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雲南 >玉溪 > 通海縣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位置】 通海縣位于云南省中部,介於東經102°30′25″- 102°52′53″,北緯23°65′11″- 24°14′49″之間,東西最長39公裏,南北最寬36.15公裏,縣城所在地秀山鎮距省會昆明市125公裏,距玉溪市政府所在地紅塔區47公裏。總面積721平方公裏,四周分別與華寧縣、峨山縣、紅河州建水縣、江川縣、紅塔區相鄰,是歷史有名的滇南重鎮及經濟和手工業發達的地區。其中秀山、四街、河西、楊廣、九街、納古、興蒙7個鄉(鎮)為壩區鄉鎮,裏山、高大為山區鄉鎮。
  【自然環境】 縣境以中山、平壩、河𠔌三大區組成,中山占77.07%,平壩占21.63%,河𠔌占1.3%,在四面環山的平壩中鑲嵌着面積達36平方公裏的杞麓湖,成為供給壩區用水及調節氣候的重要因素,湖四周為平坦肥沃的農田,是全縣糧食和經濟作物的主要産區。全縣湖、山、河相間,最高峰為位於河西鎮的蠃峰山,海拔2441米,最低處為位於建水與通海交界處的馬脖子,海拔僅為1350米,高差1091米。
  【氣候概述】 通海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屬中亞熱帶濕潤涼鼕高原季風氣候,年溫差小而晝夜溫差相對較大,2002年平均氣溫為16.5oc,極端最高氣溫為29.9oc(6月9日),極端最低氣溫為1.0oc(1月13日);全年降水量為1123.4毫米,最高日降水134.1毫米(6月30日);全年無霜期為276天,有霜日17天;年均日照總時數為2286.3小時,日照率52%,年輻射總量每平方釐米128.079千卡。
  【行政區劃】 2002年末,全縣有6鎮3鄉,即:秀山鎮、河西鎮、四街鎮、九街鎮、楊廣鎮、納古鎮、裏山彝族鄉、興蒙蒙古族鄉及高大傣族彝族鄉,下屬65個村民委員會和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530個村(居)民小組,360個自然村。
  【人口民族】 2002年末,全縣有總人口265457人,總戶數75320戶,總人口比上年增加1110人,增0.42%。總人口中,男性130981人,占總人口的49.34%;女性134476人,占總人口的50.66%。農業戶63179戶,農業人口231320人,占總人口的87.14%;非農業戶12141戶,非農業人口34137人,占12.86%;少數民族人口37139人,占總人口的13.99%;人口自然增長率5.85‰,比上年下降0.41個千分點;全縣計劃生育率97.43%,比上年提高0.41個百分點。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368人。
  【綜合經濟指標】 2002年,通海繼續深化企業改革,加快農業産業化經營步伐,加大固定資産投資和招商引資工作力度,擴大對外開放,剋服了工業産品市場疲軟、農業先旱後澇等睏難,國民經濟保持平穩運行,全縣國內生産總值達177128萬元,比上年增長9.1%;第一産業完成增加值45384萬元,增長4.5%,第二産業完成增加值90244萬元,增長11.0%,第三産業完成增加值41500萬元,增長10.4%;按1990年不變價計算的工農業總産值330598.6萬元,比上年增長9.06%;年內固定資産投資總額48384萬元,比上年增13.1%,其中國有單位完成投資23041萬元,比上年增15.9%,農村集體完成投資5912萬元,比上年增54.1%,城鄉居民個人完成投資16692萬元,比上年增61.6%,房地産開發投資2739萬元,在國有單位投資中,基本建設投資完成16872萬元,比上年增39.6%,其他投資完成173萬元,比上年減98.42%;按工程用途分:第一産業投資8910萬元,比上年減12.7%,第二産業投資6511萬元,比上年減22.32%,第三産業投資32963萬元,比上年增36.333%,在三産業中,舊村改造969戶,投資9260萬元;本年度用於住宅建設投資15349萬元,比上年增38.7%,施工房屋面積466122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積364261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積430370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積為348886平方米,房屋竣工率達82.3%。
