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 浙江 >麗水 > 慶元縣
顯示地圖
目錄
概況 Qingyuan Xian County
庆元县 概况
  郵編:323800 代碼:331126 區號:0578
  拼音:Qìng Yuán Xiàn,Qingyuan Xian
  
    慶元縣位於浙江省西南部,東經118°50′-119°30′,北緯27°25′-27°51′。北與本省竜泉、景寧畲族自治縣接壤,東、西、南與福建省壽寧、鬆溪、政和三縣交界。縣城鬆源鎮距麗水市233千米,距杭州市532千米。全縣南北長49千米,東西寬67千米,總面積1898平方千米。總人口19.84萬人(2005年底)。
  
    據《今縣釋名》,宋慶元二年分竜泉鬆源鄉地置縣,以年號為名。
    慶元縣現轄7個鎮、13個鄉:鬆源鎮、黃田鎮、竹口鎮、屏都鎮、荷地鎮、左溪鎮、賢良鎮、嶺頭鄉、五大堡鄉、淤上鄉、安南鄉、張村鄉、隆宮鄉、舉水鄉、江根鄉、合湖鄉、竜溪鄉、百山祖鄉、官塘鄉、四山鄉。縣人民政府駐鬆源鎮石竜街32號。
  
    全境地勢自東北嚮西南傾斜。北、東部為洞宮山脈,山間盆地相對高度海拔600-800米,齋郎村海拔1210米,是全縣最高居民點;主峰百山祖,海拔 1875米,為浙江省第二高峰。西南部和中部,是仙霞嶺-楓嶺餘脈,山間盆地相對高度海拔330-660米,新窯村海拔240米,為全縣最低點。主要河流有鬆源溪、安溪、竹口溪、南陽溪、左溪、西溪、八爐溪7條。氣候屬亞熱帶季風區,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7.4度,降水量1760毫米,無霜期 245天。
概覽
  慶元縣位於浙江省西南部,地理位置東經118°50′--119°30′北緯27°25′--27°51′。北面與本省麗水市的竜泉市、景寧畲族自治縣接壤,東西、南面與福建省壽寧縣、鬆溪縣、政和縣交界。南北長49公裏,東西寬67公裏,土地面積1898平方公裏。全境山嶺連綿,群峰起伏,地勢自東北嚮西南傾斜。北、東部為洞宮山脈所踞,山間盆地相對高度海拔600~800米,齋郎村海拔1210米,是全縣最高居民點;主峰百山祖,海拔1856.7米,為浙江省第二高峰。西南部和中部,是仙霞嶺~楓嶺餘脈,山間盆地相對高度海拔330~600米。這一地區分佈有較多河𠔌,地勢平緩,土質肥沃,灌溉方便,是糧食主要産區,其中黃田、隆宮、安南盛産毛竹;屏都、竹口乃“柑桔之鄉”;新窯村海拔240米,為全縣最低點。
  氣候屬亞熱帶季風區,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7.4℃,降水量1760毫米,無霜期245夭。總的特點是鼕無嚴寒,夏無酷暑。就局部而言,東、北部氣溫較之西南部和中部低,無霜期短,晝夜溫差大。這一氣候,最宜於香菇等菌類生長。河流有鬆源溪、安溪、竹口溪、南陽溪、左溪、西溪、八爐溪7條,除竹口溪外,均以洞宮山脈為分水嶺,嚮東北流入甌江,嚮西南流入閩江,嚮東南流入交溪(福安江),故有"水流兩省達三江"之說。水力資源豐富,已經開發的裝機容量有1.56萬千瓦,並與華東大電網並聯,98.6%的農村可使用電力照明、碾米和其他農副産品加工,全縣已於1988年實現初級電氣化。
  地層主要由晚侏羅係火山岩組成。由於生物、氣候、成土母質以及地形等因素,土壤類型可分為4個土類、9個亞類、30個土屬、72個土種。其分佈規律一般是海拔800米以上山地為黃壤;800米以下山地為紅壤,局部有黃紅壤;中、西部低山臺地的山壟、山坡及洪積地等開闊平緩地區多為水稻土。在全縣284.64萬畝土地面積中,林業用地243.5萬畝,占85.5%;農業耕地16.06萬畝,占5.6%;河流3.45萬畝,占1.2%;房屋、道路及其他用地21.63萬畝,占7.7%。俗稱“九山半水半分田”。廣阔的山地給慶元人民聚集了巨大財富。據調查,分佈有動物100多種,植物2000多種。其中珍稀動物有虎、黃腹角雉、短尾猴、猻猴、穿山甲、黑熊、金貓、雲豹、金錢豹、鴛鴦、大鯢(娃娃魚)、大靈貓、漳鬣羚、白鷳、相思鳥等;珍稀植物有百山祖冷杉、鐘萼木、香果樹、福建柏、銀杏、鵝掌楸、華東黃杉、長葉榧樹、天竺桂、沉小樟、短萼黃蓮、八角蓮、天麻、油杉、銀鐘花、黃山木蘭、凹葉厚樸、天女花、花梨木、鬥楓荷、南方鐵杉等。此外,盛産厚樸、茯苓、蘄蛇、芸香、西楓鬥等名貴藥材和鬆脂、山蒼子、錐慄、獼猴桃、茶葉、柑桔等名優特産。地下還藴藏有金、銀、鉛、鋅、銅、葉蠟石、大理石、石灰石、鉀長石等礦産,其中大理石、石灰石和鉛鋅礦已開採利用。
自然地理
  地形地質
  全境山嶺連綿,群峰起伏,地勢自東北嚮西南傾斜。北、東部為洞宮山脈所踞,山間盆地相對高度海拔600--800米,齋郎村海拔1210米,是全縣最高居民點;主峰百山祖,海拔1856.7米,為浙江省第二高峰。西南部和中部,是仙霞嶺楓嶺餘脈,山間盆地相對高度海拔330--600米。這一地區分佈有較多河𠔌,地勢平緩,土質肥沃,灌溉方便,是糧食主要産區,其中黃田、隆宮、安南盛産毛竹;屏都、竹口乃“柑桔之鄉”;新窯村海拔240米,為全縣最低點。地層主要由晚侏羅係火山岩組成。
  氣候特點
  氣候屬亞熱帶季風區,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7.4℃,降水量1760毫米,無霜期245夭。總的特點是鼕無嚴寒,夏無酷暑。就局部而言,東、北部氣溫較之西南部和中部低,無霜期短,晝夜溫差大。這一氣候,最宜於香菇等菌類生長。
  水文狀況
  河流有鬆源溪、安溪、竹口溪、南陽溪、左溪、西溪、八爐溪7條,除竹口溪外,均以洞宮山脈為分水嶺,嚮東北流入甌江,嚮西南流入閩江,嚮東南流入交溪(福安江),故有“水流兩省達三江”之說。水力資源豐富,已經開發的裝機容量有1.56萬千瓦,並與華東大電網並聯,98.6%的農村可使用電力照明、碾米和其他農副産品加工,全縣已於1988年實現初級電氣化。
