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縣情概況 Jingning Shezu Zizhixian County | 景寧畲族自治縣位於浙江省西南部,北緯27°58′,東經119°38′。總面積1949.98平方千米。總人口18萬人(2004年)。屬麗水市,東鄰青田縣、文成縣,南銜泰順縣和福建省壽寧縣,西接慶元縣、竜泉市,北毗雲和縣,東北連麗水市。1990年人口17.3萬。漢族為主,有畲、藏、苗、彝、侗、黎6個少數民族。1984年10月,析雲和縣原景寧地域建立景寧畲族自治縣,是目前全國唯一的畲族自治縣。1997年轄5鎮、19鄉,有人口17.5萬人,其中畲族人口1.75萬人,占10%。縣人民政府駐鶴溪鎮前西路19號,郵編:323500。行政區劃代碼:331127。區號:0578。拼音:Jingning Shezu Zizhixian。
郵編:323500。代碼:331127。區號:0578
拼音:Jǐng Níng Shē Zú Zì Zhì Xiàn,Jingning Shezu Zizhixian
景寧畲族自治縣位於浙江省西南部,東經119°14′-119°58′、北緯27°39′-28°11′。東臨青田縣、文成縣,南銜泰順縣和福建省壽寧縣、西接慶元縣、竜泉市,北毗雲和縣,東北連蓮都區。總面積1949.98平方千米。總人口17.73萬人(2005年底)。
景寧畲族自治縣轄5個鎮、16個鄉:鶴溪鎮、英川鎮、渤海鎮、東坑鎮、沙灣鎮;九竜鄉、景南鄉、澄照鄉、毛垟鄉、秋爐鄉、大地鄉、梅岐鄉、鄭坑鄉、葛山鄉、大均鄉、梧桐鄉、大漈鄉、標溪鄉、傢地鄉、鸕鶿鄉、雁溪鄉。縣人民政府駐鶴溪鎮前西路19號。
1984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畲族自治縣。
地處浙南山地中部,洞宮山脈自西南嚮東北斜貫,峰巒聳立,千米以上山峰近800座。 | | (來源於景寧畲鄉網http://www.jnsxw.com)
畲鄉風情 畲族來源,學術界尚無定論。但普遍認為畲族是鳳凰山的土著居民。
"畲"字來歷甚古,原義火耕。南宋末年,史書出現"畲民""she人"(she與畲同音,意在山間搭棚居住)的族稱。《宋季三朝政要》稱閩、粵、贛交界地域的畲民武裝為"畲軍"。元代以後,"she民"、"畲徭"、"she徭"同時使用。清康熙、乾隆、同治《景寧縣志》均設"畲民"一目。民國18年(1929)夏,德國學者史圖博和上海同濟大學教師李化民到景寧畲鄉考察,撰寫了《浙江景寧縣敕木山畲民調查記》,對景寧畲族的族稱、姓氏、風土人情等作了介紹,也是研究民族學的史料。
畲民自稱"山哈",表明是外地遷往山裏的客戶。景寧漢族稱以"客傢人",畲族稱漢族為"民傢人"。解放前,由於民族歧視、壓迫,"畲客"二字常被用作侮辱性稱呼,有的畲民被迫更改、隱瞞自己的民族成份,畲族傢譜有"徭人"或"徭傢"的別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實行民族平等團结政策。1951年貫徹中央人民政府《關於處理帶有歧視或侮辱少數民族的稱謂、地名、碑碣、匾聯的指示》,畲民要求確定族稱。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於1953年8月派出以民族學專傢施聯珠為組長的畲族民族識別調查研究小組,在浙江省景寧縣東弄村、福建省羅源縣八井村、漳平縣山羊隔村作了為期3個月的畲民識別調查,寫出《浙江景寧縣東弄村畲民情況調查》等資料。1956年12月,國務院認定畲族為一個單一的少數民族,並確定族稱為畲族。
畲族族譜及民間相傳,廣東潮州市鳳凰山是畲族的發祥地,外省都是由鳳凰山遷徙而去,鳳凰山成了畲族崇拜祖先的聖地。粵、閩、浙、皖、贛等省畲族中有着"廣東路上有祖墳"的傳說。其始祖原居住深山,以狩獵為生,後不幸被"山羊"所傷,死於叢林中,葬在廣東潮州鳳凰山上。墓塋的具體方位是:"前至雷傢坊,後至觀星頂,左至會稽山,右至七賢洞"。而墓碑的題銘卻繁多,有"皇恩賜葬高王之墓"、"南山祖墓"、"高王之墓"等。
據鳳凰山鳳南區委負責同志告訴筆者,近年來,省外畲族群衆來信來訪,查詢祖墓近況,並表示願意資助款項,修葺祖墓,準備率衆來鳳凰山朝拜。本地畲族群衆確信這個傳說絶訛傳,於是掀起"尋根問祖"熱潮。施聯珠先生等1982年撰寫的《廣東潮安縣鳳凰山地畲族情況調查》中提及:據當地人士介紹,鳳凰山上有一口墳墓,中間有一塊碑,上寫"皇設(敕?)高王墓"(疑即竜麒王墓),兩旁有石旗桿,中間僅能容一條牛通過,萬峰山林場有位60多歲的老人韋棟,說他小時候放牛親眼見過此墓,但近一二年去找,因時隔已久,說不清在哪裏,沒有找到。
畲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福建、浙江、廣東、江西、安徽等省丘陵山區。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時,全國畲族有73萬人。畲族自稱“山哈”。對於畲族族源,學術界尚未定論,但普遍認為廣東潮州鳳凰山是畲族在宋代以前時期的聚居地。
浙江景寧畲族多為明初從福建遷來,景寧是畲族遷入浙江省的最早落腳點。景寧畲族自治縣成立於1984年,是目前全國唯一的畲族自治縣。畲漢人民由於長期交錯雜居,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有密切聯繫,畲族的生産生活水平與當地漢族日漸接近。衹是在語言、生活習俗和宗教信仰上,還保留有本民族的特點。
