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級行政區劃 : 中國 >浙江 >溫州 >瑞安市 > 湖嶺鎮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湖嶺鎮:面積31.80平方公裏,人口2.21萬人,轄3個居民區、26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大同村,郵政編碼:325213。
  居民區:繁湖、前街、興北
  行政村:大同、盤竜山、牛端頭、下者、四𠔌山、閑心寺、湖東、鬆坦、丁山、????店、山前、雅村、項垟、大嶺垟、馮嶴、馬車塆、新社、源口、新垟、戊林、呈岸、天長、西坑、東坑、天長山、東坑山
區域概況
  湖嶺鎮是浙江省瑞安市轄鎮,為湖嶺片區中心鎮。1931年建鎮,1949年改鄉,1958年更名公社,1984年稱湖嶼橋鎮,1992年與坑源鄉合併恢復為湖嶺鎮。位於市西北部山區,東接潮基鄉,西連鹿木鄉,西鄰永安鄉,北與芳莊鄉接壤。距市區34公裏,鎮府駐大同村。轄區面積31.4平方公裏,其中耕地面積6853畝,包括水田4891畝和旱地1962畝,林地面積31600畝。2003年總人口22855人。轄大同、鬆坦、下者、湖東、大嶺洋、丁山、盤竜山、四古山、????店、閑心寺、山前、項垟、馮嶴、雅村、馬車灣、新社、新垟、戊林、源口、天長、天長山、牛端頭、東坑、西坑、呈岸、東坑山26個村委會和繁湖居委會。
  湖嶺鎮北面由湖芳公路經芳莊鄉直通甌海,東面有規劃中的瞿湖公路經林溪鄉通往甌海,瑞(安)楓(嶺)公路東西走嚮穿鎮而過,三十二溪、三十三溪匯成三十四溪後註入金潮港。境內大部分為丘陵山地,中部為河𠔌平原,生態農業資源和自然環境資源豐富,無工業污染,全年空氣質量達到國傢二級標準。農業以水稻、麥、蕃茄為主,主要的畜牧養殖品種為菜牛、本地雞、白鴿,主要的經濟林品種為楊梅、馬蹄筍。工業以工藝品、服裝、衛生紙和牛肉焙片四大拳頭産品。第三産業以飲食服務、商貿、運輸為主。
人口數據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20954
  男 10523
  女 10431
  家庭戶戶數 5744
  家庭戶總人口(總) 20845
  家庭戶男 10443
  家庭戶女 10402
  0-14歲(總) 5109
  0-14歲男 2742
  0-14歲女 2367
  15-64歲(總) 13927
  15-64歲男 6872
  15-64歲女 7055
  65歲及以上(總) 1918
  65歲及以上男 909
  65歲及以上女 1009
  當地戶口 15459
經濟發展
  湖嶺鎮是瑞安市最不發達中心鎮,但是瑞安西部發展潛力很大的地方。新瑞楓公路的通車,拉近了發展空間,驅車25分鐘可直達市區,成為湖嶺的致富之路、發展之路,並且,400多畝的廢棄地等待開發,發展企業,拉動工業,解决就業。2003年湖嶺鎮實現國民生産總值24052萬,比2002年增長9.2%。其中農業總産值2375萬元,同比增長2.3%,第二産業總産值17129萬元,同比增長11.5%,其中要業總産值16821萬元。第三産業總産值4548萬元,同比增長13.2%,農民人均純收入4130元,同比增長9.3%。 2006年全鎮農業總産值2434萬元,工業總産值23454萬元,第三産業總産值6600萬元,人均純收入5360元,經濟總量不如全市一傢規模企業産值。2007年,湖嶺鎮實現國民生産總值3.98億元,同比增長13.6%。農業總産值2824萬元,第二産業總産值3.05億元,第三産業總産值6823萬元;人均純收入5906元,均同比增長10.1%。
