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烏鎮鎮烏鎮地處桐鄉市北端,南距梧桐鎮13公裏。總面積32.8平方公裏,其中鎮區面積3.5平方公裏。民國以前為兩省(江、浙)三府(蘇、嘉、湖)七縣(桐鄉、崇德、秀水、烏程、歸安、吳江、震澤)錯壤之地,歷來為軍事要地和交通咽喉。烏鎮為現代文學巨匠茅盾(瀋雁冰)故鄉。茅盾故居位於觀前街,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烏鎮鎮確定為桐鄉市古鎮保護與旅遊開發重點鎮。
西臨湖州市,北界江蘇吳江縣,為二省三市交界之處。陸上交通有縣級公路姚震綫貫穿鎮區,經姚震公路可與省道????湖公路、國道320公路、318公路、滬杭高速公路相銜接。烏鎮距桐鄉市區13公裏,距周圍嘉興、湖州、吳江三市分別為27公裏 、45公裏和60公裏,距杭州 、蘇州均為80公裏,距上海140公裏。
到烏鎮鎮可經滬杭高速公路、320國道 、318公路到桐鄉,再從桐鄉到烏鎮,也可經滬寧、杭寧到烏鎮。桐鄉自早上7:00-17:00每隔15分鐘就有一班中巴車到烏鎮鎮,交通十分便利,烏鎮鎮內主要以人力三輪車和出租車為主,景區內交通主要有手搖遊船和觀光車等。 |
|
鎮古名烏戍。秦時分稱烏墩、青墩。烏鎮之稱,始見於唐鹹通十三年(872)朱洪《索靖明王廟碑文》。北宋政和元年(1111),有烏墩鎮、青墩鎮之稱(《中國歷史地圖集》捲六)。南宋時,烏鎮、青鎮之名,屢見於文獻。自宋歷各代至民國,均兩鎮分隸。民國時,烏鎮屬吳興,青鎮隸桐鄉。1950年5月,烏鎮劃歸桐鄉縣,兩鎮合一,稱烏鎮鎮。1951年5月,為縣直屬鎮。1958年10月,屬烏鎮公社烏鎮管理區。1959年6月,復為建製鎮。“文革”期間,曾一度改名紅鎮,不久復稱烏鎮。1985年6月,烏鎮鄉並入烏鎮鎮,實行鎮管村體製。1998年10月,撤銷民興鄉建製,並入烏鎮鎮。
2000年,烏鎮鎮轄白馬墩、分水墩、碓坊橋、浮瀾橋、陳莊、虹橋、南莊橋、橫港、西浜、彭傢、陳傢、漁業12個村委會。民合鄉轄雙塔、顔傢、民合、浙月、新翁、五星5個村委會。
2001年,撤銷民合鄉建製,並入烏鎮鎮。烏鎮鎮轄18村、9居,駐鳳仙路。2002年7月11日,桐民94號,烏鎮鎮撤銷東大街、常新街居民委員會,建立東苑社區居民委員會,撤銷南大街、常豐街、鳳仙街居民委員會,建立南宮社區居民委員會,撤銷常春街、常慶街、西大街、北大街居民委員會,建立銀杏社區居民委員會。 |
|
烏鎮鎮轄東苑、南宮、銀杏3個社區,白馬墩、分水墩、碓坊橋、浮瀾橋、陳莊、虹橋、南莊橋、橫港、西浜、彭傢、陳傢、漁業、雙塔、顔傢、民合、浙月、新翁、五星18個村委會。 |
|
1980年8月,烏鎮自來水廠建成,鎮上始有自來水。
1983年10月,鎮計劃生育工作分別獲得省級和全國先進集體榮譽。
1984年8月,省青少年舉重比賽在烏鎮鎮舉行,歷時一周;烏鎮鄉評為省緑化先進單位。
1985年6月4日,桐鄉至烏鎮公路正式通車。
1986年7月4日,中共桐鄉縣委、縣人民政府在烏鎮鎮召開紀念茅盾誕辰九十周年大會;9月,烏鎮鎮列為省對外開放重點衛星鎮。
1988年9月25日,日、美、蘇、英、法、意等八國駐滬總領事、領事、參贊等25人,來烏鎮參觀茅盾故居。
1989年4月9日,民革中央副主席賈亦斌來烏鎮鎮故地重遊。
1990年2月,陳莊村地面水廠建成供水,此係瑞士聯邦水資源和水污染控製研究所在我國推廣的兩個示範點之一;5月,省委書記李澤民來烏鎮鎮視察;9月,有綫電視站第一期工程開通使用;是年,烏鎮鎮被評為嘉興市鄉鎮企業先進鄉鎮,鎮文化站獲全國先進文化站稱號。
