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縣 : 中國 >雲南 >玉溪 >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元江縣地處哀牢山和橫斷山之間的紅河𠔌,終年無霜,是全國有名的“天然溫室”。土地肥沃,物産豐富,是全省熱帶、亞熱帶花卉、水果主要産區,“玉元茉莉花茶”為雲南十大名茶之一,蘆薈幹粉、蜜素走俏國內外市場,為“中國蘆薈之鄉”。原始森林、熱帶河𠔌、哈尼梯田及濃郁的民族風情,構成獨特綺麗的風光。
  概 況
  位置面積 元江縣位于云南省中南部,地處東經101°39'~102°22'、北緯23°18'~23°55'之間。東與石屏縣毗鄰,南與紅河縣相連,西與墨江縣接壤,北與新平縣緊鄰。縣境南北長64.5公裏,東西寬71.5公裏,總面積2858平方公裏。其中,山區面積2766.54平方公裏,壩區面積91.46平方公裏。縣城所在地澧江鎮海拔380米,距省會昆明市216公裏,距玉溪市紅塔區128公裏,均為高速公路。
  歷史沿革 元江,古屬西南夷地,稱“西南荒裔”。兩漢時期,屬益州郡地。隋、唐名步頭,屬黎州地。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立元江萬戶府,二十五年改元江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設元江府,永樂三年(1405年)升為元江軍民府。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改為元江府,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府為直隸州。民國二年(1913年)設元江縣,屬普洱道。1949年8月元江解放,成立元江縣人民政府。1979年12月26日,國務院批準成立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
  人口民族 2003年末,全縣總人口196526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55737人,占總人口的79.2%。主體民族哈尼族、彝族、傣族人口分別為79720人、43393人、24053人,分別占總人口的40.56%、22.08%、12.24%。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69人。
  行政區劃 2003年,全縣共轄澧江、因遠、東峨、青竜廠4個鎮,窪垤、竜潭、羊街、那諾、咪哩、羊岔街6個鄉和甘莊、紅河、紅光、元江4個農場;70個村民委員會,5個社區。
  地理氣候 全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脈南北走嚮,以紅河為界,分為兩個支脈,西南支屬哀牢山,東北支屬橫斷山,兩支山脈自西北入境,逶迤嚮南延伸,使元江河𠔌形成了一個盆地。紅河幹流自西北入境嚮東南斜穿全境流入紅河縣,把縣境等半地分割成東北片和西南片兩部分,分別為河𠔌、盆地、丘陵、中山等,屬深切割中山類型地貌。最高海拔2580米,最低海拔327米,高山、峽𠔌相對.高差達2000餘米。氣候屬低緯高原季風氣候,由於地形復雜,立體氣候特點突出,山區與壩區氣候差異大。年平均降水量684.6毫米,平均日照時數2411.4小時。山區溫涼,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蒸發量小,最高氣溫30.9℃,最低氣溫-3.2℃,年平均氣溫16.7℃;壩區炎熱,無四季之分,衹有幹、濕之別,最高氣溫達40.2℃,年平均氣溫24.3℃,常年無霜,日照充足,素有“天然溫室”之稱。
  經濟與社會發展
  新中國建立之初,元江經濟社會十分落後,縣城“東西寬不過300米,南北長不過800米,戶不過900,人不過3000”。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奮鬥,全縣面貌煥然一新,農村經濟由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嚮商品經濟轉化;工業有了一定的基礎,製糖、水電和礦業開發為主的三大主體工業初具雛形。
  改革開放以來,元江走出了一條“山壩結合、治水辦電、開發熱區、帶動山區、振興經濟”的“元江之路”。即根據當地垂直地形地貌明顯,山區與熱壩區海拔相對高差極為突出的環境和條件,在高山區興建水庫,在中(半)山區興建水力發電站,以高山溪水和水庫蓄水為中山電站的發電庫源,然後再將中山電站(發電)尾水引到土地比較平整、肥沃的熱壩區,使其大量荒山荒地得到科學的利用和有效的開發。近幾年來,又致力於培植特色生物資源開發創新産業,取得明顯成效。2003年,實現國內生産總值10.13億元,增8211萬元,按可比口徑增長7.67%;工業總産值54357萬元,增3211萬元,增長6.28%;農業總産值55507萬元,增2054萬元,增長3.84%;地方財政收入6210萬元,增300萬元,增長5.1%;農民人均純收入1942元,增113元。
