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馬關縣位于云南省東南部,南鄰越南。總面積2755平方千米。總人口35萬人(2004年)。
縣人民政府駐馬白鎮。郵編:663700。代碼:532625。區號:0876。拼音:Maguan xian。 |
|
馬關縣位于云南省東南部,南鄰越南。馬關縣總面積2755平方千米。總人口35萬人(2004年)。 縣人民政府駐馬白鎮,郵編:663700。代碼:532625。區號:0876。拼音:Maguan xian。
馬關縣地處雲南省東南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南部,介於北緯22°42′—23°15′,東經103°52′—104°39′之間。東與麻慄坡縣相連,南與越南接壤,西南與紅河州的河口、屏邊兩縣毗鄰,北與文山縣交界,東與西疇縣隔盤竜河相望。縣境東西最大橫距79公裏,南北最大縱距61公裏,最小縱距24.7公裏。
縣城馬白距省會昆明442公裏,距州府所在地文山72公裏,距中越邊境綫約20公裏;距昆河鐵路和等級公路102公裏,距“衡昆”高速公路106公裏,距麻慄坡縣天保口岸130公裏。國境綫長138公裏,與越南的老街、河江兩省的箐門、新馬街、黃樹皮、猛康四縣接壤,目前已有公路與越南實現對接。
地形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最高海拔2579米,最低海拔123米。由於海拔高差懸殊,氣候類型跨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和北亞熱帶。低壩河𠔌炎熱,中山淺丘溫暖,高山溫涼,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裏不同天”的立體氣候,具有鼕無嚴寒,夏無酷熱,幹雨季分明等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16.9℃,總積溫4900℃一8250℃之間,年平均降雨量1345毫米,相對濕度84%;年日照時數為1804小時,全年無霜期達300天以上。
全縣國土面積2676平方公裏,其中:中山和峽𠔌型地占土地總面積的87.7%,盆地和寬𠔌型地占土地總面積的12.3%。2002年,有耕地面積44.36萬畝(土地詳查為102.5萬畝),其中:田10.2萬畝(土地詳查為16.3萬畝),地34.2萬畝(土地詳查為80.2萬畝)。農民人均耕地面積1.39畝(土地詳查為2.92畝)。全縣土壤類型有磚紅壤、赤紅壤、紅壤、黃壤、黃棕壤、棕壤、暗棕壤、石灰(岩)土、水稻土共9類27個土種。低山河𠔌區大多是磚紅壤、赤紅壤,中山丘陵區多為紅壤、黃壤,中山和高山區多為棕壤、黃棕壤、暗棕壤。土壤瘦、薄、酸、粘現象突出,缺磷少鉀,土地質量差,産出率低。 |
|
馬關縣轄個鎮、個鄉:馬白鎮、八寨鎮、仁和鎮、木廠鎮、夾寒箐鎮、小壩子鎮、都竜鎮、金廠鎮、坡腳鎮、南撈鄉、大慄樹鄉、篾廠鄉、古林箐鄉;健康農場。 |
|
馬關歷史悠久。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古人類在此生息。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馬關屬益州爿羊爿郡進桑縣。東漢時改屬進乘縣。三國蜀漢建興三年 (公元225年) 三月,屬興古郡進乘縣。西晉永嘉四年(310年),屬寧州梁水郡新豐縣。北周時,屬西爨(白蠻)地。隋代屬昆州。唐初馬關屬南寧州都督府郎州地。南詔時屬通海都督僚子部。宋代大理國前期, 屬通海都督矣部,後期屬最寧鎮矣尼迦部。
