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江川,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湖光秀美,物阜民豐。星雲湖坐落其中,撫仙湖嵌於東北邊界,水面面積大於耕地面積,被稱為“滇中碧玉”、“高原水鄉”。又因魚類品種多,尤其大頭魚、抗浪魚遠近聞名;土地肥沃,水利條件優越,適種作物廣,尤其烤煙優質高産,素有“魚米之鄉”和“雲煙之鄉”的美稱。烤煙、仔豬、蔬菜、花卉、磷化工是當前的經濟支柱産業。蔬菜、鮮切花、黃磷、赤磷是主要出口創匯産品。以牛虎銅案為代表的李傢山青銅文化,是古滇文化中的瑰寶。
(一)基本情況
位置面積江川位于云南中部偏東,地跨東經102°35′—102°55′,北緯24°12′—24°32′之間,東南與華寧、通海兩縣交界,西南與紅塔區接壤,西北與晉寧、澄江兩縣相鄰,縣城大街鎮距省會昆明100公裏,距玉溪市政府所在地州城21公裏。東西最大橫距31.9公裏,南北最大縱距35.7公裏,總面積850平方公裏(折合127.5萬畝),其中山區、半山區占71.67%,壩區占15.96%,湖面占12.37%。形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
歷史沿革先秦時期屬古滇國地。漢元豐二年置俞元縣,屬益州郡。唐貞觀八年(634年)置繹縣,屬黎州。南詔時稱量水州。唐憲宗上元元年(760年),南詔嚮東兼併黎州等地後,河陽郡屬下有江川縣,江川縣之名始於此。大理國時屬步雄部。元憲宗六年(1256年),改為千戶所,屬羅伽萬戶府。至元十三年(1276年)設江川州,領雙竜縣。至元二十年(1283年)降州為縣,屬澄江路。此後歷代相沿稱江川縣。明崇禎七年(1634年),縣治由古城(原竜街鎮)遷至江川驛(今江城鎮)。民國初年江川屬滇中道,治所在今蒙自,又稱蒙自道。1930年江川為第三督察區。1950年10月,縣城從江城遷大街,屬玉溪地區。1958年10月,並入玉溪縣,1961年11月再設江川縣至今。
行政區劃1984年轄1個鎮11個區69個鄉。1998年轄7個鎮和5個鄉,72個辦事處(村委會)。2002年行政區劃調整後,轄大街、江城、前衛、九溪、路居5個鎮和雄關、安化(彝族鄉)2個鄉,69個村委會、3個社區居委會,345個自然村434個村民小組。
人口民族2003年末,全縣有74326戶263083人,其中:農業人口234002人,占89%;非農業人口29081人,占11%。漢族和彝族是本縣人口最多的兩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247905人,占總人口的94.23%;彝族人口14341人,占總人口的5.45%。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309人。
地理氣候全縣由湖泊、盆地、中低山脈組成,四周高、中部低,西部九溪略嚮玉溪傾斜。山脈多為南北走嚮和東西走嚮,東北走嚮較少;海拔最高點2648米(翠峰𠔌堆山),海拔最低點1690米(九溪河口村);縣城海拔1730米,壩區海拔一般在1740米左右。屬珠江流域西江水係。江川夏無酷暑,鼕無嚴寒,四季如春,屬中亞熱帶半乾燥高原季風氣候,幹濕季分明。降水量受地形和季節影響十分明顯,一般山區大於壩區,夏季多雨,春鼕乾燥。
(二)資源條件和基礎設施建設
水利資源縣境內有主要河流16條,河道總長184.8公裏,屬珠江流域西江水係,最大洪水流量315立方米/秒,多數為季節性河流。星雲湖為南北嚮不規則的橢圓形,南北長10.5公裏,東西平均寬3.8公裏,湖岸綫長36.3公裏,容水量1.84億立方米,面積34.71平方公裏,最大水深10米,平均水深7米,正常水位海拔1722米。縣境內還轄有全國第二大淡水深水湖泊撫仙湖,形如葫蘆狀,南北長約30公裏,東西寬約10公裏,湖岸綫長90.6公裏,總容水量185億立方米,總面積212平方公裏,江川占水面總面積的32.5%,共68.94平方公裏,最大水深約150米,平均水深80米。全縣湖泊水面占總面積的12.37%。以兩湖為主的豐富水資源條件,在全省均屬少有。星雲湖、撫仙湖同屬淡水湖,是天然水産品養殖場。年産鮮魚約260萬千克,星雲湖的大頭魚、四大傢魚和撫仙湖的抗浪魚、金綫魚、草青魚久負盛名。
土礦資源2003年底,全縣有耕地132512畝,占土地面積的10.39%。土壤狀況多屬紅壤、棕壤、紫色土、水稻土4個土類。已探明的礦産有石灰岩礦、白雲岩礦、磷塊岩礦、石英砂岩礦、粘土礦、含鉀岩礦和褐煤礦等12種之多。其中,磷礦石儲量大、品位高。1988年地質報告表明:江川的磷礦石總儲量為3億多噸,其中,一級品礦4800多萬噸,一級富礦2500多萬噸。江川的礦石不僅品位高,而且是少有的低砷、低油粉、覆土薄、易開採的礦體。
旅遊資源江川不愧為旅遊勝地,自然景觀綺麗獨特,人文景觀源遠流長。有“百裏湖光小洞庭”的星雲湖,有“天然圖畫勝西湖”的撫仙湖,有“巍然形勝冠南州”的孤山,有稀世珍寶“牛虎銅案”為代表的李傢山青銅器文物,有“武當別院”碧雲寺,有“兩湖相交,魚不往來”的界魚石景觀,有魚會嗑瓜子的神魚泉等10多個風景旅遊點。其中玉帶河的界魚石、孤山的青魚陣、漁洞群的車水捕魚被稱為三大奇觀。陽光海岸、孤山島、明星魚洞、李傢山青銅文化、“三道菜”已成為知名的旅遊品牌。
