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雲南 >麗江 > 華坪縣
顯示地圖
目錄
概況 Huaping County
  華坪縣位于云南省北部,鄰接四川省。總面積2266平方千米。總人口15萬人(2004年)。
  縣人民政府駐中心鎮。郵編:674800。代碼:530723。區號:0888。拼音:Huaping xian。
區域概況
  華坪縣總面積2200平方千米。總人口16.38萬人(2007年)。 縣人民政府駐中心鎮,郵編:674800。代碼:530723。區號:0888。拼音:Huaping xian。車牌:P
  華坪縣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麗江市東南部,金沙江中段北岸。東經100°59′—101°31′,北緯26°21′—26°57′,東至東北面與四川省攀枝花市接壤,南及東南與楚雄州大姚縣、永仁縣隔江相望,西至西南與麗江市永勝縣交界,北及西北與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相連。縣城距省會昆明420公裏,距麗江市委、市政府所在地220公裏,距攀枝花市中心70公裏,距成昆鐵路格裏坪火車站51公裏、金江火車站93公裏,距攀枝花機場95公裏。麗江、大理到攀枝花市的省級公路在該縣榮將鎮交匯,是滇西進入四川的必經之地。
  全縣幅員面積為2200平方公裏,折合22萬公頃,山區面積占97%。耕地實有面積25295公頃(統計面積11096.50公頃),水面面積2891.1公頃,宜林宜牧荒地48400公頃;森林覆蓋率44%。年平均氣溫19.8℃,無霜期303天,降雨量1060.7毫米,日照時數2516.9小時。呈立體氣候,幹濕季分明,光熱資源豐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縣內有豐富的煤、石、水電及熱區資源。煤炭資源現已探明保有儲量0.9億噸,遠景保有儲量約3.5億噸,花崗石儲量約0.3億立方米,石灰石儲量約10億噸,釩鈦鐵礦約0.3億噸。全縣屬金沙江水係,有新莊河、烏木河兩大河流,水能理論藴藏量22.9萬千瓦,可開發利用12.5萬千瓦,到2003年已開發7.2萬千瓦;金沙江流經華坪52.6公裏,擬建的金沙江觀音岩電站在華坪境內,總裝機300萬千瓦,將於近期開工建設。全縣已建中型水庫1座,小(Ⅰ)、小(Ⅱ)型水庫34座,蓄、引、提水能力1.8億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8000公頃。縣內不同坡度的山區占96.8%,壩區占3.2%。最高海拔通達鄉丁王村匹底梁子3198.3米,最低海拔石竜壩鄉塘壩河口1015米,縣城所在地海拔1160米。華平縣城
  總體上,全縣工業以煤炭、電力、建材、合金冶煉為主,個體私營經濟相對發達,交通運輸業發展較快;農業以種植亞熱帶作物和養殖畜禽為主。2004年全縣生産總值84318萬元,其中:第一産業17804萬元,第二産業34148萬元,第三産業32366萬元;工業總産值85000萬元(現價),農業總産值36628萬元(現價);縣級財政總收入5667萬元;金融機構存款餘額11280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25元,人均有糧407千克。牛、豬、羊肉總産量1.14萬噸,糧食産量6.08萬噸;傢畜存出欄54萬頭,傢禽存出欄124萬衹;沼氣池15734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26779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2215公頃,經濟作物播種面積4564公頃,農業復種指數196%;經濟林果面積11838公頃。