元初在雲南實行軍事統治。至元八年(1271年),屬南路總管府阿僰萬戶捨資千戶。 至元十三年屬臨安路矣尼迦部。
明代先屬八寨長官司,直隸雲南布政使司,後屬臨安府阿迷州教化三部長官司。從宋皇佑初年至清初,馬關為竜氏土司領地達600餘年。
清康熙六年(1667年)“改土歸流”後,馬關屬開化府。雍正六年( 1728年)九月,設“馬白關”。雍正八年設馬白同知專理對外事務。嘉慶二十五年( 1820年)設安平廳,改馬白同知為安平撫彝同知。安平廳署設於開化 (今文山) 與知府衙門同城。安平廳轄永平、逢春、東安3裏。光緒十一年(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後,中國喪失了對越南的宗主國地位,越南變成了法國殖民地。光緒十三年,中法兩國互派官員至中越邊境勘定邊界,都竜等地回歸中國, 取名歸仁裏,為安平廳管轄。光緒三十二年九月二十六日安平廳衙門由開化移至馬白。宣統三年(1911年), 安平廳在辛亥革命和昆明“重九”起義影響下,於九月十五日(11月5日)響應國民革命竪旗反正。
民國2年(1913年)改廳為縣,先屬蒙自道管轄, 後屬雲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因其與貴州安平縣同名,故改為馬關縣。民國37年11月,建立人民民主政權。隸屬雲南文山專區。1958年4月建立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後,屬雲南省文山州至今。
2000年,馬關縣轄8個鎮、7個鄉:馬白鎮、八寨鎮、仁和鎮、木廠鎮、夾寒箐鎮、小壩子鎮、都竜鎮、金廠鎮、山車鄉、南撈鄉、坡腳鄉、大慄樹鄉、浪橋鄉、衊廠鄉、古林箐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50002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馬白鎮 60859 八寨鎮 25816 仁和鎮 31759 木廠鎮 25059 夾寒箐鎮 36635 小壩子鎮 14151 都竜鎮 32400 金廠鎮 8440 南撈鄉 12927 山車鄉 11378 坡腳鄉 12162 大慄樹鄉 31288 浪橋鄉 15812 篾廠鄉 17377 古林箐鄉 13939。
2003年,馬關縣行政區劃:
馬白鎮 轄:板子街社區、興隆街社區、塘子邊社區、海子邊社區、馬鞍山村、花枝格村、雨波村、文華村、沙尾衝村、下寨村、馬灑村、方山村、腰棚新寨村、馬尾衝村。
八寨鎮 轄:八寨村、蘆差塘村、母子衝村、馬主村、老廠村、務路者村、喜主村、那古博村、茅草寨村。
仁和鎮 轄:仁和村、小古木村、岩腳村、阿峨村、大嘎機村、膩坡村、沙壩村、白果村、老嶺壩村、老格木村、格灑村、木臘村、三村村。
木廠鎮 轄:木廠村、楊茂鬆村、底麻村、堡堡寨村、大壩村、湖廣寨村、老王寨村、付傢寨村、馬西村、博事村、水尾村。
夾寒箐鎮 轄:夾寒箐村、水碓房村、通寺村、布都老寨村、壩甲村、光坎村、新堡寨村、尖山村、達布斯村、牛馬榔村、麽竜村。
小壩子鎮 轄:小壩子村、半坡村、金竹棚村、田灣村。
都竜鎮 轄:都竜村、大寨村、壩堡村、東瓜林村、茅坪村、辣子寨村、金竹山村、堡良街村。
金廠鎮 轄:金廠村、中寨村、老寨村。
南撈鄉 轄:南撈村、那往村、漫銃村、小麻慄坡村、塘房村。
山車鄉 轄:山車村、????塘村、下壩村、馬額村、魚塘村、興隆村。
