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元江县地处哀牢山和横断山之间的红河谷,终年无霜,是全国有名的“天然温室”。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全省热带、亚热带花卉、水果主要产区,“玉元茉莉花茶”为云南十大名茶之一,芦荟干粉、蜜素走俏国内外市场,为“中国芦荟之乡”。原始森林、热带河谷、哈尼梯田及浓郁的民族风情,构成独特绮丽的风光。
概 况
位置面积 元江县位于云南省中南部,地处东经101°39'~102°22'、北纬23°18'~23°55'之间。东与石屏县毗邻,南与红河县相连,西与墨江县接壤,北与新平县紧邻。县境南北长64.5公里,东西宽71.5公里,总面积285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2766.54平方公里,坝区面积91.46平方公里。县城所在地澧江镇海拔380米,距省会昆明市216公里,距玉溪市红塔区128公里,均为高速公路。
历史沿革 元江,古属西南夷地,称“西南荒裔”。两汉时期,属益州郡地。隋、唐名步头,属黎州地。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立元江万户府,二十五年改元江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元江府,永乐三年(1405年)升为元江军民府。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改为元江府,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府为直隶州。民国二年(1913年)设元江县,属普洱道。1949年8月元江解放,成立元江县人民政府。1979年12月26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
人口民族 2003年末,全县总人口196526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55737人,占总人口的79.2%。主体民族哈尼族、彝族、傣族人口分别为79720人、43393人、24053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0.56%、22.08%、12.24%。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9人。
行政区划 2003年,全县共辖澧江、因远、东峨、青龙厂4个镇,洼垤、龙潭、羊街、那诺、咪哩、羊岔街6个乡和甘庄、红河、红光、元江4个农场;70个村民委员会,5个社区。
地理气候 全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脉南北走向,以红河为界,分为两个支脉,西南支属哀牢山,东北支属横断山,两支山脉自西北入境,逶迤向南延伸,使元江河谷形成了一个盆地。红河干流自西北入境向东南斜穿全境流入红河县,把县境等半地分割成东北片和西南片两部分,分别为河谷、盆地、丘陵、中山等,属深切割中山类型地貌。最高海拔2580米,最低海拔327米,高山、峡谷相对.高差达2000余米。气候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由于地形复杂,立体气候特点突出,山区与坝区气候差异大。年平均降水量684.6毫米,平均日照时数2411.4小时。山区温凉,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蒸发量小,最高气温30.9℃,最低气温-3.2℃,年平均气温16.7℃;坝区炎热,无四季之分,只有干、湿之别,最高气温达40.2℃,年平均气温24.3℃,常年无霜,日照充足,素有“天然温室”之称。
经济与社会发展
新中国建立之初,元江经济社会十分落后,县城“东西宽不过300米,南北长不过800米,户不过900,人不过3000”。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奋斗,全县面貌焕然一新,农村经济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工业有了一定的基础,制糖、水电和矿业开发为主的三大主体工业初具雏形。
改革开放以来,元江走出了一条“山坝结合、治水办电、开发热区、带动山区、振兴经济”的“元江之路”。即根据当地垂直地形地貌明显,山区与热坝区海拔相对高差极为突出的环境和条件,在高山区兴建水库,在中(半)山区兴建水力发电站,以高山溪水和水库蓄水为中山电站的发电库源,然后再将中山电站(发电)尾水引到土地比较平整、肥沃的热坝区,使其大量荒山荒地得到科学的利用和有效的开发。近几年来,又致力于培植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取得明显成效。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13亿元,增8211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7.67%;工业总产值54357万元,增3211万元,增长6.28%;农业总产值55507万元,增2054万元,增长3.84%;地方财政收入6210万元,增300万元,增长5.1%;农民人均纯收入1942元,增113元。
传统农业 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调整粮作与非粮作结构,使其比例达44.4∶55.6,不断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粮食种植面积173116亩,总产4945万公斤,减少112万公斤。糖料甘蔗种植面积完成13万亩,良种率达90%,产量59.2万吨,减少4.86万吨。烤烟合同种植面积完成3.5万亩,收购适销对路烟叶434.46万公斤,增长8.6%;中上等烟比例达96.48%,提高7.4个百分点,其中上等烟比例达39.52%,提高0.86个百分点;均价9.71元,增0.31元;实现烟农收入4906.74万元,增1001.11万元,增长25.63%;农特税及附加964.91万元,增121.1万元,增长14.35%。畜牧业总产值达14050万元,增1271万元,增长9.95%;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215元,增25元,增长13.16%。