  華坪於1909年設縣,1950年解放,1998年列為革命老區。全縣轄8鄉3鎮,55個村委會,4個城鎮社區,852個自然村。2004年末全縣總人口14.97萬人,農業人口占82%;全縣總戶數42829戶,其中農戶32600戶,有漢、傈僳、彝、傣、苗、回、納西等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31%。2004年末,全縣有完全高中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職業初、高中各1所,初級中學13所,小學266所(其中完小71所),在校學生27335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9%。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平均受教育程度為6.5年。全縣有農業科技人員265人;有醫療衛生機構14個。實現了廣播電視、電話、公路村村通。華坪縣
行政區劃
  華坪縣轄3個鎮、5個民族鄉:中心鎮、榮將鎮、興泉鎮、石竜壩彝族傣族鄉、新莊傈僳族傣族鄉、通達傈僳族鄉、永興傈僳族鄉、船房傈僳族傣族鄉。
歷史沿革
  清置榮坪縣。以華榮莊、舊衙坪各取一字而得名榮坪縣,1912年改華坪縣
  華坪有悠久的歷史,據把關河回竜彎古人洞穴發現的新石器和火灰測定,華坪兩萬年前就有人類居住,史料記載,雲南設置郡縣始於秦,確立和鞏固在兩漢。西漢武帝時在雲南先後設置犍為、牂牁、越嶲、益州四郡,越嶲郡轄15個縣,今華坪為越嶲郡姑復縣地,是華坪有史可查最早歸入的政區建置。三國蜀建興三年(225年)春,諸葛亮設南中七郡,時華坪為雲南郡姑復縣地。隨着朝代的更迭,時有廢置因革。唐南宋詔國、大理國時期,屬善巨郡管轄。元明時屬北勝州(府)管轄,南部為土官高氏領地,北部為土官章氏領地。晚清改土設流,先後設置舊衙坪、華榮莊兩經歷署,屬永北直隸廳管轄。宣統元年(1909年)撤銷華榮莊、舊衙坪兩經歷署,合併設縣,取名華坪縣,在舊衙坪修建縣衙。從此,華坪正式成為縣一級的行政機構。華坪縣河濱路
  2000年,華坪縣轄2個鎮、9個鄉:中心鎮、榮將鎮、文樂傈僳族鄉、溫泉彝族傈僳族鄉、新莊傈僳族傣族鄉、通達傈僳族鄉、竜洞傈僳族鄉、永興傈僳族鄉、船房傈僳族鄉、石竜壩彝族傣族鄉、大興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54968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中心鎮 34375 榮將鎮 25005 竜洞傈僳族鄉 6861 大興鄉 11568 文樂傈僳族鄉 6982 石竜壩彝族傣族鄉 17061 溫泉彝族傈僳族鄉 4646 新莊傈僳族傣族鄉 16987 通達傈僳族鄉 8260 永興傈僳族鄉 13892 船房傈僳族傣族鄉 9331。
  2001年,全縣轄2個鎮、1個鄉、8個民族鄉:中心鎮、榮將鎮、大興鄉、竜洞傈僳族鄉、文樂傈僳族鄉、石竜壩彝族傣族鄉、溫泉彝族傈僳族鄉、新莊傈僳族傣族鄉、通達傈僳族鄉、永興傈僳族鄉、船房傈僳族傣族鄉。
  2005年,撤銷竜洞傈僳族鄉,其行政區域並入中心鎮,中心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溫泉彝族鄉,其行政區域並入榮將鎮,榮將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文樂傈僳族鄉和大興鎮,合併設立興泉鎮,新設立的興泉鎮政府駐原大興鎮政府駐地。華坪工業
地理氣候
  華坪縣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金沙江中段北岸,地理坐標為北緯26°21'-26°58' , 東經l00°59'-101°31'。東接百萬人口的鋼城四川省攀枝花市,南望滇中腹地楚雄,西通擁有世界文化遺産的國際旅遊城市麗江,北與享有“女兒國”之稱的寧蒗縣瀘沽湖毗鄰。縣城距省會昆明420公裏,距麗江市政府220公裏,距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70公裏,距成昆鐵路格裏坪火車站54公裏。全縣平均海拔1160米,最高海拔3198米,最低海拔1015米,幅員面積2200平方千米,有耕地16.63萬畝,森林面積144.87萬畝,園地面積1.82萬畝,荒地面積128.8萬畝,水域面積3.62萬畝。
