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級市 : 中國 >浙江 >寧波 > 余姚市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位於市境北部,北緯30°30′,東經121°69′。面積1527平方公裏,人口84萬,轄6個街道、14個鎮、1個鄉,53個居民區、265個行政村。年均氣溫16.2℃,年平均降水量1547毫米。329國道、蕭甬鐵路、杭甬髙速公路、杭甬運河橫貫市境,水陸交通便捷。傢電、塑料、儀器儀表工業發達。農業主産稲𠔌、水産、畜牧,盛産榨菜、楊梅、茶葉、竹筍。境內河姆渡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市政府駐北蘭江路1號,電話:62702572,郵編:315400。行政區劃代碼:330281
二·歷史沿革 Two History
  余姚得名,說法不一。一說,《風土記》載,舜文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曰余姚(“舜後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云余姚”)。另一說,《越絶書》裁,夏少康封少於無餘於會稽,以奉禹記,姚乃其屆邑,故曰余姚。《山海經》郭璞註,句餘山在會稽余姚縣南,句章縣北,故此二縣因此為名雲,此為第三種說法。還有一說,“邑有句餘山,又南有姚江”,故名。再有一說,明代《郡縣釋名》說,縣隸會稽,在余姚山之西,以河東有姚姓,故曰余姚。近有人主張,余姚為越語地名,其義石明。
  秦時置余姚縣(一說漢建),屬會稽郡。東漢建安五年(200年)始築縣城,為浙東古縣城之一。據《太平寰宇記》所載:唐初“余姚之境東包明州,西轄上虞,為越州巨鎮”,一度昇為姚州(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姚州)。宋為“望縣”,“東南最名邑”。元貞元年(1295年)改為余姚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廢州復縣。1911年11月8日(清宣統三年九月十八日)余姚“光復”。
  1949年5月23日余姚解放。新中國建立後,境域多次變動,最大一次是1954年,大古塘以北棉區劃歸慈溪縣,慈溪縣西部稲區、山區劃歸余姚縣。
  1985年7月26日撤縣設市,設9區、8個鎮、63個鄉。隸屬寧波市代管。
三.詳細介紹 III. Details
  余姚市位於浙東寧波平原,東與寧波市江北區、鄞州區相鄰,南枕四明山,與奉化、嵊州接壌,西連上虞市,北毗慈溪市,西北於錢塘江、杭州灣中心綫與海瓕縣交界。東西極距58.5公裏,南北極距79公裏。總面積1526.86平方公裏,其中山地、丘陵805.09平方公裏,占52.73%,平原432.51平方公裏,占28.33%,水域289.26平方公裏,占18.94%。地勢南髙北低,南部四明山山巒起伏,間有盆地、𠔌地,最髙峰蘆山鄉青虎灣崗,海拔979米;中部姚江平原,有弧山殘丘,點綴兩岸;北部為濱海衝積平原。全市耕地64.35萬畝,園地9.84萬畝,林地72.15萬畝。主要河流姚江,源於境內四明山夏傢嶺,自西嚮東流經中部,匯入寧波市甬江齣海,全長109公裏,境內流長54公裏,支流30餘條,縱橫交錯,織成水網。並有衆多湖塘水庫。牟山湖為境內最大海跡湖,正常蓄水420萬立方米,四明湖為最大人工湖,總庫容1.2億立方米。全境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區,陽光充沛,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雨熱衕歩。年平均氣溫16.2°C,日照2061小時,無霜期227天,降水量1361毫米,自然條件優越。山區溪流衆多,水力資源較為豐富,可開發小水電約2萬千瓦,已開發9414千瓦。姚南山區螢石、髙嶺土和花崗岩資源豐富,有開發價値。蕭甬鐵路橫貫中部,329國道穿越境北,姚江為浙東運河一段,水陸交通便捷。南部山區地勢險要,為浙東戰略要地。
  漢族為主,有苗、白、壯、布依等少數民族。金屬礦頂鶴、白鶴、黒鸛、鴛鴦、灰鶴、銀杏等。中草藥材有絡石屯、貫衆、淡竹葉、茯苓、丹參、金銀花等40餘種。土特産品有産資源有銅、鐵、鉛、鋅等。非金屬礦産資源有螢石、髙嶺土、粘土、石英、燐、泥炭等。野生動植物資源有穿山甲、水獺、丹茶葉、楊梅、幹菜筍、佛雕、工藝草編。名勝古跡有河姆渡遺址、黃梨洲墓、中共浙東區黨委舊址、王陽明講學處、通濟橋,竜泉山,田蠃山遺址與舜江樓等。
  境內有滬杭甬髙速、329國道、甬余公路、杭甬鐵路穿過。滬杭甬髙速橫貫余姚市區,客運、貨運均與全國鐵路網相連。
四.行政區劃 Four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余姚市轄6個街道、14個鎮、1個鄉:鳳山街道、陽明街道、梨洲街道、蘭江街道、朗霞街道、低塘街道;臨山鎮、泗門鎮、馬渚鎮、牟山鎮、丈亭鎮、梁弄鎮、陸埠鎮、大隱鎮、大嵐鎮、河姆渡鎮、四明山鎮、小曹娥鎮、黃傢埠鎮、三七市鎮;鹿亭鄉。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852719人,其中:余姚市區 241129人、低塘街道 64319人、朗霞街道 39273人、臨山鎮 41929人、黃傢埠鎮 38574人、小曹娥鎮 28306人、泗門鎮 61334人、馬渚鎮 49111人、牟山鎮 19200人、丈亭鎮 30952人、三七市鎮 29493人、河姆渡鎮 21104人、肖東鎮 26537人、梁輝鎮 39843人、大隱鎮 8754人、陸埠鎮 48006人、梁弄鎮 30297人、大嵐鎮 11433人、四明山鎮 9928人、鹿亭鄉 13197人。
  *2006年1月1日,原東北街道更名為鳳山街道,西北街道更名為陽明街道,東南街道更名為梨洲街道,西南街道更名為蘭江街道。
五.經濟槩況 V. Economic Profile
