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泗门镇:面积63.6 6.32 62151319 府前路1号
社区:汝湖、东大街、西大街、后塘河
面积63.6平方千米,人口6.32万(2004年),辖4个社区、16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府前路1号,邮编:315470。
[居民区] 汝湖社区 东大街社区 西大街社区 后塘河社区
[行政村] 万圣 陶家路 相公潭 谢家路 夹塘 小路下 湖北 楝树下 海南 镇北 泗北 东蒲 镇南 上新屋 大庙周 水阁周
[沿 革]
[行政村调整] 2005年1月17日,余姚市人民政府(余政发8号)同意泗门镇现有的西大街、东大街、汝湖、后塘河等4个居委会,按程序分别改建为西大街、东大街、汝湖、后塘河社区。改建后的社区的管理区域与原各居委会的管理区域相同。 |
|
余姚市泗门镇位于杭州湾宁绍平原北部,329国道从镇中心地段穿过,东距宁波约80公里,南离余姚9公里,西至杭州约122公里。北濒杭州湾。镇域总面积66.3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62.5平方公里, 全镇现辖16个行政村,4个社区。 常住人口近6.3万,素有“名邦之源”、“阁老故里”之誉,是一座悠久历史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中心城镇。镇政府驻:府前路1号,邮编:315470。 |
|
地形地质
泗门镇地势平坦,境内地势由南向北呈丘陵——平原——滩涂——海洋台阶式格局,大部分为平原,系宁绍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3—5米。大古塘以南为山湖海积平原,成陆于公元10世纪前,由全新世晚期海积物和湖积物交互沉积而成,组成物质为粘土及西粘土,局部夹有泥炭。大古塘以北为滨海海积平原,系公元11世纪以来,杭州湾携沙淤涨而成,组成物质为西粘土、西砂土和粉沙,地势略高于大古塘南部平原。
水文状况
镇内平原上江河纵横,有临周江、临泗江、大沽塘江、陶家路江、谢家路江和北排江等。其中陶家路江,全长10.5千米,镇级河道28条,总长82.55千米,村级河道28条,总长37.19千米,正常蓄水315.14万立方米。
气候特点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年平均气温16.2℃,无霜期228天,年降水量1300毫米。 |
|
泗门古时又称四门、第四门。境域西南原有汝仇湖,水面达十万亩,汝仇湖堤东开四门以便放水灌溉,四水为泗,故称泗门。 |
|
秦以前,全境为浅海。
汉晋时,大湖门山北麓逐渐淤涨成陆。至今,海岸线离大湖门山已有10公里,且海涂每年还在淤涨,由南而北,历代修筑的海塘有10余条。
自唐至清,境域一直分属余姚县东山乡、开原乡。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首置四门乡。
民国十九年(1930年),置泗门镇,属余姚县第四区(临山区)。
1950年2月,设泗门区,下辖泗门、泗北、明风、东蒲、天华、道塘、朗霞、海南、曹娥、镇海、万圣、夹塘等12个乡镇。
1954年10月,泗门区大部划归慈溪县。
1958年10月,泗门区改称卫星人民公社,区下辖各乡镇改称管理区,泗门镇改称卫星人民公社第十三管理区。
1961年,恢复区建制,管理区改公社。
1966年,泗门镇公社复名为泗门镇。
20世纪70年代初,泗门、周巷两区合并,称“周泗地区”,旋即撤消,泗门镇仍属泗门区。
1979年9月,泗门区划归余姚县。
1989年5月,塘后乡并入泗门镇。
1992年4月撤区并乡,万圣、夹塘、湖北、东蒲四个乡并入泗门镇。 |
|
泗门镇境内拥有目前余姚市内规模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其中有状元楼等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谢氏宗祠、成之庄等市级文保点4处,大学士第、大方伯第等重要文物古迹7处,皇封桥古村落被市政府列为历史文化保护区。
皇封桥古村落
