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宜山鎮:面積13.24平方公裏,人口4.09萬人,轄8個居民區、27個行政村。鎮政府駐球新路,郵政編碼:325803。 居民區:球山、竜頭、仁壽、前垟、站前、東興、興竜、環球 行政村:嚴處、吳傢庫、朱處、甲第、上黃、下黃、林梁、宜一、宜二、塘西、東店、八岱、謝垟底、東跳、張北、張南、上水門、陳傢寺、前河蔣、浹中堡、珠後、珠西、珠東、芙蓉、水亭、梁宅、後垟增 |
|
宜山鎮是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轄鎮,地處浙江省最南端的蒼南縣東部的江南(鰲江之南)水網平原,居江南中心位置。瀕臨東海僅7公裏許,氣候溫暖,多為海塗衝積土,與出産我國著名柚類——四季拋的馬站鎮相距不遠,而聞名遐邇的農民城——溫州竜港鎮便是由原宜山區分析出去的。溫州至福州的高速公路擦旁而過,坐車從溫州到宜山鎮,僅需1個小時,是一個交通便捷、工業、農業、商業綜合發展的溫州市工業衛星鎮。宜山鎮面積13.24平方千米,轄8個居民區、27個行政村,2000年人口48355人,外來人口約1萬人。鎮政府駐球新路,郵編:325803。 |
|
宜山鎮轄8個居民區(球山、竜頭、仁壽、前垟、站前、東興、興竜、環球)、27個行政村(嚴處、吳傢庫、朱處、甲第、上黃、下黃、林梁、宜一、宜二、塘西、東店、八岱、謝垟底、東跳、張北、張南、上水門、陳傢寺、前河蔣、浹中堡、珠後、珠西、珠東、芙蓉、水亭、梁宅、後垟增)。 |
|
宜山,宋時稱泥山,韓彥直時代隸兩浙東路溫州郡平陽縣,明時稱為儀山,清時改為今名,曰宜山。蒼南縣於1981年自平陽分縣設立宜山鎮。 |
|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48355男25696女22659家庭戶戶數13057家庭戶總人口(總)47170家庭戶男24820家庭戶女223500-14歲(總)112160-14歲男64860-14歲女473015-64歲(總)3456215-64歲男1795015-64歲女1661265歲及以上(總)257765歲及以上男126065歲及以上女1317戶口本地住在本地37404 |
|
2003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産總值13.7億元,同比增長15.8%;工農業總産值13.98億元,同比增長16.5%;財政總收入2040萬元,同比增長24%。2007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生産總值25.3億元,比2006年增長32%,財政稅收4586萬元,比2006年增長51%,農民人均純收入7130元,比2006年增長8%。
【農業經濟】
2003年,全年實現農業總産值74.7萬元。效益農業發展較快,大棚蔬菜、畜牧業和稻田水産養殖等基地發展良好。全年糧食播種面積同比調減28%,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增加100%。積極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全鎮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總面積840畝。農業生産條件明顯改善,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抓好河道整治,清理了宜一段1.5公裏河道兩邊的垃圾。
【工業經濟】
2003年,全年實現工業總産值12.7億元,同比增長17.5%。規模企業實現工業總産值2.42億元,同比增長15%;企業完成技改投入5000萬元。工業園區建設步伐加快。再生紡織工業園區三通一平工程基本到位,原工業園區簡易道路水泥路面已完成。工業園區用電力設施配套已全部完成。入園企業已達到11傢,用地面積240多畝。再生紡織由原來的低中檔逐步嚮高中檔、有品牌發展。針織內衣服裝企業如舒爾丹、紳門等,積極投入巨資在廣告方面為自己創品牌。企業技改熱情不減,全鎮各類企業自籌資金投入工業技改資金達5000多萬元,其中大華紡織有限公司、張南棉紡廠、興宜印染有限公司等企業技改項目均已通過市、縣有關部門驗收。