  鬆源溪:閩江支流鬆溪上源,在浙江省西南。上源有二;北支源出慶元縣境洞宮山脈主峰百山祖(1856.7米)西北麓;南支源出慶元舉水鄉崗尖西北麓;南支源出慶元舉水鄉風崗尖西北麓。今以北支為正源,南流至新橋外合南支楊樓溪,折西橫貫慶元中部,主要經蘭溪橋水庫,鬆溪鎮,出馬蹄嶴水庫入福建省鬆溪縣稱鬆溪。鬆溪至建甌合崇陽溪後稱建溪,至南平入閩江。鬆源溪長59公裏,流域面積454平方公裏,多年平均流量17.77立方米/秒,天然落差756米。上遊經山地,坡陡流急;折西過河𠔌平原,河寬水緩。沿途納支流衆多,以楊樓溪,安溪為主。水力資源理論藴藏量5.53萬千瓦,可開發裝機容量2.16萬千瓦。流域內盛産木材、香菇。
  土壤類型
  由於生物、氣候、成土母質以及地形等因素,土壤類型可分為4個土類、9個亞類、30個土屬、72個土種。其分佈規律一般是海拔800米以上山地為黃壤;800米以下山地為紅壤,局部有黃紅壤;中、西部低山臺地的山壟、山坡及洪積地等開闊平緩地區多為水稻土。
  自然資源
  慶元縣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全縣有林地244萬畝,木材蓄積量達739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72%,毛竹山27萬畝,有毛竹2794.2萬株,是浙江省重點林區和毛竹産地。水力資源豐富,水能藴藏量22萬千瓦,近期可開發15萬千瓦。全縣最大的大岩坑水電站(裝機容量3.6萬千瓦,投資2.3億元)正在動工建設。
  土地資源:在全縣284.64萬畝土地面積中,林業用地243.5萬畝,占85.5%;農業耕地16.06萬畝,占5.6%;河流3.45萬畝,占1.2%;房屋、道路及其他用地21.63萬畝,占7.7%。俗稱“九山半水半分田”。廣阔的山地給慶元人民聚集了巨大財富。
  生物資源:據調查,分佈有動物100多種,植物2000多種。其中珍稀動物有華南虎、黃腹角雉、短尾猴、猻猴、穿山甲、黑熊、金貓、雲豹、金錢豹、鴛鴦、大鯢(娃娃魚)、大靈貓、漳鬣羚、白鷳、相思鳥等;珍稀植物有百山祖冷杉、鐘萼木、香果樹、福建柏、銀杏、鵝掌楸、華東黃杉、長葉榧樹、天竺桂、沉小樟、短萼黃蓮、八角蓮、天麻、油杉、銀鐘花、黃山木蘭、凹葉厚樸、天女花、花梨木、鬥楓荷、南方鐵杉等。此外,盛産厚樸、茯苓、蘄蛇、芸香、西楓鬥等名貴藥材和鬆脂、山蒼子、錐慄、獼猴桃、茶葉、柑桔等名優特産。這些動植物均分佈於以百山祖自然保護區為中心的廣阔林區內。
  礦産資源:地下還藴藏有金、銀、鉛、鋅、銅、葉蠟石、大理石、石灰石、鉀長石等礦産,其中大理石、石灰石和鉛鋅礦已開採利用。
  據史載,慶元在明代成化、萬歷“礦稅大興”時礦冶頗盛, 至今在 倉岱、崗後洋、八爐等地尚有數百個古礦洞遺址。現據勘測,慶元礦産種類,金屬有 鈾、鉛、鋅、金、銀、鋁、錳、鉬、鎢、銅、鐵;非金屬有大理石、石灰石、鉀長石、 葉臘石、稀土、雲母、高嶺土等。其中隆官的石灰石、石英石已被用於水泥和硅鈣合 金原料,荷地的稀土礦品位和含量亦冠全省,正在開發中。礦址在鬆源鎮以北老鷹岩附近,礦區面積60.72萬平方米, 建 築面積3000平方米,1992年建成投産,日采選礦石100噸,有職工58名。
  百山祖國傢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慶元縣百山祖鄉境內,海拔1856.7米,為浙江省第二高峰。生物資源豐富,植被類型多樣,地理環境特殊,地形地貌復雜,構成了百山祖獨特的自然景觀,盛夏無暑,莽林翠鬆,飛瀑碧潭,鳥語花香,環境幽雅。景區分佈森林景觀等主要景點十餘處,其腹地建有生態旅遊中心茶木淤度假村。保存着大面積呈自然原生狀態的森林生態係統和大量的野生生物物種,其中“百山祖冷杉”被國際物種保護委員會列為世界最瀕危的十二種植物之一,為百山祖所特有。
歷史沿革
  慶元歷史悠久,始置縣於南宋寧宗慶元三年(1197),以皇帝年號為縣名,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
  2003年12月11日 ,同意慶元縣部分行政區劃調整:將屏都鎮五一、五二、五三、五四4個村劃歸鬆源鎮管轄。調整後,鬆源鎮轄41個行政村、5個社區,鎮政府駐地不變(鬆源街28號);屏都鎮轄16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地不變(菊水村)。
文物古跡
  西洋殿
  西洋殿位於慶元縣西洋村,始建宋鹹淳元年(1265),祀奉香菇鼻祖吳三公,又稱吳判府殿。殿宇依山傍水,飛檐畫棟,雕梁翹角,氣勢宏偉。每年三月十七日和七月十七日至十九日為竜泉、慶元、景寧三縣菇民朝拜菇神的進香期,雲集諸方山貨,舉行戲劇表演,宣揚菇民民俗文化。該殿是“香菇之源”的象徵。殿旁有蘭溪橋,與之珠聯璧合,相映生輝。
  薦元塔
  薦元塔又名文明塔,在縣城東南18.5公裏,享有“文物之鄉”譽稱的舉水鄉梅花嶺巔。 據《吳氏宗譜》法釋:“薦者推薦也,元者狀元也,意為書鄉之幫耳。”塔名源此,建於清康熙元年(1662年)。基座高2.5米,占地40平方米,磚砌。原為7層,每層高2米,紫瓦頂蓋,魏峨挺拔,後遭雷擊。現留五層。係縣內僅有的一座古塔。
  如竜橋
  如竜橋該橋位於慶元縣舉水鄉月山村南側,橫跨於舉溪,呈南北走嚮,因其態勢與後山山脊的古鬆林依稀相連,橋似竜首下傾,故名。如竜橋修建於明天啓五年(1625),其結構復雜,工藝精湛,功能完備,係迄今發現有明確紀年、年代最早的木拱廊橋之一。此橋建築上頗具宋代遺風,目前在全國已屬少見,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考察價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濟村