  【農業】 農業是通海經濟發展的基礎和重要的經濟支柱。2002年,通海縣農業經濟遭受了先旱後澇、頻繁單點暴雨等自然災害,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各級各部門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加大農業産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快産業化經營步伐,堅持走科技興農的路子,農業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全縣農業現價總産值70010萬元,按可比口徑比上年增13.9%,農業增加值為45384萬元,比上年增4.5%。烤煙、蔬菜、畜牧業、花卉等産業産值在農業總産值的比例不斷增加。糧食總産量4912.31萬公斤,比上年減11.24%,烤煙總産1222.6萬公斤,比上年增39.31%,蔬菜總産40239.15萬公斤,比上年增12.96%,油料總産144萬公斤,比上年減17.37%,水果總産852.32萬公斤,比上年增8.5%。
  2002年,全縣造林面積15000畝,四旁植樹71萬株,育苗52畝。主要林産品:核桃1.19萬公斤,板慄3.74萬公斤,鬆脂0.89萬公斤,花椒1.01萬公斤。
  2002年末生豬存欄104794頭,比上年增2180頭,增2.1%,肉豬纍计出欄189230頭,比去年增3328頭,增1.8%,出欄率為184.4%,比去年上升5.6個百分點;大牲畜存欄13342頭,比上年減1.2%;豬牛羊肉産量合計1538.48萬公斤,比上年增3.19%;禽肉産量266.09萬公斤,比上年增53.7%;禽蛋産量742.89萬公斤,比上年增99.1%,奶類産量6.25萬公斤,比上年增11.21%。全年水産品産量1219噸,比上年增2.01%。
  2002年農業生産條件進一步改善,水利化程度基本穩定。年末,全縣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31714.36萬瓦特,比上年增2.66%;全年農村用電24170萬千瓦時,比上年增28.7%;有效灌溉面積153986畝,水利化程度達86.4%,穩産高産農田130821畝,占年末實有耕地面積178218畝的73.41%;全年施用化肥57983噸,比上年增1644噸。
  【工業】 2002年,通海全面實施工業強縣戰略,深入推進以産權制度為核心,以民有民營為主要形式的企業改革,鼓勵和扶持發展個私經濟。在全縣各級政府及各企業的努力下,2002年完成現價工業總産值365253萬元,按可比口徑比上年增長8.5%,其中:國有工業完成5943.7萬元,比上年增10.3%,集體工業完成11496萬元,減22.6%,個體、私營工業完成267064.5萬元,增9.1%,與港澳臺合資及中外合資工業完成20705.9萬元,增2.8%,股份製及股份合作製工業完成60043萬元,增16.2%;實現工業增加值78529萬元,按可比口徑比上年增10%;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實現銷售産值95401.1萬元,産銷率達95.31%。
  主要工業産品為:7058萬米、印染布39.01萬米;服裝7.10萬件;皮鞋1.23萬雙;機製紙5893噸,紙製品1354噸;多色印刷品315.22萬對開色令;合成氨24922噸,氮肥7088噸,甲醛5929噸,精甲醇6232噸,油墨1141噸,塑料製品1969噸,水泥47.59萬噸,石棉水泥瓦121.42萬平方米,磚1386.6萬塊,生鐵28250噸,成品鋼材26000噸,建築用金屬品3978噸,軸承11.10萬套,工業鏈條88噸,變壓器135.63萬千伏安。傘14.6萬把,鑄件15353噸;發電量1806萬千瓦時。
  【鄉鎮(個私)企業】 2002年全縣共有鄉鎮企業7188戶,其中:集體企業12戶,股份合作製企業6戶,有限責任公司18戶,私營企業379戶,個體企業6773戶。在鄉鎮企業中有農業企業1戶,采礦企業84戶,製造業1990戶,交通運輸及倉儲企業104戶,批發零售業2689戶,住宿餐飲業955戶,社會服務業825戶,其他企業425戶。鄉鎮企業總數比去年的6871戶增加317戶,增長4.6%。年末,有職工人數44930人,比上年的41073人增長9.4%。全縣鄉鎮企業擁有固定資産原值128541萬元,人均裝備水平28600元。實現營業收入547916萬元,比上年的477558萬元增長14.7%。完成現價産值447246萬元,比上年的388974萬元增長15%。年內完成新上技改、擴建投資項目91項,新增固定資産9860萬元,比上年增加6179萬元。
