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 >云南 >临沧 > 凤庆县
显示地图
目录
概括 Fengqing County
  凤庆县位于云南省中西部,东临澜沦江。总面积3451平方千米。总人口43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凤山镇。邮编:675900。代码:530921。区号:0883。拼音:Fengqing xian。
基本概况
  凤庆位于云南省的西南部,是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是世界种茶的原生地之一。全县辖15个乡镇,189个村(居)委会,42万多人,国土面积3335平方公里。境内群山连绵,山川相间,最高海拔3098米,最低海拔919米,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有雨热同期,干凉同季的特点,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集中、干湿分明,素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四季如春”之称。立体气候状况孕育了凤庆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和植被类型,赋予了凤庆丰富的生物景观。
  凤庆县地处临沧地区西北部,跨东经99°31′~100°13′、北纬24°13′~25°03′之间,东与巍山县、南涧县相连,东南与云县毗邻,西南与永德县交界,西、西北与昌宁县接壤。县城凤山镇居县境中部,东至云南省会昆明市580公里,南距临沧行署驻地123公里。东西最大横距5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91公里,总面积3340.2平方公里。均为山区峡谷,仅营盘区有少许丘陵盆地。
  凤庆县位于滇西纵谷南部,境内群山连绵,山川相间。由于澜沧江及其支流顺甸河、黑惠江、迎春河切割,从北至南形成四大峡谷。西部地势较缓,呈波浪式向西延伸,形成以营盘为中心的中山丘陵盆地。境内最高点为大雪山黄竹林,海拔3098米。最低点为孟统河出境处,海拔900米。县城海拔1578.8米。
  境内山脉,属怒山、云岭两大山系。澜沧江以南属怒山山系,从南至北分布,主要有大雪山、万明山、黑龙潭山3支。澜沧江以北属云岭山系,从西北向东南分布,主要山峰有光山梁子、金堂山、卡马山头、池塘梁子、灵宝山、六五山等,连贯鲁史、诗礼、新华、永新4个区。
  境内河流属澜沧江、怒江两大水系。澜沧江从西北入境,由东南出境,穿过县城北部,过境长度59.4公里。
  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有雨热同季和干凉同季的特点,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冬暖夏凉,雨量集中,干湿分明。年平均气温16.5℃。
  全县地表径流量20.22亿立方米,平均年产地下水6.18亿立方米。境内地热丰富,有沸泉2个,中热泉6个,中温泉2个,低稳泉3个。森林以针叶树和阔叶树为主。
  县人民政府驻凤山镇,邮编:675900。代码:530921。区号:0883。拼音:Fengqing xian。
历史沿革
  凤庆,古为蒲蛮之地,故亦称蒲门。早在春秋战国以前,便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活。最早居住在这里的被称做濮人,是今天的布朗族、佤族的祖先,继后有傣族、彝族、白族、回族、苗族、傈粟族、拉祜族等相继入境定居。明清两代,汉族亦大量迁入。目前全县有24种民族,人口42.28万人。
  据史书记载,濮人曾参与武王伐纣,会战于孟津。凤庆唐属姚州,宋归永昌。元泰定二年(1325年),夷长孟氏,请求内附。泰定四年内附后设顺宁土府。天顺元年(1328年),设顺宁府宝通州、庆甸县。万历二十六年(1598),改为流官制,称顺宁府。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置顺宁县。民国2年(1913)废府留县,先隶迤南道, 后属迤西道。民国18年,裁撤道署,直属云南省府。民国31年属蒙化第五行政区。民国38年属蒙化第十一行政区。1950年2月22日,顺宁县人民政府成立。1953年3月属大理专区。1954年8月26日改名凤庆。1956年改属临沧地区,1959 年与云县合并后又分开,分设凤庆建制。
  2000年,凤庆县辖4个镇、11个乡:凤山镇、鲁史镇、营盘镇、小湾镇、诗礼乡、新华彝族苗族乡、永新彝族乡、大寺乡、腰街彝族乡、洛党彝族乡、勐佑乡、德思里彝族佤族乡、三岔河乡、雪山乡、郭大寨彝族白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26943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凤山镇 69809 鲁史镇 20354 小湾镇 28947 营盘镇 41642 诗礼乡 24605 新华乡 26841 永新乡 9296 大寺乡 37051 勐佑乡 36672 德思里乡 11162 腰街乡 8535 洛党乡 36021 雪山乡 28535 三岔河乡 26540 郭大寨乡 20933
  
    2001年,全县辖4个镇、5个乡、6个民族乡:凤山镇、鲁史镇、营盘镇、小湾镇、勐佑乡、雪山乡、三岔河乡、洛党彝族镇、诗礼乡、大寺乡、新华彝族苗族乡、永新彝族乡、德思里彝族佤族乡、腰街彝族乡、郭大寨彝族白族乡。
  
    2005年,凤庆县撤销永新彝族乡,其行政区域并入鲁史镇,鲁史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德思里彝族佤族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勐佑镇,勐佑镇政府驻地不变。
行政区划
  凤庆县辖8个镇、5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凤山镇、鲁史镇、小湾镇、营盘镇、三岔河镇、勐佑镇、雪山镇、洛党镇、诗礼乡、新华彝族苗族乡、大寺乡、腰街彝族乡、郭大寨彝族白族乡。