1991年,烏鎮鎮列為浙江省歷史文化名鎮。
1993年4月10日,投資上千萬元的福利造紙廠建成投産。
1995年10月,在全國土地管理“三無”鄉(鎮)活動中被評為模範鄉(鎮)。
1997年6月26日,嘉興市首傢戒毒所在烏鎮康慈醫院挂牌開設。
1998年6月7日,陳莊現代農業示範園區通過市級驗收。 |
|
升格為省級衛生鎮
1998年,鎮黨委、人民政府進一步發動全鎮人民,積極開展衛生運動。各項創衛投入293.5萬元。全年廣播電視開辦衛生專欄145期;驗審353戶食品生産經營戶,衛生許可證和健康證持證率100%;中小學健康教育開課率100%;城鎮居民自來水普及率達99.8%。年底通過省愛衛會驗收,升格為省級衛生鎮。
勃興的烏鎮養鴨業
1984年,紅光村養鴨戶開始飼養鴨群。1985年全鎮飼養量23.6萬羽。1988年,出現養鴨史上第一個高峰,有養殖戶1070戶,飼養量達95萬羽,産蛋877噸。1994年,出現第二個高峰,全年飼養量279.8萬羽,産蛋5504噸。1998年,出欄114萬羽,年終存欄53萬多羽,年産蛋4102噸。
一方名産——姑嫂餅和三珍齋醬鴨
姑嫂餅比棋子略大,油而不膩,酥而不散,既香又糯,甜中帶鹹,特別可口;三珍齋醬鴨色澤醬紅,造型美觀,鮮嫩可口,香味純正。兩者都是享譽百年的傳統名産,馳譽遐邇,1987年曾雙雙榮獲省商業廳“玉兔奬”。
一方聞人——鐘山隱
鐘山隱,潛心於竹刻藝術,擅作臂擱,1977年迄今,作品被北京榮寶齋陸續收展,並銷往國外。1998年被評為省工藝美術大師,副省長葉榮寶為其頒奬,是桐鄉市唯一獲此殊榮的民間藝人。
一方勝跡——茅盾紀念館
桐鄉市茅盾紀念館是以茅盾故居和茅盾童年母校——立志書院為主體的紀念性博物館。建築面積1731.5平方米,1983年8月籌備,翌年初開始修復,1985年7月落成開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陳雲親筆題寫匾額。開館之際,文化部副部長周巍峙專程從北京趕來揭幕。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年來共接待參觀者40餘萬人次。其中來自15個國傢和地區的境外參觀者1012人。國務委員康世恩、李鐵映,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慕華等黨和國傢領導人先後莅臨參觀。 |
|
皮影戲館
皮影戲是一種用燈光把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照射在白色的影幕上,配合音樂、唱白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形式;而皮影戲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場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間藝人用手工,刀雕彩繪而成的皮製品,故稱之為皮影。皮影藝術,是我國民間工藝美術與戲麯巧妙結合而成的獨特藝術品種,是中華民族藝術殿堂裏不可或缺的一顆精巧的明珠。
它起源於何時,因文獻不足,無法考證。可確定的是最遲在北宋時,皮影戲已極成熟,在傳統戲麯表演尚未發展成熟之時,宋代的皮影戲已能表演完整、生動的三國故事,如《東京夢華錄》,《夢梁錄》,《武林舊事》等,都述及宋代皮影戲的盛況。皮影戲製作和演出簡單,花費不多,戲中內容又多為老百姓喜聞樂見,因而千百年來,深受廣大民衆的喜愛,所以在桐鄉烏鎮流傳甚廣。