  2000年以來,湖嶺鎮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打造市域重要的工貿、生態旅遊型城鎮為目標,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主綫,以産業結構調整為重點,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全力構建和諧社會,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榮獲溫州市教育強鎮、“中國工藝品生産基地”、溫州市一星級文明鎮、溫州市最佳學習型村鎮等稱號。
  湖嶺是瑞安市黃牛之鄉。湖嶺牛排在溫州地區小有名氣,慕名而來品嚐;牛肉培片占據杭州、上海、江蘇一帶市場;年交易黃牛2.2萬頭,交易額7000萬元。
  湖嶺是瑞安市工藝品之鄉。全鎮有5傢規模企業生産工藝品,遠銷歐洲,産值占工業總産值90%以上。並且,帶動千傢萬戶農戶在傢加工工藝品,解决了群衆就業,維持百姓生計。
  農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步,農業産業化經營水平明顯提高,農業加工業發展迅速,農民收入穩步增長。加強農業基地建設,形成了一批初具規模的農業特色基地,如大嶺洋、項洋等村1000畝優質米基地,源口村百香果基地,大嶺洋、馮嶴、項洋四村1120畝稻鴨共育基地,四古山村等新增的2個菜牛基地,創建瑞安市牛肉製品農業科技特色基地1個。效益農業發展成效顯著,在大嶺洋等村發展的150畝雪菜,在新洋、戊林、源口、雅村四村發展的175畝楊梅基地,都産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農業基礎設施和建設得到加強,農業生産條件在改善。2003年湖嶺鎮以三十四溪新洋至天長段1817米防洪堤;投入15萬元,在????店、天長、新洋、戊林、閑心寺等村開展小流域治理和溪流疏瀎工作。啓動三十三溪????店段防洪堤工程,完成工程測量、設計和投資概算、立項審批和招投標工作。以造地工程為重點的農業工程建設,在新洋、戊林、源口、天長四村實施千畝造地工程,在項洋村實施500畝土地整理工程。
人文景觀
  四知堂
  在瑞安市桂峰鄉診所後面,有座古色古香的楊氏宗祠。該祠堂後進正堂上懸挂一方書有“楊四知堂”匾額。
  據《後漢書·楊震傳》記載:東漢時,有一位名叫楊震的太守,他在荊州當刺史時,曾推薦才華並茂的王密為昌邑縣令。後來楊震被調到東萊任太守,赴任途經昌邑縣。王密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即連夜身帶10斤黃金去拜訪恩師楊震。楊震見王密送來這一重禮,受到惱怒地訓斥。楊震認為,若做清正廉潔的官員,必須剎一剎這種送禮的歪風。於是,他在自己的住房正門上懸挂了一方親書——“四知堂”三字的匾額,告誡下屬不許“送禮”。從此以後,楊姓人就以先人楊震為楷模,在他們所建的祠堂內懸挂“楊四知堂”匾額,以便作為後裔的“傳統教育”。 
  呈岸溪
  湖嶺鎮的呈岸有一條溪,晴天不見水,溪灘裏全市鵝卵石,裏邊有一則關於漢光武帝劉秀的傳說。
  相傳,劉秀逃難到呈岸這個地方時,獨自餓得咕咕叫,巴不得想坐下來歇歇腳,尋點東西吃。正當他在溪邊一株大楓樹旁坐下時,衹見一個村婦正蹲在溪邊洗菜頭(白蘿蔔)。劉秀就慢慢走過去,嚮她行個禮說:“大嫂,出門幾天未吃飯了,肚餓難忍,請您行行好,送個菜頭給我吃吃嗎?”因漢劉秀逃難在外已有數月,衣衫襤褸顯得十分狼狽。那個村婦見他寒酸的樣子,還當他是個討飯的乞丐,便狠狠地瞪了他一眼,沒好氣地扔去一個沾滿黃泥漿的小菜頭。
  漢劉秀見那村婦如此奚落自己,氣氛地手指呈岸溪,邊走邊念道:
  東坑流,西坑流,
  呈岸無水洗菜頭;
  小水岩下過,
  大水漫上頭。