人才資源江川,地靈人傑,養育了許多優秀兒女。民國以來,有“雲南白藥”創始人麯煥章;有巴拿馬世界書法大賽第二名獲得者楊嘉善;有“滇軍完人”、抗日烈士、陸軍上將唐淮源;有陸軍上將、滇軍代總司令、代理雲南省長金漢鼎;有護國運動中屢建奇功,被孫中山譽為“邦傢之光”的中將魯子材;有擅長國畫,被載入《中國當代書法傢辭典》和《中國當代國畫傢辭典》的書畫傢普文治。從恢復高考制度以來,江川平均每年有約300名考生被各類大中專院校錄取。20多年來,被各級各類學校錄取的大中專生6000多人。截止2003年底,全縣具有中專以上學歷或專業技術職稱的各類人員達4409人。其中,黨政幹部924人,占20.96%;企業經營管理人員79人,占1.79%;專業技術人員3406人,占77.25%。目前人才交流中心仍有1532名大中專畢業生無法就業,就業形勢較為嚴峻。
農田水利全縣共有中型水庫1座,小(一)型水庫14座,小(二)型水庫49座,小壩塘303個,總庫容量6481萬立方米。其中,茶爾山水庫蓄水量達到1075萬立方米。有雲南省第一座混凝土拋物綫雙麯型壩的海棠水庫,總庫容量248萬立方米。水利化程度達80%,建成高穩産農田121371畝,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6.6平方公裏。現已形成水庫、壩塘星羅棋布,排灌溝渠縱橫交錯,興利與減害同步,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並舉的水利基礎設施,為城鄉工農業生産和人民生活提供了用水保障。
電力建設電力建設走聯營辦電之路,逐步緩解了電力供應緊張的矛盾。有220kv的雄關變電站一座,110kv的大街變電站和江城變電站各一座,35kv的路居變電站和前衛變電站各一座,蠃絲鋪110kv變電站建成投入使用,實現了與省、市大電網的聯接。農村電網改造取得明顯成效,一戶一表工程完成,順利通過了省級檢查驗收。縣城電網改造完成投資1695萬元,工程基本完工。全縣村村通電,通電率年年保持100%。
交通建設按照市委、市政府建成以玉溪市區為中心,通嚮各縣高等級公路骨架網的戰略構想,先後組織實施了玉(玉溪)江(江川)高等級公路,澄(澄江)川(江川)、江(江川)華(華寧)、江(江川)通(通海)二級公路的建設。共有縣鄉道路238條(其中縣道9條,鄉道229條),總里程達740.39公裏(其中二級公路38.59公裏,三級公路216.15公裏,四級公路465.82公裏,等外公路19.83公裏),全縣7個鄉鎮72個行政村和345個自然村實現了村村通公路。撫仙湖環湖南路完成投資3700萬元,農村公路通達工程建成了六條公路共19.6公裏的硬化路面。
郵電通訊建成了全縣程控自動電話、無綫尋呼、移動電話服務網絡。截止2003年底,全縣電話用戶61926部,其中:住宅電話28000部,公用電話2239部,移動電話用戶23815戶,移動市話7872戶。2005年底,電話普及率達26.26部/百人。
城鎮建設實施硬化、緑化、美化、亮化、淨化五大工程。完成了江城、九溪、路居三個國傢、省、市試點集鎮的總體規劃並啓動建設,集鎮帶動示範功能初步顯現。縣城完成了景新路、興江路、仁和街、明珠路、星湖路、寧海路、星雲路中段等主要街道及王字街的改造工程,街道建設有了較大進展。2005年,完成了怡心園二期休閑廣場、浪廣路建設和寶鳳路等7條街道的緑化、亮化工程,進行了交通標識標綫建設,投資1450萬元完成了縣城電網改造工程。建成了萬噸自來水廠和萬噸污水處理廠。縣城自來水管網擴建完成投資135.8萬元,供水井及泵房工程完工,目前正進行水廠及dn300供水管網建設的準備工作。
(三)經濟與社會發展
2005年,縣內生産總值預計完成230239萬元,比上年增長10.1%;財政總收入完成18430萬元,增長14.25%;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2366萬元,增長11.25%;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完成69266萬元,增長26.0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1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257元,分別增長5.77%、10.52%;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56500萬元,人均儲蓄存款5904元,分別增長13.17%、12.33%;實際利用縣外資金28081萬元,外貿進出口總額6449萬美元,分別增長234.93%、168.24%。