  【交通、郵電】 2002年,交通郵電業實現增加值9721萬元,比上年增5.8%。至年末,江(川)—通(海)路建設計劃總投資19956萬元,現已完成投資19564萬元,已建成通車;通(海)—建(水)路基本完成路基工程,現已完成投資1.24億元。年末,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為810.15公裏;汽車擁有量11537輛,其中,營運客車707輛,營運貨車4222輛;全年實現公路運輸貨物周轉量9752萬噸公裏,比上年增4.1%,旅客周轉量8897萬人公裏,比上年增4.0%。
  2002年郵政、電信業務總量完成6647萬元。郵政儲蓄餘額10267萬元,比上年增32.44%;全縣固定電話用戶43218戶,比上年淨增9948戶,電話普及率達16.28部/百人;移動電話用戶26195部。
  【商業】 2002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7429萬元,比上年增3.74%;農業生産資料銷售總額2960萬元,增5.56%;商品銷售總額54912萬元,增3.41%,社會農副産品收購總額19015萬元,增16.75%;其中,烤煙收購1164.6萬公斤,收購金額為10443萬元,分別比上年增41.56%和22.18%;貿易糧收購總量1969.5萬公斤,減15.42%;食用植物油收購17.9萬公斤,增30.7%;幹鮮菜收購金額1659萬元,增1.24倍。
  【財政、金融、保險】 2002年全縣財政總收入(含基金收入)實現15455萬元,比上年減2.91%。其中:中央收入6788萬元,增12.66%,占總收入的43.9%;地方財政收入(含基金收入)8667萬元,減12.4%,占總收入的56.1%,;地方財政總支出(含基金支出)18009萬元,增2.4%。
  金融存、貸款和城鄉居民儲蓄存款穩步增加。年末,全縣金融機構的各項存款餘額237023萬元,比上年增6.12%;各項貸款餘額120610萬元,增10.45%;纍计現金收入571307萬元,增25.02%;纍计現金支出612679萬元,增26.45%;全年纍计淨投放貨幣41372萬元,比上年多投放13818萬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156325萬元,比上年增7.27%;市場貨幣流通量為87936萬元,增19.05%。
  2002年保險事業進一步發展。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通海縣支公司共開辦四大類險種計30個,承保金額121939.9萬元,保險收入達2043.8萬元,完成年計劃數100.18%,比上年增2.18%,已决賠案數3628件,已决賠款1629.46萬元,綜合賠付率79.8%,實現利潤40.1萬元;中國人壽保險公司通海縣支公司共開辦險種65種,年度保險費總額3124.6萬元,比上年增59.26%,賠付額238.8萬元,比上年減46.61%,參保人數112304人,比上年增22.2%。
  【科教衛體】 2002年,全縣機關事業單位共有各類科技人員3464人。其中,副高級及以上職稱113人,中級職稱994人,初級職稱2357人。
  教育事業發展較快,年末全縣有88所中、小學及教師進修學校、職中。其中:高級中學1所、完全中學2所、職業高中1所、鄉鎮中學13所、進修學校1所、私立學校1所、小學69所、幼兒園14所。全縣中學班數313個,其中高中班56個,初中班257個;職業高中班15個;小學班792個。在校學生計45429人,比上年增加1103人。其中:高中在校生3528人;初中在校生13276人;職業中學在校生516人;小學在校生28109人。全縣共有14所幼兒園(包括私立幼兒園),共設班307個。全縣在園幼兒數11476人,比上年增6.6%。
  全縣有專任教師2510人,比上年增301人,其中:高中專任教師187人;初中專任教師768人,職中專任教師36人,小學專任教師1366人,幼兒教師153人。年內,各學校畢業生9452人,其中高中畢業生661人,初中畢業生3694人,職中畢業生153人,小學畢業生4944人。3-6歲幼兒入園率78.74%,學齡前兒童入學率99.98%,小學升學率96.3%,初中升學率57.3%,高考錄取率達58.81%,比上年增8.21%。