  傳統農業 以市場為導嚮,進一步調整糧作與非糧作結構,使其比例達44.4∶55.6,不斷優化了農業産業結構。糧食種植面積173116畝,總産4945萬公斤,減少112萬公斤。糖料甘蔗種植面積完成13萬畝,良種率達90%,産量59.2萬噸,減少4.86萬噸。烤煙合同種植面積完成3.5萬畝,收購適銷對路煙葉434.46萬公斤,增長8.6%;中上等煙比例達96.48%,提高7.4個百分點,其中上等煙比例達39.52%,提高0.86個百分點;均價9.71元,增0.31元;實現煙農收入4906.74萬元,增1001.11萬元,增長25.63%;農特稅及附加964.91萬元,增121.1萬元,增長14.35%。畜牧業總産值達14050萬元,增1271萬元,增長9.95%;農民人均畜牧業純收入215元,增25元,增長13.16%。特色生物資源開發創新産業 按照熱區“兩控一改三推進”(控製早秈稻、糖料甘蔗種植面積,改良芒果品種,推進蘆薈、花卉、高效作物的發展)和山區實施“四個抓”(遠抓林果,近抓畜牧,狠抓糧食,不放烤煙)的佈局,加快新産業培植步伐,積極培育群體産業和財源。2003年,茉莉花、蘆薈種植面積保持穩定,農業産值分別達1383萬元、302萬元;熱帶花卉面積增415畝,達到3032畝,産值1920萬元;水果甘蔗、芒果、香蕉、青棗種植面積分別達1.24萬畝、3萬畝、0.52萬畝、1.16萬畝。現已經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的産業化格局,雲南萬緑集團和正勇實業有限責任公司(元江個體企業傢及美國廠傢合資企業)加工生産的蘆薈幹粉、蘆薈膠囊、蘆薈蜜素等走俏國內國際市場。兩個較大規模的花茶加工企業生産的“玉元茉莉花茶”、“紅光花茶”,遠銷美國、韓國、日本、荷蘭等國。
  工業經濟 工業企業經過結構調整,破産重組,加強管理,企業整體虧損趨勢得到有效遏製,骨幹産業蔗糖業、水電業、建材業大多數企業扭虧為盈。2003年工業企業452個,其中國有8個、集體4個、私營38個、個體工業395個,實現工業總産值(1990年不變價)5.44億元。主要工業産品産量:白糖7.9萬噸、酒精3393噸、發電量3.5億千瓦時、水泥34.07萬噸、中纖板4.48萬立方米。
  社會事業 繼續鞏固和提高“兩基”成果,不斷改善辦學條件,進一步加強信息技術教育,穩步推進教育體製改革,教育教學質量明顯提高;新建改造校捨6069平方米,高考上綫人數再創歷史新高,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加大了科技開發、創新和科技推廣力度,加強了與省市院校的科研和項目合作,科技進步對工業、農業、國民經濟的貢獻率分別達43%、45%、42 %。加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清理整頓文化市場,廣泛開展有益的文化活動,民族文化藝術精品創作成績喜人,縣民族歌舞團獲全國“四進社區”節目展演金奬。積極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不斷提高公民的現代文明素質。完善體育設施建設,推行全民健身綱要,積極開展各類體育運動,體育工作進一步加強,在全市第二屆青運會上,取得了19枚金牌的好成績。重視婦女兒童和老齡工作,關愛殘疾人,關心弱勢群體。“雙擁”工作和國防教育、國防後備力量建設得到加強,軍政軍民團结不斷鞏固,全民國防觀念和國防意識進一步提高。
  精神文明建設 機關圍繞提高幹部素質,正確執行黨的路綫方針政策,改進機關作風;農村圍繞奔小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學校圍繞培養“四有”新人,建設文明學校;縣城圍繞提高居民素質,抓好街道社區建設與管理。深入持久地開展了群衆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重點抓好文明城鎮、文明村、文明行業創建活動,抓好農村“十星文明戶”和“五好家庭”評比活動,塑造誠信元江新形象。保持昂揚嚮上的銳氣,營造健康嚮上的生活環境和良好的社會風尚,提高全民文明素質,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資源條件和基礎設施建設
