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創作 : 染織 > 織錦
目錄
No. 1
  雲錦中的“織錦”,過去民間作坊中分類較為含混,有些應屬於“織錦”類的織物,被混淆於“妝花”類的織物中,造成概念上的混亂。因此,需要首先搞清楚這兩類織物相同和相異之處。
  “織錦”和“妝花”兩類織物相同的地方是:它們的原料都是用精煉過的熟絲染色後織造;它們都是多彩緯提花織物。
  這兩類織物不同的地方,主要體現在花紋配色上和織物背面上:
  花紋配色不同。“妝花緞”的花紋配色,是用不同顔色的彩絨緯管,對織料上的圖案花紋作一部分一部分的挖花妝彩,配色非常自由,色彩變化豐富。“織錦”花紋的配色情況就不同了。它是用不同顔色的彩梭、通梭織彩。由於受織造工藝條件的製約,每一段上的花紋最多衹能配織四五個顔色;必須在花紋單位反復循環時,或織到一定的距離時(如“織成”料上花紋變換時),才能陸續更換配色。但每一段上的用色,均不得超過也不能少於規定的用色數量(如規定為四場色,每一段上就必須用四個顔色)。因此,配色妝彩沒有挖花妝彩的“妝花緞”自由,色彩變化也不如妝花豐富。這是因為品種不同、製作工藝條件不同,所造成的二者在成品效果上的區別。
  織物背面不同。“妝花”配色是用各種顔色的彩色絨管對花紋的各個局部作通經斷緯的挖花妝彩,因而織物的背面有彩色拋絨(或叫“回梭穿絨”)。又因配色復雜、彩緯多,織料比較厚重,且厚薄不均勻(妝彩多的花紋部位厚,不妝彩的地部薄)。“織錦”的配色因是用彩梭通梭織彩,整個彩緯都被平均地織入織料中去,顯花的部位,彩緯露於織料的正面;不顯花的部位,彩緯被織進織料的背面。在織料的地經中,有一根地經是壓住背面彩緯的,形成經緯交組(作坊術語叫做“扣背”),因此整個織料厚薄均勻,背面光平伏帖。
  雲錦中屬於織錦類的織物有許多品種,民間作坊中習慣的名稱有:“二色金庫錦”、“彩花庫錦”、“抹梭妝花”、“抹梭金寶地”、“芙蓉妝”等。
  (一)二色金庫錦
  它屬小花紋單位的織錦,花紋全部用金、銀兩種綫織出,一般是以金綫為主,少部分花紋用銀綫裝飾。圖案花紋以幾何形紋樣和小朵朵花為多。二色金庫錦的具體用途是作服飾和實用物的緣邊裝飾,如鑲滾衣邊、帽邊、墊邊等。花紋單位有十四則、廿一則、廿八則幾種(則數愈多,花紋單位愈小)。
  (二)彩花庫錦
  它也簡稱為“彩庫錦”,亦屬小花紋單位的織錦。彩庫錦的花紋除用金綫織造外,還用各種顔色的彩絨裝飾極少部分的花紋(如一朵小花,或某個花紋的局部)。彩花部分用通梭織彩,分段換色,全件織料上的各段彩花衹用幾種不同的顔色循環;或全部花紋用一金、一彩兩色長跑梭織造。彩庫錦用色雖不多,但織品效果甚為精麗悅目。彩庫錦常用的花紋單位,有十四則、廿一則、廿八則幾種。彩庫錦除用做服物的鑲邊裝飾外,亦可用於製作囊袋、錦匣、枕墊和裝幀裝演。
  “庫錦”名稱的由來與“庫緞”一樣,都是因織成後輸入宮廷的“緞匹庫”而得名。“二色金庫錦”、“彩花庫錦”由於花紋單位面積小,設計紋樣和挑花結本都比較省工。但在這樣小的單位面積內,要設計出富於變化和精巧動人的四方連續紋樣,並非一件容易見功的事情。傳統的紋樣留傳的雖不少,但堪稱佳作的並不多。
