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江川,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湖光秀美,物阜民丰。星云湖坐落其中,抚仙湖嵌于东北边界,水面面积大于耕地面积,被称为“滇中碧玉”、“高原水乡”。又因鱼类品种多,尤其大头鱼、抗浪鱼远近闻名;土地肥沃,水利条件优越,适种作物广,尤其烤烟优质高产,素有“鱼米之乡”和“云烟之乡”的美称。烤烟、仔猪、蔬菜、花卉、磷化工是当前的经济支柱产业。蔬菜、鲜切花、黄磷、赤磷是主要出口创汇产品。以牛虎铜案为代表的李家山青铜文化,是古滇文化中的瑰宝。
(一)基本情况
位置面积江川位于云南中部偏东,地跨东经102°35′—102°55′,北纬24°12′—24°32′之间,东南与华宁、通海两县交界,西南与红塔区接壤,西北与晋宁、澄江两县相邻,县城大街镇距省会昆明100公里,距玉溪市政府所在地州城21公里。东西最大横距31.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35.7公里,总面积850平方公里(折合127.5万亩),其中山区、半山区占71.67%,坝区占15.96%,湖面占12.37%。形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
历史沿革先秦时期属古滇国地。汉元丰二年置俞元县,属益州郡。唐贞观八年(634年)置绎县,属黎州。南诏时称量水州。唐宪宗上元元年(760年),南诏向东兼并黎州等地后,河阳郡属下有江川县,江川县之名始于此。大理国时属步雄部。元宪宗六年(1256年),改为千户所,属罗伽万户府。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江川州,领双龙县。至元二十年(1283年)降州为县,属澄江路。此后历代相沿称江川县。明崇祯七年(1634年),县治由古城(原龙街镇)迁至江川驿(今江城镇)。民国初年江川属滇中道,治所在今蒙自,又称蒙自道。1930年江川为第三督察区。1950年10月,县城从江城迁大街,属玉溪地区。1958年10月,并入玉溪县,1961年11月再设江川县至今。
行政区划1984年辖1个镇11个区69个乡。1998年辖7个镇和5个乡,72个办事处(村委会)。2002年行政区划调整后,辖大街、江城、前卫、九溪、路居5个镇和雄关、安化(彝族乡)2个乡,69个村委会、3个社区居委会,345个自然村434个村民小组。
人口民族2003年末,全县有74326户263083人,其中:农业人口234002人,占89%;非农业人口29081人,占11%。汉族和彝族是本县人口最多的两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247905人,占总人口的94.23%;彝族人口14341人,占总人口的5.4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09人。
地理气候全县由湖泊、盆地、中低山脉组成,四周高、中部低,西部九溪略向玉溪倾斜。山脉多为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东北走向较少;海拔最高点2648米(翠峰谷堆山),海拔最低点1690米(九溪河口村);县城海拔1730米,坝区海拔一般在1740米左右。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江川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属中亚热带半干燥高原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降水量受地形和季节影响十分明显,一般山区大于坝区,夏季多雨,春冬干燥。
(二)资源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
水利资源县境内有主要河流16条,河道总长184.8公里,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最大洪水流量315立方米/秒,多数为季节性河流。星云湖为南北向不规则的椭圆形,南北长10.5公里,东西平均宽3.8公里,湖岸线长36.3公里,容水量1.84亿立方米,面积34.71平方公里,最大水深10米,平均水深7米,正常水位海拔1722米。县境内还辖有全国第二大淡水深水湖泊抚仙湖,形如葫芦状,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宽约10公里,湖岸线长90.6公里,总容水量185亿立方米,总面积212平方公里,江川占水面总面积的32.5%,共68.94平方公里,最大水深约150米,平均水深80米。全县湖泊水面占总面积的12.37%。以两湖为主的丰富水资源条件,在全省均属少有。星云湖、抚仙湖同属淡水湖,是天然水产品养殖场。年产鲜鱼约260万千克,星云湖的大头鱼、四大家鱼和抚仙湖的抗浪鱼、金线鱼、草青鱼久负盛名。
土矿资源2003年底,全县有耕地132512亩,占土地面积的10.39%。土壤状况多属红壤、棕壤、紫色土、水稻土4个土类。已探明的矿产有石灰岩矿、白云岩矿、磷块岩矿、石英砂岩矿、粘土矿、含钾岩矿和褐煤矿等12种之多。其中,磷矿石储量大、品位高。据1988年地质报告表明:江川的磷矿石总储量为3亿多吨,其中,一级品矿4800多万吨,一级富矿2500多万吨。江川的矿石不仅品位高,而且是少有的低砷、低油粉、覆土薄、易开采的矿体。
旅游资源江川不愧为旅游胜地,自然景观绮丽独特,人文景观源远流长。有“百里湖光小洞庭”的星云湖,有“天然图画胜西湖”的抚仙湖,有“巍然形胜冠南州”的孤山,有稀世珍宝“牛虎铜案”为代表的李家山青铜器文物,有“武当别院”碧云寺,有“两湖相交,鱼不往来”的界鱼石景观,有鱼会嗑瓜子的神鱼泉等10多个风景旅游点。其中玉带河的界鱼石、孤山的青鱼阵、渔洞群的车水捕鱼被称为三大奇观。阳光海岸、孤山岛、明星鱼洞、李家山青铜文化、“三道菜”已成为知名的旅游品牌。