農業改革開放以來,結合農村實際,加強對農業、農村工作的領導,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圍繞農業增産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目標,持續進行了農業産業結構、産品結構調整,糧經作物比重2005年調整為31:69,農業産業化得到了優化與升級。烤煙、仔豬、蔬菜、花卉産業化的形成,為發展外嚮型農業、高科技農業、訂單農業探索出了新路子,成為推動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新動力。
工業新中國建立時,江川衹有手工業,沒有現代工業,如今已建立磷化工、紙製品、建築材料、煙花爆竹等工業門類。2005年,全縣實現現價工業總産值223994萬元,增30.85%。主要名特産品“蠃螄”牌黃磷、赤磷,品優質好,曾先後獲雲南省優質産品奬、大西南博覽會金奬、俄羅斯國際博覽會金奬、香港博覽會金奬,産品遠銷歐美、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等11個國傢和地區,深受國內外用戶的歡迎和好評,是江川出口創匯最多的産品。歷史悠久的製銅工藝省內外聞名,通過嫁接現代技術製作的斑銅工藝品更是造型美觀、色澤古樸,是深受國內外旅遊者喜愛的旅遊商品,牛虎銅案斑銅工藝品已遠銷國外。
社會事業科技堅持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指導思想,狠抓科技普及和成果轉化,建成了仔豬、蔬菜、花卉等一批科技示範基地,科技對經濟的貢獻逐步提高。教育通過內部管理體製改革,實施素質教育,教育教學質量有新的提高。1995年完成了掃除青壯年文盲任務,1996年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現有公辦學校109所(鄉鎮中心完小12所、村完小50所、一貫製學校4所、教學點26個、鄉鎮中學12所、完中2所、職中1所、進修學校1所、縣幼兒園1所)和民辦中學1所、私立幼兒園8所,有教學班1293個(其中:中小學教學班1079個,幼兒班214個),全縣專職教師2038人。全縣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6.7%,中考錄取率為84.96%,高考錄取率達50.39%。2005年,深化教育改革與發展,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高考上綫率達75.35%,提高了17.52個百分點;投資439萬元新建校捨13736平方米,排除危房2601平方米。文化堅持“雙百”方針,開展了群衆性的文化活動和文藝創作工作,共有76個文化站、館、室,有圖書11萬餘册,文化市場日趨繁榮、規範,縣、鄉、村三級文化網絡基本建成,2002年4月被文化部命名為“全國文化先進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普查和文物資源普查工作圓滿完成,文化事業健康發展。衛生圍繞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目標,共有縣鄉醫療機構12個,村設置醫療點62個,被省政府授予“甲級衛生城”稱號。投入206萬元完成了4個鄉鎮衛生院改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參合率達93.24%,結核病和禽流感等得到有效防控。禁毒防艾人民戰爭初戰告捷,被省政府授予“無毒縣”稱號。農業科技進村入戶示範工程順利完成,科技創新工作不斷推進。全縣2212戶農業人口家庭領取了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人口自然增長率控製在5.58‰以內。體育事業持續發展,全民健身活動深入開展,省體育先進鄉鎮5個,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1個,體育館1個,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數占全縣總人口的18%,為爭創全國體育先進縣創造了條件。2005年,舉辦和承辦了江川縣首屆中學生運動會、全市人大係統運動會等賽事活動,全民健身運動廣泛開展。社會保障不斷完善,縣級投入社保資金3728.1萬元,發放“兩個低保”保障金357.07萬元,失業人員小額信貸扶睏資金400萬元,再就業率達84%,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7%。
精神文明群衆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紮實推進,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逐步提高,義務教育成果得到鞏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順利推進,禁毒和防治艾滋病工作深入開展,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進一步加強,群衆文化事業蓬勃發展,全民健身運動廣泛開展,所有鄉鎮有綫電視光纜聯網,縣域文化試點縣建設取得初步成效。
