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 : 肇慶公交站 [顯示全部] : 中國 >河南 >開封 >開封市區 > 包公祠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包公祠聯繫方式地址:合肥市環城南路東段包公祠投訴電話合肥市旅遊投訴電話:0551-2619228
  安徽省旅遊投訴電話:0551-282176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包公祠景區榮譽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包公祠門票價格50元包公祠最佳旅遊時間合肥四季可遊,自然風景優美,古址遺跡衆多,最佳旅遊季節為每年4至10月。
  合肥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陽光充足。年平均氣溫15.7℃,最冷1月,平均氣溫2.4℃,最熱7月,平均氣溫28.4℃。年均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春秋兩季與夏季相交時期雨水較多。年平均無霜期228天,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7%。主要自然災害為旱、澇、寒流、低溫、淫雨、倒春寒、大風、晚霜凍。包公祠美食到合肥,葡萄魚、懷胎魚、油爆蝦、安慶素火腿、素烤鴨等是遊人必嘗的美味佳餚。
  包河所産鯽魚背烏,人稱“包公魚”,烹飪後骨酥肉嫩,回味無窮;名菜曹操雞,俗稱“逍遙雞”,相傳是當年曹操鐘愛的藥膳雞,皮黃骨酥,肉白細嫩,別有風味,比之燒雞、扒雞之類,勝過百倍。中國食品博覽會金奬得主棗廬州烤鴨,原係宮廷御膳美食,選料嚴謹,加工考究,香氣濃郁、皮酥肉嫩、鹹淡適宜、肥而不膩、味道鮮美,膾炙人口。
  到合肥,不可不吃“李鴻章大雜燴”。相傳李鴻章在訪問美國期間宴請美國賓客時,廚師急中生智的發明。主要原料有海參、魚肚、魷魚、玉蘭片、腐竹、雞肉、火腿、蛋黃糕、鴿蛋、豬肝、幹貝、鼕菇、鹹鴨蛋黃、菠菜、雞湯等燒燴而成,具有醇香多味、鮮鹹可口等特點。
  合肥的點心小吃也頗有名氣,尤以麻餅、烘糕、寸金、白切四大名點著稱。麻餅外皮鬆軟香甜,內餡甜而不膩,具有橘、梅等果料風味;烘糕金黃油潤,疏鬆多孔,香酥可口,味美甘甜;寸金具有橘餅、桂花的特有香氣,脆、甜兼得,清香可口;白切片具有片薄甜脆、質白透明的特點,並帶有濃郁的芝麻香。
  蚌埠路的黃山菜館、長江路的淮上酒傢、淮河路的劉鴻盛餃面館及緑楊村酒傢,均頗有特色,是餐飲的好去處。包公祠住宿近十數年來,合肥的賓館酒店業發展很快,如今已有數十個高、中,上百個低檔賓館或旅館、招待所,檔次齊全,大多服務良好,能夠滿足不同層次的需要。
  安徽飯店是安徽省首傢四星級旅遊涉外飯店,位於合肥市景色旖旎的西山風景區,北臨清碧河塘,南眺繁華鬧市。飯店擁有311間(套)客房、裝修豪華,皆頗具匠心。房間設有中央空調、程控電話、迷你冰箱、私人保險櫃,閉路電視和24小時客房服務等。三所高雅餐廳提供正宗徽菜、粵菜、淮揚菜和西餐。緑蔭吧廊、大堂吧、金碧酒吧和11個大小宴會廳任您隨意選擇,是商旅安徽下榻的好去處。