人才资源江川,地灵人杰,养育了许多优秀儿女。民国以来,有“云南白药”创始人曲焕章;有巴拿马世界书法大赛第二名获得者杨嘉善;有“滇军完人”、抗日烈士、陆军上将唐淮源;有陆军上将、滇军代总司令、代理云南省长金汉鼎;有护国运动中屡建奇功,被孙中山誉为“邦家之光”的中将鲁子材;有擅长国画,被载入《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和《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的书画家普文治。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江川平均每年有约300名考生被各类大中专院校录取。20多年来,被各级各类学校录取的大中专生6000多人。截止2003年底,全县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专业技术职称的各类人员达4409人。其中,党政干部924人,占20.96%;企业经营管理人员79人,占1.79%;专业技术人员3406人,占77.25%。目前人才交流中心仍有1532名大中专毕业生无法就业,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农田水利全县共有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14座,小(二)型水库49座,小坝塘303个,总库容量6481万立方米。其中,茶尔山水库蓄水量达到1075万立方米。有云南省第一座混凝土抛物线双曲型坝的海棠水库,总库容量248万立方米。水利化程度达80%,建成高稳产农田121371亩,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6.6平方公里。现已形成水库、坝塘星罗棋布,排灌沟渠纵横交错,兴利与减害同步,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并举的水利基础设施,为城乡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用水保障。
电力建设电力建设走联营办电之路,逐步缓解了电力供应紧张的矛盾。有220kv的雄关变电站一座,110kv的大街变电站和江城变电站各一座,35kv的路居变电站和前卫变电站各一座,螺丝铺110kv变电站建成投入使用,实现了与省、市大电网的联接。农村电网改造取得明显成效,一户一表工程完成,顺利通过了省级检查验收。县城电网改造完成投资1695万元,工程基本完工。全县村村通电,通电率年年保持100%。
交通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建成以玉溪市区为中心,通向各县高等级公路骨架网的战略构想,先后组织实施了玉(玉溪)江(江川)高等级公路,澄(澄江)川(江川)、江(江川)华(华宁)、江(江川)通(通海)二级公路的建设。共有县乡道路238条(其中县道9条,乡道229条),总里程达740.39公里(其中二级公路38.59公里,三级公路216.15公里,四级公路465.82公里,等外公路19.83公里),全县7个乡镇72个行政村和345个自然村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抚仙湖环湖南路完成投资3700万元,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建成了六条公路共19.6公里的硬化路面。
邮电通讯建成了全县程控自动电话、无线寻呼、移动电话服务网络。截止2003年底,全县电话用户61926部,其中:住宅电话28000部,公用电话2239部,移动电话用户23815户,移动市话7872户。2005年底,电话普及率达26.26部/百人。
城镇建设实施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五大工程。完成了江城、九溪、路居三个国家、省、市试点集镇的总体规划并启动建设,集镇带动示范功能初步显现。县城完成了景新路、兴江路、仁和街、明珠路、星湖路、宁海路、星云路中段等主要街道及王字街的改造工程,街道建设有了较大进展。2005年,完成了怡心园二期休闲广场、浪广路建设和宝凤路等7条街道的绿化、亮化工程,进行了交通标识标线建设,投资1450万元完成了县城电网改造工程。建成了万吨自来水厂和万吨污水处理厂。县城自来水管网扩建完成投资135.8万元,供水井及泵房工程完工,目前正进行水厂及dn300供水管网建设的准备工作。
(三)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年,县内生产总值预计完成230239万元,比上年增长10.1%;财政总收入完成18430万元,增长14.2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366万元,增长1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9266万元,增长26.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57元,分别增长5.77%、10.5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6500万元,人均储蓄存款5904元,分别增长13.17%、12.33%;实际利用县外资金28081万元,外贸进出口总额6449万美元,分别增长234.93%、168.24%。