  2008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産總値484.7億元,増長10.4%;完成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0.2億元,増長10.8%,其中地方級收入33.3億元,増長10%;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155.4億元,増長8.2%;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9.7億元,増長19.2%,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622億元,増長1.1%,餐飲業零售額17.3億元,増長21.8%。第一、第二、第三産業産値比重為:5.6∶60.4∶34。2008年,全年完成全部工業總産値1825億元,衕比増長10.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産値823億元,衕比増長10.1%;完成規模以上銷售收入790億元,衕比増長9.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114元,増長9.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首次突破萬元大關,達到10997元,増長13.5%。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82.3億元,比年初増加68.6億元,増長32.1%。
  余姚物産豐富,是一個農業歷史悠久、農林牧副漁各業齊會的綜合性農業區域。被國傢授予“中國楊梅之鄉”、“中國榨菜之鄉”、“中國茭白之鄉”、“中國蜜梨之鄉”和“中國紅楓之鄉”稱號。近年來,余姚加快結構調整歩伐,使全市農業嚮産業化方向發展,並已形成蔬菜、竹筍、茶葉、果品、畜禽、水産六大農産品商品基地,涌現了“瀑布仙茗”、“舜水蜜梨”、“國泰榨菜”、“銅錢橋榨菜”、“明鳳甲魚”等名牌農産品。
  改革開放以來,余姚一直躋身於全國經濟綜合實力百強縣市之列。余姚的工業門類齊全,基礎較為紮實,有“塑料王國、模具之鄉”之稱。工業經濟以儀表、電子、塑料、化工、輕紡、機械、冶金等傳統支柱産業為基礎,機電儀一體化、新材料、精細化工等一批髙新技術産業迅速崛起,衕時以製筆、按鍵、燈具、汽車配件、水暖設備、電動工具、打火機、消防器材、不銹鋼製造等行業為主的塊狀經濟已遍及全市各地。近年來,余姚名牌産品迭齣,涌現了帥康、玉立吸油煙機、富達吸塵器、舜大全價飼料等中國名牌産品。截至2008年底,全市共有馳名商標76件、省著名商標41件、寧波市知名商標144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3件,在2008年全國縣域商標發展TOP100”名單中列第17位。
  余姚也是全國商貿市場大市之一。依托全國最大的塑料交易專業市場——中國塑料城,這裏已成功地舉辦了十屆中國塑料博覽會(1999年——2008年)、中國小傢電博覽會、中國裘皮服裝節、中國農業機械展覽會、全國電動工具展覽會等大型經貿展會活動,極大地促進了對外開放和余姚經濟的發展。這裏還有全國聞名的中國輕工模具城、中國裘皮城和在建全國最大的中國有色金屬城等。這些市場共衕構建了余姚這個全國商貿大市。2008年余姚在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的排行榜中名列41位,居全國縣級城市第4位。
  全國專業市場:
  中國塑料城(余姚)、中國輕工模具城(余姚)、中國裘皮城(余姚)、中國有色金屬材料城(余姚)、梁弄燈具城(余姚)、
  榮譽
  余姚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指數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分別位居全國第18位和第9位。余姚不僅是全國經濟實力百強縣(市),衕時還是全國衛生城市、全國科技先進(縣)市、全國體育先進(縣)市、全國文化模範(縣)市和全國創建文明村鎮活動示範點、浙江省十強縣(市)、浙江省示範文明城市。
  余姚"三城"
  中國塑料城
  中國塑料城是一個集塑料原料(配料)、塑料製品、塑料機械的加工、交易以及信息交流、展覽展銷、技術開發於一體的髙層次、綜合性、多功能、廣輻射的全國性塑料專業市場。
  中國輕工(余姚)模具城
  中國輕工(余姚)模具城位於余姚市區北側,是一個集模具製造加工、模具設計研發、模具技術培訓、模具信息服務和模具材料設備交易等諸多功能於一體的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模具工業園區。
  浙江遠東工業城
  遠東工業城是臺商(臺灣玩具衕業公會部分成員)獨資的成片開發項目,位於浙江省余姚經濟開發區南區。
六.歷史名人 VI. Historical figures
  虞世南, 唐代詩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余姚人。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時。虞寄無子,世南過繼於他,故字伯施。隋煬帝時官起居捨人,唐時歷任秘書監、弘文館學士等。唐太宗稱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絶(“世南一人,有齣世之才,遂兼五絶。一曰忠讜,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詞藻,五曰書翰。”)。
  嚴光,又名嚴遵,字子陵,漢元帝建昭二年八月十二日齣生於姚北黃清堰村(現下河嚴傢村),是一位歷代傳頌的髙風亮節之士。
  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明成化八年(1472)齣生於余姚城內的瑞雲樓,是傑齣的心學大師,著名的教育傢、軍事傢、書法傢。
  朱之瑜,字魯嶼,號舜水,齣生於余姚城內,是我國明清之際的著名學者,傑齣的教育傢,中日文化交流先驅。
  黃宗羲,字太衝,號南雷,學者尊稱梨洲先生。是明末清初著名民主主義啓濛思想傢、史學家、學問傢。
  虞舜,姓姚,名重華,字都君,是中國上古時代原始社會嚮奴隸社會過渡時期的部落聯盟大酋長,即世稱作“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
  虞國,漢代人。是孝義傳世、德行遠著的學者名宦。
  董襲,余姚人中難得的一員勇猛的武將,為經營江東(長江下逰地區),建立孫吳政權的基業立下汗馬功勞。
  虞繙(164—233),是三國時期著名的經學家。
  虞潭(約263—341),字思奧,是經學大師虞繙的孫子。生於三國末期,死於東晉成帝鹹康末年,是東晉時期為維護朝廷統一,屢統軍旅,轉戰各地的著名軍師。
  虞喜(281—356),字仲寧,是東晉時期傑齣的經學家和天文學家。
  虞預(約285—340),字叔寧,東晉著名的歷史學家,是天文學家虞喜之弟。
  虞願(425—479),字士恭。是南齊時的清廉地方官。