  大濟村位於鬆源鎮,距縣城2.5公裏。到此肇基的吳氏先祖,歷代尊師重教,崇文尚禮,人才層出不窮,使這個歷史上不足300人的小村自宋朝至明代陸續涌現出26名進士,被譽為“進士村”。遺存金街、古道、古地道、盧福神廟、吳氏宗祠、木拱廊屋橋、明清民居建築等諸多古跡文物。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
歷史事件
  黃華之亂
  由於慶元縣處於“深僻幽阻、舟車不通(林步瀛語)”的地理環境之中,故自古以來不屬兵傢爭鬥之要地。在歷史上,所罹受的兵災寇亂極少。即使是在各個朝代交替之際,這裏都是沒有多大的風波。有史以來,兵災之最當屬明末清初清廷與南明勢力的“拉鋸”戰,而寇亂之最則首數宋末元初的“黃華之亂”了。
  黃華是福建政和人,慶元縣人依口語發音誤稱其為“黃花”。所謂“黃華之亂”即是他“集????夫,連絡建寧,括蒼及畲民婦自稱許夫人為亂”之事。事發於宋末元初的元世祖至元十五年(戊寅·1278年)同時又是南宋端宗景炎三年的十一月二十三(辛醜)日。事發後,他以當作據點而嚮鄰縣發展勢力。之後,聚衆三萬餘,號稱“頭陀軍”占據了建寧,出掠四方。元廷派“鎮國上將軍,福建等處徵蠻都元帥”鄂勒哲圖對他作徵討。屈於元兵之勢猛,黃華懼怕了。在鄂勒哲圖許之以“副元帥”作授職的誘降之後,黃華投降了元軍,任起了“徵蠻副元帥”之職而為前驅之部,反之去打擊抗元力量,成了漢人的叛徒。過了二年餘,這位反復無常的黃華雖當上了元朝的“建寧路管軍總管”,但又聚衆十萬反叛了元廷。此時,距南宋皇朝滅亡已四年之久,但他卻改用了南宋的最後一個年號,號稱“祥興五年”,以示反元復宋。他舉兵攻掠崇安,浦城等縣,又圍攻建寧府。元廷“命‘徵東行省左丞’劉國傑以其兵會‘江淮參政’巴延等討之”。後來,劉國傑攻破了黃華的據點“赤岩寨”,黃華自知無望而跳入火堆中燒死。“黃華之亂”告終。
  有人說黃華是個販????的貧民。此說未知確否?但黃華是個朝秦暮楚、出爾反爾之人這倒是事實。他在短期間內降元又叛元。在元人對他作誘降時,還有着一個小故事。說的是:鄂勒哲圖“慮他姦詐莫測”,就以騎射畋獵來對他耀武。時值一隻老雕在天上飛翔,鄂勒哲圖彎弓仰射,老雕應弦而落。接着是全軍大獵,獵品積之如山。黃華大悅服。即甘心臣服,屈膝投降。且願為前驅,攻昔同類。足見黃華是個有着劣跡的小人。
  黃華起事之初,在將勢力往外擴充之時,首當其衝的即是慶元縣。在其竄擾之際,可謂是“闔邑震動”,在其必經之道的一、七都一帶更是人心惶惶。不過,各村捨每作防禦之設,有組織地起來抵抗。如在一都舉水村,村人吳平(即後來任浦城知縣的“大一公”)就是這抵禦力量的典型人物。事件發生時,他纔三十五歲,血氣方剛。他“獨劃拒守計,率鄉勇據險厄要以待之”,黃華見其有備,不敢輕進,而取另道攻入了慶元城。
  黃華占據了縣城之後是大肆燒殺,劫掠一方。一時間使城池受到了嚴重的破壞。他首先是焚燒了縣衙,不僅是大堂官捨毀之為燼,便連築建在縣治前、作為立石題刻進士名錄的“籍桂亭”也不免其難。與城邑有着一水之隔的“儒學”也罹受徹底的破壞。寇患自然殃及了市井民捨。不過,“黃華之亂”在《慶元縣志》中僅作簡略的記載,文曰:“毀縣剽掠而去”雲雲。
  不知是大濟村離城邑較近,還是大濟人意外地得罪了這幫入侵者?大濟村在這場“寇亂”中所遭受的破壞是特別慘重,十分驚人的:他們毀了民宅,斷了橋梁,燒了廟宇,挖了祖墳。整座村落據說是“全村燒毀,片瓦無存。兩宋時期的文物全部成為歷史”。從被後人稱為“宋初建”的宗祠成了灰燼,原先的吳氏傢族的第三代傳人吳子通的墳墓遭受徹底的破壞來看,此說可信。時至今日,擾亂莊捨的廝殺聲雖早已遠去,廢墟的復建也早已舊貌新顔,但古老的創傷依稀可見;由磚碎瓦礫拌合着泥土夯築的泥墻歷歷在目,成了廢墟的先人墓塚亂草叢生。故“黃華之亂”這一詞條在今日大濟民間之口語仍時有所聞,文字書寫的資料亦猶有可見。足見這場歷史慘案給這裏帶來的影響是何等之深啊!
  在慶元縣今存的文獻中,不管官方的邑志還是私傢的傢乘,“黃華”均作“黃花”或“黃化”。其實,這是當日依口語傳言所書寫至訛。然而,也有人說古來“華,花”相通,“花”本“華”之俗字,不必拘泥。好在近人對這“黃華”二字有了統一的規範。於是,這文獻中的“花”字不管是相通也好,筆誤也罷,看來也是不影響後人對黃華作史實研究的了。
  黃華之亂發生在至元十五年十一月。黃華受招安是在至元十七年八月。黃華最後身焚事終是在至元二十年十月。這些歷史事件的日期在《元史》、《元史紀事本末》、《續資治通鑒》這些國傢級史料中都有着共同的明確記載。除此之外,即使是在我縣的某些民間史料如舉水《吳氏宗譜》之類也與國傢史料有着同樣的記載。可是,偏偏是在我縣官方修編的《縣志》中,除早期的康熙版、嘉慶版之類作正確的歷史年代記錄之外,而之後的光緒版之類竟作出了錯誤的歷史年代記錄。這些文獻中誤將“至元”記成了“至正”。同時,此誤竟沿及了近年新版。那麽,這錯誤緣於何因呢?豈知,此乃是因大濟村的傢乘之誤字所至。說及此事,亦算有趣;原來,在歷史上有元一朝曾前後使用過兩次“至元”年號:一個是元初世祖“至元”,另一個是元末順帝“至元”。其間,元初的“至元”歷了三十一年而元末的“至元”僅用了六年即改元“至正”。而大濟村人在復建村莊之後的首編宗譜之際,在敘及村捨的滄桑時是必然涉及到“黃華之亂”的。在提到這事件的年代時,撰稿人馬虎地衹顧及了元末“至元”而忽視了元初“至元”,於是發出了:“至元僅六年,何來‘至元十五年’?”的疑詞來。之後,他們便武斷的在文獻中將這場事件的年代定為“至正”。清道光間,大濟嶺根人吳潓將《吳子通墓志銘》供稿給處州訓導李金灡收編《續括蒼金石志》時,也將此志石的出土年代錯定為“至正”間。由於大濟村的傢乘白紙黑字鑄成了錯,又加上這《續括蒼金石志》之類的書籍也蹈了其轍,故迫使取材於民間史料為原始資料所編寫的《縣志》也一依其說而改寫了原先“康熙版”及“嘉慶版”的正確年代,反之成了誤文。(當然,其中猶遺留着一些改之未盡的痕跡。如光緒版《縣志》中的“儒學”、“籍桂亭”諸條等。)此一改也,使後來涉及這場史實的資料沿誤頗多,讓人們讀此一類史料時每生疑團。足見,正確地對待這場歷史事件的真實年代,是該縣史學界在讀地方史料時所務必註重的事。其錯誤必須得到糾正。