农业改革开放以来,结合农村实际,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围绕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持续进行了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粮经作物比重2005年调整为31:69,农业产业化得到了优化与升级。烤烟、仔猪、蔬菜、花卉产业化的形成,为发展外向型农业、高科技农业、订单农业探索出了新路子,成为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新动力。
工业新中国建立时,江川只有手工业,没有现代工业,如今已建立磷化工、纸制品、建筑材料、烟花爆竹等工业门类。2005年,全县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223994万元,增30.85%。主要名特产品“螺蛳”牌黄磷、赤磷,品优质好,曾先后获云南省优质产品奖、大西南博览会金奖、俄罗斯国际博览会金奖、香港博览会金奖,产品远销欧美、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等11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国内外用户的欢迎和好评,是江川出口创汇最多的产品。历史悠久的制铜工艺省内外闻名,通过嫁接现代技术制作的斑铜工艺品更是造型美观、色泽古朴,是深受国内外旅游者喜爱的旅游商品,牛虎铜案斑铜工艺品已远销国外。
社会事业科技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狠抓科技普及和成果转化,建成了仔猪、蔬菜、花卉等一批科技示范基地,科技对经济的贡献逐步提高。教育通过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有新的提高。1995年完成了扫除青壮年文盲任务,1996年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现有公办学校109所(乡镇中心完小12所、村完小50所、一贯制学校4所、教学点26个、乡镇中学12所、完中2所、职中1所、进修学校1所、县幼儿园1所)和民办中学1所、私立幼儿园8所,有教学班1293个(其中:中小学教学班1079个,幼儿班214个),全县专职教师2038人。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6.7%,中考录取率为84.96%,高考录取率达50.39%。2005年,深化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高考上线率达75.35%,提高了17.52个百分点;投资439万元新建校舍13736平方米,排除危房2601平方米。文化坚持“双百”方针,开展了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和文艺创作工作,共有76个文化站、馆、室,有图书11万余册,文化市场日趋繁荣、规范,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基本建成,2002年4月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和文物资源普查工作圆满完成,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卫生围绕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共有县乡医疗机构12个,村设置医疗点62个,被省政府授予“甲级卫生城”称号。投入206万元完成了4个乡镇卫生院改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参合率达93.24%,结核病和禽流感等得到有效防控。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初战告捷,被省政府授予“无毒县”称号。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示范工程顺利完成,科技创新工作不断推进。全县2212户农业人口家庭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8‰以内。体育事业持续发展,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省体育先进乡镇5个,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1个,体育馆1个,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占全县总人口的18%,为争创全国体育先进县创造了条件。2005年,举办和承办了江川县首届中学生运动会、全市人大系统运动会等赛事活动,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县级投入社保资金3728.1万元,发放“两个低保”保障金357.07万元,失业人员小额信贷扶困资金400万元,再就业率达84%,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
