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甘肅 >平涼 > 靈臺縣
顯示地圖
目錄
行政區劃代碼
  620822
縣情概況
  靈臺縣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遠古即有先民生息,商周之際建立古密須國、密國,史有文王伐密築靈臺的記載。靈臺因此得名,有上千年的歷史。靈臺人傑地靈,英才輩出,晉代名醫皇甫謐,曾開中國針灸醫學的先河,以醫學寶典《針灸甲乙經》而蜚聲古今中外,唐代名臣牛弘、博學多聞、貫通古今,官居吏部尚書。名相牛僧孺,為官清正,著作等身,其《玄怪錄》在古代文學史上享有盛譽。
  縣人民政府住所地中臺鎮,郵政編碼:744400,電話區號:0933 。
  自然地理
  靈臺縣位於隴東黃土高原南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890~1520米之間,地處東經107°00′~107°57′,北緯34°54′~35°14′。年平均氣溫8.6℃,最高氣溫35.8℃,最低氣溫-23.2℃。年平均降水量654.4mm,降雨分佈不均勻,7、8、9三個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5.5%。年平均日照總時數2453小時,大於或等於10℃的積溫2804℃,全年無霜期159天。境內有一塬(什字塬)一山(南部山區)兩道川(達溪河、黑河川區),全境東西長78公裏,南北寬40公裏,總面積2038平方公裏,屬黃土高原溝壑區。東南與陝西長武、彬縣、麟遊、千陽、隴縣接壤,西北與本省崇信、涇川縣毗鄰。
  政區概況
  全縣轄5鎮8鄉1個街道辦事處:中臺鎮、邵寨鎮、獨店鎮、什字鎮、朝那鎮、新開鄉、西屯鄉、上良鄉、梁原鄉、竜門鄉、星火鄉、百裏鄉、蒲窩鄉;國營萬寶川農場。2個居委會184個行政村,1429個村民小組。全縣總戶數61825戶,總人口23.21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8230人;民族以漢族居多,占96.7%,少數民族有回、藏、滿、苗、蒙古族等占3.3%。
  歷史沿革
  靈臺歷史悠久,遠在商周時期就先後建有密須國、密國。秦代置鶉觚、陰密二縣。東漢後期設三水縣。東晉南北朝,曾先後設立過鶉陰、朝那、安武等縣。隋大業元年(公元六○五年),分鶉觚置靈臺縣,取文王伐密築“靈臺”之意,靈臺縣名始見於史册,距今一千三百七十多年。同年西部始置良原縣,鶉觚、良原、朝那三縣均屬安定郡。隋大業二年廢靈臺、陰密入鶉觚,唐武德元年復置靈臺縣,屬麟州,貞觀元年廢麟州,省靈臺入麟遊,天寶元年改鶉觚及析麟遊為靈臺縣。元至七年,省靈臺入涇川,十一年復置,以良原縣省入。清康熙六年分陝西置甘肅省,靈臺縣遂入甘肅。民國元年靈臺屬涇原道,民國十六年廢道,靈臺縣直隸甘肅省。民國二十五年,原涇原道劃為第二行政督察區,靈臺縣屬之。一九四九年七月二十四日,靈臺縣全境解放,成立靈臺縣人民政府。一九五八年十月撤銷靈臺縣並入涇川縣。一九六一年十二月恢復靈臺縣至今。
  優勢資源
  從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自身條件看,主要有五大優勢:一是廣阔的土地資源優勢。縣內土地面積大,特別是可供投資開發的土地資源豐富。加之山、川、塬兼有的地貌特點,獨特的緯度、海拔和氣候,無污染的自然環境,為我們大規模發展優質、高效農業提供了較為理想的自然條件。二是豐富的農副産品資源優勢。縣域內物種豐富,動、植物資源品種繁多,土特産尤為著名,“中華甲魚”、“牛心杏”等地方特産和鼕花、甘草等中藥材遠近聞名。農業生産初步形成了草畜、林果、藥材三大主柱産業。三是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優勢。我縣歷史悠久,境內文化遺址遍布,人文景觀薈萃,是世界針灸鼻祖皇甫謐的故裏,文化旅遊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十分廣阔。四是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優勢。全縣農村現有63670多名勞動力,大多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接受新事物、新觀念的能力較強,為今後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保障。五是豐富煤炭、油氣資源。已初步探明,南部山區煤炭儲量在10億噸以上,油氣資源正在勘探之中。
  綜合實力
  國民經濟保持快速增長,2007年,全縣地區生産總值(GDP)126887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8%。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54672萬元,增長7.7%;第二産業增加值19701萬元,增長18.7%;第三産業增加值52514萬元,增長16%。
歷史淵源
  靈臺縣古屬雍州。商周時為密須國和密國屬地。秦始皇二十七年置鶉觚縣,屬北地郡。漢武帝元鼎三年,置陰密縣,屬安定郡。東漢廢陰密,鶉觚改屬安定郡。順帝永建四年於今梁原境內僑置三水縣。獻帝興平元年鶉觚縣改屬新平郡。三國魏復置陰密縣,屬安定郡。十六國後趙石虎建武十年,於鶉觚縣置趙平郡,並領鶉觚縣。十六國前秦鶉觚、陰密俱屬安定郡。北魏太武帝神三年,鶉觚屬涇州趙平郡。西魏文帝大統元年,自原州百泉徙朝那縣治於今靈臺縣朝那鎮,後置安武郡,析置安武縣。大統中期鶉觚縣治自故城移至今所。廢帝元年陰密改屬平涼郡,北周廢陰密縣。隋開皇三年廢安武郡及安武縣入朝那縣。煬帝大業元年,分安定、鶉觚二縣之地置良原縣,分鶉觚置靈臺縣,唐義寧二年,廢朝那縣,又以安定郡之鶉觚縣析置靈臺縣。唐太宗貞觀元年省靈臺入麟遊縣,鶉觚改屬涇州。玄宗天寶元年,改鶉觚為靈臺縣。宋真宗鹹平四年,靈臺、良原縣改屬秦鳳路。元初,靈臺、良原縣屬涇州;世祖至元七年,靈臺縣並入涇川縣;清順治九年,靈臺縣改屬平涼府;乾隆四十二年復屬直隸涇州。民國初,二十四年隸屬甘肅省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靈臺縣隸屬甘肅省平涼地區。1958年底,撤銷靈臺縣置,並入涇川縣。1962年1月復置靈臺縣至今。
