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級行政區劃 : 中國 >浙江 >麗水 >縉雲縣 > 壺鎮鎮
顯示地圖
目錄
浙江省麗水市縉雲縣壺鎮鎮
基本概況
  壺鎮鎮:位於甌江支流好溪上遊,地處麗水、金華、臺州三市的交界處,位於縉雲、永康、磐安、仙居四縣市腹地,自古有“浙南北窗”之稱。現有鎮域面積202平方公裏,轄130個行政村6個居委會,人口7.8萬(08年末達到7.98萬人),其中集鎮3.78萬。鎮政府駐地在溪東北路108號。壺鎮是縉雲縣的副中心城市和麗水市聞名遐邇的“工業重鎮”。該鎮境內省道臨石綫、磐縉綫、臺縉高速公路縱橫貫通(壺鎮設有互通),南距金溫鐵路、金麗溫高速公路出口約20公裏,即將興建的壺鎮至早宅的公路貫穿鎮南(壺鎮---新建,按一級公路標準),規劃中的臺金鐵路穿鎮北而過(壺鎮設客貨綜合站一個),區位優越,交通方便。
  多年來,壺鎮鎮黨委、政府堅持“發展纔是硬道理”,圍繞“開放興鎮、工業強鎮、生態立鎮”三大戰略目標,抓落實、重提高、促發展,使壺鎮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全鎮經濟增長速度始終保持在20%以上,是麗水市工業重鎮。壺鎮鎮先後榮獲“全國發展鄉鎮企業先進鎮”、“國傢級村鎮建設先進鎮”、“省星火示范镇”、“省教育強鎮”、“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鎮”等二十多項省部級榮譽稱號。是麗水市唯一的省綜合實力百強鎮,並被建設部批準為國傢首批小城鎮建設試點鎮,2000年被批準為全省首批136個省級中心鎮之一。2003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産值26.9億元,財政收入6819.9萬元。2007年全鎮工農業總産值50.23億元,工業經濟總量占全縣三分之一強,財政收入1.55億元,.2008年,壺鎮實現工業總産值68.4億元,財政收入達2.2億元,産值超億元企業11傢
行政區劃
  壺鎮鎮鎮政府駐溪東北路108號,面積102.2平方千米,人口5.65萬。郵編:321404。轄3個居民區、83個行政村:壺濱、臨溪、縉棉;工聯、中興、高潮、新和、農興、新範、新民、湖川、子草坑、美裏、塘下、上宅、下宅、和睦、曹墳、子草坑、美裏、塘下、上宅、下宅、和睦、西山沿、曹墳、塘川、石竜、宅塘、雅化路、上田、元古、五豐、新興、上王、嚮陽、五裏牌、陶灘、中王、應莊、坑沿、蒼山、石明堂、駙馬、牛山、雲嶺、高隴、李莊、南頓、鬍宅口、好溪、青川、下項、大山、田畈、下新屋、後宅、赤溪、盧宅、團结、項宅、楊梅園、仁旦、鳳凰山、前山、後葉、花樹、後湖、蒼嶺腳、東山槐、羊母田、黃迎祥、羊上、塘裏、黃秧樹、桂山、後寮、嶺中、冷水、南田、宮前、社後、大溪灘、姓汪、蘆西、裏隆、瀋宅、流陶、水碓坑、觀壇廟、浣溪、麻裏洞、寶坑。
工業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壺鎮人民憑着家乡深厚的文化積澱和吃苦耐勞精神,市場經濟意識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各類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崛起,相配套的各類市場也隨之興旺,國民經濟迅猛發展,成為麗水市第一工業重鎮,浙江省綜合實力百強鎮。