  合肥的梅山飯店、西閡飯店、望江賓館、稻香樓賓館、花衝飯店及江淮飯店等高級賓館服務周到,交通方便。其它如古井假日酒店、美菱大廈、東怡飯店、金安徽國際大酒店、雅高齊雲山莊、廬陽飯店、花園賓館、新亞大酒店等,也都是不錯的選擇。包公祠購物合肥有名的特産,那就不得不提合肥的;白切;烘糕;麻餅;寸金四大名點了,在上世紀70-80年代的時候,合肥的四大名點可以說享譽全國,當地市民也衹有逢年過節,走親訪友的時候帶兩樣,那就是非常好的禮物了。現在的合肥産品非常的多,但是你要讓我一下子說出合肥有哪些特産,還真有些睏難,因為現在産品太多了,有合肥特色的産品也非常的多,如小劉瓜子、恰恰瓜子、三河的大米等等非常的多。包公祠交通合肥市內公交四通八達,有80多條綫路,非常便利,不僅有大公交車,還有小公交車;其中大公交車實行單一票價,無人售票,投幣上車,均為1元/人。市區所有景點均有公交車通達。
  合肥出租車起步費6元,3公裏後夏利白天1元/公裏,桑塔納、富康白天1.2元/公裏;夜間行車要加收20%的夜行補貼。
  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肅祠”,位於合肥市環城南路東段的一個土墩上,是包河公園的主體古建築群。明弘治元年(1488年)。廬州知府宋鑒在此修建包公書院,故名為包公祠。這個土墩又有“香花墩”的雅號。包公祠是紀念宋竜圖閣直學士、禮部侍郎、開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
  祠為白墻青瓦構築的封閉式三合院組成。主建築是包公亭堂,端坐包拯高大塑像,壁嵌黑石包公刻像,威嚴不阿,表現了“鐵面無私”的黑臉包公的凜然正氣。亭堂西面配以麯榭長廊;東面有一六角竜井亭聳立,內有古井,號“廉泉”。亭欄畫棟頂端雕有浮竜,晴天白日,竜影映人井底,隨着井水晃動,如竜飛舞,俗稱“竜井”。
  清末舉人李國葦根據傳說寫了《井亭記》,發出“抑或孝肅祠之井為廉泉,不廉者飲此頭痛歟,是未可知也”的議論,世人改稱“廉泉”。其祠四面環水,正門朝南,西廊陳列包氏支譜、遺物、包公傢訓和包公墨跡,以及有關史册資料。祠四周即包河,相傳生紅花藕,斷之無絲,“包老直道無私、竟及於物”,因此傳為佳話。
  包公祠占地1公頃,由大殿,二殿,東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組成。風格古樸,莊嚴肅穆。祠內陳展有包公銅像,竜,虎,狗銅鍘,包公斷案蠟像,<<開封府題名記碑>>,包公正史演義等文物史料。包公祠有正殿、回瀾軒、清心亭、直道坊、東軒等建築。祠兩側外廊門拱上刻有“廉頑”、“立懦”四個醒目大字,在“包孝肅公詞”大直匾下黑漆大門上,書有紅底金字的對聯“忠賢將相”、“道德傳傢”。
  包公祠的正堂,供奉着用檀香木雕刻的包公彩繪像。包公白麵、長髯、儒雅、端莊。他坐在神壇上,左立捧印文官,右立持劍武吏,案幾上放着令箭、朱筆、虎頭簽、驚堂木等,仿佛升堂在即。令人頗感興趣的是這個包公並非黑臉,而是一個白麵儒生,額頭也沒有日月陰陽眼,或許這纔是“包拯”真實的尊容。擺在大堂一側的三把銅鍘:竜頭鍘、虎頭鍘、狗頭鍘,寒氣逼人,那裏終日圍滿了參觀的遊人。這三把鍘刀是老百姓心目中的正義之劍!它與包大人須臾不離,仿佛再現了包公在開封府升堂辦案的正氣與威嚴。好一派“色正芒寒”、“節亮風清”的“廬陽正氣”!