畲族文化豐富多彩,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有優美動人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粗獷樸實、奔放剛健的舞蹈,富有哲理的諺語,工藝精巧的刺綉編織等,尤以民歌為勝。解放前,民歌、傳說故事多口頭流傳,也有手抄本。解放後,經發掘整理,藝術水平提高。畲族自治縣建立後,文化活動內容更廣泛,形式更多樣。1984年8月省第一次畲族文化工作會議在景寧舉行。1987年6月,景寧畲族自治縣政府與省博物館聯合在杭州舉辦畲族文物展覽。1987、1990年,麗水電視臺先後攝製畲鄉專題片《畲鄉風情》、《畲鄉風》,在中央電視臺、浙江電視臺播放。1992年12月,首屆景寧畲鄉文化節在鶴溪鎮舉行,展現了豐富的畲族文化。
2009年3月28日,國傢文化部授予浙江景寧為中華民族藝術之鄉 | | 地形地質
景寧地處浙南山地中部,洞宮山脈自西南嚮東北斜貫,峰巒聳立,千米以上山峰近 800座。地形復雜,地勢由西南嚮東北漸傾。地貌以深切割山地為主,發源於洞宮山脈的甌江支流小溪,自西南嚮東北貫穿全境,將縣境分為南北兩部分,形成兩岸寬約124.6公裏的狹長帶,構成了"九山半水半分田"和"兩山夾一水,衆壑鬧飛流"的地貌格局。境內海拔高低懸殊,最高的大漈鄉海拔1020米,最低的陳村鄉海拔80米。
景寧屬華夏陸臺浙閩地質組成部分。出露地層單元以中生界侏羅係、白堊係、火山係為主,第四係不發育。自震旦以來,構造以上升為主,沒有巨厚的海相沉積。在歷次地殼運動中,以燕山運動最為深刻,曾發生多次火山活動,有深厚的火山岩(侏羅係)覆蓋層及穿插其間的侵入岩體(主要為燕山晚期各次侵入的花崗岩類)。凝灰岩與花崗岩的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96.57%,地質構造位於中國東南部新華夏係第二隆起帶南段,江山——紹興深大斷裂東南側的浙閩隆起區,新華夏係上虞——麗水——壽寧斷裂帶,竜泉——奉化地幔凹陷區,是全省地殼厚度最大的地域之一。
大漈上山頭:距景寧縣城60公裏,屬千米群峰間的高山盆地,主峰上山尖海拔1689米,景區海拔1060米,十裏平疇、幾彎碧水間,山丘起伏,有“九獅十三羊(洋)之說,千年古村落素稱“雲中桃源”。自然景觀有雪花潦絶景,“一水拍天”,高達百米,飛瀑似巨花噴雪,蔚為奇觀;陽崗寨懸崖峭壁,“如來掌”驚心動魄;銀坑洞幽深莫測,竜舌漈“竜舌噴珠”以及碼潛渡等,風光美不勝收。人文景觀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時思寺,完整保存宋元古建築風貌,還有古祠堂、古廊橋、歷史悠久的高山古村落和古樹林。其中,千年柳杉王胸徑4.47米,為全國之最。
敕木山:在縣城南6公裏,張春鄉西南隅。相傳古時山有湯夫人廟,南宋高宗遷都臨安時,湯女仙顯靈運棟梁貴木於朝,高宗大喜,降敕褒封産木之山為敕木山,因之得名。屬洞宮山脈,海拔1519米。面積約52平方公裏,主要由火山岩構成。
白雲山尖:海拔1601米,浙江省內第7高峰,山高林茂,氣候怡人,空氣純淨。登瞭望臺,可雄視浙閩兩省四縣。春季山花爛漫,兩千餘畝紅白杜鵑相映成趣。夏季涼風習習,各種什木緑葉生油,生機盎然。秋季野果酸、甜、苦、澀應有盡有源頭之水清涼甘暢,鼕季山頂白雪似棉,山腰十月陽春依舊。
氣候特點
景寧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鼕夏長,春秋短,熱量資源豐富。因地形復雜,海拔高度懸殊,氣候垂直差異明顯。
據縣氣象部門測計,縣城年平均氣溫17.5℃。其內海拔每升高100米,年平均氣溫約降低 0.59 ℃。100米以下的河𠔌地區 ,年平均氣溫18℃左右;200-300 米的丘陵地區,年平均氣溫17 ℃左右,400 -600 米的丘陵低山 區年平均氣溫 15--16 ℃左右 ,800--1000 米以上的地區年平均氣溫14-12℃左右。一月份為全年最冷月,月平均氣溫6.6 ℃ ;七月份為全年最熱月,月平均氣溫為27.7℃ ,縣域極端最低氣溫-8.3℃ ,一般年份極端最低氣溫為–3—-4℃,極端最高氣溫為40.5℃ ,一般年份為38℃左右。年平均無霜期為241天,最長259天,最短 230天,平均初霜期為11月中下旬,終霜期為3月份的上旬。年平均降水量為1542.7毫米 ,年日照時數1774.4小時 , 年太陽輻射量102.2千卡/平方釐米,年平均日照百分率僅為40%, 為全省日照時數最少的縣之一。
水文狀況
景寧畲族自治縣內有甌江、飛雲江兩大水係的發源地之一。處於浙南山區,流域範圍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全縣植被覆蓋較好,森林覆蓋率達85%以上,其水文性質也較好,但有以下四個特徵:一是水位漲落迅速。每遇暴雨,水位陡漲陡落。有較大的洪水,自起漲到峰頂不會超過10個小時。但洪峰滯留時間短,甚至轉瞬即退,長則達幾小時。落水1-2天便到常見水位。二是徑流量季節分配不均。雨季4、5、6三個月的徑流量約占徑流總量的50%。枯水季每年的11、12月至年的1月三個月僅占年總量的65%左右。三是徑流量年際變化大。豐水年徑流量要比枯水年徑流量大2-3倍。四是含沙量較小,水質好。江河水清撤見底,洪水來時纔較渾濁。暴雨期間輸沙率較大,鼕季少雨季節輸沙率可以零計算。由於流域內工業經濟欠發達,基本上沒有任何的人為工業污染,甌江、飛雲江兩大水係及許多小支流水質均達國傢一級飲用水標準。小溪、北溪集諸山之水匯入甌江、飛雲江。
飛雲江:在浙江省東南沿海,省內主要水係之一。在歷史上,江名曾隨縣名先後易改為安陽江、安國江、瑞安江。源出景寧畲族自治縣境洞宮山支脈赤木山南麓,南流經北溪、白鶴兩鄉,納大白坑後折東出東坑鄉,嚮南入泰順縣,至百丈鎮折東橫貫文成、瑞安兩縣市南部,在瑞安市城關鎮東南入東海。長176公裏,流域面積3731平方公裏,多年平均流量144立方米/秒。中、上遊經浙南山地,灘多流急,河床由塊石、卵石構成,水位暴漲暴落,屬山溪性河流;下遊入溫瑞平原,河寬水緩,河床為砂和淤泥覆蓋,受潮汐影響,河槽不穩定,造成巨大彎麯,並多沙洲。主要支流北岸有泗溪、玉泉溪、莒江溪等。水力資源豐富,已建林溪(南溪上遊)等多處水庫,水電站。
