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级行政区划 : 中国 >浙江 >温州 >苍南县 > 宜山镇
显示地图
目录
No. 1
  宜山镇:面积13.24平方公里,人口4.09万人,辖8个居民区、27个行政村。镇政府驻球新路,邮政编码:325803。
  居民区:球山、龙头、仁寿、前垟、站前、东兴、兴龙、环球
  行政村:严处、吴家库、朱处、甲第、上黄、下黄、林梁、宜一、宜二、塘西、东店、八岱、谢垟底、东跳、张北、张南、上水门、陈家寺、前河蒋、浃中堡、珠后、珠西、珠东、芙蓉、水亭、梁宅、后垟增
区域概况
  宜山镇是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辖镇,地处浙江省最南端的苍南县东部的江南(鳌江之南)水网平原,居江南中心位置。濒临东海仅7公里许,气候温暖,多为海涂冲积土,与出产我国著名柚类——四季抛的马站镇相距不远,而闻名遐迩的农民城——温州龙港镇便是由原宜山区分析出去的。温州至福州的高速公路擦旁而过,坐车从温州到宜山镇,仅需1个小时,是一个交通便捷、工业、农业、商业综合发展的温州市工业卫星镇。宜山镇面积13.24平方千米,辖8个居民区、27个行政村,2000年人口48355人,外来人口约1万人。镇政府驻球新路,邮编:325803。
行政区划
  宜山镇辖8个居民区(球山、龙头、仁寿、前垟、站前、东兴、兴龙、环球)、27个行政村(严处、吴家库、朱处、甲第、上黄、下黄、林梁、宜一、宜二、塘西、东店、八岱、谢垟底、东跳、张北、张南、上水门、陈家寺、前河蒋、浃中堡、珠后、珠西、珠东、芙蓉、水亭、梁宅、后垟增)。
历史沿革
  宜山,宋时称泥山,韩彦直时代隶两浙东路温州郡平阳县,明时称为仪山,清时改为今名,曰宜山。苍南县于1981年自平阳分县设立宜山镇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48355男25696女22659家庭户户数13057家庭户总人口(总)47170家庭户男24820家庭户女223500-14岁(总)112160-14岁男64860-14岁女473015-64岁(总)3456215-64岁男1795015-64岁女1661265岁及以上(总)257765岁及以上男126065岁及以上女1317户口本地住在本地37404
经济发展
  2003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7亿元,同比增长15.8%;工农业总产值13.98亿元,同比增长16.5%;财政总收入2040万元,同比增长24%。2007年,全镇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25.3亿元,比2006年增长32%,财政税收4586万元,比2006年增长51%,农民人均纯收入7130元,比2006年增长8%。
  【农业经济】
  2003年,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4.7万元。效益农业发展较快,大棚蔬菜、畜牧业和稻田水产养殖等基地发展良好。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同比调减28%,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100%。积极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全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总面积840亩。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河道整治,清理了宜一段1.5公里河道两边的垃圾。
  【工业经济】
  2003年,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7亿元,同比增长17.5%。规模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42亿元,同比增长15%;企业完成技改投入5000万元。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再生纺织工业园区三通一平工程基本到位,原工业园区简易道路水泥路面已完成。工业园区用电力设施配套已全部完成。入园企业已达到11家,用地面积240多亩。再生纺织由原来的低中档逐步向高中档、有品牌发展。针织内衣服装企业如舒尔丹、绅门等,积极投入巨资在广告方面为自己创品牌。企业技改热情不减,全镇各类企业自筹资金投入工业技改资金达5000多万元,其中大华纺织有限公司、张南棉纺厂、兴宜印染有限公司等企业技改项目均已通过市、县有关部门验收。
  宜山镇具有悠久的纺织历史,素有“纺织之乡”的美称,早在明、清时代就有记载,民间传说高机和吴三春就是描写当地纺织能手高机的动人故事。改革开放以来,使宜山的纺织发展带来生机,1983年得到原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同志的高度评价,称之为“展现出农村生产力充满生机的前景”。从此,宜山有了“中华第一‘织’”的称号。1995年宜山被县委、县政府命为“纺织城”。全镇85%的劳动力从事纺织业生产,纺织业产值占全镇工农业总产值的85%以上,多年来,宜山纺织品市场一直成为“温州市十大专业市场之一”。宜山已形成了纺织业、针织业、搪瓷三大工业主导产业的经济格局,产品档次提升,产业规模扩大,区域经济优势日趋明显。
城镇建设
  2003年,完成了后洋村安置小区、南洋花园小区规划,做好环城南路、宜二、八岱村以及龙金大道西首后洋村段共1200亩地形的测绘工作。同时,做好新村规划工作,将珠东、水亭、陈家寺、朱处、林梁、上黄、下黄、东店、严处、后洋增等十个村纳入新村规划的轨道。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城乡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龙金大道两侧以及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宜山大道车行道简易路建设已完工。宜山大道第一个公建项目供电大楼也顺利进场施工。筹资兴建了东兴西路、车桥路和陈家寺的桥梁等。同时完成了宜二南洋花园、人民路、环球路、环城南路等地块出让的前期准备工作。切实做好球山地质灾害和治理工作,向球山地质灾害点附近52间200多居民发放地质灾害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做好安全宣传工作。球山地质灾害点的治理工程设计已由市土地专家组会审通过。
社会事业