  華坪縣屬於典型的南亞熱帶低熱河𠔌氣候,氣溫與雨量隨地勢海拔高低而增減,立體分佈較為突出。年平均氣溫為19.8℃,年平均降水量為870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為60%,全年無霜期為303.2天。華坪縣
自然資源
  華坪境內礦産資源豐富,頗具開採價值的有煤炭、石灰石、鋁礬土、石墨礦、白雲石、花崗石等。華坪是全國200個重點産煤縣之一,其煤炭為滇西地區所獨有,煤種為肥氣煤,具有低硫、低磷、低灰份、發熱量高(7000千卡/千克)等特點,是雲南省稀缺煤種,現已探明的儲量達1.2億噸,可開採量為9700萬噸,遠景儲量3億噸。華坪縣境內石灰石藴藏十分豐富,地質儲量約4億噸,且石灰石礦質量好,地質品位高,含鈣50?55.9%,有害元素含量低。華坪雨量充沛,水能資源十分豐富,境內有新莊河、烏木河兩大河流,水電藴藏量22.9萬幹瓦,可開發9.92萬千瓦(不含金沙江經華坪段落的水能),目前已開發3.2萬千瓦,其餘6.72萬千瓦尚待開發利用。
科技教育
  認真實施科教興縣戰略,加強科技成果在工農業生産中的應用推廣,全縣共舉辦科技培訓班316期。參加培訓人數達2.89萬人次;印發科普宣傳資料30000份,取得科技成果17項,其中縣級14項,市級2項,省級1項,科技進步對經濟的貢獻率達42.9%。華坪縣教育起步較晚,辦學始於1850年,1937年創辦初中,1958年試辦高中。目前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全縣有普通中學、幼兒園、職業技術學校共340所,其中完全高中1所,普通初級中學14所,職業高中1所,職業初中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小學306所,幼兒園6所。全縣有教職工1788人,在校生25355人,其中高中1863人,初中7766人,小學15726人。
民俗民風
  傈僳族:喜歡把豬、牛、羊等肉放在火上燒烤而食,用烤肝來敬待上賓,把肥豬肉做成“漂湯肉”,稱為“羅竹納勝雜查”(意為吃豆腐一般)。灰粑攪塘飯是別具特色的食物,灰粑是玉米粉或蕎粉捏成團,用芭蕉葉或南瓜葉包好放進火塘中燒烤,熟後下油茶用,稱“火燒粑粑下油茶”,攪糧飯是開水下面粉(玉米粉或蕎粉),攪拌均勻,煮熟後食用,傈僳族還喜歡做幹酸菜、陶醋、豆腐幹和米酒。闊時節是傈僳族的新年,每年農歷十二月二十日舉行。早上,各傢各戶爭先到山上采來鬆毛撒在堂層裏,插在層檐、農具、廄門、𠔌堆上,然後砍來松樹栽在村子大場院裝滿蕎子的大籮裏。鬆枝上挂滿紅紙和姑娘們精心綉織的衣飾飄帶,大籮周圍放着12小籮蕎子(象徵12月)和12碗蕎子酒。然後各村塞老幼圍着青鬆、𠔌物吹起葫蘆笙,打迎新跳,唱迎新歌,並舉行隆重的送魂儀式。儀式用青鬆紮成大轎由數人擡着,畢扒唱着送魂歌,跳着送魂舞前面開道,把舊的一年不好的魂送到山上,又歡歡喜喜回來喝酒、對歌、射箭,整個節日熱鬧非凡,通宵達旦。 華坪芒果
名勝特産旅遊
  1、風景名勝:青竜瀑布、轎仙公園、竜洞映山紅風光、烏木河畔田園風光、仙人洞、葫蘆坪溶洞、務坪水庫。
  2、名優特産
  2.1、“烏木春”茶葉(獲省銀纓奬)、洪全鮮玉米公司生産的鮮玉米布丁酥、玉米湯圓等産品榮獲雲南省農業廳絶色食品認證,麗江緑野生物資源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主要開發無公害緑色食品(如:油雞縱 、油底肉、火米等)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
