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級市 : 中國 >雲南 >麯靖 > 宣威市
顯示地圖
目錄
基本概況
  宣威市地處雲南省東北部。地處東經103°35′~104°40′,北緯25°53′~26°44′,東與貴州省盤縣相鄰,南與沾益縣毗鄰,西隔牛欄江與會澤縣相望,北與貴州威寧縣接壤,距省會昆明市260公裏。總面積6069.88平方公裏。約占雲南省總面積的1.58%。市區距麯靖市政府駐地102千米,距昆明204千米。其為雲南省麯靖所轄一縣級市。
建置沿革
  據《雲南宣威縣地志》:“自鄂爾泰命將平土司之亂,宣佈威德於此,逐名其縣曰:宣威。”一說縣東有宣威嶺。
  宣威歷史悠久,早在新時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塊土地上生存繁衍,辛勤耕耘。秦以前屬古夜郎轄地。秦朝統一後,開通五尺道。西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135年),設鬱鄔縣(今宣威)。東漢,並鬱鄔縣入漢陽縣(今貴州威寧、水城)。蜀漢時復置鬱鄔縣,改屬建寧郡(今麯靖)。唐代,大理國置磨彌殿部,其地域含今宣威、沾益、富源之境。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立雲南中書行省,建立路、府、州、縣,沾益州隸麯靖路,領交水(今沾益)、羅山(今富源)、石梁(今宣威東北部)三縣,州治石堡山西(後遷今宣威河東營)。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麯靖路為麯靖府,沾益州隸麯靖府,沿用彝族安姓土司世襲土知州,州治今宣威河東營,同時廢除州領三縣。同年,於土府腹地(今宣威城)設烏撒衛後三所,隸貴州都司。洪武十六年,築後三所土城,增設流官知州,僑居後三所內,開始土、流官合治。同時,設沾益(今宣威城)、倘塘、可渡三站,並交水、羅山、石梁三縣及越州歸沾益州管轄。後所軍屯鋪堡地面由烏撒衛管轄,隸四川布政使司,沾益州仍隸雲南麯靖府。明天啓二年(1622),烏撒土官安效良攻占沾益城,後三所守將棄城投交水。翠年,參將尹啓易報雲南撫按批準暫移州治於交水,土知州仍居河東營。清順治十六年(1659),經略洪承疇至滇,定移沾益州治於交水,本境稱舊州。清雍正四年(1726),雲貴總督鄂爾泰以土官叛服無常為由,參革沾益州土知州安於蕃,將安擒赴省城,請旨定罪。十月派人丈量土司所轄田畝。五年七月,取原宣威關之名設宣威州,裁原土司安於蕃所轄各營火地面自高坡頂以上屬沾益,以下屬宣威。宣威州之名沿至民國元年(1912)。民國2年裁州設縣,改宣威州為宣威縣,隸屬雲南省第二區督察專員公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仍為宣威縣,隸麯靖地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4年6月30日,經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批準,改宣威縣為榕峰縣。1959年11月30日,經國務院批準,恢復宣威縣名。1994年2月18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宣威縣,改設宣威市(縣級市)。