  祠堂西南之流芳亭,相傳包公幼年時常來此讀書,以為紀念。祠堂東南角的廉泉亭,亭中有井,亭內石壁上刻有《香花墩井亭記》,記中說:有一個太守喝了這裏的泉水,頭痛欲裂,原來他是個貪官;而幾位舉人飲了此水,頓覺水甜如蜜,原來他們都是好人。故此井名為“廉泉”。現在合肥已生産“廉泉”啤酒.以表達對包公的懷念和崇敬之情。
  關於亭外的包河還有一段故事:仁宗皇帝封包公為竜圖閣大學士時,還將半個廬州城賞賜給他,誰知包公卻說:“臣作官是為國傢和黎民百姓,不是為了請賞,所以我不要。”仁宗聽了暗暗稱贊,但又覺得一點不賞賜,心裏又過意不去,於是就說:“那就把包傢門前那段人工河賞賜給你吧!”包公想:河不比田地,不好分,不好賣,富不了,也窮不盡,就謝恩接受了。說也奇怪,世上的藕,絲都很多,而且藕斷絲連,可是包河裏的藕,絲卻很少,人們說:這是因為包公無私的緣故。回瀾軒在正殿之西,東、北臨水,古時為官宦、文人避暑飲宴之處。
  此外,包公祠裏還有“直道坊”和“清心亭”,此乃包拯《題郡齋壁》裏的詩句:“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他認為清廉是治世的根本,正直是為人的準則。所以包公祠不僅是一個很有特色的遊覽勝地,又是寓教於人的好地方。
  在包公祠內有一塊引人的刻石,此乃是1973年4月從合肥市東郊大興集包拯墓中清理出來的“宋樞密副使贈禮部尚書孝肅包公墓銘”刻石,這塊墓志刻石較《宋史·包拯傳》更為詳細地敘述了包拯的一生,可以起到補史的作用,極為珍貴。碑中記敘了包拯好幾件鐵面無私、剛直不阿的事跡,其中有這樣兩件:包拯在其家乡任廬州知府時,性情峭直,“故人、親黨皆絶之”。當時,他的一位親戚犯了法,被人告到府裏,包拯鐵面無私,依法處治,打他一頓大板;張堯佐是仁宗的寵妃張貴妃的叔父,無德無能,僅憑親戚關係,仁宗一次就授予他四個軍政要職。針對仁宗皇帝的任人唯親,包拯專門上了一篇《請絶內降》的奏疏。以後他又接連上奏疏數道,闡述“大恩不可以頻假,群心不可以因違”的道理,他認為:“假之頻,則損威;違之固,則兆亂”。由於包拯據理力諫,終於使仁宗“感其忠懇”,不得不削去張堯佐的兩個要職。到河南開封遊覽的人,多想探尋包公的遺蹤,然因開封多次被黃河水淹沒,目前惟一流傳下來的僅一個碑石,此碑即北宋“開封府題名記”碑,今保存在開封市博物館內。碑上按先後順序題刻着北宋開封府從第一任到最後一任知府183人的姓名和上任年月。由於包拯執法嚴明,鐵面無私,深受群衆崇敬,人們參觀碑石時總是在他的名字上指指點點,稱頌不已,久而久之竟將姓名磨去,而刻下了深深的指痕。從這極深的指痕中,可以看出包公在人民心目中的位置。
No. 2
  包公祠聯繫方式位置:位於開封城西南碧水環抱的包公湖畔
  電話:0378-3931595
  包公祠投訴電話開封旅遊投訴電話:0378-3934810
  河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371—6550677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包公祠景區榮譽國傢文物保護單位;國傢4a級旅遊風景區包公祠門票價格20元包公祠開放時間7:00-19:00包公祠交通乘8/10/14/16/20路公交車或出租車均可抵達
  包公祠位於開封城西南碧水環抱的包公湖畔,是為紀念中國歷史上著名清官包拯而建的祠堂。包公的故事在中國可謂婦孺皆知,我國的傳統戲麯麯目中的《鍘美案》等都生動描述了這位清官是怎樣的不畏強權,執法如山。包拯在北宋時期曾任開封府尹,一生為官清廉,其功德為後人世代傳頌。
  包拯(999-1062)北宋著名政治傢。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屬安徽)人。他出生在一個封建官僚的家庭,從小就深受封建倫理道德的熏陶。父親名令儀,號肅之,在進士及第之後,曾在今河南商邱一帶做官,官至刑部侍郎。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進士及第,被朝廷任命為建昌縣知縣。因其雙親年高體弱,須人侍奉,一直不曾到任視事。父母謝世後,纔出任長縣知縣。