坡腳鄉 轄:坡腳村、嘎迪村、牛場壩村、馬房村、馬夾衝村、小馬固村。
大慄樹鄉 轄:大慄樹村、河外村、烏木村、和平村、板橋村、倮灑村、大馬固村、大倮者村、臘科村、大膩科村、膩科街村、那衣竜村。
浪橋鄉 轄:浪橋村、老馬店村、夾馬石村、竹篷新寨村、灣子寨村、陽文山村、八圍樹村。
篾廠鄉 轄:篾廠村、岩頭村、大吉廠村、靛坡村、桂皮山村、大新寨村、老門寨村、大丫口村。
古林箐鄉 轄:古林箐村、卡上村、團结村、博甲村、普園村、新發寨村、攀枝花村。
2006年,撤銷山車鄉,其行政區域並入坡腳鄉,並將坡腳鄉改設為坡腳鎮,鎮政府駐原坡腳鄉政府駐地;撤銷浪橋鄉,其行政區域並入八寨鎮,鎮政府駐地不變。 |
|
動 物
境內原野生動物種類繁多,1958年後,由於森林、草山被過分砍伐、開墾,野生動物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惡化,加之隨意捕殺,野生動物瀕臨絶種。至1990年,列為國傢一級保護的有懶猴(蜂猴); 二級保護的有獼猴(黃猴)、短尾猴(紅面猴)、毛冠鹿(青鹿)、麝(香獐)、穿山甲、紅腹角雉(肉角雞)、黑麂(青麂)、水獺、旱獺、大靈貓、小靈貓、斑羚、岩羊、白鷳(銀雞)、錦雞、蟒蛇等。此外,還有獸類、鳥類、水生類、蛇類、蟲類等數百種動物。 其中:懶猴(蜂猴)屬於一級保護動物;黃猴、短尾猴、麝(香獐)、穿山甲、紅腹角雉、斑羚、岩羊、白鷳、錦雞、蟒、大靈貓、小靈貓、水獺等屬於二級保護動物。此外,豹、狐狸、黃鼠狼、熊、畫眉、鵪鶉、野雞、貓頭鷹、啄木鳥等野生動物也在保護範圍內。
植物
植 物 據民國《馬關縣志》記載,縣境內有木屬35類,竹屬17類,草屬27類,菌屬19類,花屬95類, 藥屬87類。新中國建立後,農林部門對縣境植物作了詳細調查,已查明1465種植物。列為國傢一級保護的有桫欏、禿杉;二級保護的有中國蕨、雲南山茶花、野茶樹、蓖子三尖杉、滇桐、傘花木、蜆木、雲南梧桐、福建柏、楠山鬆、楠木、鵝掌楸、荔枝、香木蓮、藥用野稻、普通野稻、番竜眼、大樹杜鵑、馬尾樹、觀光木等;三級保護的有:雲南七葉樹、長蕊木蘭、大果青岡、大葉木蘭、林生芒果、大果木蓮、紅花木蓮、大葉木蓮、香籽含笑、扁蕨、雲南擬單性木蓮、紅椿等。 此外,還有其他林木類、竹類、草類、菌類、花卉類等數百種可以利用的植物。 其中禿杉、桫欏屬於一級保護植物;鵝掌楸、福建柏、大樹杜鵑、中國蕨、野茶樹、蜆木、蓖子三尖杉、觀光木、楠木、長蕊木蘭、原始蓮座蕨、木董棕、番竜眼、香木蓮、傘花木、蓖子三尖杉等屬於二級保護植物;雲南七葉樹、雲南蘇鐵、大果青岡、大葉木蘭、扇蕨、紅椿、滇菠蘿蜜、見血封喉、厚樸、大果木蓮、紅花木蓮、香籽含笑、雲南擬單性木蓮等屬於三級保護植物。
礦産
馬關縣境內礦産資源豐富,品種多,儲量大。位於縣城東南部的都竜錫礦是一個超大型多金屬礦床,銦儲量居全國第一位,錫儲量居全國第三位、全省第二位。都竜錫鋅多金屬礦被列為雲南省的第二錫鋅工業基地。全縣纍计探明的固體礦産種類30種,礦床(點)及礦化(點)達200餘處,礦産地質儲量1000多萬噸 ,潛在經濟價值400億元以上。全縣保有儲量及資源量(333級以上)為:鐵364.1萬噸,錫33.7萬噸,鋅297.3萬噸,銅16.4萬噸,鉛3.0萬噸,鎢1.5萬噸,硫493.5萬噸,砷15.3萬噸,煤268萬噸,硅石40萬噸,另有鑄、鉛、銅、鴿、錦、鋁、硫、石申、協、銀、鈕、錯、鐐、鋪、金、銀、鐵、錘、銀、石英、水晶、冰洲石、金晶石、鑲鋁錨石、滑石、石灰石、粘土、煤等多種礦物質。
水利
