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騎馬作戰的軍隊或士兵。
騎兵是陸軍中乘馬執行任務的部隊、分隊。既能乘馬作戰,又能徒步作戰。通常擔負正面突擊、迂回包圍、追擊、奔襲等任務。其行動輕捷,受地形、氣象影響較小。歷史上騎兵曾經是陸軍的主要作戰兵種。在外國,17世紀30年代戰爭時,參戰國軍隊中一般都有40%一50%的人員是騎兵。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法、俄國均編有騎兵集團軍。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蘇軍曾有17個騎兵軍,八十多個騎兵師。中國歷史上騎兵的極盛時期是元朝,騎兵部隊主要裝備有弓箭、馬刀、標槍、戰斧等。中華民國時期,騎兵最多時達二十多個師。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自1928年4月建立第一支騎兵分隊起到解放戰爭後期,全軍發展至12個騎兵師,目前,衹在邊防部隊中保留少量騎兵分隊。
騎兵是一支有組織的快速部隊,他們能快速的打擊對手,也能在戰況不利時迅速撤退,脫離戰場(除非和他們交戰的也是支移動力極高的快速部隊)。
騎兵是由一群經過長期訓練,能在馬背上作戰的士兵組合而成的。由於速度快,騎兵通常都是擔任偵察任務,或是在敵方部隊剛成軍與集結時,進行連打帶跑的遊擊擾敵工作。雖然在古埃及文明後期,就有許多戰士是騎在馬上用各種兵器攻擊對手,但今天我們印象中騎馬作戰的騎兵則多是在18世紀後期出現的新形態騎兵。在拿破侖時代,騎兵轉變成一種優秀的精英部隊,並且和傳統步兵聯合成一體,部署在戰場上擔任作戰時的主力部隊。在美國南北戰爭中,甚至在整個19世紀的中後期,騎兵更加廣泛的應用在戰場上。但到了連發的來福槍出現取代了早期單發的火槍後,騎馬的戰鬥部隊在面對步兵時,逐漸顯得毫無招架餘地。
1899年到1902年間的南非戰爭,則是騎兵部隊擔任戰爭主力的告別秀。隨着技術裝備的發展,特別是軍隊摩托化、機械化的發展,騎兵逐漸失去了原有的兵種地位。當代,許多國傢的軍隊衹保留了少量的騎兵,主要用於執行巡邏、警戒和運輸等任務。有的國傢把乘駱駝和大象的部隊也稱為騎兵。
美軍還把搭乘戰鬥偵察車輛或乘直升機,實施偵察任務的部隊、分隊稱裝甲騎兵或空中騎兵。隨着現代科學技術和武器裝備廣泛運用於戰場,騎兵逐漸喪失了原有的兵種地位。一些國傢衹保留少量騎兵,主要用於執行巡邏、偵察、警戒等任務。
相關內容
《史記·樊酈滕灌列傳》:“ 楚騎來衆, 漢王乃擇軍中可為騎將者,皆推故秦騎士重泉人李必、駱甲習騎兵,今為校尉,可為騎將。”
清 張問陶《題沉硯畦射獵圖》詩:“縛袴還思作騎兵,顛狂不是書生派。”
楊朔《鐵騎兵》:“一連活動在左雲附近的八路軍騎兵冒着風雪,朝南轉移。” | | 我國是世界上較早擁有騎兵的國傢之一。中國在春秋時代以前作戰以車戰為主,步兵僅起輔助作用,兵車的數量多少成為軍事實力的象徵,基本沒有騎兵這一兵種。到春秋時期步兵開始興起,軍隊成為車步並重,各國的軍隊中有了少量的騎兵,同戰車步兵混編,僅是一種無足輕重的輔助力量。到了戰國時代隨着戰爭規模的擴大,戰術的多樣化及同北邊遊牧民族的戰爭需要,騎兵作為一種獨立的兵種正式登上戰爭舞臺。
戰國時代:(含秦代)
歷史進入戰國時代,戰爭已經從早年的死板的兵車戰術的正面戰,轉嚮更為機動靈活的作戰方式。騎兵作為一種獨立的兵種出現了,當時各大國均建立了騎兵部隊,如秦、趙等國均號稱“車千乘,騎萬匹”軍隊作戰由步騎為主漸漸轉變為車騎並重。進行最大變革的首先是趙國。地處北邊的趙國,與樓煩,林鬍,匈奴等少數民族為鄰,深受其擾邊之苦,而趙國傳統的車步兵,在與靈活、快捷的鬍人騎兵作戰時十分不利。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富國強兵,趙武靈王在國內進行了“鬍服騎射”的改革,他聲明“今吾將鬍服騎射以教百姓”削減軍中的車兵,增加騎兵;要求改漢族傳統寬袍大袖的衣服為鬍人式的緊身服裝,方便於進行騎射。從這裏開始中原各國中騎兵地位逐步提高,成為軍隊的一支主要力量。趙國也因為有了這支強大的騎兵,使之成為戰國後期軍事上能與秦國抗衡的強國。
戰國時開始大量的使用騎兵作戰。趙國以步騎兵攻林鬍,樓煩“略地千裏”,李牧用萬餘騎配合步車兵大破匈奴殲敵十餘萬。秦國也以騎兵精良著稱,秦趙長平之戰,秦將白起用五千精騎截斷趙軍,對長平一役全殲趙軍四十餘萬起到了關鍵作用。楚漢戰爭時項羽曾於彭城之戰時用3萬騎士大破劉邦與諸侯聯軍56萬,並斬殺了近30萬,這次慘敗使劉邦認識到了騎兵的戰鬥力,為了對抗項羽的騎兵而起用秦國降將李必、駱甲為校尉訓練騎兵,後韓信在破趙之戰(就是列背水陣那次)中也是用兩千輕騎偷襲敵軍大營。
戰國及秦代的騎兵配有齊全的鞍韉,但是沒有馬鐙這對馬上的格鬥戰十分不利,所以當時的騎兵主要武器為弓箭,作戰以騎射為主,少量的使用青銅劍、戟作戰。(劈砍時劍容易折斷,以戟為主)並且這時已有專用的馬甲出現。(用於保護戰馬的防具)從出土的兵馬俑可以看出當時秦軍已是采用車、步、騎混合編隊,鞍馬俑以持弓為主,戴小帽,穿緊腰窄袖袍,披短甲,足蹬短皮靴,裝束便於騎射。這一時期兵法中也有了對騎兵使用的論述。《孫臏兵法》就曾說“險則多其騎”。
兩漢時代:
進入兩漢時代,迎來了中國騎兵發展的黃金時代,因為對匈奴等遊牧民族作戰的需要,騎兵迅速壯大,軍隊作戰從以前的車騎並重轉變為騎兵取代車兵,騎兵成為决定勝負的力量。
說到漢代騎兵的發展就該說匈奴騎兵,匈奴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全族均為能騎善射之士漢初處匈奴已號稱“控弦之士”三十萬,時刻威脅着漢朝的北部。匈奴人是典型的亞洲式輕騎兵,他們作為遊牧民族,從小生長在馬背上,長於騎射,他們馬術精良,射術奇佳,衹穿輕便的皮甲十分靈活。漢的晃錯曾在《言兵事疏》中說匈奴有三大長處為漢軍所不及:其一,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其二,險道傾厭: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其三,風雨罷勞,譏渴不睏,中國之人弗與也。這也就指明了騎兵較之車兵的較大優勢,車兵衹能在平原之上才能發揮威力,而騎兵在較狹小的地形也能做戰,比車兵更為機動靈活。
到了漢朝時為了改變對匈奴作戰的不利被動局面,漢朝大力發展騎兵,至武帝時已能運用十餘萬騎兵主動出擊,對匈奴作戰歷時數十年,漢的名將衛青,霍去病等多次率數萬騎兵,采用迂回包抄,深入敵後等戰法大破匈奴。其公元前119年武帝以衛青,霍去病二人各帶五萬騎出擊,以步卒數十萬,馬十餘萬匹轉運輜重。霍去病部深入匈奴兩千餘裏,大破敵軍封狼居胥山(在今蒙古)而還,傳為佳話( 英雄業績真是令人神往呀!)