精神文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步提高,义务教育成果得到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顺利推进,禁毒和防治艾滋病工作深入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群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所有乡镇有线电视光缆联网,县域文化试点县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民主法制大力推进依法治县进程,“四五”普法工作获市级一等奖,民主法治村建设工作面达50%以上。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度,严格执行省政府129号令,行政许可法执行情况良好。双拥、共建活动深入开展,我县再次被省市命名为双拥模范县。民族团结、宗教事务管理得到加强。办理人大代表建议75件、政协提案99件,办结率均达100%。信访工作全面加强,及时排查和调处各种社会矛盾纠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加大,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高度重视廉政勤政建设,严肃查处各种违纪违法案件。清理建设领域网上拖欠工程款3539.09万元,清欠率达100%。
(四)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发展思路“十一五”时期,是我县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十一五”时期江川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全力推进“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旅游活县、文化兴县”战略,坚持“三化两着力”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巩固提升特色产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江川经济社会与人口、环境、资源协调发展。
主要目标立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十一五”时期主要宏观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达到38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0%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800元(折合1700美元)左右;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五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37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抚仙湖水质保持在Ⅰ类标准,星云湖水质达到Ⅳ—Ⅲ类标准;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到2020年的远景目标是:初步建成经济发展、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国家级生态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
|
江川县位于云南中部偏东,地理坐标为东经102°34′~102°55′、北纬24°12′~24°32′。东南与华宁、通海两县交界,西南与红塔区接壤,西北同晋宁、澄江两县相邻。县域南北最大纵距33.7千米,东西最大横距31.9千米,总面积850平方千米,山区、半山区占71.6%,坝区占 15.7%,水面占12.7%。总人口27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大街镇,海拔1730米,距省会昆明102千米,距玉溪市政府驻地红塔区19千米。
邮编:652600 代码:530421 区号:0877 拼音:Jiangchuan Xian
全县由湖泊、盆地、中低山组成,四周高,中部低,西部九溪略向玉溪倾斜,平面形似海棠叶。山脉多为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海拔最高点(谷堆山顶峰)2648米,最低点(九溪河口村)1690米;坝区海拔一般在1740米左右。境内有季节性河流16条,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气候属中亚热带半干燥高原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6℃,极端最高气温33℃,极端最低气温-5.9℃,年平均日照2215.6小时,无霜期253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在800~1000毫米,5~10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5%。 |
|
位置面积 江川位于云南中部偏东,地跨东经102°35′—102°55′,北纬24°12′—24°32′之间,东南与华宁、通海两县交界,西南与红塔区接壤,西北与晋宁、澄江两县相邻,县城大街镇距省会昆明100公里,距玉溪市政府所在地州城21公里。东西最大横距31.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35.7公里,总面积850平方公里(折合127.5 万亩),其中山区、半山区占71.67 %,坝区占15.96%,湖面占12.37%。形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
