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浙江 >溫州 > 永嘉縣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溫州市轄縣,全縣面積2674.10平方公裏,人口88.63萬。轄12鎮26鄉,13個社區、12個居民區、906個行政村。位於省東南部,甌江下遊北岸。北緯28°09ˊ, 東經120°41ˊ,年平均降水量1705.5毫米,永嘉縣歷史悠久、名人輩出,境內交通發達、溪流密佈。“八半山半水一分田”是永嘉地形的概貌,“兩山四溪匯甌江”是永嘉的山川大勢。工業以機械、化工、閥門、皮鞋、服裝、教具、鈕扣、拉鏈為主,其中橋頭紐扣市場聞名全國,農業以水稻、小麥、蔬菜、板慄、紅柿、楊梅為主。境內風景、名勝頗多。楠溪江風景名勝區是國傢級風景名勝區,它是一個“水質優良的楠溪江水係及其流域的火山岩地貌構成優美奇特的自然景觀,與歷史悠久、內容豐富的古村落相融合的山水田園風景名勝區”。 永嘉縣是抗日與解放戰爭時期浙南遊擊隊最活躍的地區,被中央定為革命老根據地縣。縣政府駐上塘鎮縣前路98號。郵政編碼:325100。行政區劃代碼: 330324
基本概況 Basic Overview
  永嘉縣位於浙江省東南部,甌江下遊北岸,溫州市境內。地理坐標為北緯28°09′,東經120°41′。總面積2674.1平方千米。總人口88.63萬人。縣人民政府駐上塘鎮縣前路98號。郵編:325100。行政區劃代碼:330324。區號:0577。拼音:Yongjia Xian。 年平均降水量1705.5毫米。
農業生産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永嘉山區,山清水秀,環境優美,土地肥沃,物産豐富,水田面積5366畝,山塘水庫52個,其中小二型水庫3座,盛産水稻、蕃薯、馬鈴薯、田魚等,素有永嘉西部糧倉之稱。近年來,昆陽鄉從當地實際出發,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經濟路子。
  一是“三農”地位繼續提升。昆陽鄉始終堅持把農業發展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效益農業發展不斷推進,農業資源優勢得到較好利用,現有縣級農業竜頭企業3傢,規模型農業基地18個,2001年,實現全鄉農業總産值1599萬元,年均遞增14.5%。“昆陽農業三件寶,田魚幹、粉皮、獼猴桃”,而尤以田魚幹著稱,傳統焙製田魚幹堪稱民間一絶,譽滿甌江南北,全鄉年産田魚幹約7萬斤,産量為全縣之最。永嘉縣昆陽名特優果品種植場,占地600多畝,現已投資200多萬元,該基地去年産值600多萬元,農民工工資支出達30萬元。一年多來,中藥材的開發也給當地農民帶來了不可多得的就業和增收機會。縣緑源中藥材開發有限公司去年雇請約200名農民工采收加工藥材,産值達到500多萬元,今年該縣成立永嘉縣中藥材專業合作社,本部就設在昆陽。昆陽楠溪江土特産開發有限公司真空包裝生産的“山底”牌田魚幹,供不應求,該公司去年被列為省級農業竜頭企業,該公司還通過基地建設,解决農村就業問題,同時帶動農戶勞動力從事效益農業,對小楠溪流域的稻田養魚起推動作用,現公司年加工田魚幹1萬公斤,農民年增收16萬元。同時兩個烏牛早基地150 畝, 三個油桃基地230 畝, 香拋基地800畝,其它零星基地260畝,發展趨勢良好。堅持鞏固200噸的糧食訂單合同, 切實解决了農民賣糧難的問題, 收到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農業産業化趨勢遂步形成。
  二是科技興農不斷深化。昆陽鄉屬“139富民攻堅計劃”內的欠發達鄉,扶貧、民政、科技工作是該鄉工作的重頭戲,也是該鄉的民心工程,為使昆陽鄉農民早日脫貧致富奔小康,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鄉政府積極組織實施扶貧攻堅計劃。一是層層部署營造氛圍,為富民攻堅提供輿論支撐,將富民攻堅舉措部署到村,富民攻堅責任落實到人;二是加強勞動力素質培訓,為在溫州地區打響“昆陽保姆”品牌,舉辦傢政專業培訓班收到良好的社會效益,當前“昆陽保姆”供不應求,針對永嘉縣中藥材專業合作社本部在我們昆陽的有利時機,今年舉辦了一次為期三天的中藥材專業知識培訓,並帶領藥民外出考察,效果良好;三是加大下山移民工作力度,以鄉政府駐地為中心,製定下山移民規劃,有序推進下山移民工作,堅持不通路的自然村下山脫貧的原則,積極組織和引導村民,下山脫貧;四是組織實施“萬名幹部幫萬戶”活動,現已落實了140戶,共計扶貧款7萬多元,深受廣大幹部與群衆的歡迎,贏得了老百姓的“口碑”;五是勞務輸出已成為該鄉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天下昆陽人”跑遍全國各地,經商有道,辦企有方,好多能人都已成為經濟大戶,早已是名聲在外。
  三是鄉容城鎮化日趨明顯。近年來,昆陽鄉采用多主體投入,多渠道籌資,共投入資金3500多萬元,建成了一批交通、通訊、電力、水利等基礎設施項目。七個交通項目投資1600萬元。繼白泉至徐嶴段公路全綫硬化後,鄉內的6個康莊工程項目(包括昆陽至茗嶴的鄉間聯網工程)相繼投入使用,昆陽是繼甌北之後的永嘉縣第二個實現村村通水泥路的鄉。這將大大改善該鄉的交通條件,優化了該鄉的地域環境,對接受城市和旅遊中心區的輻射起着重大作用。投資400多萬元建成昆陽鄉中心學校教學大樓,計劃投資150萬元建造中心學校附屬設施,新建現代遠程教育點2個。隨着這些教育硬件設施的不斷完善,必將大大優化育人環境,為提高全鄉人民的總體素質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為了有效解决水資源缺乏的問題,籌措了300多萬元資金,修理了一批山塘水庫,加固了幾條防洪堤壩,完成了部分溪流改造,建設了部分村的自來水工程。投入300多萬元,以村莊整治為載體,以治理環境為抓手,以建設新農村為目標,美化了村容村貌,改善了人居條件。爭取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投入了700多萬元,完善了通訊、廣電、電力網絡建設。投資近200多萬元的鄉衛生門診大樓,已完成選址及籌備工作,即將開工建造。以上這些基礎設施的日趨完善,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質量,改善了居住環境,改變了鄉村面貌,增強了鄉域經濟的發展後勁。