  說也奇怪,劉秀剛一念完,那條本來流着淙淙溪水的小山溪,頓時變得全是鵝卵石,乾燥得連一滴水也沒有了。那個還蹲在溪邊洗菜頭的村婦,看到溪坑裏一下子斷了水,覺得十分奇怪。後來,她心中思忖着:莫非剛纔討菜頭吃的人是聖人嗎?她想追上去問個明白,但手搭涼棚嚮四周看了一遍,卻已不見剛纔那人的影跡了。就從那天起,呈岸前的小山溪就變為:晴天溪坑不見水,雨天溪水滿兩岸了。劉秀當年念的那首歌謠,到現在仍在當地流傳着。 
  羅溪廟
  相傳清代乾隆年間,永安上埠坦地方出了一位賢人,姓何名鐵瞿,他書法藝術名聞遐邇。“羅溪廟”三個字就是他遺留下來的墨寶。何鐵瞿少年時,他雖然天資聰慧,但在私塾裏讀書時卻十分頑皮,常和同窗吵鬧。後來何鐵瞿發憤練習書法,練了不到一年時間,他的字便大有長進。為練好一個字,他常常一邊走路,一邊用手指頭在衣襟上劃着。後來,他的字體自成一傢,擅長楷書。由於何鐵瞿在書法藝術上有較高的造詣,故四鄉八村宮殿廟宇上的匾額,亭臺樓閣上的對聯,大都出於他的手筆。據說,何鐵瞿當年為永安竜岩宮題寫的“白虎進東關,竜頭朝北出”這一對聯受到後來官拜侍讀學士的瑞安歷史名人黃紹基的高度評價。
  竜井
  瑞安湖嶺鎮竜井風景區,層巒疊嶂,竜潭密佈。傳說很久以前,山裏經常幹旱,顆粒無收。後來,山上來了一條蛟竜,每當久旱不雨時,它就會出現,隨即大雨傾盆,莊稼保住了,山裏人過上了幸福生活。為紀念這條竜,人們就把周圍的群山村莊稱為竜井山。
  金雞山
  金雞山坐落在僑鄉瑞安市桂峰鄉和文成縣李林鄉、青田縣湯垟鄉交界的地方。金雞山旅遊區是一個以高山勝景、革命史跡為主,幽𠔌奇景點綴其間的山嶽型旅遊區。在15平方公裏的山地上,分佈着峰、山、溪、𠔌、岩、壁、瀑、村、碑、亭等50多個自然、人文景點,雄偉壯觀,內涵豐厚。
  金雞山原名巾子山,又名景緻山,位於瑞安市區西北方向41.5公裏,屬洞宮山脈南支,主峰海拔1320.7米,是瑞安市最高峰。遙望主峰,宛如一老者披巾端座,故得名“巾子山”,諧名金雞山,雙峰對峙,高聳入雲。四周群山,或似遊竜,或似臥虎,拱衛山下。山坡上怪石嶙峋,四周危崖峭壁,奇峰深𠔌,和漫山的花草樹木共同組成了動人的畫廊。
  講起金雞山的由來,流傳着這麽一個故事。
  早年,這座高山上有條蜈蚣精,修了千年道行,十分了得。這蜈蚣精常常出洞,咬死咬傷許多過路行人,嘴裏還吐毒汁,流進小溪裏。山腳附近村子的人喝了溪水,病的病死的死,大傢巴不得早日除掉這條蜈蚣精。
  山腳下有個媛主,名叫白秀姑。她聽說白雲庵裏有位老尼姑,醫術高明,就去跟老尼姑學醫。學了一年,老尼姑送個百草袋給她。她回傢走到巾子山旁邊,聽見草叢裏有“咯咯咯”的雞叫聲,前去一看,是一隻腿部受傷的大金雞。她料定這大金雞是被毒蛇猛獸咬傷的,就給它敷上藥。一會兒,金雞的腿腳好了,嚮白秀姑點點頭,叫了幾聲,拍拍翅膀飛走了。
  一天,白秀姑上山採藥,蜈蚣精從草叢裏鑽出來,朝白秀姑腿上咬了一口。蜈蚣精正要去吸她的血,忽聽山𠔌裏“啪啪”飛來一隻大金雞,嚮蜈蚣精頭上一連啄了幾下,蜈蚣精打了幾個滾就死了。大金雞張嘴吸去姑娘腿上的毒,白秀姑得救了。大金雞拍拍翅膀,伏在她膝前,叫白秀姑騎在它的背上,飛下山來。
  白秀姑後來成了很有名的草藥醫生,常替四面八方的窮人治病,受到人們交口稱贊。大傢為了紀念金雞除害的功德,就把這座高山取名叫“金雞山”。
  “會當凌絶頂,一覽衆山小”。伫立巾子山頭,極目天際,雲霧繚繞間,山峰、城郭,似隱似現。黎明黃昏,朝陽夕陰,如夢如幻,雲海翻涌,山嶽潛形,不愧“小黃山”之美譽。春到金雞,山花爛漫,無比妖嬈;夏天,山風水氣,浸肌滋肺;秋日,山粟纍纍,天朗氣清;寒鼕臘月霧凇彌漫,百丈冰柱,千裏冰封,萬樹梨花。
  水碓
  水碓,在古時是人們利用水力帶動的舂米設備。《晉書》曰:“今人造作水輪,輪軸長可數尺,列貫橫木,相交如滾搶之製。水激輪轉,則軸間橫木,間打所排碓梢,一起一落舂之,即連機碓也。”《三國志·魏志·張既傳》有“使治屋宅,作水碓”的記載;岑參在《晚過盤石寺》詩中也有這樣一句:“岸花藏水碓,溪水映風爐”;《農政全書·水利》載有:“杜預作連機碓”。由此可見水碓的歷史之悠久。而瑞安湖嶺鎮的水碓造紙作坊群的水碓是用於造紙搗“刷”這道生産工藝流程的,通過水碓對“刷”進行舂搗,同時加水攪拌,形成絮狀的紙絨。