民主法製大力推進依法治縣進程,“四五”普法工作獲市級一等奬,民主法治村建設工作面達50%以上。建立健全行政執法責任制度,嚴格執行省政府129號令,行政許可法執行情況良好。雙擁、共建活動深入開展,我縣再次被省市命名為雙擁模範縣。民族團结、宗教事務管理得到加強。辦理人大代表建議75件、政協提案99件,辦結率均達100%。信訪工作全面加強,及時排查和調處各種社會矛盾糾紛。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力度加大,嚴厲打擊刑事犯罪活動。高度重視廉政勤政建設,嚴肅查處各種違紀違法案件。清理建設領域網上拖欠工程款3539.09萬元,清欠率達100%。
(四)發展思路和主要目標
發展思路“十一五”時期,是我縣着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承上啓下的重要時期。“十一五”時期江川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全力推進“生態立縣、農業穩縣、工業強縣、旅遊活縣、文化興縣”戰略,堅持“三化兩着力”的經濟社會發展思路,培育壯大優勢産業,鞏固提升特色産業,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江川經濟社會與人口、環境、資源協調發展。
主要目標立足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綜合考慮未來發展趨勢和條件,“十一五”時期主要宏觀預期目標為:生産總值達到38億元左右,年均增長10%以上,人均生産總值達到13800元(折合1700美元)左右;地方財政收入達到2億元以上,年均增長10%以上;五年固定資産投資纍计達37億元以上,年均增長10%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製在5‰以內;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撫仙湖水質保持在Ⅰ類標準,星雲湖水質達到Ⅳ—Ⅲ類標準;城鄉居民收入不斷提高,生活質量進一步改善,國傢級生態示範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到2020年的遠景目標是:初步建成經濟發展、結構優化、特色鮮明、環境優美、社會和諧的國傢級生態縣,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 |
|
江川縣位于云南中部偏東,地理坐標為東經102°34′~102°55′、北緯24°12′~24°32′。東南與華寧、通海兩縣交界,西南與紅塔區接壤,西北同晉寧、澄江兩縣相鄰。縣域南北最大縱距33.7千米,東西最大橫距31.9千米,總面積850平方千米,山區、半山區占71.6%,壩區占 15.7%,水面占12.7%。總人口27萬人(2004年)。
縣人民政府駐大街鎮,海拔1730米,距省會昆明102千米,距玉溪市政府駐地紅塔區19千米。
郵編:652600 代碼:530421 區號:0877 拼音:Jiangchuan Xian
全縣由湖泊、盆地、中低山組成,四周高,中部低,西部九溪略嚮玉溪傾斜,平面形似海棠葉。山脈多為南北走嚮和東西走嚮;海拔最高點(𠔌堆山頂峰)2648米,最低點(九溪河口村)1690米;壩區海拔一般在1740米左右。境內有季節性河流16條,屬珠江流域西江水係。氣候屬中亞熱帶半乾燥高原季風氣候,幹濕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6℃,極端最高氣溫33℃,極端最低氣溫-5.9℃,年平均日照2215.6小時,無霜期253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在800~1000毫米,5~10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5%。 |
|
位置面積 江川位于云南中部偏東,地跨東經102°35′—102°55′,北緯24°12′—24°32′之間,東南與華寧、通海兩縣交界,西南與紅塔區接壤,西北與晉寧、澄江兩縣相鄰,縣城大街鎮距省會昆明100公裏,距玉溪市政府所在地州城21公裏。東西最大橫距31.9公裏,南北最大縱距35.7公裏,總面積850平方公裏(折合127.5 萬畝),其中山區、半山區占71.67 %,壩區占15.96%,湖面占12.37%。形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
郵政編碼 652600
區號 0877 |
|