邮政编码 652600
区号 0877 |
|
先秦时期属古滇国地。汉元丰二年置俞元县,属益州郡。唐贞观八年(634年)置绎县,属黎州。南诏时称量水州。唐宪宗上元元年(760年),南诏向东兼并黎州等地后,河阳郡属下有江川县,江川县之名始于此。大理国时属步雄部。元宪宗六年(1256年),改为千户所,属罗伽万户府。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江川州,领双龙县。至元二十年(1283年)降州为县,属澄江路。此后历代相沿称江川县。明崇祯七年(1634年),县治由古城(原龙街镇)迁至江川驿(今江城镇)。民国初年江川属滇中道,治所在今蒙自,又称蒙自道。1930年江川为第三督察区。1950年10月,县城从江城迁大街,属玉溪地区。1958年10月,并入玉溪县,1961年11月再设江川县至今。
1984年,全县辖1镇、11个区,69个乡。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5707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大街镇 17871 江城镇 23915 龙街镇 23647 前卫镇 24035 伏家营镇 27944 九溪镇 24176 路居镇 26360 翠峰乡 18737 后卫乡 19696 安化彝族乡 8703 大庄乡 31609 雄关乡 10385
2000年末,江川县辖大街、江城、龙街、前卫、九溪、伏家营、路居7个镇和翠峰、安化(彝族乡)、后卫、大庄、雄关5个乡,73个村(居)委会。全县总人口25.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88万人,非农业人口2.74万人。汉族和彝族是本县人口最多的两个民族。其中彝族人口有1.38万人,其他少数民族695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5.68%。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01人。
2001年12月3日,经省政府《关于江川县调整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云政复203号),同意江川县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撤销了翠峰乡、江城镇、龙街镇,设立江城镇;撤销了前卫镇、后卫乡,设立前卫镇;撤销了大庄乡、大街镇、伏家营镇,设立大街镇。行政区划调整后,江川县所辖乡镇由原来的 5乡7镇调整为2乡5镇共7个乡镇。
2001年末,全县辖5个镇、1个乡、1个民族乡:大街镇、江城镇、前卫镇、九溪镇、路居镇、雄关乡、安化彝族乡。 |
|
1984年辖1个镇11个区69个乡。1998年辖7个镇和5个乡,72个办事处(村委会)。2002年行政区划调整后,辖大街、江城、前卫、九溪、路居5个镇和雄关、安化(彝族乡)2个乡,69个村委会、3个社区居委会,345个自然村434个村民小组。 |
|
2003年末,全县有74326户263083人,其中:农业人口234002人,占89%;非农业人口29081人,占11%。汉族和彝族是本县人口最多的两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247905人,占总人口的94.23%;彝族人口14341人,占总人口的5.4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09人。
地理气候 全县由湖泊、盆地、中低山脉组成,四周高、中部低,西部九溪略向玉溪倾斜。山脉多为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东北走向较少;海拔最高点2648米(翠峰谷堆山),海拔最低点1690米(九溪河口村);县城海拔1730米,坝区海拔一般在1740米左右。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江川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属中亚热带半干燥高原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降水量受地形和季节影响十分明显,一般山区大于坝区,夏季多雨,春冬干燥。 |
|
水利资源 县境内有主要河流16条,河道总长184.8公里,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最大洪水流量315立方米/秒,多数为季节性河流。星云湖为南北向不规则的椭圆形,南北长10.5公里,东西平均宽3.8公里,湖岸线长36.3公里,容水量1.84亿立方米,面积34.71平方公里,最大水深10米,平均水深7米,正常水位海拔1722米。县境内还辖有全国第二大淡水深水湖泊抚仙湖,形如葫芦状,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宽约10公里,湖岸线长90.6公里,总容水量185亿立方米,总面积212平方公里,江川占水面总面积的32.5%,共68.94平方公里,最大水深约150米,平均水深80米。全县湖泊水面占总面积的12.37 %。以两湖为主的丰富水资源条件,在全省均属少有。星云湖、抚仙湖同属淡水湖,是天然水产品养殖场。年产鲜鱼约260万千克,星云湖的大头鱼、四大家鱼和抚仙湖的抗浪鱼、金线鱼、草青鱼久负盛名。