各類市場接受周邊永康、臺州等地全國性專業市場的輻射,來自全國各地的客商雲集,有了這些背景,形成了良好的工業發展氛圍,這就為壺鎮經濟的騰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壺鎮工業企業的發展,是本地企業自我積纍、自我擴張的結果,走的是一條“內生性”的發展模式,現在正嚮強勢形態衝刺。縫紉機、帶鋸床、工刃具、棉紡織等四大行業已成為該鎮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其中縫紉機行業繼續保持強勁增勢,産值達到全國的10%以上,成為全國重要的縫紉機及配件生産和出口基地。帶鋸床行業2003年實現産值1.7億元,産品在全國市場占有率已達到60%以上。2003年全鎮規模以上企業達45傢,年産值在1000萬元以上的有26傢,産值超億元的企業5傢。全鎮2003年共投入技改資金2.2億元,研發新産品10個,其中4個新産品通過省級鑒定,企業核心競爭力顯著提高。目前,該鎮已擁有省著名商標3件,市著名商標9件,進一步提高了産品的知名度。招商引資取得突破性進展,2003年共引進外來企業8傢,合同利用縣外內資5000萬元,利用外資150萬美元。工業發展環境不斷優化,便民服務窗口對企業的相關報批手續,實行“一口受理,全程代辦”一條竜服務。
  2003年,全鎮實現工業總産值26.3億元,同比增長34.4%;完成外貿出口6.5億元,比上年增長40.3%;實現自營出口總額4119萬美元。
  經濟狀況: 近年來,隨着“開放興鎮、工業強鎮、生態立鎮”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憑着壺鎮人“敢闖,敢冒,敢幹,敢為人先”的壺鎮精神,壺鎮經濟社會得到迅猛發展,各類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崛起,相配套的各類市場也隨之興旺,2005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産值36.86億元,其中工業産值36億元,實現財政收入8647.34萬元。壺鎮是一個傳統工業重鎮。目前,共有工業企業1100多傢,其中規模以上企業80傢,縣屬重點企業13傢,已基本形成了縫紉機、帶鋸床、工刃具、棉紡織、建材金屬等五大主導産業,是“全國重要的傢用和工業特種縫紉機生産基地”、“全國最大的帶鋸床生産基地”、“江南工刃具集散地”和“浙江省機床工具品牌商標基地”。經濟總量在全縣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並於2006年該縣城市規劃中被定位為副中心城市。工業經濟總量占全縣三分之一強.鎮內一個基礎設施投入達6000多萬元功能齊全的工業功能區占地面積8.66平方公裏,區內企業87傢,並已相繼建成投産。
  功能區概況
  縉雲縫紉及機電設備功能區是2000年經省計委批準建設,地處浙西南工業重鎮——壺鎮鎮西南面,交通便捷、功能齊全、設施完善;是以五金縫紉機及機電生産為特色,集科工貿為一體,具有較強輻射力的特色功能區。
  功能區規模:總占地8.66平方公裏,一期開發1000畝,二期開發1500畝。
  産業範圍:縫紉機、帶鋸床、刀具、刃具及五金機電等産品。
  生産規模:縫紉機年産180萬臺,帶鋸床年産3萬臺,刀具、刃具年産5000噸。
  功能區功能:集行政辦公、工業生産、科技咨詢、智能管理、商業金融、貨物倉儲為一體。
  規劃情況
  功能區以壺鎮工業為依托,以五金縫紉機、機電産品為特色、結合基地原有的生態景觀。規劃形成“一心(公共中心)、一帶(遊憩緑帶)、二軸(縱橫工業區發展軸)、二片(居住區、工業小區)”的總體結構,營造天人合一、花園式的現代化工業區。
