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芦浦镇简介
芦浦镇,位于玉环县本岛北端,濒临乐清湾,与雁荡山隔海相望。全镇陆地面积19.67平方公里,辖16个村,镇政府驻地莲花岙10号距县政府驻地珠港镇5.7公里。清代属十三都;民国时期辖一至十四保;1949年解放后,建有芦岙、井头、深浦三乡,1956年三乡合并,命名为芦浦乡,乡名取辖地芦岙和深浦名一字组成;1958年改为芦浦管理区,属楚门人民公社;1961年建芦浦人民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时置芦浦乡;1994年撤乡改镇后,称芦浦镇。
镇域依山傍水,是山海之利兼得的黄金宝地。有省级特色医药包装功能区块和省级“蓝色工程”示范功能区块,是我国股份合作制发源地之一,相继被命名为首批省定标准“小康镇”、“新农村镇”,首批台州功能区块强镇“战略目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行政村名称
小 沙 小沙 隔岭
大 沙 大沙头 小岙
红 山 中岙 大坑岙 外岙 里岙 红山中
金 山 金山 方家山头 对面山
分 水 月 丘 分水山 小塘里 蔡家 林家 新塘
上 岩 上岩 大坦 大岗头 毛竹园 十亩垅 对面山
江 家 下江 上江 中江
小塘岩 小塘岩 小塘
大 塘 隔山 岭外 塘岩 岙潭
井 头 下街 连花岙 陈家 王家 上街 杜家 上厂 营房前 弯里 坑口 水井里 矮山头
隔 岭 隔岭 小湾 泮家山头 蛇屿 后山 岙里
百 丈 百丈
道 头 道头 后半塘 下道头 上道头 前半塘 牛头山 山嘴头 中央厂 营房下 小湾里
尖 山 尖山脚 三眼斗门 大岩头 狮子岩脚 采桑岭脚
游 门 游门 大坝 半山 小沙 中岗 老鹰窝 当屿塘 知青塘
大 坑 大坑
苍南芦浦
芦浦镇地处浙南沿海,隶属浙江省苍南县,位于鳌江入海口,东临巴曹港,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交通便利,距苍南县城20公里、温州市区60公里,温州机场70公里。全镇现有平原面积约10平方公里,滩涂面积2平方公里,山地面积2平方公里,辖芦光、芦浦、县后、南宕、黄楼下、前垟底、东门垟、林家院、石路、前垟、鉴后垟、鉴后东、鉴后西、增产、儒桥头等15个行政村居,总人口2.3万。芦浦镇是一个文化积淀深厚、人文古迹众多的千年古镇,年糕桥、相国府两处古迹遗址已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芦浦的油蟾、沙鳝等海涂特产以其质嫩、味美而闻名浙闽。
2006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2.25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农业总产值11172万元,同比增长6%;工业总产值7965万元,同比增长15%;实现财政收入424万元,同比增长35%;农民人均收入4658元,同比增长12%。2007年,在镇第十二次党代会和镇第十二届一次人代会上,镇委、镇府提出今后五年全镇工作重点是以“打造临港产业城,实现后发新跨越”为战略目标,深入实施“七大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七大建设”, 即实施新农村新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实施“产业强镇”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临港产业基地建设;实施城镇提升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城镇规划建设;实施“生态建镇”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文化立镇”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实施平安和谐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实施全面改革创新战略,加快推进执政能力建设,为打造富裕、文明、和谐的现代化临港产业城而努力奋斗。