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 按照热区“两控一改三推进”(控制早籼稻、糖料甘蔗种植面积,改良芒果品种,推进芦荟、花卉、高效作物的发展)和山区实施“四个抓”(远抓林果,近抓畜牧,狠抓粮食,不放烤烟)的布局,加快新产业培植步伐,积极培育群体产业和财源。2003年,茉莉花、芦荟种植面积保持稳定,农业产值分别达1383万元、302万元;热带花卉面积增415亩,达到3032亩,产值1920万元;水果甘蔗、芒果、香蕉、青枣种植面积分别达1.24万亩、3万亩、0.52万亩、1.16万亩。现已经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格局,云南万绿集团和正勇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元江个体企业家及美国厂家合资企业)加工生产的芦荟干粉、芦荟胶囊、芦荟蜜素等走俏国内国际市场。两个较大规模的花茶加工企业生产的“玉元茉莉花茶”、“红光花茶”,远销美国、韩国、日本、荷兰等国。
工业经济 工业企业经过结构调整,破产重组,加强管理,企业整体亏损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骨干产业蔗糖业、水电业、建材业大多数企业扭亏为盈。2003年工业企业452个,其中国有8个、集体4个、私营38个、个体工业395个,实现工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5.44亿元。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白糖7.9万吨、酒精3393吨、发电量3.5亿千瓦时、水泥34.07万吨、中纤板4.48万立方米。
社会事业 继续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稳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新建改造校舍6069平方米,高考上线人数再创历史新高,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加大了科技开发、创新和科技推广力度,加强了与省市院校的科研和项目合作,科技进步对工业、农业、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分别达43%、45%、42 %。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清理整顿文化市场,广泛开展有益的文化活动,民族文化艺术精品创作成绩喜人,县民族歌舞团获全国“四进社区”节目展演金奖。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公民的现代文明素质。完善体育设施建设,推行全民健身纲要,积极开展各类体育运动,体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在全市第二届青运会上,取得了19枚金牌的好成绩。重视妇女儿童和老龄工作,关爱残疾人,关心弱势群体。“双拥”工作和国防教育、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得到加强,军政军民团结不断巩固,全民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进一步提高。
精神文明建设 机关围绕提高干部素质,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改进机关作风;农村围绕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校围绕培养“四有”新人,建设文明学校;县城围绕提高居民素质,抓好街道社区建设与管理。深入持久地开展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重点抓好文明城镇、文明村、文明行业创建活动,抓好农村“十星文明户”和“五好家庭”评比活动,塑造诚信元江新形象。保持昂扬向上的锐气,营造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社会风尚,提高全民文明素质,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资源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
土地资源 全县总耕地面积26.06万亩。其中田8.19万亩、地17.87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1.33亩。热区耕地面积占26%,热区农村社会总产值占一半以上,热区土地蕴含的经济潜力巨大,开发热带特色农业是元江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水资源 境内有大小河流29条,水量丰富,水流落差大,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41万千瓦,可利用19万千瓦。此外还有18处温热泉,年出水量约272万立方米,平均水温在43℃左右。矿产资源 元江矿产资源已探明的有金、银、铜、镍、锌、铁、铬、煤、石棉、石膏、蛇纹石、红宝石等12种。其中尤以镍、铜、石棉、石膏、蛇纹石等矿产储量最大,具有可观的开采价值。元江镍矿是我国最大的氧化镍矿,储量达53.3万吨;铜矿蕴藏量约有金属铜1 7万吨;铁矿蕴藏量44万吨。
生物资源 境内植被茂密,植物种类多达数千种,其中有国家一、二类保护植物树蕨、天料木、项果木、干果榄仁、种萼木等;中药材有270种,主要的有罗木、苏木、重楼、槟榔、天门冬、柴胡、天南星、杜仲、茯苓、何首乌、土当归等;野生水果山楂、橄榄、多依等极富加工利用价值,正在开发之中;芒果、香蕉、酸角、荔枝、水果甘蔗等热带水果,销往全国各地;元江芦荟、茉莉花全国闻名。元江还有许多珍禽异兽,如孔雀、白鹇、猴面鹰、穿山甲等。
旅游资源 元江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绮丽,民族风情浓郁。哀牢山的原始森林、干热河谷两岸的热带风光、云雾深处的哈尼梯田、众多的高山水库群,构成了元江独特的旅游资源。2000亩生态农业观光园、元磨高速公路元江联络线8公里“绿色走廊”、元江县城段“滨水大道”、县城新区60亩森林公园、曼旦前山干热河谷植物园、莲池绿化公园等精品旅游项目正在积极规划建设之中。