這一時代一個重要成就就是官馬制度的確立,漢為了對抗匈奴,發展騎兵,建立了飼馬的制度。漢文景時期頒行“馬復令”用免役的辦法鼓勵民間養馬。並在中央和地方設立專管的馬政機構。中央任命太僕(就是弼馬溫了)管理,在地方設有馬丞負責。這些官員負責馬匹的飼養以備軍用。從漢初至武帝時即有廄馬四十餘萬匹。這一制度保證了漢朝對匈奴作戰的大量馬匹的消耗。
在漢代騎兵發展壯大,成為軍隊的主力軍種,取代戰車的位置。兵種內漢代已經有了輕騎兵和重騎兵之分。輕騎兵基本無甲,武器以弓箭為主,配備較矮小的戰馬,重騎兵着甲,武器為戟,矛,環首刀等近戰武器,配備高大的馬匹用於衝鋒陷陣。漢代隨着冶煉技術的提高出現了更適於馬上作戰的環柄長鐵刀,(就是環首刀了)刀脊厚,刃鋒利適於劈砍,成為騎兵的重要武器。一般來說漢代的騎兵主要武器有:矛、刀、戟、弓、弩(臂張弩)等。這一時期騎兵作為機動兵力的戰術也得以發展漢軍在與匈奴作戰中就大量采用了長距離奔襲迂回包抄作戰。
三國,晉,南北朝時代:
這是一個戰亂的時代,戰爭十分頻繁,特別在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大量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騎兵的運用達到了更高峰,交戰各方(主要是北方)都大規模的使用騎兵,騎兵成為戰場上的最重要的兵種,我國的騎兵也發展到了重騎兵的時代。
這一時期總的來說北方的軍力較南方強,北方各國多為少數民族政權,最初的軍隊均為騎兵,發展後步兵漸漸增多,但軍隊的主力仍為騎兵,作戰時動用相當多的騎兵參戰。如前秦的苻堅南下動用了騎兵二十七萬;北魏太武帝侵宋時以騎兵六十萬渡淮,直逼長江;梁魏鐘離之戰中魏軍八十萬中有騎兵二十四萬。可以說這一時期騎兵戰的規模遠遠超過了前代。
而這時期一大重要發展就是馬鐙的發明,我國最早的馬鐙在西晉中出土,可以說我國最晚在晉代就有了馬鐙。(可偏有人說馬鐙是歐洲人先發明的。)馬鐙可以說是一項劃時代的發明,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人類文明。軍事上,馬鐙的出現使騎兵的近距離格鬥戰更容易,(有了藉力之處)並且有利於騎兵的長距離行軍。(減少疲勞)能更有效的發揮出騎兵機動性好,衝擊力強的優點。在西方馬鐙的發明,導致了中世紀西式重騎兵,騎士的出現。(一種大而無用的傢夥)這一時期的騎兵以重騎兵為主,當時的重騎兵人馬均披鎧甲-甲騎具裝。防護力很好對步兵而言有極大的衝擊力。當時重騎兵的防護力很強,騎兵武器除了弓箭外,(不管什麽時代,這總是東方騎兵的主要武器。)長兵器大量使用穿透力更好的騎兵用長矛即“槊”(也叫“矛+肖”),而戟逐步被淘汰,成為一種禮儀用的擺設。而短刀也成為騎兵的製式武器,與前代的環首刀相比,這一時期的刀,刀體加寬,刀頭由斜方形改為前銳後斜,更適於實戰。
隋、唐、五代時代:
這一時期,騎兵已經確立了在軍中的地位,在這一時代騎步並重,各國的騎兵規模雖不及南北朝時期,但是騎兵仍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受到較大的重視。
唐朝以武功開國,太宗李世民本人就善於使用騎兵,他著名的六匹坐騎被稱為昭陵六駿。所以唐(特別是唐初)對騎兵的建設也是很重視的。唐從起兵始就建設完善自己的馬政建設,以備軍用。唐在邊地多置監牧,屬太僕管理,監牧馬五千以上為上監,三千為中監,以下為下監,置牧監使,對各監牧每年還要進行考課,自唐貞觀至麟德四十年間,所養官馬達七十餘萬匹,置八坊四十八監,占田地一千多頃。
這一時期,騎兵裝備戰術發展並不大,但是已不象南北朝時代那樣註重於重甲騎兵,軍中雖仍有甲騎,但是基本上以輕裝騎兵為主。主要發揮騎兵,作為機動兵力的優勢,正面攻防更多依懶於步兵。
宋、遼、西夏、金時代:
這一時期,大量的北方遊牧民族雄起,成為漢族朝的威脅,這些少數民族軍隊的精銳主要為騎兵,騎兵的發展也再度轉入高潮。
首先說宋,宋朝在我國歷史上武功極為不盛的一個朝代,因為在後唐,五代時期崛起的少數民族西北的産馬地區,基本掉失,所以宋無論是通過在邊地買馬,換馬,(用物資)或設置監牧等方法,始終都不能滿足需要,所以從來都沒一支強大的騎兵。到了南宋時更糟,連殿前司(即皇帝禁軍)的騎兵都有五分之一的沒馬可用。宋朝喜歡擺陣勢,所以騎兵也多半佈置在陣中,基本上都是把騎兵佈置在大規模的步兵陣周圍做策應或掩護側翼。如宋太宗的“平戎萬全陣”就是把主力步兵結合戰車,在中間布成密集陣勢,反騎後佈置在前後左右擔任警戒和掩護。防禦敵軍騎兵的陣勢。個人認為這到是與歐洲早年的騎兵運用方式象似,即以步兵方陣為主力,用騎兵來鞏固兩翼。事實上這種陣式,騎兵成了步兵的輔助力量,用於剋敵製勝的是核心的步兵陣。
在北方先後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都有較強大的武力。軍隊中以騎兵為主力作戰。遼金的軍隊都很講究騎兵的機動作戰,,一般軍中的正兵均配有數匹戰馬,(遼軍一名正軍有馬三匹)機動力很強,如遼宋的幽州之戰中,遼軍就憑藉當地平坦的地形和騎兵的機動力,先後將宋將曹彬,潘美各個擊敗。金兵也長於騎兵善於野戰,史稱“金之初起天下之強莫過於此”,金國有著名的拐子馬,在作戰時步軍為正兵,以拐子馬作兩翼突擊,在平原上對宋軍作戰有着很大的優勢。