先秦時期屬古滇國地。漢元豐二年置俞元縣,屬益州郡。唐貞觀八年(634年)置繹縣,屬黎州。南詔時稱量水州。唐憲宗上元元年(760年),南詔嚮東兼併黎州等地後,河陽郡屬下有江川縣,江川縣之名始於此。大理國時屬步雄部。元憲宗六年(1256年),改為千戶所,屬羅伽萬戶府。至元十三年(1276年)設江川州,領雙竜縣。至元二十年(1283年)降州為縣,屬澄江路。此後歷代相沿稱江川縣。明崇禎七年(1634年),縣治由古城(原竜街鎮)遷至江川驛(今江城鎮)。民國初年江川屬滇中道,治所在今蒙自,又稱蒙自道。1930年江川為第三督察區。1950年10月,縣城從江城遷大街,屬玉溪地區。1958年10月,並入玉溪縣,1961年11月再設江川縣至今。
1984年,全縣轄1鎮、11個區,69個鄉。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57078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大街鎮 17871 江城鎮 23915 竜街鎮 23647 前衛鎮 24035 伏傢營鎮 27944 九溪鎮 24176 路居鎮 26360 翠峰鄉 18737 後衛鄉 19696 安化彝族鄉 8703 大莊鄉 31609 雄關鄉 10385
2000年末,江川縣轄大街、江城、竜街、前衛、九溪、伏傢營、路居7個鎮和翠峰、安化(彝族鄉)、後衛、大莊、雄關5個鄉,73個村(居)委會。全縣總人口25.6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2.88萬人,非農業人口2.74萬人。漢族和彝族是本縣人口最多的兩個民族。其中彝族人口有1.38萬人,其他少數民族695人,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5.68%。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301人。
2001年12月3日,經省政府《關於江川縣調整鄉鎮行政區劃的批復》(雲政復203號),同意江川縣進行行政區劃調整,撤銷了翠峰鄉、江城鎮、竜街鎮,設立江城鎮;撤銷了前衛鎮、後衛鄉,設立前衛鎮;撤銷了大莊鄉、大街鎮、伏傢營鎮,設立大街鎮。行政區劃調整後,江川縣所轄鄉鎮由原來的 5鄉7鎮調整為2鄉5鎮共7個鄉鎮。
2001年末,全縣轄5個鎮、1個鄉、1個民族鄉:大街鎮、江城鎮、前衛鎮、九溪鎮、路居鎮、雄關鄉、安化彝族鄉。 |
|
1984年轄1個鎮11個區69個鄉。1998年轄7個鎮和5個鄉,72個辦事處(村委會)。2002年行政區劃調整後,轄大街、江城、前衛、九溪、路居5個鎮和雄關、安化(彝族鄉)2個鄉,69個村委會、3個社區居委會,345個自然村434個村民小組。 |
|
2003年末,全縣有74326戶263083人,其中:農業人口234002人,占89%;非農業人口29081人,占11%。漢族和彝族是本縣人口最多的兩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247905人,占總人口的94.23%;彝族人口14341人,占總人口的5.45%。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309人。
地理氣候 全縣由湖泊、盆地、中低山脈組成,四周高、中部低,西部九溪略嚮玉溪傾斜。山脈多為南北走嚮和東西走嚮,東北走嚮較少;海拔最高點2648米(翠峰𠔌堆山),海拔最低點1690米(九溪河口村);縣城海拔1730米,壩區海拔一般在1740米左右。屬珠江流域西江水係。江川夏無酷暑,鼕無嚴寒,四季如春,屬中亞熱帶半乾燥高原季風氣候,幹濕季分明。降水量受地形和季節影響十分明顯,一般山區大於壩區,夏季多雨,春鼕乾燥。 |
|
水利資源 縣境內有主要河流16條,河道總長184.8公裏,屬珠江流域西江水係,最大洪水流量315立方米/秒,多數為季節性河流。星雲湖為南北嚮不規則的橢圓形,南北長10.5公裏,東西平均寬3.8公裏,湖岸綫長36.3公裏,容水量1.84億立方米,面積34.71平方公裏,最大水深10米,平均水深7米,正常水位海拔1722米。縣境內還轄有全國第二大淡水深水湖泊撫仙湖,形如葫蘆狀,南北長約30公裏,東西寬約10公裏,湖岸綫長90.6公裏,總容水量185億立方米,總面積212平方公裏,江川占水面總面積的32.5%,共68.94平方公裏,最大水深約150米,平均水深80米。全縣湖泊水面占總面積的12.37 %。以兩湖為主的豐富水資源條件,在全省均屬少有。星雲湖、撫仙湖同屬淡水湖,是天然水産品養殖場。年産鮮魚約260萬千克,星雲湖的大頭魚、四大傢魚和撫仙湖的抗浪魚、金綫魚、草青魚久負盛名。
土礦資源 2003年底,全縣有耕地132512畝,占土地面積的10.39%。土壤狀況多屬紅壤、棕壤、紫色土、水稻土4個土類。已探明的礦産有石灰岩礦、白雲岩礦、磷塊岩礦、石英砂岩礦、粘土礦、含鉀岩礦和褐煤礦等12種之多。其中,磷礦石儲量大、品位高。1988年地質報告表明:江川的磷礦石總儲量為3億多噸,其中,一級品礦4800多萬噸,一級富礦2500多萬噸。江川的礦石不僅品位高,而且是少有的低砷、低油粉、覆土薄、易開採的礦體。
旅遊資源 江川不愧為旅遊勝地,自然景觀綺麗獨特,人文景觀源遠流長。有“百裏湖光小洞庭”的星雲湖,有“天然圖畫勝西湖”的撫仙湖,有“巍然形勝冠南州”的孤山,有稀世珍寶“牛虎銅案”為代表的李傢山青銅器文物,有“武當別院”碧雲寺,有“兩湖相交,魚不往來”的界魚石景觀,有魚會嗑瓜子的神魚泉等10多個風景旅遊點。其中玉帶河的界魚石、孤山的青魚陣、漁洞群的車水捕魚被稱為三大奇觀。陽光海岸、孤山島、明星魚洞、李傢山青銅文化、“三道菜”已成為知名的旅遊品牌。