  2000年,宣威市轄7個鎮、17個鄉:榕城鎮、板橋鎮、來賓鎮、田壩鎮、格宜鎮、倘塘鎮、羊場鎮、楊柳鄉、得祿鄉、務德鄉、西澤鄉、靖外鄉、東山鄉、樂豐鄉、文興鄉、雙河鄉、阿都鄉、寶山鄉、普立鄉、落水鄉、熱水鄉、海岱鄉、竜潭鄉、竜場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292825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榕城鎮 129791 來賓鎮 84959 格宜鎮 52580 田壩鎮 70480 羊場鎮 56094 板橋鎮 76973 倘塘鎮 72918 靖外鄉 16567 竜場鄉 48903 寶山鄉 59836 普立鄉 36595 東山鄉 52048 海岱鄉 56234 落水鄉 38116 熱水鄉 72306 西澤鄉 40424 務德鄉 44290 竜潭鄉 56183 得祿鄉 33573 楊柳鄉 36734 雙河鄉 26973 樂豐鄉 45111 文興鄉 49482 阿都鄉 35655
  
    2001年,全市轄13個鎮、11個鄉:榕城鎮、板橋鎮、來賓鎮、田壩鎮、格宜鎮、倘塘鎮、羊場鎮、靖外鎮、竜場鎮、務德鎮、 海岱鎮、落水鎮、竜潭鎮、寶山鄉、樂豐鄉、雙河鄉、文興鄉、東山鄉、西澤鄉、普立鄉、阿都鄉、得祿鄉、楊柳鄉、熱水鄉。
  
    2002年7月18日,雲政復68號:調整宣威市板橋鎮和來賓鎮行政區劃,撤銷榕城鎮,成立西寧、宛水、虹橋、雙竜4個街道辦事處。
    2006年,撤銷靖外鎮,其行政區域並入西寧街道辦事處。
自然概貌
  宣威地處雲南高原東北部,為雲南高原嚮貴州高原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最高點為東山主峰滑石板,海拔2 868米,最低點清水河與木鼕河交匯處的臘竜岔河,海拔920米,相對高差1 948米。橫亙市境的山脈屬烏蒙山係,分兩支穿境而過。西部和中北部為烏蒙山的中列山係,呈東北—西南走嚮。嶺脊海拔一般在2 300-2 400米。除黎山少數地段相對高差較大外,多數地段具有較齊的山峰綫和較平緩的山頂面,屬地形坡度小(15~25度),相對高差不大(200~300米)的淺切割山地。這一嶺脊構成了長江與珠江兩大水係地分水嶺。東部為烏蒙山東列山係,海拔一般在2 500米以上,最高峰2 868米,嶺脊高程變化稍大,相對高差500~700米,多屬中切割山地,山體大部分由碳酸????岩構成,下部陡峭,坡度30~35度。兩列山嶺之間是一塊略嚮東南傾斜的高原面,其上形成了較多的小盆地,如榕城、板橋、落水、述迤、迤𠔌、格宜、寶山等壩子。東山以東為雲南高原嚮貴州高原過渡的斜坡地帶,受北盤江上遊支流的切割。西部高原面被牛欄江及支流分割下切,沿岸多高山峽𠔌,山體坡度大,而山頂較平緩,分佈有一些斷陷湖盆和溶蝕湖盆,較大的有關營、窯上、響宗、得海等海子。
氣候特點
  宣威地處雲南高原東北部,高山深𠔌縱橫交錯,海拔高差大,夏秋和鼕春分別受海洋性和大陸性氣團影響,形成北亞熱帶、南溫帶、中溫帶多種氣候帶並存的低緯高原季風氣候。其主要特點:鼕無嚴寒,夏無酷署,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四季不分明;鼕春幹旱,夏秋濕潤,降水集中,幹濕分明,年變率大;光照充足,積溫偏低,區域差異大。
  多年平均氣溫13.4℃,最高年平均溫14.6℃,最低年平均溫12.7℃,年際相差1.9℃。多年平均日照2018.5小時,日照百分率為47%。日照最多年為2369.1小時,最少1805.1小時,極差564小時;最多月是3月229.9小時,最少月是9月126.2小時。
  宣威降水空間分佈差異較大。東南部到東北部年降水1200~1400毫米;冷涼山區在1600毫米以上;西部地區年降水850~1000毫米;西北部1000~1200毫米。以宣威城為中心的壩區,多年平均降水量為975.2毫米,其降水的時間分佈不均勻,全年分為明顯的幹、濕兩季。每年11月~次年5月中旬,主要受大陸性氣團控製,氣溫低、晴天多、光照足、蒸發大、降水少,其間降水為164.3毫米,占全年總降水量的16.8%,為幹季,故鼕春多旱。每年5月下旬~10月,受西南季風和東南季風影響,濕度大、雲量多、日照少,降水猛增,其間平均降水量815.7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83.2%,尤其集中在6~7月,平均降水405毫米,故6~7月多洪澇災害。年降水量最多的為1304.8毫米,最少的657.4毫米。