這一時代的騎兵,以北方少數民族騎兵為主,他們作戰的主要武器為弓箭、馬刀、也裝備有狼牙棒、開山大斧等特殊的武器。(金國人似乎喜歡這種武器,當時有民謠:它有金兀術,我有嶽元帥;它有拐子馬,我有麻紮刀;它有狼牙棒,我有天靈蓋。)當時的騎兵,開始偏嚮輕裝,着少量甲,獲得更大機動力,但是各國均還有重甲部隊,如西夏的騎兵“平夏鐵鷂子”(它的步兵叫“橫山步跋子”)就以“乘善馬披重甲”戰鬥力強著稱。
蒙古時代:
這一時代,蒙古騎兵在敵人眼中成了恐怖的象徵,蒙古人把騎兵戰術推到了冷兵器時代的頂峰。長距離奔襲,迂回,包抄等騎兵的優勢被發揮到了極限。
蒙古人實行百戶、千戶製全民皆兵,軍官世襲。他們“上馬則備戰鬥,下馬則屯聚牧養”戰時自備武器裝備出徵,和平時期則是普通牧民。為了保證軍隊的戰鬥力,蒙古人往往通過大規模的圍獵來鍛煉部隊,對於兒童也從小就專門訓練他們騎馬射箭的能力。加上有成吉思汗,木華黎,速不臺,拖雷等出色的戰術傢指揮。蒙古人成為當時世上最強大的軍隊,徵服了前所未有的廣大領地。在東方消滅了宋、金、西夏,在西方打敗了花刺子模,徵服了俄羅斯草原,打敗了西方聯軍,一直打到多瑙河邊。
蒙古軍隊前期基本是騎兵,後期其野戰力量也是騎兵。蒙古騎兵有着超強的機動力,一名士兵往往備有六匹以上的戰馬,輪換使用,往往一天可以前進近百公裏。蒙古騎兵的主要武器是弓箭,長年騎射的蒙古人能拉強弓,蒙古人的弓用混合的木料和骨頭製成,具備很強的穿透力和很遠的射程。能在高速機動中(甚至一邊後退一邊回頭射擊)準確射擊的蒙古人能在短兵戰前給予敵人極大的殺傷。因為蒙古人往往自備武器,所以在箭、馬刀以外,士兵們還帶有自己喜歡的武器如長矛、狼牙棒、繩套(套馬用的,在戰場上也能套人。)等。在防具方面,蒙古人以皮製甲為主,輕便堅固,雖然不象鐵甲的防護力好,可是為其贏得了更大的機動力。值得一提的還有蒙古馬,蒙古馬雖然體型較小,不及阿拉伯,亞利安馬速度好、體型高大,但蒙古馬適應力強,耐粗飼,易增膘,壽命長,十分適合長距離行軍,無後勤保障作戰,這些馬隨處能找到食物,在草原地形能日行軍五十至一百公裏,可以終年使役。並且重要的一點是蒙古馬的母馬哺育期可産奶三至四百千克,這成為長時間在外作戰,無需後勤保障的蒙古軍的一個重要食物來源。(另外就是掠奪了)蒙古人是遊牧民族,其人民生長在苦寒之地,對於惡劣氣候的忍耐力極強,物質條件要求很低,有着一般農耕民族人民無法比擬的戰鬥力。(衹不過要他們去潮濕,炎熱的地方就不行了。如東南亞雨林中。)
明清及以後時代:
內蒙古軍區騎兵第一營訓練中 明清以後火器得到了大力的發展,隨着專門的火器部隊和炮兵的出現,騎兵的地位逐漸下降,明以後很少有作為主要戰略力量的騎兵存在,就不再多說了。
明代的騎兵主要和其他兵種配合作戰,並配有火器。名將戚繼光設立了車營就是一種步、車、騎配合作戰的方式。明孫承宗的《車營扣答合編》中也對這種戰術進行了進一步研究。還發展出了先以火器轟擊繼以騎兵衝擊步兵跟進的戰法。
到了清朝,清朝自以為以弓馬開國,其開國時的女真,蒙古騎兵就是傳統上的騎兵,沒有什麽發展,加上不註重火器的,使我國最終落到了被列強任意欺負的下場。當時已是火器的時代,騎兵地位就更低了。直到機槍,戰壕組成的陣地戰出現,基本上喪失了在軍中的地位,逐步退出軍事舞臺。衹到其後繼者裝甲機械化部隊的出現,騎兵成為了一種歷史,衹在某些慶典禮儀場合使用。人民解放軍的騎兵部隊最多的時候有十萬人之多,而現在衹保留了兩個營和幾個連的兵力。現有內蒙古騎兵第一營和第二營,第二營下屬3個騎兵連、軍馬所、衛生所。
項羽在中國騎兵發展史上的作用
秦末楚漢時代的起義軍領袖西楚霸王項羽是歷史上最早提出用利用騎兵的高速衝擊力打閃擊戰的人,在無馬鐙的時代項羽就想到了後世騎兵戰術主流的突擊戰術,這在軍史上是相當超前的,用騎兵突擊打亂敵軍陣腳,步兵緊跟騎兵的步伐殲滅被突散並落單的敵軍,這種步騎協同作戰的思想在當時是前所未有的。正是由於項羽在與劉邦的戰爭中大規模使用騎兵給劉邦造成了多次慘烈的打擊,纔使劉邦認識到騎兵的力量並下定决心組建騎兵部隊,儘管這第一隻騎兵部隊的主帥灌嬰起用秦國降將李必、駱甲為校尉訓練騎兵,但戰術上依然是在模仿項羽的騎兵戰術。這也間接性的為後世漢帝國擁有強大的騎兵部隊打下了基礎。 | | 歐洲中古世紀的戰爭形態必須看時代與地域而定,但一般來說,在百年戰爭之前,戰爭的規模都極小,絶大部分都是領主之間的「小衝突(skirmish)」,即使是在十字軍東徵時,歐洲騎士也還是不喜歡列陣出擊,所以十字軍東徵除了第一次東徵正好占了伊斯蘭教帝國內亂的便宜,所以成功以外,其它次東徵皆以慘敗而回。不過歐洲重甲騎士的個人戰鬥力極高,所以應付農民暴動是綽綽有餘的,直到具有懂得集體行動的職業傭兵興起,這纔開始末落,而火槍則是最後一推。在法國,一名騎士的合格考試之一就是身上沒有任何護甲,然後空手與野豬搏鬥,能夠把野豬幹掉的話,才能通過。
重甲騎兵身上的重甲具有極高的防護力,在火槍發明以前,少有騎士在戰場大量死亡(百年戰爭例外,但大部份的重甲騎士並非死於英國長弓的威力,而是被匕首割斷喉嚨)。但重甲也是騎士的負擔,雖然騎士們身著重甲可以攀墻爬竿翻跟鬥(法國騎士的資格鑒定考試就包括全身穿上重甲,佩戴武器,爬過城墻),可是騎士們一旦失去戰馬,步行距離不會太長,尤其是在泥濘中行走時,更是倍加艱辛,結果徒然耗費體力。阿尚弧會戰時的情況就是如此,結果成為法軍慘敗的原因之一。