甌江:為浙江省第二大江,它位於浙江南部,古名慎江,曾名永嘉江、溫江。流域總的地勢是 西南高、東北低。甌江發源於慶元、竜泉兩縣市交界的百山祖鍋帽尖。西北流稱梅溪,至李 傢圩左納八都溪後稱竜泉溪,流經竜泉縣後左納大貴溪,進入緊水灘、石塘兩水庫,東北流 經玉溪水庫,至大港頭,左納鬆陰溪後稱大溪。至四都左匯宣平溪,至黃渡左納小安溪,至 古城左納好溪後,折東南流至青田縣船寮左納船寮溪,至湖邊右納小溪,之後始稱甌江。經青 田至溫州市江心嶼,水分南北二江,楠溪江從左岸匯入,其下遊江心有七都島分隔為兩支,至 竜灣匯合後東流,又有靈昆島分隔為兩汊,北汊經七裏黃華、岐頭註入溫州灣,南汊經蘭田 碼頭註入溫州灣,流域面積18 100平方公裏,河源至河口黃華岐頭全長384公裏,落差1 300米, 平均坡降3.4‰。
自然資源
土地類型豐富。根據2000年土地變更調查結果,全縣土地總面積193859.47公頃,其中已利用的土地面積為179076.14公頃,土地利用率為92.37%。其中:耕地14577.28公頃,占7.52%,人均0.084公頃。園地:2177.77公頃,占1.12%:林地:156788.58公頃,占80.88%;居民點及工礦用地:1357.74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7%;交通用地:674.48公頃,占0.35%;水域3415.82公頃,占1.76%;未利用土地14783.33刀公頃,占7.63%。耕地土質條件優越,利用價值較高,土壤結構好。全縣土壤種類有紅壤、黃壤、潮土、水稻土四個土類,十個亞類,二十七個土屬,五十二個土種。其分佈比例是:紅壤分佈在海拔75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含3個亞類,10個土種,占42.21%;潮土分佈在小溪兩岸的灘地,占0.38%:水稻土分佈在溪澗峽𠔌兩側不同海拔的山壟梯地上,占11.82%。
動植物資源豐富,以上標望東洋濕地保護區最為突出,全縣有植物178多科,691多屬,1552餘種。植被以馬尾鬆、杉木等會葉林為主,夾雜着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竹林,灌叢、草甸等。林相多種,其中有國傢重點保護植物伯樂樹、南方紅豆杉、鵝掌楸、福建柏、香果樹、銀杏、厚樸等30多種。野生動物有國傢一類保護動物黑麂、白頸長尾雉、雲豹、金雕、短尾猴等44種。全縣共有脊椎動物31目,78科,272種。其中:獸類8目,20科48;鳥類15目40科162;爬行類3目9科30;兩棲類2目5科18;魚類3目4科40多種。
礦産資源十分豐富。縣域內已發現或探明的礦種有:鐵、錳、鉛、鋒、銅、鉬、鎢、金、銀、葉臘石、瑩石、硫鐵、高嶺土、石英、紫砂、大理石、花崗岩等20餘種,産地100多處。其中:鉬礦的儲藏量占全省的首位,為本縣經濟發展提供物質基礎保證。
濕地資源豐富。人稱地球之腎的濕地,全縣境內有三個較為集中的高山濕地群,望東洋高山濕地、大仰湖濕地、仰天湖濕地,總共濕地面積約1200多畝。最為突出的望東洋高山濕地,海拔1230米,面積達600多畝,濕地內的江南愷木林屬省內罕見,絶無僅有,國內也屬鳳毛麟角。而以高山地濕地群為保護對象的保護區在省內至今仍是空白。 | | 景寧縣境西周屬越。春秋仍屬越地。
三國是屬臨海郡,隋開皇九年(589年)廢永嘉、臨海二郡,置處州設立括蒼縣(含景寧地域)。
明景泰三年(1452年)巡撫孫原員以“山𠔌險遠,礦徒嘯聚”為由始置景寧縣,屬處州府。清沿其製。
辛亥革命(1911年),屬處州軍政分府。
1914 年屬甌海道。
1927年直屬浙江省政府。
1935年9月屬浙江省第九行政督察區。
1948年4月,屬浙江省第六行政督察區 ,7月屬浙江省第七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12日景寧城解放,5月21日建立景寧縣人民政府,屬麗水專區。
1952年麗水專區撤銷 , 改屬溫州專區。
1960年並入麗水縣。
1962 年劃麗水縣原雲和縣、景寧縣轄地置雲和縣,屬溫州專區。
1963年5月麗水地區復設,轄雲和縣(含景寧)。
1984年6月30日經國務院批準以原景寧縣地域建立景寧畲族自治縣。
1985年4月22日,即畲族傳統的"三月三"節,縣人民政府在駐地鶴溪鎮舉行盛會,慶祝我國第一個畲族自治縣正式成立。 | | 惠明寺
惠明寺位於景寧縣敕木山亞峰惠明泉山上。建於唐鹹通二年(861),因惠明和尚而得名,清嘉慶十九年(1814)重建正殿,同治四年(1865)造後堂及左右軒,今僅存山門、石道及兩側殘墻,天井原正殿木門殘破,1982年後重建。據傳當年寺僧與畲民在寺院周圍闢地種茶。譽滿全球的“金奬惠明茶”即産於此。
時思寺
時思寺位於景寧縣大鄉,為宋元時期建築。建於宋紹興十年(1140)。相傳梅氏一六歲幼童守祖父墓,居廬三年,不離其側,宋高宗聞報,旌表其人為“孝童”,其廬為“時思院”。明洪武元年(1368)劉基書額“時思道場”,明宣德元年(1426)改院為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係漢式佈局建築群,占地面積1100平方米,為江南現存宋元時期主要建築,現為國傢級文保單位。