土矿资源 2003年底,全县有耕地132512亩,占土地面积的10.39%。土壤状况多属红壤、棕壤、紫色土、水稻土4个土类。已探明的矿产有石灰岩矿、白云岩矿、磷块岩矿、石英砂岩矿、粘土矿、含钾岩矿和褐煤矿等12种之多。其中,磷矿石储量大、品位高。据1988年地质报告表明:江川的磷矿石总储量为3亿多吨,其中,一级品矿4800多万吨,一级富矿2500多万吨。江川的矿石不仅品位高,而且是少有的低砷、低油粉、覆土薄、易开采的矿体。
旅游资源 江川不愧为旅游胜地,自然景观绮丽独特,人文景观源远流长。有“百里湖光小洞庭”的星云湖,有“天然图画胜西湖”的抚仙湖,有“巍然形胜冠南州”的孤山,有稀世珍宝“牛虎铜案”为代表的李家山青铜器文物,有“武当别院”碧云寺,有“两湖相交,鱼不往来”的界鱼石景观,有鱼会嗑瓜子的神鱼泉等10多个风景旅游点。其中玉带河的界鱼石、孤山的青鱼阵、渔洞群的车水捕鱼被称为三大奇观。阳光海岸、孤山岛、明星鱼洞、李家山青铜文化、“三道菜”已成为知名的旅游品牌。
人文名家 江川,地灵人杰,养育了许多优秀儿女。民国以来,有“云南白药”创始人曲焕章;有巴拿马世界书法大赛第二名获得者杨嘉善;有“滇军完人”、抗日烈士、陆军上将唐淮源;有陆军上将、滇军代总司令、代理云南省长金汉鼎;有护国运动中屡建奇功,被孙中山誉为“邦家之光”的中将鲁子材;有擅长国画,被载入《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和《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的书画家普文治。 |
|
抚仙湖、星云湖位于江川县、澄江县、华宁县三县境内,是我省九大高原湖泊中的两个姊妹湖,均属南盘江水系。
抚仙湖为云南高原抬升过程中形成的断陷型深水湖泊,流域径流面积1053平方公里(含星云湖378平方公里),湖面似葫芦形,南北长31.5公里,东西最宽11.5公里、最窄3公里,平均宽6.8公里,湖岸线长88.2公里,水面面积212平方公里,平均水深87米,最深达157米,相应湖容量191亿立方米。抚仙湖出流口为海口,出口设有闸门,最终流入南盘江。
星云湖是滇中高原陷落性浅表湖泊,流域径流面积378平方公里,湖面为南北向不规则椭圆形,南北长10.5公里,东西平均宽3.2公里,湖岸线长36.3公里,水面海拔高程1722米,水面面积34平方公里,最大水深10米,平均水深7米,相应湖容量2亿立方米。
星云湖是抚仙湖的上游湖泊,一般情况下,星云湖水面比抚仙湖水面略高。两湖由一条长2.2公里、深5米、宽8米的河道——隔河相连。隔河是星云湖泄流的惟一出口,是天然河道,后经人工整治衬砌,设有闸门控制星云湖出流。根据省人大通过的《星云湖管理条例》、《抚仙湖管理条例》,星云湖控制运行水位:最高1722.50米,最低1721.50米。抚仙湖控制水位:最高1722.00米,最低1720.50米。
——抚仙湖生态环境的不稳定性。
抚仙湖是一个典型的深水湖泊,湖岸陡峭,岸滩不发达,底质为岩石、砾石或粗沙。水生生物群落分布面积占整个湖面不足0.1%。大型水生植物是藻类最强劲的竞争对手,缺乏大型水生植物的深水湖泊在富营养化方面表现比较脆弱,磷负荷能力较低。浮游动物是藻类的天敌,银鱼引入抚仙湖后,大量捕食浮游动物,使得藻类的生长失去控制。
——抚仙湖营养元素收支严重失衡。
抚仙湖平均水深87米,深水湖泊的特点决定了其较高污染物沉降积累的特性。加上抚仙湖南北狭长,入湖污染物主要从南、北
端注入湖内,而出水河流海口位于东岸中部,远离两端,这就决定了抚仙湖“纳污吐新”的特性。因此,抚仙湖具有特别高的污染物滞留率,很容易发生营养盐的积累而导致营养化。
——抚仙湖一旦发生富营养化就无可挽回。
抚仙湖深逾百米,容水量189.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入湖径流量仅为其容水量的1/70。其径流区属于滇中干旱缺水地区,一旦发生富营养化,将无法将其“治愈”,我们惟一的选择就是竭尽全力保护好。
——抚仙已经面临着富营养化的严重威胁。
抚仙湖的富营养化正在加速发展,在局部湖区和季节甚至出现了IV类水质,湖水透明度持续下降。尤其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绿藻大量繁殖,这是进入富营养化前期的标志。藻类的大量繁殖必然导致了湖水透明度的急剧下降,因此,必须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抚仙湖,防止进一步污染和富营养化,防患于未然。
——星云湖水质污染是抚仙湖的心腹之患。
星云湖位于抚仙湖流域上游,通过隔河与抚仙湖相连,平均每年约有4000万立方米的星云湖水经过隔河下泄到抚仙湖。近几年来,星云湖水质污染和富营养化发展迅速,水质已经达到IV—V类,并发生了严重的蓝藻水华,湖水透明度降低到小于1米。并且,隔河泄水主要集中在雨季中、后期,流量比较大(10—12立方米/秒),在抚仙湖形成2公里左右的水质污染区域,不仅严重影响旅游景观和当地居民生活,而且大量蓝藻和营养盐随水流涌入抚仙湖,加重了抚仙湖南部的水质污染,加速了富营养化发展,有引发抚仙湖蓝藻水华的危险。 |
|
李家山青铜文化墓地,位于江川县城北16公里的江城镇早街村后的山丘上。这里背山面水,风景宜人;这里埋藏着2000多年前绚丽多彩的青铜文化;这里凝聚着古滇人民的智慧和结晶。
1972年春,在李家山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共清理墓葬27座,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器物。其中青铜器有1000余件。驰名中外的牛虎铜案、牛虎铜枕等重要青铜器就出在这次发掘的几座大墓中。李家山青铜器先后到日本、瑞士、法国、意大利等地展出过,观赏者赞不绝口,叹为观止。