不過如果認為高溫會把重甲騎士們給熱昏,那就錯了,他們從小就得如此習慣這樣的環境,而且盔甲下還有密不透風的重袍,使得衣服內因為汗水的蒸發而産生內循環,所以反而涼快(當然不是冷氣機那種涼快),這個是十字軍嚮阿拉伯人學來的辦法。
騎士們的另外一項弱點就是戰馬,如果沒有戰馬,純靠步行作戰,那麽光是穿著重甲走路,就會把他們給纍死。而戰馬也必須選擇足夠壯健的,不然無法承受重甲與騎士的體重(所以騎士們必須盡可能保持短小精悍的模樣,就連赫赫有名的亨利五世,也僅身高170cm),因此騎士們往往會非常疼愛他們的戰馬,一匹好馬的價格,通常可以雇請數十到一百個長弓手。所以在百年戰爭時,步兵就衹要插下削尖的木樁,騎士們就往往會為了避免戰馬受傷而轉身。此外,馬無論是那種馬,人是絶對無法說服它為了國傢民族主義而去犧牲犯難萬死不辭的,所以步兵們衹要排成空心方陣,再把槍尖一致對外,就能夠阻止戰馬從任何一個角度嚮他們衝撞過來。
但身著重甲的騎士們集體衝鋒時所産生的噪音加上視覺效果,會使得面對他們的步兵們感到震撼,尤其是以訓練度越低的話,越是容易因為「騎兵恐懼癥」而導致崩潰。而且騎士們作戰往往是兩兩三三的跑到步兵陣列的前面,投擲標槍後就迅速離去,英國就是在Hasting會戰中,因為徵服者威廉的騎兵所使用的這種戰術而導致步兵的鬥志喪失,最後自動崩潰的結果。不過歐洲騎士除了早期的諾曼騎士以外,並沒有隨身係帶弓箭或是標槍的習慣,甚至對這種戰術毫無興趣進行發展。唯一的例外大概是在百年戰爭時,亨利五世企圖讓長弓手騎馬作戰,可是結果不是很理想,因為長弓難以在馬背上與疾馳中使用外,當時的長弓手衹是傭兵,裝備一切自備,所以馬通常是給比較有錢的長弓手來代步用的,這些人比騎士們還要珍惜他們的座騎。
後期騎士的重甲已經到了連鐵臂十字弓也無法貫穿的程度(姑且不算火槍),雖然這類重甲還是不少脆弱的縫隙可以被弓箭射穿,但那些地方不是人體的要害之處。因此步兵要以個人的力量來對付重甲騎士,唯一有效的武器除了匕首之外,就是『alberd」,中文翻譯成「戟」是一種錯誤的翻譯,因為戟是「勾」與「矛」的結合體,而halberd是「斧頭」、「鈎子」、「長矛」、和「開罐器」的結合體。使用人可以集合起來,將它做長矛使用,也可以用來和步兵或是騎兵進行單打獨鬥。通常步兵是用halberd把騎兵給鈎下馬來,然後用上面的斧頭或是長得像是開罐器的部份把那位倒黴的騎士給解决掉,瑞士獨立時,奧地利的盟友勃艮第公爵莽夫查理就因為如此而陣亡在halberd之下,從此瑞士傭兵的驍勇善戰和善於使用halberd的聲譽聞名全歐。
如果說騎士是很“個人化”的戰士,那麽中古時代的步兵就是十分講究集體的了嗎?中古世紀接近結束時是如此,之前也是很個人化的。所以戰場上往往是一連串的單挑,而非兵種之間的配合,直到百年戰爭時,纔由英國“復古”出這樣的戰術。也就是因為如此,中古時代的傭兵並不講究紀律,而且他們的營養大多很差,更不用說沒什麽紀律與組織可言,因此他們單以個人戰鬥力而言,絶非騎士的對手。可是當他們懂得如何集體行動,兵種協調作戰時,騎士們就發現到他們已經無法再輕視這些昔日的吳下阿蒙了。但使用的這種戰術而導致步兵的鬥志喪失,最後自動崩潰的結果。
即使如此,步兵的反製騎兵作戰往往是被動的,必須先要料定騎兵的攻擊方向,而且難以在行進中保護自己,更不用說排列防禦陣形時就是防禦最脆弱的時刻,而騎兵因為具有機動力,所以作戰的時間與路綫具有比步兵更大的彈性空間。
此外,中古時代的歐洲步兵作戰方式,可以參考Braveheart這一片。但到了傭兵興起時,因為成本效益與作戰對象的雙重主要問題,歐洲的步兵大多捨棄使用盾牌,而大量采用長矛,有錢一點的就觓lberd,因為他們的主要對手是「重甲騎士」,況且長矛在近接戰時,也不見得會輸給拿著盾牌的刀斧手。
另外一項專門的武器就是雙手劍,真正的雙手劍其實不重,至少沒有阿諾在電影裏面用的那麽誇張。它的劍身的刃衹有前端較利,其他地方就算用手握著也不會割傷皮膚。所以可以揮著它砍人,也可以用來刺戳,甚至倒轉過來,用劍環鈎住對方的武器,或是用把手的頂端來頂擊對方的臉部或是身軀。
騎士用的劍則是另外一種,較短,但十分尖銳,可以用來在疾馳時,在馬背上揮砍別人,或是刺戳對方盔甲的縫隙。騎士用長矛,也就是看起來像是支大型鉛筆的東東,那是用來嚇人多於用來殺人用的,就算是騎士决鬥時使用,也很少讓人致命,唯一讓我想起來的例子就是某位法國國王在與衛士練習時,不小心的讓保護臉部的面罩上的眼洞撞上矛尖而致命。 騎兵最早在公元前約1000年時出現,從此騎乘馬匹的軍隊就在戰鬥中擔任了幾個重要的角色。他們充當了偵察兵、戰鬥員、混戰中的衝鋒部隊、殿後部隊,並追擊撒退中的敵軍。騎兵可以根據裝備和訓練分為幾個不同的類型,視情況擔任不同的角色。穿着少量或沒有配備裝甲的輕騎兵,最適合作偵察兵、戰鬥員和負責殿後。穿着裝甲的重騎兵,最適合作為衝鋒部隊來打擊敵軍。不過,所有類型的騎兵都適合作追擊之用。
中古時代的騎士都是重騎兵,依據騎士制度的守則,他們的角色應為衝擊敵軍、打擊敵方的騎兵和步兵。武裝士兵這個名詞原從十三世紀起用以形容騎馬和徒步作戰的裝甲戰士,後來則專指騎士及其扈從、仕紳與專業的士兵。
騎士在戰鬥中占所有速度、恫嚇、攻擊力和高度等優勢。隨着中古時代的發展,騎士裝備的加強更提高了這些優勢。
武器
矛和後來的大型長矛是騎兵用來從事戰鬥的武器,適合用來刺殺徒步的敵軍,尤其是投射武器部隊。騎兵手持長槍嚮前朝敵方衝殺的陣勢,可以增加恫嚇敵人的效果,馬匹在奔馳中的衝擊力,亦能透過撞擊的那一刻經矛頭傳送而出,令衝殺中的騎士化身為一支驚人的利箭。
