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大興鎮是寧蒗縣人民政府所在地,也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大興鎮位於寧蒗縣中部狹長的河𠔌臺地,占地面積5平方公裏,海拔2255米。轄5個辦事處(其中1個街道辦事處),34個自然村。1990年全鎮4643戶,20988人;居住有漢。彝、摩梭、普米、傈僳等多種民族,少數民族人口10 470人,占全鎮總人口的47.5%。
大興鎮,唐、宋時屬“羅共賧”。“羅共川”地域,元、明、清時期屬蒗蕖州地域。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永北廳同知吳兆棠請準開辦白牛廠銀礦,開始從內地遷來邰、盧、潘。張四傢漢族,在這裏擺攤設店。隨着白牛廠銀礦的不斷擴大和興旺,小商小販日聚月多,從此逐步形成以漢族商販為主的商品交換集市,取名為“大村街”。民國6年(公元1917年),設寧蒗縣佐(又稱分縣),縣佐衙門設大村街即今大興鎮。民國25年(公元1936年)成立寧範縣設治局,局署仍設於此。1950年屬興化區,1956年寧蒗彝族自治縣成立後,大村街定為縣人民政府駐地,改名為大興鎮,1962年屬包都區下轄鄉(鎮),1965年升為區級鎮,1969年底劃為紅旗公社下轄大隊,1978年恢復為區級鎮。1987年12月,改為鄉級鎮屬縣轄至今。
新中國成立後,縣人民政府先後建立健全了城鄉建設機構。1950年5月,縣人民政府設立建設科,1957年縣人委設工交科。1969年縣革命委員會下設建設組,1981年設立縣建設局,1984年改設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局,加強城鎮基本建設與管理工作。建國前的大村街,人煙稀少,一片荒蕪,街長不過半裏,住戶不到百傢,房屋簡陋,集市蕭條,生意冷清。1956年縣人民政府進駐大村街後更名為大興鎮,並着手進行大興鎮的修建工作。到60年.代末,大興鎮的建設有所發展。進入80年代後,縣城建設總體規劃的製定和實施,寧蒗縣的市鎮建設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使今日的大興鎮大放異彩。
大興鎮修建在狹長的緩坡地帶,依山傍水,寧蒗河(又名白蕖河)從城東由南嚮北日夜潺流,河上架設着一座鐵索橋和一座通往四川????源縣公路的石拱橋。城東的萬格火普恰似一道天然屏障婉蜒嚮南北延伸,整座縣城在青山環抱之中。5平方公裏的規劃區錯落有緻,其中縣城區面積2平方公裏,建築面積達34萬平方米。全鎮有一條街(大興街)、6條路(朝陽路。勝利路、陵園路、環山路、岔河路。內環路)、兩條巷(橋南巷、橋西巷)。城區水電設施配套,擁有瀝青路面3.5公裏,2.8萬平方米,有橋8座,防洪堤0.2公裏,下水道2.6公裏,日排污水40噸。大興鎮納人了全縣統一的電網,較好地解决了全鎮的生産和生活用電,除保障骨幹企業生産用電外,全鎮約 1400餘戶安裝使用了電爐。
全鎮房屋建築方興未艾。與60年代相比,現在的城區已擴展4倍多,市政建設總投資額達2 500多萬元。商貿、財稅、金融、黨政、文化等機構建蓋大樓頗具規模,投資500萬元建成的5 000平方米綜合農貿市場,人來人往,生意興隆。縱貫全城的大興街長約2公裏。勝利路:街心花園一縣人民醫院,長150米,寬5米;環山路:客運站一水泥廠一老於區一糧食局,長 1200米,寬5米;陵園路:農行一縣招待所,長300米,寬6米;內環路:養護段一寧蒗林業局加油站,長300米,寬5米;朝陽路:工商局一煤店,長500米,寬5米;橋南巷:公安局一郵電局一縣委住宅區。
鎮中心,是寧蒗彝族自治縣黨、政。軍等機關所在地。城南從1957年寧蒗一中在此建校後,陸續又興建了縣工商行、建設銀行、人民銀行、工商行政管理局、縣林業局。木材公司、纖維板廠。鄉鎮企業局、民族傢俱廠。寧蒗林業局三車隊等單位。城東建起了人民醫院、寧蒗林業局職工醫院、縣中醫院、婦幼保健站、衛生防疫站等單位,成為寧蒗縣的醫療保健中心。城北是寧蒗林業局機關駐地。1966年後,西南林業工程二處(後改為寧蒗林業局)在這裏興建局機關公用房及職工住房,本縣也先後在此興建交通局、客運站、畜牧局。皮革廠、冷凍廠等單位。1987年與江蘇省海安縣聯合開辦的寧海中學也設在這裏。城西段是退離休於部職工住宅區。城中心是廣場。燈光球場、影劇院。工人俱樂部、文化館等建築,是全縣文化娛樂活動中心,街道兩旁的商店。飲食店排列成行,各種商品琳琅滿目。
縣政府駐地西面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小涼山平息叛亂部隊烈士陵園”,始建於1957年,1984年重修,安葬着1956年一1978年在小涼山平叛戰鬥中為全縣人民的解放事業英勇獻身的312名革命烈士。陵園前矗立着高大的紀念碑,上書“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個金色大字,整座陵園掩映在蒼鬆翠柏叢中。