  宣威多偏南風,年均風速3.9米/秒。由於宣威海拔較高,且山脈多呈南北走嚮,故多大風。宣威平均每年有霜日38.7天,最多年61天,最少年23天。平均初霜期11月4日,終霜期3月30日。平均每年降雪10.6天,最多年降雪27天,最少年1天。
産業狀況
  全市工業主要有農機修造、煤炭、電力、采礦、化工、冶金、化肥、建材、食品加工、烤煙、糧油加工、釀酒、製藥等。宣威是全省重要煤炭産地之一。礦藏資源有煤、鐵、銅、錳、鈷、鉛、鋅、硫磺、石棉等。宣威交通便利。貴昆鐵路縱貫市境,另有田煤、來賓煤礦、宣威電廠、雲氮鐵路支綫4條,天杉幹綫公路與市內5條支綫公路相連。可通鄰市縣及市內各鄉、鎮。市區至各鄉、鎮有班車相通。
  全市農作物有玉米、稻穀、薯類、小麥、小豆;經濟作物有烤煙、油菜。森林覆蓋率為32.4%,立木蓄積量430萬立方米,主要樹種以雲南鬆、華山鬆、青崗櫟為主。草山面積6.94萬畝。主要飼養羊、牛、馬。傢畜以飼養豬為主。野生動物有百餘種。宣威盛産宣威火腿,蜚聲中外,宣威火腿的主要特點是:形似琵琶,衹大骨小,皮薄肉厚肥瘦適中;切開斷面,香氣濃郁,色澤鮮豔,瘦肉呈鮮紅色或玫瑰色,肥肉呈乳白色,骨頭略顯桃紅,似血氣尚在滋潤。其品質優良,足以代表雲南火腿,故常稱“雲腿”。
  主要物産:
  1、糧食。宣威氣候宜人,土肥水美,適宜水稻、玉米、馬鈴薯、麥類、豆類等多種糧食作物生長,是雲南重要的量糧生産基地。尤其是馬鈴薯,年産量達十億斤以上,而且品質優良,曾贏得國際馬鈴薯協會專傢的高度贊譽。隨着科學種田的不斷普及,優良品種的進一步推廣,宣威的糧食生産有着廣阔的前景。
  2、烤煙。宣威的烤煙栽培歷史悠久,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全市的24個鄉鎮均大面積種植,年産煙葉達億斤以上,中上等煙葉占80%以上,暢銷全國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的幾十個煙廠,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
  3、果品。産量可觀的梨、桃、蘋果、板慄、核桃,為發展農産品加工和水果、幹果加工提供了廣阔前景。
  4、經濟林。主要經濟林有雲南鬆、華山鬆、杉木等,享有聲譽的宣威生漆,光澤度極好,附着力強,耐磨、抗腐,是傢俱、建築、機械上的優質塗料,遠銷全國各地,極受好評。
  5、宣威火腿。宣威火腿歷史悠久,馳名中外,是中國三大名腿之一,是國優名特産品,因而,宣威成了著名的雲腿之鄉。宣威火腿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早在清雍正五年就遠涉重洋,銷往海外,並在國際上享有盛譽。1923年,浦在廷兄弟食品罐頭公司加工的宣威火腿曾獲孫中山先生親筆題詞:“飲和食德”,並贈優美奬章。
  6、礦産。除豐富的煤炭(21.8億噸)資源外,水能藴藏量98萬千瓦,鐵礦藴藏量8000萬噸,錳礦藴藏量600萬噸,依利石為雲南省最大礦藏,高嶺土、石英沙、瓷沙各具特色, 極富開發價值,豐富的資源是宣威發展現代工業取之不盡的源泉。
市政設施
  ──“入滇第一關”的宣威,自秦時開通五尺道,寫下了交通史上輝煌的一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宣威的公路已由101.3公裏發展到2000多公裏, 全市24個鄉(鎮)、342個村公所(辦事處)都已開通了公路。如今, 貴昆電氣化鐵路、326國道穿而過,以宣威市區為中心,形成了鐵路貫通南北, 公路連接城鄉的交通網絡。市區內公共汽車、出租車穿梭其間,極大地方便了旅客。