  2002年衛生事業主要抓好醫證、藥證、體製三項改革。積極推進全縣的城鎮醫藥衛生體製改革和農村衛生改革與發展,建立新的衛生監督體係和疾病預防控製體係,使農村衛生、預防保健、中醫藥及愛國衛生運動全面發展,全年未發現大的疫情。年末,全縣有衛生部門所屬醫療機構12個,其中,醫療機構10個,預防保健機構2個,在醫療機構中,縣級醫院2個,鄉鎮衛生院8個。有工業及其他部門所屬門診部(所)、醫務室18個,個體辦診所、醫療室51個,有病床587張,醫療衛生技術人員552人,有村設醫療點81個,鄉村醫生和衛生人員230人,個體開業醫生159人。全縣每千人擁有病床2.22張,擁有衛生技術人員3.55人。全縣傳染病發病率為287.9/10萬,全年孕、産婦係統管理人數2771人,孕産婦保健覆蓋率97.11%。7歲以下兒童保健人數24342人,兒童保健覆蓋率92.98%,比上年上升1.53個百分點。
  體育事業繼續貫徹落實《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年內,全縣體育人口達35.6%。中小學體育達標率99.34%,均比上年有所上升。舉辦縣內各種競賽活動10次,參賽人數2863人次。全年有10隊82人參加國傢、省、市比賽12次,取得團體第一名4次,分別為國傢級1次,省級2次,市級1次;團體第六名2次,分別為國傢級1次,市級1次。個人成績也較突出,1人獲國傢級第二名,1人獲國傢級第6名,3人獲市級第一名。嚮上級輸送運動員14人,考入體育大中專學校21人。
  【文化旅遊】 2002年文化旅遊事業穩步發展。旅遊接待能力大為改善,縣城有賓館飯店14個,床位2020個,其中星級飯店3個,床位567個。全年旅遊總投入48萬元,新開闢旅遊景點(綫路)1個(條)。製作介紹通海秀山風景及通海古洞經音樂vcd光盤6000盤。全年接待旅遊人數43.58萬人次。接待境外旅遊者137人,旅遊總收入7879.79萬元,比上年增76.6%。
  2002年,縣內有文化館1座,鄉鎮文化站9個,舉辦展覽19次,舉辦各種培訓班20次,組織各種文藝活動76次。有非公有藝術表演組織3個,表演場所1個。公共圖書館1個,藏書6.41萬册,總流通人次13.7萬人次。
  廣播電視事業不斷發展。2002年,設有限電視廣播站1座,鄉廣播站9個,通廣播的村69個,廣播覆蓋率98%;全縣有衛星電視地面接收站69座,有電視發射機63部,有綫電視網絡總長3407千米,電視覆蓋率100%。
  【環境保護】 2002年通海縣環保工作全面完成與市政府簽訂的“環保目標責任書”和“水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全年污染源治理完成投資總額154.1萬元,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總額250萬元,環境污染治理完成投資總額404.1萬元。杞麓湖林業生態建設完成工程造林5000畝,低效林改造2000畝,封山育林2000畝;縣城污水處理廠配套工程幹綫總長8.5千米、匯水面積6.25平方公裏,日收集污水8500 立方米,城市污水處理率達90%;完成紅旗河口生物淨化工程試驗栽種菱角54畝、蓮8畝;繼續建設面積達82127公頃的自然保護區和生態示範區,其中:國傢級自然保護區760公頃、縣級自然保護區9267公頃、國傢級生態示範區72100公頃。完成杞麓湖底泥疏瀎計84.2萬立方米,墊田764畝。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廠1座,無害化日處理能力100噸,城市生活垃圾總清運量4.4萬噸,生活垃圾處理率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為100%。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96.29%,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95.59%。全縣納入環保重點管理的企業94個,其中:已達標71個,達標率75.53%;發放排污許可證15個。全年共徵收排污費62.6萬元,比上年的60.1萬元增2.5萬元。
  【人民生活】 2002年末全縣在崗職工13362人,全年在崗職工工資總額16581.4萬元,按同口徑比上年增長8.42%。職工(含離開本單位仍保留勞動關係的職工)年平均工資11664元,同口徑比上年增1317元,增12.7%。其中,國有經濟單位職工年均工資12186元,增加1007元,增9%;城鎮集體單位職工年均工資8003元,增加1362元,增20.5%;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3077元,增83元,增2.8%。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5913.63元,比上年增6.7%,人均持幣3326.54元,比上年增18.4%。
