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浙江 >麗水 > 青田縣
顯示地圖
目錄
Qingtian Xian County
  郵編:323900 代碼:331121 區號:0578
  拼音:Qīng Tián Xiàn,Qingtian Xian
  
    青田縣位於浙江省東南部,甌江中下遊,北緯28°08′,東經120°17′,東接溫州,南連瑞安、文成,西臨麗水、景寧,北靠縉雲。總面積2493平方千米。總人口48.71萬人(2008年)。
  
    青田縣轄10個鎮、21個鄉:鶴城鎮、溫溪鎮、東源鎮、船寮鎮、北山鎮、山口鎮、海口鎮、高湖鎮、臘口鎮、仁莊鎮;章村鄉、舒橋鄉、貴嶴鄉、石溪鄉、禎埠鄉、禎旺鄉、萬山鄉、黃垟鄉、季宅鄉、海溪鄉、高市鄉、巨浦鄉、萬阜鄉、湯垟鄉、方山鄉、吳坑鄉、仁宮鄉、章旦鄉、阜山鄉、嶺根鄉、小舟山鄉。縣人民政府駐鶴城鎮鶴城東路109號。
  
    屬括蒼山餘脈和洞宮山脈。地形復雜,切割強烈,千嶂萬壑,山地占89%,水面占5%,平原僅占6%。甌江斜貫境內。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8.4℃。無霜期279天,年最大降水量達2213毫米,年最小降水量 1032毫米。主要礦藏有鉬、鉛鋅、螢石、葉臘石、花崗岩、高嶺土、石灰岩等。330國道、金溫鐵路、金麗溫高速公路過境,水路有甌江。青田石雕名聞中外。景點有石門洞等。
縣情概況
  青田縣位於浙江省東南部,甌江中下遊。地理坐標為北緯28°08',東經120°17' 。東接溫州,南連瑞安、文成,西臨麗水、景寧,北靠縉雲。全縣有23個鄉,10個鎮,總面積2493平方公裏,人口48.7萬。 漢語拼音:Qingtian Xian,代碼:331121,郵政編碼:323900,縣人民政府駐地:鶴城鎮鶴城東路109號。
  青田縣歷史悠久,自唐睿宗景雲二年(公元711年)置縣,至今已有1200多年,原來隸屬處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溫州專區。1963年5月改屬麗水地區。2000年7月,麗水撤地設市,青田縣隸屬麗水市。據縣志記載,青田因太鶴山下田産青芝,而取縣名叫芝田,後改叫青田。
  青田屬山地丘陵地貌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18℃。境內溪𠔌縱橫,煙江秀麗,山巒連綿,奇峰挺拔,自然風景資源豐富,人文景觀星羅棋布,相映生輝。最為突出的是“一江二石”。一江,指貫穿青田全境的甌江;二石,指省級著名風景名勝區石門洞和歷史悠久、聞名中外的青田石雕。
  青田依靠溫州,經濟發達,華僑特別多。各個華僑也都十分愛家乡。青田基礎設施完善,特別是咖啡美食。第三産業 服務類也相當發達。加上優美的環境,清新的空氣,是個休閑娛樂的好地方。有“小香港”之稱。
  甌江水碧似藍,兩岸風景如畫,從古到今,潮來波涌,遊人如織:傳說我們的祖先軒轅曾駕舟從縉雲來到青田,忘情地翻閱大自然的傑作石門瀑布,至今軒轅遺跡猶在;光武帝、宋高宗也曾在甌江浪裏飛舟,留下許多動人的故事……甌江,是連接中華歷史的通道,青田山川的驕傲!
  石門洞是洞天福地,世外桃源,它與劉基結下不解之緣。它以其無窮的魅力,吸引着歷代無數文人名士,寫下許多動人的贊美詩文。一千多年前,南朝山水詩人謝靈運便將石門洞譽為“東南第一勝”。
  太鶴山,神仙住過的地方。“何事別尋仙境界,此山原是鶴家乡。”唐代清溪道士葉法善曾隱居這裏養鶴、點易、煉丹、試劍,得道成仙。唐玄宗贊他為“上天下天鶴一隻”。此後,太鶴山被人稱為“人間仙境”。
  青田之享有盛名,更因它創造了燦爛的石雕文化。很早以前,青田就有女媧補天遺石下凡變成石雕石的傳說。1500多年前,青田人開始認識它,利用它。從此,青田石雕從無到有,從衰到盛,從國內到海外,從單一工藝到藝術精晶,似一條藝術長河,閃耀着一代代藝人們的智慧之光,從古奔流到今。
  青田又是著名僑鄉。青田人僑居國外已有300多年歷史,有18萬華僑分佈在世界70多個國傢,且在逐年增加,2000年,全縣就有3萬人領取護照,1萬多人出國定居。近幾年來,國際貿易不斷擴大,年出口貿易額達30億美元。全縣私人外匯儲蓄高達3億美元,捐助家乡建設纍计人民幣1億多元,為兩個文明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獨具特色的華僑文化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增添了絢麗繽紛的色彩。
  青田還是名人之鄉,七君子之一章乃器、巾幗領袖陳慕華、還有南宋三朝宰相湯思退,國民黨副總裁陳誠……他們如雲環霧繞的奇峰,喚起人們尋源探秘的興趣。
  青田,多元文化,源遠流長。歷代文人墨客、政壇要人無不贊美青田: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浙江青田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青田縣屬山地丘陵地貌。青田縣山巒連綿,奇峰挺拔。萬山海拔600米,無窮無盡的山脈像一堵堅固的屏障。
  水文狀況
  青田縣有甌江貫穿全境。
  甌江為浙江省第二大江,它位於浙江南部,古名慎江,曾名永嘉江、溫江。流域總的地勢是西南高、東北低。甌江發源於慶元、竜泉兩縣市交界的百山祖鍋帽尖。西北流稱梅溪,至李傢圩左納八都溪後稱竜泉溪,流經竜泉縣後左納大貴溪,進入緊水灘、石塘兩水庫,東北流 經玉溪水庫,至大港頭,左納鬆陰溪後稱大溪。至四都左匯宣平溪,至黃渡左納小安溪,至古城左納好溪後,折東南流至青田縣船寮左納船寮溪,至湖邊右納小溪,之後始稱甌江。經青田至溫州市江心嶼,水分南北二江,楠溪江從左岸匯入,其下遊江心有七都島分隔為兩支,至竜灣匯合後東流,又有靈昆島分隔為兩汊,北汊經七裏黃華、岐頭註入溫州灣,南汊經蘭田碼頭註入溫州灣,流域面積18100平方公裏,河源至河口黃華岐頭全長384公裏,落差1300米,平均坡降3.4‰。
  氣候特點
  青田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溫暖濕潤,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8.3攝氏度,年均降雨量1747毫米,無霜期279天。鼕暖回春早,氣溫垂直分佈明顯,小氣候環境多種多樣,適合於多類野生植物生長。
地名由來
  青田縣建於唐各宗景雲二年(711年)。
  “青田”之名,始見於南朝宋鄭緝之《永嘉郡記》青 縣有草,葉似竹,可染碧。名為竹青,此地所豐,故名青田。
