天,人間一年”的傳說。棋盤山頂正中央有一巨石,高約5米,重約數百噸,四方而無棱角,形似鐘鼓。相傳魯班公孫輸曾來靈山朝拜佛祖因走錯了路而來到此地,發現對面就是靈山,面對數百米懸崖怎能到達對面的靈山呢?此時他靈機一動,如果能架起一條通往靈山的石橋就好了,於是找來了這塊巨石,將其般到山頂作為橋墩,隨後四處尋找但卻未找到長達200多米的石條作為橋面,故當時此橋未架成,至今還留下“仙橋墩”。 兩座山峰之間便是數百米深的靈溪大峽𠔌。溪水急馳飛奔而下,自然形成三大瀑布、三大疊水、三大連泉等八大景觀,山清水秀,景色迷人。還有活佛洞、仙掌石、天鵝寶蛋、海獅沐日、百步九道橋及丁公潭等七十二景,無不處處絶妙,夢幻迷人。神奇的靈山以藍天為紙,海水為墨,盡繪一幅勝似仙境的人間美景。唐貞觀4年,相傳地藏菩薩化身新羅國王子金喬覺渡海來到中國求法,曾來靈山修行,後人於貞觀年(公元627~650)年間,在此建寺,命名為“廣瑞禪院”。自此,這裏成為釋迦勝地,佛祖道場,歷逾千載,高僧輩出。唐代的高僧慧琳法師曾來靈山學習三藏,為了弘揚佛法,並在此擴建寺院;隨着時光的延續,宋代佛教領袖宗杲大師也因佛緣來到靈山修行並任住持,使靈山名聲大振;到了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46年),住持慧廣法師因衷愛靈山的優美風光和靈氣而在此大興寺院,自此,靈山的香火也更加旺盛。據說,當年古剎門口有一竜潭,每逢幹旱時節,遠近的農民都來此嚮竜王求雨,有求必應;這裏的潭水甘甜可口,能治百病,為民消疾解憂,造福一方百姓。千百年來,數代墨客來此觀光遊覽、留念往返,並留下了優美的詩篇。古人云:“萬山回合白雲深,古剎瀟瀟竹樹蔭。絶壁懸流高萬丈,參天怪石擁千尋。登臺長嘯驚林麓,把酒高歌慨古今。一片花開春欲盡,東風啼鳥自知音”。廣德的故土、曾經的靈山古剎寺深廟大,氣象非凡,昔日的繁華依然縈繞在世人的耳邊。
靈山美景獨特怡人,靈山環境優雅境幽。吸引了遠近的衆多遊者來此觀光遊覽和善男信女們虔誠朝拜。然而,千百年來,靈山古剎經歷了數代歷史變革而遭受了古、近代多次戰火的洗劫。幾經焚燒和重建,到了清末年間,已基本恢復了原有的莊重和恢弘。在新中國成立後,受文革風波的影響,又一次慘遭毀滅,從此,這裏沒有了古剎的鐘聲,斷絶了昔日的香火,衹留下殘缺的古寺遺址,令人惋惜。近年來,伴隨着改革開放春風的到來,在縣委、縣政府大力提倡發展生態旅遊,把我縣打造成生態旅遊強縣的政策鼓舞下,靈山以她獨特的美景和淵源的文化備受社會各界關註。2005年,經有關部門批準,决定重建靈山古寺,洗刷歷史的滄桑,重塑昔日的輝煌,以佛文化的發展帶動旅遊業的發展,還歷史一份完美,書寫未來華章。草生淨土,花開天堂;古剎鐘響,靈山名揚;世人睿智,隔阻難擋;靈山未來,必放光芒。 | | | | 靈山寺村 | 遊靈山寺 | 題靈山寺 | 廣德靈山寺 | 華豐靈山寺 | 九鼎靈山寺 | 潮陽靈山寺 | 汕頭靈山寺 | 冕寧靈山寺 | 泰安靈山寺 | 洛陽靈山寺 | 讀書靈山寺 | 羅山靈山寺 | 靈山寺旅遊區 | 葫蘆島靈山寺 | 小南海靈山寺 | 題靈山寺戰鳥 | 題靈山寺行堅師院 | 題靈山寺(戰鳥) | 壽安雜詩十首·靈山寺 | 壽安雜詩十首靈山寺 | 河北省三河市靈山寺 | 安徽省安慶市靈山寺 | 壽安雜詩十首·靈山寺流泉 | 奉陪蕭使君入鮑達洞尋靈山寺 | 壽安雜詩十首靈山寺流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