热情的芦浦人民真诚地欢迎海内外客商前来芦浦观光考察、投资创业,我们一定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质的服务、最高效的工作方式,与您一道筑就芦浦辉煌的明天。
芦浦古镇历史上可溯源至唐、五代。旧为吴越王屯兵处。(钱库是吴越王道场)。芦浦又称芦江、南监。解放前是“江南”三条半街之一,现在是临港产业基地启动区块。文化积淀深厚,人文古迹颇多,主要有:年糕桥、国相牌坊、芦江寺、报恩寺、净慧庵、海云寺等。所以芦浦可以打旅游牌,争取列入县旅游线路,发展农家乐,为建设旅游强镇而努力。
一、芦浦的地名
相传昔时其地有江浦入海,浦之两岸长满芦苇,芦花泛白又称芦江,宋天圣中元甲子年(1024)圣僧周思铎在芦浦建寺名芦江寺。(芦浦原有一个芦江居民区)芦浦还有一个称呼叫“南监”。早在北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朝庭在温州设天富南、北监盐场,其天富南监盐场就设在芦浦,约在今东门垟、石路、林家院三村之间。明时(1368)迁场廨于芦浦城内,至顺治十八年“迁界”毁,“展界”后恢复至解放后,因而盐业、鞭炮、养蜻子为芦浦三大经济支柱。现在芦浦好多村居地名均与南监有关,如1、东门垟村,即南监东门之垟(杨);2、监后垟,即南监后面之垟,(现含前垟、监后东、监后西、监后垟四村);3、南宕:意即南监南边的地方;4、前垟底:南监前面之垟心底。
宋时彭仲刚(1143-1194)写过一篇《南监地舆记》称:南监旧称县治,前志不可考,然地滨大洋,前抱远山,后环鳌江,枕以白沙塘,土脉丰旷,形胜甲于东瓯……。
《四库全书》里有《芦浦笔记》十卷为南监盐课司刘昌诗撰。
二、芦浦的古迹
年糕桥:(抗日纪念亭)
年糕桥,苍南县志载为苍南境内第一古桥。桥沿上题刻为:时嘉祐七年岁次壬寅十一月甲辰朔二十一日甲子树特记矣,勾当僧加遂首座僧如及住持沙门良辰石匠杨小。现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5月公布),该桥系单孔石梁桥,南北走向,长6.6米,宽1.6米,历史悠久,保存完整,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价值。原来的年糕桥(本地人叫糢糍桥)是小桥流水;近年填河断流,垃圾成堆,如不保护,将成废桥。这次文物普查引起县文物馆等部门重视,拨款维修;清淤、砌石、建护栏,三面青石栏杆24档,里花外字,邀请书法家分别用隶、楷、行草等字体题写芦浦当地先贤诗词,颇具特色。年糕桥畔现又新建一座芦浦抗日纪念亭。是纪念抗日阵亡将士吴振武的,解放前建有一座《抗日阵亡将士吴振武纪念碑》,惜毁于文革,今其族人复建纪念亭(碑),以不忘先烈,启迪后昆。
国相牌坊(应氏古宅)
芦浦还有一处文物保护点是:国相牌坊,位于芦浦应家底,建于明代,牌坊为白石仿木结构,面南而立,正面横题《忠勤良佐》,背书《相国》二字,均楷书阴刻,额两侧对称雕刻如意纹,梁柱粗壮,结构坚实,造形朴繁大方,是芦浦应氏十一世祖应晚恩(1506-1571)立,为的是纪念其二世祖应节严。国相牌坊里面是“应家古宅”,坐东面西,由台门、前厅、厢房、后厅等构成三进合院,木结构建筑,占地2000多平方,俗称“三退九明堂”瓦当、木雕、砖雕随处可见门前原有旗杆和匾额《存耕堂》。应氏古宅约建于乾隆年间,历经岁月沦桑,现风雨飘摇,破旧不堪,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芦江寺(报恩寺、净慧庵)
芦江寺有江南第一寺之称。始建于公元1024年前后,第一任住持周思铎,法名宝英,俗称:圣僧和尚。传说神通广大,佛法无边;至今民间尚流传“水井运木”、“符伏泥鳅精”、“锄劈石狮鼻”、“铁锅镇狐妖”、“糢糍变桥”等神话。乡俗“过八寺”就是从芦江寺开始的。明·桑瑜《戊戌春盘盐南监寓芦江寺》诗曰:脱却轮蹄到上方,回头尘海转茫茫,隔帘啼乌东风软,满地落花春雨香,催课一心关铁冶,计程何日到金乡。老僧独坐清如许,却笑官家有底忙。民国时鲍铭书主持的县农桑局曾设在芦江寺办公。到解放初,芦江寺已断墙残壁,面目全非。1993年圣僧“托梦”盼望修复芦江寺的事传得飞飞扬扬。短短半月,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蜂涌而至;圣僧墓前香烟缭乱,人头攒动,人们慷慨解囊,没几天集资130万元,轰动江南垟。于是重建了芦江寺大雄宝殿,化三万元请赵扑初题写芦江寺名。翻修圣僧墓时出土“砖刻文物”,上书:塔·皇宋天圣中元甲子年,勾当僧宝英并周思铎字样。四年前芦江寺木结构大雄宝殿又毁于火魔。现在的芦江寺是劫后重辉,尚未装修好,但几副楹联颇有特色。正门:十里平畴恍见芦花映雪;千年古刹犹闻僧众诵经。殿内二副:1、形胜甲东瓯秋来最壮芦江涨;圣僧留古刹劫后重辉佛法扬。2、尘劫历经世利已看穿万里浮云归化境;法lun常转恶缘皆摧破一泓秋水沁禅心。
