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位于市境北部,北纬30°30′,东经121°69′。面积1527平方公里,人口84万,辖6个街道、14个镇、1个乡,53个居民区、265个行政村。年均气温16.2℃,年平均降水量1547毫米。329国道、萧甬铁路、杭甬高速公路、杭甬运河横贯市境,水陆交通便捷。家电、塑料、仪器仪表工业发达。农业主产稻谷、水产、畜牧,盛产榨菜、杨梅、茶叶、竹笋。境内河姆渡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政府驻北兰江路1号,电话:62702572,邮编:315400。行政区划代码:330281 |
|
余姚得名,说法不一。一说,《风土记》载,舜文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曰余姚(“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云余姚”)。另一说,《越绝书》裁,夏少康封少于无余于会稽,以奉禹记,姚乃其届邑,故曰余姚。《山海经》郭璞注,句余山在会稽余姚县南,句章县北,故此二县因此为名云,此为第三种说法。还有一说,“邑有句余山,又南有姚江”,故名。再有一说,明代《郡县释名》说,县隶会稽,在余姚山之西,以河东有姚姓,故曰余姚。近有人主张,余姚为越语地名,其义石明。
秦时置余姚县(一说汉建),属会稽郡。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始筑县城,为浙东古县城之一。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唐初“余姚之境东包明州,西辖上虞,为越州巨镇”,一度升为姚州(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姚州)。宋为“望县”,“东南最名邑”。元贞元年(1295年)改为余姚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州复县。1911年11月8日(清宣统三年九月十八日)余姚“光复”。
1949年5月23日余姚解放。新中国建立后,境域多次变动,最大一次是1954年,大古塘以北棉区划归慈溪县,慈溪县西部稻区、山区划归余姚县。
1985年7月26日撤县设市,设9区、8个镇、63个乡。隶属宁波市代管。 |
|
余姚市位于浙东宁波平原,东与宁波市江北区、鄞州区相邻,南枕四明山,与奉化、嵊州接壤,西连上虞市,北毗慈溪市,西北于钱塘江、杭州湾中心线与海盐县交界。东西极距58.5公里,南北极距79公里。总面积1526.8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805.09平方公里,占52.73%,平原432.51平方公里,占28.33%,水域289.26平方公里,占18.94%。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四明山山峦起伏,间有盆地、谷地,最高峰芦山乡青虎湾岗,海拔979米;中部姚江平原,有弧山残丘,点缀两岸;北部为滨海冲积平原。全市耕地64.35万亩,园地9.84万亩,林地72.15万亩。主要河流姚江,源于境内四明山夏家岭,自西向东流经中部,汇入宁波市甬江出海,全长109公里,境内流长54公里,支流30余条,纵横交错,织成水网。并有众多湖塘水库。牟山湖为境内最大海迹湖,正常蓄水420万立方米,四明湖为最大人工湖,总库容1.2亿立方米。全境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区,阳光充沛,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热同步。年平均气温16.2°C,日照2061小时,无霜期227天,降水量1361毫米,自然条件优越。山区溪流众多,水力资源较为丰富,可开发小水电约2万千瓦,已开发9414千瓦。姚南山区萤石、高岭土和花岗岩资源丰富,有开发价值。萧甬铁路横贯中部,329国道穿越境北,姚江为浙东运河一段,水陆交通便捷。南部山区地势险要,为浙东战略要地。
汉族为主,有苗、白、壮、布依等少数民族。金属矿顶鹤、白鹤、黑鹳、鸳鸯、灰鹤、银杏等。中草药材有络石屯、贯众、淡竹叶、茯苓、丹参、金银花等40余种。土特产品有产资源有铜、铁、铅、锌等。非金属矿产资源有萤石、高岭土、粘土、石英、磷、泥炭等。野生动植物资源有穿山甲、水獭、丹茶叶、杨梅、干菜笋、佛雕、工艺草编。名胜古迹有河姆渡遗址、黄梨洲墓、中共浙东区党委旧址、王阳明讲学处、通济桥,龙泉山,田螺山遗址与舜江楼等。
境内有沪杭甬高速、329国道、甬余公路、杭甬铁路穿过。沪杭甬高速横贯余姚市区,客运、货运均与全国铁路网相连。 |
四.行政区划 Four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
余姚市辖6个街道、14个镇、1个乡:凤山街道、阳明街道、梨洲街道、兰江街道、朗霞街道、低塘街道;临山镇、泗门镇、马渚镇、牟山镇、丈亭镇、梁弄镇、陆埠镇、大隐镇、大岚镇、河姆渡镇、四明山镇、小曹娥镇、黄家埠镇、三七市镇;鹿亭乡。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852719人,其中:余姚市区 241129人、低塘街道 64319人、朗霞街道 39273人、临山镇 41929人、黄家埠镇 38574人、小曹娥镇 28306人、泗门镇 61334人、马渚镇 49111人、牟山镇 19200人、丈亭镇 30952人、三七市镇 29493人、河姆渡镇 21104人、肖东镇 26537人、梁辉镇 39843人、大隐镇 8754人、陆埠镇 48006人、梁弄镇 30297人、大岚镇 11433人、四明山镇 9928人、鹿亭乡 13197人。
*2006年1月1日,原东北街道更名为凤山街道,西北街道更名为阳明街道,东南街道更名为梨洲街道,西南街道更名为兰江街道。 |
五.经济概况 V. Economic Profile |