概況 Tonghai County
  通海縣位于云南省中南部,地理坐標為北緯23°55′~24°14′、東經102°30′~102°52′。東接華寧縣,南連石屏、建水縣,西與峨山縣、紅塔區相交,北和江川縣毗鄰。東西最大橫距37.97千米,南北最大縱距36.32千米。總面積721平方千米,壩區占21.63%,山區和河𠔌占 78.37%。總人口27萬人(2004年)。
    縣人民政府駐秀山鎮。郵編:652700。代碼:530423。區號:0877。拼音:Tonghai xian。
    境內地勢北高南低,由盆地(壩子)、中山、河𠔌3種地貌構成,杞麓湖盆區由西南嚮東北傾斜。境內最高海拔2441米(蠃峰山),最低海拔1350米(馬脖子)。氣候屬中亞熱帶濕潤高原涼鼕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5.6℃,年平均降雨量875毫米,年平均日照2226.3小時,日照率為50%。年平均濕度73%,年平均無霜期262天。湖泊和河流屬珠江水係,杞麓湖是境內的重要湖泊,水位到4.3米時,湖東西長10.4千米,南北寬4.8千米,面積 36.86平方千米,庫容1.49億立方米。境內最大的河流為南部的麯江河,過境長度約19千米。
縣情概況
  通海縣(Tonghai Xian) 雲南省蒙古族聚居地,烤煙高産縣之一,玉溪地區轄縣。位於省境中部偏南,杞麓湖畔的湖積平原上,石灰岩山地圍繞四周。面積721平方公裏,人口23.4萬,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300. 9人,是省內人口密度最大縣。以漢族為主,有彝、回、蒙古、傣、哈尼等少數民族。其中,蒙古族4600餘人,約占全省蒙古族總人數的74%,多聚居在鳳山腳下杞麓湖畔。縣府駐秀山鎮。唐置通海鎮,元改通海縣。歷史上工商業發達。縣境土壤肥沃,水熱條件好,復種指數約177%,可一年兩熟。農産有稻、小麥、油菜籽、煙草、甘蔗、薯類。工業有紡織、五金、食品加工等。縣境位于云南山字型構造的前弧地帶,地質構造活動較強烈,歷史上地震頻繁,6級以上強震曾發生6次。1970年1月曾發生7.7級大地震,震中在峨山、通海與建水麯江之間,人畜傷亡較多,財産損失巨大。
  通海縣地處滇中,東與華寧縣接壤,南與石屏縣、建水縣交界,西連峨山縣,北鄰江川縣,古為滇南重鎮和交通要道,商賈雲集,農業、手工業和商業較為發達,文化興盛,人傑地靈, 素有“秀甲南滇”、“冠冕南州”、“禮樂名邦”的美譽。1998年末,全縣轄區總面積721平方公裏,轄六鎮三鄉,69村(辦),509個合作社,360個自然村,總人口258451人,居住漢、彝、回、蒙、傣等19個民族。全縣由盆地、中山和河𠔌三大地貌構成,海拔1350-2441米,平均氣溫15.6度,雨量869.2毫米,四季如春,群山環抱,杞麓湖鑲嵌其中,湖光山色相映,風景名勝衆多。
經濟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通海縣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解放思想,開據進取,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取得了輝煌的成績。1998年全縣國民生産總值141643萬元,為1978年的45.1倍,第一、二 、三産業結構發重大變化,由 1978年1.47%、14.24%、4.29% 變化為 26.5%、50.7%、22.8%,財政收入達12536萬元,比1978年增24.9倍,連續兩年被列為“ 雲南省農村經濟實力十強縣” ;糧食總産達8584.64萬公斤,比1878年增16.28%;烤煙生産連續十四年榮獲“全國烤煙生産購先進縣”稱號;養豬業現代化示範縣建設成效明顯,肥豬出欄17.15萬頭,為1978年的4.08%倍,榮獲省“金豬杯”、“豐收杯”奬;國有工業保持連續17年無虧損,初步形成彩印包裝、建築建材、變電器等生産體係;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營業收入由1978年的429萬元發展到47.76億元,個體私營企業從無到有 ,營業收入達35.42億元。
基礎設施