未到寺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株參天古樹,樹在寺外,樹前有一石碑,碑曰:柳杉王。走近樹旁,見樹有一洞,復入之,樹內有洞天,古樹中空,直通樹頂,內空可擺兩張八仙桌供人娛樂而有餘,幾十米的洞壁,全是焦炭,如一口深深的枯井能看到蒼穹,想是先前必遭不測,後問村民得知古樹是有1500年的樹齡被專傢鑒定為我國大柳杉之最的“柳杉王”,該樹高47米,胸徑達4.7米。 最早因遭遇雷擊而留下中洞的,後又因一頑童在樹洞內玩火,不慎將柳杉王點燃,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後在村民的全力撲救下纔得以熄滅。
寺門距柳杉王廿餘米,斜對着,略顯簡陋與小氣,上有一匾,書有“時思寺”三個金字。入門,一古柏橫亙道前,樹植右側道旁,桿卻斜靠在左側的圍墻之上,想是纍了,靠墻小憩吧。旁另有一古柏卻屹立,雖枝桿蒼虯,卻依然枝繁葉茂,樹蔭庇護着旁邊那靠墻休憩的古柏,這兩株古柏雖歷經千百年的風霜雪雨,卻依然攜手。
低處是僧人們念經講習之所,有大雄寶殿,彌勒佛殿等。入內,並無佛像。但依稀能感覺得到先前香煙繚繞,佛經聲聲。有一三層小樓格外引人註目,是這寺內惟一的多層建築了,樓成方形,各層有飛檐翹出,倒像是一座塔了。入樓內,有木梯可上,梯窄,樓更矮,梯頂有一橫梁,須低頭入廳,梯旁有一回廊,衹能側身過。入三樓有一穹頂,為六邊形,中間有一圓形孔,四周繪有祥雲,蓮花,一對鳳凰。 | | 紅軍遊擊戰
1935年4月初,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主力500餘人,在師長粟裕、政委劉英率領下,從慶元山丘轉戰景寧,展開遊擊戰爭。4月6日,陳挺率閩東紅軍獨立第二師突襲旺水,俘浙保一團兩班兵員,繼襲沙灣民團,繳獲步槍11支及浙保後勤物資及銀元8000餘圓;8日,嚮大地方向轉移,九時許,在馱洋坳陷入國民黨軍伏擊圈,激戰一天,殲國民黨軍10餘人,挺進師傷亡50餘人,次日下午5時紅軍分兩路衝出包圍圈,嚮官塘、洋坑、傢地方向撤離。 | | 從歷代看,宋明年代,景寧地域有進士22人,曾有巨卿名臣、儒林學士。景寧畲族自治縣志記載入的人物有52人,其中清代以前16人,如:北宋潘特竦,任尚書右司員外郎,縣人曾為潘特辣建三世科名坊。北宋後期潘翼,精通經史及天文地理,著《九域賦》、《星圖證驗》等,南宋名宦王十朋曾搜集其著作。明代潘琴殿試賜進士出身,為官29年,作《招鶴辭》,著《竹軒集》、《山居錄詠》,終年90歲,齒德俱尊,為東南重望,嘉靖年間,縣人建亞魁坊、進士坊、達尊坊紀念。宋紹興十五年進士湯思退,在同榜復中"博學宏詞"第一名,任參知政事,掌管軍機,官至岩僕射。曾罷相位,隆興元年(1163年),孝宗復用為相,九月,晉封岐國公。南宋名醫陳言,創立"三睏極一"學說,著《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一作《三因極一病源論粹》),載入《宋史》。解放戰爭時期葉仰高、梅師俞、嚴品端等。解放初期,有雷景三、潘仲俊以及現代葉桐、吳正等。
葉翥
葉翥(南宋建炎年間出生),字叔羽,浙江省景寧縣鶴溪鎮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任戶部長貳、吏部尚書、同知樞密院事等職。時會稽郡賦稅奇重,民不聊生。翥奏準減免絹三萬餘匹,民得稍寬。慶元二年(1196),自吏部尚書除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後以觀文殿學士辭官,賜爵衛國公。
李瑞陽
李瑞陽(1868—1934),字東升,景寧大均鄉大均村人。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自費留學日本宏文師範學院,受孫中山接見,接受民主主義革命教育,學成回景寧縣致力於教育救國運動。首任縣務本學堂長時,改革舊學製,開設算術、常識唱歌、體育、圖畫等新課。後任景寧縣教育科長,曾一度調任青田縣教育科長,並代理縣長。浙江巡撫使屈映光授以“熱心教育”奬匾。1922年,選任景寧縣第二屆議會議長,參與政事後,知種田之難,哀民生之艱,力主男女平等,恢復女子學校,並增設高級班,改稱景寧縣立女子小學校。曾立案審查全縣財糧賬目,廢除虛稅苛捐。晚年抱病在傢,仍致力於民衆利益,籌巨款修成美橋。調解鄉村糾紛,秉公據理,為衆所服。浙江省省長張載陽題贈“熱心公益”奬匾一方。病重之際,畲民聞訊,漏夜獵捕野豬,送豬肚入藥;村婦爭奉母乳;死後贈墓地安葬。
葉仰高
葉仰高(1880—1911年),我國早期武裝起義領導人,原名高鷹,字芝峰,清光緒六年(1880年),生於與北山張品毗鄰的景寧縣小順黃寮(過去屬青田)一個貧苦農傢。白幼聰穎,六歲能熟誦《三字經》,十一歲從長兄去青田八都入屏川義塾,在那裏住了五年,讀完四書五經,喜愛《左氏春秋》。十六歲喪父,其兄改館青田北山,葉仰高繼續求學,師從杜師預。這時青田從軍者甚多,葉仰高在這裏選定了棄文習武的道路,應募人軍營,後來人江南武備學堂,為報國救民,勤學苦練。
1906年東渡重洋,留學日本憲兵學校,加入光復會、中國同盟會。學成回國後,積極參加國民革命,經常在上海、廣州、黑竜江等地組織革命活動。辛亥武昌起義,葉仰高返浙策動響應;光復浙江時,參加敢死隊。浙江軍政府成立後,歷任司令部執法官,尚武隊管帶(營長),浙軍第八十一標管帶。1911年11月,“江浙滬聯軍’’組成,被任命為聯軍司令部參謀。11月28日在光復南京,攻剋天堡城的戰役中,葉仰高任敢死隊參謀,第二支隊隊長,在關鍵的戰鬥中置個人生死於度外,身先士卒,壯烈犧牲,年僅三十二歲。