古跡文物
  靈臺縣地處涇河渭河之間,達溪河橫貫全境,良田沃土遍及山川。獨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文明歷史,深厚的文化積澱,使其成為中華民族發祥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古絲綢之路的支道之一。境內富有大量古遺址和珍貴的歷史文物,上自舊石器晚期,早到仰韶、齊傢文化,歷商周、秦漢、唐宋、元明清,下迄民國,各時代精品文物薈萃,尤其商周青銅器載譽隴上。已發現古遺址240多處,古墓葬30多處,古城址6處,古生物化石點18處,已發掘出土各種文物近萬件(館藏國傢一級文物44件,二級文物441件,三級文物1166件),經推薦報批,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13處,列入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27處。近年來,配合國傢、省、市發掘調展文物近3000餘件。
  古遺址
  新石器時代的靈臺,原始先民的居住遺址380處,位於中臺鎮許傢溝村的西山遺址,梁原鄉橫渠地的西堡子山遺址和杜傢溝村的陽面嶺遺址,什字鎮草脈村的草脈殿遺址,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豐富的仰韶、齊傢文化陶器、磨製石器、骨器等遺物遺跡表明,早在五千年前靈臺的先民已邁進了人類文明。在商周,靈臺曾建立過密須國。境內與新石器時期並存的周文化遺址近200處,分佈於邵寨、獨店、西屯、什字、上良、朝那、梁原、百裏、中臺、新開13個鄉(鎮)。西周初期至中葉的共王時期,靈臺為姬姓封侯國“密國”,這一時期,靈臺東近京地,西拒大戎,既有朝臣采邑,亦是軍事要塞。因此,這一時期靈臺青銅文化名噪隴上,堪稱文物精華。什字境內周文化堆積,遺存40餘處,姚傢溝出土的乖叔鼎、西屯白草坡潶伯、“ 爰伯”墓地所出土的青銅器以及橋子、廟頭灣出土的玉器及其墓葬品,均見西周早期文化特點,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科學和學術研究價值。大量遺址遺物表明,達溪河下遊以支流蒲河為中心分佈——西山遺址群,在達溪河中上遊的狹長川道,以密都百裏為輻射區的龐大西周遺址群,其中新集西周墓群中的並伯,據專傢考證,為一尊並姓的西周軍事長官,係殷紂時比幹族屬,其發現,對西周早期政治、軍事、文化藝術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古墓葬
  東周時期的秦國,能在弱肉強食中立於不敗之地,且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封建王朝,與秦文化的先進水平是不可分割的,1974年發現的梁原景傢莊春秋早期秦墓及出土的文物可見一斑。其次,還有景村磚瓦廠西周墓群出土的銅、陶、蚌器、青銅禮器,新開吳傢灣唐墓及其出土文物陶武士俑、馬俑、景村古墓群及其出土文物青銅禮器、告王河古墓群出土文物陶器、孫傢坡下河古墓群出土文物鐵劍、鐵釜等,其古墓群內涵豐富,歷史跨度從戰國、秦到秦漢、唐、宋各代。
  館藏文物
  博物館文物藏量6573件,其中國傢一級品44件,二級品441件,典型器物有銅鬲、四孔一穿銅刀、蚌殼嵌件、重室陶倉。鎏金銅臥鹿鎮、簋、鼎等,均為國傢一、二級品。秦漢時期,是中原文化和多民族文化交融匯通,漢文化發展成熟的高峰期,這一時期,靈臺文物頗豐,其中,外文鉛餅專傢確認漢代波斯貨幣,其發現再現當時靈臺作為絲綢之路北道重要支道的繁榮,反映為晉至湯,中國佛教銅、石造像及隋唐佛教文物數十件,舉其要,有紀年觀音銅造像、鎏金銅造像;中國瓷器起源很早,而以宋瓷為最,乃百裏宋金瓷器窯藏出土的耀州窯和定窯瓷器精品。
  自然景觀、歷史文化遺産藴藏豐富,人文景觀薈萃,人民自古就有崇文尚武之傳統。新中國建立後,百廢俱興,各級黨政組織重視文化旅遊業的發展,自1995年來,先後投資1千多萬元,在縣城新建荊山公園和東和陽門、牌坊門、古靈臺周苑門和荊山之巔北城門和民俗展館,以及“朝暉”、“夕照”、“靈沼”、“靈囿”,等新景觀,輔之以博物館、文化館、文廟、形成5處古建築群,城外延伸隱形山志公祠、離山牛僧孺祠及虎山藥王洞,“一城兩園三門四綫八景區”的旅遊基地初具規模。
  古靈臺
  素有“隴上明珠”之稱的古靈臺,位於縣城中心,坐落在文化館院內。其名取文王伐密築臺典禮之意,而以 “靈臺”為縣名,始於隋大業元年。“靈臺”歷經滄桑,至晚清,因遭兵燹,僅存殘垣。民國23年(公元1934年),縣長張東野主持修復“靈臺”,並柬請中央及各地黨政要人林森、孫科、李宗仁、楊虎城、傅作義、朱紹良等題詞勒碑,使之擁有大觀氣象,至新中國成立後仍見古跡風貌。1966年,“靈臺”被視為“四舊”拆除。八十年代,中共靈臺縣委、靈臺縣人民政府為弘揚民族文化,振奮全縣人民精神,在原址興工修建“靈臺”,1985年12月竣工落成。臺通高36米,基圍96米,上建樓亭,內奉文王塑像,外嵌林森等人原題碑石,千秋古跡重現風姿。靈臺縣以有“靈臺”而得名且聞名。
  碑林
  “靈臺”兩側建有靠山亭兩層,並牌坊門一座,歷經設計、施工、鎸石、鑲嵌、彩繪,形成以靈臺為主體,輔道兩側,臺、亭、廊、坊諧對,上下左右貫通,脊獸明柱,要人名傢碑碣薈萃的遊覽名勝。碑林總面積548平方米,鑲石碑200餘方,有領袖人物書選,各級黨政領導題詞,當代名傢墨寶,歷代名碑復製,民國政要舊碑,零碎碣碑薈萃。
  文廟