  2.2、
  雞樅(Termjte Mushroon)被譽為“菌中之花”、“菌中之王”,該菌入口有香、甜、脆、嫩、鮮之感,雞樅營養豐富,100剋幹品含蛋白質28.8剋,碳水化合物42.7剋,熱量286千卡,鈣23毫剋,氨基酸種類和數量十分豐富,是難得的奇珍異品,有益胃、清神、治痔等作用。
  華坪是雞樅的主場地之一,是最地地道道的野生菌類,從白蟻巢穴裏長出來,習慣將這種會長出美味佳餚的白蟻巢穴叫做“雞樅土鍋”。這雞樅土鍋在地下像一個圓形或橢圓形的土鍋,也像一個馬蜂巢穴。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誰能像白蟻一樣能夠培植出這美味的雞樅菌。這雞宗在農歷火把節(農歷6月24、25日)、月半節(農歷7月14日)左右雷雨之後大出。雞樅難以保存,又衹産於雨季,所以做成油雞樅保存,用來佐餐。把雞樅洗淨,放入油鍋中,與辣椒、花椒等香料同炸,油雞樅很難製作,雞樅也不便宜,所以市場上賣的油雞樅多是假的,那些說常年有鮮雞樅的也是假的,慎!在適合的季節到産地才能吃到最正宗的。
  竜宮洞 
  竜宮洞,又名豪豬洞,位於華坪縣楠木鄉梭羅箐,距縣城9公裏,是近年纔開發的景點。山裏人傳說,由於南海竜王受不了夏日的炎熱,便尋遍千山萬水,欲找一個乘涼的好地方,功夫不負有心人,竜王找到此洞,並在新春帶着竜子竜孫至此乘涼,所以這洞纔叫做竜宮洞。
  該洞入口狹窄,洞內大廳高達9米,寬20多平方丈,有地下河相連,其深莫測,四周岩溶地貌發育,鐘乳石星羅棋布,姿態萬千。最妙處是中央的擎天玉柱,好似《西遊記》中南海竜王的“定海神針”,它拔地而起,伸至洞頂,一股泉水從柱體上飛流直下,又匯集為潭,清澈見底。柱旁生一小島,寬、高均有丈餘,上有玉樹瓊花,樓臺亭閣,菩薩寶座,幻化多姿,令人遐思神往。
  仙人洞
  仙人洞位於華坪縣城西南2公裏處,係懸崖上的天生石洞,傳說有神仙居此而得名。洞前古樹蔥籠,攀枝花燦爛,澗底一泓流水,門前一帶長廊,環境秀麗幽靜。原有過廳,門上懸挂兩副長聯,其一為民國六年華坪縣知事王履和所撰:
  偶來遠壁塵囂,問洞邃山深,疑有當年隱士;
  久坐莫嫌荒僻,待酒酣茶罷,暫作半日神仙。
  另一聯是民國八年華坪知事周傳德(湖南省豐縣人)所撰:
  洞果有仙人,問漢武秦皇至今安在?
  時剛逢炎夏,攜衹雞鬥酒不厭重來。
  過廳左壁石刻周傳德撰書的五言律詩二首,反映了當時仙人洞景物和華坪一些社會情況。
  洞內有水,清風習習,涼爽宜人,各種溶岩似筍似花,千姿百態,潔白如玉。入洞20米,地勢突然開闊,這裏闢有舞池,七色彩燈閃耀,宛若仙苑瓊宮,令人往返留連。
  該洞依山傍水,輔有樓臺亭廓,水池噴泉,石桌石椅,離縣城不遠,實為人們感受自然、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滴水岩瀑布
  滴水岩瀑布位於興泉鎮青竜村,直距華坪縣城11公裏。山岩呈扇狀橫夾,河水從百米高處傾瀉而下,可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特別是雨水季節,氣勢磅薄,水流飛濺,水汽朦朧,瀑聲震耳。如遇陽光還有彩虹映照,倍加瑰麗。岩底有一溶洞,左右相通裏面空間約有五百平方米,形成寬敞的廳堂。廳底石柱林立,千姿百態;廳頂乳石倒挂,星羅棋布,水珠滴落,悅耳動聽。
  瀑布之水流洞20米左右進入一個大水塘,當地人稱“洗眼泉”。傈僳、苗族人民將此泉視為聖水,每年都來用水洗眼,據說可以治療眼疾。關於此俗,還有傳說:天神爾薩開天劈地以後,接着每天造就七對人。當時有一個叫昌王的惡魔,專門吃人的眼睛,爾薩造出的人都被昌王吃掉眼睛成了瞎子,爾薩就從天河中引了一股仙水,人們用這仙水洗了臉,就又長出眼睛,重見光明,而這仙水就是至今流淌的青竜瀑布水。
  滴水岩瀑布四周風景優美,在其西南面的密林深處,就是傈僳族