  至於縣名的自來,歷代史書中有如下記載:
  《北宋太平寰宇記》:“青田縣本鬆陽、括蒼二邑之地,景雲中析置,因青(田)山以為名。”
  清康熙《青田縣志》:“青田山,縣北一裏。舊志:山下有四,産青芝,故名。”
  《清史稿·地理志》“青田,府東南百五十裏,北青田山,縣以此名。”
  清光緒《處州府志》“青田山,縣北一裏,葉法善棲此學道,田産青芝,故名。”
  據此,因山下田産青芝而得名“青田山”,縣治設在青田山下而命名“青田縣”,別名“芝田”。
歷史沿革
  青田縣歷史悠久,自唐睿宗景雲二年(公元711年)置縣,至今已有1200多年,原來隸屬處州。
  春秋戰國時期,今青田境域屬甌越地。
  秦統一六國後,徵服歐陽和閩越,置閩中郡,今青田境城在其中。
  西漢惠帝三年(前192年)五月,甌越首領騶搖因助漢滅秦有功,封為東海王,都東甌地,世稱東甌王,轄地包括今溫、臺、處(麗)地區。始元二年(85年),以東甌地回浦鄉建立回浦縣。今青田境城在回浦縣境內,屬會稽郡。
  東漢初期,改回浦縣為章安縣。建安八年(203年),分章安縣南鄉建立鬆陽縣,今青田境域是鬆陽縣的一部分,仍屬會稽郡。
  三國吳太平二年(257年),分會稽郡東部章安、臨海、始平、永寧、鬆陽、羅陽等六縣另設臨海郡,今青田境城隨屬臨海郡。
  東晉大寧元年(323年),分臨海郡溫橋嶺南的永寧、安固、鬆陽、橫陽四縣置永嘉郡,包括今溫、處(麗)地區,今青田境域隨屬永嘉郡。
  南朝時,今青田境域隸屬不變。
  隋開皇九年(589年)廢郡,改永嘉郡為處州,分鬆陽縣東鄉建立括蒼縣,今青田境城為括蒼縣的一部分。開皇十二年,處州改稱括州。大業三年(607年),改括州為永嘉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復改永嘉郡為 括州。
  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刺史孔綜奏請分括蒼縣建立青田縣,隸屬括州。天寶元年(742年),改括州為縉雲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括州。大歷十四年(779年),又改括州為處州,青田縣隸屬處州。
  五代、宋,青田縣隸屬不變。
  元時,青田縣屬江浙行中書省處州路。
  明時,青田縣屬浙江承宣佈政使司處州府。
  清康熙六年(1667年),浙江省設杭嘉湖、寧紹臺、金溜嚴、溫處四道。青田縣屬溫處道處州府。
  宣統三年(1911年)十一月,浙江成立軍政府,青田縣屬處州軍政分府。
  民國初期,廢清代道、府、廳、州製。民國三年(1914年),浙江省設錢塘、會稽、金華、甌海四道,青田縣屬甌海道。民國十六年,廢道,實行省、縣二級製。民國二十一年六月,實行縣政督察製,青田縣先後屬第十一區、第二特區、第九區、第七區、第六區行政督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均駐麗水)。
  民國三十七年五月,青田縣劃歸第五行政督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溫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青田縣隸屬溫州專區。
  1963年5月,改屬麗水專區(1968年11月改麗水地區),迄今未變。
  青田建縣以來,縣境經歷三次變遷。
  明景泰三年間(1452),巡撫孫原貞以青田地廣為由,奏請分本縣鳴鶴鄉和柔遠鄉的仙上裏、仙下裏等地 建立景寧縣。青田縣由己個部減為18個都。“其廣輪之數,不下二百裏”(清光緒《青田縣志》。
  民國三十七年(1948)7月1日、南田區的南田、西境.三陽、黃壇、嶴裏5鄉和萬源鄉一一部分劃給新建立的文成縣。”同年8月1日,永嘉縣的溫溪、貴嶴、黃坦、霞師4個鄉和林福、界坑2鄉的一部分劃歸青田縣。當時青田縣的面積為2779平方公裏。
  1961年10月,西嶴、上橫2個公社劃給永嘉縣。
  1963年5月改屬麗水地區。
  2000年7月,麗水撤地設市,青田縣隸屬麗水市。
語言
  通用青田話,個別鄉鎮會說麗水話和溫州話。青田話具有幹脆利落、力度強硬、與衆不同等特點。青田話是很難聽懂中國方言之一。
非物質文化遺産
  青田鼓詞
  青田鼓詞為流行青田境內的一個麯藝品種,由隋唐時代“變文”演變而來,明清時期已見流傳,青田俗稱“唱詞”,用本地方言演唱,演唱者大多為盲人。青田鼓詞在全縣境內上至禎埠鄉下至溫溪鎮東岸均有分佈,現有鼓詞藝人300左右。青田鼓詞說唱形式現仍與明清、民國時期相似,但形式已趨於簡化。鼓詞一人表演,以唱為主,以說為輔,說唱結合。詞句以七言為多,朗朗上口,通俗易懂,道具簡單,節奏整齊,板式變化豐富。青田鼓詞可分為“平詞”、“大詞”兩種。
  青田魚燈
  魚燈是青田最傳統、最有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燈舞種類,也是浙江省魚燈類代表性的傳統民間舞蹈。青田魚燈歷史悠久,道具製作精美逼真,伴奏音樂鏗鏘有力,舞蹈動作粗獷奔放,表演風格熱烈樸素。青田魚燈表演時以“紅珠”領隊,每人手舉一盞魚燈,頓時鑼鼓喧天,燈火輝煌,歡聲雷動,場面宏偉壯觀。目前,青田已組建了20多支不同流派、不同年齡、不同形式和不同風格的魚燈表演隊伍。青田魚燈曾參加首都建國50周年慶典演出、第五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節、第七屆中國藝術節和第十三屆“群星奬”等國內國際民間藝術交流,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被譽為“天下第一魚”。
  青田竜舟節
  端午賽竜舟,青田俗稱“劃竜船”、“鬥竜船”,相傳始於明朝,盛於民國,清朝康熙版《青田縣志》就有活動的記載。青田賽竜節是甌江下遊近20公裏水域沿江鄉民過端午節的重大節慶活動。活動時間為每年農歷五月的初一至初五,活動一般分三個部分,即:一是祭祀神佛。竜舟“上水”前到衆主殿“進香”,泛遊時在江面上“分香”,下午太陽落山時又回到衆主殿“收香”。意在祈求神佛“賜安保太平”;二是遊戲性表演。竜舟“上水”後,伴隨着鑼鼓聲在江面上暢遊,不時劃出“竜門陣”、“江竜戲水”等陣圖,槳手們一邊劃槳,一邊演唱竜舟號子,岸上觀衆同時和聲;三是竜舟競技。兩支竜舟順江而下比速度,距離一般在1000m左右,此時鑼鼓緊催,兩槳擊水如飛,觀衆喧聲振天,場面十分熱烈,這樣的競技每天至少進行10多場。
歷史名人
  蔣繼周
