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縣 : 中國 >雲南 >臨滄 > 滄源佤族自治縣
顯示地圖
目錄
概況 Cangyuan Wazu Autonomous County
  郵編:677400 代碼:530927 區號:0883
  拼音:Cāng Yuán Wǎ Zú Zì Zhì Xiàn,Cangyuan Wazu Zizhixian
  
    滄源佤族自治縣位于云南省西南緣,西鄰緬甸。地勢北高南低,最高點窩坎大山,海拔2605米,最低點450米。總面積2539平方千米。總人口 17.56萬人(2006年)。境內居住有佤、漢、傣、拉祜、彝等26種民族,其中佤族約占全縣總人口的81.6%,約占全國佤族總人口的38%。
  
    滄源佤族自治縣轄4個鎮、6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勐董鎮、岩帥鎮、勐省鎮、芒卡鎮、單甲鄉、糯良鄉、勐來鄉、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班洪鄉、班老鄉;勐省農場。縣人民政府駐勐董鎮。
縣情概況
  滄源佤族自治縣
  滄源佤族自治縣地處臨滄市西南部。跨東經98°52′~99°43′,北緯23°04′~23°30′之間。北鄰耿馬縣、東接雙江縣,東南與瀾滄縣相連,西南與緬甸接壤。縣城勐董鎮北距臨滄城區222公裏,距雲南省會昆明市876公裏。縣境南北寬47公裏,東西長86公裏。國境綫長147.08公裏。總面積2437.82平方公裏,山區面積占99.2%。
  地勢呈北高南低,境內群山連綿,山𠔌相間,河流縱橫。山地海拔大都在1000~2000米之間。全縣最高點為窩坎大山主峰,海拔2605米;最低點為南臘區芒卡壩146號界樁處,海拔460米。縣城海拔為1270米。
  境內山脈屬怒山支脈老別山山係。由耿馬縣回漢山脈延至勐來、勐角和班洪三區交界處。主要山峰有窩坎大山、大黑山、安墩山、湖廣大山、芒告大山、範峨山、那馬大山、公給山、幫盆山、班考大山、公濃山等。海拔一般為1900~2600米之間。
  境內有16條河流,分屬怒江水係和瀾滄江水係。
  主要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由於地處低緯,氣候溫和,鼕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7.3℃。
  境內礦藏有煤、鐵、鉛、銀等。全縣森林57萬畝,植物以常緑闊葉林和雲南鬆為主。主要珍稀動物有野生亞洲象群、孟加拉虎、金錢豹等。
人文滄源
  滄源是全國僅有的兩個佤族自治縣之一,是臨滄地區唯一的革命老區縣,屬國傢二類邊境口岸,境內有享譽國內外的三千年古崖畫,國傢級南滾河自然保護區,保存完整的原始生態群落,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有古樸的佤族民風民俗,多姿多彩的佤族歌舞,是中國佤族文化的主要薈萃之地,被譽為“崖畫之鄉”、“動植物王國”、“佤族歌舞之鄉”。佤族人民有着光榮的愛國主義歷史,20世紀30年代曾發生震驚中外的“班洪抗英事件”。
  滄源,古時俗稱佧佤山區或阿佤山區,也稱“葫蘆王地”。三國,東晉時期屬衰牢縣地歸永昌群轄區,南朝時屬寧州,南詔時屬銀生節度地,大理國時歸屬永昌府地。元朝,南部及東北部屬木連路軍民總管府,西部及中部屬孟定路軍民總管府,明朝,分屬孟連長官司,耿馬安撫司,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屬鎮邊直隸廳。民國初年在勐角董土司地設滄源行政委員會,歸迤南道管轄。1934年初發生了震驚中外的“班洪抗英事件”,同年設置滄源設治局。1949年4月,佤族武裝接受中國共産黨領導,推翻國民黨設治局,成立了滄源縣臨時人民政府,歸普洱專區轄。1951年成立縣人民政府,駐地在現岩帥鎮。1952年,劃歸緬寧(臨滄)專區轄,同年12月縣政府機關遷駐勐董。1958年9月24日,國務院批準成立“滄源佧佤族自治縣”;1963年9月定名為“滄源佤族自治縣”,於1964年2月28日正式宣佈成立。
旅遊景點
  勐來董棕林