行政區劃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以下區劃地名、面積、人口數據根據“溫州市區劃地名網”資料整理,截至時間不詳):永嘉縣轄12個鎮、26個鄉:上塘鎮、甌北鎮、烏牛鎮、橋頭鎮、橋下鎮、沙頭鎮、碧蓮鎮、巽宅鎮、岩頭鎮、楓林鎮、岩坦鎮、大箬岩鎮;徐嶴鄉、西溪鄉、下寮鄉、陡門鄉、花坦鄉、渠口鄉、茗嶴鄉、昆陽鄉、石染鄉、界坑鄉、溪下鄉、西嶴鄉、大嶴鄉、山坑鄉、應坑鄉、五 鄉、表山鄉、東臯鄉、鶴盛鄉、西源鄉、嶺頭鄉、溪口鄉、鯉溪鄉、張溪鄉、黃南鄉、潘坑鄉,13個社區、12個居民區、906個行政村。
  上塘鎮 面積157.00平方千米,人口10.19萬人。鎮政府駐建鎮巷1號,郵政編碼325100。轄5個社區(城西、城北、城南、城中、城東)、83個行政村(前村、後村、中村、浦口、浦東、橫溪、敬仁、水碓塆、下塆、三元堂、立新、雲加山、石階下、緑峰、河底、緑嶂、緑上、下堡、渭石、嶂嶴、竜翔、上橋頭、西後、西前、金塘、前一、前二、前三、郭山、應山、溪了頭、大了埄、中聯、中西、中興、麻山、仁堂、外山、李傢村、粟-、金平、東山下、中埄、馬蘭坦、嶺山、山節、金元埄、十二盤、上庵、江北田、楓樹下、阮傢埄、李傢坑、牛角門、下庵、大亨、朱嶴、塘山、路口、杭廓、柯師塆、阮傢山、嶺後、峙口、焦坑、河嶼、長源、大竜頭、溪頭、高山、仁裏、山倉、河嶴、大嶴坦、東岸、李浦、觀下、爐塆、東岸嶴底、東岸坦、黃嶼、觀前、嶼門)。
  甌北鎮 面積126.90平方千米,人口12.27萬人。鎮政府駐雙塔路,郵編:325102。轄8社區(雙塔、清水埠、楠江、襟江、鎮西、創新、江北街、金甌)、73個行政村(花嶴、羅浮、浦一、和一、和二、和三、馬嶴、白水、珠嶴、礁下、堡一、堡二、浦二、林垟、塘頭、五星、浦西、東方、蔡橋、竜橋、碼道、新橋、河田、王傢塢、前牌、安豐嶴、江頭、仙山、後江、三江浦東、三江浦西、長嶴、新建、梅園、挂彩、開洋、東占嶴、池頭、埭下、黃岩洞下、江邊、珠江、鳳嶼、浦邊、江北嶺、上白岩、下白岩、嶺下、外窯、黃田嶴、新壽灣、夾裏、雅林、千石、雅村、蘆田、羅溪、行禪、蘆黃、繆北、竜川、木橋、北嶴、竜頭、竜下、啓竈、山後、南嶴、半嶺、仙客、陳傢坑、箬隆、箬嶴底)。
  烏牛鎮 面積77.00平方千米,人口3.87萬人。鎮政府駐王宅村,郵編:325103。轄1個居民區(烏牛街)、37個行政村(王宅、大聯、金合、橫嵐嶴、新莊、榮莊、烏牛嶺下、鴨鵝、茅樓、吳嶴、古塘、烏牛西垟、孫宅、蘆池、西灣、烏牛碼道、橫嶼、青塘、烏岩、東嶂、十八壟、西葉、西嶴底、上葉、水對頭、楊傢山、洪山、嶽田、大嶂、仁傢垟、東坦頭、上三房、馬嶴、項嶴、河口埭、河口嶴、泰莊)。
  橋頭鎮 面積90.60平方千米,人口6.46萬人。鎮政府駐橋西村,郵政編碼325107。轄2個居民區(橋東、萬象)、57個行政村(橋西、橋頭、橋一、埄頭、潘羅、竜頭、詹嶴、新華、溪心、黃堡、底新、將山、前下、井大、溪西、外新、下近、金窯、殿前、街頭、宋坑、窯底、坦頭、店埠、𠔌聯、梨村:鳳山、夏園、董嶴、外嶴、荷塘、瀋埄、黃坦、竜根、 頭、大沸下、東行、前莊、金村:前堡、石埠頭、連嶴、朱塗、白沙、外垟頭、鬧水坑、石馬嶴、壬田、外嶴兒、林福、林下、四角石、勝豐、洛溪、白垟、桃灣、白下)。
  橋下鎮 面積79.50平方千米,人口3.53萬人。鎮政府駐橋下村,郵政編碼325106。轄2個居民區(橋下街、西岸街)、38個行政村(橋下、小旦嶴、光華、西溪下、金蘭、肖山、山聯、連村:泰山、橋上、上埄、京岸、陳山、外塆、桃山、韓埠、鬍山、八裏、方嶴、小京嶴、岩下、垟塆、梅嶴、埠頭、麻坑、小京、西嶴、徐山、下斜、霞嶴、中央山、上村:東山、塘坑、尤山、延壽、葉嶴、浦石)。
  沙頭鎮 面積64.90平方千米,人口2.53萬人。鎮政府駐高浦村,郵政編碼325108。轄1個居民區(沙頭街)、26個行政村(高浦、稠樹、漁田、廟活、潮際、竜潭下、下浦、石埠、陽嶴、響山、新星、上光、烏竜川、東章、羅川、古二、古一、上浮林、下浮林、西垟、北山、中堡、南川、古廟口、竜益、陳住起)。
  大箬岩鎮 面積90.90平方千米,人口2.73萬人。鎮政府駐大箬村,郵政編碼325116。轄1個居民區(大若岩)、36個行政村(大箬、白泉、玉泉、雙嶴、大元下、竜垟、府岸、黃潭、荊州、黃嶴、石嶴、漲岸垟、銀泉、下灣、上灣、水雲、錢泉、桐州、李大屋、埭頭、大東、李茅、舟嶴、小若口、九房、梧漲、陳嶴、下岸、都溪、田垟、蔣山、都南、寺前、垟坑、藤溪、裏捨)。
  碧蓮鎮 面積44.80平方千米,人口2.04萬人。鎮政府駐碧蓮村,郵政編碼325116。轄1個居民區(碧蓮街)、16個行政村(碧蓮、上村:新嶴、澄田、魚倉、地湊、石山、東坑裏、東邊、缸窯、黃崗、石湖、邵園、下嶺根、梧嶴、梧町)。
  巽宅鎮 面積77.20平方千米,人口1.97萬人。鎮政府駐巽宅村,郵政編碼325117。轄1個居民區(沿溪)、24個行政村(巽宅、小坑、金溪、龜背、下謝、小溪、巽一、嶺東、麻埠、進書、沙埠、竜前、裏山、下一、下二、三裏、麻莊、石垟、水頭垟、邵川、山下、外宕、中 山、章山裏)。
  岩頭鎮 面積57.30平方千米,人口4.30萬人。鎮政府駐岩頭村,郵政編碼325113。轄1個居民區(麗水街)、36個行政村(岩頭、河三、河二、河一、協嶴、塆裏、芙蓉下、小港、芙蓉、張大屋、鄭嶴、下園、溪南、嶼根、裏嶴、裏戶、港頭、大嶴埄、壟翔、大丘田、陳傢坪、蒼嶴、潘傢垟、渡頭、蒼坡、周宅、方嶴、上美、中美、下美、上嶴山、嶴底、下日川、西岸、上烘頭、下烘頭)。