  蔣繼周,字世修,青田縣垟心人。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進士。曾任諫議大夫,敢於犯顔直諫,規勸孝宗要警惕一人專斷,勿信佛書,禁絶僧尼入朝。並主張削減俸祿,減輕人民負擔。後任禮部尚書,晚年寓居嚴州。慶元二年(1196年)卒,贈少師光祿大夫開國男,謚文恭。著有《中丞奏書》、《禮記大義》、《經筵講義》等。其詩“回首一聲笛,斜陽遮半山”之句,至今膾炙人口。
  季文竜
  季文竜(?—1277),字希夔,青田縣季宅鄉人。宋末處州抗元首領。景炎二年(1277)季文竜、章猋率領張世傑舊部淮軍抗元,殺死處州趙知州,收復處州城。季文竜自署兩浙安撫使,率部攻剋瑞安。
  陳言
  陳言(約1126—1190),字無擇,青田人。南宋著名中醫。他根據臨床實踐,探究醫道要術,所著《三因極一病癥方論》,為中華醫典名著。全書18捲,分180個門類,錄方劑1050余道,近24萬字。內容包括內、外、五官、婦、兒等科病癥。1957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將此書選為古代中醫名著出版。
  湯思退
  湯思退(1117—1164),字進之,號湘水,青田人。南宋紹興十五年(1154)進士。官至簽書樞密院事。宰相秦檜病危時,贈金千兩不收。高宗誤以為思退非檜黨,授樞密院事。紹興二十七年升任尚書右僕射。三十年,金兵南侵,他奉行秦檜投降政策,補罷相位。隆興元年(1163)孝宗接位後,張瀎北伐失敗,湯思退再次出任宰相。遣使嚮金求和,私允割讓海、泗、唐、鄧四郡,密令撤除戰備,暗地唆使金人以重兵壓境,威逼議和,並指使黨羽誣陷張瀎。金兵再次南下,宋軍節節敗退,思退受到朝中大臣強烈譴責,孝宗將他罷免。隆興二年,在貶往永州途中憂懼而死。
  章乃器
  章乃器(1897-1977),浙江青田人,救國會“七君子”之一,中國近代史上一位特立獨行的愛國民主先驅。
  他通過刻苦自學,由一名練習生成長為著名的經濟學家和銀行傢,但為了抗日救亡,不但毀傢紓難,還放棄了銀行的職位和高薪。曾創建中國近代史上兩個著名的民主政黨——救國會和民主建國會。但為了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又先後離開這兩個政黨。曾受到毛澤東的禮遇,歷任政府要職。在1957年的政治風浪中,因言而廢其人,又因人而廢其言。但他不改初衷,賫志以歿。章乃器少年時曾投筆從戎,參加辛亥革命,後長期服務於銀行界、工商界,是中國知識分子中先知先覺型的代表人物。
  30年代章乃器任浙江實業銀行副經理時,創立國內首傢中國人辦的信用調查機構——中國徵信所。他主張實現國傢幣製的統一,創議以“信用擴張”代替通貨膨脹,加快資本流通,建立現代化的資金市場和證券市場。1935年與宋慶齡、瀋鈞儒等組織救國會,主張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並因此被捕入獄,成為著名的救國會“七君子”之一。但因反對損害中華民族權益的《日蘇中立條約》,於1939年退出救國會。
  40年代章乃器創辦中國工業經濟研究所,主張建立“立體工業經濟體係”, 避免平面發展和重複建設,合理利用外資,倡議財産實名製和西部開發。1945年與黃炎培、鬍厥文等發起民主建國會,主張民主和平,反對一黨專政和內戰。1948年底應毛澤東之邀,捨棄香港的企業秘密北上,參與籌備新政協。
  1949年以後,章乃器歷任政務院政務委員、全國政協常委等職,1952年出任國傢首任糧食部長。作為一位傑出的理財傢,他參與製定糧食統購統銷的重大政策,首創糧票制度,基本解决了六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他提出糧食的科學加工、儲運等管理目標,確立了經濟核算製。半個世紀來的中國糧政史上,衹有50年代有利潤贏餘。
  1957年,章乃器通過獨立思考,對國傢的民主和法製建設、新時期的階級關係及個人崇拜等問題提出意見,遭到批判和罷職,但他堅持自己的政治見解,拒絶在“右派”結論上簽字,最終於1963年被開除出民主建國會和全國政協。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章乃器受到殘酷迫害,晚年在逆境中仍時時以國傢民族為念。1977年5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0歲。1980年“右派”錯案平反。遺著有:《章乃器論文選》、《中國貨幣金融問題》、《激流集》、《出獄前後》、《論中國經濟的改造》、《章乃器文集》等。
  陳誠
  陳誠 (1898.1.4—1965.3.5),漢族,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高市鄉外村人。字辭修,乳名德馨,別號石叟,國民黨副總裁,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一級陸軍上將(1947.2),軍事統帥,政治傢。黃埔係主幹,蔣介石嫡係五虎將之一。
  此外,周成建也值得一提:1965年4月出生於浙江青田縣,大專文化,經濟師,現任美特斯邦威服飾股份有限公司集團董事長兼總裁。隨着美邦08年8月的成功上市,周成建成為中國服裝市場第一人。
行政區劃
  青田縣人民政府駐鶴城鎮鶴城東路109號。郵編:323900。代碼:331121。區號:0578。
  青田縣下轄10個鎮、21個鄉:鶴城鎮 溫溪鎮 東源鎮 船寮鎮 北山鎮 山口鎮 海口鎮 高湖鎮 臘口鎮 仁莊鎮;章村鄉 舒橋鄉 貴嶴鄉 石溪鄉 禎埠鄉 禎旺鄉 萬山鄉 黃垟鄉 季宅鄉 海溪鄉 小舟山鄉 高市鄉 巨浦鄉 萬阜鄉 湯垟鄉 方山鄉 吳坑鄉 仁宮鄉 章旦鄉 阜山鄉 嶺根鄉
  2000年,青田縣轄10個鎮、23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61062人,其中:鶴城鎮 75152人、溫溪鎮 35987人、東源鎮 11953人、高湖鎮 11124人、船寮鎮 25347人、海口鎮 12207人、臘口鎮 7068人、北山鎮 19523人、山口鎮 16241人、仁莊鎮 13100人、萬山鄉 1663人、黃槊鄉 5230人、季宅鄉 10178人、高市鄉 4617人、海溪鄉 6471人、章村鄉 8760人、禎旺鄉 2885人、禎埠鄉 9013人、石帆鄉 7442人、舒橋鄉 9924人、巨浦鄉 4532人、嶺根鄉 3413人、萬阜鄉 6225人、方山鄉 8564人、湯槊鄉 4153人、貴嶴鄉 4913人、小舟山鄉 3992人、吳坑鄉 5445人、仁宮鄉 6407人、章旦鄉 4382人、阜山鄉 6914人、雙盤鄉 3365人、石溪鄉 4872人。
