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 [顯示全部] : 中國 >河北 >滄州 > 媽祖廟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媽祖廟投訴電話滄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317-2080122
  河北省旅遊投訴電話:0311-85814239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媽祖廟位於黃驊市南排河鎮後唐村,相傳媽祖在後唐一帶與漁人共居,引導漁民出海捕魚,遇有風浪指引航嚮,並為當地漁人消災治病,當地漁民尊稱為師傅。師傅仙去後,為紀念其人,也為求得福佑,建有師傅墳。至95年,為恢復傳統文化遺産,由後唐村發起集資60萬元在師傅墳處建媽祖廟一座,供奉媽祖等六位師傅,其後,每月農歷初一,十五,周圍漁民都上香膜拜以求福佑,並順便交流物資,遂形成較大規模的廟會
No. 2
  媽祖廟投訴電話三亞旅遊投訴電話:0898-88392211
  海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898-653584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清光緒年,海南有位遊方道人吳華存遍遊海南諸島,尋訪煉丹修身之處,最終看中了蜈支洲島的風水,欲在此結廬面居,煉丹修身。此事被當時的崖州知府釧元棣獲悉,隨即他也來到蜈支洲到達,看到如此秀麗的小島和絶佳的風水後,他人為這塊寶地不應為個人所用,理應造福於民。於是他製止吳道人的行為,有州府集資在島上修建了一處庵堂,取名“海上涵三觀”,供奉的是中國方塊漢字的創造者倉頡,這在國內是非常少見的,建庵時間是公元1893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清政府倒臺後,庵堂無人管理,漁民不知所供何神,便推倒塑像,改奉自己的航海保護神媽祖。
湄洲媽祖廟 Meizhou Matsu
湄洲妈祖庙
  湄洲島位於福建省莆田的東南方40多公裏處,從文甲碼頭乘輪渡20分鐘便可到達,島上有聞名海內外的媽祖祖廟,她就坐落在島北端的牛頭尾山麓。 湄洲島因形似娥眉而得名,面積14多平方公裏。這裏四季如春,緑樹成蔭,天藍水淨,空氣清新。島上景色秀麗,有號稱“天下第一灘”的黃金沙灘九頭尾,有“天然盆景”之絶的日紋坑,有鬼斧神工之妙的鵝尾山,還有如訴如歌的千古絶唱湄嶼潮音……
  1992年10月,湄洲島被闢為國傢級旅遊度假區。湄洲島還與媽祖的名字連在一起。 2006年05月25日,媽祖廟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媽祖本姓林,名默,人們稱之為默娘。她在人間衹活了二十八個春秋,可她的名字,卻被人們傳誦了一千多年。傳說她自出生至滿月,不啼不哭,默默無聞。她從小習水性,識潮音,還會看星象;長大後“窺井得符”,能“化木附舟”,一次又一次救助海難。她曾經高舉火把,把自傢的屋捨,燃成熊熊火焰,給迷失的商船導航;她矢志不嫁,把救難扶睏,當作終極的目標。公元九八七年九月初九,她在湄洲灣口救助遇難的船衹時不幸捐軀,年僅28歲。她死後,仍魂係海天,每每風高浪急,檣桅摧折之際,她便會化成紅衣女子,伫立雲頭,指引商旅舟楫,逢兇化吉。千百年來,人們為了緬懷這位勇敢善良的女性,到處立廟祭祀她。自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直至清代,共有14個皇帝先後對她敕封了36次,使她成了萬衆敬仰的“天上聖母”、“海上女神”。
  湄洲媽祖廟是全世界二千多座媽祖廟(宮)的祖廟。經過千百年的分靈傳播,隨着信衆走出國門,媽祖也從湄洲逐漸走嚮世界,成為一尊跨越國界的國際性神祗。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世界有媽祖廟(宮)2500多座。根據1987年臺灣報刊統計的數字,臺灣省的媽祖廟(宮)有800多座;香港、澳門地區有57座;國外有135座,分佈在日本、韓國、越南、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印度、菲律賓、美國、法國、丹麥、巴西、阿根廷等17個國傢。全世界媽祖信衆約有2億人,單臺灣省就有百分之七十的人信奉媽祖。