  功能區總占地面積8.66平方公裏,首期開發的工業用地1000畝,已全部出讓,二期開發工業用地1500畝,主路網正在建設中。
歷史沿革
  歷史沿革: 據北宋《元豐九域志》記載,唐朝就有壺鎮集市,距今已有1000多年,是浙南三大古鎮之一。壺鎮先後榮獲“全國發展鄉鎮企業先進鎮”、“全國村鎮建設先進鎮”、“省綜合經濟實力百強鎮”、“省教育強鎮”、“省先鋒工程五好黨委”等20多項國傢和省部級榮譽稱號,是全國首批小城鎮建設試點鎮、浙江省首批省級中心鎮。
  壺鎮鎮區是從小到大,逐步發展起來的。很長一個時期裏,壺鎮衹是指“溪頭(壺溪、壺沉)”。光緒二年(1876)《縉雲縣志》所描繪的“輿圖”上可見,“壺鎮”衹包括上宅(上街)、中街、下街、市基等。而不包括“三圖”的“厚堂”(今“高潮村”)、“一圖”的“大路街”和“溪沿店”(今“新民村”),僅指“輿地志·鄉都”中寫的“溪頭”。民國五年(1916),呂壽薑、呂轅繪製了一張“壺溪全圖”(見《壺溪呂氏族志》),壺鎮也還是以上街、中街、下街、大橋街為東西嚮軸綫,南不過天後官(今新範市場),北不出後塘界的聚落。民國二十五年(1936)整理鄉鎮時,將原“壺鎮鎮”和“厚(後)堂鄉”合併為新的“壺鎮鎮”。民國二十八年(1939),按省頒各縣分區設置實施辦法重新區劃後,壺鎮鎮行政區域與鎮建成區得到基本一致。1958年9月撤消區鄉鎮設置,建立以壺鎮區為基礎的幸福(同年12月改為“壺鎮”)人民公社後,壺鎮成為公社下屬的一個管理區。1961年6~10月,貫徹中央《農村人民公社條例(修正草案)》,撤消“大公社”,恢復區建置,壺鎮管理區建立人民公社,直到1983年2月恢復鎮建置。這時的壺鎮鎮轄高潮、工聯、中興、新和、農興、新範、新民等七個村,與鎮建成區應該說還是一致的。解放後,好溪壺鎮段東面多次溪改,東岸溪灘建起了行政、教育、商業、工廠、居民區等建築群,賢母東路、壺濱大街成了新鎮區的中心。1990年,好溪壺鎮段溪西防洪堤修築完成,使200多畝荒灘變成建設用地。在賢母橋上遊,“新興”、“安居”兩座大橋相繼建成。溪西經過十餘年的建設,今已成為繁華的新區。近幾年來,壺鎮的建成區不斷嚮四周擴展,好溪之東區塊:南達社後、北至石竜頭、東延將至五裏牌山;好溪之西區塊:把老鎮區與南頓、好溪、青川、鬍宅口、李莊、湖川都連成了一體。
  壺鎮鎮的行政區域,在1983年2月恢復鎮建置時轄七個村,1992年5月,縉雲縣開展“撤區擴鎮並鄉”工作,原三聯(34個行政村)、白六(18個行政村)、浣溪(12個行政村)、括蒼(11個行政村)等四個鄉並入壺鎮。2008年2月,縉雲縣部分鄉鎮又進行行政區劃調整,雁嶺鄉(31個行政村)和白竹鄉(16個行政村)又並入壺鎮鎮
  今天的壺鎮,已絶非昔日的壺溪、壺沉、溪頭,乃至“鬍陳”可比,千年古鎮正煥發着勃勃生機,走嚮新的輝煌。
農業經濟
  作為麗水市的三大盆地之一,壺鎮的農業發展以産業鏈為突破口,以基地建設為重點,市場需求為導嚮,農戶增收為目的,努力實現種養加一條竜,産供銷一體化。2002年——2004年全鎮新建農業竜頭企業8傢,新建農産品市場5個,蠶桑、高山蔬菜、席草、水果、養殖等基地面積達2萬餘畝。晨竜集團投資建成“航天育種果蔬基地”,集農業高科技與農業科研於一身繹不絶。