1991年12月至1992年4月,在李家山进行第二次发掘,清理墓 葬58座。1994年4月至5月,清理墓葬一座。1997年3月至4月,清理破坏墓葬一座。墓葬编号沿袭第一次发掘的编号顺序,编号为M28—M87。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器物。其中青铜器近3000件,铁器和铜铁合制器340余件,金银器近6600件,约重9000克,还有大量的玛瑙、绿松石、海贝等。尤其是此次出土的铜鼓、贮贝器、俑、编钟等铜器种类浩繁,铸造工艺高超,滇文化特色明显,金剑鞘、金钏、金腰带、动物形扣饰器物熠熠生辉,精美绝伦。1991年至1992年的发现被评为199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此次出土的部分青铜器文物于1993年参加了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全国文物精华展、1999年参加了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的建国50周年文物事业成就展、2003年至今先后到日本、北京、广州、香港等地展出。
李家山出土的青铜器数量较多、构思新颖、造型奇特、工艺精湛,在云南乃至世界青铜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闪烁着灿烂的光辉。不少专家称之为“南滇文化之花,国家稀有之宝”。它从农业、畜牧业、纺织业、祭祀、葬俗、青铜铸造等不同侧面展示了战国末期到东汉初期这一历史阶段古滇国贵族的战争、生活、生产等活动,展示了古滇人民的发明和创新。
(一)生产工具。在李家山出土的青铜器中,有相当规模的生产工具。如:铜斧、铜锄、铜铲等。这些青铜农具绝大部分为实用器,也有部分器物上刻制不同的花纹,可能用于与农业有关的祭祀仪式,或者专为滇国上层人物随葬用的器物。如:“铜助”。锄是云南古代的一种起土工具,其用途与中原地区挖土的镢相同。据形状可分为尖叶形铜锄、梯形铜锄、半圆形铜锄、曲刃铜锄等类型。
(二)生活用具。在李家山出土的青铜器中,有许多青铜生活用具。这些青铜生活用具,在冶铸工艺和加工艺术上都有不少的发明和创造,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都显得更加开放和富有创造性,不受或少受内地传统模式的影响与限制。如:“牛虎铜案”。首先,此案为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长约76厘米,高约43厘米,重30公斤左右,由二牛一虎组成。它是一种古代祭祀器物,用于祭祀时放置祭品,相当于现在的供桌,案以站立的大牛的四脚为足,牛背呈椭圆形凹状作案面,粗壮的牛头及朝天的双角为一端;牛尾直立一猛虎,虎口紧咬牛尾,前肢紧抓牛臀,构成图案另一端,此虎的设置可以使全案两端保持力的平衡;在牛腹下横站着一头悠然自得的小牛犊,此小牛的设置使全案重心下移,增加稳定。它利用对比、烘托、反衬的手法,把牛虎的神态心理、动作刻画的惟妙惟肖,老牛驯良无私、小牛单纯可爱、猛虎凶恶残暴。真可谓构图简洁、凝重、独特、造型完美、构思新颖、重心平稳、大小和谐、动静统一,成功地体现了艺术审美和实用功能的完全结合,使你有无可挑剔之感。其次,此案在青铜制作工艺上应用了范模铸造法。此方法是滇国青铜工艺中最常见的一种,比起失蜡法,更能体现古代滇国人民的聪明和智慧,真可谓制作工艺精美,艺术水平高超。
(三)兵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诸侯割据,边陲云南也不太平。古滇国人民十分重视兵器的制作。李家山出土的兵器有矛、戈、剑、钺、啄、狼牙棒等。兵器数量很多,制作工艺也很精。其中:有的器形与中原地区相近,但纹饰不同;有的器形、纹饰与我国内地兵器毫无共同之处,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造型十分奇特,工艺十分精细。如:“铜啄”。其整体似长啄鸟头形,銎部置于刃部之上,与刃部呈十字交叉状,刃长且尖,可像铜戈一样勾杀。啄背部多有立体人物和动物雕饰。
(四)音乐器材:“铜鼓”。它是滇国各民族普遍使用的一种打击乐器,是滇国青铜器中最有代表性的器物,类似中原地区商周青铜文化中的钟鼎重器。战国至西汉时期的云南铜鼓分为“万家坝型”和“石寨山型”(李家山铜鼓属此类型)两种类型。从李家山出土的各式铜鼓来看,到西汉时期已经发展到尽善尽美的程度,造型和用途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除了铜鼓改制成贮贝器外,还有在铜鼓鼓面上铸立人物或动物形象。如“三骑士铜鼓”、“四舞俑铜鼓”、“蹲蛙铜鼓”等。尤其是一件“鎏金铜鼓”,鼓面正中饰太阳纹,共十二芒,面上有三晕,为同心圆及三角形齿纹。太阳纹与光芒浑然一体,恰似太阳当空,光芒四射,反映了古滇人民对太阳的渴望和崇拜。此铜鼓虽然具备一般铜鼓的特征,但整体鎏金,并且高度仅10厘米,底径13.6厘米,是目前体积较小的铜鼓。显然它已失去传信和娱乐的功能,变为艺术审美和祭祀礼仪活动的专用器物,代表了古滇国贵族的权力和威严,是招引财富的吉祥物。
(五)装饰艺术。在李家山出土的装饰器物中,青铜扣饰较为典型。青铜扣饰的构造特点是在背后有一矩形挂钩,可挂在衣服上或其它物体上起装饰作用。这批青铜扣饰无论在艺术构思还是在表现手法上都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写实性较强,富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强烈的民族特色,是2000多年前古滇国人民特有的装饰品。如“二牛交合扣饰”。二牛立于蛇身之上,蛇张口咬住公牛尾部,尾绕母牛腰际,嘴微张,双目睁圆,尾夹于后股之间,腹部前倾;母牛头前俯,尾上扬,后腿略弯曲,与公牛配合默契,作交合状。如此生动的交合场面对于后来的封建文化来说,是大逆不道的。今天我们看来也有些目瞪口呆,似乎显得有些“俗气”。而对于古滇国的人们来说,它却是一件张扬于众的衣服扣饰。这表明古滇国的人们,也不相信畜牧的繁殖是感应而生,而是要通过公母的交配才能繁殖后代。这充分体现了古滇人民盼望早生牛犊、多生牛犊的强烈心情,因为牛是古滇人民财富的象征。他们以此种无声的艺术语言,达到了反映滇文化古朴、凝重、形象、生动、奇特、精美的艺术效果,充分体现了古滇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 |
