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縣 : 中國 > 雲南 >玉溪 > 峨山彝族自治縣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峨山彝族自治縣,在雲南省中部。東部101°52′—102°37′,北緯24°01′—24°32′之間。東接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總面積1972平方公裏。縣人民政府駐雙江鎮,距玉溪市人民政府駐地紅塔區州城鎮24.7公裏,距省會昆明市110公裏。
  峨山屬高原地貌形態,地形東部狹長,西部較寬。境內海拔2000以上的高山有60多座,較大的有高魯山、大西山、總果山、大黑山、火石頭山等。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東部因受麯江(縣境稱猊江)切割,形成西北至東南走嚮的山地與𠔌地相間的地貌形態。中部的岔河、塔甸、富良棚等鄉屬岩溶比較發育的石灰岩地區,群山起伏,溶洞、窪地較多,有地下溝、河分佈,地面水源較缺。西部和北部,山高坡陡,箐深𠔌狹,地形破碎。全縣平均海拔1691米,最高點為北部甸中鎮鏡湖行政村的火石頭山,海拔2583.7米,最低點在西部緑汁江邊的丫勒,海拔820米。峨山地層出露比較齊全,從最新的第四係到古到老的昆陽群地層均有出露,而以距今7000萬年至2.25億年的中生界地層分佈最廣,約占全縣總面積的60%以上。峨山地處康滇地盾東界,燕山運動時期(距今7000萬年左右),康滇地盾發生強烈褶皺、形成了許多斷裂帶,縣境東部的雙江、小街等地,位於麯江斷裂帶上,地殼運動劇烈,地震活動頻繁。據史料記載,從清康熙三十五年(1695年)至公元1970年的275年間,曾發生過7次較大地震。發生於1970年1月5日凌晨1時零分34秒的一次大地震,震級達裏氏7.7級,震中在小街鎮大海洽行政村駐地梅子樹村。這次地震波及雲南省南部的大部地區,以峨山、通海、華寧、建水等縣災情最重。峨山受災面積達475.8平方公裏,占全縣總面積的23.58%。小街、雙江等鎮的人民生命財産遭受嚴重損失。
  2001年末全縣總戶數41525戶,總人口148144人,其中男75315人,女72829人,每平方公裏75人。其中農業戶30685戶,118602人;彝族80050人,占總人口的54.03%;漢族52759人,占35.61%;哈尼族9379人;占6.33%;回族4935人,占3.33%;白、傣、蒙、苗、壯等其他少數民族1021人,占0.69%。
  峨山山區遼闊,植物群落多種多樣,有較豐富的森林資源。在林業用地中,有成林261345畝,中林62790畝,幼林49320畝,灌木林475485畝,疏林208110畝,果木6728畝,竹林1449畝,茶地7229畝。森林覆蓋率為55.8%,主要樹種有雲南鬆、華山鬆、油杉、旱鼕瓜等。名貴樹種有香樟、紅椿等。果木林有桃樹、梨樹、板慄、核桃等。1988年在雙江鎮水尾村附近發現被列為國傢一級保護的桫欏科蕨類植物—樹蕨。
概況 Eshan Yizu Autonomous County
  峨山彝族自治縣位於滇中腹地,地理坐標為東經101°52′~102°37′、北緯24°01′~24°32′。東連玉溪市紅塔區、通海縣,南接紅河州石屏縣,西南毗鄰新平縣,西北與楚雄州雙柏縣隔緑汁江相望,北連易門縣和昆明市晉寧縣。縣境東西長74.6千米,南北寬56.7千米,總面積1972平方千米,其中山區面積占96%。總人口15萬人(2004年)。
    縣人民政府駐雙江鎮。郵編:653200。代碼:530426。區號:0877。拼音:Eshan Yizu Zizhixian。
    峨山屬高原地貌,丘陵、平壩、河𠔌相間。境內最高海拔2583米(火石山),最低海拔820米(丫勒江邊)。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有較大的山峰185 座,其中海拔2000米以上的有64座;有大小河流300多條,分屬珠江、紅河兩大水係。氣候屬亞熱帶半濕潤涼鼕高原氣候區。年平均氣溫 13~20.7℃,無霜期268天,平均積溫5128℃,年均日照時數2286小時,多年平均降雨量929毫米。
縣情概況
  峨山彝族自治縣
  雲南省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新中國誕生後的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省的第一個民族區域自治縣。全縣五鎮三鄉,總面積1972平方公裏,土地面積2,908,869畝,人均26.1畝,耕地面積174,099畝,人均1.2畝。在這塊神奇古老的土地上,居住着彝、漢、哈尼、回、蒙古等勤勞、勇敢、智慧、純樸的14萬各族人民。少數民族占62.8%。
  
交通運輸
  峨山交通便利,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213國道縱貫全境,是通往思茅、西雙版納等南部邊疆的交通咽喉。縣城距昆明126公裏,距玉溪28公裏,距昆玉鐵路終點站17公裏。昆玉及玉元高等級公路建成後,到昆明僅需1個多小時,到玉溪衹需20分鐘。 
自然資源