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4.7亿元,增长10.4%;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0.2亿元,增长10.8%,其中地方级收入33.3亿元,增长1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4亿元,增长8.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9.7亿元,增长19.2%,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622亿元,增长1.1%,餐饮业零售额17.3亿元,增长21.8%。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为:5.6∶60.4∶34。2008年,全年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1825亿元,同比增长10.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23亿元,同比增长10.1%;完成规模以上销售收入790亿元,同比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114元,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997元,增长13.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82.3亿元,比年初增加68.6亿元,增长32.1%。
余姚物产丰富,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农林牧副渔各业齐会的综合性农业区域。被国家授予“中国杨梅之乡”、“中国榨菜之乡”、“中国茭白之乡”、“中国蜜梨之乡”和“中国红枫之乡”称号。近年来,余姚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使全市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并已形成蔬菜、竹笋、茶叶、果品、畜禽、水产六大农产品商品基地,涌现了“瀑布仙茗”、“舜水蜜梨”、“国泰榨菜”、“铜钱桥榨菜”、“明凤甲鱼”等名牌农产品。
改革开放以来,余姚一直跻身于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列。余姚的工业门类齐全,基础较为扎实,有“塑料王国、模具之乡”之称。工业经济以仪表、电子、塑料、化工、轻纺、机械、冶金等传统支柱产业为基础,机电仪一体化、新材料、精细化工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同时以制笔、按键、灯具、汽车配件、水暖设备、电动工具、打火机、消防器材、不锈钢制造等行业为主的块状经济已遍及全市各地。近年来,余姚名牌产品迭出,涌现了帅康、玉立吸油烟机、富达吸尘器、舜大全价饲料等中国名牌产品。截至2008年底,全市共有驰名商标76件、省著名商标41件、宁波市知名商标144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件,在2008年全国县域商标发展TOP100”名单中列第17位。
余姚也是全国商贸市场大市之一。依托全国最大的塑料交易专业市场——中国塑料城,这里已成功地举办了十届中国塑料博览会(1999年——2008年)、中国小家电博览会、中国裘皮服装节、中国农业机械展览会、全国电动工具展览会等大型经贸展会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对外开放和余姚经济的发展。这里还有全国闻名的中国轻工模具城、中国裘皮城和在建全国最大的中国有色金属城等。这些市场共同构建了余姚这个全国商贸大市。2008年余姚在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的排行榜中名列41位,居全国县级城市第4位。
全国专业市场:
中国塑料城(余姚)、中国轻工模具城(余姚)、中国裘皮城(余姚)、中国有色金属材料城(余姚)、梁弄灯具城(余姚)、
荣誉
余姚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分别位居全国第18位和第9位。余姚不仅是全国经济实力百强县(市),同时还是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科技先进(县)市、全国体育先进(县)市、全国文化模范(县)市和全国创建文明村镇活动示范点、浙江省十强县(市)、浙江省示范文明城市。
余姚"三城"
中国塑料城
中国塑料城是一个集塑料原料(配料)、塑料制品、塑料机械的加工、交易以及信息交流、展览展销、技术开发于一体的高层次、综合性、多功能、广辐射的全国性塑料专业市场。
中国轻工(余姚)模具城
中国轻工(余姚)模具城位于余姚市区北侧,是一个集模具制造加工、模具设计研发、模具技术培训、模具信息服务和模具材料设备交易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模具工业园区。
浙江远东工业城
远东工业城是台商(台湾玩具同业公会部分成员)独资的成片开发项目,位于浙江省余姚经济开发区南区。 |
六.历史名人 VI. Historical figures |
虞世南, 唐代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余姚人。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时。虞寄无子,世南过继于他,故字伯施。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严光,又名严遵,字子陵,汉元帝建昭二年八月十二日出生于姚北黄清堰村(现下河严家村),是一位历代传颂的高风亮节之士。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明成化八年(1472)出生于余姚城内的瑞云楼,是杰出的心学大师,著名的教育家、军事家、书法家。
朱之瑜,字鲁屿,号舜水,出生于余姚城内,是我国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杰出的教育家,中日文化交流先驱。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学者尊称梨洲先生。是明末清初著名民主主义启蒙思想家、史学家、学问家。
虞舜,姓姚,名重华,字都君,是中国上古时代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部落联盟大酋长,即世称作“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
虞国,汉代人。是孝义传世、德行远著的学者名宦。
董袭,余姚人中难得的一员勇猛的武将,为经营江东(长江下游地区),建立孙吴政权的基业立下汗马功劳。