农田水利 元江利用境内丰富的水资源,先后建成水库坝塘116座,其中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库37座,坝塘76座,总蓄水量5286.64万立方米。初步形成了“山顶蓄水、山腰发电、山脚灌溉”的水资源立体利用网络,全县有效灌溉面积16.08万亩,水利化程度62%,有高产稳产农田7.6万亩,水产养殖面积1.7万亩。
电力交通 全县建成水电站18座,总装机容量6.66万千瓦,年发电量2.82亿千瓦时,是全国首批100个农村初级电气化县之一。国道213线从东北向西南穿境而过,与元(江县)红(河县)、元(江县)漠(沙)经济干线形成“十字”立体交通体系,并与县乡公路联网。2003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2423公里,其中国道116公里、县道481公里、乡镇道路1754公里、专用道路72公里,自然村通车率92.6%。拥有各种机动车辆18742辆。
邮电通信 成立了信息中心,初步实施了政府上网工程。2003年末,全县程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发展到35250门,固定电话普及率每百人12.39部,移动电话普及率每百人13.48部,实现了全县广播电视光缆联网。
城镇建设 县城功能不断完善,新城区6.27公里市政道路混凝土路面和给排水、绿化、亮化等公共设施建设已投入使用;老城区得到综合整治。2003年底,县城建成区面积2.68平方公里(其中新城区面积1.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5.1万人。东峨、青龙厂小城镇建设工作有序推进,甘庄、因远小城镇建设已经批准立项。 |
概况 Yuanjiang Hanizu Yizu Daizu Autonomous County |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中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1°39′~102°22′、北纬23°18′~23°55′。东与石屏县毗邻,南与红河县相连,西与墨江县接壤,北与新平县紧邻。县境南北长64.5千米,东西宽71.5千米,总面积2858平方千米。其中,山区面积2766.54平方千米,坝区面积91.46平方千米。总人口20万人(2004年)。县人民政府驻澧江镇,海拔380米,距省会昆明市216千米,距玉溪市红塔区128千米(均为高速公路路程)。
邮编:653300 代码:530428 区号:0877 拼音:Yuanjiang Hanizu Yizu Daizu Zizhixian
全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脉南北走向,以红河为界,分为两个支脉,西南支属哀牢山,东北支属横断山,两支山脉自西北入境,逶迤向南延伸,使元江河谷形成了一个盆地。红河干流自西北入境向东南斜穿全境流入红河县,把县境等半地分割成东北片和西南片两部分,分别为河谷、盆地、丘陵、中山等,属深切割中山类型地貌。最高海拔2580米,最低海拔327米。气候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800~1100毫米,平均日照时数2200小时。山区与坝区气候差异大:山区温凉,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蒸发量小,最高气温27.7℃,最低气温-2.4℃,年平均气温14.4℃;坝区炎热,无四季之分,只有干、湿之别,最高气温达42.3℃,年平均气温在21~23.8℃之间,常年无霜,日照充足。 |
|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玉溪市下属的一个县。东经101°39'-102°22',北纬23°18'-23°55'。面积2858平方公里,2008年人口200328人。县政府驻澧江镇。 |
|
目前下辖:澧江镇、因远镇、青龙厂镇和东峨镇;羊岔街乡、羊街乡、那诺乡、洼垤乡、咪哩乡和龙潭乡。
在万绿之宗的彩云之南,有一片神奇美丽的热土——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她位于云南省中南部,因地处红河流域元江中上游而得名。县城坐落在元江两岸,国道213线同红河经济干经交叉处,是云南省通往南亚、东南亚的陆路必经之地。距昆明210公里,是距省城最近的热区。现辖4镇6乡4农场,总面积2858平方公里,是以哈尼族、彝族、傣族三个少数民族为主体多民族和睦共处的民族自治县。 |
|
元江山川毓秀,物华天宝,古有“滇南雄镇”盛名,今得“天然温室”、“哀牢明珠”美誉。境内山坝相间,立体气候特点突出。最高海拔2580米,最低海拔327米。年均气温23.8℃,终年无霜,年均降水量31.483亿立方米。海拔1300米以下的热区达166万亩,海拔1000米以下待开发热区面积有20多万亩。全县植被覆盖率62.9%,森林覆盖率39.5%,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造就元江丰富的矿产、生物资源,现已查明的矿产有金、银、铜、钴、镍、石膏、蛇纹石等,其中镍矿蕴藏量约53.3万金属吨,位居全国第二;拥有野生动物资源100多种,农作物资源163种,经济作物资源228种,林木资源2000多种,药材资源58科87属170多种,花卉品种资源61科224种。其中尤以芒果、荔枝、香蕉、菠萝等经济林果和芦荟、茉莉花、热带花卉等特色生物资源的优势突出。元江一年四季山清水秀,瓜果飘香,花开不断,是观光旅游、谋求投资发展的丰饶宝地。 |
|
元江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绮丽,民族风情浓郁。是云南实施“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县”之一。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3000年前的原始文化珍品——它克崖画,生动洗练;2000年前的青铜文化,灿烂夺目。元江河谷两岸热带风光,哀牢冷凉山区哈尼梯田,以及生活在这里的十多个兄弟民族共同构成一幅充满民族文化神韵的五彩画卷。县民族歌舞团名扬四海,被国家授于“全国农村文化艺术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国乌兰牧骑式演出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
