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鳳慶縣位于云南省中西部,東臨瀾淪江。總面積3451平方千米。總人口43萬人(2004年)。
縣人民政府駐鳳山鎮。郵編:675900。代碼:530921。區號:0883。拼音:Fengqing xian。 |
|
鳳慶位于云南省的西南部,是世界著名的“滇紅”之鄉。是世界種茶的原生地之一。全縣轄15個鄉鎮,189個村(居)委會,42萬多人,國土面積3335平方公裏。境內群山連綿,山川相間,最高海拔3098米,最低海拔919米,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有雨熱同期,幹涼同季的特點,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集中、幹濕分明,素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四季如春”之稱。立體氣候狀況孕育了鳳慶復雜多樣的生態環境和植被類型,賦予了鳳慶豐富的生物景觀。
鳳慶縣地處臨滄地區西北部,跨東經99°31′~100°13′、北緯24°13′~25°03′之間,東與巍山縣、南澗縣相連,東南與雲縣毗鄰,西南與永德縣交界,西、西北與昌寧縣接壤。縣城鳳山鎮居縣境中部,東至雲南省會昆明市580公裏,南距臨滄行署駐地123公裏。東西最大橫距59公裏,南北最大縱距91公裏,總面積3340.2平方公裏。均為山區峽𠔌,僅營盤區有少許丘陵盆地。
鳳慶縣位於滇西縱𠔌南部,境內群山連綿,山川相間。由於瀾滄江及其支流順甸河、黑惠江、迎春河切割,從北至南形成四大峽𠔌。西部地勢較緩,呈波浪式嚮西延伸,形成以營盤為中心的中山丘陵盆地。境內最高點為大雪山黃竹林,海拔3098米。最低點為孟統河出境處,海拔900米。縣城海拔1578.8米。
境內山脈,屬怒山、雲嶺兩大山係。瀾滄江以南屬怒山山係,從南至北分佈,主要有大雪山、萬明山、黑竜潭山3支。瀾滄江以北屬雲嶺山係,從西北嚮東南分佈,主要山峰有光山梁子、金堂山、卡馬山頭、池塘梁子、靈寶山、六五山等,連貫魯史、詩禮、新華、永新4個區。
境內河流屬瀾滄江、怒江兩大水係。瀾滄江從西北入境,由東南出境,穿過縣城北部,過境長度59.4公裏。
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有雨熱同季和幹涼同季的特點,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鼕暖夏涼,雨量集中,幹濕分明。年平均氣溫16.5℃。
全縣地表徑流量20.22億立方米,平均年産地下水6.18億立方米。境內地熱豐富,有沸泉2個,中熱泉6個,中溫泉2個,低穩泉3個。森林以針葉樹和闊葉樹為主。
縣人民政府駐鳳山鎮,郵編:675900。代碼:530921。區號:0883。拼音:Fengqing xian。 |
|
鳳慶,古為蒲蠻之地,故亦稱蒲門。早在春秋戰國以前,便有人類在這裏繁衍生活。最早居住在這裏的被稱做濮人,是今天的布朗族、佤族的祖先,繼後有傣族、彝族、白族、回族、苗族、傈粟族、拉祜族等相繼入境定居。明清兩代,漢族亦大量遷入。目前全縣有24種民族,人口42.28萬人。
據史書記載,濮人曾參與武王伐紂,會戰於孟津。鳳慶唐屬姚州,宋歸永昌。元泰定二年(1325年),夷長孟氏,請求內附。泰定四年內附後設順寧土府。天順元年(1328年),設順寧府寶通州、慶甸縣。萬歷二十六年(1598),改為流官製,稱順寧府。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置順寧縣。民國2年(1913)廢府留縣,先隸迤南道, 後屬迤西道。民國18年,裁撤道署,直屬雲南省府。民國31年屬蒙化第五行政區。民國38年屬蒙化第十一行政區。1950年2月22日,順寧縣人民政府成立。1953年3月屬大理專區。1954年8月26日改名鳳慶。1956年改屬臨滄地區,1959 年與雲縣合併後又分開,分設鳳慶建製。
2000年,鳳慶縣轄4個鎮、11個鄉:鳳山鎮、魯史鎮、營盤鎮、小灣鎮、詩禮鄉、新華彝族苗族鄉、永新彝族鄉、大寺鄉、腰街彝族鄉、洛黨彝族鄉、勐佑鄉、德思裏彝族佤族鄉、三岔河鄉、雪山鄉、郭大寨彝族白族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426943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鳳山鎮 69809 魯史鎮 20354 小灣鎮 28947 營盤鎮 41642 詩禮鄉 24605 新華鄉 26841 永新鄉 9296 大寺鄉 37051 勐佑鄉 36672 德思裏鄉 11162 腰街鄉 8535 洛黨鄉 36021 雪山鄉 28535 三岔河鄉 26540 郭大寨鄉 20933
2001年,全縣轄4個鎮、5個鄉、6個民族鄉:鳳山鎮、魯史鎮、營盤鎮、小灣鎮、勐佑鄉、雪山鄉、三岔河鄉、洛黨彝族鎮、詩禮鄉、大寺鄉、新華彝族苗族鄉、永新彝族鄉、德思裏彝族佤族鄉、腰街彝族鄉、郭大寨彝族白族鄉。
2005年,鳳慶縣撤銷永新彝族鄉,其行政區域並入魯史鎮,魯史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德思裏彝族佤族鄉,其行政區域並入勐佑鎮,勐佑鎮政府駐地不變。 |
|
鳳慶縣轄8個鎮、5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鳳山鎮、魯史鎮、小灣鎮、營盤鎮、三岔河鎮、勐佑鎮、雪山鎮、洛黨鎮、詩禮鄉、新華彝族苗族鄉、大寺鄉、腰街彝族鄉、郭大寨彝族白族鄉。