  楓林鎮 面積73.60平方千米,人口3.89萬人。鎮政府駐楓林,郵政編碼325112。轄1個居民區(聖旨門)、45個行政村(楓一、楓二、楓三、楓四、楓五、東升、西、 新坊、垟、鑊爐、鏡架山、徐傢塆、兆潭、獅溪、大門臺、後山、湖西、孤山、陳垟、新強、婁山、裏竜、老庵、新竹、福田、高塘、金南、大木 垟、湯嶴、田寮、烏弄、垟山、下港、陳田、垟山頭、田東、龔埠、內檔、外檔、外垟、包嶴、金山、鳳嶴、朱山頭、金山頭)。
  岩坦鎮 面積61.90平方千米,人口1.19萬人。鎮政府駐岩坦村,郵政編碼325115。轄1個居民區(岩坦街)、14個行政村(岩坦、坦一、西塘、葉坑、三面山、源頭、閃坑、岩門、嶼北、蛙蟆壟、東嶴、廟下、大嶺、竜園)。
  徐嶴鄉 面積39.80平方千米,人口1.41萬人。鄉政府駐徐嶴村,郵政編碼325106。轄20個行政村(徐嶴、塘上、朱硐坑、吳垟、黃麻垟、嶺根了、朱坑、大莢嶴、大平、金加了、宋嶴、銀坑、西尖、桐園、殿後、樟嶴、楊塆、蒲傢墩、黃川、廿四壟)。
  西溪鄉 面積83.70平方千米,人口3.88萬人。鄉政府駐吳宅村(現暫住六竜村),郵政編碼325106。轄38個行政村(吳宅、六竜、章一、下莊、羅徐、呈嶴、朱坑垟、潘宅、坦頭垟、竜頭、下徐、竜口、墩頭、山根、富垟、湖鐘、周山平、濟根、黃村、雙聯、上朱山、茶一、茶二、朱山、阮山、裏村:黃山、陳嶴、甌渠、雙進、前山、嶺-、金園、婁川、垟觀、嚮陽、徐山、甌山)。
  下寮鄉 面積24.50平方千米,人口0.67萬人。鄉政府駐底寮村,郵政編碼325108。轄13個行政村(底寮、外寮、前坪、八裏、芬益、中心、芬星、朱寮、陳下山、江山、山平、銀場、江坑)。
  陡門鄉 面積50.00平方千米,人口1.08萬人。鄉政府駐全安村,郵政編碼325108。轄18個行政村(全安、牛倫、潘垟、陡門、全山、東坑、林村:梅嶴、茅竹坑、珠山、大溪、西林垟、上莊山、翁山、山溪頭、紹山、金竹垟、平坑)。
  花坦鄉 面積70.70平方千米,人口2.40萬人。鄉政府駐花坦,郵政編碼325109。轄30個行政村(花三、花二、花一、樟樹鳥、馬田、科竹、廿四、高坑、東光、董嶴底、水岩、石公田、黃村:溪北、珍溪、架鶴山、霞山、埄頭山、珍嶴、雙溪、鬍頭、廊一、廊二、廊三、朱垟、埄下、小溪、東川、東升、繁榮)。
  渠口鄉 面積48.00平方千米,人口2.03萬人。鄉政府駐中方村,郵政編碼325108。轄18個行政村(中方、上方、下方、珠岸山、珠岸、豫樟、石柱、嶺垟、坦下、嶺下、塘塆、九丈、呈坑、泰石、霞川、碼硨、下城嶴、福利)。
  茗嶴鄉 面積42.10平方千米,人口1.60萬人。鄉政府駐茗下村,郵政編碼325116。轄22個行政村(茗下、茗後、茗上、茗中、坐凳、勝山、章當、下石坑、石田坑、光塘垟、剩莊、章嶴、竜外、徐宅、馬界山、外徐、乾口、底嶴、麻嶴、岩山、南山、平川)。
  昆陽鄉 面積31.50平方千米,人口1.84萬人。鄉政府駐東村村,郵政編碼325116。轄20個行政村(東村:西村:南村:吊坑、梅坑、前山頭、鄭山、雙坑、下隴、裏斜、外礱、底礱、塘下礱、邵山、赤嶺、雙壟、吳山、昆嶺、樓山、金倉)。
  石染鄉 面積62.70平方千米,人口0.74萬人。鄉政府駐石染村,郵政編碼325117。轄10個行政村(石染、和平、雷付、珠竜、墨印、雲岩、木坑口、上橫、上坑口、茅山)。
  界坑鄉 面積70.80平方千米,人口0.91萬人。鄉政府駐界坑村,郵政編碼325117。轄11個行政村(界坑、黃嶴、楊莊、美嶴、界鳥、上董、盛山、興發、坑口、飯盆尖、信嶴)。
  西嶴鄉 面積43.50平方千米,人口0.60萬人。鄉政府駐西嶴村,郵政編碼325117。轄11個行政村(西嶴、橫排、泥坑、泥坑口、後坑、川嶴、郭坑、柴皮、白石泥、石山、野骨)。
  溪下鄉 面積110.00平方千米,人口0.75萬人。鄉政府駐溪下村,郵政編碼325117。轄12個行政村(溪下、黃二、黃一、劉山、茶山、陳山頭、羅垟、馬上山、金山、麻村:邵坑、陳坑)。
  大嶴鄉 面積49.60平方千米,人口0.72萬人。鄉政府駐大嶴村,郵政編碼325117。轄7個行政村(大嶴、北溪、金益、大柏、茶嶴、應嶴、孫山)。
  山坑鄉 面積37.10平方千米,人口0.80萬人。鄉政府駐山坑村,郵政編碼325117。轄12個行政村(山坑、後九埄、前九埄、大樹垟、湯店、槎川、馱平、了烈、小巨、新宅、鄭莊、巨川)。
  應坑鄉 面積43.10平方千米,人口0.68萬人。鄉政府駐應坑村,郵政編碼325117。轄8個行政村(應坑、爐山、章進嶴、應二、應一、半坑、廿四壟頭、東莊)。
  五 鄉 面積41.90平方千米,人口1.21萬人。鄉政府駐五下村,郵政編碼325113。轄17個行政村(五下、五上、下竜、西川、水東、水西、西下、小茅垟、楊山、山結、裏塆潭、藤壟根、竜潭坑、下宅、嶺根、南垟、林山)。
  表山鄉 面積55.10平方千米,人口0.69萬人。鄉政府駐表山村,郵政編碼325113。轄14個行政村(表山、祖婆山、口上、郎中岩、石匣、季傢山、張公平、碎坑、嶺裏、嶺外、麻傢溪、外鬍坑、內鬍坑、周山)。
  東臯鄉 面積36.10平方千米,人口1.49萬人。鄉政府駐東臯村,郵政編碼325114。轄12個行政村(東臯、西爐、上塆、填垟、下傢嶴、蓬一、蓬二、蓬三、東爐、上日川、大山底、平竜山)。
  鶴盛鄉 面積86.90平方千米,人口1.55萬人。鄉政府駐鶴盛村,郵政編碼325113。轄17個行政村(鶴盛、上埠、大矼、下嶴、鄭源、鶴垟、岩峰、塘村:羅川、大山頭、霞嶺根、鶴泉、黃坑、爐山、岩山、𠔌莊、箬裊)。
  西源鄉 面積51.50平方千米,人口1.00萬人。鄉政府駐西源村,郵政編碼325114。轄12個行政村(西源、西一、藤傢壟、德嶴、垟京、梅坦、岩舟、南岸山、鶴灣、齊山、𠔌山、下莊垟)。