  峨山物華天寶,自然資源得天獨厚,現已探明的礦産資源有鐵、煤、銅、鈷、鎂、鉛、鋅、硅、高嶺土、硅澡土、花崗岩、大理石等。這些礦藏大都分佈於公路沿綫,品質較好,礦點集中,便於開採。其中鐵礦儲量達億噸以上,平均品位達50%以上,煤炭儲量近3000萬噸,且多為優質無煙煤。峨山山清水秀,氣候宜人,雨量充沛,森林茂密,低緯度、高海拔的良好生態環境和立體氣候,極適宜各種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生長,郁郁葱葱的森林藴育了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 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110千伏輸變電工程已並入國傢電網運行,全縣8個鄉鎮73個村(辦)全部通電、通路;建成公路1356公裏,新修的高速公路(玉元公路)預計2000年通車,城鄉程控電話總容量近萬門,開通了移動電話和無綫尋呼機,建成各類專業市場15個。
歷史沿革
  峨山歷史悠久,據塔甸老竜洞出土的舊石器時期人類下頜骨及石器、骨器、動物骨骼化石,證明距今約1—2萬年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
  據史籍記載,峨山地域在先秦時期屬古滇國轄地,漢屬益州郡愈元縣地。三國時期益州郡劃設建寧郡,峨山屬建寧郡俞元縣地,隋屬南寧州總管府。唐初屬南寧州絳縣地。後屬南詔通海都督府。宋大理國時期屬秀山郡。元憲宗六年(1256年)置嶍峨千戶,隸阿僰萬戶。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置嶍峨州,隸臨安路;二十六年(1289年)改置嶍峨縣,隸屬安府。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仍置嶍峨縣,隸臨安府。清沿明製。民國建立人仍名嶍峨縣。民國2年(1913年)裁府設道,隸蒙自道。民國18年(1929年)廢道製,直隸雲南省政府。民國19年(1930年)更名為峨山縣。
  峨山彝族自治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於1949年10月24日在甸中成立峨山縣臨時人民政府。1950年2月2日縣臨時人民政府由甸中遷回縣城。1951年5月12日成立峨山民族自治縣。
  1954年6月18日改稱峨山縣彝族自治區。1956年1月17日改稱峨山彝族自治縣隸玉溪專區。1971年隸玉溪地區。
  1997年,峨山彝族自治縣轄5個鎮、7個鄉:雙江鎮、甸中鎮、小街鎮、化念鎮、塔甸鎮、錦屏鄉、大竜潭鄉、富良棚鄉、岔河鄉、高平鄉、亞尼鄉、寶泉鄉。
    1998年10月9日,雲政復86號:撤銷峨山縣錦屏鄉、高平鄉劃歸雙江鎮管轄;撤銷寶泉鄉劃歸小街鎮管轄;撤銷亞尼鄉劃歸塔甸鎮管轄。1998年隸玉溪市。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51426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雙江鎮 48201 小街鎮 25078 甸中鎮 18277 化念鎮 12099 塔甸鎮 15703 岔河鄉 9246 大竜潭鄉 12601 富良棚鄉 10221
    2000年底,全縣轄雙江、小街、甸中、化念、塔甸5鎮和岔河、富良棚、大竜潭3鄉,下設75個村委會、56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4.6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17812人,占總人口的80.3%;非農業人口28952人,占19.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74人。彝族7.89萬人,占總人口的 53.7%,漢族5.3萬人,占36%,哈尼族9467人,占6.45%,回族4824人,占3.28%。其他百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蒙古族、傣族、苗族和白族。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64%。
  
    2001年,全縣轄5個鎮、3個鄉:雙江鎮、小街鎮、甸中鎮、化念鎮 塔甸鎮、富良棚鄉、大竜潭鄉、岔河鄉。
行政區劃
  峨山彝族自治縣轄5個鎮、3個鄉:雙江鎮、小街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岔河鄉、大竜潭鄉、富良棚鄉;化念農場
自然地理
  峨山屬高原地貌形態,地形東部狹長,西部較寬。境內海拔2000以上的高山有60多座,較大的有高魯山、大西山、總果山、大黑山、火石頭山等。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東部因受麯江(縣境稱猊江)切割,形成西北至東南走嚮的山地與𠔌地相間的地貌形態。中部的岔河、塔甸、富良棚等鄉屬岩溶比較發育的石灰岩地區,群山起伏,溶洞、窪地較多,有地下溝、河分佈,地面水源較缺。西部和北部,山高坡陡,箐深𠔌狹,地形破碎。全縣平均海拔1691米,最高點為北部甸中鎮鏡湖行政村的火石頭山,海拔2583.7米,最低點在西部緑汁江邊的丫勒,海拔820米。
  峨山彝族自治縣峨山地層出露比較齊全,從最新的第四係到古到老的昆陽群地層均有出露,而以距今7000萬年至2.25億年的中生界地層分佈最廣,約占全縣總面積的60%以上。
  峨山地處康滇地盾東界,燕山運動時期(距今7000萬年左右),康滇地盾發生強烈褶皺、形成了許多斷裂帶,縣境東部的雙江、小街等地,位於麯江斷裂帶上,地殼運動劇烈,地震活動頻繁。據史料記載,從清康熙三十五年(1695年)至公元1970年的275年間,曾發生過7次較大地震。發生於1970年1月5日凌晨1時零分34秒的一次大地震,震級達裏氏7.7級,震中在小街鎮大海洽行政村駐地梅子樹村。這次地震波及雲南省南部的大部地區,以峨山、通海、華寧、建水等縣災情最重。峨山受災面積達475.8平方公裏,占全縣總面積的23.58%。小街、雙江等鎮的人民生命財産遭受嚴重損失.