南京政府成立後,大總統孫中山下令在天堡城建立“辛亥革命聯軍陣亡軍士紀念碑”、“浙軍紀功塔”,葉仰高均名列首位,孫中山曾賜吊祭。天堡城攻下後,浙軍司令官朱瑞下令,凡原籍浙江之陣亡者,均運回杭州,塋葬於西湖之南高峰,並立碑勒名紀念,碑上第一名即葉仰高。在1981年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紀念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將“南京陣亡將士墓”遷到杭州竜井附近的南天竺下,葉仰高英名列墓碑第一位。
潘特竦
潘特竦(北宋元豐至元佑年間出生),字廷立,浙江省景寧畲族自治縣鶴溪村人。為人質實端重,存心仁厚。北宋大觀三年(1109年)中進士。宣和年間(1119年--1125年)授國子學正,並負訓導之責,著《辟雍賦》顯名。同僚秦檜敬而懷嫉,尊之為兄。檜居權後,為其下屬,輒有匡益之言,後升大理寺少卿,主管復審奏劾並疑獄大案,賞不徇所私,罰必當於理,宥恕刑獄,甚得民心。後任尚書右司員外郎,為朝廷草製誥命,欽賜三品緋服,褒以“言顧其行”。縣人曾為潘特竦建三世科名坊。
雷景三
雷景三(1904—1951),景寧北溪鄉(今東坑鎮)大張坑村人。畲族。自幼勤勞耕作,上山打獵。1942年,中共青(田)景(寧)麗(水)中心縣委在景寧縣東坑區開闢工作時,加入中國共産黨。不久,因叛徒出賣,黨組織受破壞,堅持在畲鄉開展鬥爭,發展黨組織。1946年,組織武裝民兵隊,站崗放哨,偵察敵情,破壞電訊設施,切斷敵人通訊聯絡,配合遊擊隊打擊敵人。1949年3月,配合遊擊隊攻打景寧、文成兩縣交界的梅岐炮臺,迫使敵軍撤離據點。同年5月,帶領民兵追擊國民黨潰退敗兵,繳獲機槍一挺、步槍12支。5月12日,配合遊擊隊解放景寧縣城。1950年,帶領村民兵隊,配合部隊殲滅劉志昌股匪,麗水軍分區奬給“剿匪模範民兵隊”錦旗。解放後歷任村黨支部書記、鄉總支書記、鄉長等職,當選為縣第一、二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常務委員、副主席。1951年8月正準備去參加全國民兵模範代表大會和國慶觀禮時,因病逝世。
柳景元
柳景元(1884年--1959年),字會貞,浙江省景寧畲族自治縣沙灣村人。清光緒十七年(1901年)考取稟生;三十一年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入光復會;三十四年,與柳景陶、柳橋鴻、柳蔭鳳共四人創辦沙灣公立兩等小學堂。民國7年(1918年),當選浙江省議會議員,執教於省立十一中學,旋任景寧縣教育局長。22年,總撰《景寧縣續志》,復執教溫州中學、稽山中學、景寧簡易師範學校。抗日戰爭時期,設傢館課子弟,授古文。抗戰勝利後,應浙江省通志館館長餘紹宋之聘,駐館采編二年。1947年擔任沙灣小學校長二年。1950年受景寧縣人民政府之邀,參加景寧縣首屆人民代表會議,並當選為常務委員會會員。1959年病逝,享年76歲。
劉斌發
劉斌發(1915--1993)別名品煌,因黨的秘密工作需要,曾用化名,浙江省文成縣濟下村人。民國20年(1931)接受中國共産黨組織的教育,成為培養對象;25年加入中國共産黨的組織;28年,脫離生産,正式入伍,擔任黨的工作員。以後,時以貨郎擔為掩護,時以中草藥行醫,在泰順、景寧邊界山區秘密進行黨的工作。35年初,擔任中共青(田)景(寧)麗(水)縣委景寧、泰順邊界特派員,工作基點放在景寧東坑區,使這裏曾經遭受嚴重破壞的黨組織迅速恢復活動,並建立與福建省壽寧縣黨組織聯繫的地下交通綫,廣交貧苦農民特別是畲族朋友,深入山村,同吃同住。同時,能靈活運用黨的統一戰綫策略,團结了大批農村教師、知識青年和地方紳士,一些鄉長、保長也受教育感化,使工作地區不斷鞏固擴大,黨的友人不斷增多。同年10月,擔任中共東坑區委書記後,在智襲東坑區公所、收繳上標民團槍械和水筧嶴伏擊“剿匪”軍隊戰鬥中,既當指揮員,又當戰鬥員,使每次戰鬥都獲全勝。38年元旦,一晝夜發動民兵1012人,配合浙南遊擊縱隊強攻景寧縣城,雖未攻剋,但擴大了黨的政治影響,使國民黨軍警震驚、固守孤城。同年5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景寧縣城後,劉斌發即率幹部、民兵進城,宣佈景寧解放。上級組織宣佈劉斌發擔任中共景寧縣委書記、縣長後,在建立人民政權的同時,領導農民迅速恢復生産和社會秩序,配合軍隊清剿土匪,開展土地改革和農民互助合作運動,卓有建樹,深受景寧人民愛戴。1953年9月,因工作調動離開景寧。離休後雖長期患病,但他不忘記景寧人民的友情,1984年應邀抱病參加景寧畲族自治縣成立慶典活動。1993年3月逝世。 | 行政區劃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景寧畲族自治縣轄5個鎮、19個鄉:鶴溪鎮、英川鎮、渤海鎮、東坑鎮、沙灣鎮;外捨鄉、大順鄉、陳村鄉、景南鄉、澄照鄉、毛垟鄉、秋爐鄉、大地鄉、梅岐鄉、鄭坑鄉、葛山鄉、金鐘鄉、大均鄉、梧桐鄉、大漈鄉、標溪鄉、傢地鄉、鸕鶿鄉、雁溪鄉。
2000年,景寧畲族自治縣轄5個鎮、19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53011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鶴溪鎮 37481 渤海鎮 6861 東坑鎮 8082 英川鎮 12705 沙灣鎮 13683 外捨鄉 4316 大均鄉 3168 澄照鄉 5213 梅歧鄉 2934 金鐘鄉 4218 鄭坑鄉 2144 大順鄉 4516 陳村鄉 4902 大儉鄉 2927 景南鄉 4243 雁溪鄉 3115 葛山鄉 3748 鸕鶿鄉 4888 梧桐鄉 4541 標溪鄉 3530 毛垟鄉 3944 秋爐鄉 4300 大地鄉 5479 傢地鄉 2073
2002年,因建英川電站,撤銷木耳口村,建木岱口村。