  嶺頭鄉 面積88.10平方千米,人口1.47萬人。鄉政府駐嶺北村,郵政編碼325114。轄17個行政村(嶺北、嶺南、魚裏、黃傢山、金墩、紅楓、半山、小陳、蔡嶴、富源、上港、中源、南陳、南坑、山南、英嶴、山根)。
  溪口鄉 面積56.00平方千米,人口1.48萬人。鄉政府駐溪口,郵政編碼325115。轄19個行政村(溪一、溪二、陳寮、石鳥頭、橫路下、小舟垟、北山、前山、上宅岸、下坑、南岸、永坦、鐵坑、前溪、鳥頭、大謝、分水、後坪、刀架山)。
  鯉溪鄉 面積65.00平方千米,人口1.60萬人。鄉政府駐鯉溪村,郵政編碼325115。轄16個行政村(鯉溪、鄭傢莊、山背、葵坑、杏嶴、八沸垟、四聯、福佑、抱嶴、陳坪、垟頭、深固、上泛、齊嶴、陳嶴、高山)。
  張溪鄉 面積83.00平方千米,人口1.05萬人。鄉政府駐張溪村,郵政編碼325115。轄18個行政村(張溪、檜染、金竹溪、福山、深固坑、寺後、石陳、裏上坑、毛竹、南正、黃界坑、小長坑、上嶴、嶺坑、江潭、陳周、水景、下潘)。
  黃南鄉 面積152.40平方千米,人口0.87萬人。鄉政府駐黃南村,郵政編碼325115。轄17個行政村(黃南、道基、嶺背、碧油坑、西山、王山、岩門下、上坳、李莊、潘塘、深竜、霄嶺、大學、嶴頭、山早、嶺坑、理衹)。
  潘坑鄉 面積89.50平方千米,人口1.14萬人。鄉政府駐潘坑村,郵政編碼325115。轄12個行政村(潘坑、石鳥、岩竜、佳溪、垟埄、周衛、田竜、陳莊、潘二、金鐘、八畝、白岩)。
  * 此處區劃地名、面積、人口數據根據“溫州市區劃地名網”資料整理。
歷史沿革
  “永嘉”作為縣名始自589年(隋文帝開皇九年)。“永嘉”二字,是“水長而美”的意思。
  漢高祖時屬閩越,惠帝三年(公元前192)至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屬東甌國,國都在今永嘉縣甌北鎮江北,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屬會稽郡回浦縣,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為章安縣東甌鄉,順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縣東甌鄉置永寧縣屬會稽郡。三國吳太平二年(257)改屬臨海郡永寧縣,東晉明帝太寧元年(323)分臨海郡置永嘉郡,改屬之。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廢永嘉郡置處州,改永寧縣為永嘉縣,縣沿郡名。隋煬帝大業元年(605)恢復永嘉郡。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廢永嘉郡置東嘉州,隸括州總管府,析永嘉縣之楠溪、西溪兩鄉置永寧縣。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廢東嘉州重隸於括州,永寧並入永嘉縣。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從括州析永嘉、安固兩縣置溫州,治永嘉。唐武後載初元年(689)析永嘉置樂成縣後,永嘉縣轄境歷五代、宋、元、明、清不變。民國37年(1948),溫溪、石染、西嶴3鄉劃給青田縣。
  1949年5月,永嘉縣全境解放。以甌江為界南置溫州市,江北縣境置雙溪縣,治岩頭鎮。9月21日,雙溪縣復稱永嘉縣,移治楓林鎮,翌年6月遷治羅浮竜橋,12月21日遷治溫州市區九山,1950年5月,將原屬溫州市屬的梧埏、永強、三溪、藤橋4個區劃歸永嘉縣。1958年該4個鄉重歸溫州市,永嘉縣治遷至上塘鎮。1961年,青田縣西嶴、石染、上橫3鄉劃歸永嘉縣。 
  1997年,永嘉縣轄14個鎮、28個鄉,面積2698平方千米,人口87.43萬人。 
  2000年,永嘉縣轄14個鎮、28個鄉。總人口727390人,各鄉鎮人口: 上塘鎮 79941 甌北鎮 125298 橋頭鎮 68569 橋下鎮 34334 黃田鎮 41627 烏牛鎮 37719 七都鎮 9685 沙頭鎮 16513 岩頭鎮 29095 楓林鎮 21337 岩坦鎮 6878 大若岩鎮 16026 碧蓮鎮 11953 巽宅鎮 12949 羅東鄉 19315 西溪鄉 20534 徐嶴鄉 7056 峙口鄉 7813 陡門鄉 6270 渠口鄉 10490 花坦鄉 13422 下寮鄉 3378 五尺鄉 5902 表山鄉 2993 東臯鄉 7294 鵝盛鄉 8838 西源鄉 4159 嶺頭鄉 8432 溪口鄉 6357 鯉溪鄉 8311 張溪鄉 7510 黃南鄉 5607 昆陽鄉 8805 茗嶴鄉 8154 山坑多 4200 大嶴鄉 4240 石染鄉 4273 溪下鄉 5214 西嶴鄉 5118 界坑鄉 6154 潘坑鄉 6763 應坑鄉 3864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www.xzqh.org
  2001年7月6日,浙政函127號批復同意永嘉縣部分行政區劃調整:(1)撤銷黃田鎮、峙口鄉、羅東鄉和上塘鎮,以原上塘鎮、峙口鄉的行政區域和原黃田鎮的部分行政區域(黃嶼、觀前、嶼門3個村)、原羅東鄉的部分行政區域(東岸、李浦、觀下、爐彎、東岸嶴底、東岸坦6個村)合併設立新的上塘鎮。新的上塘鎮轄83個行政村、12個居民區,鎮政府駐建鎮巷1號(原上塘鎮政府駐地)。(2)撤銷甌北鎮,以其行政區域和原黃田鎮除黃嶼等3個村以外的其餘行政區域、原羅東鄉除東岸等6個村以外的其餘行政區域合併設立新的甌北鎮。新的甌北鎮轄73個行政村、8個居民區,鎮政府駐雙塔路1028號(原甌北鎮政府駐地)。行政區劃調整後的永嘉縣轄13個鎮、26個鄉。
  2001年7月7日,國務院(國函84號)批準,將永嘉縣的七都鎮和橋下鎮的中央塗居委會劃歸鹿城區管轄。2001年底,總人口895 78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1 446人,轄12鎮、26鄉,32居委會、906村委會。