|
(一)明星蘸水食洞鱼
明星位于县城之北的抚仙湖岸与澄江县的立昌村交界处,湖岸鱼洞密布,绿树成荫,环境幽雅凉爽,堪称天然避暑胜地,是江川的旅游景点之一。明星人民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在捕捞抚仙湖抗浪鱼的实践中,积累了一套独特的捕鱼方法,同时总结了铜锅煮鱼配蘸水的烹调经验。
1、煮鱼方法:取鱼洞中岩泉水连同活鱼入铜锅内,加入适量的盐和姜丝,盖上盖子,在专用的小炉灶上用柴禾大火一次煮沸,再放入适量的葱叶、味精。
2、蘸水配制:干辣椒用火烧后舂细,花椒舂细,葱白、姜切细,大蒜打烂成泥备用。先将适量菜子油注入炒锅内炼透,尔后放入自制的面酱、辣椒面及适量盐巴在炒锅内炒拌。炒锅离火后,再把花椒面、味精、切细的葱白、姜和蒜泥等配料放入拌匀即成。芫荽、薄荷切细另用碗装,随意取用。食用时,蘸水用鱼汤调开,把鲜鱼配蘸水即可食用。
旅客们吃了配有明星蘸水铜锅煮鱼,真是赞不绝口。它已成为江川县的一道名特菜肴,吸引了的众多县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二)三道菜
江川“三道菜”位居江城镇左卫村。它吸取了民间(鸡、羊、鱼)各种做法的精华,主要原料皆来自当地民间,每道菜都用多种佐料严格配制加工而成。独特的配方,使其色泽鲜艳,口味诱人,食之脍炙人口,四海宾客闻风而至。
“三道菜”鱼以酸辣为主,成品酸辣鱼,酸的舒心,辣得可口;“羊”则以清汤羊肉合着蘸水而食。蘸水配料独创,鲜、辣、麻等尽在其中使人食欲大增;鸡采用几种名贵药材配制后清炖而成。苦、凉、甜有机地溶在一起,回味无穷。
(三)大头鱼
江川星云湖特产碌鱼,俗称“大头鱼”,学名柏氏鲤,为鲤科鱼类。它生活在淡水湖泊的中上层水域,以浮游生物为食,天然繁殖。大头鱼的得名,在于头大而宽,其头顶高干背,口大呈弧形,无口须,体色呈限白,以头油、肉嫩、质鲜、味美,含脂量高而闻名。一般个体重在300—400克,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江川大头鱼在省内外闻名遐迩。
江川历史上盛产“大头鱼”,起源于何时,尚无确切考证材料。明正德(公元1506----1520)年间有记述“其渔利之富向为滇中著名”。清代及民国时期的记录是“碌鱼”产于星云湖中,似鲤而首巨,身肥味美,俗呼“大头鱼”,其脑浆营养价值更高。
星云湖因历史上盛产大头鱼著名,五十年代鱼获物中大头鱼约占50%。目前已成为稀有鱼种。1987年,国家把大头鱼列为重点保护鱼类之一。
(四)九溪糍粑
糍粑是用糯米加工而成的一种食品,尤其是九溪乡农民加工的糍粑,是餐桌上不可多得的佳肴。每年春节群众就有加工糍粑的习惯。遇远方来客,当地群众就会拿出自家加工的糍粑,用香油炸熟,招待客人。炸热的糍粑白里透黄,色香俱佳,食之酥脆味甜,令人赞不绝口。
九溪糍粑,加工方便。用糯米泡水一日左右后蒸熟,倒入石臼中舂烂至八成,撒入事先碾碎的黄果皮、花椒和白糖,接着舂到看不到饭粒即可。舂好后的糍粑,用手打成月饼状,用青松毛盖好,凉二至四天,就可用特制的推刨,把糍粑推成均匀的长条片,再用菜刀切成长形小方片,晒干就成。晒时要掌握火候,一次晒干。晒老了易碎,反之夹心,若是第一次没晒干,则应抬入家中,不能让风吹着,让其自行晒干。
(五)酥饼
酥饼又称“满油饼”,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本世纪初就是有名的食品。它用料考究,选用上等白糖、红糖、荞面、饭豆为主料,加上芝麻、玫瑰等,用熟猪油搅烂心子,再加菜油精制,然后入炉烘烤而成。成品酥软、冰凉、清甜、油润可口,产品畅销全省各地。
(六)札沫(或“鲊馍”音,材料为萝卜丝)
札沫(音),是滇中地方特有的一种咸菜,最早只见江川人如此制作。分为荤素两种,用本地产白萝卜推成丝,晒干后成萝卜丝备用。
荤扎沫(肉汤萝卜丝):熬制肉汤放入盐、糖、辣椒、草角、八角,熬至辣香四溢,放入萝卜丝揉拌,萝卜丝根根浸透红润(不能过干),撒上预先炒制好的米粉粒拌匀,凉透后装入坛子压实存放。
素扎沫:选用冬末春初香椿制汤,放辣椒面八角粉等香料,将萝卜丝拌至半干入坛存放(素扎沫不能沾动物油脂,否则长期保存要霉变。可以加入适量植物油)。
由于扎沫的制作方法简单,味美而易储藏(一般能存放一年,有经验,勤于打理人家可以存放一年以上,取出食用时依旧香气扑鼻),随着人口流动及文化交流,这种制作咸菜的方法已经在周遍地区传开来,甚至作为云南特色走向全国! |
|
- n.: Jiangchuan County
|
|
江川 |
|
|
|
江川县中医院 | 江川县人民医院 | 江川县江城医院 | 玉溪江川县董炳村 | 玉溪江川县矣文村 | 玉溪江川县安化村 | 玉溪江川县新庄村 | 玉溪江川县光山村 | 江川县妇幼保健院 | 江川县卫生防疫站 | 玉溪江川县阳山庄村 | 玉溪江川县早谷田村 | 江川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中国共产党江川县委员会党校 | |
|
|
江城镇 | 前卫镇 | 大街镇 | 九溪镇 | 雄关乡 | 安化乡 | 路居镇 | 安化彝族乡 | |
仙人洞 | 界鱼石 | 星云湖 | 台山书院 | 湖滨公园 | 麒麟洞 | 碧云山 | 明星鱼洞 | 牛摩洞 | 神鱼泉 | 碧云胜景 | 蟠坤洞 | 海门公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