  董棕林位於千米國畫長廊景區。董棕林的點綴,使壁畫增添了絢麗多姿的色彩,而成為一個主要景觀。董棕樹適應生長的氣候為熱帶、亞熱帶。全縣各鄉鎮基本上都有分佈,勐來峽𠔌的董棕林比較集中一些,大概生長着上千株,董棕樹高約15—20米,其種子堅硬,種植時必須先把它的種子泡在燙水中,等種子的外殼鬆軟時,便可以種植。董棕樹慣長在有巨石巨崖的石腳坡上,無論坡度有多大,它還是那樣的筆直挺拔,象徵着盤居在佤山上的佤族人民,有人把它喻為正直勇敢之人;董棕樹的壽命一般在一百年至二百年之間。到生長的後晚期,便會從樹尖的樹葉開始脫落,就像脫發的老人。當破開時,人們發現除內有腹絲之外,大都是空的,因此,也有人把它比作“外吐文章腹中空”之人。
  百年董棕林又稱百年情侶園,當地人民始終對它充滿着一種崇敬和愛慕之情,傳說過去從縣城一帶,直穿勐來落水洞是一條又長又大的湖泊。每當夜幕降臨時,一群身穿白裙的仙女們都要到此暢遊一休,同時到人間尋找意中人。找到後,就雙雙到林中互訴衷腸,表達愛慕之情。日久天長,董棕林就變成了情人幽會、談情說愛的地方,據說到那董棕林裏幽會過的有情人都能白頭偕老,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所以董棕樹象徵着永恆的愛情,因而人們便對董棕林充滿了崇敬和愛慕之情。如果說哪一位想和他心愛的人白頭偕老,就雙雙到林裏走一走,一定會達成這個心願的。
  勐來崖廈
  崖廈,顧名思義就是石頭形成的大廈,根據考古學家1982年在這裏發現的一些與原始社會有關的産物,如:石斧、石刀等,斷定這裏曾是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部落居住地。後來考古學家們又發現在崖廈的這塊空地上留有拜佛用的香爐碎片,斷定崖廈也是佛教之聖地。
  翁丁原始村落
  翁丁的“翁”為水,“丁”為接,翁丁,意為連接之水。該地有幾條小河相互連接,以此得名。翁丁原始村落距縣城30公裏,屬勐角鄉管轄範圍,共有98戶人傢,400多 人。因為該村到目前為止還保留着許多佤傢的傳統習俗和信仰而稱之為原始村落。
  寨樁是佤傢的一種圖騰崇拜,一般位於寨中央的打歌場,代表着有人類在這裏繁衍生息,最高的那桿是用竜竹製的幡桿,頂部有幾圈竹篾做的飾物,上部故意插些刺刺的篾條頭子,這既是飾物,又是避邪的物器,就像漢人用艾蒿避邪,桃樹驅鬼,門神護傢一樣。篾圈下面,有一尺長的木船,代表着一帆風順,木船下面,有一條木魚,代表年年有餘,有船就有水,有水就有魚,這預示着全村風調雨順、萬事大吉。幡桿旁,是棵人高的木塔樁,雕刻極粗獷,全是用斧頭砍鑿成的,塔身被生石灰刷過,潔白如銀,木塔上還刻了一些特殊的圖案,有圓點、方塊、三角塊、條塊,分別代表世上人間賴以生存的天地山川和一草一木。木塔幡桿旁,還有一個木樁,頂上釘了個木盆,這是賧佛用的木盆。桿腳下有個鵝卵石代表着寨心。每逢節日吉慶還要在竹桿上挂一條五尺長的白布幡,這又容納了小乘佛教的禮俗。這時,傢傢戶戶都帶着食物來供奉寨樁,寨樁周圍堆滿了食物,插滿了許多祭鬼神的小三角旗,然後,全村老老少少圍着寨樁載歌載舞共慶一年的豐收,乞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興旺等。因此樹有寨樁的廣場,既作為全寨祭神、祭鬼,舉行宗教儀式的重要場所,又作為全村寨佳節聚會、歌舞歡慶的理想之地。翁丁的寨樁充分說明了佤傢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追求,堅信自己的傳說,寄托了一種美好的願望,寄托着一種誠懇的期盼和追求。
  藏竜洞
  藏竜洞即竜王子的藏身之地,目前正處於初步開發階段,現已投資近100萬元;從洞口下臺階大約150米纔到景點叉道口,右洞現已開發600多米,左洞現已開發800多米。
  溶洞是由碳酸????構成,受北東嚮次級斷裂製約,溶洞分為主洞和支洞,主洞長1115米,平均寬30米、高35米,規模宏大。洞中堆積物有黃色粘土和碳酸????岩塊石,因為暗河沉積和洞頂崩塌而成(該洞厚4至5米,局部達10米,多分佈於洞口及壁底側)。洞中的這些化學沉積物非常豐富,有石筍、石柱、石鐘乳、穴珠、流石壩、石幔、石葡萄等。