馬關縣境內水利資源豐富,河流屬紅河流域瀘江水係。境內大小河流42條,主要河流有盤竜河、那麽果河、響水河、小白河、南浦河、南北河、南 江河、大南溪河,河網密度平均每平方公裏0.55公裏。河川徑流量為25.1億立方米,地下水天然資源流量為6.5億立方米。境內河流水能理論藴藏量為65萬千瓦,現已開發利用12.2萬千瓦,正在開發的有15.6萬千瓦 。
目前,全縣境內已建成有棉花山電站、天生橋電站,南滾電站 等水電站9座,總裝機容量8.06餘萬千瓦,占可開發總量14.27萬千瓦的56.48%,全縣行政村通電率達100%。110千伏變電站2座,35千伏變電站9座,110千伏 輸電綫路38.4公裏,35千伏輸電綫路250公裏,10千伏輸電綫路1377公裏。目前正在開發的有大梁子電站、拉氣電站等。
全縣建有水庫15個,其中中型水庫2 座、小(I)型水庫2座、小(Ⅱ)型水庫11座及小壩塘158件等儲水工程,總有效灌溉面積12.4萬畝,實際灌溉面積9.1萬畝,水利化程度達30.6%。 |
|
三 七 異名山漆(芪)、參三七、田七、金不換。全縣各鄉均有分佈,清代已開始人工栽培。 如今三七産業已經形成規模化、産業化、規範化發展格局,2005年新植2.14萬畝,GAP規範化種植8000畝,全年收穫面積8043.3畝,産量144.16萬千克,銷售收入1.46億元。
馬關茶 1981~1984年,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和雲南茶葉研究所對雲南茶樹資源進行考察,在老君山、古林箐等地發現不少古茶樹,屬茶樹新品種,經鑒定,命名為“馬關茶”。2005年全縣茶葉種植面積為1.64萬畝,收穫8771畝,産量18.88萬千克 ,産值283.2萬元。
砂 仁 多年生薑科豆蔻屬草本植物,其子粒、果殼為常用中藥,具有行氣調中,溫脾止瀉,健胃消食等功效。1985~1990年,全縣種植砂仁3995~2652畝,年産10噸左右。砂仁已成為馬關特産,並被《文山特産精粹》一書收錄。
杉 木 杉科杉木屬,有紅杉、水杉、柳杉、蓖子三尖杉等品種,1990年,國營林場人工杉木林活立木蓄積量61.42萬立方米,1982年開始間伐和皆伐,年均提供木材1.3萬立方米。
草 果 約於明末清初隨瑤族的遷入而開始栽培,迄今已300多年。籽粒辛辣芳香,既是烹調食品的香料,又是家庭常備的良藥,主治咳嗽痰多,食欲不振,嘔吐,腹瀉,腹脹,瘧疾等病癥。2005年全縣草果種植面積為8.4萬畝 ,收穫面積3.5萬畝,産量55萬千克,産值1375萬元。
塘房桔 屬芸香科、柑桔亞族、柑桔屬,常緑喬木,果實色澤鮮豔、果汁豐富、香味可口、風味獨特,營養價值高,果肉含糖、蛋白質等營養物,果皮中富含維生素A、P,種子富含維生素E。塘房桔屬熱帶、亞熱帶常緑果樹,性喜溫暖濕潤,在馬關縣南撈鄉塘房村已有200餘年的種植歷史,因其具有皮薄肉嫩、香味獨特、汁多化渣、成熟期晚等特點,倍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逐漸成為馬關縣最具特色的名、特、優地方産品。
蘭 花 蘭花種類繁多,現已發現原種26種。其中紅柱蘭於1988年由中國著名蘭花專傢吳應祥定名為“文山紅柱蘭”,並於1990年2月榮獲第二屆中國(廈門)蘭花博覽會金奬。還有朵素、雪素、珍珠貝母蘭、春蘭、寒蘭矮種、墨蘭矮種,已被中外行傢列為珍品。常有農民採集上市交易。
蛤 蚧 壁虎科珍稀藥用動物,俗稱“哆格”。味鹹,性平,具有補腎、壯陽、定喘、止咳、祛風濕、補體潤肺等功能。
馬關馬 四肢結實有力,蹄質堅韌,具有耐粗耐勞,耐熱耐潮等特點。1981年《文山州地方畜禽品種志》稱“文山馬以馬關馬為最好”。馬關歷史上就有“萬馬縣”的稱譽。1952~1990年統計:年末存欄數為9472~27996匹,其中能繁殖母畜占277~36%,勞役畜占59.6~85.1%;出欄率約20%左右。