  位於縣城職教中腦耗塚踅ㄓ諉骱槲淠曇洹?987年維修,保存了原有風貌,橫排7間。縱深5間,檐角四挑,鬥橫繁復。院內有古柏4棵,為唐代所植。其中1棵在主幹分枝上自生桑樹一棵,本固枝榮,別具風采,俗稱“柏抱桑”。1981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疙瘩廟
  在縣東20華裏外的新開鄉寨坡村,山包突兀而起,酷似疙瘩,院周樹木蔥蘢,院內廟宇甚多,此山寺廟始建於明永樂年間。其中有觀音殿一座,係明嘉靖元年(1506年)所建,檐棟間所繪圖案,亦係明代風格。院內一棵木瓜樹依房而生,直徑尺餘,古樸蒼然,其齡幾百年,軀幹老態竜鐘,樹頂枝葉茂盛,自一瓦室出。據證比疙瘩廟還早。1983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距此不遠處有蛟城廟一座,廟內有千佛碑彩塑神像數尊,明代殿堂一座。
  皇甫謐陵墓
  坐落在縣城東北15華裏的獨店鎮張鰲坡村,1963年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皇甫謐中年後,患風痹癥,遂潛心鑽研針灸醫術,試治自身,十餘載不已,民親身體會完善了針灸經驗,撰成舉世聞名的《針灸甲乙經》,流傳於世,對針灸醫學做出了巨大貢獻,此著被國際針灸學會列為基礎教材,皇甫謐也被擁為世界文化名人,針灸醫學的鼻祖。皇甫謐生於朝那三裏,故於獨店張鰲坡,其陵墓於196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1985年以來,省、市、縣各級政府共同維修墓葬,建成陵園。如今,重新修葺擴建的皇甫謐陵園占地400平方米,陵園以皇甫謐墓塚為中心,混凝土砌級,塚前樹立“皇甫謐陵園”字樣的墓碑。
  牛弘墓
  位於新開鄉牛村。牛弘歷閱西魏、北齊、北周、隋四朝,隋時任秘書監、吏部尚書等職。曾應召刪修刑律,撰《大業律》18篇500條,並參與修定音律,正定新樂。
  牛僧孺墓
  位於新開鄉牛村。牛僧孺,字思黯,唐代宰相,著名的政治傢、文學家。生於公元779年,卒於公元847年,經唐德宗至宣宗八代,幼年喪父,機敏博學,及第進士。穆宗時任戶部侍郎同平章事,文宗時任兵部尚書同平章事。此兩任宰相前後,曾為首與李德裕派形成長期“牛李黨爭”,聲譽大興。牛僧孺生於靈臺新開,歿後葬於老鄉牛村,現存陵尚在,晚年生活的離山寺窪遺址被民國年間列為靈臺八景之一,即“別墅煙雲”。
歷史名人
  靈臺歷史久遠,人傑地靈,文化底藴深厚,英才輩出,晉代針灸鼻祖皇甫謐,研精覃思,所著《針灸甲乙經》,聲名遠播國內外;唐朝著名宰相牛僧孺,彪炳史册,所著《玄怪錄》開創我國傳奇小說之先河;隋代牛弘會寫了光照千秋的不朽樂章;唐時皇甫鬆、牛嶠的詩文在我國詩歌史上享有聲譽;素有:“天下春秋第一人”的明代楊重以其優秀的作品流芳百世。
  皇甫規(公元104~174年),安定朝那(今靈臺人),世代武官之後,喜讀好文,有著述二十餘篇。歷任太山太守,度遼將軍,永康元年拜為尚書,後遷弘農太守,護羌校尉,終年71歲。一生為人正直,是非分明,盡力國事,不計私利,在朝野享譽很高。
  皇甫謐(公元215~282年),幼名靜,字士安,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甘肅朝那)人,東漢太尉皇甫嵩之曾孫,我國十大名醫之一。歷經東漢、魏、晉三朝。幼年喪母,境遇艱難。成年後,奮志於學,博通典籍,文史著述多,屢詔不仕,專以著述為務,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學者,在文、史、醫、哲諸領域均有建樹,著述頗豐。尤以《針灸甲乙經》享譽海內外被國際針灸學會列為必讀書目之一,成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
  牛 弘(公元545~610年)。安定鶉觚(今靈臺人)好學博文,曾為隋納言上士,專掌文翰,後升為威烈將軍,員外散騎侍郎,襲封“臨涇公”,宣政元年,升任內士下大夫,進位使持節,大將軍、儀同三司。隋朝先後授官秘書監、禮部和吏部尚書。享年66歲。一生為搶救歷史典籍、製禮作樂、完善刑律貢獻甚巨。
  牛僧孺(公元779~847年),字思黯,安定鶉觚(甘肅靈臺)人,一生歷經中唐德、順、憲、穆、敬、文、武、宣宗八朝皇帝,官至宰相,居官清正,剛直敢言,為首與李德裕派形成長期“牛李黨爭”,聲譽大興。一生酷好文學,仕宦期間,好交名人文士,頗嗜“傳奇志怪”,所著《玄怪錄》造傳奇之文,薈萃為一集,其中80餘篇保留至今。這些志怪作品,繼承發揚了漢魏六朝以來志怪藝文的特長,對唐以後小說創作有較深影響。在中國文學史上影響深遠。
  皇甫鬆 唐代詩人,陸州人,唐工部郎中皇甫 之子。他的詩歌大多反映田園、漁村的風情,純樸、真實感人。傳說他死後葬於靈臺西屯塬上,其弟皇甫竹,也是詩人,死後同兄並葬一個墓地。其墓俗稱“雙堠子”。
  楊 重 明代靈臺上良人,進士,官至翰林修撰,任為肅政大夫,漢南道監察御史。曾與南京才子比詩文,倒背《春秋》一字不差,令人折服,號稱“天下春秋第一人”。
  張文明(?~1930年),山東省臨清市人,畢業於北京中國大學。1930年9月4日,奉命署理靈臺縣縣長。到任後,遍觀人民饑睏、災荒及土匪侵擾,采取了減輕財稅負擔,組織地方武裝自衛,安定社會秩序,興教助農,救治饑饉,民深感戴。時中央軍駐隴東十三師旅旅長楊抱誠強行攤派靈臺額外服裝費銀幣一萬元,幾經上下周旋,張斷然拒絶,至10月11日晚,駐軍施行暴力對其吊拷毒打,張公雖遍體鱗傷,仍怒叱咤,次日凌晨,被綁架,詐稱解平涼,至東門外,慘遭槍殺。人民自發製棺木,收遺體,設靈於東嶽廟中,民間緻喪吊唁者絡繹不絶。次年春,其子扶柩還鄉,人民集資相助,後縣長張東野樹立“為民流血之碑”以彰功勳,永懷紀念。張公被害後不久,楊抱誠亦死,當時盛傳“楊賊殺害張縣長後,每一合眼便見張公執杖追打,奪了他的賊命。”這自然是人民口誅心伐楊賊的一種表現形式。