皇封桥村位于泗门镇东部,是一个以桥命名的村庄。村内小桥、流水、人家,四时鸟语花香,一派江南水乡风光。该村河多桥高亦多,有太平桥、万顺桥、许家桥、吴家桥、杨巷桥、落马桥、乐城桥,燕翼桥、申明桥、皇封桥等古桥梁十余座。皇封桥是东西要道主桥,桥长7米、宽2.5米三板两栏子的三洞引桥,东西方各垒石阶五级,朝南栏板上刻有篆书“皇封桥”,字迹柔里见刚,书风古中出新,相传为晚清举人杨积芳所书。此桥是目前姚西北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石桥。在皇封桥周围尚有颇具规模的“杨晋泰”、“祥丰里”、“咸丰染店”、“同泰钱号”、“马鞍埠头”、“烧香埠头”等明清建筑。
状元楼
状元楼位于泗门镇万安桥西、市弄口北,是一幢三间两弄砖木结构的明代建筑,中间有一穿堂间,所有木柱的石磉礅已沉入地面,木柱、横梁、楼板等木结构亦呈深黑色,但楼檐四只转角依然往上翘着,当地老年人称为“五岳朝天”。该楼初建后曾为谢迁幼年时的读书房舍。据《归田稿》记载,房屋刚落成,正要搬迁,谢迁的母亲邹氏做产了。谢迁的爷爷看见儿媳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孩,脸上长着七颗痣,异常高兴,他根据《诗经》“出自幽谷,迁于乔木”的诗句,给孙子起名谢迁,字于乔,号木斋,这孩子即是后来的谢阁老。谢迁从小很聪明,读书过目不忘,文章出众,于明代成化十年(1474年)举乡试第一名(解元),第二年连中殿试一甲第一名进士及第(状元)。中状元后逐将原先读书的房舍作了扩建和修葺,改名称为“状元楼”。楼前中央高悬“状元楼”三个大字匾额,字迹清爽,苍劲挺拔,刚强有力。该楼于1997年3月列为余姚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状元楼先居住两户人家,东侧是谢阁老的第十五代子孙,西侧是谢阁老的第十四代孙。状元楼西侧有一长18米、宽6.5米、深两米、四周驳以石坎的水池,相传是谢阁老少年读书时的洗砚池。池水曾多次防治了附近的火灾,号称清平池。 |
|
黄春生十八局起义
清咸丰八年(1858年)余姚早禾歉收,民不聊生。各乡设局抗租,共18局。公推黄李鲍村黄春生为局总头。9月率数万农民起义,先与泗门大地主谢敬“黄头勇”数百人激战,起义军败退,被追杀甚众。12月23日黄春生率人冲入县城,焚富绅大院三处,并围攻县署。知县贾树勋投荷花池佯死。九年正月,黄再次率义军万人攻县城东泰门,据通济桥攻打县署,又被“黄头勇”赶至杀退。抚部委补用道胡元十博带兵来姚和“黄头勇”围剿起义军。咸丰十年,十八局总局迁姚南山区整休,并两次袭县城。十一年(1861)五月,黄春生联合诸暨“莲蓬党”何文庆所部攻上虞(今丰惠镇),克梁弄。上虞县令胡尧戴会同“黄头勇”合力围攻。义军退至黄竹岭,遭堵截,战败被擒,六月初二日被害于后陈,首级悬于县城通济桥。春生妻卢七姑随夫参战,失败后,被俘,坚贞不屈被杀害。是年,太平军克余姚,十八局农民纷纷参加太平军。
抗倭斗争
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登陆胜山港,掠泗门,陷临山,为宁绍参将俞大猷击退。三十四年倭又犯余姚境,省祭官杜槐率乡兵抵御,斩倭酋1人,倭贼32人。槐力竭战死,县城戒严,拆除候青、黄山二桥阻敌。三日后,倭临候青江边,潮涨不能渡,城中招募猎人伏踞城楼,射中一寇,余溃退。同年十一月,倭自奉化转掠四明山斤岭。泗门谢志望率乡勇500名往救,杀敌9名,伤20余名,谢矢尽力竭战死。嘉靖三十七年(1558)宁绍参将戚继光驻临山卫抗倭。 |
|
泗门宋时置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明成化年间位显望重的阁老谢迁,浙东著名抗倭英雄谢志望,金融专家、解放后曾任外交部驻英国商务参赞谢天寿,曾任国民党中央执委、南京政府妇女界领袖之一的吕晓道等英才,都诞生在这块充满灵气的土地上。我党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家、中国现代三位教育家之一的杨贤江先生也曾在泗门求学、任教,曾留下“一切根基皆诚意 ” 之言。
谢迁
谢迁(1449—1531),明浙江余姚泗门人,字于乔,号木斋。成化十一年(1475),会试第一,授修撰,累迁左遮子。孝宗即位,进光詹事兼侍讲学士。弘治八年(1495),晋詹事兼侍读学士入内阁。十一年,晋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秉节直亮,处事明敏。武宗即位,请诛刘瑾不听,引疾告归。后刘瑾矫旨夺其诰命。瑾诛,复职,致仕。有《归田稿》。
谢志望
谢志望 ,字见甫,号道渊,余姚泗门人。监生。生于明嘉靖七年(1528)十月十四,卒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闰十一月初一。是明代内阁大学士谢迁的长玄孙,浙东地区著名的抗倭英雄。 |