虞翻(164—233),是三国时期著名的经学家。
虞潭(约263—341),字思奥,是经学大师虞翻的孙子。生于三国末期,死于东晋成帝咸康末年,是东晋时期为维护朝廷统一,屡统军旅,转战各地的著名军师。
虞喜(281—356),字仲宁,是东晋时期杰出的经学家和天文学家。
虞预(约285—340),字叔宁,东晋著名的历史学家,是天文学家虞喜之弟。
虞愿(425—479),字士恭。是南齐时的清廉地方官。
虞玩之,东晋南朝间人,字茂瑶。秉直敢言,为官清正。
虞荔(502—561),字山披。是南北朝时期陈朝的清正名臣。
虞寄(510—579),字次安。虞荔之弟。是南朝陈时维护国家统一的大臣。
陈橐,字德应。是南宋初年刚介博学的能臣。
胡沂(1107—1174),字周伯,是南宋时期著名学者,有胆略的谏臣.
孙介,字不朋,余姚烛湖人,是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学者。因著《雪斋野语》一书被人们尊称为“雪斋先生”。
王逨(1116—1178),字致君,祖籍宛丘(今河南淮阳),幼年随父迁居姚江,是为余姚人,南宋著名学者。
方山京,字子高,南宋理宗年间人,出生于梁弄姚巷。是南宋理宗景定三年的状元。
赵善誉(1143—1189)字精之,祖籍浚都(今河南开封),生于余姚。是宋太宗赵光义后裔。
孙应时(1154—1206),字季和。是南宋前期的儒家名臣。
高翥(1170—1241),初名公弼,后改名翥,字九万,号菊磵,余姚石山樟树人(今属慈溪)。是南宋时期“江湖派”诗人中的著名诗家。
岑安卿,字静能,号栲峰,元代中晚期人,是一位有名节的学者。
黄茂(1258—1340),字茂卿,黄竹浦村人,元末余姚州州判。
杨璲,字元度,号西园,元末明初人,一生崇尚儒学,是宋代理学在姚江的传人。王纲(1302—1371),字性常,一字德常,以文学知名,是著名思想家王阳明的六世祖。
宋僖,字无逸,余姚南城人。一代文章巨匠,曾参与《永乐大典》的编辑。
赵为谦(1351—1395),原名古则,字为谦,余姚凤亭乡人。是元末明初的教育家、古文字学家。
钱古训,号坚斋。是明代的一位对民族事务和史地深入研究的学者。
陈贽,字维成,号稼轩,是明朝前期在经学、史学方面具有较高造诣,且精于文学,名噪一时的大才子。
毛吉(1424—1465),字宗吉,明景泰五年进士,曾在中央和地方担任过掌管司法的官员。
史琳(1438—1506),字天瑞,是一位知文识武,工于书画的名臣。
陆恒,字有常,号拙庵。明代成化、弘治年间的学者,姚城名儒,王阳明的启蒙老师。有《易学指南》等著作传世。
冯兰,十五世纪中期到十六世纪在世。字佩之,号雪湖居士,余姚临山卫冯村人,是一位较有才华的诗人。
谢迁(1449—1531),字于乔,号木斋。是明代前期秉节直谅的大臣,为当时世称的“天下三贤相”之一。
孙燧(1460—1519),字德成,号一川。出生于横河孙家境一个世代官宦之家。是一位为维护国家统一,反对谋判分裂,不惜以身殉难的忠烈之士。
倪宗正(1471—1537),字本端,号小野,出生于余姚北城武胜门内清晖佳气楼。是明代著名的文章家。
徐爱(1487—1517),字日仁,号横山,余姚马堰(现属慈溪)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的最先及门弟子,妹夫。是王学的主要传人。
徐珊(1487—1548),字汝佩,号三溪,王阳明学生,是一位不畏权贵的志士,严尊师说的王学传人。
韩应龙(1498—1536),字汝化,是明代余姚三状元之一。
钱德洪(1496—1574),名宽,字德洪,以字行,又字洪甫。出生于余姚绪山(即龙泉山)北麓的瑞云楼,又曾在绪山就学,因此取名绪山,学者尊称他为绪山先生。是五代吴越国君钱镠的第十九世裔孙,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的高足弟子,嘉靖十一年进士。
赵锦(1516—1591),字元朴,号麟阳,是王阳明弟子中最年轻的学生,明代著名的学者型官员。
谢志望(1528—1555),字见甫,系谢迁之长玄孙,是明嘉靖年间浙东地区的抗倭英雄。
何良臣,字际明,号惟圣,生活于明正德至万历年间,是明代著名的军事家。
叶宪祖(1566—1641),字美度,一字相攸,号六桐、桐柏,园居士、紫金道人,是明代著名的戏曲作家。
沈国模(1575—1656),字叔则,号求如,晚年居住横岙之石浪山,又号石浪老樵,是晚明著名王学传人,姚江书院的首创者。
史孝咸(1582—1659),字子虚,号拙修,出生于城南半霖史家村,是南宋臣相史浩之后裔,是姚江书院首创者之一。
黄尊素(1584—1626),字真长,号白安,城东黄竹浦人,明季东林党骨干人物,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的父亲。
朱启明(1590—1671),原名之琦,字伯球,号苍曙,出生于余姚城内龙泉山麓。他是明军将领,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朱舜水的胞兄。
韩孔当(1599—1671),字仁甫,是姚江书院第二代主讲。
孙嘉绩(1604—1646),字硕肤,天启年间阁老孙如游之孙。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抗清志士。著有《五世传赞》、《存直录》等作。
吕章成,字裁之,号馀民,是明末清初余姚的一位身怀奇才的气节之士。
熊汝霖,字雨殷,姚北天华街(今朗霞街道天华)人,明末抗清志士。
郑遵谦,字履恭,余姚临山卫人,少年时即有狭义心肠,轻财好义,是明末一位坚持民族气节,为大义而断绝亲情的抗清英烈。
史标(1616—1693),字显臣,是沈国模弟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个,是姚江书院第三代主讲。
王翊(1616—1651),字完勋,号笃庵,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抗清将领,民族英雄。
黄宗炎(1616—1689),字晦木,号立溪,学者称鹧鸪先生,通德乡黄竹浦人,黄宗羲胞弟,抗清义士、学者。
黄宗会(1618—1663),字泽望,号缩斋,世称石田先生,黄宗羲二弟,清初学者。
徐景范,字文亦,号正庵,是清代中兴“姚江书院”的王学传人。著有《四勿徽录》、《学问偶存》、《五经疑》、《纪史》、《正庵诗稿》等作。
黄百家(1643—1709),黄宗羲第三子,字主一,号不失,别号黄竹农家,通德乡黄竹浦人,清初史学家,是近代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播者。