2000年,鳳慶縣轄4個鎮、11個鄉:鳳山鎮、魯史鎮、營盤鎮、小灣鎮、詩禮鄉、新華彝族苗族鄉、永新彝族鄉、大寺鄉、腰街彝族鄉、洛黨彝族鄉、勐佑鄉、德思裏彝族佤族鄉、三岔河鄉、雪山鄉、郭大寨彝族白族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426943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鳳山鎮 69809 魯史鎮 20354 小灣鎮 28947 營盤鎮 41642 詩禮鄉 24605 新華鄉 26841 永新鄉 9296 大寺鄉 37051 勐佑鄉 36672 德思裏鄉 11162 腰街鄉 8535 洛黨鄉 36021 雪山鄉 28535 三岔河鄉 26540 郭大寨鄉 20933。
2005年,鳳慶縣撤銷永新彝族鄉,其行政區域並入魯史鎮,魯史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德思裏彝族佤族鄉,其行政區域並入勐佑鎮,勐佑鎮政府駐地不變。 |
|
滇紅茶
鳳慶是滇紅茶的誕生地,滇紅工夫茶於1939年在雲南鳳慶首先試製成功。據《順寧縣志》記載:“1938年,東南各省茶區接近戰區,産製不易,中茶公司遵奉部命,積極開發西南茶區,以維持華茶在國際上現有市場,於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三月八日正式成立順寧茶廠(今鳳慶茶廠),籌建與試製同時並進”。當年生産15噸銷往英國,以後不斷擴大生産,西雙版納勐海等地也組織生産,産品質量優異,深受國際市場歡迎。鳳慶是大葉茶發源地,適合生産紅茶和普洱茶。從上世紀40年代起當地生産的“滇紅”就出口英美等國,産品包括滇紅功夫茶、滇紅碎茶等,曾先後榮獲國傢質量銀質奬、中國名茶、國傢外事禮茶等榮譽稱號,1986年集團生産的滇紅茶被當作國禮贈予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據說,英國女王將“滇紅”置於透明器皿內作為觀賞之物,視為珍品。鳳慶也被稱為“滇紅茶鄉”,每年“五一”勞動節也被定為“茶葉節”進行貿易交流。
太華茶
《徐霞客遊記》有記載,梅姓老人以太華茶款待徐霞客。
百抖茶
雲南鳳慶的百抖茶,亦稱土法功夫茶。百抖茶是雲南鳳慶獨特的傳統茶俗,也是雲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群衆一種頗具當地特色的飲茶方式。當地的彝族、傣族老年人,特別喜飲瓦罐烤茶。
錦綉茶王
在離鳳慶七十多公裏的香竹菁,有一株年紀起碼有3200年的祖宗級茶樹王。在70多公裏的盡頭、香竹菁的最高處,便可以看到號稱有3200年歷史的茶王之母——錦綉茶王,它是鳳慶栽培型古茶樹的代表,也是世界上發現的最粗大古茶樹,它的胸圍——樹幹直徑足有1.84米,8個人才勉強圍得起來。
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有着特定含義的一個概念,它是指唐宋以來至民國時期漢、藏之間以進行茶馬交換而形成的一條交通要道。具體說來,茶馬古道主要分南、北兩條道,一條是從雲南的南部西雙版納、思茅經臨滄、保山、大理、怒江、麗江、迪慶到四川的甘孜及西藏的昌都、察隅、波密、林芝、拉薩,再進入尼泊爾、錫金、不丹、印度、阿富汗等國;再一條是從四川的雅安出發,經康定到昌都的左貢同雲南之道相匯。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言衹是茶馬古道的主要幹綫,也是長期以來人們對茶馬古道的一種約定俗成的理解與認識。事實上,除以上主幹綫外,茶馬古道還包括了若幹支綫。
茶馬古道南綫途經臨滄,因有瀾滄江這一天塹,也因為臨滄市的鳳慶縣是全國重要的茶葉出産地,是著名的滇紅茶的誕生地,茶馬古道鳳慶段就成為極其重要的一段。這一段以鳳慶城(舊稱順寧)為中心,又可分為兩條,一條是北道,從順寧出發到下關,有人稱之為“順下綫”;另一條是西南道,被稱為“迤道”。其北道初為用竹筏在漭街渡將騾馬和貨物分別橫渡瀾滄江後,經魯史、犀牛,再以竹筏在犀牛渡口過黑惠江,然後經蒙化(今大理巍山)抵下關,再轉運於麗江的茶馬市場,銷往康藏。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順寧知府劉青率軍民在瀾滄江上修建青竜橋後,馬幫就經三溝水梁子,下新村街、過青竜橋、登騾馬萎坡,又下魯史、犀牛、橫渡黑惠江抵下關。西南道實際上是北道的延伸,其路綫為從順寧出發,經錫臘(今鳳慶營盤),過德黨、進鎮康後出緬甸。西南道商幫大多以臘戌(緬甸國土)為終點,主要交易或以茶貿紗等。而北道商幫將茶葉及山貨馱出去,又將布匹百貨馱進來的同時,也將外面的新思想、新觀念、新事物馱了回來。北道對沿途驛站經濟、文化的發展是功不可沒的。
滇緬公路通車前,茶馬古道鳳慶段是滇西南一片聯繫北出下關、昆明,南進鎮康,再西出緬甸的重要通道,乃至是滇西南一片聯繫中原和東南亞國傢的動脈。這條茶馬古道開闢於1328年,距今已經有700多年了。700多年來,無數的馬幫來來往往,由北到南運進絲綢、運進百貨、運進中原文化,又從南到北運出茶葉、運出藥材,運出了這裏的山風野俗。至今,生存在茶馬古道上的人都還在說:“舊時的馬幫不僅為我們馱出了一方富裕,而且為我們馱出了一方文化。”
老一代的人有確切的記憶,當時從鳳慶到昆明一共18個馬站,在鳳慶有順寧站、大寺的新村站,魯史的金馬站、魯史街站和犀牛站。每個馬站間大約30華裏,正好是馬幫一天的行程數。在茶馬古道典盛時期,每一個馬站都是一個商品物資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以致是經濟文化中心。當然其規模大小與功能並不完全一樣。在鳳慶境內的這段茶馬古道上,最為繁榮是魯史鎮和鳳慶城。
鳳慶大葉種茶