  鶴城鎮 鎮政府駐鶴城東路109號,面積136.9平方千米,人口6.86萬。郵編:323900。轄13個社區、39個行政村:西門、東門、寶幢、問鶴、清溪門、水南、塔下、鳴山、月裏灣、官塘、花園降、新建嶺、僑中;外旦、朱金、大李、崇福、鄭坑下、前倉、鶴東、坦下、圩仁、泥灣、魁市、石郭上、石郭下、平風、金田、黃降、陳山、北岸、石臼、仁塘灣、下司壟、湖邊、陳學、白浦、上岸、南灣、湖口、一村、二村、水南、平演、油竹上、油竹下、東赤、彭括、雅嶴、小口、秋爐坑、麻宅。
  山口鎮 鎮政府駐山口村,面積36平方千米,人口0.84萬。郵編:323904。轄1個居民區、4個行政村:山口;山口、大安、雅陳、太田。
  溫溪鎮 鎮政府駐處州街16號,面積56.7平方千米,人口3.44萬。郵編:323903。轄8個居民區、22個行政村: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溫溪、溫溪新、學神、尹山頭、東岸、大垟下、周嶴、沙門、吳嶴、林嶴、西湖、汛橋、洲頭、沙埠、塘裏嶴、高崗、港頭、新垟、大頭田、竜葉、寺下、小峙。
  東源鎮 鎮政府駐東源村,面積85.8平方千米,人口1.86萬。郵編:323908。轄13個行政村:東源、紅光、項村、武陵、下堡、平橋、周莊、周濟、桃山、蓮樹坑、平溪、西溪、馱竜。
  船寮鎮 鎮政府駐船寮村,面積166平方千米,人口3.65萬。郵編:323911。轄1個居民區、40個行政村:新開垟;船寮、王巷、洪庵、大路、白山、葉莊、石頭、章慶、小金、圩頭、業川、業鳥、水井頭、洪府前、黃言、赤岩、舒莊、徐嶴、薑嶴、白岸、康畈、大垟、灘頭、仁川、西村、雷石、上枝、外湖、石纔、伐太寮、上田本、朱店前、垟肚、芝溪、戈溪、陳合、石蓋口、石蓋、洪嶴、下七步。
  北山鎮 鎮政府駐白岩村,面積186.8平方千米,人口3.51萬。郵編:323907。轄30個行政村:白岩、北山、肖山、仁村、黃庫、泥垟、九山、郎回、大岩下、少後、泉山、下長坑、張口、張坪、箬坑、坳頭、半嶺、底垟、張嶴、橘圩、阜口、東垟、濟根、葉段、格坑、陳村、坑底、上隆、高橋背、李坑。
  海口鎮 鎮政府駐海口村,面積102平方千米,人口1.66萬。郵編:323912。轄13個行政村:海口、麻埠、界阜、高沙、鹿山、南岸、泗洲埠、海林、南江、東江、和合、平山、涼亭腳。
  臘口鎮 鎮政府駐竜山頭村,面積92.6平方千米,人口1.88萬。郵編:323913。轄2個居民區、21個行政村:石帆同心、石帆振興;竜山頭、臘口、坑口、上京、臘溪、張莊、平斜、大坑、北坑、浮戈、武垟、瑤均、青竹、高墳崗、石帆、虞宅、石塔、陽山、外垟、垟嶴。
  高湖鎮 鎮政府駐高湖村,面積87.2平方千米,人口1.73萬。郵編:323908。轄10個行政村:高湖、東三、西圩、桐川、角坑、坦山頭、良川、內馮、外馮、五源山。
  仁莊鎮 鎮政府駐仁莊村,面積93平方千米,人口1.97。郵編:323913。轄3個居民區、20個行政村:第一、第二、第三;仁莊、新彭、馮垟、羅溪、林山、吳岸、雅林、八源、莊垟、塘古、橫培、小令、石礱、南木宕、孫山、夏嚴、垟心、蓮頭、垟坑、東坪。
  章村鄉 鄉政府駐章村村,面積109平方千米,人口1.7萬。郵編:323913。轄16個行政村:章村、黃山頭、顔宅、吳村、旺山、平塔、小砩、趙塘、新民、上寮、黃裏、黃莊、黃寮、黃肚、竹章、王金。
  舒橋鄉 鄉政府駐舒橋村,面積75平方千米,人口1.5萬。郵編:323913。轄22個行政村:舒橋、章垟、交垟、羅西、古竹、古竹嶴、高茂、根山、箬鳥、沙坑、西武頭、阮坑、葉村、葉店、夫人山、陳山、大弄底、王嶴、蔡坑、章巷、道彭、章杉。
  貴嶴鄉 鄉政府駐貴嶴村,面積60.5平方千米,人口1萬。郵編:323903。轄15個行政村:貴嶴、下坑、小雙坑、上貴、卓山、塘後、洪岩頭、金菖羅、東山、孫坑、大雙坑、呈山、下貴、黃山、荷金。
  石溪鄉 鄉政府駐石溪村,面積29.5平方千米,人口0.68萬。郵編:323901。轄8個行政村:石溪、吳山、金泉、黃山壟、國垟、張山、下坦、溪口。
  小舟山鄉 鄉政府駐小舟山村,面積24.8平方千米,人口0.76萬。郵編:323903。轄9個行政村:小舟山、鄭山、葵山、丁坑、黃員平、新建、上山爐、西平、平峰降。
  禎埠鄉 鄉政府駐小群村,面積129平方千米,人口1.25萬。郵編:323913。轄8個行政村:小群、馬嶺腳、王村、嶺下、禎埠、兆莊、陳篆、錦水。
   禎旺鄉 鄉政府駐禎旺村,面積84.6平方千米,人口0.52萬。郵編:323913。轄8個行政村:禎旺、吳宅、山寮、上垟、吳畲、陳須、𠔌甫、應章。
  萬山鄉 鄉政府駐孫窟村,面積25.3平方千米,人口0.41萬。郵編:323908。轄6個行政村:孫窟、烏泥塘、孫岸、陳吳了、光乍坑、萬山。
  黃垟鄉 鄉政府駐石坪川村,面積43.7平方千米,人口0.55萬。郵編:323908。轄8個行政村:石坪川、峰山、金坑、石坑嶺、金坑口、外黃垟、底黃垟、底項。
  季宅鄉 鄉政府駐黃放口村,面積74平方千米,人口1.46萬。郵編:323908。轄6個行政村:黃放口、季宅、皇山、引坑、潘山、下莊。
  海溪鄉 鄉政府駐海溪村,面積32平方千米,人口0.94萬。郵編:323912。轄10個行政村:海溪、西園、黃畈、橫樹崗、石垟巷、烏樓、西坑邊、馬嶴、大元、餘山。
  高市鄉 鄉政府駐高市村,面積46平方千米,人口0.69萬。郵編:323912。轄9個行政村:高市、東源頭、水碓基、東源口、西源、黃山、練嶴、雄溪、洞背。
  巨浦鄉 鄉政府駐巨浦村,面積97平方千米,人口1.05萬。郵編:323907。轄11個行政村:巨浦、王謝、坑下、徐山、西坑、楓橋、馱壟、城門、範村、湖雲、下灣。
  萬阜鄉 鄉政府駐新莊村,面積70平方千米,人口0.86萬。郵編:323907。轄8個行政村:新莊、白岩前、坪斜、蒲州、雲山背、萬阜、柘垟。
  湯垟鄉 鄉政府駐洪口村,面積79平方千米,人口0.58萬。郵編:323904。轄7個行政村:洪口、湯垟、洋寮、幹坑、小佐、西天、西天坑。
  方山鄉 鄉政府駐石前村,面積37平方千米,人口0.92萬。郵編:323905。轄11個行政村:石前、根頭、周嶴、裘山、垟塘、後金、馬車坑、奎岩莊、邵山、竜現、鬆數下。
  吳坑鄉 鄉政府駐吳坑村,面積36.3平方千米,人口1.12萬。郵編:323903。轄10個行政村:吳坑、石洞、平岩、泉城、大仁、章山、東溪、下垟、塘坑、平岸。
  仁宮鄉 鄉政府駐仁宮村,面積87.6平方千米,人口1.12萬。郵編:323901。轄11個行政村:仁宮、桃坳、孫前、密溪、小奕、寺嶴、朱山、大奕、釣灘、彭湖、紅花。
  章旦鄉 鄉政府駐龜背,面積35.3平方千米,人口0.77萬。郵編:323901。轄8個行政村:章旦、歇馬降、蘭頭、雙垟、李黃、雙旦、阿旦、朱坑下。