  2000年,凤庆县辖4个镇、11个乡:凤山镇、鲁史镇、营盘镇、小湾镇、诗礼乡、新华彝族苗族乡、永新彝族乡、大寺乡、腰街彝族乡、洛党彝族乡、勐佑乡、德思里彝族佤族乡、三岔河乡、雪山乡、郭大寨彝族白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26943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凤山镇 69809 鲁史镇 20354 小湾镇 28947 营盘镇 41642 诗礼乡 24605 新华乡 26841 永新乡 9296 大寺乡 37051 勐佑乡 36672 德思里乡 11162 腰街乡 8535 洛党乡 36021 雪山乡 28535 三岔河乡 26540 郭大寨乡 20933。
  2005年,凤庆县撤销永新彝族乡,其行政区域并入鲁史镇,鲁史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德思里彝族佤族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勐佑镇,勐佑镇政府驻地不变。
茶乡凤庆
  滇红茶
  凤庆是滇红茶的诞生地,滇红工夫茶于1939年在云南凤庆首先试制成功。据《顺宁县志》记载:“1938年,东南各省茶区接近战区,产制不易,中茶公司遵奉部命,积极开发西南茶区,以维持华茶在国际上现有市场,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三月八日正式成立顺宁茶厂(今凤庆茶厂),筹建与试制同时并进”。当年生产15吨销往英国,以后不断扩大生产,西双版纳勐海等地也组织生产,产品质量优异,深受国际市场欢迎。凤庆是大叶茶发源地,适合生产红茶和普洱茶。从上世纪40年代起当地生产的“滇红”就出口英美等国,产品包括滇红功夫茶、滇红碎茶等,曾先后荣获国家质量银质奖、中国名茶、国家外事礼茶等荣誉称号,1986年集团生产的滇红茶被当作国礼赠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据说,英国女王将“滇红”置于透明器皿内作为观赏之物,视为珍品。凤庆也被称为“滇红茶乡”,每年“五一”劳动节也被定为“茶叶节”进行贸易交流。
  太华茶
  《徐霞客游记》有记载,梅姓老人以太华茶款待徐霞客。
  百抖茶
  云南凤庆的百抖茶,亦称土法功夫茶。百抖茶是云南凤庆独特的传统茶俗,也是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群众一种颇具当地特色的饮茶方式。当地的彝族、傣族老年人,特别喜饮瓦罐烤茶。
  锦绣茶王
  在离凤庆七十多公里的香竹菁,有一株年纪起码有3200年的祖宗级茶树王。在70多公里的尽头、香竹菁的最高处,便可以看到号称有3200年历史的茶王之母——锦绣茶王,它是凤庆栽培型古茶树的代表,也是世界上发现的最粗大古茶树,它的胸围——树干直径足有1.84米,8个人才勉强围得起来。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着特定含义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具体说来,茶马古道主要分南、北两条道,一条是从云南的南部西双版纳、思茅经临沧、保山、大理、怒江、丽江、迪庆到四川的甘孜及西藏的昌都、察隅、波密、林芝、拉萨,再进入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阿富汗等国;再一条是从四川的雅安出发,经康定到昌都的左贡同云南之道相汇。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言只是茶马古道的主要干线,也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茶马古道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理解与认识。事实上,除以上主干线外,茶马古道还包括了若干支线。
  茶马古道南线途经临沧,因有澜沧江这一天堑,也因为临沧市的凤庆县是全国重要的茶叶出产地,是著名的滇红茶的诞生地,茶马古道凤庆段就成为极其重要的一段。这一段以凤庆城(旧称顺宁)为中心,又可分为两条,一条是北道,从顺宁出发到下关,有人称之为“顺下线”;另一条是西南道,被称为“迤道”。其北道初为用竹筏在漭街渡将骡马和货物分别横渡澜沧江后,经鲁史、犀牛,再以竹筏在犀牛渡口过黑惠江,然后经蒙化(今大理巍山)抵下关,再转运于丽江的茶马市场,销往康藏。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顺宁知府刘青率军民在澜沧江上修建青龙桥后,马帮就经三沟水梁子,下新村街、过青龙桥、登骡马萎坡,又下鲁史、犀牛、横渡黑惠江抵下关。西南道实际上是北道的延伸,其路线为从顺宁出发,经锡腊(今凤庆营盘),过德党、进镇康后出缅甸。西南道商帮大多以腊戌(缅甸国土)为终点,主要交易或以茶贸纱等。而北道商帮将茶叶及山货驮出去,又将布匹百货驮进来的同时,也将外面的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驮了回来。北道对沿途驿站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功不可没的。
  滇缅公路通车前,茶马古道凤庆段是滇西南一片联系北出下关、昆明,南进镇康,再西出缅甸的重要通道,乃至是滇西南一片联系中原和东南亚国家的动脉。这条茶马古道开辟于1328年,距今已经有700多年了。700多年来,无数的马帮来来往往,由北到南运进丝绸、运进百货、运进中原文化,又从南到北运出茶叶、运出药材,运出了这里的山风野俗。至今,生存在茶马古道上的人都还在说:“旧时的马帮不仅为我们驮出了一方富裕,而且为我们驮出了一方文化。”
  老一代的人有确切的记忆,当时从凤庆到昆明一共18个马站,在凤庆有顺宁站、大寺的新村站,鲁史的金马站、鲁史街站和犀牛站。每个马站间大约30华里,正好是马帮一天的行程数。在茶马古道典盛时期,每一个马站都是一个商品物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以致是经济文化中心。当然其规模大小与功能并不完全一样。在凤庆境内的这段茶马古道上,最为繁荣是鲁史镇和凤庆城。