2002年,景寧畲族自治縣轄5個鎮、19個鄉,4個社區、4個居民區、283個行政村:鶴溪鎮、英川鎮、渤海鎮、東坑鎮、沙灣鎮、 外捨鄉、大順鄉、陳村鄉、景南鄉、澄照鄉、毛垟鄉、秋爐鄉、大地鄉、梅岐鄉、鄭坑鄉、 葛山鄉、金鐘鄉、大均鄉、梧桐鄉、大際鄉、標溪鄉、傢地鄉、鸕鶿鄉、雁溪鄉。
2003年3月10日,景寧畲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嚮縣人大常委會提請審議《關於灘坑電站景寧庫區鄉鎮區劃調整和復建方案的議案》(景政發〔2003〕5號):一、撤銷外捨鄉、金鐘鄉,兩鄉之域並入鶴溪鎮。鶴溪鎮現總面積108.6平方公裏,轄4個社區,17個行政村25869人。鶴溪鎮容並外捨鄉、金鐘鄉後,總面積擴大到292.9平方公裏,轄4個社區,37個行政村,人口增至32983人。二、撤銷渤海鎮、大順鄉、陳村鄉,復建新渤海鎮、九竜鄉。分割現渤海鎮,以其庫南、庫北之域為基礎,分別與大順鄉、陳村鄉庫南、庫北之地合併,復建新的渤海鎮和九竜鄉。(1)渤海鎮:位於縣境東北,灘坑電站水庫之南。所管轄區域以現渤海鎮水庫以南未淹地域為基礎,合併大順鄉、陳村鄉水庫以南未淹地域。總面積109.6平方公裏,轄14個行政村9314人,鎮政府駐地為現渤海鎮鮑山頭村。(2)九竜鄉:位於縣境東北,灘坑電站水庫之北。所管轄區域以現渤海鎮水庫以北未淹地域為基礎,合併大順鄉、陳村鄉水庫以北未淹地域。總面積204平方公裏,轄21個行政村7159人,鄉政府駐地現大順鄉新長汀行政村。 | | 景寧人口沿小溪地帶稠密,南部山區相對較稀。民國5年(191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52人;21年增至61人,35年減為48人。1953、1964、1982年三次全國人口普查時、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分別為48、54、82人。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查,每平方公裏增至89人。其中:縣城鶴溪鎮每平方公裏659人,其他鄉鎮以英川鎮最高,每平方公裏278人;北溪鄉最低,每平方公裏37人。1949年城鎮人口2555人,占總人口2.7%。1984設縣時,城鎮人口增至9930人;1992年達到72578人,占總人口42%。(《景寧畲族自治縣志》捲三·人口)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景寧159914人口中,漢族人口143890人,占總人口89.98%;畲族人口16020人,占總人口10.02%,另有苗族4人。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景寧有漢、畲、苗、藏、彝、回、侗、黎8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155648人,占總人口89.95%;少數民族共17387人,占總人口10.05%,其中畲族人口17378人,占總人口10.04%。(《景寧畲族自治縣志》捲三·人口)民國29年(1940),景寧人口118204人,識字8814人,占總人口7.46%。其中:在校生5320,占總人口4.5%;各種程度畢業生:小學1563人,中學218人,大專11人,其他1702人,依次占總人口1.32%,0.18%,0.01%,82.51%。不識字者109390人,占總人口92.54%,其中文盲97528人,占總人口82.51%。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和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相比,景寧每萬人擁有各種文化程度人數:大專以上由9人增至43人;高中由290人增為470人;初中由1126人增至1807人,小學由3973人增至4880人,文盲、半文盲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由26.39%降至16.66%。 | 經濟發展 Economic development |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特別是建立畲族自治縣以後,景寧畲漢兩族人民緊緊圍繞脫貧致富奔小康目標,同心同德,艱苦創業,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較快發展。從1984年到1997年,按當年價計算, 全縣國內生産總值從4681萬元增至61964萬元;工農業總産值,從5211萬元增至100966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額,從231萬元增至16547萬元,增長7.06倍;對外貿易收購總額,從174萬元增至12840萬元,增長72.8倍;財政收入從254萬元增至4032萬元,增長14.9倍;金融係統年末存貸款餘額,分別從1672萬元增至38404萬元,從1027萬元增至25784萬元,增長了24倍。景寧曾是浙江省三個國傢重點扶持的貧睏縣之一,1997年底實現基本脫貧。 | | 景寧縣內52省道雲壽綫景泰公路景寧段,三梅公路王木坑至梅歧段續建工程18.3公裏,鄭坑鄉道拓寬改建16.5公裏,葛山鄉道油路面工程13公裏,52省道雲景一級公路建設工程13.887公裏,其中景寧境內6.6公裏,慶景青公路灘坑庫區復建工程。該工程景寧段(大均至青田縣界白銀隧道)61.46公裏,連同九竜鎮支綫3.6公裏,共計需建二級公路65公裏。 | | 草魚塘公園