|
伴随新中国50年前进的步伐,元江人民用智慧与汗水熔铸辉煌与成就。1980年,借改革开放春风,元江成立了民族自治县。自治县成立以来的20年是元江社会经济步入快速发展、不断超越自我的新时期。全县各族人民一致,艰苦奋斗,勇于创新,走出了一条“山坝结合,治水办电,开发热区,振兴经济”的元江之路。在即将跨入新千年的世纪之交,县委、县政府面对挑战,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以提高全县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全县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为出发点,对元江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
元江以粮食、甘蔗、烤烟、热带水果、畜牧、干果、热带水产为主的传统农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以芦荟、茉莉花、热带花卉为主的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已初具规模。元江顺应云南省“绿色经济强省”发展的战略,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县”的发展思路。按照把元江建成“全国最大的芦荟基地县”、“云南省最大的茉莉花茶加工基地县”、“云南省花卉出口基地县之一”的发展思路,大力进行芦荟、茉莉花、热带花卉等生物资源创新产业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得到省、市领导的肯定与支持。现全县种植芦荟、茉莉花、热带花卉、香蕉、果蔗面积27024亩。糖料蔗、早籼稻、冬早菜由14.9万亩调减到11.8万亩,调出3.1万亩土地发展高效农业、生物资源创新产业和退耕还林。芒果进一步加快品种改良,面积稳定在4万亩,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县水利化程度达62.8%,坝区85%,为元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生物资源创新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业经济生产持续发展,经济效益提高。传统工业经济以制糖业、建筑建材业、水电业为主,年产食糖6万吨,水泥年生产能力达42万吨,年发电量3亿多度,每年外销玉溪、昆明1亿多度,是全国首批一百个初级电气县之一。近两年来,县委、县政府以国企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制糖支柱产业实现整体扭亏为盈;水电企业、供销社改革已制定了改革方案,正按计划实施;工业企业、商贸企业以降低成本为核心的内部管理普遍得到加强和改进,以强化财政管理为重点的财政改革正有效推进。
2008年全县实现现价生产总值(GDP)226852万元,比上年增加3497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增加值81674万元,比上年增加15097万元;第二产业(工业及建筑业)增加值63683万元,比上年增加8767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1495万元,比上年增加11115万元。按2005年可比价格计算,实现生产总值185899万元,增长11.7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2095万元,增长8.12%;第二产业增加值52077万元,增长19.43%;第三产业增加值71727万元,增长9.75%。人均生产总值10488元,比上年增加1560元,按可比价增长10.99%。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共完成增加值97599万元,占GDP的比重为43.0%,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全年完成现价工业增加值54841万元,比上年增加5448万元,按可比价增长16.22%。
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3079万元,比上年增加17025万元,增长30.37%。
2008年,全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781万元,比上年增加11953万元,增长19.98%。
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137人次,比上年减少150人次,减52.26%;接待国内旅客44.37万人次,比上年减少5.53万人次,减10.82%;旅游社会收入达15646.27万元,比上年减少939.12万元,减5.66%。
2008年,全县财政总收入24799万元,比上年增加2504万元,增长11.23%,其中:中央级收入8392万元,比上年减少477万元,减5.38%;省级收入2487万元,比上年增加1261万元,增长102.85%;县级收入13920万元,比上年增加1720万元,增长14.10%。
全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4086元,比上年增加3081元,增长14.67%,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006元,比上年增加818元,增长25.66%
2008年末全县总户数58694户,总人口200328人,比上年增加32人,其中:男102685人,女97643人;农业人口173023人,非农业人口27305人。少数民族人口160428人,占总人口的80.08%,其中:哈尼族82961人,占41.41%;彝族44192人,占22.06%;傣族24555人,占12.26%。年内出生人数1443人,出生率7.22‰,年内死亡人数900人,死亡率为4.50‰,人口自然增长率2.72‰,比上年上升0.11个千分点。 |