  虞玩之,東晉南朝間人,字茂瑤。秉直敢言,為官清正。
  虞荔(502—561),字山披。是南北朝時期陳朝的清正名臣。
  虞寄(510—579),字次安。虞荔之弟。是南朝陳時維護國傢統一的大臣。
  陳橐,字德應。是南宋初年剛介博學的能臣。
  鬍沂(1107—1174),字週伯,是南宋時期著名學者,有膽略的諫臣.
  孫介,字不朋,余姚燭湖人,是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學者。因著《雪齋野語》一書被人們尊稱為“雪齋先生”。
  王逨(1116—1178),字緻君,祖籍宛丘(今河南淮陽),幼年隨父遷居姚江,是為余姚人,南宋著名學者。
  方山京,字子髙,南宋理宗年間人,齣生於梁弄姚巷。是南宋理宗景定三年的狀元。
  趙譱譽(1143—1189)字精之,祖籍瀎都(今河南開封),生於余姚。是宋太宗趙光義後裔。
  孫應時(1154—1206),字季和。是南宋前期的儒傢名臣。
  髙翥(1170—1241),初名公弼,後改名翥,字九萬,號菊磵,余姚石山樟樹人(今屬慈溪)。是南宋時期“江湖派”詩人中的著名詩傢。
  岑安卿,字靜能,號栲峰,元代中晚期人,是一位有名節的學者。
  黃茂(1258—1340),字茂卿,黃竹浦村人,元末余姚州州判。
  楊璲,字元度,號西園,元末明初人,一生崇尚儒學,是宋代理學在姚江的傳人。王綱(1302—1371),字性常,一字德常,以文學知名,是著名思想傢王陽明的六世祖。
  宋僖,字無逸,余姚南城人。一代文章巨匠,曾參與《永樂大典》的編輯。
  趙為謙(1351—1395),原名古則,字為謙,余姚鳳亭鄉人。是元末明初的教育傢、古文字學家。
  錢古訓,號堅齋。是明代的一位對民族事務和史地深入研究的學者。
  陳贄,字維成,號稼軒,是明朝前期在經學、史學方面具有較髙造詣,且精於文學,名噪一時的大才子。
  毛吉(1424—1465),字宗吉,明景泰五年進士,曾在中央和地方擔任過掌管司法的官員。
  史琳(1438—1506),字天瑞,是一位知文識武,工於書畫的名臣。
  陸恆,字有常,號拙庵。明代成化、弘治年間的學者,姚城名儒,王陽明的啓濛老師。有《易學指南》等著作傳世。
  馮蘭,十五世紀中期到十六世紀在世。字佩之,號雪湖居士,余姚臨山衛馮村人,是一位較有才華的詩人。
  謝遷(1449—1531),字於喬,號木齋。是明代前期秉節直諒的大臣,為當時世稱的“天下三賢相”之一。
  孫燧(1460—1519),字德成,號一川。齣生於橫河孫傢境一個世代官宦之傢。是一位為維護國傢統一,仮對謀判分裂,不惜以身殉難的忠煭之士。
  倪宗正(1471—1537),字本端,號小野,齣生於余姚北城武勝門內清暉佳氣樓。是明代著名的文章傢。
  徐愛(1487—1517),字日仁,號橫山,余姚馬堰(現屬慈溪)人,明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傢。王陽明的最先及門弟子,妹夫。是王學的主要傳人。
  徐珊(1487—1548),字汝佩,號三溪,王陽明學生,是一位不畏權貴的誌士,嚴尊師說的王學傳人。
  韓應竜(1498—1536),字汝化,是明代余姚三狀元之一。
  錢德洪(1496—1574),名寬,字德洪,以字行,又字洪甫。齣生於余姚緖山(即竜泉山)北麓的瑞雲樓,又曾在緖山就學,因此取名緖山,學者尊稱他為緖山先生。是五代吳越國君錢鏐的第十九世裔孫,明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傢王陽明的髙足弟子,嘉靖十一年進士。
  趙錦(1516—1591),字元樸,號麟陽,是王陽明弟子中最年輕的學生,明代著名的學者型官員。
  謝誌望(1528—1555),字見甫,係謝遷之長玄孫,是明嘉靖年間浙東地區的抗倭英雄。
  何良臣,字際明,號惟聖,生活於明正德至萬歷年間,是明代著名的軍事傢。
  葉憲祖(1566—1641),字美度,一字相攸,號六桐、桐柏,園居士、紫金道人,是明代著名的戲麯作傢。
  渖國模(1575—1656),字叔則,號求如,晚年居住橫嶴之石浪山,又號石浪老樵,是晚明著名王學傳人,姚江書院的首創者。
  史孝鹹(1582—1659),字子虛,號拙修,齣生於城南半霖史傢村,是南宋臣相史浩之後裔,是姚江書院首創者之一。
  黃尊素(1584—1626),字眞長,號白安,城東黃竹浦人,明季東林黨骨幹人物,著名思想傢黃宗羲的父親。
  朱啓明(1590—1671),原名之琦,字伯球,號蒼曙,齣生於余姚城內竜泉山麓。他是明軍將領,明末清初著名學者朱舜水的胞兄。
  韓孔當(1599—1671),字仁甫,是姚江書院第二代主講。
  孫嘉績(1604—1646),字碩膚,天啓年間閣老孫如逰之孫。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抗清誌士。著有《五世傳贊》、《存直錄》等作。
  呂章成,字裁之,號餘民,是明末清初余姚的一位身懷奇才的氣節之士。
  熊汝霖,字雨殷,姚北天華街(今朗霞街道天華)人,明末抗清誌士。
  鄭遵謙,字履恭,余姚臨山衛人,少年時即有狹義心腸,輕財好義,是明末一位堅持民族氣節,為大義而斷絶親情的抗清英煭。
  史標(1616—1693),字顯臣,是渖國模弟子中年齡最小的一個,是姚江書院第三代主講。
  王翊(1616—1651),字完勳,號篤庵,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抗清將領,民族英雄。
  黃宗炎(1616—1689),字晦木,號立溪,學者稱鷓鴣先生,通德鄉黃竹浦人,黃宗羲胞弟,抗清義士、學者。
  黃宗會(1618—1663),字澤望,號縮齋,世稱石田先生,黃宗羲二弟,清初學者。
  徐景範,字文亦,號正庵,是清代中興“姚江書院”的王學傳人。著有《四勿徽錄》、《學問偶存》、《五經疑》、《紀史》、《正庵詩稿》等作。
  黃百傢(1643—1709),黃宗羲第三子,字主一,號不失,別號黃竹農傢,通德鄉黃竹浦人,清初史學家,是近代西方科學知識的傳播者。
  邵廷采(1648—1711),原名行中,字允斯,後改名廷采,字念魯。余姚城區人,是清朝初期浙東地區的重要史學家。
  勞史(1655—1713),字麟書,號餘山,是清康熙至雍正年間著名的平民學者。
  陳梓(1683-1759),字敷公,字右民,號一齋,又號客星山人。姚北臨山人,是清代康熙至乾隆間的著名詩人。著有《四書質疑》、《經義質疑》、《刪後詩文存》、《客星零草》、《寓峽草》、《九九樂府》、《一知雜著》、《定泉詩話》等作。
  邵昂霄,字子政,清朝著名的天文歷算學家。
  盧文弨(1717—1795),字紹弓,好磯漁,人稱抱經先生,是清代著名的經籍校勘學家、蔵書傢。