  凤庆大叶种茶
   凤庆大叶种,又名凤庆种,是有性繁殖系品种。乔木型,特大叶类,早芽种。原产凤庆县,主要分布在凤庆、云县、昌宁一带。植株高大,茶树最高达6m以上,分枝部位高,密度较稀,树姿开张或半开张,叶片呈水平或向上斜生。叶长12.6~20.5cm,宽5.2~8.1cm,叶形椭圆,叶尖急尖或渐尖,叶面隆起,叶色绿,富光泽,叶片较厚软,叶脉9~14对,叶缘呈波状,叶齿稀浅。预芽能力强,芽叶肥壮,色黄绿,多茸毛,持嫩性强,1芽3叶百芽重平均98~170g。抗寒性和适应性较勐海种强,结实力较强。产量高,在良好培育条件下一般每公顷产量为3000kg左右。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分析,春茶1芽2叶鲜叶含咖啡碱3.56%,氨基酸2.90%,茶多酚30.19%儿茶素总量134.19mg/g。1984年被认定为国家级良种。
  茶叶节
  每年的五一劳动节期间是茶乡凤庆一年一度的传统茶叶节。茶叶节是一个借茶叶贸易交流为主的经济文化交流会,每年都会吸引周边各县市许多客商前来贸易交流,同时也吸引一些边境上的外国客商,例如缅甸、越南等。茶叶节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宣传凤庆的茶文化,开发旅游资源,促进经济交流互助。
旅游景点
  凤庆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以石洞寺景区、凤庆文庙、鲁史古镇、红龟山景区、安石民族特色旅游文化村等为代表的景区景点,逐渐成为吸引外界游客的景区景点。目前,凤庆县尚有大量的旅游资源处于待开发状态。
  凤庆县有八大名胜景点
  凤山烈士陵园:在县城西凤山,海拔1750米,占地5184.24平方米。1955年由中共凤庆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并报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民政厅批准修建,筑有烈士墓16家,方形烈士纪念塔1座,塔碑刻有在征粮剿匪中英勇牺牲的46位烈士英名。1982年,县人民政府拨专款整修,成为风景幽美的园林地。
  琼英仙洞:琼英洞群是凤庆县的一大风景名胜,地处于郭大寨彝族白族乡。从古至今,琼英洞群吸引了许多旅游爱好者和探险者来到怒山余脉的褶皱深处探询“世外桃源”。据了解,郭大寨乡琼英洞群,以“险、秀、奇、绝”而著名,洞内有许多石田、石乳及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和历代官员、名人的题名、题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四季如春的郭大寨乡地处凤庆县城西南部,境内居住着汉、彝、白、布朗、壮、苗、回、满、傣等多种少数民族。因为洞内的奇异石头,美如玉石,这个洞被人们称为琼英仙洞,所以郭大寨乡也就被人们称为“琼英乡”。
  观音阁:在洛党大兴村对面的忙朵村后山坡,楼阁由何盛方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阁内塑有佛像,旁植花木,有坤道住持,风景幽美。
  东山寺:又名万样寺,在县城东郊。土知府励效忠初建于明嘉靖年间,以后历经整修。寺内有东山阁、戏楼、客厅、花园。1984年后道教协会成立,陆续复修。
  清真寺:一是营盘街清真寺,二是县城清真寺,均几经复修重建。莲净庵,位于城南郊,建于清康熙年间,历经几度被毁和复修,建有大殿、亭子,塑有天王、观音、佛像等,为佛教活动地。
  龙华寺:在县城内,僧人黎海门创建,塑有香山佛像、十八罗汉神像。
  青龙山:在营盘镇东,有峭壁岩洞,古寺古木、自来水等。
  凤庆文庙
   凤庆文庙位于凤庆县城,是祭祀中国传统文化先驱,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纪念性建筑,整个建筑占地约12000平方米,有鸣凤阁、崇胜殿、大成殿、棂星门、龙门等组成,布局合理,技艺精湛,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水平及历史研究价值,是凤庆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省现存第二大孔庙。
  也是凤庆历史文明的象征!代表着几千年凤庆的历史文化的繁荣发展,永远走在历史的前沿,是值得历史铭记的风水宝地!
  文庙古建筑是凤庆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凤庆文化发展的见证。凤庆文庙始建于明万历34年(1606年),清康熙8年(1669年)重建,清光绪19年(1893年)全部完工。占地面积达1.2万平方米,是云南省现存的第二大文庙。文庙建筑群由鸣凤阁(魁星阁)、崇圣殿、大成殿、大成门、棂星门、龙门、泮池等建筑沿一中轴线组成。大殿悬挂有“圣集大成”“斯文在兹”和“万世师表”的横匾,大成殿外悬挂有明朝“嘉靖大铜钟”一口。整个建筑布局严谨合理,技艺精湛,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水平和历史研究价值。曾先后被列为省、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凤庆石洞寺
   凤庆石洞寺位于凤庆县城东南30公里彝族乡箐头村,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公元1794年),1926年重修。寺内建筑有大殿、两厢、拱桥、莲池、双阁等。
  石洞寺院有大殿、厢房、二房等共5幢11间,另有古茶花树一株,合抱有余,定名蒲门茶,名九蕊十八瓣,与寺齐名。
  寺前双阁,建于清道光、咸丰(约公元1848——1853年)年间,对峙于于两巨石上,其间以石桥相通,建有拱桥、连花池、地势险峻,风景优美。
  青龙桥