歷史學家們一直為馬鐙在騎士興起過程中的重要性爭論不休。馬鐙最先出現於亞洲,並在公元第八世紀時傳至歐洲。有些人相信它對於騎士的興起十分具關鍵性,因為它可以讓騎手支撐他自己和長矛,從而透過矛頭把馬匹在衝鋒時的全部力量傳送出來。儘管這種力量加乘後所帶來的優勢毋庸爭議,卻有人認為,在馬鐙出現於歐洲之前,羅馬時期所發展出來的高身馬鞍,已經可以讓騎手傳送這種衝刺的力量。一幅描繪威廉在1066年徵服英國的巴多斯挂毯顯示,頗受尊崇的諾曼騎士在使用長矛時,主要是伸出手持的矛來作刺殺或擲出他們的矛作投射,而非端着長矛作進攻;此時,歐洲人知道馬鐙這種東西應至少有兩個世紀了。在接下來的中古時代裏,由騎士端穩長矛所作的衝刺,衹是作戰場面的一個縮影,這樣的打法通常不是一個正確的戰術。
騎士在作出首次攻擊後,常常會失去手中的長槍或長矛,或是陷入混戰之中。無論是那一種結果,騎士都會換上另外一種武器,多半會是他們的劍。騎兵的配劍逐漸發展成闊大而沉重的馬刀,站在馬鐙上的騎士能夠帶出極大的力氣將馬刀揮落在敵人的頭或身上。劍是騎士最為珍視的的武器,因為它們能夠攜帶在身上,格外彰顯自己的身份和個性。它們是騎士之間作肉搏戰時最常用的武器。好的劍造價昂貴,能夠擁有一把好劍是貴族階層的另一種象徵。
其餘幾種用來博鬥的武器,包括了鐵錘和錘矛(由棍棒發展而來)、斧頭及連枷。從事戰鬥的教士和充任戰士的僧侶普遍擁有鐵錘和錘矛,因為他們試圖要遵從聖經有關流下血液的告誡,而這些鋒利的武器很容易就能殺得敵人滿身是血。
無論如何,騎士都不會使用任何一種投射武器。當時認為,騎士若以箭、弩箭或彈丸等在一段距離之外殺傷敵人,是一件可恥的事。衹要情況允許,騎士會盡量與位階相同的人交戰,作面對面的廝殺,有時根本不出手。
盔甲
鎖子甲是後來的羅馬人和一些入侵的日耳曼部落(包括哥德人)所穿戴的戰甲。在十三世紀人們開始使用更具防護力的鎧甲以前,鎖子甲一直受到中古時代歐洲貴族的歡迎,不過,當人們發現鎖子甲會被箭或劍尖刺透,它的重要性即不若以往。通常在穿着鎖子甲時,外面會另外罩上一種在中古時代被稱作外衣的緊身短上衣,尤其是十字軍東徵期間更是如此,因為鎖子甲會反射陽光。
頭盔也是從簡單的圓錐形設計,逐漸發展成大型的金屬桶狀,再設計成塊狀的造形以避開前方來箭。後來並發展出能夠與身上裝甲閂在一起的頭盔。
一種整套重量可達六十磅的盔甲出現在十四世紀。鎧甲的設計精良,讓騎士可以保持令人驚訝的靈活度,穿着盔甲的騎士即使倒在地上也不會一蹶不振,因為他可以輕易地起身再戰。根據文獻的記載和描繪,穿着盔甲的人甚至可以作出倒立和其他輕巧的體操動作。後人在製作整套盔甲時並增加了對防禦弓箭的註意,針對最易受攻擊處予以強化。中古後期出現一種以雕刻鎧甲精心製成的全套盔甲,這種盔甲在禮儀和炫耀上的功能多過實際上的用途。
對於騎士來說,盔甲是一項非常昂貴的負擔,除了自己本身需要裝備,其侍從也須全副武裝。一個地位重要的領主必須為衆多的騎士提供盔甲。在中古時代,製造盔甲是一項重要的商業,而使用盔甲的龐大市場也一直在增長。贏得勝仗的普通士兵,可以藉着剝光死去的騎士屍體取得大量的盔甲並出售謀利。
馬匹
騎士往往為座騎的速度和體能感到特別自豪。這些馬匹需要大量的訓練,以裨在衝撞和混戰中易受操縱。訓練良好的馬匹能對最小的指令作出反應,讓騎士可以一手持盾一手執長矛。歷史學家們經常爭辯的是,騎士的跨下到底是需要笨重的馬匹來背馱全副裝備的騎士的重量,或是小型的馬匹以利速度和靈活度的需求。
馬術是精銳騎士與平民區分身份的另一種特徵。狩獵可以使馬術更為熟練,也是最受貴族歡迎的休閑活動,傳統的獵狐活動更是持續到今天。 在蒙古人徵服別國的戰爭中,騎兵的作用達到了頂點,與此相反,西歐戰場上的步兵開始重新得勢。大約從13世紀中葉起,中世紀的重騎兵便走上了下坡路。當時有三種經過改進的步兵兵器促使騎兵失去了優勢。這三種兵器是:經過改進後效果更好、威力更大的十字弓,在英國發展進步的長弓和在瑞士人手中變得令人可怕的長矛。
此外,當時還出現了兩種影響頗大的技術變化。一是由十字軍將歐洲馬與阿拉伯馬雜交所得的馬種逐漸退化了,二是鎖子甲被金屬片鎧甲所取代。雜交良種馬和鎖子甲曾使重騎兵具備了高度的戰術機動性,從而使之成為13世紀歐洲戰場上一支所嚮披靡的軍隊。而上述兩種技術變化則使重騎兵喪失了原有的戰術機動性。14世紀的重騎兵,由於全身披挂着金屬片鎧甲,其戰馬也披有同樣沉重的護甲,加上手執劍、盾和又長又重的長槍,因此成了一群行動遲鈍笨重的廢物,他們衹能一股勁兒地朝前衝去,但速度又快不了,更做不到快速停頓和立即起步。這樣的騎兵在遭襲擊時往往很容易亂作一團。即使是披着金屬護甲的馬匹也不可能一點不受弓箭的傷害。一旦馬匹受傷,根本無法駕馭。要是碰上比較靈活敏捷的騎兵或步兵對手,披着全副鎧甲的重騎兵更是束手無策。
弓騎兵
弓騎兵最早起源於遊牧部落,這類騎兵的戰鬥方式是在馬上對敵人進行弓箭射擊,是靈巧敏捷,機動性很強的輕騎兵.
弓騎手的戰鬥技巧:
騎射的特點
因為馬匹的移動及地面的不平坦造成顛簸, 所以影響騎射的準確度。 騎弓手會趁坐騎四腳離地纔放箭, 將影響減至最低。 另一方面, 由於箭有一定的重量, 箭飛行一段短距離後會嚮下。 因此騎弓手嚮天空射箭, 一般是箭與地面成四十五度, 讓箭飛行時呈拋物綫, 再垂直地擊中目標。