  2002年區劃一覽 轄12個鎮、26個鄉,32個居民區、906個(上塘鎮 甌北鎮 橋頭鎮 橋下鎮 烏牛鎮 沙頭鎮 岩頭鎮 楓林鎮 岩坦鎮 大若岩鎮 碧蓮鎮 巽宅鎮 西溪鄉 徐嶴鄉 陡門鄉 渠口鄉 花坦鄉 下寮鄉 茗嶴鄉 昆陽鄉 溪下鄉 山坑鄉 大嶴鄉 石染鄉 西嶴鄉 界坑鄉 應坑鄉 五尺鄉 表山鄉 東臯鄉 鶴盛鄉 西源鄉 嶺頭鄉 溪口鄉 鯉溪鄉 張溪鄉 潘坑鄉 黃南鄉
  100上塘鎮 轄:陡門頭、橋匯、城東、城中、嘉安、嘉泰、鎮中、嶼陽、城南、永中、上塘街、城西12個居委會;前村、中村、後村、浦口、浦東、橫溪、敬仁、水碓灣、下灣、三元堂、立新、雲加山、石階下、緑峰、河底、緑嶂、緑上、下堡、渭石、嶂嶴、竜翔、上橋頭、西後、西前、前一、前二、前三、郭山、應山、溪了頭、大了降、中聯、中西、中興、麻山、仁堂、外山、李傢、慄一、金平、東山下、中降、馬蘭坦、嶺山、山節、金元降、十二盤、上庵、江北田、楓樹下、阮傢降、李傢坑、牛角門、下庵、大亨、朱嶴、塘山、路口、杭郭、柯師灣、阮傢山、嶺後、峙口、河嶴、山倉、塘裏、溪頭、河嶼、長源、焦坑、大嶴、大竜山、高山、黃嶼、觀前、嶼門、東岸、李浦、觀下、爐塆、東岸嶴底、東岸坦、新民83個村委會。
  101甌北鎮 轄:楠江、鎮西、清水埠、雙塔、襟江、江北街、金甌、創新8個居委會;花嶴、羅浮、浦一、和三、和二、和一、馬嶴、白水、珠嶴、礁下、堡二、堡一、浦二、林垟、塘頭、五星、浦西、東方、蔡橋、竜橋、碼道、新橋、河田、王傢塢、前牌、安豐、江頭、仙山、後江、浦東、三江浦西、長嶴、聯中、梅園、新建、池頭、埭下、黃岩洞下、江邊、珠江、鳳嶼、浦邊、江北嶺、上白岩、下白岩、嶺下、外窯、黃田嶴、新壽灣、夾裏、雅村、東占嶴、千石、雅林、蘆田、羅溪、行禪、蘆黃、繆北、竜川、木橋、北嶴、竜頭、竜下、啓竈、山後、南嶴、半嶺、仙客、陳傢坑、箬隆、箬嶴底72個村委會。
  102橋頭鎮 轄:橋東、萬象2個居委會;橋東、橋頭、橋一、橋西、降頭、潘羅、竜頭、詹嶴、新華、溪心、黃堡、底新、將山、前下、井大、溪西、外新、下近、金窖、殿前、街頭、宋坑、窖底、坦頭、店埠、𠔌聯、梨村、鳳山、夏園、董嶴、外嶴、荷塘、瀋降、黃坦、竜根、念頭、大沸下、東行、前莊、金村、前堡、石埠頭、連嶴、朱塗、白沙、外垟頭、鬧水坑、石馬嶴、壬田、外嶴兒、林福、林下、四角石、勝豐、洛溪、白垟、桃灣、白下58個村委會。
  103烏牛鎮 轄:王宅、大聯、金𠔌、橫嵐嶴、新莊、榮莊、烏牛嶺下、鴨鵝、茅樓、吳嶴、古塘、西祥、孫宅、祥池、西灣、烏牛碼道、橫嶼、青塘、烏岩、東嶂、十八壟、西葉、西嶴、上葉、水對頭、楊傢山、洪山、嶽田、大嶂、仁傢垟、東坦頭、上三房、馬嶴、項嶴、河口埭、河口嶴、泰莊37個村委會。
  104橋下鎮 轄:橋下街、西岸街2個居委會;橋下、小坦嶴、光華、西溪下、金蘭、肖山、山聯、連村、泰山、橋上、上降、京岸、陳山、外灣、桃山、韓埠、鬍山、八裏、方嶴垟、小京嶴、岩下、垟灣、梅嶴、埠頭、麻坑、小京西嶴、徐山、下斜、霞嶴、中央山、上村、東山、塘坑、尤山、延壽寺、葉嶴、六嶴、浦石38個村委會。
  105大若岩鎮 轄:大若岩居委會;白泉、玉泉、雙嶴、大元下、竜垟、府岸、黃潭、荊州、黃嶴、石嶴、大若、漲岸垟、銀泉、下榴灣、上榴灣、水雲、錢泉、桐州、李大屋、棣頭、大東、李茅、舟嶴、小若口、九房、梧漲、上陳嶴、下岸、都溪、田垟、蔣山、都南、寺前、垟坑、藤溪、裏捨、六嶴、浦石38個村委會。
  106碧蓮鎮 轄:碧蓮街居委會;下村、上村、新嶴、澄田、魚倉、地湊、石山、東坑裏、東邊、缸窯、黃崗、石湖、邵園、下嶺根、梧嶴、梧町、錢泉、桐州、李大屋19個村委會。
  107巽宅鎮 轄:巽宅街居委會;沿溪、巽宅、小坑、金溪、龜背、下謝、小溪、章山裏、巽一、嶺東、麻埠、進書、沙埠、竜前、裏山、下嵊一村、下嵊二村、三裏宅、麻莊、石垟、水頭垟、邵川、山霞、外宕、中山、三裏、山下27個村委會。
  108岩頭鎮 轄:麗水街居委會;岩頭、河三、河二、河一、協嶴、灣裏、小港、芙蓉、張大屋、鄭嶴、下園、溪南、嶼根、裏嶴、裏戶、芙蓉下、港頭、大嶴降、壟翔、大丘田、陳傢坪、蒼嶴、潘傢垟、渡頭、蒼坡、周宅、方嶴、上美、中美、霞美、上嶴山、箬溪嶴底、下日川、西岸、上烘頭、下烘頭35個村委會。
  109楓林鎮 轄:聖旨門居委會;聖旨門、楓一、楓二、楓三、楓四、楓五、東升、西幽、新坊、隊垟、鑊爐、鏡架山、徐傢灣、兆潭、獅溪、大門臺、後山、湖西、外檔、孤山、陳垟、新強、婁山、裏竜、老庵、新村、福田、高塘、金山頭、金南、大木隊、湯嶴、田寮、烏弄、垟山、下港、陳田、垟山頭、田東、壟埠、內檔、外垟、包嶴、金山、鳳嶴、朱山頭46個村委會。
  110岩坦鎮 轄:岩坦街居委會;岩坦、坦一、西塘、葉坑、三面山、源頭、閃坑、岩門、嶼北、蛙蟆壟、東嶴、廟下、大嶺、竜園14個村委會。
  111沙頭鎮 轄:沙頭街居委會;高浦、稠樹、漁田、廟活、潮際、竜潭下、下浦、石埠、陽嶴、響山、新星、上光、烏竜川、東章、羅坑、古二、古一、上浮林、下浮林、西垟、北山、中堡、南川、古廟口、竜益、陳住起26個村委會。
  200西溪鄉 轄:六竜、章一、下莊、羅徐、呈嶴、朱坑垟、潘宅、吳宅、坦頭垟、竜頭、下徐、竜口、墩頭、山根、富垟、湖莊、周山、濟根、黃村、雙聯、上朱山、茶一、茶二、朱山、阮山、徐山、裏村、黃山、陳嶴、甌渠、雙進、甌山、前山、嶺一、金園、垟觀、嚮陽、婁川38個村委會。
  201徐嶴鄉 轄:徐嶴、塘上、朱碉坑、吳垟、黃麻垟、嶺根、朱坑、大頭嶴、大平、金加了、宋嶴、銀場、西尖、桐園、廿四壠、殿後、樟嶴、楊灣、蒲瓜墩、黃川20個村委會。
  202昆陽鄉 轄:東村、西村、南村、吊坑、梅坑、茶場、鄭山、雙坑、下隴、裏斜、外礱、底礱、塘下礱、邵山、赤嶺、雙壟、吳山、昆嶺、樓山、金倉、前山頭21個村委會。
  203茗嶴鄉 轄:茗後、茗下、茗上、中村、坐凳、勝山、章當、下石坑、石田坑、光塘垟、剩莊、章嶴、竜外、徐宅、馬界山、外塗、乾口、底嶴、麻嶴、岩山、南山、平川22個村委會。