人文名傢 江川,地靈人傑,養育了許多優秀兒女。民國以來,有“雲南白藥”創始人麯煥章;有巴拿馬世界書法大賽第二名獲得者楊嘉善;有“滇軍完人”、抗日烈士、陸軍上將唐淮源;有陸軍上將、滇軍代總司令、代理雲南省長金漢鼎;有護國運動中屢建奇功,被孫中山譽為“邦傢之光”的中將魯子材;有擅長國畫,被載入《中國當代書法傢辭典》和《中國當代國畫傢辭典》的書畫傢普文治。 |
|
撫仙湖、星雲湖位於江川縣、澄江縣、華寧縣三縣境內,是我省九大高原湖泊中的兩個姊妹湖,均屬南盤江水係。
撫仙湖為雲南高原擡升過程中形成的斷陷型深水湖泊,流域徑流面積1053平方公裏(含星雲湖378平方公裏),湖面似葫蘆形,南北長31.5公裏,東西最寬11.5公裏、最窄3公裏,平均寬6.8公裏,湖岸綫長88.2公裏,水面面積212平方公裏,平均水深87米,最深達157米,相應湖容量191億立方米。撫仙湖出流口為海口,出口設有閘門,最終流入南盤江。
星雲湖是滇中高原陷落性淺表湖泊,流域徑流面積378平方公裏,湖面為南北嚮不規則橢圓形,南北長10.5公裏,東西平均寬3.2公裏,湖岸綫長36.3公裏,水面海拔高程1722米,水面面積34平方公裏,最大水深10米,平均水深7米,相應湖容量2億立方米。
星雲湖是撫仙湖的上遊湖泊,一般情況下,星雲湖水面比撫仙湖水面略高。兩湖由一條長2.2公裏、深5米、寬8米的河道——隔河相連。隔河是星雲湖泄流的惟一出口,是天然河道,後經人工整治襯砌,設有閘門控製星雲湖出流。根據省人大通過的《星雲湖管理條例》、《撫仙湖管理條例》,星雲湖控製運行水位:最高1722.50米,最低1721.50米。撫仙湖控製水位:最高1722.00米,最低1720.50米。
——撫仙湖生態環境的不穩定性。
撫仙湖是一個典型的深水湖泊,湖岸陡峭,岸灘不發達,底質為岩石、礫石或粗沙。水生生物群落分佈面積占整個湖面不足0.1%。大型水生植物是藻類最強勁的競爭對手,缺乏大型水生植物的深水湖泊在富營養化方面表現比較脆弱,磷負荷能力較低。浮遊動物是藻類的天敵,銀魚引入撫仙湖後,大量捕食浮遊動物,使得藻類的生長失去控製。
——撫仙湖營養元素收支嚴重失衡。
撫仙湖平均水深87米,深水湖泊的特點决定了其較高污染物沉降積纍的特性。加上撫仙湖南北狹長,入湖污染物主要從南、北
端註入湖內,而出水河流海口位於東岸中部,遠離兩端,這就决定了撫仙湖“納污吐新”的特性。因此,撫仙湖具有特別高的污染物滯留率,很容易發生營養????的積纍而導致營養化。
——撫仙湖一旦發生富營養化就無可輓回。
撫仙湖深逾百米,容水量189.3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入湖徑流量僅為其容水量的1/70。其徑流區屬於滇中幹旱缺水地區,一旦發生富營養化,將無法將其“治愈”,我們惟一的選擇就是竭盡全力保護好。
——撫仙已經面臨着富營養化的嚴重威脅。
撫仙湖的富營養化正在加速發展,在局部湖區和季節甚至出現了IV類水質,湖水透明度持續下降。尤其是進入上世紀90年代後,緑藻大量繁殖,這是進入富營養化前期的標志。藻類的大量繁殖必然導致了湖水透明度的急劇下降,因此,必須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保護撫仙湖,防止進一步污染和富營養化,防患於未然。
——星雲湖水質污染是撫仙湖的心腹之患。
星雲湖位於撫仙湖流域上遊,通過隔河與撫仙湖相連,平均每年約有4000萬立方米的星雲湖水經過隔河下泄到撫仙湖。近幾年來,星雲湖水質污染和富營養化發展迅速,水質已經達到IV—V類,並發生了嚴重的藍藻水華,湖水透明度降低到小於1米。並且,隔河泄水主要集中在雨季中、後期,流量比較大(10—12立方米/秒),在撫仙湖形成2公裏左右的水質污染區域,不僅嚴重影響旅遊景觀和當地居民生活,而且大量藍藻和營養????隨水流涌入撫仙湖,加重了撫仙湖南部的水質污染,加速了富營養化發展,有引發撫仙湖藍藻水華的危險。 |
|
李傢山青銅文化墓地,位於江川縣城北16公裏的江城鎮早街村後的山丘上。這裏背山面水,風景宜人;這裏埋藏着2000多年前絢麗多彩的青銅文化;這裏凝聚着古滇人民的智慧和結晶。
1972年春,在李傢山進行了第一次發掘,共清理墓葬27座,出土了大量的隨葬器物。其中青銅器有1000餘件。馳名中外的牛虎銅案、牛虎銅枕等重要青銅器就出在這次發掘的幾座大墓中。李傢山青銅器先後到日本、瑞士、法國、意大利等地展出過,觀賞者贊不絶口,嘆為觀止。
1991年12月至1992年4月,在李傢山進行第二次發掘,清理墓 葬58座。1994年4月至5月,清理墓葬一座。1997年3月至4月,清理破壞墓葬一座。墓葬編號沿襲第一次發掘的編號順序,編號為M28—M87。出土了大量的隨葬器物。其中青銅器近3000件,鐵器和銅鐵合製器340餘件,金銀器近6600件,約重9000剋,還有大量的瑪瑙、緑鬆石、海貝等。尤其是此次出土的銅鼓、貯貝器、俑、編鐘等銅器種類浩繁,鑄造工藝高超,滇文化特色明顯,金劍鞘、金釧、金腰帶、動物形扣飾器物熠熠生輝,精美絶倫。1991年至1992年的發現被評為1992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此次出土的部分青銅器文物於1993年參加了在上海博物館舉辦的全國文物精華展、1999年參加了在中國歷史博物館舉辦的建國50周年文物事業成就展、2003年至今先後到日本、北京、廣州、香港等地展出。