  土地資源 全縣總耕地面積26.06萬畝。其中田8.19萬畝、地17.87畝,農民人均占有耕地1.33畝。熱區耕地面積占26%,熱區農村社會總産值占一半以上,熱區土地藴含的經濟潛力巨大,開發熱帶特色農業是元江農業未來發展的方向。]
  水資源 境內有大小河流29條,水量豐富,水流落差大,水能資源理論藴藏量41萬千瓦,可利用19萬千瓦。此外還有18處溫熱泉,年出水量約272萬立方米,平均水溫在43℃左右。礦産資源 元江礦産資源已探明的有金、銀、銅、鎳、鋅、鐵、鉻、煤、石棉、石膏、蛇紋石、紅寶石等12種。其中尤以鎳、銅、石棉、石膏、蛇紋石等礦産儲量最大,具有可觀的開採價值。元江鎳礦是我國最大的氧化鎳礦,儲量達53.3萬噸;銅礦藴藏量約有金屬銅1 7萬噸;鐵礦藴藏量44萬噸。
  生物資源 境內植被茂密,植物種類多達數千種,其中有國傢一、二類保護植物樹蕨、天料木、項果木、幹果欖仁、種萼木等;中藥材有270種,主要的有羅木、蘇木、重樓、檳榔、天門鼕、柴鬍、天南星、杜仲、茯苓、何首烏、土當歸等;野生水果山楂、橄欖、多依等極富加工利用價值,正在開發之中;芒果、香蕉、酸角、荔枝、水果甘蔗等熱帶水果,銷往全國各地;元江蘆薈、茉莉花全國聞名。元江還有許多珍禽異獸,如孔雀、白鷳、猴面鷹、穿山甲等。
  旅遊資源 元江歷史文化悠久,自然風光綺麗,民族風情濃郁。哀牢山的原始森林、幹熱河𠔌兩岸的熱帶風光、雲霧深處的哈尼梯田、衆多的高山水庫群,構成了元江獨特的旅遊資源。2000畝生態農業觀光園、元磨高速公路元江聯絡綫8公裏“緑色走廊”、元江縣城段“濱水大道”、縣城新區60畝森林公園、曼旦前山幹熱河𠔌植物園、蓮池緑化公園等精品旅遊項目正在積極規劃建設之中。
  農田水利 元江利用境內豐富的水資源,先後建成水庫壩塘116座,其中中型水庫3座、小型水庫37座,壩塘76座,總蓄水量5286.64萬立方米。初步形成了“山頂蓄水、山腰發電、山腳灌溉”的水資源立體利用網絡,全縣有效灌溉面積16.08萬畝,水利化程度62%,有高産穩産農田7.6萬畝,水産養殖面積1.7萬畝。
  電力交通 全縣建成水電站18座,總裝機容量6.66萬千瓦,年發電量2.82億千瓦時,是全國首批100個農村初級電氣化縣之一。國道213綫從東北嚮西南穿境而過,與元(江縣)紅(河縣)、元(江縣)漠(沙)經濟幹綫形成“十字”立體交通體係,並與縣鄉公路聯網。2003年末,全縣公路通車里程2423公裏,其中國道116公裏、縣道481公裏、鄉鎮道路1754公裏、專用道路72公裏,自然村通車率92.6%。擁有各種機動車輛18742輛。
  郵電通信 成立了信息中心,初步實施了政府上網工程。2003年末,全縣程控電話交換機總容量發展到35250門,固定電話普及率每百人12.39部,移動電話普及率每百人13.48部,實現了全縣廣播電視光纜聯網。
  城鎮建設 縣城功能不斷完善,新城區6.27公裏市政道路混凝土路面和給排水、緑化、亮化等公共設施建設已投入使用;老城區得到綜合整治。2003年底,縣城建成區面積2.68平方公裏(其中新城區面積1.4平方公裏),城區人口5.1萬人。東峨、青竜廠小城鎮建設工作有序推進,甘莊、因遠小城鎮建設已經批準立項。
概況 Yuanjiang Hanizu Yizu Daizu Autonomous County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位于云南省中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01°39′~102°22′、北緯23°18′~23°55′。東與石屏縣毗鄰,南與紅河縣相連,西與墨江縣接壤,北與新平縣緊鄰。縣境南北長64.5千米,東西寬71.5千米,總面積2858平方千米。其中,山區面積2766.54平方千米,壩區面積91.46平方千米。總人口20萬人(2004年)。縣人民政府駐澧江鎮,海拔380米,距省會昆明市216千米,距玉溪市紅塔區128千米(均為高速公路路程)。
  郵編:653300 代碼:530428 區號:0877 拼音:Yuanjiang Hanizu Yizu Daizu Zizhixian
  全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脈南北走嚮,以紅河為界,分為兩個支脈,西南支屬哀牢山,東北支屬橫斷山,兩支山脈自西北入境,逶迤嚮南延伸,使元江河𠔌形成了一個盆地。紅河幹流自西北入境嚮東南斜穿全境流入紅河縣,把縣境等半地分割成東北片和西南片兩部分,分別為河𠔌、盆地、丘陵、中山等,屬深切割中山類型地貌。最高海拔2580米,最低海拔327米。氣候屬低緯高原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800~1100毫米,平均日照時數2200小時。山區與壩區氣候差異大:山區溫涼,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蒸發量小,最高氣溫27.7℃,最低氣溫-2.4℃,年平均氣溫14.4℃;壩區炎熱,無四季之分,衹有幹、濕之別,最高氣溫達42.3℃,年平均氣溫在21~23.8℃之間,常年無霜,日照充足。