鳳慶大葉種,又名鳳慶種,是有性繁殖係品種。喬木型,特大葉類,早芽種。原産鳳慶縣,主要分佈在鳳慶、雲縣、昌寧一帶。植株高大,茶樹最高達6m以上,分枝部位高,密度較稀,樹姿開張或半開張,葉片呈水平或嚮上斜生。葉長12.6~20.5cm,寬5.2~8.1cm,葉形橢圓,葉尖急尖或漸尖,葉面隆起,葉色緑,富光澤,葉片較厚軟,葉脈9~14對,葉緣呈波狀,葉齒稀淺。預芽能力強,芽葉肥壯,色黃緑,多茸毛,持嫩性強,1芽3葉百芽重平均98~170g。抗寒性和適應性較勐海種強,結實力較強。産量高,在良好培育條件下一般每公頃産量為3000kg左右。據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分析,春茶1芽2葉鮮葉含咖啡鹼3.56%,氨基酸2.90%,茶多酚30.19%兒茶素總量134.19mg/g。1984年被認定為國傢級良種。
茶葉節
每年的五一勞動節期間是茶鄉鳳慶一年一度的傳統茶葉節。茶葉節是一個藉茶葉貿易交流為主的經濟文化交流會,每年都會吸引周邊各縣市許多客商前來貿易交流,同時也吸引一些邊境上的外國客商,例如緬甸、越南等。茶葉節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宣傳鳳慶的茶文化,開發旅遊資源,促進經濟交流互助。 |
|
鳳慶縣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以石洞寺景區、鳳慶文廟、魯史古鎮、紅龜山景區、安石民族特色旅遊文化村等為代表的景區景點,逐漸成為吸引外界遊客的景區景點。目前,鳳慶縣尚有大量的旅遊資源處於待開發狀態。
鳳慶縣有八大名勝景點
鳳山烈士陵園:在縣城西鳳山,海拔1750米,占地5184.24平方米。1955年由中共鳳慶縣委、縣人民政府决定並報經云南省人民政府民政廳批準修建,築有烈士墓16傢,方形烈士紀念塔1座,塔碑刻有在徵糧剿匪中英勇犧牲的46位烈士英名。1982年,縣人民政府撥專款整修,成為風景幽美的園林地。
瓊英仙洞:瓊英洞群是鳳慶縣的一大風景名勝,地處於郭大寨彝族白族鄉。從古至今,瓊英洞群吸引了許多旅遊愛好者和探險者來到怒山餘脈的褶皺深處探詢“世外桃源”。據瞭解,郭大寨鄉瓊英洞群,以“險、秀、奇、絶”而著名,洞內有許多石田、石乳及許多奇形怪狀的石頭,和歷代官員、名人的題名、題詞,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四季如春的郭大寨鄉地處鳳慶縣城西南部,境內居住着漢、彝、白、布朗、壯、苗、回、滿、傣等多種少數民族。因為洞內的奇異石頭,美如玉石,這個洞被人們稱為瓊英仙洞,所以郭大寨鄉也就被人們稱為“瓊英鄉”。
觀音閣:在洛黨大興村對面的忙朵村後山坡,樓閣由何盛方建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閣內塑有佛像,旁植花木,有坤道住持,風景幽美。
東山寺:又名萬樣寺,在縣城東郊。土知府勵效忠初建於明嘉靖年間,以後歷經整修。寺內有東山閣、戲樓、客廳、花園。1984年後道教協會成立,陸續復修。
清真寺:一是營盤街清真寺,二是縣城清真寺,均幾經復修重建。蓮淨庵,位於城南郊,建於清康熙年間,歷經幾度被毀和復修,建有大殿、亭子,塑有天王、觀音、佛像等,為佛教活動地。
竜華寺:在縣城內,僧人黎海門創建,塑有香山佛像、十八羅漢神像。
青竜山:在營盤鎮東,有峭壁岩洞,古寺古木、自來水等。
鳳慶文廟
鳳慶文廟位於鳳慶縣城,是祭祀中國傳統文化先驅,儒傢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紀念性建築,整個建築占地約12000平方米,有鳴鳳閣、崇勝殿、大成殿、欞星門、竜門等組成,佈局合理,技藝精湛,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水平及歷史研究價值,是鳳慶歷史文化發展的見證。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我省現存第二大孔廟。
也是鳳慶歷史文明的象徵!代表着幾千年鳳慶的歷史文化的繁榮發展,永遠走在歷史的前沿,是值得歷史銘記的風水寶地!
文廟古建築是鳳慶歷史文化的一個縮影,也是鳳慶文化發展的見證。鳳慶文廟始建於明萬歷34年(1606年),清康熙8年(1669年)重建,清光緒19年(1893年)全部完工。占地面積達1.2萬平方米,是雲南省現存的第二大文廟。文廟建築群由鳴鳳閣(魁星閣)、崇聖殿、大成殿、大成門、欞星門、竜門、泮池等建築沿一中軸綫組成。大殿懸挂有“聖集大成”“斯文在茲”和“萬世師表”的橫匾,大成殿外懸挂有明朝“嘉靖大銅鐘”一口。整個建築佈局嚴謹合理,技藝精湛,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水平和歷史研究價值。曾先後被列為省、地、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鳳慶石洞寺
鳳慶石洞寺位於鳳慶縣城東南30公裏彝族鄉箐頭村,建於清乾隆嘉慶年間(公元1794年),1926年重修。寺內建築有大殿、兩廂、拱橋、蓮池、雙閣等。
石洞寺院有大殿、廂房、二房等共5幢11間,另有古茶花樹一株,合抱有餘,定名蒲門茶,名九蕊十八瓣,與寺齊名。
寺前雙閣,建於清道光、鹹豐(約公元1848——1853年)年間,對峙於於兩巨石上,其間以石橋相通,建有拱橋、連花池、地勢險峻,風景優美。
青竜橋
青竜橋距鳳慶縣城40公裏,橫跨於金馬和正義兩村相交的瀾滄江上,是茶馬古道的必經之路。青竜橋始建於清乾隆26年(公元1761年)。橋長93.52米,寬3.9米,係鐵索14根,左右欄桿扶手鐵索各一根。用32根鐵桿兜住橋面14根鐵索,中間鋪上木板。整個橋面呈中間略高、兩端偏低的弧形飛虹。兩側安有木欄,保障行人來往安全。兩岸橋頭蓋有青瓦白墻、飛檐翹角形態壯觀的大門樓閣,既可供守橋者住宿,又可供行人憑欄遠眺瀾滄江風光。大門暮關晨開,自成“一夫當關,萬夫暮開”的天然關隘。青竜橋離水面15.6千米,設計精巧,工藝高超,結構牢固,堪稱我國古代橋梁建設的一絶。