   湄洲媽祖廟建於宋初,開始僅“落落數椽”,名叫“神女祠”,經過多次修建、擴建纔形成規模的。其中鄭和、施琅等歷史名人就力主擴建過,形成建築規模,日臻雄偉,最後形成了以正殿、偏殿等五組建築群,16座殿堂樓閣,99間齋捨客房;畫梁雕棟,金碧輝煌,恰似“海上竜宮”。後來廟宇幾經損壞,日漸破敗,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期間(1966-1968年),媽祖廟受到了嚴重的毀壞,幾乎“夷為平地”。
  八十年代來,媽祖廟纔陸陸續續開始重建,尤其是近十年來,臺灣媽祖信徒到湄洲島祖廟進香日漸增多,目睹媽祖廟的現狀,海峽兩岸媽祖信徒同心協力,自願捐物捐資,進行大規模的修復興建。如今,湄洲媽祖廟不但重顯光彩,而且建築規模遠遠超過了歷史任何時候,更加富麗堂皇。目前祖廟建築群是以前殿為中軸綫進行總體規劃佈局,依山勢而建,形成了縱深三百米,高差四十餘米的主廟道,從莊嚴的山門,高大的儀門到正殿,由323級臺階連綴兩旁的各組建築,氣勢不凡。在祖廟山頂,還建有14米高的巨型媽祖石雕塑像,面嚮大海,栩栩如生。伫立山頂,極目遠眺,山海茫茫,水天一色;回望山下整個廟群盡收眼底,構成了一幅瑰麗壯美的山水畫。
  在媽祖廟附近,有“升天古跡”、“觀瀾”石、“媽祖鏡”、“潮音洞”等景觀,廟裏還有重修碑記、御賜金璽、御賜匾額等文物。
  “升天古跡”摩崖題刻在媽祖廟寢殿後的一塊巨大石壁之上,旁有一行小字:住持僧照乘和尚叩立世原洋。石壁上隱約可見千年前僅“落落數椽”的“神女祠”、“人”字形造型。伫立此處,舉頭西望,對岸賢良港隱約可見。相傳,默娘就是在此附近的“石鼓”上坐化升天的。
  據《世界媽祖廟大全》提供的最新數字,目前,全世界已有媽祖廟近5000座,信奉者近2億人。
  在這些媽祖廟中,有很多是很有特色的,這裏介紹的僅是其中的幾個。
平海天後宮 Ping Haitian Temple
  平海天後宮平海天後宮(國傢級文保)創建於宋鹹平二年(公元999年),是全世界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宮殿式原構媽祖行宮,是世界第一座媽祖分靈廟。
  平海天後宮用108根大杉木柱、支、頂、承、拉、純土木結構的古建築,俗稱“百柱宮”。“工字型”佈局,“霸王拳”構造,更體現出她的獨特和原構造型,經中國高級古建專傢鑒定,為國傢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宮內完整地保留着宋、元、明、清時期的相關材料。清康熙二十一年福建水師提督、總督姚啓聖率三萬水師、223衹戰船、集結平海衛、平海澳訓師待機進剿臺灣。因幹旱缺水,水師將士士氣低落,軍心不振。之後,施琅將軍誠心祈求媽祖顯靈庇佑,掘枯井“涌泉濟師”。“澎湖之戰”,媽祖顯靈調遣“千裏眼”、“順風耳”兩將軍率天兵天將參戰。危難時,媽祖顯靈,“漲水助戰”化驗為夷,旗開得勝,留下美麗動人的故事。
  收復臺灣前,施琅將軍把平海天後宮媽祖神像恭請在旗艦上,庇佑護航。登島後把媽祖神像供奉在臺南大天後宮,成為開臺的首尊媽祖金身。
  康熙二十二年,施琅回朝奏請清政府,重修平海天後宮,重塑媽祖金身,撰寫傳頌媽祖顯靈賜水的《師泉井記》(石碑保存完好),並親筆寫下大楷書“師泉”石碑立於井邊(保存完好),這一古老石刻,是清政府收復臺灣,統一祖國的歷史見證。
安平開臺天後宮 Anping Founding Tin Hau Temple
  安平開臺天後宮安平開臺天後宮正門,位於臺灣省臺南市安平區國勝路32號,專門供奉護佑鄭成功的“護軍媽祖”。它創建於1668年,並於1962年重建。1990年宮內曾發生大火,但三尊媽祖像卻安然無恙,以後再次重建,於1994年完工。
  安平「開臺天後宮」現有的建築主體具有現代建築的架構,正殿裝修華麗,雕梁畫棟。正中央供奉大媽、二媽及三媽三座軟身雕像,每尊高約四尺,如同真人一般。
  在宮外的墻上,用石材刻上了許多有關鄭成功的故事。