縣情概況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玉溪市下屬的一個縣。東經101°39'-102°22',北緯23°18'-23°55'。面積2858平方公裏,2008年人口200328人。縣政府駐澧江鎮。
行政區劃
  目前下轄:澧江鎮、因遠鎮、青竜廠鎮和東峨鎮;羊岔街鄉、羊街鄉、那諾鄉、窪垤鄉、咪哩鄉和竜潭鄉。
  在萬緑之宗的彩雲之南,有一片神奇美麗的熱土——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她位于云南省中南部,因地處紅河流域元江中上遊而得名。縣城坐落在元江兩岸,國道213綫同紅河經濟幹經交叉處,是雲南省通往南亞、東南亞的陸路必經之地。距昆明210公裏,是距省城最近的熱區。現轄4鎮6鄉4農場,總面積2858平方公裏,是以哈尼族、彝族、傣族三個少數民族為主體多民族和睦共處的民族自治縣。
自然地理
  元江山川毓秀,物華天寶,古有“滇南雄鎮”盛名,今得“天然溫室”、“哀牢明珠”美譽。境內山壩相間,立體氣候特點突出。最高海拔2580米,最低海拔327米。年均氣溫23.8℃,終年無霜,年均降水量31.483億立方米。海拔1300米以下的熱區達166萬畝,海拔1000米以下待開發熱區面積有20多萬畝。全縣植被覆蓋率62.9%,森林覆蓋率39.5%,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造就元江豐富的礦産、生物資源,現已查明的礦産有金、銀、銅、鈷、鎳、石膏、蛇紋石等,其中鎳礦藴藏量約53.3萬金屬噸,位居全國第二;擁有野生動物資源100多種,農作物資源163種,經濟作物資源228種,林木資源2000多種,藥材資源58科87屬170多種,花卉品種資源61科224種。其中尤以芒果、荔枝、香蕉、菠蘿等經濟林果和蘆薈、茉莉花、熱帶花卉等特色生物資源的優勢突出。元江一年四季山清水秀,瓜果飄香,花開不斷,是觀光旅遊、謀求投資發展的豐饒寶地。
旅遊資源
  元江歷史文化悠久,自然風光綺麗,民族風情濃郁。是雲南實施“千裏邊疆文化長廊縣”之一。早在原始社會,就有人類在這裏繁衍生息,3000年前的原始文化珍品——它剋崖畫,生動洗練;2000年前的青銅文化,燦爛奪目。元江河𠔌兩岸熱帶風光,哀牢冷涼山區哈尼梯田,以及生活在這裏的十多個兄弟民族共同構成一幅充滿民族文化神韻的五彩畫捲。縣民族歌舞團名揚四海,被國傢授於“全國農村文化藝術工作先進集體”和“全國烏蘭牧騎式演出隊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經濟發展
  伴隨新中國50年前進的步伐,元江人民用智慧與汗水熔鑄輝煌與成就。1980年,藉改革開放春風,元江成立了民族自治縣。自治縣成立以來的20年是元江社會經濟步入快速發展、不斷超越自我的新時期。全縣各族人民一致,艱苦奮鬥,勇於創新,走出了一條“山壩結合,治水辦電,開發熱區,振興經濟”的元江之路。在即將跨入新千年的世紀之交,縣委、縣政府面對挑戰,抓住機遇,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創新,以提高全縣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增強全縣綜合實力和市場競爭力為出發點,對元江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取得了顯著成效。
  元江以糧食、甘蔗、烤煙、熱帶水果、畜牧、幹果、熱帶水産為主的傳統農業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以蘆薈、茉莉花、熱帶花卉為主的新興産業發展勢頭強勁,已初具規模。元江順應雲南省“緑色經濟強省”發展的戰略,提出建設“緑色經濟縣”的發展思路。按照把元江建成“全國最大的蘆薈基地縣”、“雲南省最大的茉莉花茶加工基地縣”、“雲南省花卉出口基地縣之一”的發展思路,大力進行蘆薈、茉莉花、熱帶花卉等生物資源創新産業開發,取得突破性進展,並得到省、市領導的肯定與支持。現全縣種植蘆薈、茉莉花、熱帶花卉、香蕉、果蔗面積27024畝。糖料蔗、早秈稻、鼕早菜由14.9萬畝調減到11.8萬畝,調出3.1萬畝土地發展高效農業、生物資源創新産業和退耕還林。芒果進一步加快品種改良,面積穩定在4萬畝,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全縣水利化程度達62.8%,壩區85%,為元江農業産業結構調整,發展特色生物資源創新産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工業經濟生産持續發展,經濟效益提高。傳統工業經濟以製糖業、建築建材業、水電業為主,年産食糖6萬噸,水泥年生産能力達42萬噸,年發電量3億多度,每年外銷玉溪、昆明1億多度,是全國首批一百個初級電氣縣之一。近兩年來,縣委、縣政府以國企改革為重點,積極推進各項改革。製糖支柱産業實現整體扭虧為盈;水電企業、供銷社改革已製定了改革方案,正按計劃實施;工業企業、商貿企業以降低成本為核心的內部管理普遍得到加強和改進,以強化財政管理為重點的財政改革正有效推進。