|
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扩大,投资增加,水平提高,硬件环境不断改善。元江历史上投资最多、规模最大,占地1平方公里,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县城新区建设,市政和公共设施建设已基本完工;县城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达16500万吨;全县公路里程2502公里,沥青及水泥路面268.5公里,全县村委会通车率达100%,坝区主干道基本是混凝土路面;邮电通讯事业快速发展,电话用户2000年末达22366多户,普及率为每百人11.6部,广播电视事业兴旺蓬勃,全县广播覆盖率100%,电视覆盖率98%;金融、财政工作力度大,2000年完成财政收入8699万元;多家环境优雅,档次较高,接待能力较强的宾馆、酒店陆续建成,以优势服务笑迎四方宾客。
对外对内开放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元江县1991年被国务院列为对外开放县,近几年来,把对内对外开放工作着眼着力于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企业有利、财政增长、树立起“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思想,鼓励、支持县外企业到该县进行特色生物资源产业开发;进一步优化投资软环境,落实县民待遇,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努力改善投资硬环境,加强对芦荟、茉莉花、热带花卉等新兴产业规划园区水、电、路、通讯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树立“先予后取,放水养鱼”的创新观念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经营者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目前外来投资企业已成为元江特色生物创新开发新产业的牵动力。
为实现新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元江县19万各族人民艰苦卓绝,不断努力,深刻理解江总书记所讲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不竭的动力”的深刻含义,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技术等方面不断创新,去实现“绿色”梦想。
在新千年的征途上,元江各族人民将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诚邀国内外朋友以勤劳智慧之手续写元江新世纪壮丽华美的篇章。 |
|
元江,古属西南夷地,称“西南荒裔”。两汉时期,属益州郡地。隋、唐名步头,属黎州地。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立元江万户府,二十五年改元江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元江府,永乐三年(1405年)升为元江军民府。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改为元江府,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府为直隶州。民国二年(1913年)设元江县,属普洱道。 1949年8月元江解放,成立元江县人民政府。1979年12月26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
?年,全县辖:澧江镇、青龙厂镇、因远镇、东峨乡、龙潭乡、羊岔街乡、大水平乡、洼垤乡、咪哩乡、羊街乡、那诺乡。
2000年2月25日,云政复37号:撤销元江县澧江镇、大水平乡,合并设立澧江镇。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99931人,各乡镇人口: 澧江镇 54790 因远镇 26666 青龙厂镇 22975 东峨镇 20000 羊岔街乡 10799 羊街乡 16601 那诺乡 15689 洼垤乡 10831 咪哩乡 13607 龙潭乡 7973
2000年末,全县共辖澧江、因远、东峨、青龙厂4个镇,洼垤、龙潭、羊街、那诺、咪哩、羊岔街6个乡和甘庄、红河、红光、元江4个农场;72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全县总人口19280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51793人,占总人口的78.7%。主体民族哈尼族、彝族、傣族人口分别为78119 人、42721人、23689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0.52%、22.16%、12.29%。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67人。
2001年,全县辖4个镇、6个乡:澧江镇、因远镇、青龙厂镇、东峨镇、羊岔街乡、羊街乡、那诺乡、洼垤乡、咪哩乡、龙潭乡。
2002年10月24日,元江县人民政府关于撤销县城社区村(居)委会的批复:一、同意撤销澧江镇澧江村委会。二、同意撤销澧江镇居委会。三、同意撤销澧江镇漫林村委会。四、同意调整澧江镇大水平村委会的大路新寨、高坎、双高、新村、西门村等五个村民小组。五、上述各村(居)民小组的村(居)民,按照划定的社区地域界限由社区管理。 |
|
- n.: Yuanjiang Hanizu Yizu Daizu Autonomous County
|
|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 元江自治县, 元江县, 元江 |
|
龙潭乡 | 红光农场 | 澧江镇 | 因远镇 | 东峨镇 | 羊岔街乡 | 那诺乡 | 洼垤乡 | 咪哩乡 | 元江农场 | 红侨农场 | 甘庄农场 | 羊街乡 | 青龙厂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