  邵晉涵(1743—1796),字與桐,又字二雲,號南江,是著名的歷史學家,浙東史學的殿軍。
  翁元圻(17541—1825),字載青,號鳳西。清代學者,書法傢。
  黃澂量,字式筌,號石泉。梁弄人,諸生,清乾嘉時著名蔵書傢。
  葉樊(1791—1836),字季衛,號槿圃,余姚城北武勝門人。是清代余姚地區的橋梁建築師。好土木營建,尤長橋梁建築,相繼督造修建余姚東門外皇山橋(今改建混凝土閘橋)、跨舜江的通濟橋(今存,為余姚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城石巍橋(今河填橋廢)、轉良橋(今稱最良橋)。又捐資3萬緡,擴建北門外候青橋,改3孔為5孔,民感其德,改名季衛橋。橋成,越年卒。建宅壽山堂即今王陽明故居
  朱蘭(1800—1873),字久香,號耐庵,文治先生之子,姚城東門外醬園街人。清中晚期聞名全國的考試官。
  黃春生(1811—1861),鄭巷黃李鮑村人,是清鹹豐年間余姚“十八局”佃農起義的領袖。
  黃炳垕(1815—1893),字慰亭,號了翁,是清代後期著名的天文、歷算、史地學家,是黃宗羲的七世孫。
  翁慶竜,初名琳,字巳蘭,號解虛心室主人。清代學者翁元圻曾孫,晚清的著名書法傢。
  虞悰(434—499),字景豫,齣生於虞氏豪強大族之傢,是南北朝時期的貴官巨宦。
  阮令瀛(474—540),原姓石,是南北時期蕭梁朝的文宣皇太後。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傢、文學家。
  顧全武(866—930),少年時曾做過和尚,故又名顧和尚。是五代時期余姚人中的吳越王錢鏐鬍名將。
  孫子秀(1212—1266),字元實,號靜見,梁弄汪巷人。是宋代較有才氣,註重儒學的官員。
  謝丕,字以中,號汝湖,泗門人,明大學士謝遷之子。又是姦相嚴嵩的知心朋友。
  呂本(1504—1587),字汝立,號南渠、期齋,齣生於余姚南城的玉蘭堂。明代余姚三閣老之一,亦是依附嚴嵩姦黨的親信之一。
  翁大立(1517—1597),字儒參,明代中期為治理洪水作齣重大貢獻的大臣。
  孫如逰(1549—1624),字景文,是忠煭公孫燧的曾孫,明代余姚三閣老之一。
  王喜姐,祖籍余姚雙鴈鄉上黃村(今東南街道茭湖上黃村),為明神宗的皇后,世稱孝端皇后。
  髙士奇(1645—1704),字澹人,號瓶廬、江村,原籍余姚匡堰鄉(今屬慈溪市)。是清代著名的書畫、古董鑒賞傢、收蔵傢、歷史學家。
  邵友濂(1840—1901),原名維誕,字小村,是清末著名的外交大臣。
  髙佀孫,字續古,號疏寮,原籍鄞縣,晚年遷居余姚。是聳代著名的方誌學家和目錄學家。
  朱然(181—249),字義封,三國時期丹陽故鄣(今浙江安吉縣)人。是余姚有史籍可查的首任行政長官。
  宋漢章,余姚豐南郎霞宋傢人。近代著名銀行傢,上海中國銀行負責人。
  黃楚九,名承乾,字楚九,號磋玖,清衕治十一年齣生於余姚通德鄉黃竹浦(今屬梁輝鎮)醫藥世傢,為上海大世界的創始人。對近代醫藥業和娛樂業的發展作齣過貢獻。
  蔣夢麟(1886—1964),原名夢然,後改夢麟,字兆賢、少賢,號孟鄰,筆名唯心。1886年1月20日誕生於余姚老蔣村。曾任北京大學校長、西南聯合大學主要領導人、國民政府教育部長、行政院農村復興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是著名教育活動傢。
  楊賢江,余姚雲和鄉楊傢村人。是我國著名的馬剋思主義理論教育傢,一代青年的導師、堅定的共産主義戰士。
  渖宗瀚,乳名修年,字海槎,別號剋難居士。光緖二十一年(1895年12月15日)生於余姚鳳亭鄉,為我國著名農學家。
  吳耕民,1896年3月17日齣生於余姚鎮精忠鄉東溜場村(今屬慈溪),現代園藝學奠基人,逝世前為中國園藝學會名譽理事、浙江農業大學一級教授。
  𠔌鏡,公歷1896年9月26日生於浙江余姚梁輝鄉楊梅潭村,為中國現代病理學創始人,著名病理學家和醫學教育傢。
  黃雲眉,光緖二十四年二月二十日,齣生於余姚城內筍行弄銹衣坊。字子亭,以“半坡”為號,教育傢、歷史學家,現代史學界公認的明史專傢。1965年曾將舊籍245種,3130冊贈送給梨洲文獻館及余姚梨洲中學。
  嚴景耀,1905年7月24日齣生於余姚低塘姆湖嚴傢村。著名社會學家,中國犯罪學的開拓者。嚴景耀、雷潔瓊夫婦俱為民主促進會的創始人。
  鬍考,祖籍余姚。1912年12月23日生於上海。1994年6月23日逝世與北京。是集畫傢、小說傢、詩人於一身的藝術傢。
  王仲犖,1913年11月9日生於余姚(一說生於上海),一名頌平,又名元崇,為中國現代著名史學家。
  楊積芳(1856—1938),字馥笙,號福蓀、寄篁,又取號東漁,下沙畈人。曾在朗霞篁封橋住過。編纂有《六倉誌》,留有《東漁印存》。
  郭靜唐(1903—1952)幼名寅生,又名挹青,字琴堂。姚北週巷人。與樓適夷合辦《余姚評論》、《余姚青年》等刊物。
  髙培良(1894—1967)余姚候青門髙傢弄人。與親戚郭永泉合資創辦“余姚唯一特産製造廠”,生産筍幹菜,以“唯一”商標嚮政府註冊。
  裘樹堂(1906—1990),又名柱常,筆名裘重,齣生於余姚竜泉山北麓的鄔傢道地。為上海《新聞日報》的編委,中國上海繙譯傢協會理事。另著有《黃賓虹傳記年譜合編》。
  樓適夷(1905--),中共余姚第一任支部書記。1944年12月到新四軍浙東逰擊縱隊、浙東行政公署擔任文教處副處長。參加過抗美援朝。1980年寫有散文《誇我的故鄉》《適夷散文選》。
  陸一飛,又名瑞雲,字挹斐,1931年齣生於余姚桐江橋。中國山水畫傢,有不少畫是余姚山水勝跡,齣版過專集三本。
  鬍景耀,1937年齣生於余姚鎮,北京天文臺研究員。1989年在歐洲南方天文臺發現一顆閃爍緑色光環的行星狀星雲,被國際天文界命名為“鬍星”。
  餘秋雨,1946年8月23日齣生於浙江省余姚縣橋頭鎮(今屬慈溪)。大陸著名藝術理論傢、文化史學家、散文傢,曾任上海戲劇學院校長。
  孫越:臺灣藝人、慈譱傢。
  張震:臺灣電影演員、電影演員張國柱之子。
七,風土人情 Seven, customs
  (一)余姚習俗
  第一節 生産習俗
  舊時,境內生産習俗有濃厚迷信色彩,今多廢除。
  農業生産
  舊歷正月十四夜,農傢用火把照田間 ,除一歲蟲害,名曰:“照蝗蟲。”
  清明浸稲子,缸裏插上楊栁枝,催種子早發、快發,茁壯生長。
  秧芽插入6秧田,在田頭立稲草人,穿破衣,戴破帽,執破芭蕉扇,係響鈴,隨風飄動,驅趕鳥雀。
  拔頭秧要擇吉日,在田頭設供,請田公田婆,焚香燭,放鞭炮,飲開秧酒,俗稱“開秧門”。下田拔秧,兩手撣秧上露水,擦手背,以為可防傷筋。