  2008年全縣實現現價生産總值(GDP)226852萬元,比上年增加34979萬元,其中:第一産業(農、林、牧、漁及其服務業)增加值81674萬元,比上年增加15097萬元;第二産業(工業及建築業)增加值63683萬元,比上年增加8767萬元;第三産業增加值81495萬元,比上年增加11115萬元。按2005年可比價格計算,實現生産總值185899萬元,增長11.72%,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62095萬元,增長8.12%;第二産業增加值52077萬元,增長19.43%;第三産業增加值71727萬元,增長9.75%。人均生産總值10488元,比上年增加1560元,按可比價增長10.99%。全縣非公有製經濟共完成增加值97599萬元,占GDP的比重為43.0%,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
  全年完成現價工業增加值54841萬元,比上年增加5448萬元,按可比價增長16.22%。
  2008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完成73079萬元,比上年增加17025萬元,增長30.37%。
  2008年,全縣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1781萬元,比上年增加11953萬元,增長19.98%。
  全年接待海外旅遊者137人次,比上年減少150人次,減52.26%;接待國內旅客44.37萬人次,比上年減少5.53萬人次,減10.82%;旅遊社會收入達15646.27萬元,比上年減少939.12萬元,減5.66%。
  2008年,全縣財政總收入24799萬元,比上年增加2504萬元,增長11.23%,其中:中央級收入8392萬元,比上年減少477萬元,減5.38%;省級收入2487萬元,比上年增加1261萬元,增長102.85%;縣級收入13920萬元,比上年增加1720萬元,增長14.10%。
  全縣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24086元,比上年增加3081元,增長14.67%,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006元,比上年增加818元,增長25.66%
  2008年末全縣總戶數58694戶,總人口200328人,比上年增加32人,其中:男102685人,女97643人;農業人口173023人,非農業人口27305人。少數民族人口160428人,占總人口的80.08%,其中:哈尼族82961人,占41.41%;彝族44192人,占22.06%;傣族24555人,占12.26%。年內出生人數1443人,出生率7.22‰,年內死亡人數900人,死亡率為4.50‰,人口自然增長率2.72‰,比上年上升0.11個千分點。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建設規模擴大,投資增加,水平提高,硬件環境不斷改善。元江歷史上投資最多、規模最大,占地1平方公裏,功能完善,佈局合理,環境優美的縣城新區建設,市政和公共設施建設已基本完工;縣城自來水廠日供水能力達16500萬噸;全縣公路里程2502公裏,瀝青及水泥路面268.5公裏,全縣村委會通車率達100%,壩區主幹道基本是混凝土路面;郵電通訊事業快速發展,電話用戶2000年末達22366多戶,普及率為每百人11.6部,廣播電視事業興旺蓬勃,全縣廣播覆蓋率100%,電視覆蓋率98%;金融、財政工作力度大,2000年完成財政收入8699萬元;多傢環境優雅,檔次較高,接待能力較強的賓館、酒店陸續建成,以優勢服務笑迎四方賓客。