  安平開臺天後宮,位於臺南市安平港,為臺灣島上歷史較為悠久的媽祖廟之一。建於清康熙七年 (1668年),為迎取福建湄洲島媽祖神像而建,建時稱安平媽祖廟。1683年媽祖被敕封為天後,安平媽祖廟遂被改為開臺天後宮。現臺灣有許多媽祖廟內的媽祖神像均是從此廟中分靈出去的。
連江媽祖廟 Lianjiang Matsu
  媽祖廟,又稱天妃廟、天後宮。連江媽祖廟,始建於元延佑四年(1314年),舊址在縣城竜津坊,康熙38年(1699年)移建崇雲鋪,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又募建於資壽鋪之資壽院左。乾隆五十二年、五十六年屢有重修。1989年夏重修。隨後重建前座戲臺,重塑神像金身,廟宇金碧輝煌,立於敖江濱。
  特別值得一提是1989年重修時,在東廊發現砌於照墻中的四塊碑勒,均為清乾隆二十六年至五十九年間(176l一”94年)三次重修媽祖廟時立。碑高2.5米至2.7米,寬 0.8米至0.9米,碑額篆體,碑文楷體,歷經200多年風風雨雨,依然氣勢雄渾,筆力蒼勁。其內容記載清代連江緑營戌臺官兵,及來往於馬祖列島海域從事????運貿易的商人,踴躍為媽祖廟捐獻香燭費簡況,是海峽兩岸共同信仰媽祖的歷史佐證,彌足珍貴。近年來,回連江探親、旅遊、洽談貿易的臺胞無不到媽祖廟朝聖進香,捐資贈匾。媽祖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充分展示了兩岸中國人勤勞勇敢,扶弱濟貧,救苦救難的美德。
泉州天後宮 Tin Hau Temple in Quanzhou
  泉州天後宮,是中國首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媽祖廟,始建於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它位於泉州市區天後路,占地面積約13畝,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廟內除了保存較完整的大殿、後殿等古建築外,近年來又陸續修復了山門、戲臺、鐘鼓樓、東西長廊、梳妝樓等多處建築,是現存媽祖廟中規模較大、年代較久遠的一座,建置於宮內的閩臺關係史博物館收藏有大量的珍貴歷史文物和民俗文物。
  泉州天後宮對媽祖信仰在海外的發展與傳播具有重要的意義。歷史上,媽祖信仰由於泉州民衆的不斷嚮外移民和貿易活動而遠播祖國大陸及臺、港、澳各地,因此,泉州天後宮至今在廣大海外仍享有較高的聲譽,許多海外同胞都稱其為“溫陵聖廟”,每年大約有3000多個海外團隊前來參觀朝聖。
天津天後宮 Tin Hau Temple in Tianjin
  天津天後宮天津天後宮,俗稱“娘娘宮”,始建於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後來又經過數十次重建和重修,是世界三大天後宮(福建湄州祖廟、天津天後宮、臺灣北港朝天宮)之一。它位於天津舊城東門外海河三岔河口西岸、古文化街正中,坐西朝東,占地5352平方米,建築面積1734平方米,從東至西由戲樓、幡桿、山門、牌坊、前殿、正殿、鳳尾殿、藏經閣、啓聖祠以及鐘鼓樓、張仙閣和4座配殿組成,是天津市現存最早的一處古建築群體,也是天津城市形成和發展的搖籃,因此曾有“先有娘娘宮,後有天津衛”的說法。
  天津天後宮曾於1954年、1982年先後兩次被天津市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又以其天津民俗文化發祥地之地位成為天津民俗博物館的所在地,除保留天後宮復原陳列外,還陸續開闢了以展示天津民俗民風為基礎內容的陳列展覽,比較係統地介紹了漕運、婚育、商業、民間生活、民間藝術及民間信仰等習俗內容,並興建了長69米的天後碑廊,描繪出一幅幅極具個性的、地域文化的歷史風俗畫捲,成為中外人士觀光遊覽的勝地。
芷江天後宮 Zhijiang Tin Hau Temple
  芷江天後宮:是中國內陸地區最大的媽祖廟,位於湖南芷江侗族自治縣境內,建於清朝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屬於湖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媽祖廟融古代建築、浮雕藝術於一身,具有較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和文物保護價值,其前坊後宮的石坊上刻有50幅浮雕,栩栩如生,雕刻技藝精湛,有“江南第一坊”之稱。