在這裏演出的劇目有:《劈山救母》、《孫悟空大戰牛魔王》、《徐達打虎》、《鬧竜宮》、《水口站》、《雞頭山》、《西廂記》、《唐伯虎點秋香》、《康王渡江》等。
匯源典當行
據《烏青鎮志》記載清代烏鎮有13傢典當行,太平天國戰爭之後剩下5傢,東柵葆昌、南柵葆生、西柵豐泰、北柵惇泰、中市匯源當。其中以匯源當最有名。
典鋪十分重視防盜、防火和防鼠。四周有高墻圍護,靠外墻腳均用一人頭高的條石築就,使盜賊無法翻墻、掘洞,更有高出屋頂的更樓有人日夜嘹望。大門用不易着火的厚實的銀杏木製成,外包鐵皮,內有堅實的門閂、落地閂,外人很難破門而入。進門有關帝堂,以示忠義為本,兼有驅除邪惡的企求。頭埭為店廳,是收兌典物的交易場所,除匯源當外都設有高櫃臺、木柵欄。當典物者遞上衣物後,聽憑當裏朝奉居高臨下吆喝開價,低人一頭。後埭是庫房,為了防火,埭與埭的捨房各不相連,更在庭院中放了不少挑滿水的七石缸,稱之為“太平缸”。還養狗守夜、養貓防鼠。即使如此,湖匪劫鎮時,四傢典當行無一幸免。1938年日機轟炸烏鎮,匯源當中了燃燒彈,大火延燒難以撲救,衹剩下沿街房捨和頭埭店廳。而圍護的高墻卻製止了大火嚮鄰居蔓延。
典當裏有近1000個“當體字”,這是揉合簡體、俗體、草體和拆字法而成的特殊字體,業外人很難認得。更使典當人拿到當票無法識得“天書”。另外當票上有的字詞含有“隱義”。如入當的一根足赤金項鏈,寫上了“淡金練”,“淡”表示不是足赤;一件新皮袍,寫上“如皮袍”,“如”表示不是新的。這是典當中公開的花招,是日後典物如有閃失時,便於賴帳的伏筆。受騙也叫上當,當者典當也,上了典當就會受騙。
典當的客戶有典當衣物的居民和農民,有謀求拆藉的商坊,有收購“死當”的衣莊和賴以周轉的錢莊(早年還無銀行)。抵押品大抵是金銀首飾銅鑞錫器,皮裘衣物。貧睏農民實在無物可當時,也可憑農具、甚至舂米的石臼抵押,也可當上幾百文錢,解救燃眉之急。當然,當石臼不必擡進典當裏,衹要派人去踏勘屬實即可,反正再笨的賊也不會偷石臼的。這是典當為了照顧窮急了的農民的一樁善事,利息也放得很低。
典當期限一般為一年半載。月息兩分,任何抵押物入典時還要支付12文押包金。也可提前贖取,利息按月計算,有五天寬限期,超過五天,加算下月利息。到期不贖的抵押物稱“死當”,俗稱“沒脫”,典當可以把這種抵押物變賣。以清償貸款。抵押品中的衣物成批賣給衣莊,也稱“當頭”,按入典價加上20%-30%的貫利後作價出售。因為入典的物品作價衹有市場價的50%-60%(即貸款值),所以“沒脫”貨就比市場上便宜得多。
開設典當,全賴“取贖多滿”,即典入和付出的貸款多,贖取和回收的貸款和利息多,資金纔是正常周轉。如果市面不景氣,災荒連年,典戶到了期限無法贖回抵押品,雖然是典戶的無奈和損失,也就是典當的無奈和損失。如果典戶能如期贖當,則典貸的二分月息,足可償付10%的官利,典當就可獲得大利。遇上大災之年,典當裏貸滿為患,“沒脫”的衣物又一時難以脫手,典當就會虧本。這是典當徒負高利盤剝窮人之名,卻有苦不堪言的難處。一般外界人是難知其底細的。
匯源當是徐東號第九世孫徐煥藻(茗香)於道光年間創辦的。徐東號資金雄厚,又好做善事,從以下兩事看,他開典當不單是為了賺錢。
一是不設高櫃臺和木柵欄,交易時雙方可以平等論價。二是每年的十二月(初一到月底)千文以下的典戶不計息,而且典值也放得比較寬,而且連石臼也可以入典,此舉完全是為了照顧貧民。所以在烏鎮徐東號無人不知。
訪盧閣
訪盧閣開設在中市應傢橋南堍,是中市的中心地段。樓下兩開間,樓上三開間,兩面監水,一面臨街,東西北三面有統排玻璃窗,店內寬敞亮堂,樓下有扶梯,橋腰上也有扶梯可以徑自登樓。