  嗣後,包拯歷任端周知州、監察御使、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三司戶部副使、知諫院;瀛州、揚州、廬州、池州、江寧、開封府知府及三司使,最後官至樞密副使而卒,追贈禮部尚書。包拯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南宋和金已經有以他為主人翁的故事、小說和戲麯。元雜劇中有大量的包公戲,他是傢喻戶曉的清官典型。1062年包拯病逝,享年64歲,有《包拯集》、《包孝肅公奏商議》傳世.開封人民為了紀念他,遂以“包府”代稱
  開封包公祠是為紀念我國古代著名清官、政治改革傢包拯而恢復重建的。它座落在七朝古都開封城內碧波蕩漾、風景如畫的包公湖西畔,是國傢旅遊局開發建設的中原旅遊區的重要景點之一。自金、元以來,開封就建有包公祠,以紀念這位先賢。開封包公祠占地l公頃多,是一組典型的仿宋風格的古典建築群。它氣勢宏偉、風格凝重典雅。
  執法如山的黑臉包拯名垂青史,三口鍘刀的傳說婦孺皆知,老百姓都尊稱他為包公。為紀念這位中國歷史上的著名清官,開封市政府在碧水環抱的包公湖畔修建了占地一公頃左右的包公祠,以供後人瞻仰。包拯在北宋時期曾任開封府尹,一生為官清廉,不畏權貴,執法如山,其功德為後人世代傳頌。全祠由主展區、園容景區和功能服務區三部分組成。主展區有大殿、二殿、東西配殿、回廊、碑亭、大門、二門等,陳列包公銅像、銅鍘及包公斷案蠟像、包公史料典籍、《開封府題名記碑》、碑文等。風格古樸,莊嚴肅穆。
  開封包公祠是為紀念我國古代著名清官、政治改革傢包拯而恢復重建的。它座落在七朝古都開封城內碧波蕩漾、風景如畫的包公湖西畔,是國傢旅遊局開發建設的中原旅遊區的重要景點之一。
  包拯,世稱包公,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清官、政治改革傢。他一生優國優民、剛正不阿、執法知山、清政廉潔。尤其是他知開封府時,倒坐甫衙開封府,抑強扶弱、鐵面無私,為百姓伸張正義,成就了一個古今中外、婦孺皆知的美名——包青天。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尊敬與愛戴,自金、元以來,開封就建有包公祠,以紀念這位先賢。
  開封包公祠占地l公頃多,建築面積2200平方米,是一組典型的仿宋古建築,氣勢宏偉、風格典雅,分為主展區、景區、綜合服務區等是一組典型的仿宋古建築。它氣勢宏偉、風格凝重典雅。祠內主要建築與景現有大門、二門、照壁、碑亭、二殿、廂廊大殿、東西展殿、假山瀑布、石雕百竜亭與噴泉、小橋流水、磷峋奇石。其中大殿內高3米多、重達2,5噸的包公銅像引人註目,包公蟒袍冠帶,正襟端坐,一手扶持,一手握拳,仿佛要拍案而起,一身凜然不可予奪的浩然正氣,是集歷史、思想、藝術於一體的包公寫照。像兩旁陳列着反映包公真實生平和清廉品德的歷史文物與典籍。
  二殿展有包公的出仕明志詩、開封府題名記碑、包公傢訓、包公書法手跡、墓志銘等。其出仕明志詩開宗明義寫道“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使一個大義凜然、正氣衝天的包公躍然紙上;包公晚年留下的鐵嚴傢訓寫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傢,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更充分反映出包公嫉惡如仇、清廉傳傢的高貴品質;開封府題名記碑上刻有北宋開國以來148年中183任開封府尹的姓名和上任年月(可謂京官的花名册),唯有包公名下有一條深深的凹痕,這是人們觀賞碑刻時總在其名下指指點點,天長日久磨出來的,它正是歷代人民愛戴包公的見證。
  園景區內假山起伏跌宕,瀑布飛流直下,小橋潺潺流水,錦鯉嘻戲清波,奇古嶙峋、石雕精美、花園茂盛、緑草如茵,令人留戀忘返。綜合服務區內設有定點涉外餐廳、停車場、商品部、導遊部、高檔衛生間、公用電話、咨詢臺等,能為遊客提供導遊、購物、餐飲、停車、咨詢、攝像等多項服務。