芦江寺旁还有一座报恩寺,说的是柘园三世祖陈琪为纪念其母窦氏难产在母子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坚持提出“宁我亡求子存!”的伟大母爱,捐田八十四亩在芦江建造报恩院(后称报恩寺)晨钟暮鼓,侍奉香灯以报其母舍身保子之恩。陈琪唐大中二年(848)登进士第,官拜朝议大夫,其墓在芦江寺不远处。惜被翻新。元大德九年(1305)平阳州判皮元请报恩寺住持智融讲师化缘筹资修建舥艚阴均陡门,使四都四十万亩水田免遭旱涝。
芦江寺旁还有一处净慧庵,整天庵门紧闭,以求清净;庵不大但精致,后殿新建金碧辉煌。供奉的千手观士音菩萨新开光不久,造型生动,熠熠生辉。庵中有小园、草坪、假山、石象、玲珑有致,别有一番情趣。
海云寺
海云寺离芦浦街二里许,芦浦往龙港出口处,西靠龙一舥公路,东濒大海,地处空旷,寺前六座黄色经幢,别开生面。庙门低矮,初一进去与其它寺庙无殊。出了天王殿,到了大雄宝殿也未感异样,顺着走廊往后走,但见眼前一亮,视野宽阔,远处“万佛楼”三字赫然入目。走近一看还是木鱼法师的墨迹。楼前二尊高二米许的白石大象分列左右,脚踏巨莲,雕刻精细,蔚为壮观。丹墀盘龙石刻也颇生动,拾级而上进入二楼,推门一看,大吃一惊,但见三尊菩萨左右、背后、密密麻麻的木格内镶满铜质佛像,令人眼花撩乱,过道深幽,倒转轮回,据说一万尊不多不少,故称万佛楼,每尊360元,该多少钱。综观海云寺布局规模在江南垟众多寺庙中也称佼佼者,唯绿化尚嫌不够。海云寺前身“会善堂”。始建于南宋咸淳乙丑年(1265)。
芦浦的其它古迹还有芦江义冢、二井(杨八万洗马池)、杨老爷殿、大榕树、雍正“螃蠏坟”、圣僧墓、民国盐行等。
芦浦有三个全县第一。1、年糕桥,全县最早的古桥;2、佛教:县志载:会昌五年(845)武宗下令灭佛,僧、尼被勒令还俗。至大中元年(847)宣宗恢复佛教。是年,芦江(今芦浦)始建报恩院;3、基督教(循道公会),其前身为“偕吾会”。由英、美、加拿大传入中国。清光绪十四年(1888)偕吾会传道员曾数次来芦浦街上逐家布道,分发《福音》活页和《四福音》单行本,引人信教。次年,在芦浦创建县内第一座偕吾会教堂。民国28年(1939)并入基督徒聚会处。
林家院天主教始建于1918年,是江南垟较有影响的教堂。
芦浦新的景点——杨林花木种植园也在年糕桥畔,园内绿树成荫,花香鸟语,假山、亭榭、池塘俱全;日本甜杮、台湾沙糖桔、香柚、胡柚、芦柑、瓯柑品种繁多。鸡、鸭、鹅树丛觅食;竹林初成、芭蕉听雨,好一派世外桃源景象。
三、芦浦的人物
芦浦为杨、林、徐等姓氏聚居地,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地方。官最大是芦浦应氏二世祖应节严(1211-1300)字和父,七岁中神童,宋淳祐间(1241-1252)文、武双进士;官至刑、吏二部侍郎,宝谟阁侍制,历迹四朝。晚年著有《平坡集》若干卷。南宋爱国诗人林景熙有“故侍制吏部侍郎应公墓志铭”,记其生平。
杨谦度,宋淳祐(1241)特奏名进士,临安教谕,著有《绿云居诗文钞》、《国史较正》等。
南宋咸淳间父子同科文、武进士杨林、杨应卯。杨林任湖北制置司制干,抗元而死,勅赠威武将军。其子杨应卯,文科进士,1276年春与“江南十八子、泪洒江心寺”。拜会文天祥丞相,共商抗元大计。
元代有杨建宇,勅封东南忠勇杨十元帅,崇祀报安寺。
明代有被汤信国公汤和奉旨建金乡卫时怀表上请以“三俊”奖其门的杨孟文、仲文、叔文三公。还有杨譓著有《发蒙备用》、《芦江乡约》、《杨氏族规》等书。
清代有杨诗父子。杨诗父杨润(1772-1810)著有《文献遗珠》二卷,《禁娼妓碑》等。