  楊子恆(1898~1961年),靈臺縣上良楊傢莊人,名渠統以字引。民國陸軍將領,歷任排、連、營、旅長,隴東綏靖司令、軍長。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甘肅省政府委員、交通廳長,民盟甘肅支部委員,民盟西北總支委員、中央委員,甘肅省第一屆人民委員會副主席,全國赴朝鮮慰問團二分團副團長,1954年當選甘肅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和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他對修復靈臺、興辦地方文化事業頗有貢獻。
  高永祥(1915~1945年),靈臺縣星火王傢莊村人,原名高蒼貴。自幼聰慧精敏,少懷壯志,抱負遠大,1931年背瞞父兄投奔國民軍,1932年隨部於寧都其一,後即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在革命隊伍中,英勇有為,身經百戰,多次榮立戰功,受到嘉奬。歷任連、營長,綏晉軍三十六團團長職務,1945年犧牲於神池,時年31歲,遺體安葬於華北軍區石傢莊烈士陵園。
靈臺民俗
  靈臺縣民風淳樸,自古崇尚禮儀,素有熱情好客的傳統。民間、民俗文化也極為豐厚,獨特的有民間戲劇:木偶戲,製作精美、初具規模的民間工藝品:宮燈、剪紙、根雕、泥塑、刺綉、香包、麥稈畫、皮影,還有靈臺碑林、民間社火等;木偶戲參加省上匯演,剪紙、香包、泥塑獲甘肅省民間藝術節藝術品展覽二等奬。
  靈臺宮燈
  靈臺宮燈起源於明代,初流傳民間富豪人傢,正月元宵節懸挂於大門樓廳。宮燈起初由民間藝人製作,造型比較單一,明清後,民間藝人不斷探索改進,造型也獨具特色。主架結構除木材外,出現了用竹子熏烤成多種動物形狀,如十二生肖宮燈,在民進盛行。解放後,隨着工業生産水平的不斷提高,以鐵絲為主要製作材料,工藝得到進一步提高,在周邊地區開始流傳。靈臺宮燈成為一種獨特的民間工藝,遠銷省內外,很受歡迎。中臺鎮康傢溝宋效斌、新開鄉張積靈、左相、張培育製作的宮燈造型精美,內涵豐富,觀賞性強,名揚省內外。
  靈臺香包
  素有民間藝術之鄉美稱的靈臺縣,其香包刺綉名噪隴上,源遠流長。靈臺香包,古稱香囊,其意藴,如什字塬黃土般身後,其源流,同端陽節一樣悠長。小小香包,寄托着靈臺人民心靈深處的美好夙願:為老人求壽、男女求婚、兒女求福、家庭求吉、旅途求順、病者求愈、五穀求豐、生意求利,無不賦予以展現生命、活力,表達思想、信仰,揭示人性、欲望的民俗文化內涵,更具率真而拙巧,古樸而傳神,原始而有嶄新的“隴綉”藝術特色。近年來,靈臺香包走入市場,以其獨具魅力的觀賞裝飾價值和民間工藝美術價值贏得聲譽,銷往西安、寶雞、蘭州各地,獨店、中臺、新開三鄉鎮産銷初具規模。
  靈臺剪紙
  剪紙,是靈臺縣民間傳統藝術,根植鄉裏,歷史悠久,年節慶典,婚喪嫁娶,生日祝壽,刺綉花樣無不即興而做,民間十分普及。其造型生動、掘樸,靈活、誇張,情趣四溢,內容豐富,人物、花卉、飛禽、走獸、世象萬物不一而足,充分顯示出靈臺人民的智慧、情懷和精神風貌,具有很高的欣賞、裝飾與收藏價值。新開鄉寨坡村已故83歲老人李愛英,人稱“一剪花”,生前授徒甚衆,李派剪紙名揚縣內。
  靈臺泥塑
  靈臺泥塑歷史悠久,源於民間陶藝流行鄉村農捨,初為玩具,後賦以祈祥,藝人代為傳承,至今形成具有關中風格的工藝模式。製作中采用靈臺“板板土”,經過砸泥、製坯、塑型、精拋、酚洗、勾綫,妝色等十幾道工序,全部手工製作完成。製作的泥塑充分運用誇張造型、綫描形體、勾填繪彩等藝術表現手法、熔奇異、熱烈、大氣、樸拙、有趣於一體,具有較強的視角衝擊力和裝飾性。彩繪飽和喧囂,具有濃厚的泥土氣息和西部人粗獷豪爽的性格特點,表達了勞動者的生命內涵與純樸感。近年來經過搶救、扶持、引導,靈臺泥塑代有傳人,尤以新開鄉左相、張培弦、姚拴玉、獨店鎮馮興業的作品精到傳神。
  靈臺皮影
  皮影不僅是獨特劇種,亦是我國民間工藝之精粹,由於藝術價值、研究價值極高,倍受收藏界青睞。靈臺皮影流傳久遠,演出和製作藝人代代相傳;靈臺皮影古稱“燈影”,以上好牛、驢皮為最佳材質,皮子加工、剪刻造像、着色妝彩工藝考究,手法繁復,流派與特色為“關中道”。靈臺獨特劇種“燈盞頭”即為皮影戲,其已故傳人上良鄉楊班主即為名盛千、隴、靈、崇地區的皮影製作大傢。
  靈臺麥稈畫
  靈臺麥稈畫起源於清代,由鄉間農村婦女編織草帽引發。始初,將麥稈用水浸泡,待有柔性,民間婦女可即編成小動物之類的工藝品。此後出現了用麥稈蘸骨膠水粘貼書法對聯,懸於中堂,繼之,又用麥稈粘貼圖案,花、鳥、蟲、魚及人物,染色或燙色,觀賞價值極高。一直流傳至今,久盛不衰。我縣藝人宋效斌、張積靈、左相、楊登華、王懷珍製作的麥稈畫融政治性、藝術性、觀賞性為一體,倍受歡迎。
  靈臺碑林墨跡
  《靈臺碑林墨跡》成書於二○○二年,本書收編民國時期國民黨中央政府、各省軍政要員、地方各界名流為重修古靈臺落成題贈碑匾共200餘幅,墨跡、題詞註解與人物簡歷相輝相映,堪稱我國民國時期文化史一大景觀之匯編展示,資料價值甚高。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古籍出版社承印,一套三捲,仿綫裝古版,裝飾精美,十分典雅,具有收藏價值。
工業經濟
  2005年,工業經濟發展較快。全縣共完成工業增加值8152萬元,比上年增長8.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568萬元,比上年增長11.2%,工業産品銷售率為96.6%。
  主要工業産品生産較好。原煤生産量20萬噸,比上年增長11.0%;中成藥生産16.6噸,比上年增長3.8%;化學原料藥生産量17.2噸,比上年增長2.4%;瓦楞紙生産11660噸,比上年增長43.2%;機磚生産量2537萬塊,比上年增長16.4%。
  工業經濟效益明顯好轉。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銷售收入8743萬元,比上年增長29.6%,實現利稅1022.5萬元,比上年增長36.1%。