  該鎮農業發展以産業鏈為突破口,以基地建設為重點,搞好農業現代化,做好效益農業文章。把握“市場導嚮,因地製宜,尊重農民”的原則,政府做好對優質林果産業鏈、席草産業鏈、蔬菜産業鏈和養殖産業鏈延伸工作進行指導,努力實現種養加一條竜,産供銷一體化,完善市場一一基地一一農戶三個環節。全鎮共建立了農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9個。面積達1600畝的3個無公害農産晶基地通過省級認定。完成“後排嶺”中藥材、“高山緑𠔌”水果、“金水山”果蔬等商標註册。目前全鎮有蠶桑、高山蔬菜、席草、水果、養殖等基地9個,面積2萬餘畝,努力實現由傳統農業逐步嚮現代化農業過渡。2003年,全鎮實現農業總産值636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3682元,同比增長8.5%。
基礎設施
  自該鎮被確定為全國小城鎮綜合試點改革鎮以來,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將該鎮建設成為一個初具規模的城市目標,在城市規劃、城市建設上加大投入力度,推進該鎮城市化進程。2003年完成了壺鎮鎮2002-2020年城市總體規劃的修編工作,為該鎮今後建設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
  2003年,全鎮城市建設投入3000多萬元,興建了6條新街道,新增硬化路面8100米,改造破損水泥路面1100平方米,新建垃圾中轉站4個,村建化糞池15座。經營城市邁出了堅實步伐,舊城改造進入實質性實施階段,對拆遷地塊成功地進行了土地使用權公開拍賣,拆遷安置的朝陽小區、石牛小區全面興建。為了加強對城鎮街道和鎮容鎮貌的管理,成立了縉雲縣城建監察大隊壺鎮中隊,對街道交通、攤位管理實行分小組、定路段、定責任管理,製訂出一係列長效管理機製,提高了城鎮市容環境管理水平,極大地改善了鎮容鎮貌。2003年,以創建市級衛生城鎮為契機,狠抓了城鎮衛生工作,並順利通過市級衛生城鎮的驗收。
第三産業
  由於該鎮工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第三産業的進一步繁榮。該鎮堅持充分發揮市場機製和政策導嚮作用,鼓勵和吸引社會各方面力量大力發展第三産業。在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的同時,營造第三産業發展的良好環境,超市連鎖、專營專賣、餐飲服務業蓬勃發展,繁華地段的溪東北路商業街地位日益突出。市場交易興旺,全鎮有綜合市場10個,專業市場20多個,工商戶1700多戶,從業人員4500多人,市成交額3億多元。每年農歷“5月28”和“10月28”為傳統大型物資交流會,成為本地富有特色的一道風景綫。
  房地産業有了較大的突破,出現了涉外賓館、中介組織和旅遊服務業。這些新興行業的出現,將進一步推進壺鎮經濟的大發展。
社會事業
  該鎮始終堅持以提高人民的素質為根本,切實加強公民道德教育,深入開展群衆性精神文明創建和社會各項事業活動。不斷增加教育投入,逐步落實教育“833”工程,加快科技對經濟發展的支撐。全鎮共有中小學校17所,成人職技校2所,托兒所、幼兒園57所。近幾年來,每年投入大量資金用於教學樓、宿舍樓的建設,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並通過省“普實”、“兩基”等驗收。壺鎮中學還被評為省級重點中學。群衆文化豐富多彩,建立了鎮文化中心,每年都要組織各類文體活動10餘次。衛生體育事業長足發展,積極開展群衆性體育活動,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曾獲得“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鎮”榮譽稱號。為做好救災救濟工作,製訂並落實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會安全保障網絡不斷完善。