青竜橋氣勢雄偉,兩岸風光秀麗,引來了無數文人雅士吟詩撰文以記。在橋墩上、石壁上、橋門上,甚至在橋頭兩邊的山崖上都有詩的印跡。諸如:“瀾滄萬裏自西來,混沌何年始鑿開。半壁河山連鐵鎖,中流砥柱鎮風雷。”“橫亙水中央,垂虹百丈長,鐵索飛碧落,石壁破青滄。浪急蛟竜吼,山深猿穴藏。臨流憑眺望,天塹壯遐方。”有情有景,令人浮想。但隨着小灣電站的建成,青竜橋遺址,將長埋於瀾滄江底、古跡不存,濤聲依舊。
小灣生態旅遊區
小灣生態旅遊區主要包括小灣電站及高峽百裏平湖、玉竜池、黑竜潭、黃草壩水庫,48道河森林風景區“茶王之母”香竹古茶,徐霞客品太華茶遺址,青竜橋等。
玉竜池和黑竜潭
玉竜池和黑竜潭坐落在小灣鎮與鳳山鎮交界的山頂上,海拔分別在2400—2860以上,距小灣新鎮10公裏左右,現屬瀾滄江省級自然保護區。
玉竜池草豐林茂,池水清盈,池中有小島數個,池邊有野生的大樹杜鵑數百畝,林中生長着大量的實竹和白鷳、野雞等珍貴動物。空氣清晰,景色迷人。
玉竜池原屬自然水池,傳說這裏居住着一條小白竜,逢到天旱便行雨吐水流往阿早山、石頭寨、蕨草壩、阿古村等地灌溉農田。70年代初,為發展水利事業,將此池修建為一個能溶水120多萬方的小型水庫。
為支援小灣電站建設和發展生態旅遊事業,有關部門將在離此不遠的山林裏建設倮族(彝族)風情度假山莊。主要展示倮族的風土人情,瞭解倮族人民的古樸民風和生活、文化、習俗、禮儀等,並建設百畝“映山紅杜鵑園”、“珍稀植物花卉園”、“四季香茗園”和東西兩座“觀池亭”,築遊路遊覽玉竜池全景等。
歷史賦予了黑竜潭傳奇的神秘感。曾是小灣、上達、畔香、正義等地人民通往縣城的趕馬大道。進入原始森林的黑竜潭林區,就會有一種“暗無天日”的感受,據說如果心好的人過此潭邊,則清醒,順利走出林中,如心不好的人則會掉進潭中不能出來。當然這畢竟衹是傳說,這裏至今仍確是一片淨土,原始森林的風貌在這裏得以體現。
小灣電站
小灣電站位於鳳慶縣城東北部的小灣鎮,離縣城49公裏。瀾滄江、黑惠江似兩條青竜,滾滾直奔小灣而來,千百年來使沿江兩岸形成了“絶壁奇峰千仞山,𠔌底深幽水澄藍,珍禽異獸林中走,萬傾良田一江邊”的自然景觀。
小灣電站是雲南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首選項目之一,是瀾滄江梯級電站“竜頭”電站和“調水”庫區。電站坐落在瀾滄江與黑惠江變匯處,總裝機容量為420萬千瓦,水庫容量為151億立方,設計壩高292米,是世界最高雙麯拱壩,工程總投資420多億元,年發電量為188.9億千瓦時。“一壩高築截留萬方江水,六機飛旋送出億伏電光”。隨着瀾滄江永久大橋的建成,大壩的合攏,高峽百裏長湖將展示出奇峰絶壁風光和秀水緑島景色。小灣至大理,小灣至保山,小灣至漫灣的水上商貿、旅遊綫即可通航,雄偉壯觀的工業文明和巧靈秀麗的旅遊集鎮,將是遊客嚮往的最佳地方。
小灣電站的旅遊規劃已進入論證階段,這裏將建設“小灣電站百裏長湖觀光遊”,“小灣生態度假遊”。在電站與新鎮之間,將建設“電站觀景臺”,“青鬆亭”、“太華屋”、“溫馨園”等景點,以滿足遊客觀景、休閑、品茶、娛樂等需求,觀景臺可使遊客早觀滄江晨霧,夜觀滄江明珠,白天可觀電站美景和新鎮全貌。
魯史古鎮
魯史鎮在縣城東北部,瀾滄江、黑惠江之中間,歷史上素有“夾江”之稱。歷史上魯史乃是鳳慶通往巍山、下關、昆明直至中原的重要交通樞紐和驛站。鳳慶縣城和魯史鎮都坐落在茶馬古道嚮東南亞延伸的要衝上,是蜚聲中外的“茶葉之鄉”。魯史至今仍保留有一段青石故道;三米多寬,由東嚮西把古鎮一分為二。現在魯史鎮的金雞村尚遺留有百珠連片的古茶樹野生群落。古平村海拔2400米左右的山野上,生長着三千多株野生茶樹。
明清以來,魯史人就以茶為生。其中駱英才是魯史第一個人工種茶的人。並開設“俊昌號”茶莊,長期從事茶葉貿易。還有出自段逸甫茶園的“鳳山春尖”,是民國時期雲南茶葉的極品之一。由於種種歷史原因,“俊昌號”和“鳳山春尖”都消失了。
魯史鎮以四方街為中心點,和四方街連接的橫街是魯史古鎮的主要街道。形成“三街七巷”的格局。走進魯史的大街小巷,深深感受到古文化的印跡。這裏四合院的營造很有特色。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處處體現着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房屋大多坐南朝北,院落基本上是一正兩廂一照壁的格局。四合院是封閉式的住宅,對外衹有一個街門,關此門就自成天地,很適合獨傢居住。院內,四面房子都嚮院落方向開門,寬敞的院落內,植樹栽花,疊石造景。在臨街或靠路的墻體上,有畫有詩。過去,臨街的人傢總有一個很寬的石板走廊。魯史人真誠淳樸,熱情好客。就像當地尋常人傢門楣處的對聯:“含笑看人生,平心嘗世味”。
慶甸遺址與勐氏石城
慶甸遺址坐落在麥地村明王室(寺)後的老君山峰獻山頂,距縣城約5公裏,為元朝天順元年(1328)所置勐氏衙門。明洪武15年(1382)裁縣後為勐氏部落首領衙門,當地稱“勐傢衙門”,坐東嚮西、面嚮府城,前後相距百餘米的3個山包,為縣府前殿、中殿、後殿。前殿前有一塊百餘丈平緩之地,九竜山繞其南北,居高臨下,視野開闊,林壑清幽。明萬歷26年,(1598)改土歸流後即廢。解放後曾先後出土1.25千克銀元寶4個及明代文物數件。
勐氏石城為勐氏部落城堡遺址,位於新華鄉牛塵山中部,當地人稱“勐傢地址”。距今400多年的勐氏部落的城堡,以石築成,故名石城。遺址坐南嚮北,東面懸岩峭壁,西北為鬆林陡坡,僅南嚮有一公裏多長的山梁切成3段,距石城300米左右有一口井,可供守城人飲用。勐氏城東、北、西三面以騰索塔木排,上壘石頭如遇敵來犯,就砍斷騰索,滾木檑石傾瀉而下,守兵僅扼南面,易守難攻,是當時部落所建的重點城壘之一。
鳳山公園
相傳很久以前,一隻金鳳凰飛到這裏,看到這裏山清水秀,景色迷人便不顧再往前飛,落到這裏變成了這衹山,後人取名鳳山。