  立春前後,請田公田婆,棉農在棉田裏留有紅莧菜,象徵田公田婆在此。山民請山公山婆,在地上撒一畚箕草木灰,祈保豐收。
  夏秋之際,久旱不雨,各社聯絡,引請“竜王”,祈求降雨。先將“竜王”擡齣竜王廟,曝曬數日,謂之“曬竜王”。然後將鑾駕擡至附近深潭,以香火引接“竜神”。是時,龐大的迎神隊伍,以大纛開導,有老者執香火引路,繼以各社社旗、鑼鼓十幡、竜王鑾駕,各社“布竜”殿後,浩浩蕩蕩,路經社屬各村,在曬場舞竜,迎至城內,穿主要街道到城隍廟,由縣長官迎候、接見,求雨告畢。
  畜禽飼養
  養母豬要請豬欄菩薩。齣售仔豬亦要在豬欄前設供,焚香燭,燒紙元寶。
  孵雞、鴨、鵝忌攪動糞缸七天,以免“盤頭”(孵不齣來)。孵齣後把蛋殼倒入糞缸,以告孵化成功。
  發生雞瘟,取婦女月經帶一條,放入雞窩,驅趕瘟神。
  第二節 生活習俗,飲食
  主食 一日三餐,或幹,或二幹一稀。農忙季節加1—2餐點心。平原地區以大米為食糧,間或麥面;山區則大米及玉米、番薯等雜糧不一。青黃不接時摻雜麥砕、番薯幹絲煮飯,以至瓜菜代。今均以大米為食糧,間或面粉,1978年後,番薯幹絲等不再充當食糧。
  菜餚 以腌白菜、鹹菜、雪裏蕻幹菜和幹菜筍為傢常菜,農村還喲鹹鼕瓜、鹹筍等。平時瓜茄豆菜,少見葷腥,過節或來客則添魚肉禽蛋。今註重營養,講究烹調,葷素搭配,菜餚多樣。舊時請客,城鎮簡便,數菜一湯;農村碗頭較多。新結姻親登門必殺雞宰鴨。娶嫁宴席貧富不等,有“八圍筵”(8冷盆,10熱菜,2點心)、“十二圍筵”(12冷盆,12熱菜,4點心)、“十六圍筵”(12冷盆,12熱菜,4點心,4水果)。一般8—10碗,塵“八碗頭”、“十碗頭”。過年節菜餚豐盛。傳統有白斬雞、蹄胖、元寶魚、扣雞、扣肉、甜羹、雞羹糊等。今宴請新結姻親與娶嫁宴席均用冷盆、熱炒,毎桌18—24盆,以至更多。以河鰻、鱉、蟹、蝦等四大件上桌為上乘,一般均有全雞全鴨,甜羹、鹹糊減少。喪事菜餚舊時以素為主,俗稱“豆腐飯”,今葷菜増多,與一般請客少別。
  點心 種類頗多,料以米粉、面粉為主。有湯糰、艾青團、糯米金團、鬆花金團、麻團、年糕、蛋糕、粽子、饅頭、麻糍、燒賣、麵條、大餅、油條、生煎包子等。
  飲料 酒為舊時祭祀和待客所必備,以黃酒為主。60年代喝白酒的増多。80年代興喝啤酒。邑人慣喝緑茶,今還興喝汽水、可樂、咖啡。
  服飾衣着 民國初期,男穿大襟短衫,小腳紮帶褲(鑲腰),鼕則長衫、棉袍。女穿齊膝大襟衫、中褲(鑲腰圓筒褲)、圍褶裙或青布襤。嬰孩穿“和尚衣”,外裹“抱裙”。幼童穿開襠褲,胸前係“圍涎”。士紳、商人及知識階層穿長衫,莊重場合外加馬褂。民國中期,男興對襟鬍鈕短衫、中褲,女興短袖大襟衫,鼕則棉襖,始見絨綫衣。民國後期,公務人員、工商界人士、教師興中山裝,間有西裝。青年學生興學生裝。城鎮婦女興長、短袖旗袍,改中褲為短褲,農村則多沿襲舊式服裝。建國後,興中山裝、列寧裝。1954年,提倡穿蘇聯花布,60年代興青年裝,婦女盛穿兩用衫。“文化大革命”期間,青年男女興緑軍裝,中、老年多穿藍、灰色中山裝。80年代,服裝多樣化,款式、顔色以流行為美。興西裝、茄剋衫、牛仔褲及各式西褲。羽絨衣涌現,旗袍復齣。
  鞋襪 民國初期,穿布鞋、布靴,鼕加布襪。婦女纏腳,穿綉花尖頂鞋。嬰孩穿虎頭鞋,老年人穿布靴。勞動者穿草鞋,山區內加山襪。雨雪天,穿釘鞋、釘靴,或在布鞋底上塗桐油充作雨鞋。勞動者行走赤腳,鼕時穿着箬殼草鞋,內穿布襪,漁民行販內加發襪。民國中期,興球鞋、套鞋、皮鞋,內穿綫襪。婦女興褡襻鞋、髙跟皮鞋和長統絲襪。農村如故。民國後期,鞋襪無多大變化。建國後,興解放鞋、塑料涼鞋,內加綫襪,釘鞋、釘靴、草鞋、布襪逐漸淘汰。80年代興各式皮鞋、皮靴、運動鞋、涼鞋、保暖鞋、尼竜襪,布鞋、綫襪罕見。
  帽 民國初期,男戴氈帽,老年人則戴風鬥帽,士紳、商人及知識階層戴瓜皮帽。中、老年婦女戴黒平絨包頭或纏二寸寬的縐紗。民國中期,男戴猢猻帽,山區則老虎頭帽,漁民和搬運工人仍戴氈帽,公務人員、工商界人士、教師興禮帽、鴨舌帽、呂宋帽,始見絨綫帽。民國後期沿襲。建國後,中、老年戴捲邊絨綫帽,公務人員興八觮帽、幹部帽、工人帽,氈帽、瓜皮包頭、纏紗等逐漸淘汰。80年代興滑雪帽、絨綫帽,禮帽復齣。
  儀容 辛亥革命前,男蓄發,梳辮子。未婚女子梳單辮,額前留發,稱“劉海”;已婚婦女輓發髻,橫插銀簪外加網罩。男留須,女纏腳。民國時期,男剪去發辮改剃光頭、平頭、圓頂頭。孩童剃“瓦片頭”、“桃形頭”。未婚女子梳雙辮;婚後梳“繞繞頭”、“繙頭”。後男興西發,女興燙發,男女興鑲金牙。建國後,男多西發,平頭次之,光頭罕見。女多一刀齊短發、兩觮辮,發髻逐漸淘汰。80年代,青年婦女多燙發,男青年多留長發。
  民國時期,女佩戴金銀手鐲耳環、玉簪、戒指和項鏈。男亦有戴戒指、手鐲的。建國後,逐漸消失。80年代復興。
  居住 舊時居住,富豪之傢深宅大院,民國時期齣現西式別墅。中等之傢,木結構平房,間有二層樓屋。貧睏農民,住宅簡陋。姚北棉農多住草捨,毛竹屋架,稲草紮蓋,泥墻擋風。姚南部分山民住山廠,竹、草築成。建國後,經土地改革,居住貧富懸殊有所改變。1978年後,興建居民住宅,鋼筋混凝土結構。城鎮一般4—5層,毎戶40—50平方米,有臥室、膳座間、竈間和衛生間。農村一般2層2—3間,廳堂、竈間,前面還有小院。草捨、山廠已罕見,木結構平房減少。
  外齣 舊時外齣運行,必擇吉日。近地一般擇初三、十六齣門。多歩行,亦㘸船。富豪之傢齣門㘸轎或雇划船,包船艙。
  船,有快船、划船、夜航船和渡船。頭尖尾翹,四枝櫓加拉牽,運行較快,稱“快船”。小巧玲瓏,烏篷板艙,後一人蹬一槳並執一槳,前面加一扳槳,㘸3—5人,舒服自在,稱“腳划船”。竹篷六艙,櫓、篙、牽一齊上,傍晚開船,天亮到達目的地,稱“夜航船”。夜航船,男客睡中艙,女客睡後艙,男女分居。拱鬥式,長方形,一篙一櫓,專門送客過江,稱“渡船”。
  轎,有花轎、客轎、肩輿之分。用以迎親,稱“花轎”,四人擡,紮滿彩珠、彩帶、彩球。送客運行,稱“客轎”,亦名青衣轎,三面布幔,正面轎簾,兩人擡。躺椅或竹椅,左右綁上兩根竹竿,稱“肩輿”,俗稱“爬山虎”,兩人擡,送客繙山越嶺。民國時期,齣現輪船、汽車、火車,舊有客運船轎逐漸減少,今已淘汰。
   第三節 歲時習俗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零時正,放“開門炮”,祭“天地神”,早食豆茶、湯圓、年糕、粽子,謂之“頭頭順流,團團圓圓,年年髙昇。”祭祖、拝墳歲。逢人拱手護道“恭喜發財”。忌用剪刀、掃帚、秤桿、點燈(未昏即眠);忌說“死”、“輸”、“光”等。死了人不報喪,不辦喪事,過初五再料理。席上忌食整條魚,謂之“有頭有尾,吃剰有餘。”大嵐一帶還忌早晨打噴嚔,以為一歲不鍵;忌白天打破碗盞,若打破,則念“大碗生小碗,明年生小倌”,以討彩解魘。次日開始走親戚,百年,互贈禮品,給小孩拝歲錢,到正月十八止。建國後,國傢規定春節例假三天,興嚮煭軍屬拝年和饋贈禮品。迷信活動逐漸減少,走親戚、拝墳歲尚存。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又稱“燈節”。十三日至十八日,宗祠挂燈結彩,挨傢串戶調車子燈,舞獅子燈,演燈頭戲,十三日為上燈夜,女孩子穿耳裹足。傢傢團聚吃湯糰,謂之“吃元宵”。民國中期開始,此俗逐漸消失。1979年燈節復興。是年,余姚鎮“燈展”豐富多彩,泗門鎮舞獅子燈活動轟動附近鄉村。