  阜山鄉 鄉政府駐阜山村,面積115.7平方千米,人口1.52萬。郵編:323902。轄21個行政村:阜山、坑邊、崗下、前王、紅富垟、安店、周宅、陳宅、嶴底、朱嶴、周山、雙溪、竜隱、嶺峰、金竹垟、圳下、季山、垟坑、垟村、周村、周西坑。
  嶺根鄉 鄉政府駐嶺根村,面積58平方千米,人口0.72萬。郵編:323907。轄12個行政村:嶺根、韓山、牛頭、吳山埠、黃馱山、灘坑、小衙、鐵沙濟、外處基、馱田坪、石柱、林坑。
風土人情
  青田僑俗敦厚淳樸、重人情,大都寄托對僑胞的美好祝願,表達對鄉親的深厚情誼。鄉人出國,親友贈送禮物叫“送順風”。出國者動身前討彩發興叫“發彩頭”,上車前,喝一碗紅棗蓮子湯,紅棗喻“紅早”、祝願早點紅火,蓮子喻“蓮花結子”,祝願開花結果,前程美好;上車時隨送柑桔,柑與根諧音,寓意不忘根本,桔與吉相近,表示大吉大利。青田僑俗寄物寓情,托言兆彩,符合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心理。
經濟概況
  工業是青田縣國民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主導力量。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九十年代以來,青田工業迅速崛起,取得了長足發展,形成了新的優勢。
  國有集體工業企業全面完成産權制度改革;個體、私營,股份製、三資企業等非公有製經濟取得蓬勃發展;工業總量大幅度培長。到2000年全縣工業總産值達到20.02億元,比1995年增長77.83%,其中國有企業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 及以上企業實現工業總産值5.46億元,占全縣工業總量的25.98O;全縣工業企業3524個,其中個私企業3473個,占總量的98.50%,個私工業經濟占全縣工業總産值的91.25%,工業經濟所有製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工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全縣工業95%以上集中在溫溪、山口、東源三片及330國道沿綫的鶴城、船案、臘日一綫,基本上形成了“竜頭——兩翼——一綫”的工業格局,區塊特色經濟明顯;形成了礦産、鞋革、機械電器、石雕四大支柱産業,2000年實現工業總産值12.29億元,占全縣工業總量的58.52%;竹木製品、五金電器、建材、化工、食品、水電、種養加工等行業也已初具規模;電子儀表、新型建材、外貿服裝等新興行業以及農副産品和礦産品深加工業已初步崛起。
  企業技術進步加快。“九五”期間,技改投入加大,實施技改項口151個,建成了年産3萬噸葉臘石微粉。年産120萬套閉門器、年産500噸阿斯巴甜生産綫和青田經濟開發區內的一大批鞋革生産綫等重點技改項口。工業園區建設加快,工業集聚效應初見成效,規劃總面積8300言,其中省級青田經濟開發區內基本建成了鞋革工業園區、機械電子工業園區、五金工業區等,鞋革工業園區進區企業60多傢,2000年完成鞋革産值4.02億元;青田僑鄉外貿服裝企業規劃面積1500畝,一期13幢標準廠房已全部竣工並有13傢外貿服裝企業進區投産,二期18幢標準廠房已啓動建設;船案、高潮。東源。海口。石帆等工業園區建設進展順利。新産品開發加快,近年來重點開發成功的新産品有PGD型係列直流屏、120和H86係列電器附件、觸摸式和聲光控式延時開關、細格柵水處理微濾裝置、建築閉門器、氧化鋁、有機鋁復合高效抗磨減摩劑、酒汗王、阿斯巴甜。橙皮貳、電子 電度錶、銅製工藝品等,高頻開關模塊、高頻斬波降壓模塊、直流屏微機監控模塊也已開發成功。科技創新推進,相繼成立了青田縣工業科學技術研究所、應用技術研究所、化工研究所、葉臘石研究所、葉蠟石行業技術中心、石雕研究院,全縣重點骨幹工業企業建立和健全了技術科,部分企業還建立了研究所,如三辰公司的電器研究所。科技創新經費投入不斷加大,其中三辰公司提取技術研究經費占銷售收入的3%以上,並被列入浙江省區外高新技術企業。
交通運輸
  青田縣開發區東面與溫州市永嘉縣接壤,南面與溫州市鹿城區屬地僅甌江相隔,離溫州市區40公裏,離溫州機場60公裏。330國道及復綫貫穿全境。
  青田火車站是金溫鐵路公司所轄的三等客、貨運站。客運站房高32.25米,共5層,總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融客運服務和商場、休閑場所為一體。
  溫溪港,是麗水市唯一的出海港口。30年來,溫溪港規模不斷擴大,年貨物吞吐量從最初的2萬噸到現在的20多萬噸,運輸的産品從單一生活物資吞進到多元工業産品吐出。貨輪可直達全國各大港口和香港、澳門。
風景名勝
  千絲岩景區
  千絲岩景區2001年被評為國傢AA級旅遊區。位於青田縣山口鎮境內,距縣城約7公裏,是青田縣三大組團城市之一。𠔌地呈現東西走嚮,三面環山,入口朝南,山體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景區內有千絲潭、天梯、天門、羅漢壁、幽園、陰陽床、青蛙石、蛙洞、千絲組橋、千絲廟宇等近20處景觀。其中千絲瀑最具特色,落差約28米,瀑布水口處凸起岩石分成二股水流,高處飛流而下,撞擊山體岩石,形成千絲萬縷,故稱“千絲瀑”。千絲瀑飛流直下,形成千絲潭,平均深度約2米,面積約200平方米,呈半圓形,水質達國傢一級飲用水標準。緊依千絲瀑的東側是天門嶺、羅漢壁。天門由天梯和天門構成,天梯陡峭如立,有148級臺階,天門狹窄一人可側身而過。羅漢壁高約150米,寬約120米,有十八羅漢像立在岩壁腰部,神態各異,由藝術大師林耀光用花崗岩雕刻而成。千絲廟群有觀音閣、鬍公廟、媽祖廟組,建築各異,形象地體現了青田石。幽園有二處組成,分佈在小平坑兩岸,東面是醉園,西面是桂花園,總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緊挨印月池的醉園,旁有紫來洞,由一塊石頭依山堆積而成。這裏山奇、石奇、水奇,再加上人民高超的雕刻技藝,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
  千絲岩屬花崗岩岩性,在中生代地殼擡升過程中,地質發生斷裂,山體受張斷裂帶控製,相互排斥斷裂而發生斷層,水流沿斷層面長時間侵蝕。千絲潭由於地型發育與地質斷裂,使山體受張斷裂帶控製,相互排斥斷裂而發生斷層,並在流水長期的侵蝕下,久而久之,水流沿斷層面傾瀉而形成瀑布景觀。
  千絲岩景區入口“千絲岩”三字是全國著名書法傢沙孟海先生所題,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在景區內題“羅漢壁”三字。
  石門洞