  (三)抹梭妝花
  它是一種大花紋的彩錦,有加金(加織金綫裝飾花紋)的和不加金的兩種。所謂“抹梭”,就是指整個織物花紋的配色,是用通梭織彩;顯花的部位,彩緯呈現在織料的正面,不顯花的部位,彩緯織進織料的背面(有地經與其形成經緯交組)。抹梭妝花的配色,在同一段上最多織四五個顔色。因為是通梭彩,所以在同一段上循環並列的花紋單位花紋與配色都完全相同;在織物的背面,呈現有一段段的橫嚮彩條。為求得圖案配色的豐富變化,乃采用分段換色的辦法,豐富花紋的配色。但在整體配色中,須有一兩種顔色作為統一整體色彩的統色。例如,一匹纏枝花紋樣的匹料,常用深、淺兩種緑色作為枝梗和藤葉的統色,花朵的妝彩,則可分段變換顔色。這樣,從整體效果看,色彩既有變化,又有統一。這種織造統色的彩梭,在織造術語上叫做“長跑梭”;分段換色的彩梭,叫做“短跑梭”。抹梭妝花織造的速度,雖比挖梭妝花(妝花緞的織造方法。挖梭妝花,作坊中亦叫“過管妝花”)快一些,但用木機手工生産,産量畢竟有限,熟練的工人一天最多織66釐米左右。現在已完全改用電力織機生産,不僅質量完全符合要求,産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抹梭妝花除織造匹料外,清末以後,民間作坊中曾生産過一些不加金綫的織錦臺毯、織錦靠墊和提包、琴條①等實用品,圖案有竜鳳、花卉、人物、博古、琴棋書畫、亭臺樓閣等。整個織品衹固定用四五個顔色裝飾全部花紋。色彩雖不多,效果倒還雅緻。過去雲錦行業中叫它為“洋莊貨”,因其主要銷售對象是來華旅遊的外國人和歸國觀光的海外僑胞,20世紀30年代在外銷上曾經風靡一時。
  (四)抹梭金寶地
  它的織造方法、配色技術,與抹梭妝花安全一樣。所不同者,抹梭妝花是緞地,抹梭金寶地是用圓金綫(捻金)織滿地。前者是在緞地上織彩花;後者是在滿金地上織彩花。織品的背面一樣光平、起彩條,花紋輪廓均用片金絞邊(亦稱“金包邊”)。從織品效果看,抹梭金寶地金綫用得多(有片金,有圓金綫),比抹梭妝花更顯得輝煌華麗。現在,抹梭金寶地已過渡到電力織機生産,不僅産量提高,成本降低,産品質量也比木機手工織造的緊密細緻。它在使用效果上,可與挖花妝彩的金寶地相媲美。所不及者,即配色和花紋裝飾方法不如挖花金寶地豐富多樣,但從總體效果看,仍然具有“金寶地”的絢麗輝煌的藝術特色。
  (五)芙蓉妝
  它是一種配色比較簡單的大花紋織錦,在色彩的表現方法上與“妝花緞”有着顯著的不同。芙蓉妝的花紋不用片金絞邊(用片金綫織出花紋的輪廓),也不用深淺不同的幾重色彩來表現花紋的層次。整個紋樣衹用幾種不同的色塊來表現。花紋的形狀以空出地部綫條來顯示(藝人的設計術語叫做“丟陽縫”)。在花與花、花與葉之間,各以不同的單色表現配色的變化。如花卉的枝梗、花萼、葉芽等,以一色緑或兩種顔色的緑作為整體的統色,用長跑梭織造;花朵則用短跑梭分段換彩,以變化各段花頭的配色。如一段織紅花頭,一段織黃花頭,一段織金花頭……,可以隨意變化安排。芙蓉妝整個織品的配色,雖不如“妝花緞”、“金寶地”那樣復雜、豐富,但它卻另有一種豔而不繁、單純而明快的效果。由於它配色單純,施用的彩緯不多,因此整個織料質地薄而平整。過去,用這種妝彩方法織造的織錦,因為圖案多用“芙蓉花”作主題,所以作坊中習慣地叫它為“芙蓉妝”。後來凡是應用這種妝彩方法織造的“錦”,花紋雖不用“芙蓉”,但仍習慣地叫它為“芙蓉妝”。“芙蓉妝”已成為一個專門品種的名詞了。