  204山坑鄉 轄:山坑、九降、前九垟、大樹垟、湯店、槎川、馱平、了烈、小巨、新宅、鄭莊、巨川12個村委會。
  205應坑鄉 轄:應坑、爐煎、章進嶴、應二、應一、半坑、廿四壟頭、東莊8個村委會。
  206大嶴鄉 轄:大嶴、北溪、金益、大柏、茶嶴、應嶴、孫山7個村委會。
  207溪下鄉 轄:溪下、黃二、黃一、劉山、茶山、陳山頭、羅垟、馬上山、金山、麻村、邵坑、陳坑12個村委會。
  208界坑鄉 轄:界坑、黃嶴頭、楊莊、美嶴、界鳥、上董、盛山、興發、坑口、飯盆尖、信嶴11個村委會。
  209西嶴鄉 轄:西嶴、橫彭、泥坑、泥坑口、後坑、川嶴、郭坑、柴皮、白石泥、野骨、謝山11個村委會。
  210石染鄉 轄:石染、和平、雷付、珠竜、墨印、雲岩、木坑口、上橫、下坑口、茅山10個村委會。
  211五(氵束鳥)鄉 轄:五上、五下、下竜、西川、水東、水西、西下、小茅垟、楊山、山結、裏灣潭、藤壟根、竜潭坑、下宅、嶺根、南垟、林山17個村委會。
  212表山鄉 轄:表山、祖婆山、口上、郎中岩、石釐、季傢山、張公平、碎坑、嶺裏、嶺外、麻傢溪、外鬍坑、內鬍坑、周山14個村委會。
  213東臯鄉 轄:東臯、西爐、上灣、填垟、下傢嶴、蓬一、蓬二、蓬三、東爐、上日川、大山底、平竜山12個村委會。
  214鶴盛鄉 轄:鶴盛、上埠、大江、下嶴、鄭源、鶴垟、岩峰、塘村、羅川、大山頭、霞嶺根、鶴泉、黃坑、爐山、岩上、𠔌莊、箬裊17個村委會。
  215西源鄉 轄:西源、西一、藤傢壟、德嶴、垟京、梅坦、岩舟、南岸山、鶴灣、齊山、𠔌山、下莊垟12個村委會。
  216嶺頭鄉 轄:嶺北、嶺南、魚裏、黃傢山、金墩、紅楓、半山、小陳、蔡嶴、富源、上港、中源、南陳、南坑、山南、英嶴、山根17個村委會。
  217溪口鄉 轄:溪一、溪二、陳寮、西鳥頭、橫路下、小舟垟、北山、前山、上宅岸、下坑、南岸、永坦、鐵坑、前溪、鳥頭、大謝、分水、後坪、刀加山19個村委會。
  218鯉溪鄉 轄:鯉溪、鄭傢莊、高山、山背、蔡坑、杏嶴、八沸垟、四聯、福佑、抱嶴、陳坪、垟頭、深固、上泛、齊嶴、陳嶴16個村委會。
  219張溪鄉 轄:張溪、檜染、金竹溪、福山、深固坑、寺後、石陳、裏上坑、毛竹、南正、黃界坑、小長坑、上嶴、林坑、江潭、陳周、水景、下潘18個村委會。
  220黃南鄉 轄:道基、嶺背、碧油坑、西山、王山、岩門下、上坳、李莊、潘塘、黃南、深竜、霄嶺、大學、嶴頭、山早、林坑、理衹17個村委會。
  221潘坑鄉 轄:潘坑、石鳥、岩竜、佳溪、垟峰、周衛、田竜、陳莊、潘二、金鐘、八畝、白岩12個村委會。
  222陡門鄉 轄:全安、牛倫、潘垟、陡門、全山、東坑、林村、梅嶴、茅竹坑、珠山、大溪、西林垟、上莊山、翁山、山溪頭、紹山、金竹垟、平坑18個村委會。
  223花坦鄉 轄:花三、花二、花一、樟樹鳥、馬田、科竹、廿四最、高坑、東光、董嶴底、水岩、石公田、黃村、溪北、珍溪、架鶴山、霞山、降頭山、珍嶴、雙溪、鬍頭、廊一、廊二、廊三、朱垟、降下、張田庵、東川、東升、繁榮30個村委會。
  224渠口鄉 轄:中方、上方、下方、珠岸山、珠岸、豫樟、石柱、嶺垟、坦下、嶺下、塘灣、九丈、呈坑、泰石、霞川、碼車、下城嶴、福利18個村委會。
  225下寮鄉 轄:底寮、外寮、前坪、八裏山、芬益、中心、芬星、朱寮、陳下山、江山、山平、銀場、江坑13個村委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永嘉縣轄12個鎮、26個鄉:上塘鎮、甌北鎮、烏牛鎮、橋頭鎮、橋下鎮、沙頭鎮、碧蓮鎮、巽宅鎮、岩頭鎮、楓林鎮、岩坦鎮、大箬岩鎮;徐嶴鄉、西溪鄉、下寮鄉、陡門鄉、花坦鄉、渠口鄉、茗嶴鄉、昆陽鄉、石染鄉、界坑鄉、溪下鄉、西嶴鄉、大嶴鄉、山坑鄉、應坑鄉、五 鄉、表山鄉、東臯鄉、鶴盛鄉、西源鄉、嶺頭鄉、溪口鄉、鯉溪鄉、張溪鄉、黃南鄉、潘坑鄉。
歷史文化 History and Culture
永嘉县 历史文化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廢永嘉郡置處州,改永寧縣為永嘉縣,縣沿郡名。“永嘉”作為縣名自此始,“永嘉”二字,是“水長而美”的意思。隋煬帝大業元年(605)恢復永嘉郡。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廢永嘉郡置東嘉州,隸括州總管府,析永嘉縣之楠溪、西溪兩鄉置永寧縣。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廢東嘉州重隸於括州,永寧並入永嘉縣。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從括州析永嘉、安固兩縣置溫州,治永嘉。唐武後載初元年(689)析永嘉置樂成縣後,永嘉縣轄境歷五代、宋、元、明、清不變。
  民國37年(1948),溫溪、石染、西嶴3鄉劃給青田縣。1949年5月,永嘉縣全境解放。以甌江為界南置溫州市,江北縣境置雙溪縣,治岩頭鎮。9月21日,雙溪縣復稱永嘉縣,移治楓林鎮,翌年6月遷治羅浮竜橋,12月21日遷治溫州市區九山,1950年5月,將原屬溫州市屬的梧埏、永強、三溪、藤橋4個區劃歸永嘉縣。1958年該4個鄉重歸溫州市,永嘉縣治遷至上塘鎮。1961年,青田縣西嶴、石染、上橫3鄉劃歸永嘉縣。2001年,七都鎮劃入溫州市。
  永嘉縣歷史悠久,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夏、商、周為甌地。春秋時期屬越國,戰國時入楚。漢高祖時屬閩越,惠帝三年(公元前192)至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屬東甌國,國都在今永嘉縣甌北鎮江北,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屬會稽郡回浦縣,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為章安縣東甌鄉,順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縣東甌鄉置永寧縣屬會稽郡。三國吳太平二年(257)改屬臨海郡永寧縣,東晉明帝太寧元年(323)分臨海郡置永嘉郡,改屬之。