鳳山象一隻巨大的鳳凰嚮着東方升起的太陽展翅起飛,這裏森林茂密,古樹參天,天高雲低,煙霧迷漫,是過去順寧十景中的“鳳岫凝煙”景觀,也是人們“登山觀城景,入林賞凝煙”的遊覽好去處。
清光緒33年(1970)赴順寧任知府的琦磷在任六年間,勤政愛民,興學校、創郵電、重農桑、辦實業,與城紳陳維寅各捐銀50兩,開闢鳳山茶園,推廣種茶製茶,此後一年一度的清明春茶會便成為鳳慶的品茶售茶的商務交流盛會,直到解放初期。
1990年,鳳慶縣人民政府决定修建鳳山公園,十年來已修建公園大門、登山石階、涼亭、茶花女塑像和金鳳凰騰飛的雕塑,公園初具規模,已成一風景名勝。
文筆塔
鳳慶紅黽山文筆塔位於縣城城東7公裏,建於光緒甲申年(1884)年,為鳳慶著名景點之一,是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高35米,層疊17級,登臨其境而環顧,有“四面雲山來眼底”之勢。
萬祥寺(東山寺)
萬祥寺,現稱東山寺,位於縣城東半公裏。土府勐效忠建於嘉靖年間,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僧人廣照重修,清光緒5年(1879)僧人真檀重建大殿、兩廂、大門,以後歷年紳士捐資補修並添建戲樓、客廳、北花園等。江寧人楊振贊頌該寺,曰:“策馬東山路,陰陰見樹林,僧來知寺近,橋回識泉深。飛閣鳴山雨,清煙蕩遠嶺,對茲清萬慮,原酒托狂吟”。50年代後該寺被改作糧倉,1984年落實宗教産房後歸還宗教,1985年鳳慶道教協會在此成立,恢復宗教活動,近年來,寺院不斷集資,並擴大和修繕了寺院,現為鳳慶道教活動的中心場所。
蓮淨庵
蓮淨庵又稱新寺,位於城南先生邑,清康熙年間修建,鹹豐7年(1857)毀於戰亂,光緒 15年(1889)僧人隆雲重修。50年代後停止宗教活動,1983年縣人民政府批準蓮淨庵為全縣佛教開放寺院,並在此建立了佛教協會。教徒們集資修復了寺院,新建了藏經樓,重塑如來佛、藥師佛、觀音、地藏等佛像,每逢節假日,信徒們紛紛入寺燒香許願、求拜平安、鐘聲、經聲,不絶於耳,熱鬧非凡。 |
|
龔彝
龔彝,字和梅,祖籍山東,其先祖於明洪武初,徒滇後世居順寧城北鼓山橋頭。明天啓四年(1624年),考中舉人,天啓五年考中進士。崇禎年間,官任南京兵部員外郎,後升兵部郎中。清軍入關後,長江以南先後建立的幾個南明政權相繼滅亡。1646年,廣西巡撫瞿式耕和龔彝等人聯合一些明朝舊臣擁桂王朱由榔建立永歷王朝。永歷三年,永歷帝封龔彝兵部侍郎。不久又升任戶部尚書。永歷九年,龔彝隨永歷帝退守雲南。為了長期抗清,龔彝親自到永昌、順寧、景東等地徵兵募糧。永歷十二年,清軍攻入雲南,永歷帝退往滇西。龔彝得知後日夜兼程趕到騰衝,永歷帝已逃往緬甸。龔彝衹好返回順寧老傢。第二年,當他得知永歷帝的情況後又四處活動,動員各土司起兵反清。龔彝舊部元江知府那崇首先率兵響應。不料此時永歷帝已被清兵俘獲押回昆明。龔彝不顧生死立即趕到昆明,不卑不亢多次求見永歷帝一面。吳三桂同意後,龔彝備酒食菜餚請永歷帝。席間龔彝伏地痛哭,帝也痛哭不能飲。龔彝且拜且哭勸永歷帝飲酒,帝纔勉強飲下。龔彝拜哭不止,自感往事已不堪回首,以頭觸地而死。三日後,永歷帝被吳三桂絞死於昆明篦子坡。南明最後一個王朝結束。而龔彝的忠烈卻永遠被後人緬懷。清朝末年,順寧知縣親自撰文,知府琦磷附跋立“明戶部尚書龔彝老先生之故裏”碑亭於順寧城北的鼓山橋頭。民國元年,順寧知府張漢臯將昭忠祠改名為龔公祠。李根源題書“磅礴萬古”四個大字匾額懸於祠正堂。
趙又新
趙又新(1881~1920),原名復祥,字鳳喈。先世從南京隨軍入滇,在順寧魯史落籍。其父趙德周,遷居縣城來鳳街。趙復祥自幼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少有大志。
光緒三十年(1904)秋,趙復祥與顧品珍、唐繼堯、葉基、李根源等30餘人,毅然東渡日本留學,進東京振武學校。光緒三十一年,與雲南同學楊振鳴、羅佩金等40餘人,率先加入孫中山在東京組織的同盟會。後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畢業後回國,先後授任講武堂教官、七十五標教練官。武昌起義後,率隊反正,被推為統領,後又投奔江西督軍李烈鈞,先後任都督府顧問,水上警察廳廳長,贛軍第二師第五旅旅長,湖口起義失利,潛返雲南,為避偵緝,更名趙又新。
回滇後,先任講武學校校長,護國討袁時,任第一軍第二梯團團長,隨蔡鍔進軍川南,屢立戰功,戰後任第七師師長。
張勳復辭,唐繼堯組織靖國軍,趙又新任第二軍軍長,轄朱德、金漢鼎兩個旅,駐守雲南。功勳卓著,被授與二等嘉禾勳章和文虎勳章。駐守瀘州時,兵變戰敗以短銃自擊而逝。
趙又新殉難後,孫中山南方軍政府追贈他為陸軍上將,雲南省政府追贈“武烈公”,建武烈公祠於昆明翠湖畔,靈柩葬於玉案山麓。朱德題詞“護國之神”。孫中山為其中殿題額“砥柱南天”。並贈輓聯:“大局賴同撐,我在粵嶠君在蜀;束芻聊藉奠,生為名將歿為神。”
羅稷南
羅稷南,原名陳強華,號小航,出生於順寧城內來鳳街書香之傢。幼讀私塾,天資穎異,少有壯志。北京大學畢業,曾任廈門大學校長,後投筆從戎,先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師政治部宣傳科長第三軍第二十八師師部秘書,十九路軍總指揮部秘書,並參加十九路軍等組織的福建人民政府。曾代表人民政府到江西蘇區簽訂抗日反蔣協定,受到毛澤東接待。