大草原的騎弓手采用拇指拉弦法(蒙古式拉弦法)。 騎弓手拇指扣著弓弦去拉弦發射弓箭。 大草原的騎弓手通常將弦綫拉至胸部纔鬆開弦綫, 蒙古的騎弓手更將弦綫拉至耳朵發射弓箭。
精湛的騎術
就騎射而言, 騎術與箭術同樣重要。 當騎弓手拉弓射箭時, 雙手不能緊持繮繩控製坐騎, 有些武器也需要雙手使用, 例如蒙古人的套馬桿。 因此騎弓手精於騎術, 甚至懂得不使用繮繩及利用馬鬃駕馭坐騎。 此外,馬有跟隨其他馬匹的天性,即使是敵方馬匹,弓騎手具有兼顧作戰及控製馬匹的能力。
聞名四方的回馬箭(Parthian shot)
騎弓手具備速度與箭術,回馬箭是他們常用的戰術。他們首先詐逃,逃至特定地點後突然轉身放一記回馬箭。這對正在追趕「敗軍」而鬆懈下來的敵人非常有效。回馬箭戰術通常與伏兵互相配合, 威力很大, 能擊退數陪於己的敵人。使用回馬箭擊退敵人最著名的例子是在卡雷一役中的帕提亞弓騎手
弓騎手的戰術
弓騎手的機動力很高,戰術與機動力息息相關弓騎手善用詐逃、突襲、及箭術。他們通常發起遠距離攻擊,然後藉速度撤退得無影無蹤,直至確定己方可以戰勝敵軍纔大規模攻擊對手。除此之外,由於馬的奔跑速度很快,弓騎手能夠在戰場上快速轉變陣形,包圍敵軍。
弓騎手的弱點
由於弓騎手追求以高機動力戰勝對手,盔甲對弓騎手而言是纍贅。因此一般弓騎手都衹穿小量盔甲,甚至不穿盔甲。結果肉搏戰對他們是非常不利,一旦弓騎手被拋下馬,衹有待宰的命運。
重裝騎兵
重裝騎兵又稱重裝甲騎兵,重裝甲騎兵就是裝甲具有承受一定攻擊的能力,通過衝鋒産生的速度、動量對敵人陣地製造壓製性的突破,主要用途是衝毀敵人陣形,打擊敵人士氣的超級騎兵、人肉坦剋--在冷兵器時代,穩固的陣形是確保勝利的基礎,高昂的士氣是取勝的關鍵,一旦破壞了敵人的心理平衡和組織基礎,就相當於獲得了勝利,所以,重裝甲騎兵曾經是一個最昂貴最重要也最榮耀的兵種。
一般來說裝甲材質的厚度、韌性、強度和覆蓋面積都要達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保證騎士能夠承受一般的砍殺和弓箭殺傷。足夠的厚度和面積就造成了巨大的重量,也就犧牲了機動性。蒙古輕騎兵面對人數衆多以重裝甲騎兵為骨幹的西歐騎士團的時候所得到的勝利,就是依靠機動性獲得的。
西歐中世紀的重裝甲騎兵,裝甲堅固,全身完全覆蓋,甚至連眼睛也完全防護,這種裝備很顯然不利於近身搏鬥--眼睛視野很小,基本上限製在正前方。這種製造模式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重裝甲騎兵在戰場上的使用方式--衝鋒,掉過頭來再衝鋒,但是絶對不能停下來肉搏!中國出現重騎兵的時間也是與西歐相仿的南北朝時期,人稱鐵浮屠。不僅人有人甲,連戰馬也全副披挂,一個騎兵就好像是一座高大的戰神雕像,當他們推進的時候,就好像鋼鐵的城墻迎面壓來。
後來金人效仿製造了鎖子馬,幾個重裝甲騎兵用鐵索連成一個作戰單位,更增加了作戰單位的穩定性,但是由於進一步喪失了本來就不多的機動性,最終導致了失敗--甚至是敗給了南宋的輕裝步兵。(此段論點頗有爭議待考)
重裝甲騎兵的裝甲很重,西歐比較極端的時代,如果一個騎士從馬上摔下來,憑自己的力量根本是站不起來的。中國和中國周邊的國傢,重裝甲騎兵的裝甲基本上還是普通披挂裝甲的延伸,倒還是可以憑自己勉強的站立。重裝甲騎兵的戰馬衹用來戰鬥,平常行軍以及負載其他戰鬥和生活用具要靠扈從和其他馬匹。一個騎士如果沒有兩名以上的扈從就會感到生存的不便,連上下馬、換馬、穿盔甲都不能順利完成(不排除某些體力超人的勇士能夠自理,同時他們的馬也是體力超馬的怪種--很多民間傳說中的英雄就是單槍匹馬的重裝甲騎兵……)。
槍騎兵
槍騎兵(Gun Cavalry),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期一度流行的騎兵軍種。
最早出現於波蘭,被法軍認為是過時的騎兵類型,英國一直沒有槍騎兵的建製,而奧軍在1792年時保有6個團的槍騎兵,1805年時仍有3個團。普、俄兩國在整個拿破侖時代也都一直有槍騎兵存在。上述三個國傢稱槍騎兵為Uhlan,而非Lancer。拿破侖在1807年波蘭戰役期間被波蘭槍騎兵的戰鬥力所吸引,遂招募4個中隊的波蘭自願人員編入近衛騎兵。1809年改編為近衛軍波蘭槍騎兵團(近衛第一槍騎兵團)。1810年又組建近衛軍荷蘭槍騎兵團(Dutch Lancer:近衛第二槍騎兵團)。因為其製服上衣顔色純紅,又名“紅色槍騎兵”(Red Lancer)。1811年,因槍騎兵的表現出色,又進一步將6個團的竜騎兵轉型為槍騎兵。
關於槍騎兵的作用也一直存在爭議。其最大的優點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抗步兵方陣。法軍槍騎兵所用長矛長2.7米,長於任何上刺刀的步槍,因此如果不被子彈擊中,槍騎兵能夠先攻擊到方陣內的步兵。缺點是:槍騎兵不適於樹林等復雜地形上的偵察、警戒任務,失去了部分輕騎兵應有的功能。而且,槍騎兵需要進行更多的訓練。由於與對方騎兵近戰時長矛過於笨拙,槍騎兵須換用馬刀,所以除了掌握長矛的使用技巧,槍騎兵還要熟練使用馬刀。曾有回憶錄記載槍騎兵要進行55種不同的訓練項目,22種對付騎兵,18種對付步兵,還有15種基本訓練!
輕騎兵
稱之為輕騎兵也衹是相對於重裝騎兵而言,輕騎兵的裝甲覆蓋率也要遠高於輕步兵,腰部以上的大部分身體也都受到有效的裝甲保護。