百科辭典
  zhijin
  織錦
    中國古代彩色提花絲織物。中國織錦工藝有着3000多年的歷史,周代的錦已達到較高的織造水平,能織出各種紋飾的錦。至春秋戰國及秦漢時期,織錦技術又有很大的提高和發展。湖北江陵馬山磚廠 1號戰國墓、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出土的織錦,花紋豐富,色彩別緻,提花規整,均係二重和三重經錦,尤其是馬王堆還出土有屬經起絨組織起絨織物,說明漢代的織錦技術已相當成熟。唐初又出現緯錦,是由2組或2組以上的經綫夾緯綫的織法織造的,其中1組為地緯,其餘為紋緯,形成緯綫與緯綫重疊的重緯組織。用這種方法織的錦,花紋復雜多樣,色彩華麗典雅,具有樣式新穎活潑,紋緯華美流暢的藝術風格。唐以前的織錦因用經綫起花的織法,故稱為經錦,而唐錦則多用緯綫起花,故稱為緯錦。
    中國古代織錦從織造、紋飾、色彩等方面形成了代表不同時期和不同地方風格的多種織錦。其中蜀錦、宋錦和雲錦被譽為三大名錦。蜀錦,因産於漢、三國時期的蜀郡,故名。蜀錦紋飾極為豐富,有對雉、天下樂、花樹對鹿、鬥牛、盤竜、大窠獅子、真紅穿花鳳、真紅聚八仙、青紅雪花球露等70餘種紋樣,用色豐富鮮麗,尤以真紅為最大特點。宋錦,是以朝代命名的,在以蘇州、杭州和湖州為中心的江浙一帶生産。宋錦在唐代緯綫起花織造技術的基礎上,盛行以三重緯綫起花,因用途不同而又分為大錦、合錦和川錦等品種。主要用於衣料、書畫裝裱和製做錦匣等。圖案題材廣泛,常以各種鳥獸、花草等組成吉祥圖案,用色講究,其最富有特色的是“活色”配色法,使錦紋更加豐富多采。雲錦,産於明清時期的南京,因其錦紋色彩燦爛,美如雲霞而得名。它包括妝花、庫錦、庫緞3個品種,紋飾繁多,常采用吉祥圖案,其圖案有獨特的章法,一般概括為量題定格,依材取勢,行枝趨葉,生動得體。賓主呼應,層次分明。花青地白,錦空勻齊。織造上常用濃豔的色彩和兩暈色及三暈色的配色方法,再以大白相間,金綫絞邊,使其達到極富裝飾性的效果。
     盤□四季花卉宋錦
    明清兩代在蘇州、杭州設立織造局,派遣官員督理織造。蘇州地區生産的織錦多仿造宋錦紋樣,質地輕薄,色彩豐富,紋飾清秀,也有“宋錦”之稱,體現了宋錦“豔而不火,繁而不亂”的特點。
     (張宏源)
    
英文解釋
  1. :  braid
  2. n.:  baldachin,  brocade,  broche,  tapestry,  tapis,  tissue,  picture-weaving in silk; brocade
近義詞
織錦回文
織錦
相關詞
文化刺綉傣族紡織品壯族僮族染織土傢族
宗教文物吐魯番絲綢新疆尼雅遺址漢代天文
尼雅廣西技術傳統
包含詞
織錦緞織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