取筆名為羅稷南和尊聞。曾翻譯高爾基的作品《幼年時代》、《沒落》、《旁觀者》、《磁力》、《燎原》、《魔影》,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英國狄更斯的《雙城記》等20多本(部)外國名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羅稷南被任命為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但未到職,任中國作傢協會上海分會理事、書記處書記、上海市人民代表等職。魯迅先生的兒子周海嬰在《魯迅與我七十年》這本回憶錄中,敘述了一件事:1957年毛澤東到上海召集周𠔌成、羅稷南等人座談,當時正值知識界反“右”。羅嚮毛提出一個大膽的設想疑問:要是魯迅今天還活着,他可能會怎樣?毛澤東對此十分認真,他深思片刻回答說:以我的估計,要麽關在牢裏還是要寫,要麽是識大體不做聲。羅當時驚出一身冷汗,不敢再說。“文革”動亂,羅稷南受迫害含恨逝世,終年73歲。上海文藝界於1979年12月15日舉行追悼大會,為他平反昭雪。
羅為恆
羅為恆,字紫臺,鳳慶人。少年時隨父羅一鵬在昆明讀蠶桑學校,後東渡日本秋田礦山專門學校學習采礦專業6年,並於1906年在日本加入同盟會。1911年回國,在南京參加辛亥革命。後參加護國討袁,隨趙又新入川,任第二軍軍需處長,瀘州徵收局局長。楊森兵變後,羅到上海學習英語半年,又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礦冶專業,其間發表《鉛錫分解》科研成果論文,獲博士學位,畢業後到新澤西州煉鋼廠做工兩年。1928年回滇後,被竜雲聘請為個舊錫業公司協理、工程師。後到雲南大學任教授,1937年到天津,任北洋工學院礦治係教授。“七.七”事變前夕,返回昆明被雲南省財政廳廳長陸崇仁聘為一平浪製????場采礦製????總工程師。後曾到緬甸經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曾任省僑聯委員、省政協委員。1955年嚮省政協提出一提案:“鳳慶洛黨有一條燕子岩河,地形、地物、水量各方面條件較好,建議優先開發水電站。”提案轉回鳳慶後,縣人民政府批準洛黨區實施,於1958年建成臨滄地區第一座小水電站──洛黨後河邊水電站。
羅筱池
羅筱池,名為藩,彝族,鳳慶縣鳳山鎮人。其父羅琨池為清代雲南八大書法傢之一。羅筱池幼習經史,20歲中秀纔,工於詩詞。1905年畢業於省農校,曾任蒙自中學校長,省政府秘書長。擔任《義聲報》、《天南新報》主筆3 年。辛亥革命時,任南軍統領趙又新的都統秘書。護國討袁時隨趙又新入川,與軍中的朱德、李吉階(李謙)等人義結金蘭,共同創辦怡國社、新華詩社、振華詩社。同時兼督辦四川高縣、珙縣、長寧縣縣長等職。1920年,瀘州楊森兵變後,楊森組成川二十軍並任軍長,聘任羅筱池為二十軍少將秘書長。1927年,楊森追隨蔣介石反共,蔣介石密令楊森就地逮捕朱德。因公文傳遞之慣例,羅先看到密電後,急與城防司令李謙(順寧人)密商,决定捨身相救,於是安排心腹副官楊金竜、黃天柱(均為順寧人)護送朱德潛往成都。1931年,羅筱池出任川軍駐南京辦事處少將主任,後因與盧漢交往甚密,就應盧漢之邀回滇任盧漢的少將機要主任秘書。1933年,出任????津縣長。1935年,紅軍長徵過雲南,朱德密約他在????津縣飛雲寺會晤,邀約他隨紅軍北上抗日,羅不願隨,後因10萬救國捐為部屬挪用,被停職審查。1945年回順寧任田糧科副科長。1950年2月,順寧縣人民政府成立,羅筱池被遷到青樹。1953年因迫於生活無着,緻函朱德,朱德贈款給予接濟。1956年,雲南省文史館聘他擔任文史館員,按月發給薪金。被安排在文化館工作,選為縣人民代表。1960年病逝,享年84歲。
馮紹裘
馮紹裘(1900—1987),字豔群,湖南衡陽人,河北保定農業專科學校畢業,滇紅茶創始人,鳳慶茶廠首任廠長。
民國27年(1938),祁門等出口茶産地相繼論陷,中國茶葉公司為開闢新的茶葉出口廠區,電邀被流散離開祁門茶葉改良場的馮紹裘,到漢口負責茶葉産銷技術工作,8月遷重慶,9月中旬到雲南,幾經麯折,由下關步行到順寧,已是秋末初鼕時節。馮紹裘看到鳳山茶樹成林、芽壯葉肥、白毫濃密,對這種雲南大葉種茶很感興趣,第二天請鳳山茶園試采一芽二葉鮮葉5千多剋,分別製成紅茶、緑茶各500多剋,兩個茶樣,一紅一緑,宛如一金一銀,其湯色、香味勻為國內所罕見。將兩個品種寄香港茶市,被譽為紅、緑茶中之上品。順寧初鼕季節尚能生産出這樣高級的紅緑茶葉,使馮紹裘一行人欣喜若狂,12月轉回昆明匯報後,引起茶界高度重視,並將試製成功的紅茶命名為“滇紅”。指定由馮紹裘等籌建雲南省茶葉公司順寧實驗茶廠。
民國28年3月8日,馮紹裘抵順後,建廠、生産雙管齊下,自己設計試製木質三桶揉茶臺,以取代傳統的手揉製茶方法,在投産前就嚮茶農推廣12臺,從此,順寧民間和茶廠開始使用揉茶機具。民國29年3月,馮紹裘又繪製圖紙,委托雲南五金廠製造手搖分篩機10部,7月起陸續運到順寧,第二年就全部安裝到位,開始使用。同時,招聘技工,培訓人才。又請昆明中央機器製造廠仿製法國剋魯伯大型揉捻機2臺,解决篩分機1臺,仿製日本大成式手拉百頁窗烘茶機2臺,從昆明運至下關後馱運到縣。
民國3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騰衝、竜陵相繼失陷,馮紹裘請假攜眷回湖南衡陽,被重慶中茶總公司嚮雲南茶葉公司藉調到湖南安化磚茶廠。1981年,《中國茶葉》發表馮紹裘撰寫的《“滇紅”史略》。1987年因病去世,享年87歲。他創製的“滇紅”已成為祖國茶史上一朵燦爛的名茶之花。 |
|
浩如煙海的歷史長河,上下千年的滄海桑田,給人們留下了衆多的名勝古跡和異彩紛呈的文化藝術。從古到今,鳳慶人傑地靈,民族文化淵源流長,素有滇西文獻名邦之美稱。先民有自己的語言,有優美的山歌和情歌,有多彩多姿的民間舞蹈,有動聽的傳說和民間故事。萬歷初年,土府勐寅就購經、史子、集,創建聚書樓(又名萬能捲樓)。崇禎十二年(1639年),知府米璁創設育賢書院,從此,興義學,修館捨蔚然成風。可考的有竜泉館、育賢館、樂育館、牛街館、阿魯司館、石洞寺館、匯英館、翊文館、南北館、鬆林塘館、萃文館、會文館、蠶桑學校、縣立中學、女子師範、省立中學、縣衛生院等。民國17年(1928年)圖書館創建,民國20年11月民衆教育館創建。其間,文化團體也相繼創辦。清道光末年有吟秋詩社,光緒二十六、二十七年(1900、1901年)有海棠詩社,民國十八年有春有文藝月刊社,同時創有新劇團。各文藝社及教育局、中學、小學,先後出版過《文藝月刊》、《春潮》、《晨曦》、《教育季刊》、《縣立初級中學一覽》、《民衆周刊》、《三月刊》、《順寧日報》、《青年旬刊》、《旬刊》、《季刊》、《半月刊》等12種。