  石門洞風景名勝區位於浙江中南部青田縣境域,地處金麗溫奇山秀水旅遊綫的中段,距浙江省三大旅遊網絡中心之一的溫州市僅86公裏,離青田縣城31公裏,到麗水市區40公裏,金溫鐵路、330國道、金麗溫高速經過景區,交通便利。石門洞1963年被浙江省確定為省級重點保護單位,1985年被列為浙江省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1991年又被林業部批準為省級森林公園,2001年被列為浙江第一批國傢AAA級旅遊區。景區規劃總面積71.34平方公裏,其中核心景區面積25.64平方公裏。分為石門飛瀑、大子勝境、師姑草海三大景區以及西至海口鎮高沙村,東到船寮雷石村,330國道和金溫鐵路之間的甌江大溪景帶和連接太子勝境、西姑草海景區的山林景帶等“三區二帶”。其景區性質為:以洞天飛瀑、摩崖題刻、甌江秀色高山草甸為特色,融人文史跡與山林野趣為一體,宜於開展休閑觀光,度假避暑的山水型省級風景名勝區。
  石門洞屬浙東南沿海地層分區,以中生界火山岩係特別發育為特徵,為一套巨厚的噴發岩為主體,岩性以酸性流紋岩和凝灰岩為主的酸性間夾中、基性陸相火山岩建造。地質構造以斷裂為主,褶皺不發育。景區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大溪北面為括蒼山脈,大溪南面為洞宮山脈,本區大部分為洞宮山脈的一部分,為浙江省最高的地貌區範圍,地勢由西南嚮東北傾斜。因切割強烈,地型復雜,大多均為海拔700-800米的低山,山坡坡度多在25度以上。北部大溪河𠔌,灘地多,江面寬200-400米,海拔僅20米。景區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降水充沛。且垂直差異明顯。年平均氣溫從入口江濱到師姑湖景區約為18℃遞減至14℃,年均降水量1480mm。水文溪流山坑發育,山澗瀑布衆多,水質國傢一級地表飲用水標準。甌江大溪多年平均經流量約200億立方米,水質國傢地表飲用水二級標準以上,植被森林覆蓋率達94%。
  石門洞以區內峰巒疊翠、飛瀑高懸、溪水清沏、林木蔥鬱為自然特徵,而且歷史悠久,古跡紛呈,傳說衆多,文化內涵豐厚。其嘆為觀止的是石門飛瀑,五級瀑布各有特色,氣勢宏偉,最下一級從112.5米高處懸崖絶壁上轟然傾瀉,形若垂練,濺若跳珠,散如銀霧,被稱為“天泉”、“聖水”,瀑下竜潭涵泓洫三畝,青碧如藍。石門洞入口大溪如玉帶相依,旗山、鼓山對峙如門,洞內群山環拱,樹木蔥鬱。南朝宋時,山水詩開宗、永嘉太守謝靈運尋幽探勝,首遊石門洞後成為“東吳第一勝事”,後列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十二洞天。李白、王安石、湯顯祖、阮元、袁枚、朱彝尊、郭沫若等歷代名人墨客和當代文豪都紛紛贊頌石門洞並留下優美詩文,形成摩崖碑刻117處、正、篆、隸、行、草各體書法佳作紛呈異彩,使石門洞成為浙江省摩崖題刻密度最高的景區之一,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門洞還是被明宗祖譽為“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的國師—劉基少年讀書的地方,劉基讀書處遺址在地,劉文成公祠依然如故。附近還有“靈佑寺”、“謝客堂”、“觀音閣”和近代陳誠的“石門山莊”等古建古跡及國師床、青雲梯、軒轅丘、透氣洞等50處景觀景物。太子頂景區位於海拔700多類的山頂,峰崖狀觀奇特,景物衆多,是登山健身,探勝獵奇的好去處,師姑草海是江南少有的高山草甸風光,森林良好,野生植物多姿多彩,花果植物多,更有高山涼爽氣候,夏為避暑勝地,鼕為賞雪佳處。石門洞外大溪景帶溪水清沏,灘林秀美,麯溪灣灣,兩岸緑樹成蔭,太子勝境到師姑草海山林景帶猶如風景畫廊,野趣十足,為典型的山野觀光生態遊憩帶。
  石門洞景區已編製總體規劃,近年被列為青田縣旅遊開發的重點,遊步道的改造,石門洞賓館的興建,使接待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是景區前以林業部門管理為主,林業經濟活動多,水、電、衛生、購物等基礎接待設施較差,與高品位的資源不相稱,影響了旅遊的綜合效益,現整旅客衹有7萬人次左右。今後要理順體製,加強景區建設的統一領導等。大力對外宣傳,加快實施項目建設,維護生態平衡,把石門洞建成浙南著名的風景旅遊區。
  九灣仙峽景區
  九灣仙峽於1999年被評為國傢A級旅遊區及縣級風景名勝區,距縣城約45公裏,九灣仙峽是典型的水蝕峽𠔌。呈“V”字形,峽𠔌景區全長8公裏,總面積約5.3平方公裏。峽𠔌主要以石、洞、潭、瀑、壁最為著名。景區中天然池潭百個以上,其中深4-5米,2000多平方米以上有3個,深1-3米,面積30多平方米的不計其數,具有“天然泳遊池”、“天然河床”等之稱。潭的周圍奇石形狀多樣,如鰐魚石、石凳、石房子等。其中最為奇特的景觀是“風動石”、天門峽、天然河床。風動石位於山的最高處,石高約2米高,橢圓形,約5噸重,人用手可以搖動,但永遠不會掉下。天門峽高約7米,寬50釐米,沿着石碑進入,轉彎處寬約30釐米,往前走是可容納10餘人的天然洞穴,上面還有三塊石頭組成的“三柱鼎立”景觀。天然河床位於九彎仙峽最底部,全長約10000米,平均寬度約70米,水由西嚮東流。峽𠔌河床由兩個天然岩壁組成,岩壁光滑,中間略凹,上下岩壁高度相差約1.5米。上級岩壁而積約1000平方米,中間略凹,有積水,最深處約0.5米,像天然盤子。水隨着岩壁往下流,猶如天然滑梯,岩壁高約1.5米,寬1米,坡度約45度,岩壁光滑。下級岩壁面積約2000平方米,中間略凹,最深處約1米,中間積水。峽𠔌內溪水水質清澈,達到國傢一級飲用水標準。
  九灣仙峽是西北──東南嚮的岩層斷裂,産生在中生代地殼擡升過程中,因禎旺港支流章村源的地表經流對其侵蝕下切而形成,再加之地表擡升程度及岩性的差異,峽𠔌內具有較大的差異。峽𠔌內質地堅硬的流紋岩受到流水的強烈侵蝕磨損,表面變得異常光滑,由於出口河道狹窄,坡降較大,流水的衝刷力、搬運力變大,而使得河道基岩顯露,卵石細砂形成沉積,大塊石堆積形成滑水坡、天然河床等的地質景觀.基岩石壁和各種大形的象形石等風景奇觀則是因岩石坍塌形成,如風動石、天門峽等景觀。
  景區四周懸崖峭壁,景色優美,森林覆蓋率95%以上,植被亞熱帶常緑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及竹林為主。山上鮮花野草較多,河道下遊遍布彩石,有紅、黃、藍、白各種顔色,若浮若沉,流光溢彩,春、夏、秋、鼕景色各有不同。
  九門寨