  建築業生産和效益持續增長。全社會建築業實現增加值4863萬元,比上年增長26.2%;全縣三級以上建築企業實現利潤700萬元,實現稅金121萬元,施工房屋面積2.89萬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積2.34萬平方米。
交通通訊
  2005年,交通運輸業繼續保持穩步增長。年末營運汽車擁有量450輛,其中出租車78輛,完成客運周轉量2980萬人公裏,比上年增長1%;貨物周轉量430萬噸公裏,比上年增長8.9%。
  郵電通訊業快速增長。郵電業務總量完成1406萬元,比上年下降20.1%。年末固定電話總容量達到10769門,移動電話20002部,比上年增長14.8 %,電話普及率達到13.27部/百人,計算機互聯網用戶799戶。
  旅遊事業健康發展。全年接待旅遊人數15萬人,比上年8.7%,旅遊業總收入25萬元,比上年增長8.7%。
科技教育
  2005年,全縣繼續實施“科技興縣”戰略,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全年爭取省級科技項目2個,資金10萬元,市級科技項目2個,資金4萬元,縣級科技項目10個,安排科技三項費53.7萬元。農業科技貢獻率47.5%,農業新技術應用率62.8%,農業科技進步速度5.7%,農業新技術成果普及率53.6%。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本年度全縣參加高考考生1656人,高考上綫1200人,上綫率72.5%,其中本科上綫279人,比上年增加56人,增長25.1%。積極調整學校佈局,優化結構。全縣現有各級各類學校248所,其中小學209所,中學19所,職業中學 1所,幼兒園19 所。各類學校在校學生達到4.64萬人,其中:小學2.85萬人,初中0.91萬人,普通高中0.48萬人,職業中學0.1萬人,在園(班)幼兒0.3萬人,初中升學率97.6%,高中學生入學率47.7%,學齡兒童入學率99.8%。
地方特産
  牛心杏,因其外形象“牛心”而得名,又名“靈臺大杏”,是靈臺縣傳統的特産水果之一,發展歷史悠久,優越的自然、社會、經濟條件,對大杏生産非常有利。生産的牛心杏平均單果重65剋,果實色澤鮮豔,汁多味濃,甜酸適口,離核仁甜,清末時就馳名陝、甘兩省,清同治年間曾為朝廷貢品。據分析,含有豐富的糖、鈣、磷、鐵元素及多種維生素,現代醫學表明,具有防癌治癌之特效,使其身價倍增。果肉除可鮮食外,還可製作杏脯、杏幹及罐頭。杏仁是高級糕點的主要原料。止目前,全縣已發展面積2.0萬畝,年産量達到1.2萬噸。
  薄皮核桃,是靈臺縣主要土特産品之一,該品種耐寒抗病,抗旱耐瘠薄,適宜性強,是一種用途廣、經濟價值很高的優良經濟特種樹種,結果期早,豐産性強,其果大、皮薄、仁飽滿,單果重12.5剋,出仁率可達56%,品質極佳,味具濃香可口,仁可榨油,也可入藥,是營養價值很高的特用果品。現有面積3.22萬畝,年産量6000噸。
  靈臺碭山梨,帶半濕潤氣候區,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降雨適中,水熱同季,自然條件優越,是發展碭山梨的適宜區。其樹適應性強,抗寒抗旱,以短果枝結果為主,座果率高,豐産穩産,平均單果重270剋,果皮黃色,果肉水白色,果質酥脆爽,汁多味甜,品質上乘,耐貯藏,九月上旬成熟。現有面積0.1萬畝,年産量800噸。
  靈臺紅棗,靈臺縣生産的紅棗歷史悠久,以晉棗為主的棗果,其個大色豔,甘甜適口,核小肉厚,含有多種有益人體的營養物質,既可製幹,又可鮮食,是一種品質上乘的營養食品,鮮果可食率95%,製幹率50%以上,幹果含糖量77.2%,現有面積1.1萬畝,年産量100噸。
  靈臺柿子,是靈臺主要土特産水果之一,通常又稱“牛心柿”或“火柿”,平均單果重170剋,果實圓錐形,果頂部略尖,中部有縊痕,果皮橙黃色到橙紅色,果肉淡黃色,纖維少,汁多味甜,宜生食,耐貯運。可加工“柿餅”,亦可切塊製柿幹,鮮果及加工品在國內享有盛名,倍受客商青睞。現有面積0.1萬畝,年産量2000噸。
風味小吃
  靈臺長面,小麥粉經淡鹼水和面、擀薄後,摺叠切條使之長。煮熟盛碗內,澆上佐以特有調料的酸湯,置鱢子於面上,酸、辣、香味極 為鮮美。長面除長而外,還有細、窄、寬之分,一頓面飯須各樣具有,依次進用。長面常用來招待賓客。
  清燉甲魚,以享譽 " 中華甲魚 " 為主要原料製作的隴上名菜—清燉甲魚,它以獨特的製作工藝和豐富的營養價值深受廣大賓客的青睞。其製作方法:將宰殺並燙去黑衣的甲魚剁成塊,加入高湯、生薑、大 蔥、大蒜、花椒、味精、白糖、食????等多種配料,燉至甲魚肉軟糯,就可做成味美、色澤、…
  大鍋盔,把麥面發酵之後,擀成直徑一至二尺大小,厚度一至二寸,放入平底鍋中,溫火烙熟。面要不軟不硬,火候要不猛不涼,烙出的幹糧以色澤鮮黃、沒有焦花、吃起來酥脆為上品。
  油糊圈,把發酵的面擀成薄紙一樣,在上面抹上碾細的苦豆、核桃仁、芝麻等,加入調料、清油,然後切成小片,一片一片地推疊成圓棒棒,然後一圈一圈盤起來,做成圓餅,放入鍋中烙熟。烙出的幹糧,層次較多,色澤鮮豔,香味撲鼻。平時一般吃不到“油糊圈”,衹有在農歷八月種麥子的時…
  死面油餅,一般不用發酵的面,而是選用精麥粉,燙製成面團,然後擀成薄片,抹上調料和清油,又切成小塊再疊起來,團成“體子”,擀成直徑一尺到二尺大小的面團,放在鍋中烙。等到烙得快熟之時,舀一勺清油沿着鍋壁緩慢倒入,出鍋後的“死面油餅”上品是顔色金黃,薄厚勻稱,層次較多…
  小籠包子,一般衹有核桃大小,餡子一般是羊肉的。把面團擀成巴掌大小的圓片,在圓片中心放上餡子,從邊上依次均勻地擰起,最後在中心收尾,擰成一團。包子做好後,放進籠屜蒸熟,就成了一種美味食品。吃時用筷子夾着包子,在盛了芝麻、香油、辣子、醋水的碟子…
旅遊資源