杨诗号葩园(1806-1860),其父杨润英年早逝,靠其母刘氏以纺织授经完成启蒙学业,从小好读书,常手不释卷,过目成诵。继其父遗志,搜辑温州先贤遗文轶事,就“遗珠”增补成“联珠”、“遗珠”、“明珠”共120卷,(尚存温州图书馆),还有其它著作共14种,温州郡守裕璋称为“五县博士”。曾设帐夏口“少有园”与吴荣烈子吴乃伊;名宿鲍台相交甚笃。刘绍宽有诗赞曰:扑学清才世少双,搜罗吉羽遍乡邦。遗珠沦海今难觅,一卷留传谏果窗。
芦浦的盐民革命斗争也可歌可泣。1927年2月,白沙吴信直带头成立南监盐民协会。副会长林可章(1886-1927)被捕壮烈牺牲,时年四十一岁。
抗日战争期间,芦浦乡共有11人抗日阵亡,其中军官二名,吴振武、杨敷泽。
近现代著名人物有:杨荣泉(1890-1962)字志石,号杨湜。清举人,日本留学,先在司法界供职后转军界。最后官至民国空军司令部审核科科长。上校军衔。与东括底郑孟特诗词唱和(见《南监杨氏》187页)。
杨启修(1893-1950),字逸骥,号杨诚。毕业于保定陆军学校,民国政府参议,少将军衔。
林杰,原名林大松(儒桥头人,后迁鳌江阳屿村),曾任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杂志编辑组组长。后为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文史哲专家。
华侨有杨乃玉、杨乃立兄弟等。杨乃玉,1944年生,巴西福特汽车厂总工程师;杨乃立,1946年生,巴西巴日联营钢铁公司总工程师。两人均为我县华侨科技界中著名人物,入编“县志”。
教授有杨介更,浙大教授,专攻硅酸盐专业。
企业家有仪邦集团总裁,全国政协委员应仲树等。
博士、硕士生多名(略)
四、芦浦的特产
芦浦海鲜名闻遐迩,蛏子、沙蒜、筷头鳟、软壳蝤蠓、油鳝、香螺等“涂头货”令人津津乐道,不少人慕名而来。沙蒜煮粉干、清蒸蝤蠓、芦浦肉饭令人垂涎欲滴!以前是店前人流不断,屋后舟楫纷至。以蛏子养殖为主的海涂养殖、捕捞,成了芦浦“三大”经济支柱之一,并延续至今。(其它二项:盐业、鞭炮均已退出历史舞台)代而起之是应运而生的纸箱包装业,及无纺布袋加工业,已形成市场,辐射浙南闽北,成为当地经济新增长点。而临港产业基地的启动与开发为千年古镇芦浦迎来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随着“后发崛起、全面跨越”;蔚蓝的海洋孕育着无限生机,蜿蜒的海岸延伸出无尽希望,愿芦浦的明天更美好! |
|
镇政府驻莲花岙10号。面积19.67平方千米,人口1.64万人。邮编:317608。辖16个行政村:井头、小沙、大沙、红山、金山、分水、上岩、江家、小塘岩、大塘、隔岭、道头、尖山、百丈、大坑、漩门。 |
|
芦浦镇日前在乐清湾网箱养殖基地建立“蓝色工程”海上党支部,近百户网箱养殖户组成4个组分别由1名党员负责联系。该党支部的建立,使来自邻县温岭及本县城关、沙门、清港、芦浦等地的党员能够在海上过正常的组织生活。同时规范网箱养殖有序竞争,相互传播科技、提供市场信息,实现科技、信息资源共享,使养殖业蓬勃发展。并增强了凝聚力,在防台救灾中心及时组织疏散、保护生命财产安全,发挥领导核心、骨干作用。
面对挑战,该县以芦浦现有医包企业为基础,利用该镇荒芜土地,规划建成3000余亩医药包装工业园区。该园区自2001年9月动工以来至今年9月,现已投入资金1.8亿元,开发面积已达930亩,入园企业19家,申请入园企业30多家,今年入园企业产值可达2亿多元。一个国家级医包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
园区的建设,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外地企业入园。温州一家纸箱厂落户园内,投资1500万元,今年4月动工,8月便投入生产,年产值达3000万元。该镇以园区建设为龙头,工业生产快速发展,1至8月,产值、税收均比去年同期增长近20%。规模企业产值已占总量的33%。该县医包基地逐渐打响品牌,在上海全国医包产业说明会等全国性产品展销会、推介会上,产品抢手。 |
|
- : Lupu Town
|
|
芦浦 |
|
红山村 | 分水村 | 百丈村 | 井头村 | 大坑村 | 漩门村 | 隔岭村 | 小沙村 | 大沙村 | 金山村 | 上岩村 | 江家村 | 小塘岩村 | 大塘村 | 道头村 | 尖山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