  ──程控電話的開通和普及為宣威的社會發展、經濟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個信息的時代來臨了,不僅市區、鄉鎮通了直撥國際國內的程控電話,就連村公所(辦事處)都基本實現了電話直撥。傳真、移動電話正迅猛發展, 現電話總數已達21569門,手機入網2756部,可視電話工程也已啓動。
  ──宣威市城區總體規劃面積43平方公裏,現已建成11平方公裏;建成大小街道40餘條,總長60多公裏;建成街心花園3個,城區公園3個,苗圃2個,人均緑化面積達8.6平方米。投資巨大的城北、城南過境公路和50米寬的東大街已建成使用。加之近年來數傢星級賓館的建成,推動了宣威文化娛樂、餐飲服務嚮高質量、高檔次、高水平方向發展。
  ──氣勢恢宏的宣威發電廠、竜口電站、月亮田水電站是閃現在宣威的一顆顆明珠,雲貴兩省共同投資的年發電量為6.3億度的響水電站已快竣工。宣威市內已形成了水電、火電相結合,大、小型相結合供電與配電相配套的電力網,富足的電力工業為宣威的工傢業生産提供了可靠的動力保證。
  ──至1995年,宣威已全面完成了普六任務。現全市辦有小學1185所,初級中學52所,高級中學11所,職中3所。宣威一中、 五中等名牌中學享譽省內外。教育質量逐步提高,高考連年輝煌,僅占雲南人口三十八分之一的宣威人, 每年升入各類高等學府的天之驕子就占了雲南的十四分之一, 即雲南每14名大學生中,就有一名宣威人。宣威師範學校,為宣威及周邊縣培養了大批合格的小學教師。職業教育發展迅速,宣威市一職中已被國傢教委確認為雲南省唯一一所全國示範性重點職業中學。
行政區劃
  2005年,宣威市轄4個街道、14個鎮、8個鄉、24個社區(居委會)、331個村委會,25個社區,即宛水街道、西寧街道、雙竜街道、虹橋街道、來賓鎮、倘塘鎮、田壩鎮、板橋鎮、羊場鎮、格宜鎮、竜場鎮、海岱鎮、落水鎮、務德鎮、竜潭鎮、寶山鎮、東山鎮、熱水鎮、得緑鄉、普立鄉、西澤鄉、楊柳鄉、雙河鄉、樂豐鄉、文興鄉、阿都鄉。全市總戶數322.2376萬戶,總人口141.129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27.578萬人、非農業人口13.5515萬人;少數民族人口90165萬人,其中彝族6.4055萬人、回族1.8508萬人、苗族0.3756萬人、壯族1663人、白族612人;男74.5956萬人,女66.5339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8.20‰,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224人。
文物勝跡
  宣威歷史悠久,文物勝跡頗多,有文化遺址10處、古建築15座、墓葬碑刻18處、館藏文物7種、風景名勝7個,既有市(縣)級文物保護,也有省級文物保護。
  文化遺址。一、格宜尖角洞新石器時期遺址,經省、麯靖市、宣威市三級考古鑒定確定;二、潁川營遺址,在宣威城東古城村,明徵南大將軍傅友德(潁川侯)築;三、烏撒衛後三所城墻,在宣威城東嶽傢巷東口,現存部分殘墻,建於明洪武十六年(1383);四、可渡關關址,位於楊柳鄉可渡村,明洪武初年建;五、可渡古驛道,位于云貴兩省交界的可渡河兩岸,長約10千米,石板鋪成,始建於秦;六可渡古炮臺,位於楊柳鄉可渡村旁,明傅友德築;七、宣威關遺址,在宣威城下堡街、西門街交叉口,明代築,清道光後期毀於大火;八、上營古堡遺址,在宣威城西北上營村,清嘉慶年間由繆禦齋倡建;九、諸葛營遺址,在宣威城東河東營村,三國蜀將李恢建;十、紅九軍團駐地舊址,在板橋一中(原板橋小學)校園內,1935年4月26日下午,紅軍長徵過宣威,紅九軍團在此設指揮部。