據說,最早來此開茶館的是南潯人盧同。有一天盧同聽一位太湖茶客說:“太湖的洞庭山上有茶葉樹,其葉清香異常,人吃了能提神醒腦,去瘀消積,而且野生的,任人采摘。”夫妻兩人計議後,認為可以試試,一則可以降低成本,二則也可以享享口神福。
於是,盧同選了個黃道吉日,帶上布袋嚮太湖方向走去。上得洞庭山,見樹不見人。盧同雖然與茶葉也打了半輩子的交道,可是泡的喝的都是幹茶葉,今天看到的是滿山的樹,一下子傻眼了,不知哪一株纔是茶葉樹。走着走着,突然發現一位白發銀髯的老人倒在路旁,身邊還有一隻裝有樹葉的竹簍子。盧同連忙俯下身去用手試探,發現心髒琮在搏動,趕忙一手扶起老人,一手掐着老人的人中,連聲呼喚“老伯醒醒……”過了一會兒,老人微睜雙眼,用手指着竹簍子做了個“抓”的手 勢,嘴裏含糊不清的說“吃……”,盧同領會了老人的示意,從竹簍子裏抓起一把樹葉,一片片地送進老人的嘴裏,老人開始微笑着咀嚼樹葉。說也奇怪,慢慢地老人發青而幹裂的嘴唇滋潤了,蒼白的臉龐紅潤了,不到半個時辰,老人完全清醒了。
原來老人就是“茶聖”陸羽。他去過不少名山,識別過多種茶葉,什麽清心茶、舒心茶、解毒茶他都親口嘗過。今天不巧誤嘗了一種有毒的樹葉,纔暈倒在山上,幸虧遇見了盧同,給他吃了清心解毒的茶葉纔清醒了過來。當陸羽知道盧是開茶館的,這次也是上山採茶葉的,大喜過望,兩人結成了忘年交。陸羽教給盧同不少有關茶葉和茶道的知識,還幫盧同采了不少清心舒氣的茶葉,最後兩人互道珍重,相約後會有期而別。
盧同回到店中,將這一奇遇告訴了妻子和茶客,這時大傢都稱奇。盧同用洞庭山了采來的茶葉如法炮製,沏出來的茶的確不同凡響。醉眼惺忪的人喝了神清氣爽,心中煩悶的人喝了氣舒懷開,做工乏力的人喝了精力充沛……這一消息不脛而走,本來生意清淡的茶館頓時興隆了起來。
有一日烏鎮來了一個精神矍爍,白發銀髯的老人。他到處打聽一個叫盧同的人。於是有人就把他領到盧同的茶館裏。盧同見了老人後非常高興,當他將老人介紹給妻子的滿座的茶客時,滿堂喝彩,大傢感謝老人給烏鎮帶來了好口福。
老人在烏鎮時又教給盧同不少有關茶道的知識。老人還不時在茶臺上坐坐,和茶客們天南海北地閑聊。當年陸羽研究茶道已小有名氣,又引來烏鎮鄉紳的關註,少不了迎來送往,對此陸羽感到厭煩,盤桓多日,終於離去。
一日衆茶客又議論起老人來,突然,一位茶客一拍大腿,大聲說:“老人來訪盧同不易,這茶館就幹脆就叫訪盧閣如何。”衆人聽了拍手稱好。於是“訪盧閣”的店名就此叫開了。 |
|
茅盾,原名瀋德鴻,字雁冰,現代作傢、社會活動傢,新中國第一任文化部長,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觀前街。父親瀋永錫,清末秀纔,通曉中醫,是具茅盾圖片有開明思想的維新派人物。母親陳愛珠,是一位通文理、有遠見而性格堅強的婦女。茅盾10歲喪父,童年時代,就接受了母親所教的文學、地理和歷史知識,所以茅盾說,“我的第一個啓蒙老師是我母親”。
茅盾1913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6年畢業,進入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工作。1920年開始文學活動,曾與鄭振鐸、葉聖陶等人一起組織文學研究會。1921年接編《小說月報》,倡導現實主義,翻譯介紹外國文藝。對我國新文學運動産生了巨大的影響。1927年發表第一部中篇小說《幻滅》,它與相繼問世《動搖》(1928)、《追求》(1928)合為總名《蝕》的三部麯,引起強烈的反響。中篇小說《虹》發表於1930,1933年的長篇小說《子夜》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茅盾為了和國民黨新聞檢查機構作“韌性的鬥爭”,一生用了一百二十多個筆名,有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