無角山羊 俗稱“馬羊”。是馬關特有的一個地方羊種。1981年,全縣有2000衹左右,後因暢銷外地,到1987年僅剩幾十衹,已被省、州、縣列為保種對象。1990年末,全縣約有100餘衹。“無角山羊”具有個大體健,性情溫順,采食快且采食點固定,繁殖力強,膻味小,屠宰率高,便於大群飼養等特點。
馬關大種雞 1981年《文山州地方畜禽品種志》定名。特點是:體型高大,骨骼粗壯,肌肉發達,頭尾昂揚,外貌清秀,容易飼養。成年公雞體重4~5千克 ;成年母雞體重3~4千克,年産蛋80~120枚。 |
|
馬關縣總面積2676平方千米,轄4鄉9鎮,鄉(鎮)下設124個村民委員會2026個村民小組,境內居住着漢、壯、苗、彝、傣、瑤等11個民族,截至2002年底全縣總人口82040戶350372人,其中,男性人口182937人,性別比為(女性100)107.99。農業人口72597戶319615人,非農業人口9443戶30757人。在全縣人口中:漢族44393戶179429人,壯族12371戶53943人,苗族16049戶74113人,彝族5941戶27331人,傣族1478戶6495人,布依族1243戶6007人,瑤族319戶1785人。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48.96%。
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民族間互相交往、通婚,民族風俗相差不明顯,但在傳統節日慶典上略有不同、各具特色,苗族主要有花山節,壯族有二月節和六月節等,彝族主要有火把節,傣族有二月節(也稱“過大年”)和六月節,布依族有離娘節和牛王節等,瑤族有盤王節,拉基人有跳掌節等。
各族人民歷來有敬老尊賢、見義勇為、團结互助、濟人危難的傳統美德,街坊鄰里,和睦親善。村寨裏一傢有事,全村相幫。新中國成立後,更形成了社會主義的新觀念、新風尚。1963年 ,開展學雷鋒活動,助人為樂,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層出不窮。1984年,廣泛開展“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縣成立活動委員會。1986年9月,樹新風、做好事 ,爭創文明單位,爭當文明公民,積極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活動推嚮高潮。1984年至1990年,先後評出文明單位209個,文明村鎮47個,文明街道14條 ,文明學校37所,五好家庭16567戶次。
民俗禁忌 正月初一忌掃地,忌串門;初一至十六忌在門前晾曬衣服。正月初三忌煮生米,新婚喜日,孕婦忌進新郎傢門。新媳婦娶進傢不滿三天忌上樓和串門,不滿一個月忌在娘傢過夜。産婦不 滿一個月忌入他人門宅。“開財門”、生孩子忌外人入屋三天,豬、牛、馬等大牲畜忌入別傢門宅,忌扛着鋤頭進傢,忌背着空背籃和挑着空水桶進傢。舀飯忌舀甑子中間的飯。忌用刀砍門檻 或墊在門檻上砍東西。未婚青年忌吃豬蹄叉;小孩忌吃雞頭、雞腳、雞下巴等等。 |
|
嬰兒滿三天後,稱“打三朝”。滿一個月時, 嶽母傢及其親朋好友便相約帶上一些嬰兒的穿戴、雞蛋等禮物前往祝賀,稱“送祝彌”。滿一歲,為孩子辦“周歲”。讓孩子“抓周”。為老人辦生稱“做壽”,親朋前來賀生稱“祝壽”,小輩前來賀生稱“拜壽”。