在大陸戰爭中,輕騎兵的作用相對於其造價來說,要高於重裝騎兵。輕騎兵擁有卓越的換裝性,可以裝備長劍,圓盾,弓箭,弩箭,長斧等武器用以完成各種不同的任務。
輕騎兵的速度是所有常規兵種中最高的,所以他也經常用於斥候部隊、傳令兵、追擊作戰、偷襲行動、偵察兵等等。 | | 騎兵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個兵種,繼1960年美國軍隊與世界各國陸續撤銷騎兵這一建製後,開始在兵種舞臺上漸漸消失了。中國軍隊經過數次大裁軍,僅餘下數支騎兵連。騎兵,已成為一種兵種的標本,而騎兵部隊也開始成為一種神秘與傳奇的象徵。
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在歷史上最多時達到十萬騎士,1985年我軍由摩托化和機械化取代了騾馬化,騎兵作為一個兵種消失,全軍僅象徵性地保留了兩個騎兵營和幾個騎兵連。1928年4月,我軍第一支騎兵部隊——西北工農革命軍騎兵隊正式成立。到解放戰爭時期,我軍騎兵部隊最多時達到12個騎兵師。 | | 竜與地下城:
Cavalier (騎兵)
身穿華麗盔甲的騎兵是騎士中的精英,他們象徵着機動性戰爭中的重要力量。騎兵的衝鋒是戰場上最具破壞力、最銳不可當攻擊武器。
大部分的騎兵都是屬於上流社會或者貴族階級。騎兵們都會為服務上級,例如一名貴族、君主、神嗣、軍隊、宗教團體,又或者是特殊的原因而奉獻自己的生命。他們世襲的傢族榮譽是對帝王、國傢或是對其他事物的服務的代價。騎兵們都渴望參與那些與其君主或者自身的動機相關的戰爭和武裝衝突。為貴族君主服務的騎兵們除了在戰場上為他們的主人服務外,也會負責一些力所能及的,或者是他們的君主認為適合他們的工作。
騎兵們通常都會努力的去實現一些無私的目標,例如消滅世間的邪惡和混亂、公正的判决遇到所有問題。同時,他們也可能是為了擴展自己的勢力而濫用自己的特權和身份的一名土豪惡霸或着吹牛大王。
生命骰:d10
必要條件:
角色必須符合以下的要求纔有資格成為一名騎兵
陣營:秩序
基本攻擊奬勵:+8
特技:
猛烈衝鋒(Spirited Charge)
刺槍強化(Weapon Focus : Lance)
劍類強化(Weapon Focus :<any Sword>)
騎馬格鬥(Mounted Combat)
騎過攻擊(Ride-By Attack)
技能:
動物認同(Animal Empathy):4級
貴族和王權知識(Knowledge :Nobility and Royalty ): 4級
騎術(Ride) :6級
裝備要求:
名品全身裝甲(Masterwork full armor)
名品大盾牌(Masterwork large shield)
職業技能:
交際(Diplomacy)、脅迫(Intimidate)、貴族和王權知識(Knowledge :Nobility and Royalty )、專長(Profession)、騎術(Ride)
<詳的技能描述請參閱PHB第四章>
每級技能點數:2+智力修正值
職業特性:
武器和裝甲熟練(Weapon and Armor Proficiency):騎兵對所有的簡單和軍用武器熟練,對各式裝甲和盾牌熟練。
貴族和王權知識(Knowledge :Nobility and Royalty ):騎兵進行這一技能的判定時獲得+2的奬勵。
高坐馬鞍(Tall in the Saddle):當你使用騎馬格鬥(Mounted Combat)特技來抵消敵人攻擊時,你的騎乘檢定將獲得奬勵。
致命衝鋒(Deadly Charge):當乘坐着坐騎衝鋒的時候,你使用近身武器的傷害值會是原來的三倍(使用刺槍的話傷害值是原來的四倍),每天使用的次數將在表中列出。使用本特技時將無法使用猛烈衝鋒(Spirited Charge)。
騎乘武器奬勵(Mounted Weapon Bonus):騎兵騎乘並使用選定的武器時,攻擊判定將獲得奬勵。
騎術奬勵(Ride Bonus):騎兵在騎乘判定時將獲得奬勵。
爆炸性速度(Burst Speed)【特異能力】 :第三級的騎兵策騎時的速度將會大大提高,這會使騎兵的衝鋒距離加倍。這項能力每天使用一次,坐騎不會受到任何處罰。一天內想要使用額外的使用本特技的話,衝鋒結束後你的坐騎要馬上作出一次意志豁免判定(難度20),沒有通過判定的話你的坐騎就會受到2d6點的傷害。
騎乘全攻擊(Full Mounted Attack):在第六級的時候,騎兵乘着坐騎移動超過5呎後的攻擊的這一動作將被視為一次標準動作,而不是一次分解動作。
Class
Level Base
Attack Bonus Fort
Save Ref
Save Will
Save Special
1st +1 +2 +0 +2 騎乘武器奬勵(Mounted Weapon Bonus):Lance +1
騎術奬勵(Ride Bonus):+2
高坐馬鞍(Tall in the Saddle):+1
2nd +2 +3 +0 +3 致命衝鋒(Deadly Charge):1/day
騎乘武器奬勵(Mounted Weapon Bonus):Sword +1
3rd +3 +3 +1 +3 爆炸性速度(Burst Speed)
騎乘武器奬勵(Mounted Weapon Bonus):Lance +2