草魚塘公園距景寧縣城23公裏,總面積1066.67公頃,公園內群峰拱秀,溝壑縱橫,天地蒼蒼,氣候涼爽,豐草緑溽爭茂,佳木蔥蘢竟秀,堪稱“世外桃源”、“清涼世界”、“緑色明珠”。1995年被省局批準的省級森林公園,1999年完成公園整體規劃,2002年被批準為國傢AA級旅遊區;公園海拔在800~1500米之間,具有明顯的山地森林氣候特點,公園內動植物資源豐富,品種多樣,森林覆蓋率為97.3%。有全省面積最大的柏樹林;有50多種世界上珍稀柏樹種,有陸生野生脊椎動物32目83科9319種,其中有雲豹、黃腹角雉等40餘種國傢重點保護動物,公園內景觀豐富,風光秀麗,以摩岩石刻、流雲飛霧、三跌澗、杜鵑坡、湯夫人廟等為特色,融人文史跡與山林野趣為一體,可開展觀光旅遊、健身娛樂、科研教育、宗教朝拜等生態旅遊項目。
封金山
封金山位於距景寧縣城7公裏的金丘村,是南宋畲民遷來景寧的聚居地,是藍姓畲民入浙的最早發祥地。因當年墾地掘得黃金數斤,故被冠以畲族傳說中的“桃花源”—封金山。畲族風情藴藏豐富,婚俗演繹活潑風趣,畲族文物保留衆多,還有斜瀑、石磯、仙凡隔神牛石、升仙臺、觀音送子、石林等奇峽瀑布、溪流石磯和怪石等景觀。著名畫傢吳山明先生曾欣然題款:“封金山”。 | | 景寧特産豐富,歷史悠久。惠明茶,唐大中年間鹹通二年(861)惠明和尚在惠明寺周圍栽植茶樹,明成化十八年(1482),惠明茶列為貢品,年貢芽茶二斤。迄今已有1100年的種植歷史。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為慶祝巴拿馬運河通航而舉行的萬國博覽會上,與貴州茅臺同時獲得金奬。香菇,據食用菌專傢張壽橙、賴敏易編著的《中國香菇載培歷史與文化》記載,香菇栽培源自中國浙江竜泉、慶元、景寧三縣連成一片的以創始人吳三公住地竜岩村為中心的1300平方公裏的菇民區。竜、慶、景三縣還世代傳頌香菇是皇封專利。清道光19年(1839年),在景寧包坑口,建菇神廟,每年農歷七月十三日起連續十天為菇神香期,延續至今。黑木耳、厚樸、茯苓等三種為浙江省的重點基地之一。
景寧惠明茶
據《景寧縣志》記載:唐大中年間(847-859),景寧已種植茶樹。鹹通二年(861),惠明和尚建寺於南泉山(今鶴溪鎮惠明寺村,寺因僧名,村以寺名),並在寺周圍栽植茶樹。此處所産茶葉品質優異,亦因僧名稱惠明茶,迄今已有1100餘年的種植歷史。現在寺右尚有一株古茶。此茶葉芽乳白帶淡黃,衝泡後又呈白色,色、香、味俱佳,人稱“白茶”、“仙茶”“蘭花茶”。
明成化十八年(1482),惠明茶列為貢品,年貢芽茶兩斤。專傢測定,惠明茶一般年景含遊離氨基酸2.5-3.5%,高的年份達3.5-4.5%,甜鮮味遊離氨基酸占總量75-90%,酸苦味占總量10-25%,脂型兒茶比例高,衝泡後有蘭花香味,水果甜味,還有“一杯鮮,二杯濃,三杯甘又醇,四杯五杯茶韻猶存”的特點。民國4年(1915),由惠明寺村畲族婦女雷陳女炒製的惠明茶,被送到美國舊金山舉行的,為慶祝巴拿馬運河開通而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因品質特優,被認定為茶中珍品,榮獲金質奬章和一等證書。惜在民國年間,一直處於農戶零星栽植、粗放製作狀態,僅為畲民兌換些許????布,沒有形成商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重視地方傳統名優特産的恢復和發展,從經濟、技術上大力扶持惠明茶生産。1978年,《中國新聞》、《人民畫報》、《民族畫報》、浙江電視臺、《浙江日報》等傳播媒介嚮國內外介紹金奬惠明茶。中國茶葉研究所、浙江農業大學、 省農業廳有關教授、專傢通過現場考察調查,一致贊譽惠明茶“茶條肥壯緊結,色澤翠緑,銀毫顯露,湯色清澈明淨,旗槍朵朵相列,滋味甘鮮爽口,形色味俱佳”,評為省優質一等名茶,載入《中國名茶》。1982年,在長沙舉行的全國名茶評選會上,惠明茶 名列全國32種名茶前茅,國傢商業部頒發榮譽證書。1986年,列入國傢農業部名特優商品基地建設項目,再次評為全國名茶。1991年,在國傢旅遊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舉辦的國際茶文化節上,又評為“文化名茶”,獲“名茶新秀”稱號和榮譽證書、奬牌。
金鐘雪梨
金鐘雪梨産於景寧縣金鐘鄉,有300多年的栽培歷史。曾以“香盈齒頰如蜜、皮薄肉細品質上”聞名於世。香甜可口,消暑化痰,頗有潤肺止咳、生津通便之功效,是老少咸宜的補益果品。
仙姑特早蜜桔
仙姑特早蜜桔産於景寧境內甌江支流小溪沿岸。由於沿溪一帶土壤肥沃,有得天獨厚栽培柑桔小氣候,品質和風味遂迥異於其他桔類而獨樹一幟,果實色澤深濃,大小勻稱,風味頗佳,1991年被評為全省柑桔一等奬。
厚樸
厚樸為國傢統一管理的4種名貴藥材之一。景寧是全國木本藥材厚樸最大的生産基地,厚樸年産量達5千多擔,約占全國總産量的30%。厚樸是木蘭科落葉喬木,厚樸皮、花入藥,有健胃、解暑、理氣、止吐、止痛、鎮咳功效。景寧山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這裏出産的厚樸皮厚、油多、香味濃,更有獨特的藥效。
北鼕蟲夏草
野生鼕蟲夏草(Cordyceps sinensis Sacc)主産於我國青藏、雲貴高原等海拔3000~5000米高原地帶。據《本草綱目》和《中國藥典》記載,蟲草味甘性平,具有鎮定、抗菌、降壓的功效;食用可促進消化,調節機體機能,增強人體多種抵抗能力,是一種極為理想的溫性滋補劑;可用於治療肺結核、老人畏寒、咳嗽、衰弱、産婦和老人貧血、遺精陽痿、自汗盜汗、腰膝酸痛、神經衰弱、病後久虛咳血吐血、慢性腎炎等疾病。 北鼕蟲夏草,又稱蛹蟲草,北蟲草,研究證明,其食用和藥用價值與天然蟲草十分相似,是天然蟲草的最佳代替品。 經中國中醫院中醫研究所檢測,北鼕蟲草中特殊的化學成分中,蟲草酸、蟲草多糖的含量與鼕蟲夏草相近。但SOD和蟲草素的含量分別高出鼕蟲夏草3倍和5倍。