新中國成立前,婚姻過程有說親、走媒、傳檳挪、報日子、過禮、迎親、回門等項。1950年後,男女平權,實行一夫一妻製。1990年春,共青團馬關縣委員會嚮全縣共青團員和廣大青年發出《破大操大辦之舊俗,樹文明婚禮之新風》的倡儀書,同時為14對新婚夫婦舉行集體婚禮篝火晚會,縣委書記、副書記為新婚夫婦當主婚人和證婚人。
年輕人死,謂之“短命”,草草掩埋了事;中年以上的人去世要辦喪事。老人斷氣時,兒子要為其“接氣”。死後停於堂屋正中,設靈牌和引魂幡。出殯前一天“開悼”,親朋前來上祭, 出殯時撒“買路錢”,瑣吶、響器、放爆竹、鳴槍、跳打、擡祭幢等。途中有“搭橋”、繞棺、回靈等。葬後第二天還要“復喪”,後有守孝或念經超度亡靈等。新中國成立後,逐步實行殯葬改革,1981年縣民政部門在縣城西郊建殯儀館,提倡火葬。
20世紀30年代前,多數人穿藍士布或自紡自織自染的“土布”,少數富裕之傢穿綢緞。男子穿對襟衣,女子穿面襟衣。富貴之傢男人,有穿長袍馬褂或長衫的,年輕女子也有少數穿旗袍的。40年代有部分穿西裝。50年代後,各種機織布料、毛料服裝也多了起來。有各式毛衣、風衣、罩衣、長短大衣及牛仔衣褲等。女裝兼有各式裙子。鞋類有塑料涼鞋、膠鞋、各式皮鞋、旅遊鞋等。
山區和半山區大部分人傢以玉米、蕎子等雜糧為主食,壩區多以大米為主食。一日兩餐。城鎮一日三餐,烹調多喜酸、辣、麻味,不論吃何種菜蔬,用蔥花、芫荽、辣子面、醋精、醬油、花椒等拌成的“蘸水”均不可少。設酒席須湊足八碗菜。
清代建築材料以土、術、竹、草為主。房子多是兩面分水, 用滑竹或木棍編成掌笆做“樓板”;墻用泥土春成,中間為堂屋, 兩邊做臥室或廚房。民國時期,逐漸有瓦房。中間一格開大門, 進大門為堂屋,堂屋左右各有兩個房間(宿舍)。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城鎮居民建蓋磚混結構房,多為二至三層,寬敞明亮。
馬關縣地處山區,民國時期,以馱馬為主要運輸工具。新中國成立後,交通發達、運輸便利,從縣城北行經浪橋、大溝絞入文山城,全長67.5公裏,境內里程37.5公裏;從縣城東南,經石門坎至邊境茅坪,前行1.5公裏至“國門”,全長54公裏。前行可至越南箐門縣城;從縣城往西經南山至大樹塘火車站,全長95公裏,前行可至屏邊縣;從縣城西南經田灣至河口縣橋頭鎮,全長50公裏;從縣城南經石門坎達小壩子,全長29公裏。從小壩子前行跨黑河可至越南新馬街;滇越鐵路有4.8公裏途經馬關縣古林箐鄉湖元村西部邊緣,設有一小站。
仁和鎮阿峨辦事處新寨村壯族人民喜愛繪畫綉花,木刻版畫。1973~1990年,有43名農民創作版畫401幅,州展出121幅,省展出54幅,兩幅獲銀質奬,3幅在《民族畫報》刊登,5幅被國傢選展。1984年10月,應日本國路姬市日中友協會長福田一郎邀請,新寨農民選出24 幅版畫作品寄往日本 ,有22幅入選參展,受到日本朋友的贊揚。這些作品以農民獨特的思維與手法真實的記錄了壯族人民物質和文化生活的狀況,刀法純樸粗獷,飽含濃郁的民族文化氣息。2005年阿峨版畫製作出了20幅套色版畫,使版畫由單一的黑白顔色發展到多種顔色。由於套色版畫是刻一層印一種顔色,有幾種顔色就要刻幾層,這樣彩色版畫就具有與黑白版畫不同的不可復製性,從而增加了彩色版畫的價值。
刺綉是苗族婦女的特長,很多作品都具有技術高超,造型奇特,想象豐富,色調強烈,風格古樸的特點。苗族刺綉圖案色調多種多樣,鬆桃地區以花、鳥、蟲、魚為主,喜歡用粉紅、翠藍、紫等色,較為素淨。黔東南多以竜、魚、蝴蝶、石榴為圖案,喜歡紅、藍、粉紅、紫等顔色。黔中地帶喜歡用長條、長方、斜綫等組成幾何圖案,喜歡大紅、大緑、滌藍等顔色。藝術大師劉海粟對苗族的工藝給予很高的評價:“縷雲裁月,苗女巧奪天工”。古藏衣上刺綉的蝴蝶紋,是苗族紋飾中最常見和最重要的裝飾文化,除了蝴蝶紋絢麗的因素外,還與苗族一個傢喻戶曉的神話傳說——蝴蝶媽媽相關。在苗族人的心目中蝴蝶媽媽、大宇鶺鳥是苗族的始祖,是創業者,把這些蝴蝶、鳥紋綉在衣服上用以表示對祖先的尊敬與崇拜。這些圖案還有明顯的陰陽結合、創造生命的寓意。表達了苗族祖先對自然、宇宙、對生命起源的理解和認識。