|
泗门镇下辖:西大街、东大街、汝湖、后塘河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小路下、湖北、楝树下、谢家路、夹塘、陶家路、相公潭、万圣、上新屋、海南、镇北、泗北、镇南、东蒲、大庙周、水阁周16个村委会。 |
|
全镇总户数21505户,常住人口62978人,99、9%是汉族。少数民族有83人,涉及苗、壮、布依等12个少数民族,大多是婚嫁来泗的。 |
|
改革开放以来,泗门镇经济与社会有了很大的进步。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农业
泗门物产丰富,是宁波市重点商品棉基地,榨菜、瓜果等农副产品名闻名遐迩。宋时,境内就开始种植棉花,所产姚棉、土布畅销省内外。1956年,棉花种植面积达8541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6、2%,最高年份平均亩产100公斤,是浙江省重要的商品棉种植基地。榨菜种植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在大古塘以北棉地里与棉花套作,现已成为“浙式”榨菜的主产区。水稻主产于大古塘以南,2005年,种植面积27000亩。20世纪90年代起,各村按“一村一品”要求发展蔬菜生产,到2005年,形成大豆、甜玉米、长豇豆、丝瓜络等上规模蔬菜基地9个。鸿基、卡依之等大型菜业食品公司也都有自己的蔬菜基地,总面积1.2万亩,年收购量2.4万吨。
手工业
境内手工业起源于宋代,至清末,有颇具规模的手工业作坊20余家,从业人员百余人,“同顺贡方”、“阿记细竹”等享誉四乡。到1949年,已形成有12大门类的手工行业。1956年,按行业归类建成竹业、木业等7个手工业社。
工业
现代工业始于清光绪年间,泰生布行采用日式改良轧棉机,继而采用柴油机动力,生产能力提高了十余倍。1961年起,开始兴办为农业服务的社队企业。泗门的工业经济已形成了机械、电子、塑料、冶金、电器仪表、轻纺印染、建筑材料、日用化工、菜类加工、包装用品、光学仪器等十多大门类,镇工业功能区占地面积已达到五平方公里。 2003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9.33亿元,财政总收入2.58亿元,本级可用资金收入1.5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9182元,全镇综合经济实力列省百强镇第十五位,2004年列全国千强镇第87位。2004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35亿,镇财政总收入3.5亿,农民人均收入9750多元。2005年全省百强镇排名第十位。到2005年,全镇共有注册企业近2000家,其中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123家,亿元以上企业15家,形成18大产业门类,职工3万余人,实现外贸出口交货值26.7亿元。 |
|
泗门镇全镇总人口2003年末为6268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908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全镇共有小学8所,普通中学3所。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生入学率为100%。全镇拥有文化馆(站)5个,影剧院1所。全镇共有卫生机构14个。其中县及县以上医院1所,乡镇卫生院8所。
泗门镇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镇、国家卫生镇、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全国优秀乡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百佳绿化乡镇、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单位、全国计生协会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百佳乡镇示范工会、省先锋工程“五好乡镇党委”、宁波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试点镇等荣誉称号等荣誉称号。泗门是江南古镇,素有“名邦之源”、“阁老故里”之誉,人杰地灵,有深厚的人文优势。尤其在明代,谢氏一门,官宦相承,由是在泗门甲第连云,造成“夹河一里许,雕瓮碧瓦,翠耸鳞比”之景观。 |