  黃華之亂自始自終將近經歷了五年,他在慶元的活動期更是暫短,但卻給這山城小縣帶來了嚴重的破壞。所以,在慶元縣史料中占去了不光彩的一頁。給後人留下了負面的影響。歷來,人們對這事件的性質持有二說:一是“抗元義兵”說,另是一“寇亂”說。以此二說來論:就黃華抗元的事跡甚少且為時短而反之是劣跡多來看,更從他在我縣所留下的行蹤來看,就當是“寇亂”說占於上風了。
  赤膊嶺之戰
  清順治五年(戊子·1648)十月,南明政權反攻慶元,陷城。十一月初三日,清兵鬆溪援兵至,激戰於城池內。是役也,軍民死亡七、八百名,焚屋毀物不可勝數。是該縣有史以來最酷最慘的一場戰事。之後,清庭曾加強了慶元城的防衛。
  翌年(己醜·1649)九月,南明將馮生舜再度攻慶元,清千總李定國迎戰,相遇於大濟赤膊嶺。於是乎,一場鏖戰在這山嶺展開。南明軍殺李定國,遂攻城三晝夜。後因清兵政和援兵至,南明兵敗退,戰事結束。
  一度成為古戰場 而上了史書的“赤膊嶺”坐落在大濟村南。清版《慶元縣志》載:“赤膊嶺:縣南七裏。”它是大濟村通往三、七都乃至福建政和的捷徑山道。由於在這條山嶺中有着穿在山崗背之上、隨山勢蜿蜒、兩邊都是陡坡、嶺面凹下如水渠的這麽具有特色的一段,這段在草木叢中現出的山道狀若一隻裸露抻出的肩膀,所以,整條山嶺就依其形象而命之為“赤膊嶺”。
  如今,古戰場的硝煙早已淡去,戰死的亡靈也早已長眠安息。至於赤膊嶺呢?它不僅也早已讓人遺忘了,而連地名也被人更換了。原來,在當時戰事剛結束之後,因嶺上殺死了好多人,人們依事將它改稱為“謀儂嶺“(慶元方言:“謀儂”意指“殺人”)。至後來,後人或許是不明其原意而嫌其讀音欠雅故又訛稱為“貓弄嶺”(慶元方言:“謀儂”、“貓弄 ”二字發言極似)。如今,人們衹識“貓弄嶺”而鮮有人知“赤膊嶺”了。鬥換星移、滄海桑田,歷史地名“赤膊嶺”將會與“大社(註)”一樣消失於人間。
  “秦時明月漢時關”,歲月妝新了古戰場。今日的“赤膊嶺”已非舊日風光。雖道是古戰場,它在國傢歷史上來論誠屬區區,但就該縣歷史上來說卻有着一定的影響。如今,在閱讀地方史料時,作為懷古憑吊而對它作一回顧和認識,看來也是值得。
歷史名人
  姚鎮
  元朝末年,政治腐敗,更逢連年災荒,人民的生活陷入極其悲慘的境地。於是,在這本來就是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朝代裏,天下英雄豪傑就紛紛揭竿而起,起來反抗。他們各據一方,對元政權進行激烈的鬥爭,給統治者以致命的打擊,導致其搖搖欲墜。但隨着鬥爭勢力的各自擴大,竟使天下形成了分裂割據的局面,你爭我奪,混戰連連。由於政局極不穩定,致使一些割據者的下屬一時難辨前途,他們對形勢捉摸不定,衹好朝秦暮楚地覓主而助。因此,經常發生了一些因將領叛亂而另外發生的戰爭,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更深程度的痛苦。人們十分痛恨這些反復無常、黷武用兵的武夫,因而往往毅然自我起來抵製,參與反叛亂、反割據的軍事行動。
  元至正二十二年(壬寅·13621),二月十一(丁亥)日,繼駐(吳國公朱元璋所屬的)婺州的“苗軍元帥”蔣英於二月初七(癸未)日叛,殺吳守臣“參政”鬍大海之後,處州“苗軍元帥”李佑之、賀仁德也殺處州守“院判”耿再成。據城反吳。浙南一帶,局勢十分危急。夏四月,吳國公命“平章”邵榮及“元帥”王佑、鬍深等兵攻處州。復其城。是役,李佑之自殺,賀仁德敗逃縉雲,被“耕者”捉送建康誅殺。處州之域纔得到平靜和安寧。這場戰鬥中,有着無數群衆的支持和參戰,他們是戰鬥的主力軍。而我縣的“布衣”姚鎮就列入這“耕者”之伍。為此,他立下了汗馬功勞。
  姚鎮,字彥安。行敏二。慶元縣後田姚傢村人。生年不詳。約生於元至正初或略早。終於明洪武五年(壬子·1372 年)。原是“山城一布衣,未荷閫外之寄”,時值天下大亂,百姓難享太平,況以郡城被叛軍所據,兵禍時時擾及鄉裏,更是民間之大患。他忿然已久,同時認識到:“賀氏……雖不與方(國珍)、韓(林兒)、張(士誠)、陳(友諒)等,然攻城略地,未必非割裂之漸”。因而,他便“毅然倡義勇、率同志”,立志從戎,為民除害。家乡的農傢子弟與他同志願,共抱負。每每棄犁鋤而執幹戈,“農皆為兵”,組成鄉兵,參加了平亂的行動。他被任命為“義兵千戶”,帶領鄉兵協助吳兵作戰。他們非常勇敢,不怕艱苦,甚至“伏深葦而縱擊”,使用了多種戰術。最後直至“首虜授首”。在平定李佑之、賀仁德叛亂,特別是在捕捉賀仁德的戰鬥中,姚鎮立下了赫赫的戰功。
  處州收復後,姚鎮升任為“處州守禦萬戶”,繼續參與軍務。洪武元年(戊申·1367年)之際,他還說服了一些散居在山寨的緑林人物歸正,以利於形成大統之局面,因而還被授予“平陽左衛副千戶”之職。之後,再事徵戰,揮戈疆場。於洪武五年(壬子·1327年),在某次戰事中,不幸陣亡。其後,明政權按蔭襲之條例,封其子姚桂“千戶”之職,以示旌奬。
  時人對姚鎮的贊譽非輕:認為其有“一方倚為長城”之功,其“勳績不亞三俞”雲雲。姚鎮曾在“高祖定鼎”後受過“錄功行賞”。以表彰他戎馬生涯的一生。
  《慶元縣志·武職》(光緒版)弁言雲:“人生世上,既不能遊心藝苑,亦當奮志疆場。如能榮親蔭後,即謂之無負此生也可”。看來,在慶元歷史上的武職人物中,姚鎮最中其論。慶元有史以來的尚武之人,姚鎮可謂是佼佼者了。
  吳三公
  吳三公,慶元縣百山祖鄉竜岩村人。1994年,根據筆者在竜岩村發現的明萬歷《吳氏宗譜》記載:他“生於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三月十七日,娶劉氏香蕈。”在兄弟之中,他排行第三,就名叫吳三。後人尊稱他為吳三公。