  九門寨被評為縣級風景名勝區,位於青田縣高湖鎮境內,距縣城18約公裏,具有“青田九寨溝”之稱,屬長帶狀的𠔌地型旅遊地,景區因朝聖門、天鵝門、石佛門等九門而得名。景區內山體直立,步行其間,如進重重山門,令人嘆為觀止。九門寨的寨門又稱大乘門,由四根大圓柱支撐着一橫匾構成。橫匾上刻着“九門寨”三字,正面為蘇適題寫,北面為費孝通題寫,寨門矗立在的空曠廣場上,廣場面積約400×50平方米,遠遠望去,煞是氣派。進入寨門,經過第二門朝聖門,第三門玉壁門,即至一岔路口,往東通嚮石佛壇(途經石佛門,顯聖門,渡聖門),往北通嚮石鵝坑(途經天鵝門,天池門,順天門)。九門寨自內馮坑口的船寮港起,沿內馮坑深入至坑口自然村附近,全長約12公裏,面積約10平方公裏。九門寨景區內山澗迂回險阻,峽𠔌深幽奇峻,峰巒起伏穿插,自古有“三十六渡水、七十二道彎”之說。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石佛壇,石佛壇始建年間無考,清道光辛醜(1841年)重建,光緒丁未(1907年)重修。石佛壇以“觀音岩山”石筍著稱於世,石筍高約30餘米。更有趣的是石岩筍中有一株圍徑1米餘橄攬樹,矗立在殿中,直衝雲霄。人述:“廟中有岩,岩中有佛,廟依岩建,岩為佛靈”。
  九門寨由於受歷次地殼運動提升,因山體斷裂、流水的切割,形成山陡𠔌深,山嶽連綿的地貌特徵。地層以中生界火山沉積岩分佈為主,屬侏羅紀唐石山群的流紋質熔凝灰岩。
  這裏的山峰有的氣勢連綿,有的筆直陡峭,有的平緩渾圓,有的像雄踞的獅子,有的像展翅的雄鷹,當地百姓根據山體的形態,流傳下來象龜親吻、恐竜求法、蓬萊盆景等美麗故事。
  當地百姓有一個傳說:古時,天鵝受王母娘娘之命下凡間尋找勝景,飛遍江南三萬裏山川,最終選中九門寨,並在此地修身養息,永不復返天府。王母為了懲罰她,就在此設九道法門,後來又不知哪個朝代誰人在這裏建了寨,相傳:古時,有一位客商路宿“觀音岩山”,夢見觀音顯靈,日後見嶼岩石壁有觀音肖像,客商大喜,遂敬拜、祈願。數年後在嶼山岩處建廟,名“石佛壇”,香火日盛。另傳,廟壇前時有佛光閃爍,仍千古之謎。於是就有了九門寨這一人間仙境。
  太鶴山
  太鶴山原名“青田山”,位於縣城北面,是青田縣城人們的城市公園。因古時衆多的白鶴棲息而得名,為典型的低丘地貌,太鶴山以古鬆奇石為特色,已列入麗水市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傢AA級旅遊區。太鶴山主峰海拔144.1米,山坡露岩廣布,古鬆奇石衆多,植被覆蓋率在85%以上。古鬆奇石、摩崖題刻、古廟亭臺是太鶴山的特色。
  太鶴古鬆大多數以鬆科鬆屬的薄皮型高産馬尾鬆,太鶴山岩石奇特,有混元峰、公雞岩、孝順岩等象形岩石,其中混元峰位於太鶴山巔,主體岩體相對裸露,形似方章呈“十”字型剪切,係節理地質構造的一塊巨石。古代遊客曾遊玩太鶴山發現古鬆與岩石相依相伴,其中“撫鬆石”、“石撫鬆”等題刻,是這裏古鬆與奇石真實寫照。太鶴山摩崖題刻50多處,有題名、題詩、刻像三種,正、行、草、篆、楷等書體皆具。有“混元峰”、“試劍石”、“長鬆介石”和現代人陳慕華的“煙雨鬆鶴”、沙孟海的“太鶴勝跡”、張愛萍的“山川孕秀”、粟裕的“裝點關山”、艾青的“印月池”等題刻,最具特色的是刻立在混元峰東南面岩壁的“楊枝觀音”綫刻像,刻像清晰,像高約3.8米,寬1.6米,有“閩弟子鄭奎光書”款。與普陀山楊枝寺刻立於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的楊枝觀音像相似。如此龐大的楊枝觀音刻像為我省罕見。環翠寺是青田佛教活動最大場所,坐北朝南,建築面積1800餘平方米,主要建築依次有環翠寺、大雄寶殿、三層殿(圓通殿、三觀殿、臥佛殿)等,始建於明末清初,屢毀屢建。
  劉誠意伯廟是青田鶴城紀念劉基史跡的唯一活動場所,建於明嘉靖十年(1531年),建築面積約300平方米。太鶴山有謝橋亭、濺玉亭、問鶴亭、聽濤亭等亭臺10餘處,其中年代最早的是謝橋亭,為紀念南朝詩人謝靈運而建,此亭始建無考,在清同治元年毀於兵,同治十二年重建,建築平面正方形,面積為25平方米。
  太鶴山以中生代白堊紀花崗岩所組成,為花崗岩岩株因地殼擡升,南側甌江流水強烈下徹而出露地表所形成。試劍石為花崗岩節理長期受流水風化侵蝕淘空而形成,其他象形石和白鶴洞、盤竜洞等均因塌陷搭架而成。
  相傳唐朝葉法善在此煉丹試劍,丹成得道,跨鶴升天而去,被道傢稱為“青田山洞”,為道教勝地三十六小洞天之第三十洞天。明清期間,混元書院、瑞竜書院、心極書院、正誼書院皆設於此。優美的景觀和歷代的開發,使太鶴山文化積澱豐厚,成為青田文化的“根”。青田之名因太鶴山下有田産青芝而名“青田”,縣城因在太鶴山腳而名“鶴城”。1981年,太鶴山被闢為縣城公園,在青田僑胞和各界人士的資助下,不斷修整開拓,景觀更趨豐富,形成了謝橋春晚、丹山濺玉、仙鄉問鶴、環翠孕秀、撫鬆聽濤、滴露點易、混元試劍、望江舒嘯等八大各具風采的景點。太鶴山位於青田縣縣政府駐地的北面,西面與昆山相接,東面與塔山相連。
青田特産
  青田石雕
  青田石雕是以青田石作為材料雕製而成的藝術品。以秀美的造型、精湛的技藝博得人們喜愛,石作為材料雕製而成的藝術品。以秀美的造型、精湛的技藝博得人們喜愛, 被喻為“在石頭上綉花”,令人嘆為觀止。
  青田石雕是中國傳統石雕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歷史悠久。現在可以見到的最早作品是珍藏在浙江博物館內的出土文物——六朝時期殉葬用的青田石雕小臥豬。作品綫條簡練、造型古樸、形神兼備,藝術上可見漢、魏風貌。
  唐、宋時期,青田石雕有較大的發展。從竜泉雙塔內發現的五代吳越國時期的青田石雕佛像造型說明,唐代青田石雕創作題材和技藝有突破性的進展。至宋代,青田石雕吸收了“巧玉石”製作工藝,運用“因勢造型”、“依色取巧”的技巧,並發揮青田石自身石色、石質、可雕性的優勢,開創了“多層次鏤雕”技藝的先河。多層次鏤雕是青田石雕一大特色。精緻入微的刻劃和復雜層次的處理是任何玉石雕刻都難以做到的。
  元、明時期,青田石被趙子昂、文彭等文人應用到印章篆刻藝術上,拓寬了石雕藝術門類。
  清代和民國初,青田石雕作為江南名産屢被選作貢品。乾隆八旬萬壽節,大臣們用青田石雕製作一套(60枚)“寶典福書”印章作壽禮(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隨着遠洋商貿開通,青田石雕遠銷英、美、法,並多次參加諸如巴黎賽會、巴拿馬太平洋賽會美國聖路易博覽會等國際性賽會。宣統二年,青田石雕在南京舉辦的南洋勸業會上獲銀牌奬。
  新中國建立以後,青田石雕得到快速的發展,目前石雕從業人員逾萬人,年産值數億元,作品遠銷40多個國傢和地區,享譽國內外。