  靈臺縣位於古絲綢之路東段,處在崆峒山—法門寺—大都西安旅遊熱綫上,東有秦兵馬俑、唐大雁塔、黃陵、秦陵;南有西周文化發祥地風鳴岐山、佛教名剎法門寺,西接省城蘭州及絲綢古道、河西大漠、敦煌莫高窟、陽關古道,北連王母宮山、崆峒山、六盤山革命紀念館,環望秦嶺、關山。周邊地區旅遊景點星羅棋布、古塚名剎隨處可見,旅遊熱綫相互貫通,形成了發展旅遊産業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
  靈臺縣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遠古即有先民生息,商周之際建立古密須國、密國,史有文王伐密築靈臺的記載。靈臺因此得名有上千年的歷史。靈臺人傑地靈,英才輩出,晉代名醫皇甫謐,曾開中國針灸醫學的先河,以醫學寶典《針灸甲乙經》而蜚聲古今中外,唐代名臣牛弘、博學多聞、貫通古今,官居吏部尚書。名相牛僧孺,為官清正,著作等身,其《玄怪錄》在古代文學史上享有盛譽。靈臺縣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縣內人文景觀、名勝古跡隨處可見。截止目前,全縣共發現各類不可移動文物近500處,其中列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的13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7處。特別是皇甫謐、牛僧孺墓聞名遐邇,密須古城和108處仰韶、齊傢、周文化遺址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考古價值,雷傢河古生物化石點是我國黃土地帶具有代表性的古脊椎動物科考基地。
  全縣纍计出土舊石器時代至明清期間文物萬餘件,其中,中央、省、市調展和發掘文物近2000件,西周玉人俑、銅鈵鐵劍等文物還曾多次在國外展出。目前,館藏文物已達6000多件,國傢一、二級珍貴文物和有待認定藏品200多件。同時,縣境內還有“荊山日麗”、“達溪丁流”、“別墅煙濃”等八大景觀。1996年6月被省政府命名為“甘肅省歷史文化名城”之後,全縣上下再掀發展旅遊業新高潮,新建了“碣坊迎客”、“古街雅肆”、“碑林擷英”、“古館藴鑒”、“宏鐘遠鳴”、“瓊閣攬勝”、“日月增輝”等多處新景觀。目前,以古“靈臺”為中心,“一城四綫八景區”的旅遊框架初具雛形。
  靈臺自古民風淳樸,人民熱情好客,勤勞勇敢的靈臺人民熱忱歡迎八方遊客來觀光旅遊。
  靈臺縣位於古絲綢之路東段,處在崆峒山—法門寺—大都西安旅遊熱綫上,東有秦兵馬俑、唐大雁塔、黃陵、秦陵;南有西周文化發祥地風鳴岐山、佛教名剎法門寺,西接省城蘭州及絲綢古道、河西大漠、敦煌莫高窟、陽關古道,北連王母宮山、崆峒山、六盤山革命紀念館,環望秦嶺、關山。周邊地區旅遊景點星羅棋布、古塚名剎隨處可見,旅遊熱綫相互貫通,形成了發展旅遊産業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
  靈臺縣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縣內人文景觀、名勝古跡隨處可見。截止目前,全縣共發現各類不可移動文物近500處,其中列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的13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7處。特別是皇甫謐、牛僧孺墓聞名遐邇,密須古城和108處仰韶、齊傢、周文化遺址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考古價值,雷傢河古生物化石點是我國黃土地帶具有代表性的古脊椎動物科考基地。全縣纍计出土舊石器時代至明清期間文物萬餘件,其中,中央、省、市調展和發掘文物近2000件,西周玉人俑、銅鈵鐵劍等文物還曾多次在國外展出。目前,館藏文物已達6000多件,國傢一、二級珍貴文物和有待認定藏品200多件。同時,縣境內還有“荊山日麗”、“達溪丁流”、“別墅煙濃”等八大景觀。1996年6月被省政府命名為“甘肅省歷史文化名城”之後,全縣上下再掀發展旅遊業新高潮,新建了“碣坊迎客”、“古街雅肆”、“碑林擷英”、“古館藴鑒”、“宏鐘遠鳴”、“瓊閣攬勝”、“日月增輝”等多處新景觀。目前,以古“靈臺”為中心,“一城四綫八景區”的旅遊框架初具雛形。
  靈臺自古民風淳樸,人民熱情好客,勤勞勇敢的靈臺人民熱忱歡迎八方遊客來觀光旅遊。
  “靈臺”
  位於縣城正中的文化館院內。現存的“靈臺”為1984年重建,1985年竣工,臺通高36米。相傳周文王伐密須後曾在今靈臺縣城祭天慰民而築“靈臺”。原“靈臺”於1927年被毀,1931年重建。1966年又毀,1984年第三次重建。新建的“靈臺”氣勢雄偉,上建樓亭,內…
  博物館
  靈臺縣博物館位於靈臺縣城中心位置,占地900平方米,其中基本陳列展廳150平方米,臨時展室80平方米。文物總藏量近7000件,以西周、秦漢時期青銅器為特色。其中一級文物44件,二級文物441件,三級文物1166件,一般文物4800件。展室年接待參觀者2…
  文化廣場
  靈臺縣文化廣場地處縣東大街,是縣上2003年投資410萬元建成的公共文化娛樂場所,占地1.2萬平方米。廣場鋪砌花崗岩石材7803平方米,修建世紀壇文化墻790.9平方米,挂貼以商周文化、皇甫謐文化和傳說“靈臺八景”為主要內容的浮雕7幅13…
  荊山公園
  1996年至1997年,縣上投資400多萬元,興建了荊山公園,2004年又投資400萬元對其進行改擴建。至目前,已投資346萬元,整修了後山道路4公裏,栽植各類緑化苗木3.4萬株,新修前山主幹道路120米,並完成了緑化,新修並硬化山上人行道3.2公裏,休息臺…
  皇甫謐雕像
  皇甫謐雕像位於朝那鎮中心街花園,2003年投資120萬元建成。雕像選用質地較好的漢白玉製作,總重34噸,高6.9米,雕像上的皇甫謐娥冠布袍,手握竹簡,滿面呈悲愴憂鬱之色,雙目凝視着東南方,聳立在體現他“天人合一”宇宙觀思想的八卦太極圖的像墩上,深情地註…