  吳三少年時代就身高強壯,練就一身好武功,同時跟隨做道士的父親學習道術,傳說他與鄉親們一起挑????過程中墮入深淵,拜五顯神為師,受點化掌握了菇術。實際上,他與鄉親們常年行走在竜慶古道的茶木圩一帶(古時茶木圩屬竜岩村範圍)。在燒炭和採集野生菌蕈過程中,發現倒下的闊葉樹皮層刀斧砍傷處會出菇,他就和鄉親們搭棚建寮砍樹試驗,發現多砍多出,有的卻砍後不出,發聲長嘆後用刀斧猛擊敲打,數日後卻遍樹出菇,用枝葉遮蓋了的樹出菇更多。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初步總結了砍花、遮衣,驚蕈等製菇的特殊技藝。茶木圩這一帶因此留下了許多菇寮遺址。其中一個寮址最大,鄉親們最早看到出菇,高興地叫“倡花了,倡花了”。因而得名倡花寮,此寮址至今還在,連石臼都在。後人就把這一帶稱之為“香菇灣”,流傳800多年,被載入了《慶元縣地名志》。
  十二世紀下半期,吳三攜母親妻兒沿竜慶古道到西洋、蓋竹(今竹山)一帶製菇並傳播菇術。菇術首先在吳三公後裔中傳播。他們大都分佈竜慶景各地,多數在慶元東部,主要是沿竜岩去福建斜灘的道路附近,並逐步嚮福建省和江南各省拓展。清乾隆年間,三縣菇民達15萬人,9萬以上是慶元人。
  吳三母親劉氏和妻子劉香蕈誠實善良,熱情待人。婆媳兩人在西洋村古道旁搭棚設茶攤,還煎菇足湯為鄉親治病。吳三公在母親去世後就把她安葬在附近山腳下。鄉親們為感恩她們婆媳兩人,即在茶攤舊址建了二夫人廟。此廟至今尚存。廟前的對聯:“聖出西洋香菇母,愛國護民保安康”。反映了數百年來菇民對香菇母的虔誠崇拜和無限信仰。
  十三世初,步入老年的吳三公,由於子小七在蓋竹製菇時從樹上跌下不幸死亡。吳三悲痛欲絶,臥床不起,即被擡回竜岩村。吳三公於宋嘉定戊辰年(1208年)8月13日離開人世。據明萬歷宗譜載:“公葬烏竜墓,與父隔壁,吳處蘭花形。”吳處五葉蘭花的墓地至今尚存。除了清明節掃墓外,每年農歷3月17日(生日)和8月13(祭日)竜岩村民都要到吳三公祠隆重祭拜,數百年來成為固定習俗。西洋殿的習俗則定每年6月16-18日為香期,外出製菇的菇農回鄉過節還願。
  吳三公去世後五十多年,即宋淳熙元年(1265),根據《慶元縣志》記載,蓋竹村(今竹山)菇民吳標夢見吳三公父子,後就在村口建靈顯廟,開始舉行菇神廟會。明初劉伯溫國師嚮朱元章討封,竜、慶、景三縣取得獨放香菇專利,明前期菇業有了發展。由於道教盛行,吳三公於“明神宗萬歷三年,敕封為判府相公”。元朝顯靈廟五顯神被迎請到縣城拱瑞堂。西洋村菇民集資在吳三公生前為母守墓行孝棚址建吳判府廟,此遺址如今仍在。清乾隆年間,菇業大發展,祀奉吳三公的菇民增多,廟小擁擠,三縣菇民集資擴建時,將廟遷建至溪邊古道旁,即現存西洋殿,光緒元年(1875)被毀後重建,保存至今。西洋殿楹聯和道藏記載吳三公是竜岩村人。“手創香菇一方沾恩澤,身騎黑虎隨地庇人傢。
  1209年,何譫編修《竜泉縣志》時,用185字記敘、總結了香菇的栽培技術。明朝年間製菇術傳到了東瀛,因竜慶景屬處州府,日本稱香菇為“處蕈”,即認為處州是世界香菇的發源地。1989年原國際熱帶菇類學會主席張樹庭教授題詞:“香菇之源”。1994年12月又為竜岩村吳三公祠題詞:“香菇之祖”。許多國傢的學者都到西洋殿祭拜吳三公。臺灣省學者賴敏男博士稱吳三公為“中華香菇之神”,並於1995年專程到竜岩村吳三公祠祭拜吳三公。1991年開始,慶元縣連續多年舉辦香菇節,2005年,慶元縣政府編輯出版了香菇文化係列叢書,在縣城隆重公祭吳三公。
  鑒於吳三公出生在慶元縣竜岩村,最早製菇地在慶元縣茶木圩香菇灣,傳播菇術最早也是在慶元縣西洋、蓋竹一帶,又有萬歷宗譜、香菇灣的倡花寮、顯靈廟、西洋殿、香菇母墓和二夫人廟等遺跡的留存。竜岩村建香菇文化陳列館和香菇詩文碑廊,在慶元建全國唯一的香菇博物館。香菇文化旅遊興起。所以,香菇之源浙江慶元,以慶元香菇之名申報香菇原産地域,有憑有據,有其客觀基礎,既符合情理,又得到了世界食用菌學者的承認肯定。800多年來,香菇産業早已成為慶元、竜泉、景寧等麗水市各縣及全國好多縣人民賴以生存的傳統産業,菇民足跡遍布全國,香菇栽培技術已傳播全世界。
  鬍紘
  鬍紘(1139——1204年),字應期,鬆源鎮坑西村人。自幼穎悟好學,博學強記,才華出衆。舊縣志載:“傢貧無置書錢,有販者求售,讀遍還之即不忘”。
  南宋隆興元年(1163年)鬍紘登進士後,得到刑部尚書京鏜舉薦,任都進奏院司農寺主簿、秘書等職。紹熙五年(1194年)宋寧宗慶元年間韓侂胄打擊政敵的政治事件。紹熙末﹐宋寧宗趙擴由趙汝愚和韓侂胄擁立為帝。趙汝愚出身皇族﹐韓侂胄是外戚。趙汝愚為相﹐收攬名士﹐想有一番作為。朱熹是當時著名學者﹐被召入經筵﹐為皇帝講書。韓侂胄與趙汝愚不和﹐圖謀排斥趙汝愚﹐先後起用京鏜、何澹、劉德秀、鬍紘等人。韓侂胄當政﹐斥朱熹道學為“偽學”。禁毀理學家的“語錄”一類書籍﹐科舉考試稍涉義理之學者﹐一律不予錄取。慶元三年﹐將趙汝愚﹑朱熹一派及其同情者定為“逆黨”﹐開列“偽學逆黨”黨籍﹐凡五十九人﹐包括周必大等。名列黨籍者受到程度不等的處罰﹐凡與他們有關係的人﹐也都不許擔任官職或參加科舉考試。嘉泰二年(1202)二月﹐史為慶元黨禁。
  外戚知閣門事韓侂胄自持議立寧宗有功,排斥上丞相趙汝愚與侍講朱熹,利用鬍紘與朱熹有宿怨,命時為監察御史的鬍紘其起草奏章,彈劾趙汝愚“唱引媯徒、謀為不軌、乘竜授鼎,假夢為符。”初,汝愚嘗夢孝宗授以湯鼎,背負白竜升天,後翼寧宗以素服登大寶,蓋其驗也;斥朱熹為“偽學罪首”,興起“慶元黨禁”。當時滿朝言官,無人敢劾朱子。鬍紘正要上疏彈劾朱熹,聖旨下來,鬍紘官升太常少卿。當時不在其位是不得言其政的,於是他把奏疏交給升為監察御史的瀋繼祖,由瀋上疏。 
  第一大罪,不孝。建寧米最好,而朱子卻不讓母親吃,衹讓她吃糧倉中的陳米,是為不孝。
  第二大罪,不敬於君。數次辭召不仕,或以有病,或以他事推辭。(緣由見前唐仲友案。)
  第三大罪,不忠於國。孝宗死,有人說應葬於會稽,朱子卻說應改卜他處。
  第四大罪,玩侮朝廷。“從恩例封贈其父母,奏薦其子弟……乃忽上章力為辭免……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第五大罪,怨望之罪。朱子詩中有“除是人間別有天”之句,(大字報說是“和儲用之詩”,實際是《武夷九麯》詩)且“猶為死黨,不畏人言。”
  第六大罪,害於風教。建陽縣士人為朱子造塑像,運送過程中倒塌摔壞,緻“觀者驚嘆”。見《四朝聞見錄》捲四“慶元黨”條,上海古籍《宋元筆記小說大觀》4964至4966頁)