  開封包公祠堅持面嚮全體遊客實行義務講解、優質服務,共接待遊客六百多萬人次,成功地接待了楊尚昆、喬石、朱釒容基、劉華清、鬍錦濤、溫傢寶、李嵐清、新加坡資政李光耀、泰國王後詩麗吉和前總理班漢等國內外衆多貴賓。先後榮獲全國文明單位、全國青年文明號活動先進集體、首批國傢aaaa級旅遊(區)點等榮譽稱號;開封包公祠還與開封博物館、延慶觀、大相國寺等共同組成了開封包公湖風景旅遊區,交通、食宿、購物、觀光等極為方便
  元代詩人王惲賦詩贊日:“拂拭殘碑覽德輝,千年包範見留題。驚烏繞匝中庭柏,猶畏霜威不敢棲。”頃揚包公和範件淹的盛德和威名光耀千古,把貪宮污吏比作可惡的烏鴉,既使千百年後,見其碑猶如見二公其人,仍諒懼萬分,不敢近前逗留。可見“包青天”名不虛傳;東西展殿則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展示包公的傳說軼聞,歷史故事,特別是東殿的群組蠟像《鍘美案》與真人大小一樣,色彩鮮明、形神俱備、毫發俱現、栩栩如生,倍受中外遊客贊揚
開封包公祠
概況 Overview
  開封包公祠位於開封城西南碧水環抱的包公湖畔,是為紀念中國歷史上著名清官包拯而建的祠堂。包拯在北宋時期曾任開封府尹,一生為官清廉,不畏權貴,執法如山,其功德為後人世代傳頌。包公祠占地1公頃,由大殿、二殿、東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組成。風格古樸,莊嚴肅穆。東側為靈石苑,由石雕、水榭構成,典雅別緻。祠內陳展有包公銅像,竜、虎、狗銅鍘,包公斷案蠟像,《開封府題名記碑》、包公正史演義等文物史料。1997年被評為河南省十佳旅遊景(區)點。
  自金、元以來,開封就建有包公祠,以紀念這位先賢。開封包公祠是為紀念包拯而恢復重建的。是目前國內外規模最大、資料最全、影響最廣的專業紀念包公的場所。它坐落在七朝古都開封城內碧波蕩漾、風景如畫的包公湖西畔,是國傢旅遊局開發建設的中原旅遊區的重要景點之一、河南省十佳旅遊景點之一。
地理位置 Location
  包公祠位於市中心大門的包公湖西側,與延慶觀毗鄰。
主要構成 Main components
  開封包公祠占地1公頃多,是一組典型的仿宋風格的古典建築群。它氣勢宏偉、風格凝重典雅。銅鍘 建築風格古樸,全祠由主展區、園容景區和功能服務區三部分組成。祠內主要 建築與景現有大門、二門、照壁、碑亭、二殿、廂廊大殿、東西展殿、假山瀑布、石雕百竜亭與噴泉、小橋流水、嶙峋奇石。其中大殿內高3米多、重達2,5噸的包公銅像引人註目,包公蟒袍冠帶,正襟端坐,一手扶持,一手握拳,仿佛要拍案而起,一身凜然不可予奪的浩然 正氣,是集歷史、思想、藝術於一體的包公寫照。像兩旁陳列着反映包公真實生平和清廉品德的歷史文物與典籍。
  二殿展有包公的出仕明志詩、開封府題名記碑、包公傢訓、包公書法手跡、墓志銘等。開封府題名記碑上刻有北宋開國以來148年中183任開封府尹的姓名和上任年月(可謂京官的花名册),唯有包公名下有一條深深的凹痕,這是人們觀賞碑刻時總在其名下 指指點點,天長日久磨出來的,它正是歷代人民愛戴包公的見證。 東西展殿則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展示包公的傳說軼聞,歷史故事,特別是東殿的群組蠟像《鍘美案》與真人大小一樣,色彩鮮明、形神俱備、毫發俱現、栩栩 如生,倍受中外遊客贊揚。
  包拯是我國古代著名清官、政治改革傢。包公的故事在中國可謂婦孺皆知,我國的傳統戲麯麯目中的《鍘美案》等都生動描述了這位清官是怎樣的不畏強權,執法如山。包拯在北宋時期曾任開封府尹,一生為官清廉,其功德為後人世代傳頌。
節日活動 Festival
  踩高蹺是開封民間藝人的拿手好戲。從古到今,每逢重大節日,特別是每年的春節至燈節期間,民間藝人紛紛走上街頭,進行踩高蹺活動。
  開封包公祠門票價格:20元
  市內交通:乘 8、10、14、16、20路公交車或出租車均可抵達。
概況 Overview