地理位置 Location
永嘉县 地理位置
  永嘉位於東經:120°19′至120°59′北緯: 27°58′至 28°36′,浙江省南部,甌江下遊,瀕臨東海,與溫州市區隔江相望。
氣候條件 Climatic conditions
  永嘉屬於亞熱季風氣候,四季溫和,雨量充沛,年均氣溫為18.2℃,年均降水量為1702.2毫升,降水日數175.4日,年均日照1820.2小時,年均蒸發量為1431.9毫米,歷年平均無霜期為280天。
自然資源 Natural resources
永嘉县 自然资源
  永嘉縣面積2698平方公裏,其中山地面積為2308.5平方公裏,平原面積為277.0平方公裏,河流湖泊面積為112.7平方公裏,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擁有耕地面積36.16萬畝,林地面積291.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9.2%,緑化程度96 .62%,森林蓄積量達394萬立方米。
  水資源:境內常年平均水資源量超過36億立方米,水能資源的理論儲藏量為28萬千瓦,可開發為25萬千瓦,為全國第二批電氣化縣。
  礦産資源:礦産資源十分豐富,其中鉛、鋅、鉬、錳等有色金屬探明儲量均在5000噸以上。
  古樹名木:永嘉古樹名木資源數量多,物種豐富,共有古樹名木1000株。其中散生古樹812株,古樹群10處188株;屬一級保護古樹80株,二級保護古樹206株,三級保護古樹714株。樹齡最高的為西源鄉梅坦村的柏木,達900多年;胸圍最大的是潘坑鄉岩竜村的樟樹,為926cm;冠幅最大的是烏牛鎮西嶴村的樟樹,為40m。
旅遊風光 Scenery
永嘉县 旅游风光
  自1988年楠溪江被國務院列入國傢級風景名勝區後,永嘉旅遊業開始步入發展的“快車道”,尤其是1997年以來,永嘉縣大力實施“沿溪緑色旅遊風光帶”戰略和“文化楠溪江”戰略,積極實行大社會辦大旅遊的開發機製,保護和開發兩手抓,使楠溪江旅遊出現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2004年全年接待遊客人數52.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5%,其中,國內旅遊人數52.47萬人次,增長1.6%;接待境外遊客0.13萬人次,下降18.8%。
  楠溪江自然風光:國傢重點風景名勝區楠溪江位於浙江省南部的永嘉縣境內,景區總面積625平方公裏,分為七大景區,計800多個景點。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灘林美而名聞遐邇,是我國國傢級風景區當中唯一以田園山水風光見長的景區。
  古村落:在永嘉境內散布着無數大大小小的古村落。它們給風景區增添了濃厚的人文氣息,賦予楠溪江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我國建築史、規劃史的研究上具有很高的價值。以“天人合一”、“氣論”、“八卦”以及陰陽五行風水思想構建的楠溪江古村落,留存着大批完整的宗譜、族譜。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可以使我們大體瞭解我國古代“耕讀社會”與“宗族文化”的梗概。
  革命遺址:永嘉是一塊英雄的土地,留下了無數革命者的足跡和不少革命遺址。本世紀二十年代,中國共産黨早期重要領導人謝文錦在永嘉創建了中共溫州獨立支部,點燃了浙南革命的火種。1930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在永嘉五尺村宣告成立。
永嘉文化 Yongjia Culture
  永嘉文化中,有著名的永嘉學派。永嘉學派是南宋時期能夠與朱熹理學、陸九淵心學成鼎足之勢的重要學術思想流派,創始人是薛季宣、陳傅良,他們分別是現在的溫州鹿城和瑞安人,永嘉是當時的州治所在地,故稱為“永嘉學派”。稍後的思想傢葉適是瑞安人,繼承和發展了永嘉之學,進一步擴大了“永嘉學派”的影響,在當時的學術思想界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具體到永嘉學派的近代命運,近代溫籍知識分子從永嘉學派的文獻中汲取了思想精華,在近代情境中進行了創造性的轉化,正如陳黻宸說:“通商以來,風氣稍移,浮淺之徒,侈談西學,剽竊失據,轉或芻狗詩、書,求其融會中西,貫穿古今,通經致用,蔚為一代儒宗者蓋鮮。夫以中國四千年聖人之治,不為之鮮扁彌縫,修吾聲名文物,而徒震驚乎異域雜霸功利之見,儒術之衰,非吾輩責歟?” (《陳蟄廬孝廉〈報國錄〉序》,《陳黻宸集》第511頁)可以說,“貫穿古今,通經致用”是南宋永嘉學派的思想靈魂,葉適認為這是嚮儒傢“道之本統”的回歸(參見何俊《葉適與道統》,《葉適與永嘉學派論集》); “融會中西”則是永嘉學近代存續的具體形式,而這三者又統一於溫籍知識分子對“儒術”的近代理解,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就是近代儒傢知識分子對儒傢“道之本統”的新見解、新境界。因此可以說,永嘉學派近代命運這一個案,展示了儒學在各種情境下存續的某種規律。
近義詞
永嘉
相關詞
浙江人文地理中國疾病預防機構區域洞頭縣瑞安市
農藝師浙江省溫州市甌北鎮初中院校????業公司????務管理局行政區劃
農村鄉鎮地理行政村更多結果...
包含詞
永嘉縣文聯永嘉縣越劇團永嘉縣中醫院