  後來鬍紘連升起居捨人、工部、禮部及吏部侍郎等要職。
  鬍紘頗有膽識,以一個權力集團的利益攻擊另一個權力集團,參與“慶元黨禁”,反對在他看來是表面道貌岸然而實為雞倡狗盜的朱熹“道學”,引起說學界的爭論和研究,其意義也是重大的。
  鬍紘在慶元置縣中,曾親具奏章極力請命,舊志載:“時鼕官二卿鬍公紘,鬆源人也,為丞相京祈公所推重,首言建邑便,祈公深然之,鼕十一詔可:賜名慶元”。慶元三年(1197),因慶元離縣治竜泉太遠,殊多不便,民衆請求建縣,州縣奏表於朝,紘亦具奏章極力支持,同年十一月,寧宗詔準,並以年號賜“慶元”為縣名。嘉泰元年(1201),因“坐同知貢舉、考宏詞不當而罷”,回鄉不久病故。為慶元人民所尊敬。
風土人情
  畲族流行的節日與漢族大致相同,如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清明做蓬餡(蓬,一種青草,搗碎雜以粳米粉衝成胚,以芝麻赤豆作餡)吃,掃墓;端午用箬包粽吃,挂菖蒲艾葉;中秋打糯米糍粑;重陽蒸糕;過年做年糕等都一樣。衹是畲傢年糕是用一種專用的柴灰泡出鹼水,粳米用鹼水炒熟再蒸,放石臼衝成團,這種年糕色黃氣香質軟,畲傢“黃米果 ”,為特色食品。本民族的節日,主要是各村各自定時的祭祖活動,較流行的是三月三染烏飯祭祖先。用烏枝(一種小灌木,深秋果實如黑豆,味甜可充饑,雲和方言稱從亡碎,景寧方言稱山饅頭)嫩葉汁雜糯米蒸飯吃。各地對吃烏飯說法不一,有的說是唐代一位畲族首領被官兵圍困山上,吃烏枝渡過難關,故以染烏飯紀念;但普遍認為吃了烏飯上山勞動不怕螞蟻咬,作為保健食品吃。現在三月三日已發展成畲族對歌節,形似廣西壯族的“趕歌墟”。
行政區劃
  慶元縣人民政府駐鬆源鎮石竜街32號。郵編:323800。代碼:331126。區號:0578。
  慶元縣轄7個鎮、13個鄉:鬆源鎮、黃田鎮、竹口鎮、屏都鎮、荷地鎮、左溪鎮、賢良鎮、嶺頭鄉、五大堡鄉、淤上鄉、安南鄉、張村鄉、隆宮鄉、舉水鄉、江根鄉、合湖鄉、竜溪鄉、百山祖鄉、官塘鄉、四山鄉。
  2000年,慶元縣轄7個鎮、13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79449人,其中:鬆源鎮 48757人、黃田鎮 14317人、竹口鎮 9713人、屏都鎮 12348人、荷地鎮 12256人、左溪鎮 8396人、賢良鎮 4329人、嶺頭鄉 8956人、五大堡鄉 8529人、淤上鄉 7241人、安南鄉 6638人、張村鄉 5527人、隆宮鄉 6737人、舉水鄉 5206人、江根鄉 5254人、合湖鄉 4432人、竜溪鄉 3458人、百山祖鄉 2961人、官塘鄉 2654人、四山鄉 1740人。
經濟概況
  2004年,全縣國內生産總值13.31億元,增長12%,其中,一、二、三産業分別增長3.8%、17.4%、13.4%,結構由上年的27.7:34.0:38.3優化為25.7:34.6:39.7。實現財政總收入9077萬元,可比增長13.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5536萬元,可比增長21.2%。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6.78億元,增長32.7%。實現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17億元,增長13.2%。外貿出口總額963萬美元,增長29.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910元,增長6.4%。
  基本建成全縣第一個設施較為完善、功能較為齊全、有一定集聚效應的工業園區一期工程反區塊,共安排9傢企業入園。鉛芯、膠水等鉛筆配套産業不斷完善,體係更加健全;新建成6座電站、總裝機2.14萬千瓦,新開工建設8座電站、總裝機2.15萬千瓦,全縣在建水電總裝機7.41萬千瓦,已建水電總裝機達到9.04萬千瓦。大力發展非資源性工業,初步培育了塑料製品、特種紙等新興産業,積極發展家庭加工業和來料加工業,製定《慶元縣2004—2006年來料加工業發展規劃》,成立了縣政府駐義烏來料加工辦事處,實現來料加工費528萬元。全年招商引資引進工業項目58個,合同引資1.63億元,實際到資1.29億元。完成工業總投入1.16億元,同比增長52.7%。新增工業貸款4816萬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從38傢增加到51傢。實現工業總産值12.95億元,同比增長17.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6.9億元,同比增長28.9%。實現工業增加值3.22億元,對生産總值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0.5%,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實現工業稅收4915萬元,同比增長9.8%,占財政總收入的54.1%,比上年提高7.5個百分點,其中水電産業創造稅收1368萬元,占工業稅收的29%、財政總收入的15%。
人口民族
  2004年底,全縣總人口19.8萬。共46161戶、其中農業人口占93%,每平方公裏人口密度99.5人。人口自然增長率6.1‰。 居民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11個,1230多人,其中畲族占90%多,每平方公裏人口密度99.5人。
交通運輸
  杭州進杭金衢高速公路,至金華轉金麗溫高速,至麗水轉麗竜高速,到竜泉走二級公路至慶元縣城;溫州進金麗溫高速至麗水,轉麗竜高速到竜泉,二級公路至慶元縣城;福州進福南高速公路至南平進入二級公路至政和二級公路到慶元;景寧縣三級公路到交溪口到左溪鎮到慶元;福建省壽寧四級公路經嶺頭到慶元。