大興鎮的商業在改革開放中迅速發展。到1990年全鎮有商業網點590個,商店裏各種商品,生活用品充足,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等高檔耐用商品應有盡有,自行車、摩托車、小轎車、運輸車等已經進人不少尋常百姓傢。新潮服裝、高檔豪華傢具早已出現在大興鎮街頭。僅農業生産資料的供應品種就多達500餘種,出日商品增加到5大類近30種,農副産品收購品種由50年代的30多種增加到80年的200多種。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商業政策放寬搞活,使全鎮商業形成“國傢、集體、個體”一齊上,多渠道。多環節的經營格局,商品零售總額和利潤淨額都逐年增加。
全鎮總耕地面積14220畝,人均1.2畝,主産水稻、玉米、洋芋等農作物。石膏藴藏量豐富,還有樹紮、鋼廠河、樹落河3個銅礦點,其中樹落河達小型礦床規模,還有金、銀、鐵。鋅、鋁、錳等礦産資源。大興鎮堅持以農業為基礎,縣城為依托,改革為動力,市場為導嚮,努力推廣科學技術,以糧、林、果、畜、蔬為支柱,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積極調整産業結構,大力發展第二、三産業,農林經濟發展迅猛。至1990年,全鎮農民人均有糧264公斤,農村經濟收入889.6萬元,人均純收入409元。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有個體私營企業298個,聯辦企業3個,從業人員1533個,鄉鎮企業總收入345.7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43%。在科技興鎮中,有2795人學會了l-2門實用技術,使大批農戶成為年收入萬元戶。
大興鎮的教育發展較快。1961年在城內始辦大興小學(校址在今新街)。至1990年城 內有教師進修學校1所、完全中學2所、初級中學1所、農職業中學1所、完全小學6所,在校學生6000多人,教師300多人。鎮設有文化站,備有多種書籍報刊。治窮先治愚,狠抓基礎教育,提高人的素質已成為各級黨政領導和廣大人民群衆的共識。中小學教育、成人教育和農村實用技術教育均取得顯著成績。同時,醫療衛生事業也迅速發展,在大興鎮設有縣醫院、中醫院、寧蒗林業局職工醫院、縣婦幼保健站等。醫院的各種醫療設備齊全,有一大批有專業技術職稱的醫務工作者,從根本上改變了昔日小涼山缺醫少藥的落後面貌,人民的健康得到了保障。
大興鎮的交通、郵電等基礎設施齊全,已開通國內1000門直撥電話和3000門國際程控電話。交通四通八達,至省級旅遊風景區瀘沽湖路程為72公裏。 |
|
轄安樂、大興、幹河子、大村街、岔河5個社區和黃板坪、拉都河2個村委會,32個居民小組和17個村民小組。 |
|
鎮政府駐縣城大興街東側,海拔2255米,全鎮總面積159.15平方公裏。人口1955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882人,是本縣農業人口最多的鄉鎮。有漢、彝、摩梭人等民族居住。轄5個辦事處,33個自然村。1950年屬興化區,1956年更名為大興鎮。1962年劃為包都區下轄鄉(鎮),1965年升為區級鎮,1969年底,劃為紅旗公社下轄大隊,1978年1月25日恢復為區級鎮。1987年12月,區改為鄉級鎮至今。 |
|
2005年末,全鎮總戶數9583戶,總人口3031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134人。出生人口403人,死亡人口264人。全鎮年末耕地面積14077畝,其中水田5878畝,旱地8199畝,農業人口人均耕地0.99畝。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5065畝,糧食産量3975噸,人均有糧131千克。
年末,全鎮生豬存欄13196頭,出欄10644頭;大牲畜存欄2788頭,出欄440頭;羊存欄5738衹,出欄2788衹。 |
|
- : Daxing Town
- n.: Daxing Zhen
|
|
大興 |
|
大興鎮站 | 大興鎮中心衛生院 | 貴州省鬆桃縣大興鎮中學 | 宿豫縣大興鎮防保所 | 合肥郊區大興鎮畜牧獸醫站 | |
|
|
安樂社區 | 大興社區 | 安樂村 | 幹河子社區 | 大村街社區 | 岔河社區 | 黃板坪村 | 拉都河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