  文王畫卦山
  在縣城東6公裏邵寨鄉境內,由九座山峰組成。相傳,周文王伐密須得勝還朝,途徑此地,見山勢酷似八卦,因而在此布陣畫卦,山頂有文王畫卦臺故跡,所以又稱文王山。山勢峭峻,路徑迴旋,上建庵廟,風景秀麗。今年縣、鄉籌資14.28萬元,在山頂建成了占地201平方米…
  唐槐
  在百裏中學院內,高10餘米,根部已朽空,中部枯節似牛頭,枝繁葉茂,鬱鬱蒼蒼,1981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文化名城
  靈臺縣歷史文化藴蓄深厚,自古乃關隴要衝,絲綢之道,商周古邑知名,具有廣阔開發建設前景。1994年以來,全縣緊緊圍繞“旅遊牽綫,文化搭臺,經濟唱戲”這一主題,保護建設並舉,按照“一城四綫八景區”的規劃,建成了“碣坊迎客、靈臺雄風、廣場新姿、宏鐘遠鳴、瓊閣攬…
  古密須國遺址
  在縣城西50華裏之百裏鎮。密須國在商末時為周原西北部的一個強悍部族。公元前1057年為周文王所滅。武王剋商後,封同姓諸侯,建立密國,後又為周共王所滅。今百裏中學後院據說是原密須國宮殿的遺址。離遺址東2裏許的爛泥灣有密康公墓,洞山有一龐大的西周墓葬群,甘肅省最大的西周銅鼎就出土於此。密姓望出太原郡(秦代置,漢為太原國,後又改為太原郡,治所晉陽,即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
  中醫解釋
  靈臺:經穴名。出《素問·氣府論》王冰註。別名肺底。屬督脈。在背部,當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布有第六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和第六肋間動脈後支。主治咳嗽,氣喘,項強,背痛,癰疽,疔瘡,及膽道蛔蟲癥,瘧疾等。嚮上斜刺0.5~1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近義詞
靈臺
相關詞
宮燈民俗????業公司????務管理局
包含詞
靈臺縣博物館靈臺縣郵政局
靈臺縣機瓦廠靈臺縣建材廠
靈臺縣防疫站靈臺縣第一中學
靈臺縣第二中學靈臺縣職教中心
靈臺縣人民醫院靈臺縣新華書店
靈臺縣森源賓館靈臺縣靈臺賓館
靈臺縣百裏酒廠靈臺縣????務管理局
靈臺縣梁原養殖場靈臺縣西溝門煤礦
靈臺縣德祥飼料廠靈臺縣大鍋大酒廠
靈臺縣什字綜合廠靈臺縣福利鑄造廠
靈臺縣自來水公司靈臺縣靈通磚瓦廠
靈臺縣邵寨磚瓦廠靈臺縣農房構件廠
靈臺縣店子磚瓦廠題靈臺縣東山村主人
靈臺縣第二人民醫院靈臺縣皇甫謐中醫院
靈臺縣皇蒲謐中醫院靈臺縣電影發行放映公司
靈臺縣糧食局購銷儲運公司靈臺縣新集肉牛育肥場
靈臺縣獨店鎮景村磚瓦廠靈臺縣西屯糧食管理所
靈臺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靈臺縣郵政局上良郵電所
靈臺縣朝那糧食管理所靈臺縣郵政局西屯郵電所
靈臺縣郵政局朝那郵電支局靈臺縣郵政局竜門郵電所
靈臺縣計劃生育服務站藥店靈臺縣蒲窩糧食管理所
靈臺縣金湖包裝材料廠靈臺縣新開糧食管理所
靈臺縣郵政局百裏郵電所靈臺縣勤工儉學服務公司
靈臺縣生命之源健康水廠靈臺縣新緑源榨油廠
靈臺縣水産養殖試驗場靈臺縣土地儲備復墾中心
靈臺縣郵政局梁原郵電所靈臺縣郵政局邵寨郵電所
靈臺縣郵政局什字郵電支局甘肅省靈臺縣農業機械公司
靈臺縣郵政局星火郵電所靈臺縣康莊牧業有限公司
靈臺縣超越極速網吧靈臺縣中臺滿意飯店
靈臺縣朝那鎮環球網吧靈臺縣獨店鎮夢幻網吧
靈臺縣惠農種子經營服務部靈臺縣新華書店縣城門市部
靈臺縣郵政局獨店郵電支局靈臺縣邵寨鎮精博網吧
靈臺縣中臺鎮動力先鋒網吧靈臺縣朝那鎮海傑網吧
靈臺縣宏華液化氣供應站靈臺縣郵政局新集郵電所
靈臺縣郵政局五星郵電所靈臺縣竜門糧食管理所
靈臺縣北溝糧食管理所靈臺縣第三汽車運輸公司
靈臺縣保安服務公司靈臺縣邵寨糧食管理所
靈臺縣獨店鎮無極網絡靈臺縣什字鎮南門汽車站
靈臺縣什字鎮農具社靈臺縣星火糧食管理所
靈臺縣新開順達建材廠靈臺縣情懷一生婚紗攝影樓
靈臺縣馬強機製木炭加工廠靈臺縣中臺鎮時代網吧
靈臺縣新開常新磚瓦廠靈臺縣中臺鎮紅螞蟻網吧
靈臺縣新集糧食管理所靈臺縣百草園農牧試驗場
靈臺縣安利供熱有限公司靈臺縣朝那鎮科貝網吧
靈臺縣百裏糧食管理所靈臺縣什字鎮訊發網吧
靈臺縣柳新興大酒店靈臺縣中臺鎮零度空間網吧
靈臺縣藥業有限責任公司靈臺縣獨店天恩綜合經銷部
靈臺縣中臺鎮時盛網吧靈臺縣獨店糧食管理所
靈臺縣農機公司綜合經營部靈臺縣什字糧食管理所
靈臺縣鑫隆塑料製品廠靈臺縣招待所勞動服務公司
中國農業銀行靈臺縣支行靈臺縣市場服務中心
靈臺縣星火鄉綜合廠靈臺縣京華聯養殖場
靈臺縣什字鎮新浪潮網吧靈臺縣吊街糧食管理所
靈臺縣上良糧食管理所靈臺縣水務局物資供應站
靈臺縣什字鎮滿天星網吧靈臺縣中臺糧食管理所
靈臺縣梁原糧食管理所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靈臺縣支公司城區營銷服務部
靈臺縣農業機械公司朝那門市部靈臺縣上良鄉農業機械服務站
靈臺縣農業機械公司零售門市部甘肅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靈臺縣分校
靈臺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蒲窩信用社靈臺縣什字鎮恆順源商貿有限責任公司
靈臺縣機動車駕駛員服務中心靈臺縣第一中學勤工儉學印刷廠
靈臺縣鑫豐種業有限責任公司中國聯通有限公司平涼分公司靈臺縣什字鎮營業廳
平涼欣大商貿有限責任公司靈臺縣西大街捲煙超市靈臺縣源豐牧工商有限責任公司
靈臺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獨店信用社靈臺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西屯信用社