  麗水市慶元縣新汽車站於2004年5月正式動工,按照二級站標準建設,占地47.7畝,站場用地面積26890㎡,總建築面積11080㎡,工程概算總投資3042萬元,是目前全麗水市縣級道路客運汽車站中規模最大、設施最完善的汽車站。
風景名勝
  百山祖
  百山祖位於慶元縣東北的百山祖鄉境內,面積約三十二平方公裏。它自閩入境,屬洞宮山脈,主峰海拔1856.7米,為我省第二高峰。因其是慶元群山中面積最大,海拔最高,餘脈又伸延於東部的廣大地區,有百山之祖的含義故名百山祖。它同竜泉風陽山遙遙相對。
  在二億五千萬年前,百山祖地區還沉沒在汪洋大海之中。大約距今一億四千萬年前,我國東部發生了大規模的地殼運動。百山祖纔開始露出海面。距今二千五百萬年,在規模巨大的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的同時,百山祖又繼續上升。終於出現加今的雄姿。距今二、三百萬年,氣候突然變冷,滿山遍野覆蓋着很厚的冰雪,出現了地史上著名的“第四紀冰期”。許多生物因經不起烈風、暴雪和嚴寒的殘酷考驗而被淘汰絶種。衹有百山祖冷杉和銀杏等少數樹種能頑強生存至今,成為“第四紀冰期”的活化石.百山祖地高林茂,是十分理想的避暑勝地,但最吸引人的還是登主峰眺雲海、觀日出。
  百山祖雲海變幻之奇譎,日出之壯觀,非親臨則難言喻。正因為此,現已落成一座瞭望臺,能縱觀百山祖全景,臺內裝有無綫電,可與有關單位聯絡,故遊人不絶,一登為快.百山祖不僅是個旅遊的好去處,還是個名副其實的緑色寶庫.有“自然歷史博物館”譽稱。1985年,經省人民政府批準,百山祖列為省級自然保護區,現為國傢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面積達二萬畝,在這座緑色寶庫裏,有着衆多的珍貴野生動物、植物。列為國傢保護的動物華南虎.金錢豹、金貓.黃腹角雉、娃娃魚等20餘種;列為國傢重保護護的珍貴樹種有全球僅4棵的百山祖冷杉、銀杏、伯樂樹、紅豆杉、福建柏、南方鐵杉、天女花、黃山木蘭等42;厥類植物有188種為全省之冠。隨着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發展,百山祖將越來越成為人們矚目、神往的勝地。
  百山祖境內的景點有:百山祖雲海、百瀑溝、茶木淤、香菇文化村——竜岩村、一竜三凸及三堆迎神節、紅色革命村——齋朗、黃水古廊橋、蘭泥古化石等。
  巾子峰
  巾子峰位於慶元縣城西7.6公裏處,海拔1563.2米,鬆源溪縱貫其中。有巾子祥雲、竜源探秘、山岱幽居、梅嶺果香、慄林秋色、濕地雀影、林海奇鬆、大洋消夏、百丈竜湫、竹徑尋幽十大景觀,是集科學考察和森林觀光為一體的生態公園。
  火山岩區冰川遺跡
  在慶元縣舉水鄉的崇山峻嶺中,有我國目前最大的火山岩區第四紀冰川遺跡,遺跡距今約200萬至300萬年。綿延10余公裏的三條高山河𠔌中有大量冰鬥、冰川漂礫、冰磧礫石、冰蝕窪地和數百個冰臼等第四紀冰川遺跡。慶元河𠔌冰臼群,係第四紀冰川時期由冰川侵蝕和堆積作用,在火山岩區形成的冰川遺跡。
  在舉水鄉發現的衆多“口小肚大”的石坑,屬於罕見的河𠔌冰臼地質遺跡。它們是第四紀古冰川的融水沿着冰川裂隙,以類似“滴水穿石“的方式,衝蝕火山岩基岩而産生的,酷似我國古代用於舂米的石臼,被稱為冰臼。該遺跡大多呈河𠔌冰臼形態,量多面廣,保存基本完好,有的冰臼直徑約6米、垂直深度12米以上。慶元冰川遺跡保存了許多第四紀冰川時期的重要信息,對研究全球古環境演化和預測今後氣候變化趨勢,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
  月山村
  月山又名金鄉、東莊、舉溪、舉水,位於慶元縣城東南57公裏,現為舉水鄉政府所在地。境內峰巒疊障,山川景色秀麗清幽。月山村後山形如半月,村前溪水麯似銀鈎,村莊坐落其間,如同山環水抱的一輪圓月,故名月山。月山村首尾各有一塊田土羊,分別稱為“考坑土羊”和“梅花土羊”,六座古廊橋形如長虹臥波,亭臺樓閣錯落有緻,展現出一幅“小橋、流水、人傢”那恬然而優美的畫捲,置身其中,宛若人間仙境。時任處州知府孫大儒曾贊月山為“山環水抱一桃源”。
  據史料記載:月山村最早稱為東莊,吳詡的母親李氏,原居鬆源(今慶元),公元1000年,因夫吳伉不幸病故,於宋景德元年(1004年)帶着8歲的幼子吳詡,來到東莊搭寮居住,艱苦度日。東莊的對面是金鄉,金姓頗繁,時有凌弱之舉。一日,李氏浣紗上遊,遇仙人指點,吳氏漸盛,此後故名舉溪,為吳氏發祥之地。李氏教誨子孫,要以金姓恃強欺貧、導致傢族衰落為前車之鑒,繼承和弘揚先祖忠厚善良傢風,積善行德,文章濟世。以致舉水奠基以來,文德武功,代有顯人,名列仕籍者多達200餘人。可謂文人鵲起,仕宦蟬聯,一度被譽為“慶邑之冠冕”。
  月山村鐘靈毓秀,人文鼎盛,自古就以“舉溪八景”聞名於世,每個景點都有優雅美妙的名稱。這八個景點是:月山晚翠、雲泉曉鐘、竜鳳兩橋、文奎高閣、寶塔東聳、銀屏西峙、竜湫靈液、虎勝奇岩。月山村群山環翠,舉水瀠洄。該村首尾約二華裏的舉溪上,分佈着十座古廊橋,每座橋的間隔衹有二三十米,故有“二裏十橋”的美譽。這樣密集分佈的橋梁,建造者的初衷不會單純是為了便於交通,而是作為景觀橋設計建造的,美麗的廊橋與周圍的景觀構成一幅恬然自足的畫捲,那田園牧歌、禪院鐘鼓、小橋流水、裊裊炊煙,分明又是桃源佳境。
  月山村除了“舉溪八景”和“二裏十橋”外,還有許多散景,如冰臼奇觀、吳文簡祠、杉樹王、鴛鴦井等。
慶元特産
  慶元茶葉
  慶元茶葉有緑茶、紅茶二種,明、清季曾作貢品進京。歷史上最高年産量 (民國35年)達100噸,茶園面積5410畝。此後茶園荒蕪,至1949年産量僅23噸。新中國成立後,茶葉生産得到恢復和發展,到1989年産量達543噸。慶元茶場創製的“碧玉春”曾以其色澤鮮翠,味香甘爽而獲浙江省一類名茶奬。
  柑桔