  由於多年地質演變原因,洞中廳堂很多是百獸廳位於進洞後120米,長40米,寬48米,高28米;該廳內石筍、石柱發育,千姿百態,有似小猴嬉戲、獅子蹲坐、老虎覓食等;神田廳從低到高層層疊疊,極富均律,該廳位於550米處(廳長40米,寬30米,高40米;洞底流石壩高1.7至1.5米,寬3米);充滿神奇色彩的觀音廳,廳門一石筍,很象觀音乘坐的寶蓮。走入廳中,石柱有的象阿佤少女,有的象巨型靈芝,也有的象彌勒端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地上石球、石花晶瑩碧透,令人難以置信;塔林廳位於支洞300米處,廳中有數十支石筍、石柱,高約8—15米,其中有一石柱高約20米,根粗1.6米,頂天立地,石筍上小下大,其上石花遍布,若一座座石塔,潔白晶瑩,令人留戀往返。 據說,塔林廳就是竜王子的休息廳的,左洞有條地下河,是他嬉水玩耍的地方,因為調皮,他總愛撿各式各樣的石頭到這裏,慢慢的,這石頭就堆積成這樣,形成了一道美麗的景觀。
  落水洞
  落水洞位於藏竜𠔌景區。據說竜王子發怒用水淹沒勐來峽𠔌後,這水越積越深,來到這就排不出去了,然後這又可愛又頑皮的竜王子就把這當作了他洗澡玩耍的地方,因為他實在貪玩,有一天感冒了,就重重地打了個震天動地的噴嚏,令他萬萬沒想到的事情發生了,他的一個噴嚏竟然打通了一個洞,洪水紛紛往這個洞裏流下去,他嚇了一大跳,急忙藏到了前面100多米處的那個溶洞裏,7天7夜不敢出來,現在那個洞就稱之為藏竜洞。後來,他看看四周好似沒有什麽動靜,就跑到落水洞這裏看個究竟,纔發現原來他的噴涕竟然打通了一條7公裏長的暗河,(順着公路走7公裏後,就可看到這條暗河的出水口),他非常高興,又接着跑到這裏嬉水玩耍了,所以現在又把這落水洞稱之為竜宮,這座山𠔌則稱之為藏竜𠔌,即藏竜𠔌景區。
佤鄉風情
  佤族在中國境內是雲南省獨有的一種民族,其分佈在雲南南部和西南部的臨滄、思茅、版納、德宏、保山五個地州,總人口近37萬人。而在世界上,幾乎東南亞各國都有佤族居住,據不完全統計,總人口達350萬餘人。中國的雲南衹屬佤族居住地北部的邊緣地帶,總人口僅占世界佤族的十分之一。由於歷史、文化、地域等原因,佤族自稱和他稱多種多樣。“佤族”這一個名稱,是國務院根據境內大部分人民的意願於1962年纔定下來的。所以衹有境內和周邊地區纔這樣自稱。據初步考證和根據佤族創世史詩《司崗裏》所述,佤族一直是世居在雲南境內的一個民族,後因地理條件和民族群體相對弱小而不斷南遷。佤語屬南亞語係孟高棉語族,蘇聯考古學家斯·伊·布魯剋(《印度支那半島各國的民族成分和人口分佈》,載《民族問題譯叢》,一九五六年第四期。)對中印半島上的考古發掘資料進行研究後認為:“在公元前二千年代末,有大批居住在中國西南地區的孟高棉的部落,南遷入中印半島,有一部分仍然繼續留在雲南的南部和西南部。”這一說法和《司崗裏》史詩的說法是一致的。
  根據《司崗裏》史詩所述,佤族一直是一個不斷自北嚮南緩緩遷移的民族,後他們遷到怒江和瀾滄江之間山高坡陡峽𠔌深的地帶,藉助那一帶的天然屏障和優越的自然條件和氣候優勢,他們相對把自己封閉了起來,從而有了相對完整的歷史文化的傳承。後隨着人口的增長和地理條件的限製,大批人馬仍不斷南遷,故有一部分人仍留在了中國境內。
建置沿革
  滄源古時俗稱佧佤山區或阿佤山區,部份地區稱“葫蘆王地”。1937年設滄源設治局。因在瀾滄江支流之源而得名。
  
    西漢屬古哀牢國地。東漢屬永昌郡哀牢縣。三國蜀漢屬益州哀牢縣。西晉至南朝梁屬寧州永昌郡。北朝州至隋屬濮部。唐南詔國屬永昌節度望部。宋大理國屬永昌府。元朝時南部及東北部屬木連路軍民總管府,西部及中部屬孟定路軍民總管府。明初屬孟連長官司,萬歷十三年(1585)屬耿馬土司,上隸孟定府。清光緒十四年(1888)屬鎮邊直隸廳,上隸順寧府。
    民國初年在勐角董土司地設滄源行政委員會,歸迤南道管轄(1914年迤南道改為普洱道)。民國4年(1915)鎮邊縣改名瀾滄縣,滄源地仍歸其管轄,劃為瀾滄縣第11區。民國23年(1934)4月,瀾滄縣勐角、勐董、大蠻海、岩帥四土司改流。民國26年(1937)9 月改滄源設治局。民國29年(1940)5月,滄源設治局屬雲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區(駐寧洱縣)。民國31年(1942),屬雲南省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寧洱縣)。民國37年(1948),屬雲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區(駐緬寧縣)。
  