  大力实施“科教兴镇”战略。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基础教育不断发展,两基成果不断巩固,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合理,幼教、成教、普教、职教协调发展。2000年率先跨入省级教育强镇行列。该镇有一所高级中学——宜山高级中学、两所初中——宜山镇一中,宜山镇二中(已于2002年合并为宜山一中)、四所小学——宜山一小,宜山二小,宜山三小,苍南实验二小,其教育设施硬件建设优化,教育综合实力经全面考核位居全市第十名。镇一小与实验二小成为全市仅有的两所省级示范性学校。切实抓好计划生育工作,以控制计划生育为主线,以流动人口管理为重点,进一步落实“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新机制,出台计生考核奖惩办法,健全计生工作责任制,促进计生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建羽毛球场、门球场。文化市场繁荣,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广电事业进展较快。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加强训练,2003年组队参加县二届运动会比赛,取得较好成绩,门球赛团体第一,乒乓球女子团体第一,羽毛球男子团体第二,中国象棋团体第三。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3年农民人均收入达5960元,同比增长11.1%。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提升,住房、教育、通信、旅游休闲、健身保健等消费比重增加。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强化社会保障功能,切实关注社会弱势群众,认真做好“五保护”集中供养,2003全年发放保障金7万元,落实扶贫资金5.5万元。城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高楼鳞次栉比,城镇建筑面积达3.5平方公里,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人均住房达28.43平方米。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化,2002年被评为温州市二星级文明镇,宜一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工作思路
  宜山镇经济发展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区位优势,居江南中心位置,东接海域,距离龙巴公路6公里],西距县城15公里,北邻龙港,两纵一横道路网贯穿宜山,形成公路交通中心枢纽,交通十分便利;二是宜山的群众十分勤劳,人均收入比较平衡,发展的观念、思路得到较大的转变,要求加快发展的愿望很迫切;三是以针纺织业为支柱的产业链已形成,群众比较熟悉整个产业的发展过程和规律,已成为宜山群众生产、生活的一个主要部分。
  根据上述优势,宜山镇把宜山定位为鳌江流域重要的轻纺织工业基地,按照这个定位,宜山镇的工作思路是“构筑两大中心,建成三大板块”。
  “构筑两大中心”一是要基本建成温州纺织品制造中心,就是要建成集原料、织造、印染、服装一条龙的集群化的产业体系。二是要基本建成纺织品销售中心,以针织内衣系列为主,形成温州地区较有特色的纺织品物流集散地。
  “建成三大板块”,即建成“北城、西工、中商”的城镇形态。“北城”,即以宜山大道建设为重点,实现城镇建设北移,拓展集镇规划,加快城镇化进程。“西工”,即以龙金大道为依托,建成1500亩左右的针纺织两大工业园区,提高工业化进程,使之成为苍南县最大的针纺织工业园区。“中商”,即以老城改造、小商品市场、商贸城建设为突破口,重振宜山商业雄风。 要以创“诚信城镇”为重点,加强对公民道德和民主法制教育,提高全民整体素质,使“三大文明”协调发展。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
  宜山取自“泥山”乳柑何以成为韩彦直笔下的第一贴 宜山镇,位于浙江省最南端的苍南县,濒临东海仅7公里许,气候温暖,多为海涂冲积土,与出产我国著名柚类——四季抛的马站镇相距不远,而闻名遐迩的农民城——温州龙港镇便是由原宜山区分析出去的。而今,温州至福州的高速公路擦旁而过,坐车从温州到宜山镇,仅需1个小时。宜山,宋时称泥山,韩彦直时代隶两浙东路温州郡平阳县,明时称为仪山,清时改为今名,曰宜山。苍南县于1981年自平阳分县设立的。
  宜山镇地处苍南县东部的江南水网平原,总面积12.9平方公里,辖8个居民区、27个行政村,共13057户、40251人,外来人口约1万人,是一个交通便捷、工业、农业、商业综合发展的温州市工业卫星镇。2004年工农业总产值达12.38亿元,财政税收2291万元。
  宜山镇具有悠久的纺织历史,素有“纺织之乡”的美称,早在明、清时代就有记载,民间传说高机和吴三春就是描写当地纺织能手高机的动人故事。改革开放以来,使宜山的纺织发展带来生机,1983年得到原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同志的高度评价,称之为“展现出农村生产力充满生机的前景”。从此,宜山有了“中华第一‘织’”的称号。1995年宜山被县委、县政府命为“纺织城”。全镇85%的劳动力从事纺织业生产,纺织业产值占全镇工农业总产值的85%以上,多年来,宜山纺织品市场一直成为“温州市十大专业市场之一”。目前,宜山形成了纺织业、针织业、搪瓷三大工业主导产业的经济格局,产品档次提升,产业规模扩大,区域经济优势日趋明显。
  纺织业的崛起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教育事业成绩显著,2000年率先跨入省级教育强镇行列。目前,该镇现有一所高级中学、两所初中、四所小学,其教育设施硬件建设优化,教育综合实力经全面考核位居全市第十名。镇一小与实验二小成为全市仅有的两所省级示范性学校。城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高楼鳞次栉比,城镇建筑面积达3.5平方公里,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人均住房达28.43平方米。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化,2002年被评为温州市二星级文明镇,宜一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英文解释
  1. :  Yishan Town
近义词
宜山
包含词
宜山镇众兴棉纺厂浙江省苍南宜山镇棉纺厂浙江省苍南县宜山镇棉纺厂
分类详情
仁寿龙头芙蓉村东店村上黄村
塘西村站前兴龙严处村吴家库村
朱处村甲第村下黄村林梁村宜一村
宜二村八岱村谢垟底村东跳村张北村
张南村上水门村陈家寺村前河蒋村浃中堡村
珠后村珠西村珠东村水亭村梁宅村
后垟增村甲底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