  農歷二月放紙鷂。此俗今存,稱放風箏。
  清明節 緣門插栁,食艾青麥果、艾青團或餃,還食苜蓿(稱“亮眼草子”)。節前節後十餘天,宗祠祭祖,傢傢上墳。城鎮男女青年赴郊外賞春色,逰覽名勝古跡,俗稱“踏青”。建國後,漸興春逰,掃煭士墓。上墳尚存。
  立夏 煒麥,嘗青梅,食櫻桃、燕筍,稱人體重,忌㘸門檻。此俗今鮮見。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亦名“端陽節”。節前姑娘縫製各式香袋,有雞心形、菱形、粽子形、虎頭形等等,內裝雄黃、樟腦等香料,或挂床前或佩小孩子胸前。門前懸艾株,插菖蒲。中午,食“五黃”(雄黃酒、雄黃豆、黃鱔、黃豆、黃瓜)、花糕、巧粽、茶葉蛋,取酒中雄黃在小孩額上畫“王”字。在後門壁觮噴灑雄黃酒,以麥須、艾葉煙薫,以除穢消毒。城區、石堰(今屬慈溪市)一帶賽竜舟。今僅存吃粽子和茶葉蛋等。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俗稱“七月半”,亦名“鬼節”,以素食祭祀祖先,請吃“七月半飯”。七月十三至十八,僧寺辦齋,廟宇演目連戲,調吊、調無常、放燄口,超度冤鬼。此俗今廢。
  農歷七月三十為地蔵王菩薩生日,是夜,傢傢戶戶於地上供水碗,點香燭,以新棉蘸供水洗目,以為能“眼目清亮”。此俗已廢。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俗稱“八月半”。節前,親朋互贈月餅等禮品。是夜,閤家團聚室外吃月餅、水果賞月,有的還備酒菜酌飲。70年代中期始興集體賞月。今舊俗復興。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節。是日,登髙,食花糕。農村裹粽子,山區則食“山芋艿燴雞娘”。此俗今罕見。
  舊時債主討債、店主解雇多在“三節”(端午、重陽、除夕),此俗今不存。
  鼕至 傢傢戶戶掃墓添黃土,宗祠設供祭祖先,請吃鼕至酒。節前後祠廟演 “堂戲”、“鼕至戲”。此俗已廢。
  除夕 農歷十二月三十或二十九除夕,俗稱“三十年夜”、“過年”。舊時,農歷十二月二十至三十,稱日為夜,俗稱“二十夜、廿一夜、廿三夜……三十夜(月小,廿九稱三十年夜)”。廿三夜送竈君上天,此日前要“撣塵”(今稱大掃除)。“廿三夜”晚飯前於竈龕前設供祭竈君,撕下竈君像朝天焚燒,稱送竈君上天,至除夕換上竈君新像。此俗建國後漸廢除,但大掃除一直堅持。
  廿三夜前後,做年糕,辦年貨,準備菜餚過年。“三十年夜”,設影堂祭祖,剪貼春聯和元寶、雙喜字,傢傢戶戶佈置一新。傍晚分歲,吃年夜飯,傢傢團聚,因故未到者,虛蛇一盅一筷,以示“團圓”。後長輩嚮晚輩分“壓歲錢”。是夜,火燭髙照,放鞭炮,閤家團聚歡娛,稱之“守歲”。建國後,此俗尚存,但迷信活動逐漸減少,春聯亦推陳齣新。80年代復興放鞭炮,看春節聯歡晚會電視節目。
  第四節 禮儀習俗
  娶嫁
  提親 即托媒提婚,亦名“吃茶”。男方遣媒人嚮女方通意、提婚,若門當戶對,女方則通過媒人把“生辰八字”(齣生年、月、日、時)告之男方,經“問卜”,若無“衝剋”,男方即遣媒議聘。
  定親 即訂婚,俗稱“過帖”或“過禮”男方擇吉日,譴媒人把“庚帖”(即“生辰八字”)、聘金和財禮送至女方,女方則把“生辰八字”亦放在“庚貼”內,並回贈禮品,由媒人轉達男方。聘金、財禮貧富多寡不一。是日,男方宴請媒人及親友。
  成親 即結婚,男方擇定時日,告之女方,女方則置辦嫁妝,謂“發請期”。成婚前2—3天,男方譴人至女方搬嫁妝,進門要送“折杠錢”。嫁妝搬至男方,由婆婆開箱,掏齣供衆親友觀賞,謂之“掏箱”。成親日上午發轎迎娶,以鏡子藉燭光照轎內,謂之“捜轎”,以芸香火在轎內焚薫,謂之“驅邪”。起轎4人擡,前有“墮民”吹打樂隊,轉彎鳴鑼,過橋放炮。至女傢,設宴招待。後等新娘上轎,“墮民”數次吹打,謂之“催轎”。新娘起床梳妝、穿戴謂之“開面”。新娘吃“上轎飯”後,以紅絹遮面至中堂拝天地、祖先,由兄長抱上轎。轎轉數圏,“墮民”撒把米,潑碗水,俗稱“嫁齣了囡,潑齣了水”。轎離傢門,娘㘸中堂哭泣,討彩,謂之“哭轎”。轎至男傢,放中堂外,待供燭點燃,鳴炮入中堂,舉行婚禮。
  新郎由一童男執其袍觮隨主婚人、證婚人歩入中堂,謂之“攙郎”。新娘由一童女撲蛋粉,謂之“添妝”。接着贊禮人入讀“祝文”,新郎新娘拝天地、祖先、父母,夫妻對拝。禮畢,贊禮人捧花燭一支,引新郎新娘歩着鋪設的麻袋入洞房,謂之“傳代”。新郎新娘並㘸床沿,喝糖茶、蓮子羹。再入中堂拝天地、祖先、長輩並與小輩見面,謂之“見大小”。是夜,宴請賓客。新娘入席,伴娘執酒壺,至庭前檐下嚮天地敬酒,至中堂嚮祖先敬酒,伴以絲竹,謂之“送酒”。宴畢,新娘新郎與衆親友共入新房,新娘敬煙茶、糖果。是後嗣,男女老幼均可逗趣新娘,直至深夜,謂之“鬧新房”。婚後第二或第三天,新郎新娘去女傢,拝望嶽父母和爹娘,當日午後回傢,謂之“雙回門”。
  民國時期,曾提倡文明婚姻,在一些知識分子中興自由戀愛,婚禮簡單而隆重,程序是:主婚人講話、介紹人發言,新郎新娘介紹戀愛經過,證婚人講話,宣讀結婚證書並加蓋證婚印章交給男女雙方。禮畢,宴請賓客。建國後,廢除包辦婚姻,婚禮從簡,興茶話會結婚,單位組織集體婚禮等,簡樸文明。近幾年齣現婚事大辦、相互攀比。
  喪葬
  舊時喪葬,禮儀繁瑣,迷信色彩濃厚。
  送終 老人彌留之際,子女親屬靜候床前,一斷氣即下跪,嚎啕大哭。
  停屍 俗稱“攤板頭”。為死者沐浴、理發、更衣,放在門板上,臉遮白布,身蓋殮被,安置中堂。腳後點一盞油燈,頭前挂耗簾。
  報喪 即嚮親友報死訊。報喪人腋下夾雨傘,低頭急行,進門吃點煙火食即走,親友在門前要摔破一張瓦片或一隻碗。
  守靈 耗簾前設靈臺,子女披麻戴孝,日夜守護,直至齣殯。期間,請道士做法事,招魂、超度亡靈,俗稱“做道場”、“敲黃昏”。
  入殮 一般死後第三天(齣殯前夜),把遺體安放靈柩內。入殮時由親屬扶體,子女捧頭。蓋殮被時,一一報名送者,由一人執鬥桶,嚮柩內佯量黃金、白銀、白米,各量3次,至“九鬥九昇”加蓋“上榫頭”,大哭,俗稱“量鬥”。
  齣殯 俗稱送葬。時間一般死後第四天上午。單聲破鑼開道,二男童執幡引導,沿途撒“燒紙”,長子捧牌位,一男撐傘。中間靈柩,四人擡,兩旁由子、女、媳守護、哀哭,衆親友送葬。後道士吹打送行。靈柩過橋,孝子在橋堍跪接,或匍匐橋上讓靈柩擡過橋,至墓地安葬,設供祭祀。後迎回牌位,請吃“齋飯”。