邵廷采(1648—1711),原名行中,字允斯,后改名廷采,字念鲁。余姚城区人,是清朝初期浙东地区的重要史学家。
劳史(1655—1713),字麟书,号馀山,是清康熙至雍正年间著名的平民学者。
陈梓(1683-1759),字敷公,字右民,号一斋,又号客星山人。姚北临山人,是清代康熙至乾隆间的著名诗人。著有《四书质疑》、《经义质疑》、《删后诗文存》、《客星零草》、《寓峡草》、《九九乐府》、《一知杂著》、《定泉诗话》等作。
邵昂霄,字子政,清朝著名的天文历算学家。
卢文弨(1717—1795),字绍弓,好矶渔,人称抱经先生,是清代著名的经籍校勘学家、藏书家。
邵晋涵(1743—1796),字与桐,又字二云,号南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浙东史学的殿军。
翁元圻(17541—1825),字载青,号凤西。清代学者,书法家。
黄澄量,字式筌,号石泉。梁弄人,诸生,清乾嘉时著名藏书家。
叶樊(1791—1836),字季卫,号槿圃,余姚城北武胜门人。是清代余姚地区的桥梁建筑师。好土木营建,尤长桥梁建筑,相继督造修建余姚东门外皇山桥(今改建混凝土闸桥)、跨舜江的通济桥(今存,为余姚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城石巍桥(今河填桥废)、转良桥(今称最良桥)。又捐资3万缗,扩建北门外候青桥,改3孔为5孔,民感其德,改名季卫桥。桥成,越年卒。建宅寿山堂即今王阳明故居
朱兰(1800—1873),字久香,号耐庵,文治先生之子,姚城东门外酱园街人。清中晚期闻名全国的考试官。
黄春生(1811—1861),郑巷黄李鲍村人,是清咸丰年间余姚“十八局”佃农起义的领袖。
黄炳垕(1815—1893),字慰亭,号了翁,是清代后期著名的天文、历算、史地学家,是黄宗羲的七世孙。
翁庆龙,初名琳,字巳兰,号解虚心室主人。清代学者翁元圻曾孙,晚清的著名书法家。
虞悰(434—499),字景豫,出生于虞氏豪强大族之家,是南北朝时期的贵官巨宦。
阮令瀛(474—540),原姓石,是南北时期萧梁朝的文宣皇太后。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
顾全武(866—930),少年时曾做过和尚,故又名顾和尚。是五代时期余姚人中的吴越王钱镠胡名将。
孙子秀(1212—1266),字元实,号静见,梁弄汪巷人。是宋代较有才气,注重儒学的官员。
谢丕,字以中,号汝湖,泗门人,明大学士谢迁之子。又是奸相严嵩的知心朋友。
吕本(1504—1587),字汝立,号南渠、期斋,出生于余姚南城的玉兰堂。明代余姚三阁老之一,亦是依附严嵩奸党的亲信之一。
翁大立(1517—1597),字儒参,明代中期为治理洪水作出重大贡献的大臣。
孙如游(1549—1624),字景文,是忠烈公孙燧的曾孙,明代余姚三阁老之一。
王喜姐,祖籍余姚双雁乡上黄村(今东南街道茭湖上黄村),为明神宗的皇后,世称孝端皇后。
高士奇(1645—1704),字澹人,号瓶庐、江村,原籍余姚匡堰乡(今属慈溪市)。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古董鉴赏家、收藏家、历史学家。
邵友濂(1840—1901),原名维诞,字小村,是清末著名的外交大臣。
高似孙,字续古,号疏寮,原籍鄞县,晚年迁居余姚。是耸代著名的方志学家和目录学家。
朱然(181—249),字义封,三国时期丹阳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是余姚有史籍可查的首任行政长官。
宋汉章,余姚丰南郎霞宋家人。近代著名银行家,上海中国银行负责人。
黄楚九,名承乾,字楚九,号磋玖,清同治十一年出生于余姚通德乡黄竹浦(今属梁辉镇)医药世家,为上海大世界的创始人。对近代医药业和娱乐业的发展作出过贡献。
蒋梦麟(1886—1964),原名梦然,后改梦麟,字兆贤、少贤,号孟邻,笔名唯心。1886年1月20日诞生于余姚老蒋村。曾任北京大学校长、西南联合大学主要领导人、国民政府教育部长、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是著名教育活动家。
杨贤江,余姚云和乡杨家村人。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一代青年的导师、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沈宗瀚,乳名修年,字海槎,别号克难居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12月15日)生于余姚凤亭乡,为我国著名农学家。
吴耕民,1896年3月17日出生于余姚镇精忠乡东溜场村(今属慈溪),现代园艺学奠基人,逝世前为中国园艺学会名誉理事、浙江农业大学一级教授。
谷镜,公历1896年9月26日生于浙江余姚梁辉乡杨梅潭村,为中国现代病理学创始人,著名病理学家和医学教育家。
黄云眉,光绪二十四年二月二十日,出生于余姚城内笋行弄锈衣坊。字子亭,以“半坡”为号,教育家、历史学家,现代史学界公认的明史专家。1965年曾将旧籍245种,3130册赠送给梨洲文献馆及余姚梨洲中学。
严景耀,1905年7月24日出生于余姚低塘姆湖严家村。著名社会学家,中国犯罪学的开拓者。严景耀、雷洁琼夫妇俱为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
胡考,祖籍余姚。1912年12月23日生于上海。1994年6月23日逝世与北京。是集画家、小说家、诗人于一身的艺术家。
王仲荦,1913年11月9日生于余姚(一说生于上海),一名颂平,又名元崇,为中国现代著名史学家。
杨积芳(1856—1938),字馥笙,号福荪、寄篁,又取号东渔,下沙畈人。曾在朗霞篁封桥住过。编纂有《六仓志》,留有《东渔印存》。
郭静唐(1903—1952)幼名寅生,又名挹青,字琴堂。姚北周巷人。与楼适夷合办《余姚评论》、《余姚青年》等刊物。
高培良(1894—1967)余姚候青门高家弄人。与亲戚郭永泉合资创办“余姚唯一特产制造厂”,生产笋干菜,以“唯一”商标向政府注册。
裘树堂(1906—1990),又名柱常,笔名裘重,出生于余姚龙泉山北麓的邬家道地。为上海《新闻日报》的编委,中国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另著有《黄宾虹传记年谱合编》。
楼适夷(1905--),中共余姚第一任支部书记。1944年12月到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浙东行政公署担任文教处副处长。参加过抗美援朝。1980年写有散文《夸我的故乡》《适夷散文选》。