  古建築。一、沾益州土知州傢廟,在宣威城東河東營村,明洪武十六年建;二、倘可巡檢署,在倘塘鎮倘塘村,清雍正十一年在原倘塘驛丞署的基礎上改建而成;三、鬆鶴寺,即東山寺,建於明初,係佛、道兩教合一的建築群;四、善慶寺,位於市印刷廠內,建於明代;五、三臺洞,在城西35千米的西澤河𠔌斷岩上,建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六、觀音閣,位於城西南25千米多樂小學內,建於民國19年(1930);七來賓石塔,位於城北15千米的來賓村南,1912年建,屬風水塔;八、侯氏宗祠,在城西南灰硐村,建於民國初年;九、魏金階莊園,在城東南50千米的兔場村,民國19年建,是宣威較有特色的私人莊園;十、四裏座大橋,在田壩新民革香河上,清同治時建木橋,光緒時改建石橋,民國10年毀於兵災,13年重建;十一、可渡石橋,在楊柳鄉可渡村北的可渡河上,1916年建;十二、文廟大成殿,在宣威一中,建於清雍正七年(1729),道光十七年(1837)重建;十三、榕城書院,在宣威二中,前身為明倫堂,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改建為書院;十四、浦在廷故居,位於城內,建於民國初年;十五、朝陽洞,在落水黃路,寺廟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
  墓葬、碑刻。主要有螃蟹坡梁堆墓、顧傢堆梁堆墓、耿興祖孫合葬墓、繆良玉繆文竜父子墓、李將軍夫婦墓、按於蕃墓、王世雄墓、耿讓墓、清世祖教條生員臥碑、《重修玄武祖師殿序》碑、《耿屯合堡受長發害老少形魂之總墓》碑、免差碑、楊福禎《誥封碑敘》碑、《成章季子紹堯傢言》碑、“飛虹伫鶴”石刻、“高山流水”、“水流雲在”石刻、水營山墓闕。
  館藏文物主要有南園硯、玉壺春瓷壺、李仰亭《風雨歸舟圖》、康熙銅鐘、徐人竜字幅、照鶴葡萄畫、民國要人題詞册等。
  風景名勝主要有東山公園(省級旅遊景點)、宛水公園、天生橋(雙河)、來賓竜洞、廟山森林公園、大響水、榕峰日出等。
交通建設
  宣威交通自秦修“五尺道”以來,就有“入滇鎖鑰”、“滇東門戶”的美稱,作為“雲腿之鄉”的宣威,貴昆電氣化鐵路縱貫南北,326國道橫穿全境,市鄉公路、鄉村公路縱橫交錯,通車里程7361.3公裏,每平方公裏有公路1.21公裏,是建國初期的69倍。全市有公路1908條,按行政級別分,國道1條106.6公裏,省道5條155.5公裏,縣道18條515.2公裏,鄉道328條2409.6公裏,村道1534條4112.4公裏,專用道22條62公裏。按技術等級分:一級公路36.6公裏,二級公路61.53公裏,三級公路79.86公裏,四級公路2906公裏,等外公路4277.75公裏,實現了27個鄉(鎮、街道)通油(彈石)路目標,初步形成了以市區為中心,以國道、省道為骨架、以縣鄉道為脈絡的公路體係。
人口狀況
  【人口狀況】2005年末,全市有總人口1411295人,其中男745956人,女665339人,男女比例為112:100,人口最多的分別為來賓鎮82059人,倘塘鎮77410人,熱水鎮75120人。人口最少的分別為靖外鎮17219人,虹橋街道14051人。
  全市有已婚育齡婦女254016人,占總人口的18.87%。其中,已婚未育婦女8746人,一孩婦女,6l553人,二孩婦女132505人,多孩婦女51212人。在已婚育齡婦女中,女性初婚的有4684人,其中19歲及以下的72人,23歲及以上的2742人。
  【人口分佈及性別比】年內,全市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224人。其中居住在宛水、西寧、雙竜、虹橋、來賓、板橋等壩區的284063人,占總人口的21.1%,居住在格宜、田壩、寶山、海岱、東山、熱水、西澤、羊場、靖外、落水、竜場等半山區的595535人,占總人口的44.25%;居住在竜潭、倘塘、楊柳、文興、務德、得祿等山區的312011人,占總人口的23.18%,居住在高寒山區的154349人,占總入口的11.47%。