   青龙桥距凤庆县城40公里,横跨于金马和正义两村相交的澜沧江上,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青龙桥始建于清乾隆26年(公元1761年)。桥长93.52米,宽3.9米,系铁索14根,左右栏杆扶手铁索各一根。用32根铁杆兜住桥面14根铁索,中间铺上木板。整个桥面呈中间略高、两端偏低的弧形飞虹。两侧安有木栏,保障行人来往安全。两岸桥头盖有青瓦白墙、飞檐翘角形态壮观的大门楼阁,既可供守桥者住宿,又可供行人凭栏远眺澜沧江风光。大门暮关晨开,自成“一夫当关,万夫暮开”的天然关隘。青龙桥离水面15.6千米,设计精巧,工艺高超,结构牢固,堪称我国古代桥梁建设的一绝。
  青龙桥气势雄伟,两岸风光秀丽,引来了无数文人雅士吟诗撰文以记。在桥墩上、石壁上、桥门上,甚至在桥头两边的山崖上都有诗的印迹。诸如:“澜沧万里自西来,混沌何年始凿开。半壁河山连铁锁,中流砥柱镇风雷。”“横亘水中央,垂虹百丈长,铁索飞碧落,石壁破青沧。浪急蛟龙吼,山深猿穴藏。临流凭眺望,天堑壮遐方。”有情有景,令人浮想。但随着小湾电站的建成,青龙桥遗址,将长埋于澜沧江底、古迹不存,涛声依旧。
  小湾生态旅游区
  小湾生态旅游区主要包括小湾电站及高峡百里平湖、玉龙池、黑龙潭、黄草坝水库,48道河森林风景区“茶王之母”香竹古茶,徐霞客品太华茶遗址,青龙桥等。
  玉龙池和黑龙潭
  玉龙池和黑龙潭坐落在小湾镇与凤山镇交界的山顶上,海拔分别在2400—2860以上,距小湾新镇10公里左右,现属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
  玉龙池草丰林茂,池水清盈,池中有小岛数个,池边有野生的大树杜鹃数百亩,林中生长着大量的实竹和白鹇、野鸡等珍贵动物。空气清晰,景色迷人。
  玉龙池原属自然水池,传说这里居住着一条小白龙,逢到天旱便行雨吐水流往阿早山、石头寨、蕨草坝、阿古村等地灌溉农田。70年代初,为发展水利事业,将此池修建为一个能溶水120多万方的小型水库。
  为支援小湾电站建设和发展生态旅游事业,有关部门将在离此不远的山林里建设倮族(彝族)风情度假山庄。主要展示倮族的风土人情,了解倮族人民的古朴民风和生活、文化、习俗、礼仪等,并建设百亩“映山红杜鹃园”、“珍稀植物花卉园”、“四季香茗园”和东西两座“观池亭”,筑游路游览玉龙池全景等。
  历史赋予了黑龙潭传奇的神秘感。曾是小湾、上达、畔香、正义等地人民通往县城的赶马大道。进入原始森林的黑龙潭林区,就会有一种“暗无天日”的感受,据说如果心好的人过此潭边,则清醒,顺利走出林中,如心不好的人则会掉进潭中不能出来。当然这毕竟只是传说,这里至今仍确是一片净土,原始森林的风貌在这里得以体现。
  小湾电站
  小湾电站位于凤庆县城东北部的小湾镇,离县城49公里。澜沧江、黑惠江似两条青龙,滚滚直奔小湾而来,千百年来使沿江两岸形成了“绝壁奇峰千仞山,谷底深幽水澄蓝,珍禽异兽林中走,万倾良田一江边”的自然景观。
  小湾电站是云南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首选项目之一,是澜沧江梯级电站“龙头”电站和“调水”库区。电站坐落在澜沧江与黑惠江变汇处,总装机容量为420万千瓦,水库容量为151亿立方,设计坝高292米,是世界最高双曲拱坝,工程总投资420多亿元,年发电量为188.9亿千瓦时。“一坝高筑截留万方江水,六机飞旋送出亿伏电光”。随着澜沧江永久大桥的建成,大坝的合拢,高峡百里长湖将展示出奇峰绝壁风光和秀水绿岛景色。小湾至大理,小湾至保山,小湾至漫湾的水上商贸、旅游线即可通航,雄伟壮观的工业文明和巧灵秀丽的旅游集镇,将是游客向往的最佳地方。
  小湾电站的旅游规划已进入论证阶段,这里将建设“小湾电站百里长湖观光游”,“小湾生态度假游”。在电站与新镇之间,将建设“电站观景台”,“青松亭”、“太华屋”、“温馨园”等景点,以满足游客观景、休闲、品茶、娱乐等需求,观景台可使游客早观沧江晨雾,夜观沧江明珠,白天可观电站美景和新镇全貌。
  鲁史古镇
   鲁史镇在县城东北部,澜沧江、黑惠江之中间,历史上素有“夹江”之称。历史上鲁史乃是凤庆通往巍山、下关、昆明直至中原的重要交通枢纽和驿站。凤庆县城和鲁史镇都坐落在茶马古道向东南亚延伸的要冲上,是蜚声中外的“茶叶之乡”。鲁史至今仍保留有一段青石故道;三米多宽,由东向西把古镇一分为二。现在鲁史镇的金鸡村尚遗留有百珠连片的古茶树野生群落。古平村海拔2400米左右的山野上,生长着三千多株野生茶树。
  明清以来,鲁史人就以茶为生。其中骆英才是鲁史第一个人工种茶的人。并开设“俊昌号”茶庄,长期从事茶叶贸易。还有出自段逸甫茶园的“凤山春尖”,是民国时期云南茶叶的极品之一。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俊昌号”和“凤山春尖”都消失了。
  鲁史镇以四方街为中心点,和四方街连接的横街是鲁史古镇的主要街道。形成“三街七巷”的格局。走进鲁史的大街小巷,深深感受到古文化的印迹。这里四合院的营造很有特色。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房屋大多坐南朝北,院落基本上是一正两厢一照壁的格局。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此门就自成天地,很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宽敞的院落内,植树栽花,叠石造景。在临街或靠路的墙体上,有画有诗。过去,临街的人家总有一个很宽的石板走廊。鲁史人真诚淳朴,热情好客。就像当地寻常人家门楣处的对联:“含笑看人生,平心尝世味”。
  庆甸遗址与勐氏石城
  庆甸遗址坐落在麦地村明王室(寺)后的老君山峰献山顶,距县城约5公里,为元朝天顺元年(1328)所置勐氏衙门。明洪武15年(1382)裁县后为勐氏部落首领衙门,当地称“勐家衙门”,坐东向西、面向府城,前后相距百余米的3个山包,为县府前殿、中殿、后殿。前殿前有一块百余丈平缓之地,九龙山绕其南北,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林壑清幽。明万历26年,(1598)改土归流后即废。解放后曾先后出土1.25千克银元宝4个及明代文物数件。