靈臺縣水務局物資供應站機電配件經銷部配件門市部靈臺縣華盛物業管理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靈臺縣支公司獨店鎮營銷服務部中國人民財産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靈臺縣支公司
靈臺縣正園房地産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靈臺縣分公司西大街營業廳
靈臺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北溝信用社靈臺縣中天恆基房地産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靈臺縣公路段勞動服務隊縣城招待所靈臺縣糧油購銷儲備有限責任公司
靈臺縣招待所勞動服務公司日雜二門市部靈臺縣農業機械公司縣城二門市部
靈臺縣永鑫城鄉公交客運有限責任公司靈臺縣水保局機修梯田服務隊
靈臺縣新開鄉農機管理服務站中????甘肅省????業集團靈臺縣????業有限責任公司
靈臺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新集信用社靈臺縣國營珍珠山林場林産品購銷部
靈臺縣恆誠出租汽車有限責任公司靈臺縣千源電力有限責任公司
靈臺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梁原信用社靈臺縣新華書店什字零售門市部
靈臺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邵寨信用社靈臺縣興農藥材産業專業合作社
靈臺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市場分社靈臺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新開信用社
靈臺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中街分社靈臺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瓦玉分社
靈臺縣興隴經濟技術開發實業公司靈臺縣糧油購銷儲備有限責任公司中臺分公司
靈臺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上良信用社靈臺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吊街信用社
靈臺縣千源電力有限責任公司城區電器材料門市部靈臺縣西屯永明農副産品購銷站
靈臺縣恆豐種業有限責任公司靈臺縣獨店鎮瓦玉靈豐米香醋廠
靈臺縣前進鐵附件有限責任公司靈臺縣興盛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靈臺縣華泰廣告有限責任公司靈臺縣忠興廢品回收有限責任公司子公司
靈臺縣正宇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靈臺縣鑫隆塑料製品廠芙蓉照相玻璃工藝店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甘肅有限公司靈臺縣公司朝那營業廳靈臺縣獨店鎮永祥綜合經銷部
靈臺縣朝那鎮永旺養兔專業合作社中國移動通信集團甘肅有限公司靈臺縣公司縣城第二營業廳
中國農業銀行靈臺縣支行邵寨營業所靈臺縣博物館旅遊紀念品商店
靈臺縣獨店緑塬秦川牛繁殖育肥場靈臺縣方正建築材料檢測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農業銀行靈臺縣支行獨店營業所靈臺縣新鑫糧油購銷有限責任公司
靈臺縣上良鄉鑫農養兔專業合作社靈臺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百裏信用社
靈臺縣溪河物業管理有限責任公司靈臺縣百裏鄉興發肉牛育肥場
靈臺縣民生物業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中國農業銀行靈臺縣支行朝那營業所
靈臺縣福恆商貿有限責任公司靈臺縣三諾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靈臺縣溪河熱力有限責任公司靈臺縣運通公交有限責任公司
靈臺縣糧油購銷儲備有限責任公司朝那分公司靈臺縣第三運輸公司藍天酒傢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甘肅有限公司靈臺縣公司什字營業廳靈臺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中臺信用社
靈臺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溪河信用社靈臺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朝那信用社
靈臺縣糧油購銷儲備有限責任公司獨店分公司靈臺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城關分社
靈臺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西關分社靈臺縣水務局物資供應站機電配件經銷部機電修理門市部
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靈臺縣支公司中國移動通信集團甘肅有限公司靈臺縣公司靈臺營業廳
更多結果...
分類詳情
張開邵寨鎮張開什字鎮張開朝那鎮張開蒲窩鄉張開北溝鄉
張開竜門鄉張開星火鄉張開中臺鎮張開獨店鎮張開新開鄉
張開西屯鄉張開上良鄉張開梁原鄉張開百裏鄉張開吊街鄉
張開邵寨鄉張開獨店鄉張開新集鄉萬寶川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