  對外對內開放工作不斷取得新突破,元江縣1991年被國務院列為對外開放縣,近幾年來,把對內對外開放工作着眼着力於農民增收、農業增效、企業有利、財政增長、樹立起“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思想,鼓勵、支持縣外企業到該縣進行特色生物資源産業開發;進一步優化投資軟環境,落實縣民待遇,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努力改善投資硬環境,加強對蘆薈、茉莉花、熱帶花卉等新興産業規劃園區水、電、路、通訊等配套設施的建設;樹立“先予後取,放水養魚”的創新觀念大力促進非公有製經濟的發展,為經營者的發展創造良好條件。目前外來投資企業已成為元江特色生物創新開發新産業的牽動力。
  為實現新世紀發展的宏偉目標,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元江縣19萬各族人民艱苦卓絶,不斷努力,深刻理解江總書記所講的“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發展不竭的動力”的深刻含義,從思想觀念、體製、機製、技術等方面不斷創新,去實現“緑色”夢想。
  在新千年的徵途上,元江各族人民將繼續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誠邀國內外朋友以勤勞智慧之手續寫元江新世紀壯麗華美的篇章。
歷史沿革
  元江,古屬西南夷地,稱“西南荒裔”。兩漢時期,屬益州郡地。隋、唐名步頭,屬黎州地。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立元江萬戶府,二十五年改元江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設元江府,永樂三年(1405年)升為元江軍民府。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改為元江府,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府為直隸州。民國二年(1913年)設元江縣,屬普洱道。 1949年8月元江解放,成立元江縣人民政府。1979年12月26日,國務院批準成立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
    
    ?年,全縣轄:澧江鎮、青竜廠鎮、因遠鎮、東峨鄉、竜潭鄉、羊岔街鄉、大水平鄉、窪垤鄉、咪哩鄉、羊街鄉、那諾鄉。
  
    2000年2月25日,雲政復37號:撤銷元江縣澧江鎮、大水平鄉,合併設立澧江鎮。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99931人,各鄉鎮人口: 澧江鎮 54790 因遠鎮 26666 青竜廠鎮 22975 東峨鎮 20000 羊岔街鄉 10799 羊街鄉 16601 那諾鄉 15689 窪垤鄉 10831 咪哩鄉 13607 竜潭鄉 7973
    2000年末,全縣共轄澧江、因遠、東峨、青竜廠4個鎮,窪垤、竜潭、羊街、那諾、咪哩、羊岔街6個鄉和甘莊、紅河、紅光、元江4個農場;72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全縣總人口192809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51793人,占總人口的78.7%。主體民族哈尼族、彝族、傣族人口分別為78119 人、42721人、23689人,分別占總人口的40.52%、22.16%、12.29%。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67人。
  
    2001年,全縣轄4個鎮、6個鄉:澧江鎮、因遠鎮、青竜廠鎮、東峨鎮、羊岔街鄉、羊街鄉、那諾鄉、窪垤鄉、咪哩鄉、竜潭鄉。
  
    2002年10月24日,元江縣人民政府關於撤銷縣城社區村(居)委會的批復:一、同意撤銷澧江鎮澧江村委會。二、同意撤銷澧江鎮居委會。三、同意撤銷澧江鎮漫林村委會。四、同意調整澧江鎮大水平村委會的大路新寨、高坎、雙高、新村、西門村等五個村民小組。五、上述各村(居)民小組的村(居)民,按照劃定的社區地域界限由社區管理。
英文解釋
  1. n.:  Yuanjiang Hanizu Yizu Daizu Autonomous County
近義詞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 元江自治縣, 元江縣, 元江
分類詳情
張開竜潭鄉張開紅光農場張開澧江鎮張開因遠鎮張開東峨鎮
張開羊岔街鄉張開那諾鄉張開窪垤鄉張開咪哩鄉張開元江農場
張開紅僑農場張開甘莊農場張開羊街鄉張開青竜廠鎮
那諾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