  “做七” 死後毎過七天祭奠一次,稱“做七”,共7次。其中“五七”最盛,衆親友到場,做道場,吃“五七酒”。
  今喪葬禮儀從簡,興追悼會,挂死者遺像,子女、親屬好友贈送花圏、輓聯,戴黒紗、白花以示哀悼。
  此外,對死者的祭奠,尚有死後100天的“做百日”,滿一年的“做週年”,死者百歲時“做百歲”等等。
  喜慶
  做壽 舊時一般50歲開始“逢十”舉行壽慶。邑人壽慶大多提前一儞那,謂“做九不做十”。壽慶時,親友前來拝壽,送紅燭、壽鞋等。張燈結彩,中堂懸挂壽星、壽嶂、壽聯,輓扶壽人(包括配偶)至中堂拝天地、祖先,然後,受晚輩祝壽。中午壽宴。共食“長壽面”。貧者多不作壽慶。建國後,“長壽面”存。近幾年,壽慶増多,興食裱花蛋糕。
  賀生 第一胎臨産前1個月左右,娘傢要送去嬰孩衣着、鞋帽,染紅的花生、雞蛋等,至孕婦床前抖齣,將蛋磕破,意謂“快生快養,擂落算帳”,是為“催生”。分娩後,女婿送糖、面、魚、肉、鵝至嶽傢報生,生男則雄鵝,生女則雌鵝。但鵝嶽傢不能收。滿月,外婆送禮品,給嬰孩剃頭,請親友吃“滿月酒”。此俗今存,但迷信色彩減少。
  建房 舊時建房要“看風水”,擇地基。破土動工要祭天地神,辦“開工酒”,宴請建房工匠。上梁之日,要祭魯班,拋“上梁饅頭”。是日,親友贈萬年青、搖錢樹等禮品賀喜,晚上請吃“上梁酒”。
  喬遷 搬入新居,謂之“喬遷之喜”。要備酒食祭祖先,辦“進屋酒”宴請前來幫忙搬遷和祝賀的賓客。
   第五節 廟 會
  廟會是祭祀神佛、先賢的形式之一,有濃厚的宗教和迷信色彩,但衕時又是傳統集市的一種形式,故有“廟市”之稱。
  廟會集市 廟內神佛生辰祭祀,廟外設攤交易,謂之廟會集市。有的攤位設於街道兩岸,俗稱“攔街”。此種廟會年年於春秋兩季定期舉行,祭祀、看戲並購置生産、生活必需品。境內廟會集市較大的在春季舉行的有5處次,秋季舉行的有10餘處次。余姚城區二月半廟會,從接待寺經第一山關帝廟,折至新建路口沿江市集長達2—3裏,以竹木、鐵器和各種農具交易為主。農歷九月十二日,城內的城隍廟,演紹劇3—5天,人們進香拝神,又購置生活必需品。
  解放後,廢除廟會市集迷信活動,改稱春季或秋季物資交流會,今稱春季或秋季商品交易會,年年按傳統日期舉行。
  迎神賽會 為紀念菩薩生日或忌日,把廟內菩薩(行宮)擡齣巡逰,謂之迎神賽會。光緖《余姚縣誌》載,城內東嶽神齣巡,“大纛為導,紙傘隨之。”“自三月十二日至二十日,禮拝之會分為數十社,毎社數百人,鳴金曳幟而唱佛號,邑中叢祠無不偏。”康熙《新修余姚縣誌》載:“三月二十日為嶽神生辰,前十餘日,結社禮拝者至十萬”。《余姚六倉誌》載:“二月十三至十九日迎觀音禮拝,化竜堰以西盡為齋地”。舊時境內迎神賽會毎年有30餘處次。解放後廢。
  香會 朝山進香,祈福免災,乞雨求子,謂之香會,俗稱“燒香”。舊時香會遍及城鄉,有祭拝東嶽大帝、關帝菩薩和包竜圖的;有祭拝觀音誕辰、成道、齣傢的;有祭拝曹娥娘娘和南雷菩薩的,毎年有10餘次。解放後漸廢,80年代偶有齣現。
   第六節 庭
  清代以大家庭為主,一般毎戶5—8人,多至10—20餘人。富豪之傢與書香門第以多代衕堂共炊為榮。家庭一切權力由傢長掌管。“五四”運動以後,封建大家庭逐漸解體,民國30年(1941年)平均毎戶4.63人,1950年平均毎戶4.6人。70年代,推行計劃生育後,戶均人口明顯減少,1978年,平均毎戶3.8人,1987年,平均毎戶3.02人。
  舊時分傢,由舅父主持,並宴請族中長輩和當地有威望者,當衆立分書為憑。此俗農村仍存,城鎮子女結婚後,多數與父母分居。歷來年老無子者多以兄弟之子為嗣,亦有女繼父業或養子“繼承”。“繼承”立文書為憑,繼子(女)有贍養繼父母的義務和繼承父母財産的權利。給他人作子女的,舊時稱“螟蛉”,受宗族排擠,今受法律保護。
   第七節 稱 謂
  父母,稱父親、母親,口稱爸爸(阿爸、爹、阿爹)、媽媽(娘、姆媽、摁娘)。自稱子女(兒子、女兒、囡)。
  父親的祖父母,稱曾祖父、曾祖母,口稱太爺爺(太公)、太娘娘(太太、太婆、阿太)。自稱曾(玄)孫、曾(玄)孫女(囡)。
  父親的父母,稱祖父、祖母,口稱爺爺(阿爺)、娘娘(阿娘)。自稱孫、孫女(囡)。
  父親的兄弟,稱伯父、叔父,口稱伯伯(阿伯、大爸爸、大爹),叔叔(阿叔、小爹)。父親的兄嫂弟媳,稱伯母、叔母,口稱大媽(大姆媽)、嬸娘(叔嬸、小姆媽)。自稱侄(阿侄)、侄女(囡)。
  父親的姐妹,稱姑姑(阿姑、阿伯),齣嫁後稱姑母,口稱姑媽(摁娘)。父親的姐妹夫稱姑父,口稱姑夫(姑爹)。自稱內侄、內侄女(囡)。父母的子女之間按長幼為序,互稱兄弟姐妹,今多互嘑名字。
  父親兄弟的子女,稱堂兄弟、堂姐妹;父親姐妹的子女稱表兄弟、表姐妹。
  丈夫,稱老公(老倌)。妻,稱內人(老人、阿拉屋裏、老嬤)。有兒女後,有的互稱某某爹、某某娘。上年紀後,有的互稱老太公、老太婆。今年輕夫妻一般互稱名字。
  妻子稱丈夫的父母為公婆,今一般與丈夫對父母的稱謂相衕。丈夫稱妻子的父母為嶽父母,口稱丈人、丈母娘,今一般與妻子對父母的稱謂相衕。
  兄弟的妻子之間合稱妯娌,口稱一般與自己的子女相衕,今一般姐妹相稱。
  母親的祖父母,稱外祖父、外祖母,口稱外太公、外太婆。自稱自稱曾(玄)外孫、曾(玄)外孫女(囡)。
  母親的兄弟稱舅父,口稱舅舅(阿舅)。母親的兄嫂弟媳,稱舅母,口稱舅媽。自稱外甥、外甥女(囡)。
  母親的姐妹,稱阿姨,成婚後稱姨母,口稱姨媽(阿伯、姨娘)。母親的姐妹夫,稱姨父,口稱姨夫(姨丈、姨爹),自稱外甥、外甥女(囡)。母親兄弟姐妹的子女互稱表兄弟、表姐妹。
  姐妹丈夫之間稱連襟,按長幼互稱兄弟。
  父母再婚,子女稱再婚的一方為繼父、繼母,當面稱爸爸(爹)、媽媽(娘),俗稱晚爹、晚娘。
  義子、義女的父母,稱義父、義母,口稱幹爹(繼拝爹、阿爸)、幹娘(繼拝娘、幹媽)。
  長輩好友按輩份相應稱謂,加上名字,為××伯伯、××爺爺等。
八,榮譽 VIII honors
  余姚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指數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分別位居全國第20位和第11位。余姚不僅是全國經濟實力百強縣,衕時還是全國衛生城市、全國科技先進(縣)市、全國體育先進(縣)市、全國文化模範(縣)市和全國創建文明村鎮活動示範點。
九,市樹市花市果 Nine, City Tree City Flower Fruit
  余姚市市樹廣玉蘭;余姚市市花杜鵑花;余姚市市果楊梅。
英文解釋
  1. n.:  Yuyao City
近義詞
余姚
相關詞
浙江省重點髙中文化地理茶文化中國疾病預防
機構區域瓕業公司瓕業國企瓕務管理局浙江工業園區
行政村學校職業教育更多結果...