  勐氏石城为勐氏部落城堡遗址,位于新华乡牛尘山中部,当地人称“勐家地址”。距今400多年的勐氏部落的城堡,以石筑成,故名石城。遗址坐南向北,东面悬岩峭壁,西北为松林陡坡,仅南向有一公里多长的山梁切成3段,距石城300米左右有一口井,可供守城人饮用。勐氏城东、北、西三面以腾索塔木排,上垒石头如遇敌来犯,就砍断腾索,滚木檑石倾泻而下,守兵仅扼南面,易守难攻,是当时部落所建的重点城垒之一。
  凤山公园
   相传很久以前,一只金凤凰飞到这里,看到这里山清水秀,景色迷人便不顾再往前飞,落到这里变成了这只山,后人取名凤山。
  凤山象一只巨大的凤凰向着东方升起的太阳展翅起飞,这里森林茂密,古树参天,天高云低,烟雾迷漫,是过去顺宁十景中的“凤岫凝烟”景观,也是人们“登山观城景,入林赏凝烟”的游览好去处。
  清光绪33年(1970)赴顺宁任知府的琦磷在任六年间,勤政爱民,兴学校、创邮电、重农桑、办实业,与城绅陈维寅各捐银50两,开辟凤山茶园,推广种茶制茶,此后一年一度的清明春茶会便成为凤庆的品茶售茶的商务交流盛会,直到解放初期。
  1990年,凤庆县人民政府决定修建凤山公园,十年来已修建公园大门、登山石阶、凉亭、茶花女塑像和金凤凰腾飞的雕塑,公园初具规模,已成一风景名胜。
  文笔塔
  凤庆红黾山文笔塔位于县城城东7公里,建于光绪甲申年(1884)年,为凤庆著名景点之一,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高35米,层叠17级,登临其境而环顾,有“四面云山来眼底”之势。
  万祥寺(东山寺)
  万祥寺,现称东山寺,位于县城东半公里。土府勐效忠建于嘉靖年间,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僧人广照重修,清光绪5年(1879)僧人真檀重建大殿、两厢、大门,以后历年绅士捐资补修并添建戏楼、客厅、北花园等。江宁人杨振赞颂该寺,曰:“策马东山路,阴阴见树林,僧来知寺近,桥回识泉深。飞阁鸣山雨,清烟荡远岭,对兹清万虑,原酒托狂吟”。50年代后该寺被改作粮仓,1984年落实宗教产房后归还宗教,1985年凤庆道教协会在此成立,恢复宗教活动,近年来,寺院不断集资,并扩大和修缮了寺院,现为凤庆道教活动的中心场所。
  莲净庵
  莲净庵又称新寺,位于城南先生邑,清康熙年间修建,咸丰7年(1857)毁于战乱,光绪 15年(1889)僧人隆云重修。50年代后停止宗教活动,1983年县人民政府批准莲净庵为全县佛教开放寺院,并在此建立了佛教协会。教徒们集资修复了寺院,新建了藏经楼,重塑如来佛、药师佛、观音、地藏等佛像,每逢节假日,信徒们纷纷入寺烧香许愿、求拜平安、钟声、经声,不绝于耳,热闹非凡。
历史名人
  龚彝
  龚彝,字和梅,祖籍山东,其先祖于明洪武初,徒滇后世居顺宁城北鼓山桥头。明天启四年(1624年),考中举人,天启五年考中进士。崇祯年间,官任南京兵部员外郎,后升兵部郎中。清军入关后,长江以南先后建立的几个南明政权相继灭亡。1646年,广西巡抚瞿式耕和龚彝等人联合一些明朝旧臣拥桂王朱由榔建立永历王朝。永历三年,永历帝封龚彝兵部侍郎。不久又升任户部尚书。永历九年,龚彝随永历帝退守云南。为了长期抗清,龚彝亲自到永昌、顺宁、景东等地征兵募粮。永历十二年,清军攻入云南,永历帝退往滇西。龚彝得知后日夜兼程赶到腾冲,永历帝已逃往缅甸。龚彝只好返回顺宁老家。第二年,当他得知永历帝的情况后又四处活动,动员各土司起兵反清。龚彝旧部元江知府那崇首先率兵响应。不料此时永历帝已被清兵俘获押回昆明。龚彝不顾生死立即赶到昆明,不卑不亢多次求见永历帝一面。吴三桂同意后,龚彝备酒食菜肴请永历帝。席间龚彝伏地痛哭,帝也痛哭不能饮。龚彝且拜且哭劝永历帝饮酒,帝才勉强饮下。龚彝拜哭不止,自感往事已不堪回首,以头触地而死。三日后,永历帝被吴三桂绞死于昆明篦子坡。南明最后一个王朝结束。而龚彝的忠烈却永远被后人缅怀。清朝末年,顺宁知县亲自撰文,知府琦磷附跋立“明户部尚书龚彝老先生之故里”碑亭于顺宁城北的鼓山桥头。民国元年,顺宁知府张汉皋将昭忠祠改名为龚公祠。李根源题书“磅礴万古”四个大字匾额悬于祠正堂。
  赵又新
  赵又新(1881~1920),原名复祥,字凤喈。先世从南京随军入滇,在顺宁鲁史落籍。其父赵德周,迁居县城来凤街。赵复祥自幼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少有大志。
  光绪三十年(1904)秋,赵复祥与顾品珍、唐继尧、叶基、李根源等30余人,毅然东渡日本留学,进东京振武学校。光绪三十一年,与云南同学杨振鸣、罗佩金等40余人,率先加入孙中山在东京组织的同盟会。后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后回国,先后授任讲武堂教官、七十五标教练官。武昌起义后,率队反正,被推为统领,后又投奔江西督军李烈钧,先后任都督府顾问,水上警察厅厅长,赣军第二师第五旅旅长,湖口起义失利,潜返云南,为避侦缉,更名赵又新。
  回滇后,先任讲武学校校长,护国讨袁时,任第一军第二梯团团长,随蔡锷进军川南,屡立战功,战后任第七师师长。
  张勋复辞,唐继尧组织靖国军,赵又新任第二军军长,辖朱德、金汉鼎两个旅,驻守云南。功勋卓著,被授与二等嘉禾勋章和文虎勋章。驻守泸州时,兵变战败以短铳自击而逝。
  赵又新殉难后,孙中山南方军政府追赠他为陆军上将,云南省政府追赠“武烈公”,建武烈公祠于昆明翠湖畔,灵柩葬于玉案山麓。朱德题词“护国之神”。孙中山为其中殿题额“砥柱南天”。并赠挽联:“大局赖同撑,我在粤峤君在蜀;束刍聊借奠,生为名将殁为神。”
  罗稷南
  罗稷南,原名陈强华,号小航,出生于顺宁城内来凤街书香之家。幼读私塾,天资颖异,少有壮志。北京大学毕业,曾任厦门大学校长,后投笔从戎,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政治部宣传科长第三军第二十八师师部秘书,十九路军总指挥部秘书,并参加十九路军等组织的福建人民政府。曾代表人民政府到江西苏区签订抗日反蒋协定,受到毛泽东接待。