建國後,茅盾任第一任文化部長。曾當選為歷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歷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和第四、五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茅盾關心家乡建設,1980年5月在《顛江日報》發表《可愛的故鄉》文中說“漫長的歲月和迢迢千裏的遠隔,從未遮斷過我的鄉思。”當年12月,贈給烏鎮中學的圖書一批。並為家乡賦詞題字不下十餘次,最後一次為家乡題字是“烏鎮電影院”。
1981年3月27日,瀋雁冰病逝於北京。臨終時他緻函黨中央,表達對共産主義事業堅貞不渝的信念,要求追認為中國共産黨黨員。中共中央根據其請求和一生表現,决定恢復其中國共産黨黨籍,黨齡從1921年算起。瀋雁冰著作等身,除翻譯外,留下一千二百多萬字作品。自1983年起,人民文學出版社陸續出版四十捲本《茅盾全集》,收錄其全部文學著作。 |
|
烏鎮鎮是一個有1300年建鎮史的江南古鎮。十字形的內河水係將全鎮劃分為東南西北四個區塊,當地人分別稱之為“東柵、南柵、西柵、北柵”。1998年烏鎮委托上海同濟大學城市規劃設計院編製《烏鎮古鎮保護規劃》,規劃明確了烏鎮古鎮保護和旅遊開發的整體發展方向,並將整個古鎮劃分為絶對保護區、重點保護區、一般保護區和區域控製區四個不同等級的保護區域,提出不同等級的保護措施,保護範圍和緩衝面積達198公頃。
1999年,烏鎮東柵區塊保護開發工程經過周密調查,製訂了《烏鎮古鎮首期整治保護總體規劃》和詳細的修復與整治方案,開始實施烏鎮古鎮保護與開發的東柵工程,簡稱“東柵景區”。在規劃的全面實施過程中,烏鎮為了達到“四個最”(即保護最徹底、環境最優美、功能最齊全、管理最科學)的目標,具體實施了遺跡保護工程、文化保護工程 、環境保護工程等“三大工程”,在全國古鎮、古城保護中,烏鎮首創了和成功運作了“管綫地埋”、“改厠工程”、“清淤工程”、“泛光工程”、“智能化管理”等保護模式,昔日的江南明珠拂去了它的灰塵,重新煥發出動人的光彩。
2001年,烏鎮保護開發東柵工程東柵景區正式對外開放,以其原汁原味的水鄉風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藴,一躍成為中國著名的古鎮旅遊勝地。傳承千年的歷史文化;淳樸秀美的水鄉風景;風味獨特的美食佳餚;繽紛多彩的民俗節日……深厚的人文積澱和亙古不變的生活方式使烏鎮成為了東方古老文明的活化石。智慧的傳承伴隨脈脈書香,在烏鎮展現出一幅迷人的歷史畫捲。開放以來,烏鎮每年吸引二百多萬海內外遊客前來觀光遊覽,成為浙江省年接待外賓數量最多的單個景點。已成功接待了江澤民、吳邦國、溫傢寶、錢其琛、李嵐清、喬石、李瑞環、李鵬等衆多黨和國傢領導人和APEC會議嘉賓。被國傢旅遊局評為首批AAAA級景區,獲得聯合國頒發的“2003年亞太地區遺産保護傑出成就奬”,連續三年進入“全國重點旅遊景區旅遊信息定點播報單位”係統。烏鎮在展示中國古老文化的非凡魅力和東方生活的傳統精髓的同時,也成為了一個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和中外文化的交流使。 |
|