  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加大,杞麓湖綜合治理、滇中農業現代化示範縣建設成效顯著,全縣通車里程達736.83公裏,公路網絡四通八達;城鎮建設日新月異,電力、通訊、廣播電視覆蓋全縣,電話普及率達8.59部/百人,電視覆蓋率達99.8%;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榮獲“全國體育先進縣”稱號,通過了省、市“基本無文盲縣”、“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縣”和“普及實驗教學縣“驗收,初級衛生保健達85.89%,計劃生育率達94.14%,科技貢獻率達35%;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693元,比1978年增24.64倍,人均儲蓄由14.40元擴大到 3425.58元。
  對外來放、民主與法製建設不斷增強,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成效顯著。
行政區劃
  通海縣轄6個鎮、3個鄉:秀山鎮、楊廣鎮、九街鎮、河西鎮、四街鎮、納古鎮、裏山彝族鄉、高大傣族彝族鄉、興蒙蒙古族鄉。
歷史沿革
  唐南詔時置通海鎮,啓通海人文之風。後晉天福二年(937年)設通海郡。元憲宗六年(1256年)通海置千戶所;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通海千戶所為通海縣,屬臨安路,通海稱縣從此開始。明、清、民國相沿為縣。1956年原通海縣(1949年12月13日和平解放)、河西縣(1949年12月10日正式解放)合併稱杞麓縣,1958年華寧縣與杞麓縣合併稱通海縣,1959年原華寧縣從通海縣劃出。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75063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秀山鎮 31799 楊廣鎮 58862 九街鎮 58169 河西鎮 48558 四街鎮 41457 納古鎮 11162 裏山彝族鄉 8412 高大傣族彝族鄉 11014 興蒙蒙古族鄉 5630
    2000年末,通海縣轄6個鎮、3個鄉。全縣總人口26.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29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14%,其中5000人以上的有漢、彝、回、蒙古4個民族。興蒙鄉是蒙古族在雲南的唯一聚居地。境內人口密度365人/平方千米。
  
    2001年,全縣轄6個鎮、3個鄉:秀山鎮、河西鎮、四街鎮、楊廣鎮、九街鎮、納古鎮、裏山彝族鄉、高大傣族彝族鄉、興蒙蒙古族鄉。
  
    ?年,全縣轄秀山、河西、四街、九街、楊廣、納古6個鎮和裏山彝族鄉、高大傣族彝族鄉、興蒙蒙古族鄉3個鄉,下設65個村委會、4個居委會。
  
    2002年1月10日,據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通海縣調整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批復》(雲政復2號)和玉溪市人民政府《關於通海縣調整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通知》精神,將通海縣九街鎮管轄的萬傢、大樹、六一、金山、長河5個村委會(國土面積25.66平方千米,人口23007人)和楊廣鎮管轄的城郊、東村、黃竜3個村委會(國土面積17.81平方千米,人口13106人)劃為秀山鎮管轄。3月25日,通海縣部分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工作正式啓動。 10月28日,玉溪市人民政府下發《關於通海縣河西鎮東渠村委會更名為大回村委會的批復》,同意河西鎮東渠村委會更名為大回村委會,更名後原行政村管轄的行政區域、隸屬關係不變。
英文解釋
  1. n.:  Tonghai County
近義詞
通海
相關詞
第九中學地理行政村河西鎮
包含詞
通海縣中醫院通海縣烈士陵園通海縣河西醫院
通海縣人民醫院通海縣秀山醫院通海縣中醫醫院
通海縣衛生防疫站通海縣婦幼保健院
分類詳情
張開秀山鎮張開九街鎮張開楊廣鎮張開河西鎮張開四街鎮
張開納古鎮張開裏山鄉張開高大鄉張開興蒙鄉裏山彝族鄉
高大傣族彝族鄉興蒙蒙古族鄉
秀山杞麓湖通海秀山古寺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