名勝古跡
  名勝古跡: 作為千年古鎮,壺鎮積澱了濃厚的歷史文化,這裏有千年古道,有老街舊宅,有鬍宅口、西山沿村的恐竜蛋化石,李莊的恐竜化石,漢代名隱阮肇修身之所阮客洞,有始建於五代的九鬆寺,宋代的惠明寺、美化書院、大溪灘古窯址群,建於宋代前的廣濟堰,明朝的阮公點將臺,清代的九進廳民居建築以及賢母橋等一大批有着悠久歷史的古建築。這一座座曾昭示往日輝煌的古建築,成為一道風景,供人們參觀,讓後人感嘆。其中恐竜化石位於位於縉雲縣壺鎮鎮李莊村一個土名叫墳山背的地方,這裏正在進行大面積開發。壺鎮鎮西山沿村村民李美雲在這片工地上偶然發現了幾塊大化石,馬上嚮縉雲縣文物管理部門進行了匯報。
行政區劃
  壺鎮鎮鎮政府駐溪東北路108號,原壺鎮面積102.2平方千米,人口5.65萬。郵編:321404。轄3個居民區、83個行政村:壺濱、臨溪、縉棉;工聯、中興、高潮、新和、農興、新範、新民、湖川、曹墳、子草坑、美裏、塘下、上宅、下宅、和睦、西山沿、曹墳、塘川、石竜、宅塘、雅化路、上田、元古、五豐、新興、上王、嚮陽、五裏牌、陶灘、中王、應莊、坑沿、蒼山、石明堂、駙馬、牛山、雲嶺、高隴、李莊、南頓、鬍宅口、好溪、青川、下項、大山、田畈、下新屋、後宅、赤溪、盧宅、團结、項宅、楊梅園、仁旦、鳳凰山、前山、後葉、花樹、後湖、蒼嶺腳、東山槐、羊母田、黃迎祥、羊上、塘裏、黃秧樹、桂山、後寮、嶺中、冷水、南田、宮前、社後、大溪灘、姓汪、蘆西、裏隆、瀋宅、流陶、水碓坑、觀壇廟、浣溪、麻裏洞、寶坑。
  根據08年3月縉雲縣行政區劃調整後.原雁嶺鄉(31個行政村)和白竹鄉(16個行政村)劃並到壺鎮鎮管理.撤並後,壺鎮目前轄130個行政村6個居委會,人口7.8萬(08年末達到7.98萬人),其中集鎮3.78萬。
浙江省麗水市縉雲縣
  壺鎮位於縉雲縣東北部,處於麗水、金華、臺州三市之交點,自古有“浙南北窗”這稱。全鎮總面積107平方公裏,83個行政村,7個居委會,人口5.6萬。
  歷史文化
  【九進廳】 九進廳為清代民居,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嘉慶年間,九個廳堂緊緊連在一起。建築群100多間,結構精美,渾然一體。墻檐均為三重馬頭,層疊高聳,建築藝術精華主要在木雕和磚雕。木雕,主要分佈在棟梁、鬥拱、牛腿、窗欞上。磚雕主要在中三進門樓上,磚雕門樓三開間,正中是門額刻“東平舊傢”,磚雕重筆所在欄額花枋,三間共浮雕磚畫20餘幅。
  【安慶廟】 為壺鎮本保殿,祀奉大禹和土地神,位於工聯村南,三間二廡,80平方米。據傳建於宋代呂族始祖呂世章。近有地曰“當店弄”,當是古時典當店號所在。可知壺鎮集市貿易形成之久遠。後民居增多,在近地又造文昌閣、積善庵、關帝廟。關帝廟的後殿供水神和財神,殿堂寬容千人,可窺壺鎮古已興盛。安慶廟壁繪神獸,祈祝閤境安祥。毀於火,留殘垣。
  【重陽廟會】每逢重陽節(今老人節)即農歷九月初九,全鎮各村組織“扭秧歌”、“銅錢鞭”、“唱聯歡”、“羅漢”、“打腰鼓”、“十八狐狸”等民間藝術表演隊到赤岩山“會案”表演,然後到各村遊行,沿街演唱,以表達豐收喜悅。活動一般持續10餘天,參加人員不分男女老少。據記載,這個傳統廟會已沿襲數百年。
縉雲縣壺鎮鎮名片-浙江省麗水市
  概況壺鎮鎮,位於甌江支流好溪上遊,地處麗水、金華、臺州三市的交界處,位於縉雲、永康、磐安、仙居四縣市腹地,自古有“浙南北窗”之稱。總面積113.6平方公裏,總人口5.91萬,轄83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是麗水市聞名遐邇的“工業重鎮”。該鎮境內省道臨石綫、磐縉綫、臺縉高速公路縱橫貫通,南距金溫鐵路、金溫高速公路出口約20公裏,區位優越,交通方便。