陆一飞,又名瑞云,字挹斐,1931年出生于余姚桐江桥。中国山水画家,有不少画是余姚山水胜迹,出版过专集三本。
胡景耀,1937年出生于余姚镇,北京天文台研究员。1989年在欧洲南方天文台发现一颗闪烁绿色光环的行星状星云,被国际天文界命名为“胡星”。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大陆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校长。
孙越:台湾艺人、慈善家。
张震:台湾电影演员、电影演员张国柱之子。 |
|
(一)余姚习俗
第一节 生产习俗
旧时,境内生产习俗有浓厚迷信色彩,今多废除。
农业生产
旧历正月十四夜,农家用火把照田间 ,除一岁虫害,名曰:“照蝗虫。”
清明浸稻子,缸里插上杨柳枝,催种子早发、快发,茁壮生长。
秧芽插入6秧田,在田头立稻草人,穿破衣,戴破帽,执破芭蕉扇,系响铃,随风飘动,驱赶鸟雀。
拔头秧要择吉日,在田头设供,请田公田婆,焚香烛,放鞭炮,饮开秧酒,俗称“开秧门”。下田拔秧,两手掸秧上露水,擦手背,以为可防伤筋。
立春前后,请田公田婆,棉农在棉田里留有红苋菜,象征田公田婆在此。山民请山公山婆,在地上撒一畚箕草木灰,祈保丰收。
夏秋之际,久旱不雨,各社联络,引请“龙王”,祈求降雨。先将“龙王”抬出龙王庙,曝晒数日,谓之“晒龙王”。然后将銮驾抬至附近深潭,以香火引接“龙神”。是时,庞大的迎神队伍,以大纛开导,有老者执香火引路,继以各社社旗、锣鼓十幡、龙王銮驾,各社“布龙”殿后,浩浩荡荡,路经社属各村,在晒场舞龙,迎至城内,穿主要街道到城隍庙,由县长官迎候、接见,求雨告毕。
畜禽饲养
养母猪要请猪栏菩萨。出售仔猪亦要在猪栏前设供,焚香烛,烧纸元宝。
孵鸡、鸭、鹅忌搅动粪缸七天,以免“盘头”(孵不出来)。孵出后把蛋壳倒入粪缸,以告孵化成功。
发生鸡瘟,取妇女月经带一条,放入鸡窝,驱赶瘟神。
第二节 生活习俗,饮食
主食 一日三餐,或干,或二干一稀。农忙季节加1—2餐点心。平原地区以大米为食粮,间或麦面;山区则大米及玉米、番薯等杂粮不一。青黄不接时掺杂麦碎、番薯干丝煮饭,以至瓜菜代。今均以大米为食粮,间或面粉,1978年后,番薯干丝等不再充当食粮。
菜肴 以腌白菜、咸菜、雪里蕻干菜和干菜笋为家常菜,农村还哟咸冬瓜、咸笋等。平时瓜茄豆菜,少见荤腥,过节或来客则添鱼肉禽蛋。今注重营养,讲究烹调,荤素搭配,菜肴多样。旧时请客,城镇简便,数菜一汤;农村碗头较多。新结姻亲登门必杀鸡宰鸭。娶嫁宴席贫富不等,有“八围筵”(8冷盆,10热菜,2点心)、“十二围筵”(12冷盆,12热菜,4点心)、“十六围筵”(12冷盆,12热菜,4点心,4水果)。一般8—10碗,尘“八碗头”、“十碗头”。过年节菜肴丰盛。传统有白斩鸡、蹄胖、元宝鱼、扣鸡、扣肉、甜羹、鸡羹糊等。今宴请新结姻亲与娶嫁宴席均用冷盆、热炒,每桌18—24盆,以至更多。以河鳗、鳖、蟹、虾等四大件上桌为上乘,一般均有全鸡全鸭,甜羹、咸糊减少。丧事菜肴旧时以素为主,俗称“豆腐饭”,今荤菜增多,与一般请客少别。
点心 种类颇多,料以米粉、面粉为主。有汤团、艾青团、糯米金团、松花金团、麻团、年糕、蛋糕、粽子、馒头、麻糍、烧卖、面条、大饼、油条、生煎包子等。
饮料 酒为旧时祭祀和待客所必备,以黄酒为主。60年代喝白酒的增多。80年代兴喝啤酒。邑人惯喝绿茶,今还兴喝汽水、可乐、咖啡。
服饰衣着 民国初期,男穿大襟短衫,小脚扎带裤(镶腰),冬则长衫、棉袍。女穿齐膝大襟衫、中裤(镶腰圆筒裤)、围褶裙或青布褴。婴孩穿“和尚衣”,外裹“抱裙”。幼童穿开裆裤,胸前系“围涎”。士绅、商人及知识阶层穿长衫,庄重场合外加马褂。民国中期,男兴对襟胡钮短衫、中裤,女兴短袖大襟衫,冬则棉袄,始见绒线衣。民国后期,公务人员、工商界人士、教师兴中山装,间有西装。青年学生兴学生装。城镇妇女兴长、短袖旗袍,改中裤为短裤,农村则多沿袭旧式服装。建国后,兴中山装、列宁装。1954年,提倡穿苏联花布,60年代兴青年装,妇女盛穿两用衫。“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年男女兴绿军装,中、老年多穿蓝、灰色中山装。80年代,服装多样化,款式、颜色以流行为美。兴西装、茄克衫、牛仔裤及各式西裤。羽绒衣涌现,旗袍复出。
鞋袜 民国初期,穿布鞋、布靴,冬加布袜。妇女缠脚,穿绣花尖顶鞋。婴孩穿虎头鞋,老年人穿布靴。劳动者穿草鞋,山区内加山袜。雨雪天,穿钉鞋、钉靴,或在布鞋底上涂桐油充作雨鞋。劳动者行走赤脚,冬时穿着箬壳草鞋,内穿布袜,渔民行贩内加发袜。民国中期,兴球鞋、套鞋、皮鞋,内穿线袜。妇女兴褡襻鞋、高跟皮鞋和长统丝袜。农村如故。民国后期,鞋袜无多大变化。建国后,兴解放鞋、塑料凉鞋,内加线袜,钉鞋、钉靴、草鞋、布袜逐渐淘汰。80年代兴各式皮鞋、皮靴、运动鞋、凉鞋、保暖鞋、尼龙袜,布鞋、线袜罕见。
帽 民国初期,男戴毡帽,老年人则戴风斗帽,士绅、商人及知识阶层戴瓜皮帽。中、老年妇女戴黑平绒包头或缠二寸宽的绉纱。民国中期,男戴猢狲帽,山区则老虎头帽,渔民和搬运工人仍戴毡帽,公务人员、工商界人士、教师兴礼帽、鸭舌帽、吕宋帽,始见绒线帽。民国后期沿袭。建国后,中、老年戴卷边绒线帽,公务人员兴八角帽、干部帽、工人帽,毡帽、瓜皮包头、缠纱等逐渐淘汰。80年代兴滑雪帽、绒线帽,礼帽复出。
仪容 辛亥革命前,男蓄发,梳辫子。未婚女子梳单辫,额前留发,称“刘海”;已婚妇女挽发髻,横插银簪外加网罩。男留须,女缠脚。民国时期,男剪去发辫改剃光头、平头、圆顶头。孩童剃“瓦片头”、“桃形头”。未婚女子梳双辫;婚后梳“绕绕头”、“翻头”。后男兴西发,女兴烫发,男女兴镶金牙。建国后,男多西发,平头次之,光头罕见。女多一刀齐短发、两角辫,发髻逐渐淘汰。80年代,青年妇女多烫发,男青年多留长发。
民国时期,女佩戴金银手镯耳环、玉簪、戒指和项链。男亦有戴戒指、手镯的。建国后,逐渐消失。80年代复兴。
居住 旧时居住,富豪之家深宅大院,民国时期出现西式别墅。中等之家,木结构平房,间有二层楼屋。贫困农民,住宅简陋。姚北棉农多住草舍,毛竹屋架,稻草扎盖,泥墙挡风。姚南部分山民住山厂,竹、草筑成。建国后,经土地改革,居住贫富悬殊有所改变。1978年后,兴建居民住宅,钢筋混凝土结构。城镇一般4—5层,每户40—50平方米,有卧室、膳座间、灶间和卫生间。农村一般2层2—3间,厅堂、灶间,前面还有小院。草舍、山厂已罕见,木结构平房减少。
外出 旧时外出运行,必择吉日。近地一般择初三、十六出门。多步行,亦坐船。富豪之家出门坐轿或雇划船,包船舱。
船,有快船、划船、夜航船和渡船。头尖尾翘,四枝橹加拉牵,运行较快,称“快船”。小巧玲珑,乌篷板舱,后一人蹬一桨并执一桨,前面加一扳桨,坐3—5人,舒服自在,称“脚划船”。竹篷六舱,橹、篙、牵一齐上,傍晚开船,天亮到达目的地,称“夜航船”。夜航船,男客睡中舱,女客睡后舱,男女分居。拱斗式,长方形,一篙一橹,专门送客过江,称“渡船”。