  唐貴等人起義的指揮中心公山寨(地王坪)。清道光元年(1821年)正月,傈僳族人民在些揭竿起義,公推唐貴為“地王”,反對封建領主典賣傈僳所耕領地,衆達萬餘,攻下永北、大姚等地。清廷派雲貴總督慶保率雲、貴、川兵力三萬餘人鎮壓。當年9月,起義失敗,唐貴犧牲。近年曾在此收集到鐵矛等義軍遺物。地王坪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穿花衣的傳說 花傈僳族
  傳說傈僳族創世神爾薩天神把天地造好後,指派娃爾神來頂來立地。娃爾神腦殼是光的,頂天堅持不住,爾薩神就做了一個大大圓圓的頭帕給娃爾神戴。娃爾神戴上了頭帕,圓圓的天才頂住了。天穩了,可地又開始搖晃了,原因是娃爾神沒有衣服遮身,怕人見了害羞而晃動。於是爾薩天神又給娃爾神做了一套衣裙,把十二座山的皮剝來做成裙羽,又拿來九十九條江水的水筋做成裙柱,把七十七座山的山花采來做成衣服。娃爾神穿上做好了的美麗衣裙,便去頂天立地。可是忘了做腰帶,娃爾神衹能雙手提着裙子,很不方便,爾薩天神見了,就把天上的彩虹剪下來一半,紮在娃爾神的腰間。美麗的衣裙,加上彩虹般的腰帶,娃爾神纔安心頂天立地。天地不再搖晃,傈僳人從此安居樂業,由於娃爾神的衣裙非常漂亮,傈僳族先民就仿效娃爾神的衣裙,做成了現在花傈僳婦女穿着的五彩服飾。
主要水利工程——霧坪水庫
  務坪水庫位于云南省麗江市,華坪縣城西北50公裏的雅礱江支流烏木河上遊帕帕河源頭,是一個集農業、工業和城鎮生活供水及旅遊觀光功能為一體的中型水庫。水庫壩高52米,庫容4935萬立方米,灌溉面積77440畝。務坪水庫是國內外罕見的難點工程,其艱巨性在於面積為15123平方米,平均深度達12.4米的壩底湖積層軟土地基的加固處理和防滲處理工程。目前,務坪水庫大壩是世界軟基第一高壩。
  被譽為華坪“紅旗渠”的務坪水庫始建於1958年8月,到1990年因國傢建設政策調整多、工程地質復雜等原因,務坪水庫一直處於興建與停建之中,1991年初務坪水庫復工續建。2002年,務坪水庫工程建設先後完成了大壩附屬設施,水文觀測設備的安裝調試。緊接着水庫的建設,華坪縣又投入了水庫主幹渠二期工程建設,建設者們剋服了工程建設戰綫長、任務重、資金緊張、地質條件復雜等睏難,於2003年4月15日完成了主幹渠二期工程建設。整個幹渠工程共完成土石方開挖58.9萬立方米,漿砌石方17000立方米,砼澆築20000立方米。
  華坪各族人民齊心協力,經過43個春秋的艱苦奮鬥,用心血和汗水創造出了高峽出平湖,惠澤千萬傢的務坪水庫這個工程奇跡,並鑄就了“艱苦奮鬥、百折不撓、團结務實、無私奉獻、尊重科學”的務坪精神。建設期間70多位同志傷殘,40多位同志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整個務坪水庫的建設史是一部濃縮的華坪人民團结協作、艱苦創業的奮鬥史。水庫的建成,將給華坪乃至麗江市帶來顯著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並給華坪經濟插上騰飛的翅膀,激勵樸實勤勞,開拓進取的15萬華坪兒女在建設新華坪的徵途上走得更快,做得更好。
民族風采
  ● 華坪花傈僳
  在祖國的西南,滇西北工業重鎮華坪縣的大山深處,生活着一個古老神奇的少數民族——華坪傈僳族。華坪傈僳族分為花傈僳和黑傈僳兩種,生息繁衍到今天,共有26000餘人,其中花傈僳占98%,是華坪傈僳族的主體。 據傈僳族敘事史詩《創世紀》及唐人著述的《雲南志》等史料記載,公元前後,華坪已有花傈傈居住,是華坪最早的土著民族。華坪花傈僳是一個世代眷戀着大山的少數民族,居住在海拔1600—2700米的地區。這裏氣候溫涼、雨量充沛、森林植被良好,生長着長青鬆、沙鬆、高山闊葉林和名貴中藥材。他們長期與大自然休戚與共,生息繁衍。農業生産以種植玉米、小麥、苦蕎、洋芋為主,經濟以畜牧業為主,同時也在發展幹果、藥材等。過去耕作方式以“刀耕火種”為主,耕作粗放。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花傈僳地區加強基礎建設,接受了先進生産技術、教育和文化,生産生活穩定,經濟社會得到了較快發展。