  歷史沿革據北宋《元豐九域志》記載,唐朝就有壺鎮集市,距今已有1000多年,是浙南三大古鎮之一。1992年,三聯鄉、白六鄉、浣溪鄉、括蒼鄉並入壺鎮鎮,仍稱壺鎮鎮。此後,先後榮獲“全國發展鄉鎮企業先進鎮”、“全國村鎮建設先進鎮”、“省綜合經濟實力百強鎮”、“省教育強鎮”、“省先鋒工程五好黨委”等20多項國傢和省部級榮譽稱號,是全國首批小城鎮建設試點鎮、浙江省首批省級中心鎮。
  經濟狀況近年來,隨着“開放興鎮、工業強鎮、生態立鎮”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憑着壺鎮人“敢闖,敢冒,敢幹,敢為人先”的壺鎮精神,壺鎮經濟社會得到迅猛發展,各類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崛起,相配套的各類市場也隨之興旺,2005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産值36.86億元,其中工業産值36億元,實現財政收入8647.34萬元。縫紉機、帶鋸床、工刃具、棉紡織、建材金屬五大主導産業特色明顯,是“全國重要的傢用和工業特種縫紉機生産基地”、“全國最大的帶鋸床生産基地”、“江南工刃具集散地”和“浙江省機床工具品牌商標基地”。鎮內一個基礎設施投入達6000多萬元功能齊全的工業功能區占地面積8.66平方公裏,區內企業87傢,並已相繼建成投産。
  作為麗水市的三大盆地之一,壺鎮的農業發展以産業鏈為突破口,以基地建設為重點,市場需求為導嚮,農戶增收為目的,努力實現種養加一條竜,産供銷一體化。2002年——2004年全鎮新建農業竜頭企業8傢,新建農産品市場5個,蠶桑、高山蔬菜、席草、水果、養殖等基地面積達2萬餘畝。晨竜集團投資建成“航天育種果蔬基地”,集農業高科技與農業科研於一身。
  在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的同時,壺鎮營造了第三産業發展的良好環境,超市連鎖、專營專賣、餐飲服務業蓬勃發展,繁華地段的溪東北路商業街地位日益突出。每年農歷“5月28”和“10月28”為傳統大型集市,參與這一集市的經營者有來自全國十多個省,四十多個地區,數千米的集市熱鬧非凡,人來人往,絡繹不絶。
  名勝古跡作為千年古鎮,壺鎮積澱了濃厚的歷史文化,這裏有千年古道,有老街舊宅,有鬍宅口、西山沿村的恐竜蛋化石,漢代名隱阮肇修身之所阮客洞,有始建於五代的九鬆寺,宋代的惠明寺、美化書院、大溪灘古窯址群,建於宋代前的廣濟堰,明朝的阮公點將臺,清代的九進廳民居建築以及賢母橋等一大批有着悠久歷史的古建築。這一座座曾昭示往日輝煌的古建築,成為一道風景,供人們參觀,讓後人感嘆。
英文解釋
  1. :  Huzhen Town
近義詞
壺鎮,
相關詞
縉雲縣
分類詳情
張開新民村張開石竜村嚮陽團结新興村
桂山村臨溪社區後葉村下宅村大山村
李莊村工聯村中興村高潮村新和村
農興村新範村湖川村子草坑村美裏村
塘下村上宅村和睦村曹墳村西山沿村
塘川村宅塘村雅化路村上田村元古村
五豐村上王村五裏牌村陶灘村中王村
應莊村坑沿村蒼山村石明堂村駙馬村
牛山村雲嶺村高隴村南頓村鬍宅口村
好溪村青川村下項村田畈村下新屋村
後宅村赤溪村盧宅村項宅村楊梅園村
仁旦村鳳凰山村前山村花樹村後湖村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