  取笔名为罗稷南和尊闻。曾翻译高尔基的作品《幼年时代》、《没落》、《旁观者》、《磁力》、《燎原》、《魔影》,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英国狄更斯的《双城记》等20多本(部)外国名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罗稷南被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但未到职,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书记处书记、上海市人民代表等职。鲁迅先生的儿子周海婴在《鲁迅与我七十年》这本回忆录中,叙述了一件事:1957年毛泽东到上海召集周谷成、罗稷南等人座谈,当时正值知识界反“右”。罗向毛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疑问:要是鲁迅今天还活着,他可能会怎样?毛泽东对此十分认真,他深思片刻回答说:以我的估计,要么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是识大体不做声。罗当时惊出一身冷汗,不敢再说。“文革”动乱,罗稷南受迫害含恨逝世,终年73岁。上海文艺界于1979年12月15日举行追悼大会,为他平反昭雪。
  罗为恒
  罗为恒,字紫台,凤庆人。少年时随父罗一鹏在昆明读蚕桑学校,后东渡日本秋田矿山专门学校学习采矿专业6年,并于1906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1911年回国,在南京参加辛亥革命。后参加护国讨袁,随赵又新入川,任第二军军需处长,泸州征收局局长。杨森兵变后,罗到上海学习英语半年,又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矿冶专业,其间发表《铅锡分解》科研成果论文,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到新泽西州炼钢厂做工两年。1928年回滇后,被龙云聘请为个旧锡业公司协理、工程师。后到云南大学任教授,1937年到天津,任北洋工学院矿治系教授。“七.七”事变前夕,返回昆明被云南省财政厅厅长陆崇仁聘为一平浪制盐场采矿制盐总工程师。后曾到缅甸经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任省侨联委员、省政协委员。1955年向省政协提出一提案:“凤庆洛党有一条燕子岩河,地形、地物、水量各方面条件较好,建议优先开发水电站。”提案转回凤庆后,县人民政府批准洛党区实施,于1958年建成临沧地区第一座小水电站──洛党后河边水电站。
  罗筱池
  罗筱池,名为藩,彝族,凤庆县凤山镇人。其父罗琨池为清代云南八大书法家之一。罗筱池幼习经史,20岁中秀才,工于诗词。1905年毕业于省农校,曾任蒙自中学校长,省政府秘书长。担任《义声报》、《天南新报》主笔3 年。辛亥革命时,任南军统领赵又新的都统秘书。护国讨袁时随赵又新入川,与军中的朱德、李吉阶(李谦)等人义结金兰,共同创办怡国社、新华诗社、振华诗社。同时兼督办四川高县、珙县、长宁县县长等职。1920年,泸州杨森兵变后,杨森组成川二十军并任军长,聘任罗筱池为二十军少将秘书长。1927年,杨森追随蒋介石反共,蒋介石密令杨森就地逮捕朱德。因公文传递之惯例,罗先看到密电后,急与城防司令李谦(顺宁人)密商,决定舍身相救,于是安排心腹副官杨金龙、黄天柱(均为顺宁人)护送朱德潜往成都。1931年,罗筱池出任川军驻南京办事处少将主任,后因与卢汉交往甚密,就应卢汉之邀回滇任卢汉的少将机要主任秘书。1933年,出任盐津县长。1935年,红军长征过云南,朱德密约他在盐津县飞云寺会晤,邀约他随红军北上抗日,罗不愿随,后因10万救国捐为部属挪用,被停职审查。1945年回顺宁任田粮科副科长。1950年2月,顺宁县人民政府成立,罗筱池被迁到青树。1953年因迫于生活无着,致函朱德,朱德赠款给予接济。1956年,云南省文史馆聘他担任文史馆员,按月发给薪金。被安排在文化馆工作,选为县人民代表。1960年病逝,享年84岁。
  冯绍裘
  冯绍裘(1900—1987),字艳群,湖南衡阳人,河北保定农业专科学校毕业,滇红茶创始人,凤庆茶厂首任厂长。
  民国27年(1938),祁门等出口茶产地相继论陷,中国茶叶公司为开辟新的茶叶出口厂区,电邀被流散离开祁门茶叶改良场的冯绍裘,到汉口负责茶叶产销技术工作,8月迁重庆,9月中旬到云南,几经曲折,由下关步行到顺宁,已是秋末初冬时节。冯绍裘看到凤山茶树成林、芽壮叶肥、白毫浓密,对这种云南大叶种茶很感兴趣,第二天请凤山茶园试采一芽二叶鲜叶5千多克,分别制成红茶、绿茶各500多克,两个茶样,一红一绿,宛如一金一银,其汤色、香味匀为国内所罕见。将两个品种寄香港茶市,被誉为红、绿茶中之上品。顺宁初冬季节尚能生产出这样高级的红绿茶叶,使冯绍裘一行人欣喜若狂,12月转回昆明汇报后,引起茶界高度重视,并将试制成功的红茶命名为“滇红”。指定由冯绍裘等筹建云南省茶叶公司顺宁实验茶厂。
  民国28年3月8日,冯绍裘抵顺后,建厂、生产双管齐下,自己设计试制木质三桶揉茶台,以取代传统的手揉制茶方法,在投产前就向茶农推广12台,从此,顺宁民间和茶厂开始使用揉茶机具。民国29年3月,冯绍裘又绘制图纸,委托云南五金厂制造手摇分筛机10部,7月起陆续运到顺宁,第二年就全部安装到位,开始使用。同时,招聘技工,培训人才。又请昆明中央机器制造厂仿制法国克鲁伯大型揉捻机2台,解决筛分机1台,仿制日本大成式手拉百页窗烘茶机2台,从昆明运至下关后驮运到县。
  民国3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腾冲、龙陵相继失陷,冯绍裘请假携眷回湖南衡阳,被重庆中茶总公司向云南茶叶公司借调到湖南安化砖茶厂。1981年,《中国茶叶》发表冯绍裘撰写的《“滇红”史略》。1987年因病去世,享年87岁。他创制的“滇红”已成为祖国茶史上一朵灿烂的名茶之花。
文献名邦
  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上下千年的沧海桑田,给人们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异彩纷呈的文化艺术。从古到今,凤庆人杰地灵,民族文化渊源流长,素有滇西文献名邦之美称。先民有自己的语言,有优美的山歌和情歌,有多彩多姿的民间舞蹈,有动听的传说和民间故事。万历初年,土府勐寅就购经、史子、集,创建聚书楼(又名万能卷楼)。崇祯十二年(1639年),知府米璁创设育贤书院,从此,兴义学,修馆舍蔚然成风。可考的有龙泉馆、育贤馆、乐育馆、牛街馆、阿鲁司馆、石洞寺馆、汇英馆、翊文馆、南北馆、松林塘馆、萃文馆、会文馆、蚕桑学校、县立中学、女子师范、省立中学、县卫生院等。民国17年(1928年)图书馆创建,民国20年11月民众教育馆创建。其间,文化团体也相继创办。清道光末年有吟秋诗社,光绪二十六、二十七年(1900、1901年)有海棠诗社,民国十八年有春有文艺月刊社,同时创有新剧团。各文艺社及教育局、中学、小学,先后出版过《文艺月刊》、《春潮》、《晨曦》、《教育季刊》、《县立初级中学一览》、《民众周刊》、《三月刊》、《顺宁日报》、《青年旬刊》、《旬刊》、《季刊》、《半月刊》等12种。