轿,有花轿、客轿、肩舆之分。用以迎亲,称“花轿”,四人抬,扎满彩珠、彩带、彩球。送客运行,称“客轿”,亦名青衣轿,三面布幔,正面轿帘,两人抬。躺椅或竹椅,左右绑上两根竹竿,称“肩舆”,俗称“爬山虎”,两人抬,送客翻山越岭。民国时期,出现轮船、汽车、火车,旧有客运船轿逐渐减少,今已淘汰。
第三节 岁时习俗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零时正,放“开门炮”,祭“天地神”,早食豆茶、汤圆、年糕、粽子,谓之“头头顺流,团团圆圆,年年高升。”祭祖、拜坟岁。逢人拱手护道“恭喜发财”。忌用剪刀、扫帚、秤杆、点灯(未昏即眠);忌说“死”、“输”、“光”等。死了人不报丧,不办丧事,过初五再料理。席上忌食整条鱼,谓之“有头有尾,吃剩有余。”大岚一带还忌早晨打喷嚏,以为一岁不键;忌白天打破碗盏,若打破,则念“大碗生小碗,明年生小倌”,以讨彩解魇。次日开始走亲戚,百年,互赠礼品,给小孩拜岁钱,到正月十八止。建国后,国家规定春节例假三天,兴向烈军属拜年和馈赠礼品。迷信活动逐渐减少,走亲戚、拜坟岁尚存。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称“灯节”。十三日至十八日,宗祠挂灯结彩,挨家串户调车子灯,舞狮子灯,演灯头戏,十三日为上灯夜,女孩子穿耳裹足。家家团聚吃汤团,谓之“吃元宵”。民国中期开始,此俗逐渐消失。1979年灯节复兴。是年,余姚镇“灯展”丰富多彩,泗门镇舞狮子灯活动轰动附近乡村。
农历二月放纸鹞。此俗今存,称放风筝。
清明节 缘门插柳,食艾青麦果、艾青团或饺,还食苜蓿(称“亮眼草子”)。节前节后十余天,宗祠祭祖,家家上坟。城镇男女青年赴郊外赏春色,游览名胜古迹,俗称“踏青”。建国后,渐兴春游,扫烈士墓。上坟尚存。
立夏 炜麦,尝青梅,食樱桃、燕笋,称人体重,忌坐门槛。此俗今鲜见。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亦名“端阳节”。节前姑娘缝制各式香袋,有鸡心形、菱形、粽子形、虎头形等等,内装雄黄、樟脑等香料,或挂床前或佩小孩子胸前。门前悬艾株,插菖蒲。中午,食“五黄”(雄黄酒、雄黄豆、黄鳝、黄豆、黄瓜)、花糕、巧粽、茶叶蛋,取酒中雄黄在小孩额上画“王”字。在后门壁角喷洒雄黄酒,以麦须、艾叶烟熏,以除秽消毒。城区、石堰(今属慈溪市)一带赛龙舟。今仅存吃粽子和茶叶蛋等。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亦名“鬼节”,以素食祭祀祖先,请吃“七月半饭”。七月十三至十八,僧寺办斋,庙宇演目连戏,调吊、调无常、放焰口,超度冤鬼。此俗今废。
农历七月三十为地藏王菩萨生日,是夜,家家户户于地上供水碗,点香烛,以新棉蘸供水洗目,以为能“眼目清亮”。此俗已废。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俗称“八月半”。节前,亲朋互赠月饼等礼品。是夜,合家团聚室外吃月饼、水果赏月,有的还备酒菜酌饮。70年代中期始兴集体赏月。今旧俗复兴。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是日,登高,食花糕。农村裹粽子,山区则食“山芋艿烩鸡娘”。此俗今罕见。
旧时债主讨债、店主解雇多在“三节”(端午、重阳、除夕),此俗今不存。
冬至 家家户户扫墓添黄土,宗祠设供祭祖先,请吃冬至酒。节前后祠庙演 “堂戏”、“冬至戏”。此俗已废。
除夕 农历十二月三十或二十九除夕,俗称“三十年夜”、“过年”。旧时,农历十二月二十至三十,称日为夜,俗称“二十夜、廿一夜、廿三夜……三十夜(月小,廿九称三十年夜)”。廿三夜送灶君上天,此日前要“掸尘”(今称大扫除)。“廿三夜”晚饭前于灶龛前设供祭灶君,撕下灶君像朝天焚烧,称送灶君上天,至除夕换上灶君新像。此俗建国后渐废除,但大扫除一直坚持。
廿三夜前后,做年糕,办年货,准备菜肴过年。“三十年夜”,设影堂祭祖,剪贴春联和元宝、双喜字,家家户户布置一新。傍晚分岁,吃年夜饭,家家团聚,因故未到者,虚蛇一盅一筷,以示“团圆”。后长辈向晚辈分“压岁钱”。是夜,火烛高照,放鞭炮,合家团聚欢娱,称之“守岁”。建国后,此俗尚存,但迷信活动逐渐减少,春联亦推陈出新。80年代复兴放鞭炮,看春节联欢晚会电视节目。
第四节 礼仪习俗
娶嫁
提亲 即托媒提婚,亦名“吃茶”。男方遣媒人向女方通意、提婚,若门当户对,女方则通过媒人把“生辰八字”(出生年、月、日、时)告之男方,经“问卜”,若无“冲克”,男方即遣媒议聘。
定亲 即订婚,俗称“过帖”或“过礼”男方择吉日,谴媒人把“庚帖”(即“生辰八字”)、聘金和财礼送至女方,女方则把“生辰八字”亦放在“庚贴”内,并回赠礼品,由媒人转达男方。聘金、财礼贫富多寡不一。是日,男方宴请媒人及亲友。
成亲 即结婚,男方择定时日,告之女方,女方则置办嫁妆,谓“发请期”。成婚前2—3天,男方谴人至女方搬嫁妆,进门要送“折杠钱”。嫁妆搬至男方,由婆婆开箱,掏出供众亲友观赏,谓之“掏箱”。成亲日上午发轿迎娶,以镜子借烛光照轿内,谓之“搜轿”,以芸香火在轿内焚熏,谓之“驱邪”。起轿4人抬,前有“堕民”吹打乐队,转弯鸣锣,过桥放炮。至女家,设宴招待。后等新娘上轿,“堕民”数次吹打,谓之“催轿”。新娘起床梳妆、穿戴谓之“开面”。新娘吃“上轿饭”后,以红绢遮面至中堂拜天地、祖先,由兄长抱上轿。轿转数圈,“堕民”撒把米,泼碗水,俗称“嫁出了囡,泼出了水”。轿离家门,娘坐中堂哭泣,讨彩,谓之“哭轿”。轿至男家,放中堂外,待供烛点燃,鸣炮入中堂,举行婚礼。
新郎由一童男执其袍角随主婚人、证婚人步入中堂,谓之“搀郎”。新娘由一童女扑蛋粉,谓之“添妆”。接着赞礼人入读“祝文”,新郎新娘拜天地、祖先、父母,夫妻对拜。礼毕,赞礼人捧花烛一支,引新郎新娘步着铺设的麻袋入洞房,谓之“传代”。新郎新娘并坐床沿,喝糖茶、莲子羹。再入中堂拜天地、祖先、长辈并与小辈见面,谓之“见大小”。是夜,宴请宾客。新娘入席,伴娘执酒壶,至庭前檐下向天地敬酒,至中堂向祖先敬酒,伴以丝竹,谓之“送酒”。宴毕,新娘新郎与众亲友共入新房,新娘敬烟茶、糖果。是后嗣,男女老幼均可逗趣新娘,直至深夜,谓之“闹新房”。婚后第二或第三天,新郎新娘去女家,拜望岳父母和爹娘,当日午后回家,谓之“双回门”。
民国时期,曾提倡文明婚姻,在一些知识分子中兴自由恋爱,婚礼简单而隆重,程序是:主婚人讲话、介绍人发言,新郎新娘介绍恋爱经过,证婚人讲话,宣读结婚证书并加盖证婚印章交给男女双方。礼毕,宴请宾客。建国后,废除包办婚姻,婚礼从简,兴茶话会结婚,单位组织集体婚礼等,简朴文明。近几年出现婚事大办、相互攀比。
丧葬
旧时丧葬,礼仪繁琐,迷信色彩浓厚。
送终 老人弥留之际,子女亲属静候床前,一断气即下跪,嚎啕大哭。