|
水陆交通便捷。古时有“官道”连接县城,位于倪家路村后的古泗门港还是浙东地区经杭州湾下浙北的重要港口。民国23年(1934),观曹公路(现329国道)建成,是为境内第一条公路。近三年里,先后投入4亿多元建设和改造了多条镇、村道路,等级公路里程达65公里,初步形成“六横五纵”的十分钟交通圈。 |
|
泗门有近4万亩的榨菜种植面积,年总产量接近16万吨。加工榨菜远销欧美。海水渔业资源丰富,全镇有近海捕捞渔船80艘,200多人常年从事捕捞工作,鲻鱼、梅鱼、青蟹等特色海鲜畅销外埠。
榨菜
20世纪60年代引进,产于泗门、临山棉区,菜棉套种,经济效益高,发展快。1965年发展至4000余亩,成品菜2500吨。1984年5.2万亩,成品菜4.47万吨,产值2800万元。为“浙式榨菜主要产区”。1987年种植7.35万亩,成品菜12.87万吨,产值7200万元。全市有榨菜加工厂91家,其中精制小包装工厂33家。产品行销全国,外销日本、东南亚及香港等地。
竹编
余姚境内盛产毛竹,竹编历史悠久,以加工农具、日用器为主,山区的竹椅、淘箩、饭篮、箩络、扫帚等,产品远近闻名。平原地区的方桥、泗门一带,香篮、幢篮、挂篮、箱箧、篾席,制品精巧,远销京、津、沪一带。近来竹器业衰落,部分竹器已非今日所需,一部分为塑料制品代替,且手工制作,生产落后。1972年洪山乡工艺竹编厂建成,编织飞禽走兽、小鸭、小鸡等工艺品,突破加工农具、日用竹器等传统品种,产品由内销转向外销,竹编事业虽稍有气色,仍不甚理想。
葡萄
1979年临山、泗门集中引种金皇后、红香蕉等品种。亩产7500市斤。1987年种植3170亩,产量225吨。品种有金皇后、巨峰、红富士、国宝、龙宅、高墨、伊定豆锦、黑奥林等。 |
|
杭州湾南岸,风景旖旎,大自然以其神奇的构思和五彩斑斓的彩笔从浙东姚北捧出一颗璀璨明珠——泗门镇。
泗门宋时置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明成化年间位显望重的阁老谢迁,浙东著名抗倭英雄谢志望,金融专家、解放后曾任外交部驻英国商务参赞谢天寿,曾任国民党中央执委、南京政府妇女界领袖之一的吕晓道等英才,都诞生在这块充满灵气的土地上。我党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家、中国现代三位教育家之一的杨贤江先生也曾在泗门求学、任教,曾留下“一切根基皆诚意 ” 之言。
泗门物产丰富,是宁波市重点商品棉基地,榨菜、瓜果等农副产品名闻名遐迩。泗门的工业经济已形成了机械、电子、塑料、冶金、电器仪表、轻纺印染、建筑材料、日用化工、菜类加工、包装用品、光学仪器等十多大门类,镇工业功能区占地面积已达到五平方公里。
泗门地处宁绍平原中部,水陆空交通便捷,商贸繁荣,邮电通信事业发展迅速,投资环境相当优越。镇域面积 65平方公里,现下辖16个行政村,4 个社区居委会,6万3千勤劳智慧的泗门女儿,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建设着自己美好的家园,2004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35亿,镇财政总收入3.5亿,农民人均收入9750多元,全省百强镇排名第十五位,先后获得全国优秀乡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镇、全国百佳绿化乡镇,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先进示范镇和国家级星火小城镇示范镇、国家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最近又获得国家级经济社会发展示范镇称号。 |
|