  華坪花傈僳依山而居,傍溪而牧,勤耕織,善歌舞,純情質樸。千百年來,花傈僳保留了優秀的民族原生文化,其傳統節日、服飾、飲食、婚俗文化等,有着重要的研究價值和開發價值。廣阔的大自然給了花傈僳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藴,廣阔的文化發展空間,造就了蔡學珍、王志芳、王嫦英等一代花傈僳歌手。
  ●來自遠方的民族——華坪苗族
  華坪苗族是華坪縣的少數民族之一,現有1625人,主要分佈在臘麽、德勝、八德、鬆竹、青竜、塘房、文樂等村。與漢族、傈僳族交錯居住,除少數居住在高山區外,大多數居住在海拔兩千米以下的半山區。苗族性格樸實、細膩,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有蒙撒(青苗)、蒙在(花苗)、蒙豆(白苗)三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苗族,縣內各鄉村之間的苗族相互通婚,服飾相同,語言相同。人口雖然不多,卻傳承了苗族特有的文化。
  華坪苗族來自何方?普遍認為苗族先民約在秦漢之際,就已經生息在今洞庭湖和沅江一帶。沅江流域古代稱為五溪,史稱居住在這裏的包括苗族祖先在內的少數民族為“五溪蠻”或“武陵蠻”。但有的史學家認為《尚書呂刑》中“黃帝之時”以蚩尤為首的苗民部落,以及《史記·五帝本紀》中的“三苗”就是苗族的先民。也有的人認為苗族是傳說中的“架瓠”係統的部落。 由於歷代封建王朝對苗族先民進行野蠻的壓迫和掠奪,迫使他們陸續嚮西遷徙,就象苗族“古歌”吟唱的“日月嚮西走,山河往東行,我們的祖先啊,順着日落的方向走,涉水跋山來西方”,就是苗族人民遷徙情況的反映。
  華坪的苗族,本縣沒有史書記載其來源和遷入情況,根據苗族民間口傳資料,苗族進入華坪有三百來年的歷史。現居住在華坪得石坪、德勝等村的楊姓苗族祖宗發源於貴州,二百一十年前從四川????邊縣白石岩鄉遷來的,是第七代人。居住在鬆竹的楊姓苗祖宗發源於貴州,二百四十年前從文山的狗街遷永勝後進入華坪的,已是第八代。張姓苗族是從貴州逃避戰亂而來,途居楚雄、祿豐,現在是第九代人,二百七十年前進入華坪關塘四大村居住後遷鬆竹。熊、李、侯、王、項、陶等姓氏的苗族都是二百三十五年前從四川????邊縣白石岩遷往華坪的。華坪苗族對“蚩尤”無比崇拜,每傢人的正堂屋內右側靠墻都立一根接房頂的慄木,傳說“蚩尤”在中原戰敗,逃到湖北雷公山後自盡,手下弟兄把“蚩尤”埋在雷公山,並在“蚩尤”墳的右面立了一根慄木桿,意為“蚩尤”是一個頂天立地的人。弟兄們在墳前相約,無論逃到哪裏,衹要在堂屋右面立一根慄木桿,說明就是“蚩尤”的弟兄。流傳在華坪苗族的敘事史詩也唱到“蚩尤”和苗族的來源。詩中吟道:“我們的祖先是蚩尤,生根起源湖北雷公山,悲慘的戰亂苦愁的生活,把我們象風一樣四撒東西。我們在貴州種過麻,我們從越南到文山狗街,從狗街到祿豐,從祿豐來到華坪”,這段敘述說明了華坪苗族的遷徙情況。
  ●獨特的彝族支係——華坪水田人
  在華坪縣內有彝族的兩個支係:水田、他留,其中水田人數最多,共有8千餘人,主要分佈在新莊河流入金沙江地帶的和愛、哲裏、德茂、基左、竜泉、民主、溫泉等村委會。他留人為數不多,分佈在和永勝縣接壤的通達、維興一帶。
  據《雲南各民族古代史略》記載,遠在秦漢時期,蜀之笮地(即今西昌、????邊、華坪、永勝一帶)的“蕉”、昆明人與唐宋之“烏蠻”,即今天的彝族有歷史淵源關係,從地域上看,華坪東臨西昌,北接寧蒗,南與楚雄彝族自治洲大姚縣隔江相望。上述諸地都是彝族聚居較多的地區,水田人的體型、膚色、服飾、語言均與上述諸地的彝族較為接近,各種現象和資料分析說明,華坪水田人就是從上述地區遷徙而來的。據調查,華坪的水田人李姓最多,占水田人的80%以上,這也是華坪水田人的一大特徵。解放前,為了擴展維係傢族勢力,近親結婚較為普遍,從而産生了這一姓氏特徵。