李傢山出土的青銅器數量較多、構思新穎、造型奇特、工藝精湛,在雲南乃至世界青銅史上占有極高的地位,閃爍着燦爛的光輝。不少專傢稱之為“南滇文化之花,國傢稀有之寶”。它從農業、畜牧業、紡織業、祭祀、葬俗、青銅鑄造等不同側面展示了戰國末期到東漢初期這一歷史階段古滇國貴族的戰爭、生活、生産等活動,展示了古滇人民的發明和創新。
(一)生産工具。在李傢山出土的青銅器中,有相當規模的生産工具。如:銅斧、銅鋤、銅鏟等。這些青銅農具絶大部分為實用器,也有部分器物上刻製不同的花紋,可能用於與農業有關的祭祀儀式,或者專為滇國上層人物隨葬用的器物。如:“銅助”。鋤是雲南古代的一種起土工具,其用途與中原地區挖土的鐝相同。據形狀可分為尖葉形銅鋤、梯形銅鋤、半圓形銅鋤、麯刃銅鋤等類型。
(二)生活用具。在李傢山出土的青銅器中,有許多青銅生活用具。這些青銅生活用具,在冶鑄工藝和加工藝術上都有不少的發明和創造,在藝術構思和表現手法上都顯得更加開放和富有創造性,不受或少受內地傳統模式的影響與限製。如:“牛虎銅案”。首先,此案為戰國時期的青銅器,長約76釐米,高約43釐米,重30公斤左右,由二牛一虎組成。它是一種古代祭祀器物,用於祭祀時放置祭品,相當於現在的供桌,案以站立的大牛的四腳為足,牛背呈橢圓形凹狀作案面,粗壯的牛頭及朝天的雙角為一端;牛尾直立一猛虎,虎口緊咬牛尾,前肢緊抓牛臀,構成圖案另一端,此虎的設置可以使全案兩端保持力的平衡;在牛腹下橫站着一頭悠然自得的小牛犢,此小牛的設置使全案重心下移,增加穩定。它利用對比、烘托、反襯的手法,把牛虎的神態心理、動作刻畫的惟妙惟肖,老牛馴良無私、小牛單純可愛、猛虎兇惡殘暴。真可謂構圖簡潔、凝重、獨特、造型完美、構思新穎、重心平穩、大小和諧、動靜統一,成功地體現了藝術審美和實用功能的完全結合,使你有無可挑剔之感。其次,此案在青銅製作工藝上應用了範模鑄造法。此方法是滇國青銅工藝中最常見的一種,比起失蠟法,更能體現古代滇國人民的聰明和智慧,真可謂製作工藝精美,藝術水平高超。
(三)兵器。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大地諸侯割據,邊陲雲南也不太平。古滇國人民十分重視兵器的製作。李傢山出土的兵器有矛、戈、劍、鉞、啄、狼牙棒等。兵器數量很多,製作工藝也很精。其中:有的器形與中原地區相近,但紋飾不同;有的器形、紋飾與我國內地兵器毫無共同之處,具有明顯的地方特點和民族風格,造型十分奇特,工藝十分精細。如:“銅啄”。其整體似長啄鳥頭形,銎部置於刃部之上,與刃部呈十字交叉狀,刃長且尖,可像銅戈一樣勾殺。啄背部多有立體人物和動物雕飾。
(四)音樂器材:“銅鼓”。它是滇國各民族普遍使用的一種打擊樂器,是滇國青銅器中最有代表性的器物,類似中原地區商周青銅文化中的鐘鼎重器。戰國至西漢時期的雲南銅鼓分為“萬傢壩型”和“石寨山型”(李傢山銅鼓屬此類型)兩種類型。從李傢山出土的各式銅鼓來看,到西漢時期已經發展到盡善盡美的程度,造型和用途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除了銅鼓改製成貯貝器外,還有在銅鼓鼓面上鑄立人物或動物形象。如“三騎士銅鼓”、“四舞俑銅鼓”、“蹲蛙銅鼓”等。尤其是一件“鎏金銅鼓”,鼓面正中飾太陽紋,共十二芒,面上有三暈,為同心圓及三角形齒紋。太陽紋與光芒渾然一體,恰似太陽當空,光芒四射,反映了古滇人民對太陽的渴望和崇拜。此銅鼓雖然具備一般銅鼓的特徵,但整體鎏金,並且高度僅10釐米,底徑13.6釐米,是目前體積較小的銅鼓。顯然它已失去傳信和娛樂的功能,變為藝術審美和祭祀禮儀活動的專用器物,代表了古滇國貴族的權力和威嚴,是招引財富的吉祥物。
(五)裝飾藝術。在李傢山出土的裝飾器物中,青銅扣飾較為典型。青銅扣飾的構造特點是在背後有一矩形挂鈎,可挂在衣服上或其它物體上起裝飾作用。這批青銅扣飾無論在藝術構思還是在表現手法上都充滿了活力和生氣,寫實性較強,富有濃郁的地方特點和強烈的民族特色,是2000多年前古滇國人民特有的裝飾品。如“二牛交合扣飾”。二牛立於蛇身之上,蛇張口咬住公牛尾部,尾繞母牛腰際,嘴微張,雙目睜圓,尾夾於後股之間,腹部前傾;母牛頭前俯,尾上揚,後腿略彎麯,與公牛配合默契,作交合狀。如此生動的交合場面對於後來的封建文化來說,是大逆不道的。今天我們看來也有些目瞪口呆,似乎顯得有些“俗氣”。而對於古滇國的人們來說,它卻是一件張揚於衆的衣服扣飾。這表明古滇國的人們,也不相信畜牧的繁殖是感應而生,而是要通過公母的交配才能繁殖後代。這充分體現了古滇人民盼望早生牛犢、多生牛犢的強烈心情,因為牛是古滇人民財富的象徵。他們以此種無聲的藝術語言,達到了反映滇文化古樸、凝重、形象、生動、奇特、精美的藝術效果,充分體現了古滇人民獨特的審美情趣和藝術追求。 |
|
(一)明星蘸水食洞魚