  青田石雕技術力量雄厚,有中高級專業技術職稱藝人一百餘名,有一大批具有自己藝術特色的中青年石雕藝術傢。他們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經濟價值,其精品為國內外許多收藏單位和有識之士所收藏。青田石雕曾多次被選作國傢禮品贈送外國領導人。
  青田石,地質學稱“葉蠟石”,是一種耐高溫的礦物。葉蠟石並非都可用於雕刻,可用以雕刻的是優等葉蠟石,它占總量不到百分之一。青田石色彩豐富、光澤秀潤,質地細膩,軟硬適中,可雕性極強。用青田石雕製的作品五彩繽紛、玲瓏剔透、晶瑩如玉,別具藝術效果。青田石英鐘分子結構均勻細密,雕鏤的綫條可細微到頭髮絲而不斷裂,做成印章,篆刻時走刀利落順暢,印章久用不損邊鋒,印油不易滲入印體。
  青田石儲量豐富,分佈在山口、方山、石門頭、塘古、山炮、白岩、嶺頭、季山、周村、下堡等十幾個鄉鎮。主要産地在山口鎮至方山鄉帶,總稱山口葉蠟石礦,質量乘,多出産名石。作業礦區有堯土、旦洪、封門、白洋、老鼠坪等。青田石品種繁多,有名可稱的典型的品種有100多種。命名方式有冠以産地名之,有以石色名之,有以石的肌理構成名之,有以花紋名之,其中最名貴的。
  青白色的有封門出産的燈光凍、封門青、蘭花青田,周村出産的竹葉青;
  黃色的有封門出産的白果、羊脂白,白岩出産的北山晶;
  紅色的有封門出産的朱砂凍、石榴紅、美人紅、豬肝紅;
  藍色的有封門出産的藍帶、藍星、藍青田;
  緑色的有白洋出産的芥菜緑,山炮出産的緑青田;
  棕色的有季山出産的紅木凍、紫檀凍、封門出産的醬油青田;
  黑色的有封門出産的黑青田;
  花色的有封門出産的三彩,五彩,旦洪出産的五彩凍等。
  青田石位優劣相差甚遠,以油脂狀的凍石為上品,細膩亮澤不凍為中品,粗糙無光為下品。單色的應以純淨無雜質、無裂痕的凍石為上品,石質基本純正,細膩光澤,無裂痕為中品,石質粗而光水不足為下品。單色中雜有凍路、凍點或有近似的色相,衹要是和諧協調的也屬上品。彩色的,應以色形美觀,色澤光潤、質地細膩無裂痕為中品,色澤灰暗、色形雜亂,質地粗糙或有明顯裂痕為下品。有的頑石夾凍石者,若能構成作品的亦屬上品。
  品評青田石雕作品,一般來講,首先入眼的是造型,繼而是石質、石色,再是題材內容及技巧。一件好的石雕作品,應該是立意新穎、造型美觀、石色利用巧妙、石質上乘、刻劃周到、技藝精湛等因素的融會綜合。
  高山羊
  青田縣小舟山鄉山地資源豐富,當地農戶充分利用這一優勢發展山羊養殖,已經有了多年的養殖經驗。小舟山鄉高山羊采用傳統野外放養,羊全以天然雜草為食,因此肉質鮮嫩無膻味,同時通過優質羊種——波爾山羊的引起,有羊的品種上不斷獲得優化。現小舟山鄉養羊已初具規模,養殖範圍覆蓋全鄉9個行政村共67戶,主要集中在新建村、上山爐村、西平村。
  甌江黿
  甌江是黿的故鄉。黿是國傢一級保護魚類。現全國僅甌江尚存100多衹,主要分居在青田的石門潭、芝溪潭、沙灣潭、十裏潭等處。黿外形象甲魚,重量較甲魚大二、三十倍。黿力氣很大,能掀小船、馱人過河、拉人入水。黿晝伏水底,夜出覓食。繁殖力不強,産卵在江邊沙地裏。産後,為了不留下蹤跡,雌黿便從四、五米遠的沙灘上如箭一般跳入江中。那情景煞是壯觀。但百年一遇,難得一見。
  黿肉多膠質,夏天會自然成膠凍,其食用價值居猴腦、熊掌之上,但禁止食用。傳說買黿放生能除病消災,所以買黿放生也是青田的一大習俗。
  油茶
  油茶是我國特有的木本油料樹種,也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樹種之一,具有很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利用山茶籽榨製的茶油,是一種優質食用油,其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在90%以上,而且不含芥酸,比其他食用油更耐貯藏,不易酸敗。食用茶油不僅不會使人體膽固醇增高,適合高血壓病患者食用,而且還具有減肥、降血脂,防止血管硬化等保健作用。青田縣現有油茶21.4萬畝,面積居全省第一,素有“浙南油庫”之稱。
  楊梅
  楊梅在青田縣栽培已有悠久的歷史,據清光緒《青田縣志》載,楊梅有紅、紫、白三種,紅勝於白、紫勝於紅,産季窟(季窟寮)者佳。有下坑梅、魁市梅、茶山梅、黑炭梅等傳統品種,其中魁市梅成熟早,下坑梅品質最佳,享有盛名。
  青田縣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具有得天獨厚的楊梅生長自然環境。近年來,楊梅作為縣農業産業結構調整的重點發展品種,取得了快速發展,全縣楊梅總面積已達3.2萬畝,現居全縣水果的第二位,將成為新的農業支柱産業“山鶴”牌楊梅采自青田縣重點優質楊梅基地,經選果、包裝、上市後有“楊梅之秀”的美稱,其色澤豔麗、甜酸適口、營養豐富,且具有生津止渴、祛暑解悶、利尿益腎、消積開胃等保健功效。以質優、果大、味美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英文解釋
  1. n.:  Qingtian County
近義詞
青田
相關詞
旅遊浙江風景鄉鎮委員會民革????業公司????務管理局
行政區劃農村浙江省行政區域船寮鎮地理行政村麗水市
包含詞
青田縣政協青田縣越劇團青田縣中醫院
青田縣火車站青田縣人民醫院青田縣第二中學
青田縣船寮高中青田縣王村景區青田縣實驗小學
青田縣東園賓館青田縣華僑飯店青田縣鶴城醫院
民革青田縣委員會青田縣????務管理局中共青田縣委舊址
浙江省青田縣中學青田縣甌江旅行社浙江青田縣化工廠
青田縣婦幼保健所青田縣上一海鞋業公司青田縣外貿皮革服裝廠
青田縣皮革工業公司青田縣臘口鎮皮革總廠浙江省青田縣交通旅行社
青田縣寶紳鞋業公司青田縣恆美鞋業有限公司青田縣榕江鞋業有限公司
青田縣疾病預防控製中心青田縣疾病預防中心青田縣第二人民醫院
青田縣工藝美術實業公司青田縣溫溪鎮工藝鞋楦廠青田縣泰奧鞋業有限公司
青田縣曼地亞紅豆杉專業合作社青田縣飲食服務公司貴都賓館青田縣大事利皮件鞋業有限公司
青田縣溫溪依得利鞋業有限公司浙江省青田縣意爾康鞋業有限公司青田縣溫溪鎮威豪斯鞋業有限公司
青田縣溫溪鎮豪邁鞋業有限公司浙江省青田縣宏達工藝品製造廠浙江省青田縣騰竜石雕工藝禮品廠
分類詳情
張開鶴城鎮張開船寮鎮張開山口鎮張開溫溪鎮張開東源鎮
張開北山鎮張開海口鎮張開臘口鎮張開高湖鎮張開石溪鄉
張開高市鄉張開方山鄉張開仁莊鎮張開章村鄉張開舒橋鄉
張開貴嶴鄉張開小舟山鄉張開禎埠鄉張開禎旺鄉張開萬山鄉
張開黃垟鄉張開季宅鄉張開海溪鄉張開巨浦鄉張開萬阜鄉
張開湯垟鄉張開吳坑鄉張開仁宮鄉張開章旦鄉張開阜山鄉
張開嶺根鄉張開黃洋鄉
石門洞森林公園溫溪古榕群太鶴山公園
清真禪寺千絲岩風景區石門洞風景區
青田縣王村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