  年內,全市共出生男孩7160人,女孩5721人,性別比為125.15:100(女=100),與上年同期相比,出生嬰兒性別比下降了2.85個百分點。
  【人口自然變動和機械變動】年內,全市共出生小孩12881人,人口出生率為13.44%0,其中一孩出生6408人,二孩出生6440人,多孩出生33人;死亡6016人,死亡率為5.2%0;自然增長6865人,自然增長率為8.17%0;年淨增人口9455人,年增長率6.7%0。
  年內,流出人口高於流入人口。流入人口30542人,流出人口80021人。
宣威火腿
  雲南省著名特産之一,宣威火腿,因産於宣威縣而得名。它的主要特點是:形似琵琶,衹大骨小,皮薄肉厚肥瘦適中;切開斷面,香氣濃郁,色澤鮮豔,瘦肉呈鮮紅色或玫瑰色,肥肉呈乳白色,骨頭略顯桃紅,似血氣尚在滋潤。其品質優良,足以代表雲南火腿,故常稱“雲腿”。
  宣威火腿的生産、加工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有關資料,宣威這塊厚重的紅土地上,早在新石器時代就留下了祖先的足跡——格宜尖角洞文化遺址。至秦,本境已開通五尺驛道。三國時代,本境留下蜀國兵將駐紮的“諸葛大營”。明朝,重修古驛道,古驛道旁留下了“山高水長,水流雲在”的摩崖石刻以及傅友德南徵的“古戰場”、“古炮臺”、“烽火臺”遺址。“南方古絲綢之路”途經宣威,證明宣威在遠古時代就具有相當程度的商業文明。所有這一切,都印證了宣威燦爛的文化,悠久的歷史。宣威火腿同樣如此,其歷史之久遠,竟令人難以查清其起源於何時。相傳,我國在春秋戰國時代即有腌肉,且孔子喜食。到宋朝,抗金民族英雄宗澤發明“火腿”,火腿在我國已有近千年的歷史。至於宣威火腿,究竟起源於何時,已難詳其考,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明設宣威關,清置宣威州,使宣威火腿有了成名的前提和基礎。也就是說,自清雍正五年(1727年)置宣威州後,火腿便以地名命名,稱宣威火腿,流傳至今已有近三個世紀的成名史,其聲譽馳名中外,被美稱為華夏三大名腿之一,宣威因此而獲火腿之鄉的美譽,真可謂:“火腿文化源遠流長,西南重鎮商機無限”。據《宣威縣志》記載,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就以身穿緑袍,肉質厚,精肉多,蛋白豐富鮮嫩可口而享有盛名。清光緒年間,曾懿編著《中饋錄》中收有“宣威火腿”的製法。據此及有關史料推斷,宣腿之生,最遲明末即成,雍正時代即流入滇川首府,清末流到東南沿海,民國初年,以浦在廷先生為首的火腿公司已將火腿罐頭遠銷東南亞。1923年孫中山大總統題贈“飲和食德”,宣威火腿從此名聲大震,香飄四海,載入世人食譜大全。
英文解釋
  1. n.:  Xuanwei City
近義詞
宣威
相關詞
福建安溪縣行政區劃地名地理雲南省行政村更多結果...
包含詞
宣威市中醫院宣威市人民醫院宣威市交通醫院
宣威市衛生防疫站宣威市婦幼保健站宣威市宛水第一完全小學
宣威市第一職業高級中學宣威市精神病專科醫院宣威市陸通汽貿有限公司
雲南省宣威市皮革製品廠宣威市皮革製品公司雲南省宣威市興達汽貿有限公司
分類詳情
張開倘塘鎮張開海岱鎮張開西寧街道張開寶山鎮張開雙竜街道
張開雙河鄉張開板橋鎮張開竜潭鎮張開虹橋街道張開竜場鎮
張開熱水鎮張開落水鎮張開得祿鄉張開樂豐鄉張開文興鄉
張開靖外鎮張開東山鎮張開宛水街道張開來賓鎮張開格宜鎮
張開田壩鎮張開羊場鎮張開務德鎮張開普立鄉張開西澤鄉
張開楊柳鄉張開阿都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