  由於130餘年未曾大修,歷史風雨的剝蝕和人為的因素,使木質結構的天後宮木柱、橫坊、板墻等損毀嚴重,因此,從1999年起,芷江侗族自治縣開始對其進行整體維修,經過3年努力,並花費數百萬元資金後,2002年,該天後宮已重新對外開放。
澎湖天後宮 Tin Hau Temple in Penghu
  澎湖天後宮,全臺灣最古老的澎湖開臺天後宮,相傳始建於明萬歷二十年(公元1592年),廟內雕梁畫棟,刻工精細,古香古色,美不勝收。每年農歷3月23日媽祖神誕日,澎湖天後宮都要舉辦大規模的媽祖海上繞境活動,藉以祈求風調雨順,闔傢平安。
  位於澎湖馬公市區的天後宮是全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相傳遠在明朝萬歷年間興建,迄今超過400年歷史,尤其清康熙年間施琅上奏加封媽祖為天後。全臺灣約有媽祖廟超過500座,臺南縣最多64座,由於供奉來自大陸湄州、泉州各地不同分靈,塑像面容着色有紅面、烏面媽祖之別,惟獨澎湖天後宮是欽封“天上聖母”,所以是獨一無二的金面媽祖。
  澎湖天後宮後殿藏有臺灣最早的一塊碑刻,上刻“瀋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幾個大字。據說十七世紀初葉,荷蘭人利用其經濟軍事實力,占爪哇,設東印度公司,企圖與我國貿易。但當時明朝實行海禁,非朝貢國不得通商。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荷蘭提督韋麻郎用大泥(今泰國境內)華僑潘秀之策,致書明朝疆吏,望允荷通商,因無回音,旋率艦於7月12日登陸澎湖,以便打探。閩中大吏聞此情,急派都司瀋有容往見韋麻郎於媽祖宮(即天後宮),鏗鏘陳辭,曉以利害。韋麻郎知通商無望,求戰亦無勝算,乃於10月25日灰溜溜離澎而去,書寫了中國人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光輝一頁。
廟島顯應宮 Temple Island Xianying Palace
  廟島顯應宮:中國北方建造最早、影響最大的媽祖廟,建於北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經元、明、清幾朝皇帝册封,一度被稱為“天下第一娘娘廟”而名揚於世,廟島也因此在長山列島中獨領風騷,成為南北島嶼之間文化交流的中心,歷時800多年之久,故長山列島現亦稱廟島群島。
  顯應宮在“文革”中曾遭到破壞,1983年在中央有關領導的重視下得以修復。它坐落在山東長山列島中廟島的北部,南北傍山,東西臨海,四周有諸島環衛,整組建築群包括前、中、後殿和戲樓等,南北長166米,東西寬66米,總面積萬餘平方米。大殿東側還建有中國第一個縣級航海綜合博物館,開設有中國造船史、海運史、航海技術史、海上兵事史和鄭和紀念館等。
   2003年8月,顯應宮舉行了福建湄洲媽祖和臺灣北港朝天宮媽祖移駕安奉儀式,同時,還將廟中所存的清鹹豐皇帝御筆親書的“神功濟世”匾重新修復,為南北民俗文化的進一步融合和媽祖文化的進一步發揚光大增添了新的內涵。
北海潿洲島天後廟 Tin Hau Temple in the North Sea Weizhou
  北海潿洲島天後廟 是潿洲島漁民為驅邪求平安而建的一座古廟,也稱三婆廟,原廟建於1732年(乾隆三年),後被山體塌方壓倒,現有的三婆廟為近年新建。常有居民來此求簽拜佛,四時香火不斷。
湛江赤坎文章灣村天後宮 Chikan Zhanjiang article Wan Tin Hau Temple
  媽祖廟,又稱“天後宮”。位於廣東湛江市赤坎區前進路。原廟始建於清康熙年間,1963年拆除,1999年由赤坎(區)文章灣村民集資重建。新修的媽祖廟仍繼承中國廟宇建築的傳統風格,雕梁畫棟,造工精緻。尤其是大門兩根蟠竜廊柱,采用全石通雕的工藝,頗有氣勢;屋脊和飛檐上裝飾着各種石雕鳥獸,富有民族特色。媽祖是福建一帶漁民奉祀的神靈,據說原名叫“林默”,女性,宋朝人,居湄洲嶼,曾於風暴中衹身出海救父兄,後被人尊為海上神靈,清朝時被帝王封為“天後”,因而“媽祖廟”也稱“天後宮”。由於海峽兩岸都信奉“媽祖”,每當祭祀媽祖大典,兩岸同胞信衆都一起參加,因此被稱為“海峽和平女神”;許多海外華人也信奉媽祖,不少華人聚居之地都建有媽祖廟,外國人稱媽祖為“中國的海上女神”。宋元之際,福建莆田官民隨宋帝南逃,至赤坎文章灣海邊處定居,原籍福建的“媽祖”香火也隨之而來,並供奉至今。今廟前有一楹聯為證:“湄祖分靈遷赤土,文母香火繼莆田”。