  万历初年,土府勐寅就创建聚书楼(又名万卷楼)。
  崇祯十二年(1639年),知府米璁又创设育贤书院。
  云南顺宁府(今凤庆县)凤山书院,光绪年间,藏间一百零六种,计三千一百三十一本。
  民国17年(1928年)图书馆创建,民国20年民众教育馆创建。
  其间,文化团体也相继创办。曾有吟秋诗社、有海棠诗社、春风文艺月刊社,同时创有新剧团。
  先后出版过《文艺月刊》、《春潮》、《晨曦》、《教育季刊》、《民众周刊》、《三月刊》、《顺宁日报》、《青年旬刊》、《旬刊》、《季刊》、《半月刊》、《凤庆报》、《凤庆文艺》、《茶乡》、《迎春河》等近20种刊物。
  凤庆还是一个文物古迹众多的县份,已出土的文物有战国时代铜钺、铜剑、铜鼓以及新石器时代的文物达100多件。
  从建筑上说,文届建筑群是云南现存的较完整的古建筑之一,整个建筑气势恢宏,金碧辉煌。
  茶马古道上横跨在澜沧江上的青龙桥,犹如一条腾空的巨龙,气贯长虹,是历史上滇西南连接内地的重要通道。
  石洞寺前的兀石之上耸立着云岩双阁,地势险峻,风景独异。
  红龟山上的屹立着塔高35米,层叠17级的文笔塔。登临其境而环顾,有“四面云山来眼底”之势。如此等等,凤庆的名胜美不胜收。
  此外,数百年的栽茶制茶历史孕育出内涵丰富的茶文化,这里荟萃着古老的茶道、茶艺、茶经、茶礼、茶俗、茶歌、茶舞等茶文化精华。
特产小吃
  特产
  滇红茶
  凤庆是“世界滇红之乡”,滇红工夫茶中,品质最优的是“滇红特级礼茶”,以1芽1叶为主制造而成,成品茶条索紧直肥壮,苗锋秀丽完整,金毫多而显露,色泽乌黑油润,汤色红浓透明,滋味浓厚鲜爽,香气高醇持久,叶底红匀明亮。最适宜作高级礼品。
  滇红工夫茶和滇红碎茶主销俄罗斯、波兰等东欧各国和西欧、北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内销全国各大城市。滇红的品饮多以加糖加奶调和饮用为主,加奶后的香气滋味依然浓烈。冲泡后的滇红茶汤红艳明亮,高档滇红,茶汤与茶杯接触处常显金圈,冷却后立即出现乳凝状的冷后浑现象,冷后浑早出现者是质优的表现。
  核桃
  凤庆核桃栽种历史悠久,据专家考证,距今约有3000多年。凤庆核桃由于大多种植生长在山区和高山峡谷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无污染,且果大、壳薄、仁白、味香、含油量高。是传统的出口创汇商品,有“中国核桃之乡”之称。
  鸡枞
   鸡枞(Termjte Mushroon)被誉为“菌中之花”、“菌中之王”,该菌入口有香、甜、脆、嫩、鲜之感,鸡枞营养丰富,100克干品含蛋白质28.8克,碳水化合物42.7克,热量286千卡,钙23毫克,氨基酸种类和数量十分丰富,是难得的奇珍异品,有益胃、清神、治痔等作用。
  凤庆是鸡枞的主场地之一,是最地地道道的野生菌类,从白蚁巢穴里长出来,习惯将这种会长出美味佳肴的白蚁巢穴叫做“鸡枞土锅”。这鸡枞土锅在地下像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土锅,也像一个马蜂巢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谁能像白蚁一样能够培植出这美味的鸡枞菌。这鸡宗在农历火把节(农历6月24、25日)、月半节(农历7月14日)左右雷雨之后大出。鸡枞难以保存,又只产于雨季,所以做成油鸡枞保存,用来佐餐。把鸡枞洗净,放入油锅中,与辣椒、花椒等香料同炸,油鸡枞很难制作,鸡枞也不便宜,所以市场上卖的油鸡枞多是假的,那些说常年有鲜鸡枞的也是假的,慎!在适合的季节到产地才能吃到最正宗的。
  腊肉
  用酒、盐和各种香料腌制一个星期左右并挂干的猪肉,炒、煮、蒸皆可,十分美味,尤其是猪腿肉,比外地的烟熏肉要好吃得多。
  牛干巴
  挂干的牛脊肉,用干辣椒煎,味道不错,不过容易上火。
  小吃
  小锅米线
  凤庆的特色米线,早餐通常都是一碗米线。
  卷粉
  跟米线一样用米做的,大的薄的圆片状,可以加料卷了吃,外包一层薄的锅巴,也可以切成条同米线一样吃。
  饵丝
  米做的,同小锅米线一样的吃饭,很有口感。
  饵块
  米做的粑粑锤切成薄的小片,炒饵块很好吃。
  粑粑和粑粑锤
  米做的小块圆形的,烤了吃,新鲜的热的粑粑可以直接吃,香甜而柔软。粑粑锤则是椭圆形或长方形的,切开蒸、煮、炒或烤都可以。冬至节有做粑粑、吃粑粑的习俗。
  豌豆油粉
  用米和豌豆加水熬成糊状,冷却后成冻状,切成条加料凉拌了吃,也可直接吃,夏天的首选。
  粑粑卷
  凤庆的特色小吃。制作简单,先将豌豆粉加香料做成豌豆浆,盛在烘热的铁锅内,炼成纸一般薄的豌豆粉锅巴,把菱形饵块经炭火烘软,在两块饵块涂上拌有茴香籽,油辣椒的稀豆粉,摊涂均匀包裹起来再用碗豆粉锅巴裹成卷。锅巴香脆,饵块柔软,佐料味佳,特别可口。
  凉宵
  做米油粉(不加豌豆)的时候,用漏勺把米糊通过小孔滴到冻水里冻成蝌蚪状,加冰水和糖水,是夏天的最爱。
  毛豆腐
  就是长毛的豆腐,可以烤了吃也可以炒了吃,属于臭豆腐一类,但绝对不同于其它地方的臭豆腐,风味绝佳。
  酱豆腐
  加米酒、糖水、盐、茴香、红辣椒、姜、木耳等腌制的豆腐,凤庆独有,胜过腐乳百倍。
  酱豆
  加米酒、糖水、盐、茴香、红辣椒、姜丝等腌制的黄豆,不同于豆豉,风味独特,佐餐之用。
  酱菜(腌菜)
  加米酒、糖水、盐、茴香、红辣椒、姜、蒜苗等腌制的青菜,有切成段的,有整条卷成卷的,可以佐餐或炒肉片,米线或面条的配菜,令人胃口大开。
民族风情