明星位於縣城之北的撫仙湖岸與澄江縣的立昌村交界處,湖岸魚洞密佈,緑樹成蔭,環境幽雅涼爽,堪稱天然避暑勝地,是江川的旅遊景點之一。明星人民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在捕撈撫仙湖抗浪魚的實踐中,積纍了一套獨特的捕魚方法,同時總結了銅鍋煮魚配蘸水的烹調經驗。
1、煮魚方法:取魚洞中岩泉水連同活魚入銅鍋內,加入適量的????和薑絲,蓋上蓋子,在專用的小爐竈上用柴禾大火一次煮沸,再放入適量的蔥葉、味精。
2、蘸水配製:幹辣椒用火燒後舂細,花椒舂細,蔥白、薑切細,大蒜打爛成泥備用。先將適量菜子油註入炒鍋內煉透,爾後放入自製的面醬、辣椒面及適量????巴在炒鍋內炒拌。炒鍋離火後,再把花椒面、味精、切細的蔥白、薑和蒜泥等配料放入拌勻即成。芫荽、薄荷切細另用碗裝,隨意取用。食用時,蘸水用魚湯調開,把鮮魚配蘸水即可食用。
旅客們吃了配有明星蘸水銅鍋煮魚,真是贊不絶口。它已成為江川縣的一道名特菜餚,吸引了的衆多縣內外遊客紛至沓來。
(二)三道菜
江川“三道菜”位居江城鎮左衛村。它吸取了民間(雞、羊、魚)各種做法的精華,主要原料皆來自當地民間,每道菜都用多種佐料嚴格配製加工而成。獨特的配方,使其色澤鮮豔,口味誘人,食之膾炙人口,四海賓客聞風而至。
“三道菜”魚以酸辣為主,成品酸辣魚,酸的舒心,辣得可口;“羊”則以清湯羊肉合着蘸水而食。蘸水配料獨創,鮮、辣、麻等盡在其中使人食欲大增;雞采用幾種名貴藥材配製後清燉而成。苦、涼、甜有機地溶在一起,回味無窮。
(三)大頭魚
江川星雲湖特産碌魚,俗稱“大頭魚”,學名柏氏鯉,為鯉科魚類。它生活在淡水湖泊的中上層水域,以浮遊生物為食,天然繁殖。大頭魚的得名,在於頭大而寬,其頭頂高幹背,口大呈弧形,無口須,體色呈限白,以頭油、肉嫩、質鮮、味美,含脂量高而聞名。一般個體重在300—400剋,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江川大頭魚在省內外聞名遐邇。
江川歷史上盛産“大頭魚”,起源於何時,尚無確切考證材料。明正德(公元1506----1520)年間有記述“其漁利之富嚮為滇中著名”。清代及民國時期的記錄是“碌魚”産於星雲湖中,似鯉而首巨,身肥味美,俗呼“大頭魚”,其腦漿營養價值更高。
星雲湖因歷史上盛産大頭魚著名,五十年代魚獲物中大頭魚約占50%。目前已成為稀有魚種。1987年,國傢把大頭魚列為重點保護魚類之一。
(四)九溪糍粑
糍粑是用糯米加工而成的一種食品,尤其是九溪鄉農民加工的糍粑,是餐桌上不可多得的佳餚。每年春節群衆就有加工糍粑的習慣。遇遠方來客,當地群衆就會拿出自傢加工的糍粑,用香油炸熟,招待客人。炸熱的糍粑白裏透黃,色香俱佳,食之酥脆味甜,令人贊不絶口。
九溪糍粑,加工方便。用糯米泡水一日左右後蒸熟,倒入石臼中舂爛至八成,撒入事先碾碎的黃果皮、花椒和白糖,接着舂到看不到飯粒即可。舂好後的糍粑,用手打成月餅狀,用青鬆毛蓋好,涼二至四天,就可用特製的推刨,把糍粑推成均勻的長條片,再用菜刀切成長形小方片,曬幹就成。曬時要掌握火候,一次曬幹。曬老了易碎,反之夾心,若是第一次沒曬幹,則應擡入傢中,不能讓風吹着,讓其自行曬幹。
(五)酥餅
酥餅又稱“滿油餅”,生産歷史悠久,早在本世紀初就是有名的食品。它用料考究,選用上等白糖、紅糖、蕎面、飯豆為主料,加上芝麻、玫瑰等,用熟豬油攪爛心子,再加菜油精製,然後入爐烘烤而成。成品酥軟、冰涼、清甜、油潤可口,産品暢銷全省各地。
(六)札沫(或“鮓饃”音,材料為蘿蔔絲)
札沫(音),是滇中地方特有的一種鹹菜,最早衹見江川人如此製作。分為葷素兩種,用本地産白蘿蔔推成絲,曬幹後成蘿蔔絲備用。
葷紮沫(肉湯蘿蔔絲):熬製肉湯放入????、糖、辣椒、草角、八角,熬至辣香四溢,放入蘿蔔絲揉拌,蘿蔔絲根根浸透紅潤(不能過幹),撒上預先炒製好的米粉粒拌勻,涼透後裝入罎子壓實存放。
素紮沫:選用鼕末春初香椿製湯,放辣椒面八角粉等香料,將蘿蔔絲拌至半幹入壇存放(素紮沫不能沾動物油脂,否則長期保存要黴變。可以加入適量植物油)。
由於紮沫的製作方法簡單,味美而易儲藏(一般能存放一年,有經驗,勤於打理人傢可以存放一年以上,取出食用時依舊香氣撲鼻),隨着人口流動及文化交流,這種製作鹹菜的方法已經在周遍地區傳開來,甚至作為雲南特色走嚮全國! |
|
- n.: Jiangchuan County
|
|
江川 |
|
|
|
江川縣中醫院 | 江川縣人民醫院 | 江川縣江城醫院 | 玉溪江川縣董炳村 | 玉溪江川縣矣文村 | 玉溪江川縣安化村 | 玉溪江川縣新莊村 | 玉溪江川縣光山村 | 江川縣婦幼保健院 | 江川縣衛生防疫站 | 玉溪江川縣陽山莊村 | 玉溪江川縣早𠔌田村 | 江川縣疾病預防控製中心 | 中國共産黨江川縣委員會黨校 | |
|
|
江城鎮 | 前衛鎮 | 大街鎮 | 九溪鎮 | 雄關鄉 | 安化鄉 | 路居鎮 | 安化彝族鄉 | |
仙人洞 | 界魚石 | 星雲湖 | 臺山書院 | 湖濱公園 | 麒麟洞 | 碧雲山 | 明星魚洞 | 牛摩洞 | 神魚泉 | 碧雲勝景 | 蟠坤洞 | 海門公園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