澳門天後宮 Tin Hau Temple Macau
  澳門天後宮,2003年10月4日剛剛落成,歷時2年半,耗資2億澳門元。它坐落在澳門路環島的疊石塘山上,占地近7000平方米,是澳門迄今規模最大的廟宇。整個建築按照閩南古建築風格設計建造,並參照福建、臺灣等地媽祖廟的傳統規製佈局,宮前有長達60餘米的階梯,厚實華麗的牌坊式山門、漢白玉圍起的祭壇和由回廊連為一體的大殿、梳妝樓、鐘樓和鼓樓等。主殿坐西朝東,氣勢恢弘,樓臺宇頂雕竜飛檐,金色琉璃熠熠生輝。宮內雕梁畫棟,金碧輝煌。高達3米的媽祖塑像鳳冠霞帔,慈眉善目,儀態端莊。
  作為世界上惟一以媽祖命名的城市,澳門早在1488年就在內港建起了第一個媽祖廟——媽祖閣媽祖閣(又稱媽閣廟),並從此香火旺盛,經年不斷。上個世紀末,澳門已經在疊石塘山上建造了一座高19.99米、重500多噸的媽祖漢白玉塑像。據說,這是目前全世界最高的媽祖娘娘塑像。
新加坡天福宮 Thian Hock Keng Temple in Singapore
妈祖庙 新加坡天福宫
妈祖庙 新加坡天福宫
妈祖庙 新加坡天福宫
妈祖庙 新加坡天福宫
  新加坡天福宮,坐落在市區直落亞逸街(華人稱源順街)的牛車水(即唐人街)內,由新加坡華人所建,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廟宇之一,目前已被列為國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介紹,在1821-1822年間,天福宮僅是一座簡陋的菩薩廟。後來由於香火日旺,從1839年開始遷到直落亞逸街重建,1842年建成。宮內的花崗石柱和木祭臺等都是從中國福建運去的,神像也是於1840年從中國運去的。
  整座宮殿氣象巍峨,廟內寬敞雅潔。正殿最高處挂有光緒皇帝1907年賜的九竜匾,上書“波靖南溟”,字框四周是竜的浮雕。另一塊題為“顯徹幽明”的匾額是清政府派駐新加坡第三任領事左秉隆奉獻的。宮的後殿供奉着佛祖釋迦牟尼的塑像。其對面是孔子的坐像。殿堂裏還放有幾塊刻有當年捐款建廟者的姓名或船衹的寶號的石牌。
數字動畫《海之傳說-媽祖》卡通電影 Digital animation "Legend of the sea - Mazu" cartoon film
  數字動畫《海之傳說-媽祖》由北京中影集團聯合影視有限公司與臺灣中華卡通製作有限公司聯合攝製出品發行,卡通電影從前期企劃到製作完成共花費三年的時間,製作投資1500萬元人民幣,總動畫繪製張數達十五萬張,動員海峽兩岸近兩百名動畫創作藝術傢共同攜手完成,內容采用先進的 3D 2D 畫面方式製作,在最重要的海水場景與畫面特效上,更是由製作團隊運用全 3D 影像計算機軟件演算而成,畫面精美,故事精采,有歡樂有淚水,有 Q 版千裏眼、順風耳陪伴小媽祖行醫、學法術,有媽祖為了保護人民用盡氣力的感人情節。
  數字動畫《海之傳說-媽祖》於2007年暑假期間在兩岸三地同時上映,並規劃華語、閩南語與粵語等三種版本,音樂創作邀請到知名音樂人姚謙特別量身打造,主題麯為揚名國際的旅居加拿大華人歌手朱哲琴主唱,與肩負閩南地方戲麯歌仔戲傳承使命的臺灣明華園當傢小生孫翠鳳將演唱閩南語版本主題麯,兩人悠揚清亮的歌聲與韻味渾厚的嗓音,更增添本片的精采可看度;全片由留美歸國的鄧橋擔任製作總監,傑出創作動畫師林世仁導演與製片鄧亞剛、美術高文裕、張偉、造型楊數鵬、後製李武浩、鬍正宗、呂敦偉等數十位企劃、編導團隊聯合精心製作,黃金製作陣容讓媽祖美德精神精彩再現。
英文解釋
  1. n.:  a Mazu temple
相關詞
湄洲旅遊聖地香港法定古跡香港宗教建築香港歷史建築建築宗教廟宇
遺址大王宮福建古跡
包含詞
媽祖廟會西潮媽祖廟坑田媽祖廟
湄州媽祖廟三亞媽祖廟北港媽祖廟
黃驊媽祖廟西沙和南沙群島的媽祖廟日本橫濱中華街媽祖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