  凤庆地处滇西南边地,是澜沧江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征。凤庆县早期居住的民族有布朗族、傣族、彝族和拉祜族,继后有汉族、回族、白族、傈僳族等迁入,现在共有23种民族居住在这里。各民族既分散又混合杂居,形成民族文化互通有无、相互交融,造就了凤庆中原文化、南诏文化、澜沧江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交融荟萃、共放异彩的多元化格局,表现出凤庆在文化上广泛的包容性特征。古老的史前文明与现代文明在凤庆集中融合,使凤庆具有较为独特的文化区位优势。
  彝族
  凤庆县彝族大部分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分布在全县13个乡镇。 彝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其婚姻习惯与汉族基本相同,但严格实行同宗不婚制。1950年以前,婚姻基本是父母包办,有“明、暗”两种。“俐侎”离婚率较高,达20%左右,还有群婚的遗风。离婚称之为“休”。女方提出,就得将全部聘礼退还男方,如果再嫁,再嫁之夫就得给“休”去之夫出钱。若男方提出,则将家当分一半与女的。离婚时砍一截木棒,上刻一至三刻,一破两半,男女各一半,作为“休”之凭据。
  彝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火把节,其它传统节日与汉族相差无几,最为隆重的是春节。彝族的火把节一般过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过节这天,嫁出去的姑娘一定要接回,再困难也得杀一头猪或一只羊,实在无法才能杀鸡或买肉。晚上每家竖一把火把(碗口粗、长四、五尺)。晚上兴打歌,一家领一年的头,领头的要背起篮子,敲起锄头挨家走到,主人或炒谷或荞或酒或火把送一点,意请领头的代送鬼。打歌场设在最后一家,酒在打歌场上喝,其它东西由领头的约二、三人丢到路边。
  苗族
  凤庆县苗族主要居住在深山箐林地带,除腰街、洛党两个彝族乡(镇)之外,其它11个乡镇均有分布。凤庆的苗族有“青苗”、“白苗”、“花苗”三种。1950年以前,苗族不与外族通婚。婚姻多数由父母包办,也有男女自愿但必须征得父母同意请媒人说亲。从请媒人说亲到新娘讨到家,需经过以下礼仪:
  第一次请媒人二人带酒说亲,即“说媳妇”。
  第二次订日子,即订婚,又叫“置酒壶”。
  第三次是娶亲。娶时男方赶一架耕牛,一条或二条,能拉一张犁即可,还带米、肉、酒、糖、豆腐、茶、盐等。到新娘家院场,由女方摆起桌子接礼,每接一件礼物唱一次调子。尔后献祖宗牌位,接亲人在女方家住一夜,第二天出门前新郎给祖宗牌位磕头,接着给岳父、岳母磕头,磕完吃烟茶、交嫁妆。结婚后男方不远行,女不接触外人。
  苗族人死后一般实行木棺土葬,尸体用水洗涤,然后用麻布包好,放在屋内供亲友吊唁,出丧前胸以上至头不盖材盖。出丧前三天要为死者吹芦笙,击牛皮鼓、唱丧歌、跳舞。发丧前从棺材底打进一驽子(即一箭),又从棺材上面打出一驽子,越远越好。
  苗族的主要节日是朝花山,苗语叫“他查”,时间在正月初一至十五日,由主持者选一公共山场,穿上节日盛装,吹芦蠖、打歌、对调、赛弩等。另外,大部分苗族和汉族一样过清明节、端午节等。
  回族
  凤庆县回族大部分居住在城镇街道,其中营盘、凤山二镇为最多。回族的婚姻一般是自由恋爱,回族青年男女选择对象,首先考虑的是信仰一致,没有一致的信仰,饮食就难于共同,也就难于一起生活。订婚,回族叫做“拿手”。回族青年经过一段时间的恋爱后,双方愿意结为夫妻,便由男方请一正直可靠的媒人,到女方家里表明男方父母的愿望,得到女方家庭的同意,便可选择吉日,奉行“拿手”仪式。这时男方送女方四色礼:糖、茶、面、盐和一定的衣物作为聘礼。“拿手”即双方各选出一位较有威望的长者,两人双手相合,拇指相碰,以示双方自愿,当众订下这一亲事。
  回族丧葬注意节约,讲求卫生,实行速葬、简葬、土葬,不用棺木,也不用财物“陪葬”,停尸不超过三天,一般是早死午埋,晚死晨葬。
  回族的节日多同宗教活动结合在一起。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即宰牲节)和“圣纪节”(即圣诞节)。
旅游交通
  交通
  凤庆作为临沧的“北大门”,对外交通可谓四通八达,拥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出口,起到了临沧地区与滇中、滇西北的桥梁纽带作用。其中向东南行39公里即到达云县,再通过214国道向东北可与大理、楚雄、昆明相连。目前正在修建的祥临(祥云—临沧)、云凤(云县—凤庆)二级公路将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昆明、大理、临沧至云县的路面等级和通达性,将为凤庆的旅游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凤庆的西南面出口可以通过郭大寨—永德—镇康县,直抵中缅边境。从凤庆的东面可以通过小湾电站直达南涧。从凤庆的西北向通道来看,其出口有一条,即凤庆通往保山地区的省道,使凤庆、保山、大理形成交通环线,对凤庆旅游市场的开拓和旅游线路的组织非常有利。
  精品旅游线路
  凤庆→小湾→南涧→大理→昆明旅游线
  凤庆→小湾→保山→大理→昆明旅游线
  凤庆→小湾→漫湾→大朝山(乘船)水电工业旅游线
  凤庆→小湾→徐霞客品太华茶遗址→五道河原始森林→鲁史古驿镇旅游线
  凤庆→郭大寨→永德→镇康→南伞→缅甸边境旅游线
  凤庆→大朝山→临沧→沧源佤文化旅游线
  凤庆县旅游接待主要集中在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凤山镇以及小湾镇。全县星级以上酒店有小湾大酒店、汇通大酒店、凤庆宾馆、飞翔会所4家。
英文解释
  1. n.:  Fengqing County
近义词
凤庆
相关词
武汉理工大学教师个人地理云南省行政村地名村庄
临沧市乡村
包含词
凤庆县皮革厂凤庆县妇幼站凤庆县人民医院
凤庆县电大工作站凤庆县卫生防疫站云南省广播电视大学凤庆县工作站
分类详情
张开小湾镇张开大寺乡张开凤山镇张开三岔河镇张开新华乡
张开勐佑乡张开德思里乡张开腰街乡张开洛党乡张开三岔河乡
张开鲁史镇张开营盘镇张开雪山镇张开诗礼乡张开永新乡
张开雪山乡张开郭大寨乡勐佑镇洛党镇新华彝族苗族乡
腰街彝族乡郭大寨彝族白族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