停尸 俗称“摊板头”。为死者沐浴、理发、更衣,放在门板上,脸遮白布,身盖殓被,安置中堂。脚后点一盏油灯,头前挂耗帘。
报丧 即向亲友报死讯。报丧人腋下夹雨伞,低头急行,进门吃点烟火食即走,亲友在门前要摔破一张瓦片或一只碗。
守灵 耗帘前设灵台,子女披麻戴孝,日夜守护,直至出殡。期间,请道士做法事,招魂、超度亡灵,俗称“做道场”、“敲黄昏”。
入殓 一般死后第三天(出殡前夜),把遗体安放灵柩内。入殓时由亲属扶体,子女捧头。盖殓被时,一一报名送者,由一人执斗桶,向柩内佯量黄金、白银、白米,各量3次,至“九斗九升”加盖“上榫头”,大哭,俗称“量斗”。
出殡 俗称送葬。时间一般死后第四天上午。单声破锣开道,二男童执幡引导,沿途撒“烧纸”,长子捧牌位,一男撑伞。中间灵柩,四人抬,两旁由子、女、媳守护、哀哭,众亲友送葬。后道士吹打送行。灵柩过桥,孝子在桥堍跪接,或匍匐桥上让灵柩抬过桥,至墓地安葬,设供祭祀。后迎回牌位,请吃“斋饭”。
“做七” 死后每过七天祭奠一次,称“做七”,共7次。其中“五七”最盛,众亲友到场,做道场,吃“五七酒”。
今丧葬礼仪从简,兴追悼会,挂死者遗像,子女、亲属好友赠送花圈、挽联,戴黑纱、白花以示哀悼。
此外,对死者的祭奠,尚有死后100天的“做百日”,满一年的“做周年”,死者百岁时“做百岁”等等。
喜庆
做寿 旧时一般50岁开始“逢十”举行寿庆。邑人寿庆大多提前一你那,谓“做九不做十”。寿庆时,亲友前来拜寿,送红烛、寿鞋等。张灯结彩,中堂悬挂寿星、寿嶂、寿联,挽扶寿人(包括配偶)至中堂拜天地、祖先,然后,受晚辈祝寿。中午寿宴。共食“长寿面”。贫者多不作寿庆。建国后,“长寿面”存。近几年,寿庆增多,兴食裱花蛋糕。
贺生 第一胎临产前1个月左右,娘家要送去婴孩衣着、鞋帽,染红的花生、鸡蛋等,至孕妇床前抖出,将蛋磕破,意谓“快生快养,擂落算帐”,是为“催生”。分娩后,女婿送糖、面、鱼、肉、鹅至岳家报生,生男则雄鹅,生女则雌鹅。但鹅岳家不能收。满月,外婆送礼品,给婴孩剃头,请亲友吃“满月酒”。此俗今存,但迷信色彩减少。
建房 旧时建房要“看风水”,择地基。破土动工要祭天地神,办“开工酒”,宴请建房工匠。上梁之日,要祭鲁班,抛“上梁馒头”。是日,亲友赠万年青、摇钱树等礼品贺喜,晚上请吃“上梁酒”。
乔迁 搬入新居,谓之“乔迁之喜”。要备酒食祭祖先,办“进屋酒”宴请前来帮忙搬迁和祝贺的宾客。
第五节 庙 会
庙会是祭祀神佛、先贤的形式之一,有浓厚的宗教和迷信色彩,但同时又是传统集市的一种形式,故有“庙市”之称。
庙会集市 庙内神佛生辰祭祀,庙外设摊交易,谓之庙会集市。有的摊位设于街道两岸,俗称“拦街”。此种庙会年年于春秋两季定期举行,祭祀、看戏并购置生产、生活必需品。境内庙会集市较大的在春季举行的有5处次,秋季举行的有10余处次。余姚城区二月半庙会,从接待寺经第一山关帝庙,折至新建路口沿江市集长达2—3里,以竹木、铁器和各种农具交易为主。农历九月十二日,城内的城隍庙,演绍剧3—5天,人们进香拜神,又购置生活必需品。
解放后,废除庙会市集迷信活动,改称春季或秋季物资交流会,今称春季或秋季商品交易会,年年按传统日期举行。
迎神赛会 为纪念菩萨生日或忌日,把庙内菩萨(行宫)抬出巡游,谓之迎神赛会。光绪《余姚县志》载,城内东岳神出巡,“大纛为导,纸伞随之。”“自三月十二日至二十日,礼拜之会分为数十社,每社数百人,鸣金曳帜而唱佛号,邑中丛祠无不偏。”康熙《新修余姚县志》载:“三月二十日为岳神生辰,前十余日,结社礼拜者至十万”。《余姚六仓志》载:“二月十三至十九日迎观音礼拜,化龙堰以西尽为斋地”。旧时境内迎神赛会每年有30余处次。解放后废。
香会 朝山进香,祈福免灾,乞雨求子,谓之香会,俗称“烧香”。旧时香会遍及城乡,有祭拜东岳大帝、关帝菩萨和包龙图的;有祭拜观音诞辰、成道、出家的;有祭拜曹娥娘娘和南雷菩萨的,每年有10余次。解放后渐废,80年代偶有出现。
第六节 家 庭
清代以大家庭为主,一般每户5—8人,多至10—20余人。富豪之家与书香门第以多代同堂共炊为荣。家庭一切权力由家长掌管。“五四”运动以后,封建大家庭逐渐解体,民国30年(1941年)平均每户4.63人,1950年平均每户4.6人。70年代,推行计划生育后,户均人口明显减少,1978年,平均每户3.8人,1987年,平均每户3.02人。
旧时分家,由舅父主持,并宴请族中长辈和当地有威望者,当众立分书为凭。此俗农村仍存,城镇子女结婚后,多数与父母分居。历来年老无子者多以兄弟之子为嗣,亦有女继父业或养子“继承”。“继承”立文书为凭,继子(女)有赡养继父母的义务和继承父母财产的权利。给他人作子女的,旧时称“螟蛉”,受宗族排挤,今受法律保护。
第七节 称 谓
父母,称父亲、母亲,口称爸爸(阿爸、爹、阿爹)、妈妈(娘、姆妈、摁娘)。自称子女(儿子、女儿、囡)。
父亲的祖父母,称曾祖父、曾祖母,口称太爷爷(太公)、太娘娘(太太、太婆、阿太)。自称曾(玄)孙、曾(玄)孙女(囡)。
父亲的父母,称祖父、祖母,口称爷爷(阿爷)、娘娘(阿娘)。自称孙、孙女(囡)。
父亲的兄弟,称伯父、叔父,口称伯伯(阿伯、大爸爸、大爹),叔叔(阿叔、小爹)。父亲的兄嫂弟媳,称伯母、叔母,口称大妈(大姆妈)、婶娘(叔婶、小姆妈)。自称侄(阿侄)、侄女(囡)。
父亲的姐妹,称姑姑(阿姑、阿伯),出嫁后称姑母,口称姑妈(摁娘)。父亲的姐妹夫称姑父,口称姑夫(姑爹)。自称内侄、内侄女(囡)。父母的子女之间按长幼为序,互称兄弟姐妹,今多互呼名字。
父亲兄弟的子女,称堂兄弟、堂姐妹;父亲姐妹的子女称表兄弟、表姐妹。
丈夫,称老公(老倌)。妻,称内人(老人、阿拉屋里、老嬷)。有儿女后,有的互称某某爹、某某娘。上年纪后,有的互称老太公、老太婆。今年轻夫妻一般互称名字。
妻子称丈夫的父母为公婆,今一般与丈夫对父母的称谓相同。丈夫称妻子的父母为岳父母,口称丈人、丈母娘,今一般与妻子对父母的称谓相同。
兄弟的妻子之间合称妯娌,口称一般与自己的子女相同,今一般姐妹相称。
母亲的祖父母,称外祖父、外祖母,口称外太公、外太婆。自称自称曾(玄)外孙、曾(玄)外孙女(囡)。
母亲的兄弟称舅父,口称舅舅(阿舅)。母亲的兄嫂弟媳,称舅母,口称舅妈。自称外甥、外甥女(囡)。
母亲的姐妹,称阿姨,成婚后称姨母,口称姨妈(阿伯、姨娘)。母亲的姐妹夫,称姨父,口称姨夫(姨丈、姨爹),自称外甥、外甥女(囡)。母亲兄弟姐妹的子女互称表兄弟、表姐妹。
姐妹丈夫之间称连襟,按长幼互称兄弟。
父母再婚,子女称再婚的一方为继父、继母,当面称爸爸(爹)、妈妈(娘),俗称晚爹、晚娘。
义子、义女的父母,称义父、义母,口称干爹(继拜爹、阿爸)、干娘(继拜娘、干妈)。
长辈好友按辈份相应称谓,加上名字,为××伯伯、××爷爷等。 |
|