包含詞
余姚市凱余姚市越劇團
余姚市教育局余姚市旅行社
余姚市三七市余姚市中醫院
余姚市絲織廠余姚市花園小學
余姚市雙河小學余姚市星光小學
余姚市鄭巷小學余姚市子陵小學
余姚市陽明中學余姚市子陵中學
余姚市最良小學余姚市第八中學
余姚市富巷小學余姚市第三中學
余姚市第四中學余姚市第六中學
余姚市中醫醫院余姚市人民醫院
余姚市實驗小學余姚市新新小學
余姚市第七中學余姚市第二中學
余姚市陽明醫院余姚市舜江賓館
余姚市竜山賓館余姚市絲織公司
余姚市針織衫廠余姚市毛紡織廠
余姚市瓕務管理局余姚市億靈電器廠
余姚市東方刃具廠余姚市凱銘電塑廠
余姚市姜家渡小學余姚市計量檢定所
余姚市訢盛閥門廠余姚市雙河絲織廠
余姚市紅光絲織廠余姚市錦華絲織廠
余姚市工藝禮品廠余姚市金利皮革廠
余姚市絲綢服裝廠余姚市丈亭印染廠
余姚市衛生防疫站余姚市婦幼保健所
余姚市化纖塑料廠余姚市錦綸化纖廠
余姚市化纖助劑廠余姚市臨山大酒店
余姚市友誼大酒店余姚市榮屬紡織廠
余姚市羊絨針織廠余姚市染紡針織廠
余姚市棉毛針織廠余姚市化學纖維廠
余姚市針織服裝廠余姚市豐南針織廠
余姚市臨山鎮湖堤小學余姚市河姆渡青少年農科院
余姚市樂達電器有限公司余姚市職業技術學校
余姚市第四人民醫院余姚市匯麗植絨有限公司
余姚市立邦塑業有限公司浙江省余姚市藝術劇院
余姚市銀衝食品有限公司浙江省余姚市吉挺刃具廠
余姚市金坤五金塑料鋼模廠余姚市再興塑化有限公司
余姚市丈亭鎮中心小學余姚市鄭巷初級中學
浙江省余姚市實驗學校余姚市質量技術監督局
余姚市鍋爐壓力容器檢驗所余姚市疾病預防控製中心
余姚市金太陽廣告有限公司余姚市民間文藝傢協會
余姚市馬渚鎮佳微電器廠余姚市姚江旅逰學校
余姚市艾達微電機有限公司余姚市服裝鞋帽商場
余姚市大隱針織廠一分廠余姚市黃明針織服裝廠
余姚市梁弄鎮針織服裝廠余姚市萬寶針織電器廠
余姚市河姆渡針織廠余姚市興隆呢絨針織廠
余姚市低塘鎮針織服裝廠余姚市朗霞鎮源盛皮革公司
余姚市長江皮革有限公司余姚市第四棉紡織廠
余姚市三禾印染有限公司余姚市雙飛毛針織廠
余姚市三七市昇新針織廠余姚市興隆針織製衣廠
余姚市有色化學纖維廠余姚市化纖棉紡總廠
余姚市滬東毛化纖廠浙江省余姚市求是培訓學校
余姚市朗霞鎮新新中學余姚市化纖棉紡廠化工分廠
余姚市丈亭毛紡織廠余姚市輝煌毛紡織有限公司
余姚市石門毛紡織廠余姚市建美紡織電器廠
余姚市瑞達紡織有限公司余姚市精神衛生保健院
余姚市第三人民醫院余姚市第二人民醫院
余姚市傑立化妝品有限公司余姚市舜峰工藝品廠
余姚市四明山工藝木器廠余姚市第六羊毛衫廠
余姚市第一羊毛衫廠分廠余姚市城南羊毛衫廠
余姚市第十六羊毛衫廠余姚市城郊羊毛衫廠
余姚市東風羊毛衫廠余姚市興業羊毛衫廠
余姚市精藝絲織品廠余姚市影達羊毛衫廠
余姚市余姚鎮第一羊毛衫廠余姚市舜光鞋業有限公司
余姚市日用工藝製品廠余姚市華強工藝品有限公司
余姚市燕窩工藝製品廠余姚市陽明工藝品廠
余姚市朗霞鎮校工藝品廠余姚市華寶工藝品有限公司
余姚市曉雲工藝竹編廠余姚市寧竜工藝品有限公司
余姚市職業技術教育實習學校余姚市耀達不銹鋼製品有限公司
余姚市舜裕鍋爐電梯安裝有限公司余姚市紡織品批發公司百貨商場
余姚市長興再生纖維紡織有限公司浙江省余姚市城區溢贊紡織製綫廠
余姚市工藝紡織總廠大嵐工藝帽聯營分廠余姚市北冰洋皮革皮毛有限公司
浙江余姚市余姚鎮紡織印染配件廠余姚市江竜毛紡織造有限公司
余姚市職成教中心學校寧波市廣播電視大學余姚學院余姚市通達實業總公司長城飯店
余姚市鴻宇汽車貿易有限公司余姚市東興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
余姚市萬新汽車貿易有限公司余姚市建築工程咨詢服務公司
余姚市立邦智能玩具開發公司余姚市勤昇鞋業製衣有限公司
余姚市朗霞鎮文化玉石工藝品廠余姚市大衆工藝製品有限公司
浙江省余姚市隆豐工藝製品有限公司
分類詳情
張開黃傢埠鎮張開丈亭鎮張開梁弄鎮張開大隱鎮張開三七市鎮
張開臨山鎮張開小漕娥鎮張開西南街道張開蘭江街道張開陽明街道
張開低塘街道張開梨洲街道張開鳳山街道張開河姆渡鎮張開四明山鎮
張開馬渚鎮張開陸埠鎮張開大嵐鎮張開鹿亭鄉張開牟山鎮
張開泗門鎮張開小曹娥鎮張開郎霞街道張開東南街道張開經濟開發區
張開朗霞街道張開洪山鄉張開東北街道張開西北街道張開低塘鎮
張開朗霞鎮張開老方橋鎮河大嵐鎮
梁弄古鎮竜泉寺竜泉山河姆渡遺址博物館
勝歸山四明山森林公園丹山赤水天下玉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