泗门镇位于市境西北,距市区23公里。古时又称四门、第四门。境域西南原有汝仇湖,水面达十万亩,汝仇湖堤东开四门以便放水灌溉,四水为泗,故称泗门。境域面积66、3平方公里,东与小曹娥镇、朗霞街道相邻,南与马渚镇相接,西毗临山镇,北濒杭州湾,与海盐县隔水相望。辖东蒲、镇南、上新屋、海南、镇北、泗北、陶家路、万圣、相公潭、谢家路、夹塘、小路下、湖北、楝树下、大庙周、水阁周等16个行政村和东大街、西大街、汝湖、后塘河四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全镇总户数21505户,常住人口62978人,99、9%是汉族。少数民族有83人,涉及苗、壮、布依等12个少数民族,大多是婚嫁来泗的。2005年,实现社会生产总产值168、1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50亿元,农业总产值5、3亿元,第三产业总值12、8亿元,财政收入4、2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0372元。在省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5年全省百强乡镇名单中,列省百强乡镇第十位、宁波第一位。先后获得全国文明镇、国家卫生镇等国家级荣誉十多项。境内地势由南向北呈丘陵——平原——滩涂——海洋台阶式格局,大部分为平原,系宁绍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3——5米。大古塘以南为山湖海积平原,成陆于公元10世纪前,由全新世晚期海积物和湖积物交互沉积而成,组成物质为粘土及西粘土,局部夹有泥炭。大古塘以北为滨海海积平原,系公元11世纪以来,杭州湾携沙淤涨而成,组成物质为西粘土、西砂土和粉沙,地势略高于大古塘南部平原。平原上江河纵横,有市级河道陶家路江,全长10、5千米,镇级河道28条,总长82、55千米,村级河道28条,总长37、19千米,正常蓄水315、14万立方米。年平均气温16、2℃,无霜期228天,年降水量1300毫米。
[历史沿革]秦以前,全境为浅海。汉晋时,大湖门山北麓逐渐淤涨成陆。至今,海岸线离大湖门山已有10公里,且海涂每年还在淤涨,由南而北,历代修筑的海塘有10余条。自唐至清,境域一直分属余姚县东山乡、开原乡。光绪三十四年(1908)首置四门乡。民国十九年(1930),置泗门镇,属余姚县第四区(临山区)。1950年2月,设泗门区,下辖泗门、泗北、明风、东蒲、天华、道塘、朗霞、海南、曹娥、镇海、万圣、夹塘等12个乡镇。1954年10月,泗门区大部划归慈溪县。1958年10月,泗门区改称卫星人民公社,区下辖各乡镇改称管理区,泗门镇改称卫星人民公社第十三管理区。1961年,恢复区建制,管理区改公社。1966年,泗门镇公社复名为泗门镇。20世纪70年代初,泗门、周巷两区合并,称“周泗地区”,旋即撤消,泗门镇仍属泗门区。1979年9月,泗门区划归余姚县。1989年5月,塘后乡并入泗门镇。1992年4月撤区并乡,万圣、夹塘、湖北、东蒲四个乡并入泗门镇。
[产业特色]农业以棉花、榨菜、水稻为主。宋时,境内就开始种植棉花,所产姚棉、土布畅销省内外。1956年,棉花种植面积达8541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6、2%,最高年份平均亩产100公斤,是浙江省重要的商品棉种植基地。榨菜种植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在大古塘以北棉地里与棉花套作,现已成为“浙式”榨菜的主产区。水稻主产于大古塘以南,2005年,种植面积27000亩。20世纪90年代起,各村按“一村一品”要求发展蔬菜生产,到2005年,形成大豆、甜玉米、长豇豆、丝瓜络等上规模蔬菜基地9个。鸿基、卡依之等大型菜业食品公司也都有自己的蔬菜基地,总面积1、2万亩,年收购量2、4万吨。
境内手工业起源于宋代,至清末,有颇具规模的手工业作坊20余家,从业人员百余人,“同顺贡方”、“阿记细竹”等享誉四乡。到1949年,已形成有12大门类的手工行业。1956年,按行业归类建成竹业、木业等7个手工业社。现代工业始于清光绪年间,泰生布行采用日式改良轧棉机,继而采用柴油机动力,生产能力提高了十余倍。1961年起,开始兴办为农业服务的社队企业。到2005年,全镇共有注册企业近2000家,其中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123家,亿元以上企业15家,形成18大产业门类,职工3万余人,实现外贸出口交货值26、7亿元。
[村镇建设]宋时,境内居民以自产物品互易,形成汝仇、四门两个市集。明正德年间,四门市迁至今义嘉桥附近。清康熙年间,增皇封桥市。雍正年间,浙江海关在倪家路设浙海常关分卡,形成倪家路市。至解放前夕,镇上有大小商铺近200家,成为三北地区重要的商贸集散中心。2005年,境内有综合性市场8个,专业市场5个,总面积44000平方米。建成区面积10、3平方公里,有占地80亩以上的住宅小区3个。全镇绿化面积98、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2、6%,建有汝湖公园等休闲公园7个,是全国造林绿化百佳镇、省生态示范镇