高坐馬鞍(Tall in the Saddle):+2
4th +4 +4 +1 +4 致命衝鋒(Deadly Charge):2/day
騎乘武器奬勵(Mounted Weapon Bonus):Sword +2
騎術奬勵(Ride Bonus):+5
5th +5 +4 +1 +4 騎乘武器奬勵(Mounted Weapon Bonus):Lance +3
高坐馬鞍(Tall in the Saddle):+3
6th +6 +5 +2 +5 致命衝鋒(Deadly Charge):3/day
騎乘全攻擊(Full Mounted Attack)
騎乘武器奬勵(Mounted Weapon Bonus):Sword +3
7th +7 +5 +2 +5 騎乘武器奬勵(Mounted Weapon Bonus):Lance +4
騎術奬勵(Ride Bonus):+6
高坐馬鞍(Tall in the Saddle):+4
8th +8 +6 +2 +6 致命衝鋒(Deadly Charge):4/day
騎乘武器奬勵(Mounted Weapon Bonus):Sword +5
9th +9 +6 +3 +6 騎乘武器奬勵(Mounted Weapon Bonus):Lance +5
騎術奬勵(Ride Bonus):+3485
高坐馬鞍(Tall in the Saddle):+5
10th +10 +7 +3 +7 致命衝鋒(Deadly Charge):+5
----------該進階允許。但是要註意:該進階需要一個附加條件:從屬於藍海某國度上流社會或者貴族階級,或本身已獲得爵位。必要時要求擁有屬於自己的領地。這個...在接受符合條件的PC領導時,你還是擁有一定的自主性,但請盡量避免。
英雄無敵3:
騎兵
CAVALIER
HP:100
攻擊:15
防禦:15
傷害:15-25
速度:7
類型:地面
費用:1000
特技:殺傷力可增大
遊戲中是“城堡”勢力的6級兵種的未升級狀態。
三國志10中的騎兵
虎豹騎,對城門有巨大破壞力,但防禦弓箭能力稍微差一點 | | 中國當代先鋒派作傢的短篇小說《騎兵》 | | 騎兵片是指有(馬)碼片,有碼片就是有馬賽剋的電影。古時候打仗有馬騎自然就是騎兵了,所以我們常說的騎兵片是片中有碼的另一種說法。因為很多人對片中有碼無碼要求非常嚴格,故此得事先說明 | | qibing
騎兵
cavalry
陸軍中乘馬執行任務的部隊、分隊。主要武器有步槍、馬刀、輕重機槍和輕型火炮等。既能乘馬作戰,又能徒步作戰。行動輕捷,受地形、氣象的影響較小。騎兵在歷史上曾是主要作戰兵種,擔負正面突擊、迂回包抄、遠程奔襲、追散擊亂等任務(見圖騎兵突擊)。有的國傢把乘駝或象的部隊、分隊也稱騎兵。美軍還把搭乘戰鬥偵察車輛或直升機,實施偵察任務的部隊、分隊稱裝甲騎兵或空中騎兵。
在中國,騎射源於北方遊牧民族,約於商朝傳入中原。殷墟墓葬中,已見單騎武士遺跡。騎兵作為古代軍隊的一個兵種,始於春秋之末或春秋戰國之交。戰國時期,趙武靈王“鬍服騎射”,發展騎兵。許多諸侯國也相繼組建騎兵部隊,趙、秦、楚等國均有萬騎。漢武帝時,漢軍同匈奴軍作戰,雙方動用騎兵共達數十萬人。當時,騎兵已成為主要作戰兵種之一。元朝是中國騎兵的最盛時期。明、清時期,騎兵仍是陸戰的主要兵種之一。中華民國時期,國民黨軍隊最多時編有21個騎兵師。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28年 4月成立第一支騎兵部隊──西北工農革命軍的騎兵隊,1933年組建騎兵團,1936年組建騎兵師,解放戰爭時期發展到12個騎兵師。
在世界上,公元前9世紀,亞述已有騎兵。在整個中世紀,騎兵一直是歐洲各國軍隊的主要兵種,分為重騎兵、中騎兵、輕騎兵。17世紀三十年戰爭時期,參戰國軍隊中,騎兵一般占2/5~1/2,在個別場合騎兵比步兵多一倍。1804年,法國拿破侖一世創建騎兵軍。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法、俄國軍隊都編有騎兵集團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軍曾編17個騎兵軍(82個騎兵師)。隨着現代科學技術和武器裝備廣泛運用於戰場,騎兵逐漸喪失了原有的兵種地位。目前,一些國傢衹保留少量騎兵,主要用於執行巡邏、偵察、警戒等任務。
(高尚志 李太鵬)
| | - n.: cavalry, cavalryman, dragoon, horse, saber, sabre, troop, trooper, heavy [light] cavalry, cavalry man, or in armoured vehicles
| | - n. cavalerie, cavalier
| | 裝甲兵, 坦剋兵, 騎馬的軍人 | | 電影 | 兵種 | 戰爭 | 球隊 | 蒙古 | 成吉思汗 | 馬具 | 古代戰爭 | 古代科技 | 古代軍事 | 百科大全 | 元帥 | 哥薩剋 | 蘇聯 | 古代 | 編製 | 東羅馬帝國 | 拜占庭 | 波蘭 | 翼騎兵 | 歷史 | 民族 | 世界史 | 古代民族 | 歐洲 | 更多結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