余姚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分别位居全国第20位和第11位。余姚不仅是全国经济实力百强县,同时还是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科技先进(县)市、全国体育先进(县)市、全国文化模范(县)市和全国创建文明村镇活动示范点。 |
九,市树市花市果 Nine, City Tree City Flower Fruit |
余姚市市树广玉兰;余姚市市花杜鹃花;余姚市市果杨梅。 |
|
- n.: Yuyao City
|
|
余姚 |
|
浙江省 | 重点高中 | 文化 | 地理 | 茶 | 茶文化 | 中国 | 疾病预防 | 机构 | 区域 | 盐业公司 | 盐业 | 国企 | 盐务管理局 | 浙江 | 工业园区 | 行政村 | 学校 | 职业教育 | 更多结果... |
|
|
余姚市凯 | 余姚市越剧团 | 余姚市教育局 | 余姚市旅行社 | 余姚市三七市 | 余姚市中医院 | 余姚市丝织厂 | 余姚市花园小学 | 余姚市双河小学 | 余姚市星光小学 | 余姚市郑巷小学 | 余姚市子陵小学 | 余姚市阳明中学 | 余姚市子陵中学 | 余姚市最良小学 | 余姚市第八中学 | 余姚市富巷小学 | 余姚市第三中学 | 余姚市第四中学 | 余姚市第六中学 | 余姚市中医医院 | 余姚市人民医院 | 余姚市实验小学 | 余姚市新新小学 | 余姚市第七中学 | 余姚市第二中学 | 余姚市阳明医院 | 余姚市舜江宾馆 | 余姚市龙山宾馆 | 余姚市丝织公司 | 余姚市针织衫厂 | 余姚市毛纺织厂 | 余姚市盐务管理局 | 余姚市亿灵电器厂 | 余姚市东方刃具厂 | 余姚市凯铭电塑厂 | 余姚市姜家渡小学 | 余姚市计量检定所 | 余姚市欣盛阀门厂 | 余姚市双河丝织厂 | 余姚市红光丝织厂 | 余姚市锦华丝织厂 | 余姚市工艺礼品厂 | 余姚市金利皮革厂 | 余姚市丝绸服装厂 | 余姚市丈亭印染厂 | 余姚市卫生防疫站 | 余姚市妇幼保健所 | 余姚市化纤塑料厂 | 余姚市锦纶化纤厂 | 余姚市化纤助剂厂 | 余姚市临山大酒店 | 余姚市友谊大酒店 | 余姚市荣属纺织厂 | 余姚市羊绒针织厂 | 余姚市染纺针织厂 | 余姚市棉毛针织厂 | 余姚市化学纤维厂 | 余姚市针织服装厂 | 余姚市丰南针织厂 | 余姚市临山镇湖堤小学 | 余姚市河姆渡青少年农科院 | 余姚市乐达电器有限公司 | 余姚市职业技术学校 | 余姚市第四人民医院 | 余姚市汇丽植绒有限公司 | 余姚市立邦塑业有限公司 | 浙江省余姚市艺术剧院 | 余姚市银冲食品有限公司 | 浙江省余姚市吉挺刃具厂 | 余姚市金坤五金塑料钢模厂 | 余姚市再兴塑化有限公司 | 余姚市丈亭镇中心小学 | 余姚市郑巷初级中学 | 浙江省余姚市实验学校 | 余姚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 余姚市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所 | 余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余姚市金太阳广告有限公司 | 余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 余姚市马渚镇佳微电器厂 | 余姚市姚江旅游学校 | 余姚市艾达微电机有限公司 | 余姚市服装鞋帽商场 | 余姚市大隐针织厂一分厂 | 余姚市黄明针织服装厂 | 余姚市梁弄镇针织服装厂 | 余姚市万宝针织电器厂 | 余姚市河姆渡针织厂 | 余姚市兴隆呢绒针织厂 | 余姚市低塘镇针织服装厂 | 余姚市朗霞镇源盛皮革公司 | 余姚市长江皮革有限公司 | 余姚市第四棉纺织厂 | 余姚市三禾印染有限公司 | 余姚市双飞毛针织厂 | 余姚市三七市升新针织厂 | 余姚市兴隆针织制衣厂 | 余姚市有色化学纤维厂 | 余姚市化纤棉纺总厂 | 余姚市沪东毛化纤厂 | 浙江省余姚市求是培训学校 | 余姚市朗霞镇新新中学 | 余姚市化纤棉纺厂化工分厂 | 余姚市丈亭毛纺织厂 | 余姚市辉煌毛纺织有限公司 | 余姚市石门毛纺织厂 | 余姚市建美纺织电器厂 | 余姚市瑞达纺织有限公司 | 余姚市精神卫生保健院 | 余姚市第三人民医院 | 余姚市第二人民医院 | 余姚市杰立化妆品有限公司 | 余姚市舜峰工艺品厂 | 余姚市四明山工艺木器厂 | 余姚市第六羊毛衫厂 | 余姚市第一羊毛衫厂分厂 | 余姚市城南羊毛衫厂 | 余姚市第十六羊毛衫厂 | 余姚市城郊羊毛衫厂 | 余姚市东风羊毛衫厂 | 余姚市兴业羊毛衫厂 | 余姚市精艺丝织品厂 | 余姚市影达羊毛衫厂 | 余姚市余姚镇第一羊毛衫厂 | 余姚市舜光鞋业有限公司 | 余姚市日用工艺制品厂 | 余姚市华强工艺品有限公司 | 余姚市燕窝工艺制品厂 | 余姚市阳明工艺品厂 | 余姚市朗霞镇校工艺品厂 | 余姚市华宝工艺品有限公司 | 余姚市晓云工艺竹编厂 | 余姚市宁龙工艺品有限公司 | 余姚市职业技术教育实习学校 | 余姚市耀达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 | 余姚市舜裕锅炉电梯安装有限公司 | 余姚市纺织品批发公司百货商场 | 余姚市长兴再生纤维纺织有限公司 | 浙江省余姚市城区溢赞纺织制线厂 | 余姚市工艺纺织总厂大岚工艺帽联营分厂 | 余姚市北冰洋皮革皮毛有限公司 | 浙江余姚市余姚镇纺织印染配件厂 | 余姚市江龙毛纺织造有限公司 | 余姚市职成教中心学校宁波市广播电视大学余姚学院 | 余姚市通达实业总公司长城饭店 | 余姚市鸿宇汽车贸易有限公司 | 余姚市东兴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 | 余姚市万新汽车贸易有限公司 | 余姚市建筑工程咨询服务公司 | 余姚市立邦智能玩具开发公司 | 余姚市勤升鞋业制衣有限公司 | 余姚市朗霞镇文化玉石工艺品厂 | 余姚市大众工艺制品有限公司 | 浙江省余姚市隆丰工艺制品有限公司 | |
|
|
黄家埠镇 | 丈亭镇 | 梁弄镇 | 大隐镇 | 三七市镇 | 临山镇 | 小漕娥镇 | 西南街道 | 兰江街道 | 阳明街道 | 低塘街道 | 梨洲街道 | 凤山街道 | 河姆渡镇 | 四明山镇 | 马渚镇 | 陆埠镇 | 大岚镇 | 鹿亭乡 | 牟山镇 | 泗门镇 | 小曹娥镇 | 郎霞街道 | 东南街道 | 经济开发区 | 朗霞街道 | 洪山乡 | 东北街道 | 西北街道 | 低塘镇 | 朗霞镇 | 老方桥镇 | 河大岚镇 | |
梁弄古镇 | 龙泉寺 | 龙泉山 |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 胜归山 | 四明山森林公园 | 丹山赤水 | 天下玉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