萬歷初年,土府勐寅就創建聚書樓(又名萬卷樓)。
崇禎十二年(1639年),知府米璁又創設育賢書院。
雲南順寧府(今鳳慶縣)鳳山書院,光緒年間,藏間一百零六種,計三千一百三十一本。
民國17年(1928年)圖書館創建,民國20年民衆教育館創建。
其間,文化團體也相繼創辦。曾有吟秋詩社、有海棠詩社、春風文藝月刊社,同時創有新劇團。
先後出版過《文藝月刊》、《春潮》、《晨曦》、《教育季刊》、《民衆周刊》、《三月刊》、《順寧日報》、《青年旬刊》、《旬刊》、《季刊》、《半月刊》、《鳳慶報》、《鳳慶文藝》、《茶鄉》、《迎春河》等近20種刊物。
鳳慶還是一個文物古跡衆多的縣份,已出土的文物有戰國時代銅鉞、銅劍、銅鼓以及新石器時代的文物達100多件。
從建築上說,文屆建築群是雲南現存的較完整的古建築之一,整個建築氣勢恢宏,金碧輝煌。
茶馬古道上橫跨在瀾滄江上的青竜橋,猶如一條騰空的巨竜,氣貫長虹,是歷史上滇西南連接內地的重要通道。
石洞寺前的兀石之上聳立着雲岩雙閣,地勢險峻,風景獨異。
紅龜山上的屹立着塔高35米,層疊17級的文筆塔。登臨其境而環顧,有“四面雲山來眼底”之勢。如此等等,鳳慶的名勝美不勝收。
此外,數百年的栽茶製茶歷史孕育出內涵豐富的茶文化,這裏薈萃着古老的茶道、茶藝、茶經、茶禮、茶俗、茶歌、茶舞等茶文化精華。 |
|
特産
滇紅茶
鳳慶是“世界滇紅之鄉”,滇紅工夫茶中,品質最優的是“滇紅特級禮茶”,以1芽1葉為主製造而成,成品茶條索緊直肥壯,苗鋒秀麗完整,金毫多而顯露,色澤烏黑油潤,湯色紅濃透明,滋味濃厚鮮爽,香氣高醇持久,葉底紅勻明亮。最適宜作高級禮品。
滇紅工夫茶和滇紅碎茶主銷俄羅斯、波蘭等東歐各國和西歐、北美等30多個國傢和地區。內銷全國各大城市。滇紅的品飲多以加糖加奶調和飲用為主,加奶後的香氣滋味依然濃烈。衝泡後的滇紅茶湯紅豔明亮,高檔滇紅,茶湯與茶杯接觸處常顯金圈,冷卻後立即出現乳凝狀的冷後渾現象,冷後渾早出現者是質優的表現。
核桃
鳳慶核桃栽種歷史悠久,據專傢考證,距今約有3000多年。鳳慶核桃由於大多種植生長在山區和高山峽𠔌的自然生態環境中,無污染,且果大、殼薄、仁白、味香、含油量高。是傳統的出口創匯商品,有“中國核桃之鄉”之稱。
雞樅
雞樅(Termjte Mushroon)被譽為“菌中之花”、“菌中之王”,該菌入口有香、甜、脆、嫩、鮮之感,雞樅營養豐富,100剋幹品含蛋白質28.8剋,碳水化合物42.7剋,熱量286千卡,鈣23毫剋,氨基酸種類和數量十分豐富,是難得的奇珍異品,有益胃、清神、治痔等作用。
鳳慶是雞樅的主場地之一,是最地地道道的野生菌類,從白蟻巢穴裏長出來,習慣將這種會長出美味佳餚的白蟻巢穴叫做“雞樅土鍋”。這雞樅土鍋在地下像一個圓形或橢圓形的土鍋,也像一個馬蜂巢穴。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誰能像白蟻一樣能夠培植出這美味的雞樅菌。這雞宗在農歷火把節(農歷6月24、25日)、月半節(農歷7月14日)左右雷雨之後大出。雞樅難以保存,又衹産於雨季,所以做成油雞樅保存,用來佐餐。把雞樅洗淨,放入油鍋中,與辣椒、花椒等香料同炸,油雞樅很難製作,雞樅也不便宜,所以市場上賣的油雞樅多是假的,那些說常年有鮮雞樅的也是假的,慎!在適合的季節到産地才能吃到最正宗的。
臘肉
用酒、????和各種香料腌製一個星期左右並挂幹的豬肉,炒、煮、蒸皆可,十分美味,尤其是豬腿肉,比外地的煙熏肉要好吃得多。
牛幹巴
挂幹的牛脊肉,用幹辣椒煎,味道不錯,不過容易上火。
小吃
小鍋米綫
鳳慶的特色米綫,早餐通常都是一碗米綫。
捲粉
跟米綫一樣用米做的,大的薄的圓片狀,可以加料捲了吃,外包一層薄的鍋巴,也可以切成條同米綫一樣吃。
餌絲
米做的,同小鍋米綫一樣的吃飯,很有口感。
餌塊
米做的粑粑錘切成薄的小片,炒餌塊很好吃。
粑粑和粑粑錘
米做的小塊圓形的,烤了吃,新鮮的熱的粑粑可以直接吃,香甜而柔軟。粑粑錘則是橢圓形或長方形的,切開蒸、煮、炒或烤都可以。鼕至節有做粑粑、吃粑粑的習俗。
豌豆油粉
用米和豌豆加水熬成糊狀,冷卻後成凍狀,切成條加料涼拌了吃,也可直接吃,夏天的首選。
粑粑捲
鳳慶的特色小吃。製作簡單,先將豌豆粉加香料做成豌豆漿,盛在烘熱的鐵鍋內,煉成紙一般薄的豌豆粉鍋巴,把菱形餌塊經炭火烘軟,在兩塊餌塊塗上拌有茴香籽,油辣椒的稀豆粉,攤塗均勻包裹起來再用碗豆粉鍋巴裹成捲。鍋巴香脆,餌塊柔軟,佐料味佳,特別可口。
凉宵
做米油粉(不加豌豆)的時候,用漏勺把米糊通過小孔滴到凍水裏凍成蝌蚪狀,加冰水和糖水,是夏天的最愛。
毛豆腐
就是長毛的豆腐,可以烤了吃也可以炒了吃,屬於臭豆腐一類,但絶對不同於其它地方的臭豆腐,風味絶佳。
醬豆腐
加米酒、糖水、????、茴香、紅辣椒、薑、木耳等腌製的豆腐,鳳慶獨有,勝過腐乳百倍。
醬豆
加米酒、糖水、????、茴香、紅辣椒、薑絲等腌製的黃豆,不同於豆豉,風味獨特,佐餐之用。
醬菜(腌菜)
加米酒、糖水、????、茴香、紅辣椒、薑、蒜苗等腌製的青菜,有切成段的,有整條捲成捲的,可以佐餐或炒肉片,米綫或麵條的配菜,令人胃口大開。 |
|
鳳慶地處滇西南邊地,是瀾滄江文化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徵。鳳慶縣早期居住的民族有布朗族、傣族、彝族和拉祜族,繼後有漢族、回族、白族、傈僳族等遷入,現在共有23種民族居住在這裏。各民族既分散又混合雜居,形成民族文化互通有無、相互交融,造就了鳳慶中原文化、南詔文化、瀾滄江文化與各民族文化交融薈萃、共放異彩的多元化格局,表現出鳳慶在文化上廣泛的包容性特徵。古老的史前文明與現代文明在鳳慶集中融合,使鳳慶具有較為獨特的文化區位優勢。