永嘉縣紡織廠永嘉縣人民醫院永嘉縣實驗小學
永嘉縣上塘中學永嘉縣羅浮中學永嘉縣職業中學
永嘉縣服裝五廠永嘉縣喜鶴鞋業永嘉縣????務管理局
永嘉縣機關幼兒園永嘉縣海洋水泵廠永嘉縣衛生防疫站
永嘉縣工藝雕刻廠永嘉縣婦幼保健所永嘉縣五金工藝廠
永嘉縣大若岩賓館永嘉縣皮革製品廠永嘉縣化纖織布廠
永嘉縣樂華童裝廠永嘉縣天馬童鞋廠永嘉縣甌北鎮第四小學
永嘉縣特優機械有限公司永嘉縣上塘鎮城西中學永嘉縣大若岩鎮中學
浙江省永嘉縣成瑞閥門廠永嘉縣東臯無核紅柿永嘉縣疾病預防控製中心
永嘉縣凱奇鞋業公司永嘉縣清水埠工藝品廠永嘉縣奧斯工藝品有限公司
永嘉縣金橋工藝品有限公司永嘉縣時新工藝品有限公司永嘉縣升榮工藝品有限公司
永嘉縣烏牛工藝竹編廠永嘉縣上塘鎮工藝網幕廠永嘉縣啓迪教玩具有限公司
永嘉縣華鶯化妝品實業公司永嘉縣岩坦楠溪江工藝品廠浙江省永嘉縣仁竜工藝廠
永嘉縣大榮鞋業有限公司永嘉縣新甌鞋業有限公司永嘉縣甌北沿江工藝鞋楦廠
永嘉縣宏源工藝品有限公司永嘉縣岩坦鎮工藝木製品廠永嘉縣仁溪工藝美術雕刻廠
永嘉縣脊柱損傷研究所永嘉縣光明兒童康復研究所永嘉縣人才服務中心
永嘉縣雅士力服裝有限公司永嘉縣三江服裝鞋革廠永嘉縣甌北服裝一廠
永嘉縣三江環球服裝廠永嘉縣華峰服裝有限公司永嘉縣城關鴻順服裝廠
永嘉縣甌北嚮陽服裝廠永嘉縣朱塗東風鞋革服裝廠永嘉縣永利服裝內衣廠
永嘉縣甌北針織服裝三廠永嘉縣烏牛服裝三廠永嘉縣鵬程服裝鞋業公司
永嘉縣甌北華惠服裝廠永嘉縣東方絲綢工藝廠永嘉縣波迪時裝鞋業公司
永嘉縣能人鞋業公司永嘉縣雪鋒鞋業有限公司永嘉縣微足鞋業有限公司
永嘉縣中南鞋業公司永嘉縣新亞鞋業有限公司永嘉縣利來康鞋業有限公司
永嘉縣紅雨傘鞋業有限公司永嘉縣伊路華鞋業有限公司永嘉縣博士鞋業公司
永嘉縣東方絲綢工藝服飾廠永嘉縣甌北雲海童裝廠永嘉縣甌北童裝綉品廠
永嘉縣珠嶴童裝總廠永嘉縣金字塔鞋業有限公司永嘉縣嘉誠鞋業有限公司
永嘉縣欣雀鞋業有限公司永嘉縣金源鞋業有限公司永嘉縣華聯鞋業有限公司
永嘉縣神馳鞋業公司永嘉縣楠溪江職業中學永嘉縣羅溪鞋革紡織廠
永嘉縣繁華紡織公司永嘉縣城關化纖針織服裝廠永嘉縣城關針織印染廠
永嘉縣橋頭塑革皮件廠永嘉縣橋頭時裝皮革廠永嘉縣橋頭皮革製品廠
永嘉縣雅爾利皮革箱包廠永嘉縣亨得利服裝鞋業公司永嘉縣華爾奇服裝有限公司
永嘉縣阿波羅服裝鞋革廠永嘉縣吉泰服裝皮件公司永嘉縣上塘鎮立新服裝廠
永嘉縣嘉達服裝布料廠永嘉縣橋下服裝三廠永嘉縣橋頭繁榮服裝輔料廠
永嘉縣甌北達利服裝廠永嘉縣朱塗工藝服裝四廠永嘉縣橋頭服裝輔料皮革廠
永嘉縣橋頭時新皮革廠永嘉縣三利服裝實業公司永嘉縣金瑞達服裝鞋帽公司
永嘉縣永發服裝鞋業公司永嘉縣阿波羅服裝鞋革公司永嘉縣羅溪民族服裝廠
永嘉縣富加達服裝鞋業公司永嘉縣橋下金馬服裝廠永嘉縣渤浪特鞋業公司
永嘉縣泰保服裝鞋業公司永嘉縣僑廈鞋業有限公司永嘉縣三鑫鞋業有限公司
永嘉縣地大師鞋業有限公司永嘉縣愛爾美鞋業公司永嘉縣甌剋鞋業公司
永嘉縣舒爾特鞋業有限公司永嘉縣白立鞋業有限公司永嘉縣海通鞋業服飾公司
永嘉縣雅得利鞋業公司永嘉縣巨爾隆鞋業有限公司永嘉縣南方鞋業公司
永嘉縣大可鞋業有限公司永嘉縣穩健鞋業有限公司永嘉縣亞東鞋業實業公司
永嘉縣滬亨鞋業有限公司永嘉縣匹亞鞋業有限公司永嘉縣豪森鞋業有限公司
永嘉縣中大鞋業有限公司永嘉縣正達鞋業有限公司永嘉縣華美鞋業有限公司
永嘉縣康迪鞋業有限公司永嘉縣赫特鞋業公司永嘉縣威爾特鞋業有限公司
永嘉縣吉順鞋業有限公司永嘉縣貴得利鞋業有限公司永嘉縣大利來鞋業公司
永嘉縣信得利鞋業有限公司永嘉縣奧亞鞋業公司永嘉縣東亞鞋業實業公司
永嘉縣利達爾鞋業有限公司永嘉縣舒足鞋業有限公司永嘉縣甌雲鞋業有限公司
永嘉縣三江鞋業有限公司永嘉縣廣達鞋業有限公司永嘉縣西南服裝鞋業公司
永嘉縣涌達鞋業有限公司永嘉縣賽王鞋業有限公司永嘉縣凱奔鞋業公司
永嘉縣靈犀鞋業有限公司永嘉縣奧舒達鞋業公司永嘉縣森寶鞋業有限公司
永嘉縣金獅鞋業公司永嘉縣利爾達服裝鞋業公司永嘉縣萬通鞋業公司
永嘉縣仙馬鞋業有限公司永嘉縣羅林鞋業公司永嘉縣大禹鞋業有限公司
永嘉縣奧星鞋業公司永嘉縣長徵鞋業有限公司永嘉縣紅蜻蜓鞋業公司
永嘉縣亞竜鞋業公司永嘉縣佳麗鞋業公司永嘉縣騎士鞋業公司
永嘉縣亞特康鞋業有限公司永嘉縣萬利凱鞋業公司永嘉縣順風鞋業有限公司
永嘉縣新興鞋業有限公司永嘉縣納士鞋業有限公司永嘉縣雅美鞋業公司
永嘉縣奧斯泰鞋業有限公司永嘉縣飛馬鞋業有限公司永嘉縣格王鞋業有限公司
永嘉縣康吉鞋業有限公司永嘉縣萬永鞋業公司永嘉縣跨達鞋業公司
永嘉縣法尼鞋業有限公司永嘉縣爾達鞋業有限公司永嘉縣遠東鞋業公司
永嘉縣日暉鞋業有限公司永嘉縣賽仕鞋業有限公司永嘉縣賽特鞋業有限公司
永嘉縣捷足鞋業有限公司永嘉縣金甌鞋業公司永嘉縣東升鞋業有限公司
永嘉縣美特斯鞋業有限公司永嘉縣華君利鞋業有限公司永嘉縣威爾特鞋業公司
永嘉縣紅草帽鞋業有限公司永嘉縣徐嶴鞋業公司永嘉縣嘉剋石化設備有限公司
永嘉縣科力閥門電裝有限公司永嘉縣新樂士教玩具製造有限公司永嘉縣華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永嘉縣永久閥門製造有限公司永嘉縣君赴潁昌杜丈之喪送至鹿邑境上贈別
更多結果...
分類詳情
張開溪口鄉張開楠溪江張開甌北鎮張開花坦鄉張開沙頭鎮
張開五尺鄉張開大若岩鎮張開表山鄉張開巽宅鎮張開昆陽鄉
張開楓林鎮張開上塘鎮張開碧蓮鎮張開鯉溪鄉張開西源鄉
張開東臯鄉張開潘坑鄉張開陡門鄉張開烏牛鎮張開渠口鄉
張開溪下鄉張開橋下鎮張開石染鄉張開西溪鄉張開岩坦鎮
張開橋頭鎮張開嶺頭鄉張開鶴盛鄉張開黃南鄉張開大嶴鄉
張開岩頭鎮張開下寮鄉張開界坑鄉張開茗嶴鄉張開徐嶴鄉
張開應坑鄉張開西嶴鄉張開山坑鄉張開張溪鄉縣農科場
黃田苗圃縣特産場縣林科場正崗山林場四海林場
林坑十二峰獅子岩芙蓉亭池太平岩
陶公洞百丈瀑陡門景區芙蓉古村崖下庫
仁濟古廟接官花亭水岩景區石門臺進士牌樓
古戲臺北坑景區四海山景區芙蓉三冠古宅庭院
麗水古橋麗水古街望兄亭蒼坡溪門五尺村
藤溪瀑布群石墻竹幽楠溪江·大楠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