  過去多為零星戶種,品種多為本地桔。新中國成立後,60年代開始小量引種外地柑桔。1972年縣政府扶持,餘村、坑西成片引種溫州蜜桔並獲得成功。1990年全縣柑桔種植面積767畝,産量2243噸,品種有溫州蜜桔、椪柑、甜柑等,産地分佈於餘村、後田、八都、竹口、黃田、小安、張村等地,其中餘村産的溫州蜜桔(屬山田品係中熟品種),以其果面光潔,色深柔軟,汁多無渣,風味香鬱而在煙臺舉行的全國優質水果評選會上被評為“全國第一”。
  慶元香菇
  浙江慶元山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山高林密,特別是菇材林資源豐富,歷來盛産香菇。慶元香菇原是野生的,大約在元代開始人工栽培,種菇技術代代相傳,出産的香菇鮮豔富有光澤,菌褶密厚,菌柄粗短柔軟,菇體均勻乾燥。
  據《慶元縣志》載,明太祖朱元璋奠都金陵時,遇到旱災,戒葷食素,祈佛求雨。這位吃慣了雞鴨魚肉的皇帝,面對青菜豆腐,苦無下筷之食,發愁之際,國師劉伯溫獻上了慶元香菇,朱元璋食之甚喜,令每歲必備若幹。從此,慶元香菇被列為宮廷貢品。
  相傳,我國人工栽培香菇的祖師爺是 “吳三公”他是慶元縣竜岩村一位窮苦山民,被財主欺壓而流落在深山老林中,以打野豬,挖食菌類過活。他發現用刀砍過的樹段刀口上,香菇長得特別旺盛,就每年鼕春伐木砍花,等菇生長,這就是流傳數百年的老法種菇——《砍花術》的雛型。歷史上香菇人工栽培是慶元縣農民專營的一項森林副業。據傳說,明代開國大臣劉伯溫是處州人,他顧念竜、慶、景山民生活艱苦,在他獻菇於明太祖時,“乘間奏準香菇為三縣專營”,朱元 璋下旨,凡三縣菇民在全國各地經營菇業,地方官均不得干涉,三縣之外任何人不得從事菇業生産。這個傳說雖難辨真假,但幾百年來經營香菇生産的幾乎全是慶元縣農民,則是事實。
  香菇是高蛋白、低脂肪的營養食品,是“山中珍品”。據日本中央衛生部食品研究所分析測定, 每100剋幹香菇中含有蛋白質13剋;脂肪衹有1.7剋,比豬肉低16倍。鈣61毫剋,磷343毫 剋,鐵8.6毫剋。香菇中多種維生素的含量也相當豐富,比嚮以含生素而著稱的西紅柿、鬍蘿蔔和菠菜還要多。含有一般蔬菜所缺乏的麥角甾醇,這種物質可以增強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
  獼猴桃
  獼猴桃俗稱藤梨,野生,遍布全縣各地,尤以海拔600--1300米山𠔌坡地或灌木叢中為多,年産約300噸。1982年縣農科所在蓬橋建立人工栽培基地引進新西蘭“海沃德”等良種,從中選育出投産早、産量高的“慶元秋翠”優良新品種。1992年栽培面積達5250畝,産量1000噸,加工成獼猴桃果汁、獼猴桃飲料、獼猴桃果酒和獼猴桃果脯出售。此外水果類尚有雪梨、黃皮梨、蘋果梨、雁蕩山梨、楊梅、枇杷等出産。
  慶元筍幹
  慶元筍幹有明筍幹、烏筍幹、筍絲、筍片之分,以明筍幹最為著名。明筍的生産,歷史悠久.相傳古時候,一年春天,大風颳倒了一棵楓樹,把鮮筍壓在石崖之間。到了六月,一 農夫砍柴,發現壓在樹底下的筍幹扁扁的,拿回傢,用水發開。貨鮮味美。這個農夫想, 如果把竹筍都壓成扁扁的,那麽就便於儲運、存放。於是做了筍榨,把鮮筍壓成扁扁的。 人們看到他的辦法好,都學着做,一直沿襲至今。
  慶元做的明筍色澤蠟黃,型若扁魚,敲去' 當 當'有聲,便於包裝運輸,且幹度足夠,耐貯藏。筍農把製好的明筍按質分為:“鳳尾”、“羊角”、“黃牛”、“副尖”,以“風尾”最佳。烏筍幹的生産則比明筍幹 的製作容易。將鮮筍籜後放在鹼水(草木灰)裏烹煮後,曬幹用煙熏為最佳。其它筍幹製作。 取鮮筍。去籜,煮熟後,或撕成絲,或切片,曬幹烘幹使成。人們在逢年過節時,總要弄點筍幹,研製成各種佳餚,以飽口福,特別是油膩的菜吃多了,更是特意吃點筍幹,以防積食。
  竜須菜
  竜須菜是慶元一帶的特産,列浙南酒宴四大冷盤之首,風味獨特,香脆鮮美,具有一定的減肥保健作用。到目前為止,尚無人工栽培記載,屬純野生苔蘚植物。産於高寒、險峻的森林及岩壁地帶,採集難度大,全用手工採集挑選。
  竜須菜最適宜冷盤用。配料:糖、醋、另加小許薑絲。
  中醫認為竜須菜還具有清熱、化痰、涼肝、止血功能。
慶元美食
  黃米果 
  用山中一特種灌木燒成灰,瀝取其法,浸上等粳米至米色橙黃,衝淨蒸熟,置石臼中搗成團,然後分切小塊,趁熱將其揉壓成扁形或長條形即成。黃中透緑,色澤晶瑩,清香宜人,柔韌可口。用肉絲、青菜、鼕筍等爆炒,色味更佳,為鬆陽、遂昌、竜泉、慶元、景寧等縣民間傳統節慶或待貴客之食物。
  百菇宴 
  百菇宴以食用菌及野味為主料,采用炸、熘、爆炒薫燉、燴蒸等多種手法,兼具二百多種味道,精品紛呈,口感、色香、味形均臻上乘,有清淡宜人之南味,兼有鮮香鹹辣之北味,適應當今美食追求緑色食品之風尚,極具營養保健之功效。為慶元縣首創的特色菜餚。
  麻糍
  麻糍又叫糍粑,是用江米、黃豆、芝麻、白糖為原料加工的一種風味食品,是慶元等縣菇民特色食品。集香、軟、糯、甜等多種口味於一體,是一種傳統小吃。糯米經水浸透,入蒸籠蒸熟,再經舂製而成,形如圓餅狀,外粘甜豆粉,味甜香,咬勁足。
英文解釋
  1. n.:  Qingyuan County
近義詞
慶元
相關詞
人物????業公司????務管理局地理浙江省行政村食用菌特産
包含詞
慶元縣政協慶元縣越劇團慶元縣中醫院
慶元縣絲綢廠慶元縣人民醫院慶元縣實驗小學
慶元縣市民廣場慶元縣生態公園慶元縣菇城賓館
慶元縣荷地醫院慶元縣林業賓館慶元縣工商賓館
慶元縣????務管理局慶元縣電大工作站慶元縣交通旅行社
慶元縣化纖紡織廠慶元縣婦幼保健所慶元縣職業高級中學
浙江省慶元縣浙南竹木浙江省慶元縣化纖紡織廠浙江省慶元縣服裝廠
浙江省慶元縣絲綢廠慶元縣疾病防治控製中心慶元縣疾病預防控製中心
慶元縣投資咨詢開發公司
分類詳情
張開鬆源鎮張開左溪鎮張開五大堡鄉張開官塘鄉張開嶺頭鄉
張開屏都鎮張開竹口鎮張開賢良鎮張開安南鄉張開隆宮鄉
張開四山鄉張開張村鄉張開黃田鎮張開竜溪鄉張開荷地鎮
張開百山祖鄉張開淤上鄉張開江根鄉張開舉水鄉張開合湖鄉
百山祖國傢自然公園
慶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