  造紙
  浙江瑞安湖嶺山區一帶,造紙歷史悠久。據溫州文獻叢書《岐海瑣談》載,古時溫州在唐宋就已經開始生産蠲紙。蠲紙的主要生産原料,四川用麻,剡溪用藤皮,北方用桑皮,瀕海用海苔,而江浙一帶則用竹子。從唐至明初,蠲紙為朝廷的貢品,因此在歷史上朝廷在溫州設有造紙局,直至明宣德五年(1430)蠲紙停産。而後從福建傳入造紙技術,同樣以毛竹為原料的屏紙生産卻迅速發展。直到改革開放後,屏紙生産逐步走嚮衰落。
  據《婁山趙氏宗譜》載,趙氏的第十二世祖竜岡公始在婁山建造水碓,發展土紙生産。另據《民國瑞安縣志》載,土紙業,種類有南屏八寸、六九屏、二細等,全年總産量2061410斤。而槽戶均在陶山區,其中鹹芳鄉有213戶,瑤莊鄉有325戶。湖嶺鎮有298戶。
浙江省溫州市瑞安市
  湖嶺鎮地處瑞安西部,是湖嶺片區中心鎮,東接潮基鄉,南接鹿木鄉,西鄰永安鄉,北與芳莊鄉接坑壤。轄區30多平方公裏,其中耕地面積6853畝,包括水田4891畝和旱地1962畝,林地面積31600畝。總人口22855,下轄26個行政村和1個大居民區。2003年我鎮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着重於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以建設現代化新鎮為目標,團结奮鬥,開拓創新,紮實工作,較好地完成了年初製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出現了良好的發展態勢。2003年全鎮實現國民生産總值24052萬,比2002年增長9.2%。其中農業總産值2375萬元,同比增長2.3%,第二産業總産值17129萬元,同比增長11.5%,其中要業總産值16821萬元。第三産業總産值4548萬元,同比增長13.2%,農民人均純收入4130元,同比增長9.3%。
  農業發展情況:
  農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步,農業産業化經營水平明顯提高,農業加工業發展迅速,農民收入穩步增長。加強農業基地建設,形成了一批初具規模的農業特色基地,如大嶺洋、項洋等村1000畝優質米基地,源口村百香果基地,大嶺洋、馮嶴、項洋四村1120畝稻鴨共育基地,四古山村等新增的2個菜牛基地,創建瑞安市牛肉製品農業科技特色基地1個。效益農業發展成效顯著,在大嶺洋等村發展的150畝雪菜,在新洋、戊林、源口、雅村四村發展的175畝楊梅基地,都産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農業基礎設施和建設得到加強,農業生産條件在為改善。2003年我們以三十四溪新洋至天長段1817米防洪堤;投入15萬元,在????店、天長、新洋、戊林、閑心寺等村開展小流域治理和溪流疏瀎工作。啓動了三十三溪????店段防洪堤工程,完成工程測量、設計和投資概算、立項審批和招投標工作。加快以造地工程為重點的農業工程建設,在新洋、戊林、源口、天長四村實施千畝造地工程,在項洋村實施500畝土地整理工程。
英文解釋
  1. :  Huling Town
近義詞
湖嶺
分類詳情
東坑村西坑村興北東坑山村天長山村
呈岸村戊林村新社村馮嶴村大嶺垟村
項垟村????店村鬆坦村閑心寺村四𠔌山村
牛端頭村前街大同村山前村湖東村
天長村丁山村源口村盤竜山村下者村
繁湖馬車塆村新洋村雅村村四古山村
項洋村馬車灣村大嶺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