  水田人對外來文化接受較快,宗教信仰、節慶祭祀、服飾、戀愛方式都受當地漢文化影響,房屋建築也和漢族一樣壘土為墻,燒瓦為頂,特別是飲食方面受漢文化的影響較大,以麻辣味為主。華坪的水田人是一個開放、發達,極易接受外來先進科技、文化的民族。時至今日,語言、服飾已完全漢化,衹有部分高齡的才能使用水田語言。
  水田人是一個勤勞勇敢、團结互助、熱情好客、聰明智慧的土著民族,據華坪文史資料記載,華坪縣從新中國成立至今,半個多世紀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共有李朝忠等5位水田優秀兒女,在不同時期擔任過華坪縣人民政府縣長職務。
  大部分水田人都生活在田地較好,水源豐富的河𠔌地帶,生活較為富足。特別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實行了家庭聯産承包責任製,90%的水田同胞已解决了溫飽問題。
  進入二十一世紀,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好時期,水田族人民更是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不但豐衣足食,而且建起了一幢幢洋房。鄉鎮企業,養殖業、種植業、多種經營突飛猛進,在中國共産黨的正確領導下,水田人民的生活一步步地踏上了小康之路,水田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
  【民間傳統節日】
  水田人有以下幾個重要節日。
  竜神節。彝族認為水竜不可冒犯。不敬水竜泉水就會枯竭,稻穀不能豐收,在每年的正月十五這一天,各傢各戶帶着雞、鴨、羊,聚集到泉源處宰殺敬“竜神”,並把“羊腳”用木條穿起來,由村中較有威望的老人(男性)擡去敬風神,求得一年無風災。水田人傳說“竜神”是神公,風神是“神母”,衹有敬好了,才能求得一年的風調雨順,敬神完畢,男女老幼潑水嬉戲,回傢煮肉。
  清明節。農歷三月初五早晨,各傢各戶首先擔回一擔清水,並在擔水的泉邊燒香三柱。據說喝了這一天早上的清泉水,人會聰明。
  山神節。農歷五月十五日,全村男子聚於山頭,殺羊敬山神,由東巴先生主持做法事祈求山神保佑緑樹常青,最後將羊肉煮食,此節日忌婦女參加。
  洗衣節。在水田人村寨中從前流傳着“六月六、洗衣服”的順口溜。每年農歷六月初六,各傢各戶都將所有的贓衣服拿到河邊清洗。同時這一天把傢中的棉絮拿到太陽下暴曬,消毒殺菌。
  火把節。火把節的來歷,水田人是這樣傳說的:很久以前,水田人男耕女織,莊稼茂盛,五穀豐登,過着幸福美滿的生活,可是,有一年,突然蟲災泛濫,莊稼被蟲子吃得片葉不留,百姓嚎天哭地,求神拜佛,人間的求拜和凄慘驚動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急忙派觀音老母到人間察看。觀音看到這凄慘的情景,便教百姓砍來鬆明、柴火在農歷6月24這天,一起點燃燒死害蟲。這一辦法果然生效,蟲災得治了,人們從此又得到安寧,為了感謝玉皇大帝和觀音的恩德,水田人民殺牲祭酒載歌載舞進行慶祝,並把農歷6月24日這一天作為自己的節日。
  在水田人的以上各種節日中,“火把節”最為熱鬧。這一傳統節日,在新的時期又賦予了新的內涵,這一民間傳統節日辦得一年比一年熱鬧,並成為增強各民族團结和友誼的民族大聯歡活動,對兩個文明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
  【水 田 歌 舞】