踩花山,苗語念“道比作”,是苗族傳統的春節大型群衆文藝活動節日,聚居在花山周圍的苗族人民。每到正有初一至初五雲集踩花山,歡度這一隆重節日。 花山節到來之前,首先選擇一個比較平緩的山包作為“花場”,中央立起一棵3-4丈,五顔六色的花桿,花桿上綁上彩旗和鬆枝,彩旗象徵着勝利,鬆枝象徵萬古長青。其次由苗族中選一德高望重的長者為主持人。正月初一這天,苗傢男女老少穿着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擁來,每年都有三五千人云集花場。當主持人宣佈花山盛會開始。公佈花山約法三章之後,苗族青年男女就圍起一個個大小不同的圓圈隨着小夥子們悠揚的三弦聲翩翩起舞。不知疲勞,從早到晚持續數日。跳餓了就嚮前來赴會做生意的小販買一碗清涼捲粉充饑,口幹了就打一碗甘甜的山泉解渴。苗傢有跳不完的舞,唱不完的歌。青年男女藉歌來抒發自己的情懷,用歌來表達內心對異性的愛慕,選擇自己的終身伴侶。當各自選中如意對象後,就開始對歌,有的站在花場上,有的則到花場邊的大松樹下。一旦“達成協議”就含情脈脈地互贈定情信物。當然,對歌的也不完全是談情說愛,尋求配偶。花場上有一條規矩,不論男女老少都可對歌,但出了花場,青年人就不能跟老人對歌了。花桿腳下,常有中年或老年男子吹起蘆笙。跳起蘆笙舞。傳說這樣做,可以換來五穀豐登,六畜旺盛的年景。近年來的花山節與過去比已有所變化。前來參加踩花山的人數增多,各民族都有,特別是不少彝族青年也成群集隊地參加踩花山節,在花場上對歌起舞,顯示出民族團结,融洽的氣氛。 |
|
1.日本馬關 日本 本州西南端港口。現名“下關”。隔關門海峽與九州相望。屬山口縣。1889年設赤間關,1902年改今名。人口26.2萬(1986)。古軍事交通要地。1884年闢為特別輸出港。1932年築漁港。遠洋漁業和捕鯨業基地。水産加工、漁業用品製造、造船工業發達,還有有色金屬、橡膠製品(輪胎)等工業。商業貿易中心。為對馬海峽與瀨戶內海間交通要衝。1942和1944年與門司間開有兩條海底隧道鐵路(下關彥島到門司區的大裏),下條長3.614公裏,上條長3.605公裏(海底長1.14公裏)。1958年建成關門公路隧道(3.46公裏,海底長780米),分上下兩層,上層為汽車路,下層為人行道。新關門鐵路隧道(新下關車站至小倉北區的上富野),長18.713公裏。1975年通車。1973年建成關門海上大橋(約1.1公裏),汽車專用大橋。1895年,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就是在這裏簽訂的。 |
|
- n.: Maguan County
|
|
馬關 |
|
|
|
馬關縣中醫院 | 馬關縣人民醫院 | 馬關縣衛生防疫站 | 馬關縣婦幼保健院 | 馬關縣計劃生育服務站 | 雲南省馬關縣中醫院 | 馬關縣合源礦業有限責任公司 | |
|
|
馬白鎮 | 南撈鄉 | 篾廠鄉 | 古林箐鄉 | 仁和鎮 | 金廠鎮 | 夾寒箐鎮 | 小壩子鎮 | 大慄樹鄉 | 健康農場 | 山車鄉 | 浪橋鄉 | 都竜鎮 | 八寨鎮 | 坡腳鄉 | 木廠鎮 | 坡腳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