宜山鎮具有悠久的紡織歷史,素有“紡織之鄉”的美稱,早在明、清時代就有記載,民間傳說高機和吳三春就是描寫當地紡織能手高機的動人故事。改革開放以來,使宜山的紡織發展帶來生機,1983年得到原國務院副總理萬裏同志的高度評價,稱之為“展現出農村生産力充滿生機的前景”。從此,宜山有了“中華第一‘織’”的稱號。1995年宜山被縣委、縣政府命為“紡織城”。全鎮85%的勞動力從事紡織業生産,紡織業産值占全鎮工農業總産值的85%以上,多年來,宜山紡織品市場一直成為“溫州市十大專業市場之一”。宜山已形成了紡織業、針織業、搪瓷三大工業主導産業的經濟格局,産品檔次提升,産業規模擴大,區域經濟優勢日趨明顯。 |
|
2003年,完成了後洋村安置小區、南洋花園小區規劃,做好環城南路、宜二、八岱村以及竜金大道西首後洋村段共1200畝地形的測繪工作。同時,做好新村規劃工作,將珠東、水亭、陳傢寺、朱處、林梁、上黃、下黃、東店、嚴處、後洋增等十個村納入新村規劃的軌道。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快,城鄉環境面貌進一步改善。竜金大道兩側以及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宜山大道車行道簡易路建設已完工。宜山大道第一個公建項目供電大樓也順利進場施工。籌資興建了東興西路、車橋路和陳傢寺的橋梁等。同時完成了宜二南洋花園、人民路、環球路、環城南路等地塊出讓的前期準備工作。切實做好球山地質災害和治理工作,嚮球山地質災害點附近52間200多居民發放地質災害工作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做好安全宣傳工作。球山地質災害點的治理工程設計已由市土地專傢組會審通過。 |
|
大力實施“科教興鎮”戰略。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基礎教育不斷發展,兩基成果不斷鞏固,教育資源配置不斷優化合理,幼教、成教、普教、職教協調發展。2000年率先跨入省級教育強鎮行列。該鎮有一所高級中學——宜山高級中學、兩所初中——宜山鎮一中,宜山鎮二中(已於2002年合併為宜山一中)、四所小學——宜山一小,宜山二小,宜山三小,蒼南實驗二小,其教育設施硬件建設優化,教育綜合實力經全面考核位居全市第十名。鎮一小與實驗二小成為全市僅有的兩所省級示範性學校。切實抓好計劃生育工作,以控製計劃生育為主綫,以流動人口管理為重點,進一步落實“依法管理、村民自治、優質服務、政策推動、綜合治理”新機製,出臺計生考核奬懲辦法,健全計生工作責任製,促進計生工作逐步制度化、規範化。不斷深化醫療衛生體製改革。積極推進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新建羽毛球場、門球場。文化市場繁榮,群衆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廣電事業進展較快。群衆體育蓬勃開展,加強訓練,2003年組隊參加縣二屆運動會比賽,取得較好成績,門球賽團體第一,乒乓球女子團體第一,羽毛球男子團體第二,中國象棋團體第三。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2003年農民人均收入達5960元,同比增長11.1%。居民消費結構進一步提升,住房、教育、通信、旅遊休閑、健身保健等消費比重增加。加強社會保障體係建設,強化社會保障功能,切實關註社會弱勢群衆,認真做好“五保護”集中供養,2003全年發放保障金7萬元,落實扶貧資金5.5萬元。城鎮基礎設施日臻完善,高樓鱗次櫛比,城鎮建築面積達3.5平方公裏,群衆居住環境得到改善,人均住房達28.43平方米。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進一步深化,2002年被評為溫州市二星級文明鎮,宜一村被評為全國文明村。 |
|