    1949年4月,成立了滄源臨時人民政府,屬寧洱專區。 1951年3月7日,滄源縣成立民族民主聯合政府。1951年4月2日,政務院批準洱:將寧洱專區更名為普洱專區,滄源設治局屬普洱專區。1952年11 月21日,政務院批準:撤銷滄源設治局,設立滄源縣,屬普洱專區(1951年3月成立滄源縣人民政府,駐地岩帥)。1952年11月25日內務部【內民字第634號】批復:設立緬寧專區,原普洱專區的滄源縣劃歸緬寧專區;年末縣政府遷駐勐董。1954年6月30日,政務院批準:緬寧專區更名為臨滄專區,滄源縣隸屬臨滄專區。
    1958年9月24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80次會議决定:撤銷滄源縣。設立滄源佧佤族自治縣,自治縣的行政區域為原滄源縣的行政區域。1963年9月13日,國務院批準:滄源佧佤族自治縣改名為滄源佤族自治縣。1964年2月28日正式成立滄源佤族自治縣。1970年,臨滄專區改為臨滄地區,滄源佤族自治縣隸屬臨滄地區。
  1997年,全縣轄3個鎮、8個鄉
  2000年,滄源佤族自治縣轄3個鎮、8個鄉:勐董鎮、岩帥鎮、勐省鎮、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班洪鄉、南臘鄉、糯良鄉、單甲鄉、班老鄉、勐來鄉、團结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02579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勐董鎮 45443 岩帥鎮 16242 勐省鎮 22667 團结鄉 14755 單甲鄉 10347 糯良鄉 13247 勐來鄉 14080 勐角鄉 13615 班洪鄉 9633 南臘鄉 34666 班老鄉 7884
  
    2001年,全縣轄3個鎮、7個鄉、1個民族鄉:勐董鎮、岩帥鎮、勐省鎮、團结鄉、單甲鄉、糯良鄉、勐來鄉、班洪鄉、班老鄉、南臘鄉、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
    2002年,撤銷南臘鄉設立芒卡鎮(省政府2002年7月1日批準)。
    2003年12月,臨滄撤地設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屬地級臨滄市。
  2004年8月26日,《關於滄源縣單甲鄉政府駐地遷移的批復》(雲政復85號):同意滄源佤族自治縣單甲鄉政府駐地由單甲村委會單甲村遷至永武村委會永董村。
    2005年,滄源佤族自治縣撤銷團结鄉,其行政區域並入岩帥鎮,岩帥鎮政府駐地不變(省政府2005年8月16日批準)。
  2006年,滄源佤族自治縣總面積2539平方千米。總人口17.56萬人。轄4個鎮、5個鄉、1個民族鄉;3個居委會、91個村委會。2006年底,全縣轄勐董、勐省、岩帥、芒卡4個鎮,單甲、糯良、勐來、勐角、班洪、班老6個鄉,共有93個村(居)委會、596個自然村、806個村民小組。境內有1個國營勐省農場、1個南滾河國傢級自然保護區。總戶數4.5萬戶,總人口17萬人。境內居住有佤、漢、傣、拉祜、彝等26種民族,其中佤族有13.88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81.6%,約占全國佤族總人口的38%。
    2007年底,滄源佤族自治縣轄4個鎮、6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勐董鎮、岩帥鎮、勐省鎮、芒卡鎮、單甲鄉、糯良鄉、勐來鄉、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班洪鄉、班老鄉;以及勐省農場。
  2007年12月12日,雲政復68號《關於滄源佤族自治縣岩帥鎮人民政府駐地遷址的批復》:滄源佤族自治縣岩帥鎮人民政府駐地由岩帥大寨遷移至團结村。
英文解釋
  1. n.:  Cangyuan Wazu Autonomous County
近義詞
滄源佤族, 滄源自治縣, 滄源縣, 滄源
相關詞
地名村莊雲南省臨滄市
包含詞
滄源佤族自治縣委黨校
分類詳情
張開勐省鎮張開芒卡鎮張開單甲鄉張開糯良鄉張開班洪鄉
張開團结鄉張開勐董鎮張開岩帥鎮張開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張開班老鄉
張開勐省農場張開勐懂鎮張開勐角鄉張開南臘鄉張開勐來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