生物化石
  1、恐竜化石。如今先後在甸中鎮的昔古牙村附近、古井村南面l公裏半的山坡上;岔河沿河村、中正村東200米處的山坡上;大竜潭塔剋村;西捨迭以北1公裏至緑汁江斜坡地帶等多處發現距今二億三千五百萬年左右、一億七千萬年左右、晚三疊世至早朱羅世的恐竜化石。
  2、古象牙化石。甸中鎮團山水庫發現15顆長0.11米,寬0.08米厚0.025米,距今500萬年前的古象牙化石,現由峨山縣文化館收藏保存。
  3、其他動、植物化石。甸中鎮賈慄木村發現爬行動物化石,經鑒定屬“蛇頸龜類一新種”,定名為“峨山蛇頸龜”。時代是晚朱羅世。在賈慄木村附近的“莫若依多”(彝語,就是魚睡覺的地方),曾發現過不少魚化石,專傢鑒定為“早朱羅世的硬骨硬鱗類魚”.是現代側魚、鯉魚的祖先。另外,在塔甸鄉黑膩村附近,也曾發現“莫若依多”類化石。
  在富良棚鄉稻香村西面的緑汁江邊的幾堵崖壁上,則富有中生代植物化石,在含碳質的石灰岩上,有着多種層理清晰的棵子類和真蕨類化石,其種類之多,數量之豐,被專傢們稱之為中生代的植物化石寶庫。
  4、恐竜腳印。在甸尾村的鼕帽山腳下“妖精塘”的石灰岩上,地質工作隊於1982年12月發現17個恐竜腳印,每個均呈雞爪形,相距有1.2米.中趾長0.31米.兩邊趾尖趾0.25米。
  據考察:一億七千萬年前,“妖精塘”一帶,是一片沼澤、湖泊區,氣候炎熱,水邊生長着茂密的蕨類植物,是恐竜聚居和活動的場所,因此常常在湖邊淤泥上留下明顯的腳印。後來,湖泊幹枯,植物死亡,恐竜也隨着氣候環境的變化而滅絶,但留下的腳印卻隨着淤泥變成岩石而被保留下來,成為珍貴的化石。
氣候特徵
  峨山屬中亞熱帶半濕潤涼鼕高原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日照充足。總的氣候特點是:夏無酷暑,鼕無嚴寒,溫差立體分佈。年平均日照為2286.9小時,日照率為52%。全年太陽總輻射量每平方釐米127130卡。年平均氣溫15.9℃,月均氣溫一月份最低,為8.4℃;七月份最高,為21.2℃。
  由於縣內各地海拔懸殊,氣溫各異。化念、丫勒等低熱河𠔌區最高,年均達20℃左右,農作物可一年三熟,大西、總果等高寒山區最低,年均13℃左右。
  由於縣內地形小塊多樣,地域性強,低熱河𠔌壩子散落於崇山峻嶺之間,在小範圍內的山上山下,南坡北坡,氣溫高低差別十分明顯。無霜期約268天,在局部範圍內,霜凍幾乎年年都不同程度地出現。降水量適中,年均降雨量為934.6毫米。
  其分佈特點是:山區多於壩區,壩區多於河𠔌地帶,如富良棚、塔甸等山區,年降雨量達1000—1100毫米,雙小、小街930毫米,甸中、大竜潭800毫米,丫勒、化念等低熱河𠔌地帶僅700毫米。降雨量集中在夏秋季節,5—10月平均降雨量765.6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82%,特別是8月中、下旬多大雨或暴雨,11月至次年4月降雨量達169.3毫米,僅占全年降雨量的18%。降雨年際差異較大,如1971年降雨量達1229.4毫米,而1979年降雨量僅518.1毫米,相差近1.4倍,以年降雨量850—1000毫米為正常年。40年來,豐水年有19年,正常年有8年,不足年有13年,其中有5年為幹旱年,年降雨量不足750毫米。
英文解釋
  1. n.:  Eshan Yizu Autonomous County
近義詞
峨山彝族, 峨山自治縣, 峨山縣, 峨山
包含詞
峨山彝族自治縣第一中學峨山彝族自治縣練水賓館峨山彝族自治縣服裝廠
峨山彝族自治縣衛生防疫站
分類詳情
張開雙江鎮張開甸中鎮張開化念鎮張開塔甸鎮張開岔河鄉
張開大竜潭鄉張開富良棚鄉張開小街鎮化念農場
錦屏山景區天子山溫泉塔甸瀑布小街大魚洞
臨江公園雲茶山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