  包公祠全名“包孝肅公祠”,是祭祀包拯的專祠。“孝肅”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後賜給他的謚號,以評價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包公祠位於合肥市環城南路東段的一個土墩上,原建築物始建於明弘治元年(1488年),廬州知府宋鑒在此修建包公書院,故名為包公祠。可惜在太平天國時期遭受戰火毀壞。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李鴻章籌白銀2800兩加以重建,規模依舊,衹增添了東西兩院。當祠堂落成之時,李鴻章曾寫一匾額,不料中心位置已被其兄,時任湖廣總督、因母喪居傢的李瀚章捷足先登,挂上“色正芒寒”的橫匾。李鴻章不好相爭,又不願屈居偏旁,衹得另寫一篇《重修包孝肅公祠記》刻石於祠後。這塊碑文現在已移到享堂正殿左側。今天看到的祠堂建築就是清代光緒年間由李鴻章籌銀重建的。祠內陳列包拯及其傢族墓地出土的文物。已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Location
  位於安徽省合肥市南門外包河中的香花墩小洲上,是包河公園的主體古建築群。據《廬州府志》記載:“香花墩,在城東南門外濠中,是包公青少年讀書處,本為公祠,蒲葦數重,魚鳧上下,長橋徑渡,竹樹陰翳。”另據碑文記載:包河小洲上原有一座小廟,明朝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廬州知府宋鑒(字剋明)見小洲環境風景幽雅,遂將小廟拆除,改建為“包公書院”,並改洲名為“香花墩”。1539年,御史楊瞻把“包公書院”易名為“包公祠”。
主要構成 Main components
  大門
  公祠大門前有一座白底黑框墻,稱為照壁。照壁前後正中均繪有一葉青荷,青荷側旁一枝荷花亭亭玉立,喻意為出污泥而不染。包公祠大門的門樓兩邊立着一對“抱鼓石”,它與祠內正殿兩旁的兩衹石獅,大門都是古代象徵威嚴和權力的建築。據稱在古代,衹有帝王將相、文武百官的王宮、官衙、府第門前纔可以建有。跨過山門,踏着翠色籠煙、波光浮碧上的青石小道,迎面而來的是一座石砌的小橋,橋頭左右分立兩衹石獅。越過緑樹蔭庇下的小橋便是白墻青瓦構築的三合古院。兩扇黑漆山門上,是隸書“忠賢將相”、“道德名傢”的對聯。東西兩邊側門,分別題寫着“頑廉”、“懦立”(“頑廉懦立”是成語,意思為使貪婪的人廉潔,使懦弱的人立志)。整個祠的外觀看上去古樸莊嚴,令人肅然起敬。
  正殿
  祠為白墻青瓦構築的封閉式三合院組成。從山門而入,四方形天井正中前立臺灣香客贈送的鑄鼎香爐,包孝肅公祠後立新加坡香客贈送的銅製香爐。五開間的包公祠正殿(又稱享堂),正中端坐一座巨大的包公塑像。塑像高約八尺,一手執笏,一手握筆,古銅色的臉龐上,濃眉長髯,神情端莊嚴肅。這座塑像為後來重塑,原來的塑像白麵長須,手捧朝笏,威嚴之中又有慈祥之態,比較準確地再現包公的本來面貌,可惜毀於“文革”之初。包拯塑像的兩邊分別是王朝、馬漢、張竜、趙虎四大護衛的站立塑像。上方高懸着五方橫匾,正中匾額上的“色正芒寒”四個大字,為李鴻章之兄李瀚章所題。
  左匾上“節亮風清”四字,為清乾隆年間廬州知府肖登山所題;右匾上“廬陽正氣”四字,為光緒年間左錫旋所題。殿的上上下下,到處都可以看到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楹聯。
  包拯塑像的左面陳列着“竜頭鍘”、“虎頭鍘”、“狗頭鍘”。右側墻壁上,鑲嵌着一塊質地黑亮的石刻,上刻“宋包孝肅公遺像”。栩栩如生的包拯遺像給人以面如鐵、氣如虹、鐵骨錚錚的包青天形象。這方石刻是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一位叫徐琪的人,請工匠以包拯在開封府任上的一方石刻畫像為藍本雕刻而成,據說是包拯的真容。畫上的包拯頭戴烏紗帽,身着紫羅袍,腳蹬粉底靴,白臉長須,書生氣派。因身材較矮,顯得帽翅格外長。過去,包傢子孫在介紹畫像的來歷時,常常談及一個傳說。說包拯在開封府時,經常要深入現場辦案,百姓為了爭看他的風采,往往把他擠得寸步難行。後來,仁宗皇帝知道這事,就賜給他一頂特製的烏紗帽,帽翅比別的官吏要長三寸,並下令:凡碰到包拯帽翅者,殺無赦。由於包拯愛民如子,不忍加害於民,所以每逢他步行辦案之時,就由隨從高聲吆喝:聖上有令,碰到帽翅者殺。百姓聽到後,便紛紛讓出一條路來。