烏鎮鎮雖歷經2000多年滄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梁、柱、門、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藝精湛。當地的居民至今仍住在這些老房子裏。全鎮以河成街,橋街相連,依河築屋,深宅大 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過街騎樓,穿竹石欄,臨河水閣,古色古香,水鎮一體,呈現一派古樸、明潔的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傢”石板小路,古舊木屋,還有清清湖水的氣息,仿佛都在提示着一種情緻,一種氛圍。 |
|
烏鎮鎮 2007年,將烏鎮鎮西浜村劃歸濮院鎮管轄,調整後的烏鎮鎮區域面積67.48平方千米,人口5.72萬,下轄17個行政村、3個社區居委會。
2000年,烏鎮鎮轄白馬墩、分水墩、碓坊橋、浮瀾橋、陳莊、虹橋、南莊橋、橫港、西浜、彭傢、陳傢、漁業12個村委會。民合鄉轄雙塔、顔傢、民合、浙月、新翁、五星5個村委會。
2001年,撤銷民合鄉建製,並入烏鎮鎮。烏鎮鎮轄18村、9居,駐鳳仙路。
2002年7月11日,桐民[2002]94號批復:同意烏鎮鎮撤銷東大街、常新街居民委員會,建立東苑社區居民委員會,撤銷南大街、常豐街、鳳仙街居民委員會,建立南宮社區居民委員會,撤銷常春街、常慶街、西大街、北大街居民委員會,建立銀杏社區居民委員會。
面積71.21平方千米,人口5.93萬人(2005年)。郵編:314501。2006年,轄3個社區、18個行政村:東苑、南宮、銀杏;白馬墩、分水墩、碓坊橋、浮瀾橋、陳莊、虹橋、南莊橋、橫港、西浜、彭傢、陳傢、漁業、雙塔、顔傢、民合、浙月、新翁、五星。鎮政府駐昭明路1號。 |
|
烏鎮在浙江桐鄉北部,歷史上曾經是二省三府七縣錯壤之地,現今還是二省(浙江、江蘇)交界之處,建成區面積1.2平方公裏,有居民一萬三千多人,是一個已有二千多年歷史的江南水鄉古鎮、河巷交織如網,水路四通八達,南宋開始日漸興盛,明清時期十分繁華,人文蔚興,煙火萬傢,規模不下於中等的縣城;祠廟觀塔遍布鎮廂,地宅園池盛於他鎮,留有許多名鎮古跡。鎮黨委、政府因地製宜,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奮鬥目標,大力發展效益農業,積極調整産業結構,使傳統農業再展雄風,特色經營異軍突起,“竜頭企業”不斷涌現,主導産業逐步形成,産業化經營步伐加快,農村和農業經濟呈現蓬勃嚮上的發展態勢;近年來鄉鎮工農業也勃興繁華更勝當年。唐代銀杏宛在,昭明書室依稀“千百年滄海桑田,古鎮風韻依舊”,現已列為浙江省歷史文化。
花卉苗木種植已成為烏鎮鎮農民發展效益農業的首選,鎮政府有關部門因勢利導,通過引進新技術、新品種、建立苗地,推進花卉苗木的標準化生産,成立專業技術協會等措施,使該鎮的花卉苗木生産迅速發展。目前全鎮已擁有苗木種植面積1600多畝,20多個品種。生産出來的苗木以品種優新,質量純正,被來這裏採購的苗木經銷商看好。 |
|
- : Wuzhen Town
|
|
烏鎮 |
|
陳莊村 | 五星村 | 漁業村 | 陳傢村 | 橫港村 | 雙塔村 | 東苑社區 | 南宮社區 | 新翁村 | 浙月村 | 民閤村 | 顔傢村 | 彭傢村 | 西浜村 | 南莊橋村 | 虹橋村 | 浮瀾橋村 | 碓坊橋村 | 分水墩村 | 白馬墩村 | 銀杏社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