北鼕蟲夏草産於景寧縣,北鼕蟲夏草燉鴨是當地的一道特色菜,不僅味道好,而且食補全家。
靈芝
靈芝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吉祥、富貴、美好、長壽的象徵,有“仙草”、“長生不老藥”之稱,靈芝為多孔菌科植物,中華傳統醫學長期以來一直視為滋補強壯、固本扶正的珍貴中草藥。民間傳說靈芝有起死回生、長生不老之功效。兩千年前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中將靈芝列為上品,認為“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明朝李時珍編著的《本草綱目》中記載:靈芝味苦、平、無毒、益心氣、活血,入心充血,助心充脈,安神,益肺氣,補肝氣,補中,智慧,好顔色,利關節,堅筋骨,祛痰,健胃。
景寧作為華東地區唯一的自治縣,也是全國唯一的畲族自治縣——景寧畲族自治縣。境內山多地少,空氣清新,無工業污染,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鼕夏長、春秋短,熱量資源豐富,全縣森林覆蓋率在85%以上,其水文、水質條件較好,是靈芝種植的理想産地。 | | 竜鳳呈樣
“竜風呈樣”是景寧縣畲族一道別具風格的傳統名菜。“竜風呈樣”是一種象徵性的菜名,畲族人民的祖先創造這道菜時,取閤家平安,吉祥如意的意思。
主要原料,取童子雞一隻(懷蛋小母雞最佳),剖腹出內藏,洗淨。活蛇一隻(一斤半至二斤)剝皮去內藏,切頭去尾留中間,再切成一寸左右節塊,但要一塊塊連接成條狀。先將童子雞和蛇肉塊放在滾沸的開水鍋內旺火煮二三分鐘取出,蛇肉圈放湯碗底,全雞蹲放蛇肉上,周圍鋪放香菇、淡菜幹、生薑片,加味精、食????等調味品,放入蒸籠旺火蒸一小時,加入三小杯老酒即可上席。
此道佳餚雞、蛇湯汁溶合,配以香菇、淡菜幹等自然香味,芳香四溢,誘人口饞。童子雞有滋補養身,蛇可清熱解毒,平肝安神,食之有排毒養顔健身之功效。
畲族粽子
畲族粽子,民間稱牯角。用箬葉將糯米包成四角。再用竜草捆紮,十個一串,有的人傢還要在包粽子時加菜、肉、紅棗等做餡。煮粽常用灰鹼水,粽子煮好後,色黃氣香,可存放半月。
烏米飯
農歷三月三是畲族的烏飯節。每逢節日,福建十邑地區畲民便出門踏青,採集烏稔葉,蒸煮烏米飯,祭祀祖先。
傳說唐高宗時,畲族有人叫雷萬興的英雄,領導畲民反抗壓迫。有一年,他們被官兵圍困在深山裏,糧食斷絶,處境艱難。當時地凍天寒,野外衹有一種烏稔的植物,落葉後枝上仍挂着一串串珍珠般的甜果。雷萬興嘗後,感到非常香甜,便馬上傳令大量摘食,軍糧解决了,畲軍最後突圍成功,取得了勝利。販年後的一個農歷三月三,雷萬興想起在深山中吃過的甜果,便吩咐士兵上山采摘,但當烏稔樹剛長出緑葉,士兵衹好采些樹葉與糯米一起煮。雷萬興食後,覺得芳香溢人,食欲大增,就下國蒸食工傳到了老百姓中去了。以後,為了紀念雷萬興領導畲軍反抗官兵的勝利,便在三月初三這天,采餞稔葉蒸米飯。
烏米飯的製作方法:采摘烏稔樹葉,洗淨,放入清水中煮沸,撈掉樹葉。然後,將糯米浸在烏稔湯汁中,浸泡9小時後撈出,放到蒸籠裏蒸煮,即可食用。 | | 景寧畲族自治縣位於浙江省西南部,北緯27°58′,東經119°38′。總面積1949.98平方千米。總人口18萬人(2004年)。屬麗水市,東鄰青田縣、文成縣,南銜泰順縣和福建省壽寧縣,西接慶元縣、竜泉市,北毗雲和縣,東北連麗水市。1990年人口17.3萬。漢族為主,有畲、藏、苗、彝、侗、黎6個少數民族。1984年10月,析雲和縣原景寧地域建立景寧畲族自治縣,是目前全國唯一的畲族自治縣。1997年轄5鎮、19鄉,有人口17.5萬人,其中畲族人口1.75萬人,占10%。縣人民政府駐鶴溪鎮前西路19號,郵編:323500。行政區劃代碼:331127。區號:0578。拼音:Jingning Shezu Zizhixian。 | | - n.: Jingning Shezu Zizhixian County
| | 景寧畲族 | | | | 景寧畲族自治縣志 | 《景寧畲族自治縣地名志》 | 《景寧畲族自治縣志》 | 景寧畲族自治縣農村信用社 | 景寧畲族自治縣衛生監督所 | 景寧畲族自治縣自治條例 | 景寧畲族自治縣地名志 | 景寧畲族自治縣旅行社 | 景寧畲族自治縣紡織器材廠 | 景寧畲族自治縣工藝製品廠 | 景寧畲族自治縣景溪工藝廠 | 景寧畲族自治縣恆達工藝廠 | 景寧畲族自治縣人民醫院 | 景寧畲族自治縣職業高級中學 | 景寧畲族自治縣第二實驗小學 | 景寧畲族自治縣第一實驗小學 | 景寧畲族自治縣放心店商品配送中心 | 景寧畲族自治縣義務教育學校績效工資實施辦法 | 景寧畲族自治縣惠明茶業有限公司 | 景寧畲族自治縣景南鄉紡織器材廠 | 景寧畲族自治縣民族竹木工藝廠 | 景寧畲族自治縣福達工藝總廠 | 景寧畲族自治縣白鶴竹木製品工藝廠 | 景寧畲族自治縣疾病預防控製中心 | |
| | 鶴溪鎮 | 渤海鎮 | 標溪鄉 | 陳村鄉 | 大均鄉 | 葛山鄉 | 外捨鄉 | 英川鎮 | 東坑鎮 | 大地鄉 | 鸕鶿鄉 | 沙灣鎮 | 九竜鄉 | 澄照鄉 | 大順鄉 | 傢地鄉 | 金鐘鄉 | 景南鄉 | 毛垟鄉 | 秋爐鄉 | 梧桐鄉 | 雁溪鄉 | 鄭坑鄉 | 大漈鄉 | 梅岐鄉 | 大際鄉 | 毛洋鄉 | |
大漷 | 景寧草塘景區森林公園 | 景寧大均“畲鄉之窗” | 封金山景區 | 景寧畲族景區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