彝族
鳳慶縣彝族大部分居住在山區和半山區,分佈在全縣13個鄉鎮。 彝族實行一夫一妻製,其婚姻習慣與漢族基本相同,但嚴格實行同宗不婚製。1950年以前,婚姻基本是父母包辦,有“明、暗”兩種。“俐侎”離婚率較高,達20%左右,還有群婚的遺風。離婚稱之為“休”。女方提出,就得將全部聘禮退還男方,如果再嫁,再嫁之夫就得給“休”去之夫出錢。若男方提出,則將傢當分一半與女的。離婚時砍一截木棒,上刻一至三刻,一破兩半,男女各一半,作為“休”之憑據。
彝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是火把節,其它傳統節日與漢族相差無幾,最為隆重的是春節。彝族的火把節一般過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過節這天,嫁出去的姑娘一定要接回,再睏難也得殺一頭豬或一隻羊,實在無法才能殺雞或買肉。晚上每傢竪一把火把(碗口粗、長四、五尺)。晚上興打歌,一傢領一年的頭,領頭的要背起籃子,敲起鋤頭挨傢走到,主人或炒𠔌或蕎或酒或火把送一點,意請領頭的代送鬼。打歌場設在最後一傢,酒在打歌場上喝,其它東西由領頭的約二、三人丟到路邊。
苗族
鳳慶縣苗族主要居住在深山箐林地帶,除腰街、洛黨兩個彝族鄉(鎮)之外,其它11個鄉鎮均有分佈。鳳慶的苗族有“青苗”、“白苗”、“花苗”三種。1950年以前,苗族不與外族通婚。婚姻多數由父母包辦,也有男女自願但必須徵得父母同意請媒人說親。從請媒人說親到新娘討到傢,需經過以下禮儀:
第一次請媒人二人帶酒說親,即“說媳婦”。
第二次訂日子,即訂婚,又叫“置酒壺”。
第三次是娶親。娶時男方趕一架耕牛,一條或二條,能拉一張犁即可,還帶米、肉、酒、糖、豆腐、茶、????等。到新娘傢院場,由女方擺起桌子接禮,每接一件禮物唱一次調子。爾後獻祖宗牌位,接親人在女方傢住一夜,第二天出門前新郎給祖宗牌位磕頭,接着給嶽父、嶽母磕頭,磕完吃煙茶、交嫁妝。結婚後男方不遠行,女不接觸外人。
苗族人死後一般實行木棺土葬,屍體用水洗滌,然後用麻布包好,放在屋內供親友吊唁,出喪前胸以上至頭不蓋材蓋。出喪前三天要為死者吹蘆笙,擊牛皮鼓、唱喪歌、跳舞。發喪前從棺材底打進一駑子(即一箭),又從棺材上面打出一駑子,越遠越好。
苗族的主要節日是朝花山,苗語叫“他查”,時間在正月初一至十五日,由主持者選一公共山場,穿上節日盛裝,吹蘆蠖、打歌、對調、賽弩等。另外,大部分苗族和漢族一樣過清明節、端午節等。
回族
鳳慶縣回族大部分居住在城鎮街道,其中營盤、鳳山二鎮為最多。回族的婚姻一般是自由戀愛,回族青年男女選擇對象,首先考慮的是信仰一致,沒有一致的信仰,飲食就難於共同,也就難於一起生活。訂婚,回族叫做“拿手”。回族青年經過一段時間的戀愛後,雙方願意結為夫妻,便由男方請一正直可靠的媒人,到女方傢裏表明男方父母的願望,得到女方家庭的同意,便可選擇吉日,奉行“拿手”儀式。這時男方送女方四色禮:糖、茶、面、????和一定的衣物作為聘禮。“拿手”即雙方各選出一位較有威望的長者,兩人雙手相合,拇指相碰,以示雙方自願,當衆訂下這一親事。
回族喪葬註意節約,講求衛生,實行速葬、簡葬、土葬,不用棺木,也不用財物“陪葬”,停屍不超過三天,一般是早死午埋,晚死晨葬。
回族的節日多同宗教活動結合在一起。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即宰牲節)和“聖紀節”(即聖誕節)。 |
|
交通
鳳慶作為臨滄的“北大門”,對外交通可謂四通八達,擁有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出口,起到了臨滄地區與滇中、滇西北的橋梁紐帶作用。其中嚮東南行39公裏即到達雲縣,再通過214國道嚮東北可與大理、楚雄、昆明相連。目前正在修建的祥臨(祥雲—臨滄)、雲鳳(雲縣—鳳慶)二級公路將進一步改善和提高昆明、大理、臨滄至雲縣的路面等級和通達性,將為鳳慶的旅遊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鳳慶的西南面出口可以通過郭大寨—永德—鎮康縣,直抵中緬邊境。從鳳慶的東面可以通過小灣電站直達南澗。從鳳慶的西北嚮通道來看,其出口有一條,即鳳慶通往保山地區的省道,使鳳慶、保山、大理形成交通環綫,對鳳慶旅遊市場的開拓和旅遊綫路的組織非常有利。
精品旅遊綫路
鳳慶→小灣→南澗→大理→昆明旅遊綫
鳳慶→小灣→保山→大理→昆明旅遊綫
鳳慶→小灣→漫灣→大朝山(乘船)水電工業旅遊綫
鳳慶→小灣→徐霞客品太華茶遺址→五道河原始森林→魯史古驛鎮旅遊綫
鳳慶→郭大寨→永德→鎮康→南傘→緬甸邊境旅遊綫
鳳慶→大朝山→臨滄→滄源佤文化旅遊綫
鳳慶縣旅遊接待主要集中在縣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鳳山鎮以及小灣鎮。全縣星級以上酒店有小灣大酒店、匯通大酒店、鳳慶賓館、飛翔會所4傢。 |
|
- n.: Fengqing County
|
|
鳳慶 |
|
武漢理工大學 | 教師 | 個人 | 地理 | 雲南省 | 行政村 | 地名 | 村莊 | 臨滄市 | 鄉村 | |
|
|
鳳慶縣皮革廠 | 鳳慶縣婦幼站 | 鳳慶縣人民醫院 | 鳳慶縣電大工作站 | 鳳慶縣衛生防疫站 | 雲南省廣播電視大學鳳慶縣工作站 | |
|
|
小灣鎮 | 大寺鄉 | 鳳山鎮 | 三岔河鎮 | 新華鄉 | 勐佑鄉 | 德思裏鄉 | 腰街鄉 | 洛黨鄉 | 三岔河鄉 | 魯史鎮 | 營盤鎮 | 雪山鎮 | 詩禮鄉 | 永新鄉 | 雪山鄉 | 郭大寨鄉 | 勐佑鎮 | 洛黨鎮 | 新華彝族苗族鄉 | 腰街彝族鄉 | 郭大寨彝族白族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