  享堂的東壁立有一方石刻《包拯傢訓》。享堂西壁還立有包拯的《乞不用贓吏疏》和他的詩作碑文。
  正殿的東西兩廂是陳列室。東廂陳列有《包拯生平簡介》、嘉慶八年版的《合肥縣傅郭城圖》、《香花墩圖》、《宋史》和記載包拯事跡的地志書、《包公辦案圖》,以及包公當年在貴池手書“齊山”的摩崖石刻拓片等。西廂陳列有包氏宗譜,從宗譜中可以看出自包拯上溯35代,後續37代,共經歷了2800多年。其中陳列的《故宮南薫殿藏包公畫像》為復製品。由包拯生前好友吳奎撰寫的《包拯墓志銘》,因受戰亂,碑碎為五塊,有三分之一的字跡模糊不清。還有出土的包氏族人文物木俑、青瓷香熏、影青瓷碗、硯臺等。
  廉泉亭
  出正殿東行不遠,即是一座六角攢尖亭,也就是祠內著名的廉泉亭。亭內有一口名為廉泉的古井。井因亭生輝,亭由井得名。
  亭欄畫棟頂端雕有浮竜,晴天白日,竜影映人井底,隨着井水晃動,如竜飛舞,俗稱“竜井”。廉泉
  廉泉井為包公生前所挖,原本井上無亭,係衹為滿足家庭用水的一口普通之井。由於包公一生清正廉明,後人敬仰包公,故賦予了包公個人及家庭之物許多神秘的傳說。傳說廉泉井水清官好人喝了無事,而贓官、不肖子孫喝了都會頭痛、鬧肚子。明朝人在修建包公祠時,在井上加蓋了亭子,稱井為“廉泉”,亭為“廉泉亭”。從此井亭作為一“景”留存至今。
  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李鴻章侄孫李國蘅撰寫了一篇《香花墩井亭記》,曰:“聞昔有太守來謁祠,啓開汲飲,忽頭痛,復堙如故。是說也,餘竊疑。命從人開井汲泉,煮茗自飲,味寒而香烈,飲畢無異,目而笑謂諸曰:井為廉泉,不廉者飲此頭痛歟!”
  廉泉的井沿上,布滿一條條深深的凹痕,為井繩長期磨擦所致。正對井口的亭子頂端中央,雕有一塊圓形彩繪木質浮雕竜像。雕竜倒映井內,隨着井水的晃動,好似竜影在舞,頗有遊竜戲水之景趣,故人們又稱廉泉井為“六角竜井”。
  其他建築
  享堂西邊有一座臨河而建的小亭,名叫“流芳亭”。小亭為歇山亭建築,倒挂楣上,雕梁畫棟,三面臨空,相傳是包公幼時讀書之後休息玩耍的地方。
  其祠四面環水,正門朝南,西廊陳列包氏支譜、遺物、包公傢訓和包公墨跡,以及有關史册資料。祠四周即包河,相傳生紅花藕,斷之無絲,“包老直道無私、竟及於物”,因此傳為佳話。
  此外,祠內近年陸續新建的“包公故事蠟像館”和“包公文化長廊”也是遊人瞭解包公及參觀遊覽的好去處。
  包孝肅公墓園
  與包孝肅公祠緊連的是包河南畔林區的包孝肅公墓包孝肅公墓園。園內面積1200平方米,墓園內遷安了包拯及其夫人、子孫的遺骨。包公曾言:“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傢,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也。”故有“不肖子孫,不得入墓”的傳說。墓園由主墓區、附墓區和管理區組成。主墓呈“覆鬥型”,墓室內安放有包拯墓志銘和2.4米長的金絲楠木棺,棺內安放包拯遺骨。北側是附墓區,有包拯夫人董氏及其子、媳等墓5座。整個墓園莊重肅穆,寓包拯稟性峭直、剛毅之意。
包公生平 Bao Life
  包拯,宋竜圖閣直學士、禮部侍郎、開封府尹包文拯,是我國古代著名清官、政治改革傢。包公的故事在中國可謂婦孺皆知,我國的傳統戲麯麯目中的《鍘美案》等都生動描述了這位清官是怎樣的不畏強權,執法如山。包拯在北宋時期曾任開封府尹,一生為官清廉,其功德為後人世代傳頌。
  包公傢訓
包含詞
安徽包公祠肇慶包公祠開封包公祠
合肥包公祠包公祠包公墓肇慶城西包公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