宜山鎮經濟發展具有以下優勢:一是區位優勢,居江南中心位置,東接海域,距離竜巴公路6公裏],西距縣城15公裏,北鄰竜港,兩縱一橫道路網貫穿宜山,形成公路交通中心樞紐,交通十分便利;二是宜山的群衆十分勤勞,人均收入比較平衡,發展的觀念、思路得到較大的轉變,要求加快發展的願望很迫切;三是以針紡織業為支柱的産業鏈已形成,群衆比較熟悉整個産業的發展過程和規律,已成為宜山群衆生産、生活的一個主要部分。
根據上述優勢,宜山鎮把宜山定位為鰲江流域重要的輕紡織工業基地,按照這個定位,宜山鎮的工作思路是“構築兩大中心,建成三大板塊”。
“構築兩大中心”一是要基本建成溫州紡織品製造中心,就是要建成集原料、織造、印染、服裝一條竜的集群化的産業體係。二是要基本建成紡織品銷售中心,以針織內衣係列為主,形成溫州地區較有特色的紡織品物流集散地。
“建成三大板塊”,即建成“北城、西工、中商”的城鎮形態。“北城”,即以宜山大道建設為重點,實現城鎮建設北移,拓展集鎮規劃,加快城鎮化進程。“西工”,即以竜金大道為依托,建成1500畝左右的針紡織兩大工業園區,提高工業化進程,使之成為蒼南縣最大的針紡織工業園區。“中商”,即以老城改造、小商品市場、商貿城建設為突破口,重振宜山商業雄風。 要以創“誠信城鎮”為重點,加強對公民道德和民主法製教育,提高全民整體素質,使“三大文明”協調發展。 |
|
宜山取自“泥山”乳柑何以成為韓彥直筆下的第一貼 宜山鎮,位於浙江省最南端的蒼南縣,瀕臨東海僅7公裏許,氣候溫暖,多為海塗衝積土,與出産我國著名柚類——四季拋的馬站鎮相距不遠,而聞名遐邇的農民城——溫州竜港鎮便是由原宜山區分析出去的。而今,溫州至福州的高速公路擦旁而過,坐車從溫州到宜山鎮,僅需1個小時。宜山,宋時稱泥山,韓彥直時代隸兩浙東路溫州郡平陽縣,明時稱為儀山,清時改為今名,曰宜山。蒼南縣於1981年自平陽分縣設立的。
宜山鎮地處蒼南縣東部的江南水網平原,總面積12.9平方公裏,轄8個居民區、27個行政村,共13057戶、40251人,外來人口約1萬人,是一個交通便捷、工業、農業、商業綜合發展的溫州市工業衛星鎮。2004年工農業總産值達12.38億元,財政稅收2291萬元。
宜山鎮具有悠久的紡織歷史,素有“紡織之鄉”的美稱,早在明、清時代就有記載,民間傳說高機和吳三春就是描寫當地紡織能手高機的動人故事。改革開放以來,使宜山的紡織發展帶來生機,1983年得到原國務院副總理萬裏同志的高度評價,稱之為“展現出農村生産力充滿生機的前景”。從此,宜山有了“中華第一‘織’”的稱號。1995年宜山被縣委、縣政府命為“紡織城”。全鎮85%的勞動力從事紡織業生産,紡織業産值占全鎮工農業總産值的85%以上,多年來,宜山紡織品市場一直成為“溫州市十大專業市場之一”。目前,宜山形成了紡織業、針織業、搪瓷三大工業主導産業的經濟格局,産品檔次提升,産業規模擴大,區域經濟優勢日趨明顯。
紡織業的崛起和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全面進步。教育事業成績顯著,2000年率先跨入省級教育強鎮行列。目前,該鎮現有一所高級中學、兩所初中、四所小學,其教育設施硬件建設優化,教育綜合實力經全面考核位居全市第十名。鎮一小與實驗二小成為全市僅有的兩所省級示範性學校。城鎮基礎設施日臻完善,高樓鱗次櫛比,城鎮建築面積達3.5平方公裏,群衆居住環境得到改善,人均住房達28.43平方米。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進一步深化,2002年被評為溫州市二星級文明鎮,宜一村被評為全國文明村。 |
|
- : Yishan Town
|
|
宜山 |
|
宜山鎮衆興棉紡廠 | 浙江省蒼南宜山鎮棉紡廠 | 浙江省蒼南縣宜山鎮棉紡廠 | |
|
|
仁壽 | 竜頭 | 芙蓉村 | 東店村 | 上黃村 | 塘西村 | 站前 | 興竜 | 嚴處村 | 吳傢庫村 | 朱處村 | 甲第村 | 下黃村 | 林梁村 | 宜一村 | 宜二村 | 八岱村 | 謝垟底村 | 東跳村 | 張北村 | 張南村 | 上水門村 | 陳傢寺村 | 前河蔣村 | 浹中堡村 | 珠後村 | 珠西村 | 珠東村 | 水亭村 | 梁宅村 | 後垟增村 | 甲底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