水陆交通便捷。古时有“官道”连接县城,位于倪家路村后的古泗门港还是浙东地区经杭州湾下浙北的重要港口。民国23年(1934),观曹公路(现329国道)建成,是为境内第一条公路。近三年里,先后投入4亿多元建设和改造了多条镇、村道路,等级公路里程达65公里,初步形成“六横五纵”的十分钟交通圈。
[社会事业]明代中期,镇上有东山、丛桂两大书院,培养了内阁大学士吕本等一大批名人学士。建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的三乡诚意学堂(现泗门镇校),是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现代著名农业科学家沈宗瀚的母校。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镇上又创办了汝湖农校,是浙江省最早的二所职业技术学校之一。民国八年,境内有国民学校13所,其中行素、希范两所学校分别获得北洋政府一等金质嘉羊奖和三等金质嘉羊奖。到2005年,镇上有职高一所,初级中学3所,小学7所。建有文化娱乐中心、文化站、广电站。由创办于1946年的姚北同春医院发展而来的余姚市第四人民医院,目前已发展为余姚农村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2005年,全镇有10631人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8560人参加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16周岁以上被征地人员参保率达95%,已有3941名被征地人员享受每月200元至300元的养老保障待遇。
[名优特产]有近4万亩的榨菜种植面积,年总产量接近16万吨。有大型榨菜加工企业18家,“铜钱桥”、“富贵”等榨菜远销欧美。海水渔业资源丰富,全镇有近海捕捞渔船80艘,200多人常年从事捕捞工作,鲻鱼、梅鱼、青蟹等特色海鲜畅销外埠。
[发展特色]4260亩第一期工业功能区已经形成,4000亩第二期工业功能区进展顺利。共引进企业200余家,累计完成技改财务数19、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0490万美元,引进内资5、5亿元,完成税收6亿元。初步形成电源线、家用电器、汽车用品、自行车等优势特色产业门类。高新技术产业初现成效,惠康、云环、海通等拥有核心技术或行业技术标准的企业发展迅速,2005年高薪技术产业产值达12亿元。
[风景名胜]泗门是明代内阁大学士、状元谢迁的故乡,境内拥有目前余姚市内规模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其中有状元楼等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谢氏宗祠、成之庄等市级文保点4处,大学士第、大方伯第等重要文物古迹7处,皇封桥古村落被市政府列为历史文化保护区。。
[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积极推进新一轮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争创全国先进党组织,进一步巩固和确立作为全国、省经济强镇的地位,力争成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全面建设余姚副中心城市。到2010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超过1、4万元,建成区面积12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67%。。
镇政府驻地:泗门镇府前路
电话:0574—62151319
传真:0574—62151319
网址:www.simen.gov.cn |
|
- : Simen Town
|
|
泗门 |
|
|
|
|
|
西大街 | 东大街 | 万圣村 | 水阁周村 | 大庙周村 | 上新屋村 | 泗北村 | 楝树下村 | 小路下村 | 谢家路村 | 相公潭村 | 陶家路村 | 东蒲村 | 镇南村 | 镇北村 | 海南村 | 湖北村 | 夹塘村 | 汝湖 | 后塘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