  水田人民在長期的生産勞動中,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而盛行於婚禮、節日慶典、晚會上的“打跳”、對山歌就是其中的重要內容。水田人熱情大方,能歌善舞,受封建傳統觀念的影響較少,從不把歌舞看成是低賤的東西。相反,如果你是水田人,不會唱山歌,不會“打跳”那纔真叫“怪”。舞蹈對於他們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他們早就認識和體會到,在勞動之餘跳舞,可以在娛樂中消除疲勞,節慶時跳舞可以豐富活躍節日氣氛,此外舞蹈還有鍛煉身體、修身養性、傳播知識、增進友誼等作用。在水田青年男女中,甚至愛情的花環也可以用舞蹈來編織,很多男女青年就是在“對山歌”、“打跳”中相識相戀,最後結為伴侶。舞蹈和水田人民的生産、生活血肉相連,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水田人的民間舞蹈是水田人民長期生活的反映,例如《挖生地》表現了先民墾荒種地的頑強開拓精神。《解板跳》是先民們自己伐木結廬的形象記錄。《紡麻紗》是自製服飾的勞動情景。《河邊砍柴河邊賣》是集市貿易初期的原始寫照。《鴉雀跑田坎》、《黃鷹扇翅》、《狗屙尿》是各種動物的形象摹擬。《合腳跳》(1至5門合腳),則寄托了水田人民團结友愛的共同理想。
  山歌同樣是水田民間較為普遍的藝術形式。水田山歌雖然麯調單一,但委婉動聽,多數山歌都是即興編詞演唱。山歌對唱是水田先民交流感情、表達心聲、記載歷史的口頭文學方式。在節日、慶典、殺豬、宰羊、婚禮等各種場合中,我們都能聽到那優美的“山歌對唱”,歌詞自然流暢,開頭兩句都采用賦、比、興的手法。有時唱起來,三天三夜才能盡興。在水田人的前輩中,唱山歌結為終身伴侶的比比皆是。同時在“對山歌”過程中,也為水田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語言詞彙。
  總之,華坪水田人的民間歌舞與他們的風俗習慣、地域環境、心理素質緊密相連。這種短小精悍的民間藝術的自然匯集,是其民族歷史發展及社會生活關係的縮影,是研究和探索水田社會歷史發展的“活化石”。
  【清香四溢“臘渣酒”】
  勤勞聰慧的水田人民在長期的生産勞動中創造了豐富的飲食文化,那口感純正,清涼解渴,獨具特色的“臘渣酒”就是其中之一。
  臘渣酒是用糯米釀造的,它的前身是甜酒(糯米酒),它的基本做法是:將糯米蒸熟,冷卻、打散,用酒藥子和冷開水調好,置於壇中發酵,製成甜酒,將甜酒兌水,長時間貯藏,去渣,便成了“臘渣酒”,上等的好酒是顔色青緑,味道辣而甘烈,帶有蜂蜜的香甜味。
  “臘渣酒”是水田人傢待客的上等佳品,喝上一碗,爽快大方,清熱解暑,慢慢飲來,細細品味必定會為之陶醉。這一傳統醇造技術在水田人傢流傳至今,因此臘渣酒也成為水田人的土特産品。
革命歷史
  ● 震動清王朝的唐貴起義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在歷史的長河中,各族人民為爭取生存、自由發動起義,用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首首壯烈的史詩,推動了歷史的車輪。
  清末,由於內地戰亂,群山連綿,森林茂密,河𠔌兩岸禾苗蔥緑的華坪,成了人們避難的地方,內地客民大量移居華坪,地方官府把大量土地典賣給客民、富商,人們開山種地,繁衍生息。然而官府土司不顧土著百姓的生存,使得許多百姓無地可耕,生活日艱,民怨沸騰。唐貴(又名丁貴,傈僳族)傢的土地也被土司抽走典賣,他决心奮起反抗。於是一面行醫打卦,一面聯絡各村寨百姓。1820年臘月26日,在唐貴的召喚下,傅添貴、陳添培、梅衣老十聚集在公寨唐貴傢中,唐貴自封為地王,傅添貴為治命先師,陳添培為順天理,梅衣老十等為將軍,樹起了象徵土地的黃色義旗。1821年正月初六,1500多名各族群衆揭竿起義。義軍占領了榮將,分田地分糧食,隊伍不斷擴大,不到一月隊伍發展到6000多人。義軍勢如破竹,占領了大興、福田、新莊、仁裏大片土地。次年正月二十五日,唐貴派遣傅添貴與陳添培率領一支隊伍渡江占領了大姚的拉姑、魚所等地,與大姚陶顯貴義軍聯合,使義軍發展到4000多人。唐貴在公寨山設地府(地王坪),全面指揮義軍作戰。
  起義震動了清廷,清政府命令雲貴川三省出兵清剿。農歷二月,起義軍發生分裂。清軍趁機分割圍剿。唐貴靈活指揮,派梅衣老十率1000多人,多次擊敗3000官軍的圍剿。三月中旬,清廷調集清軍與地方武裝15000人擊潰大姚義軍,接着合圍唐貴義軍,義軍退至公寨,與官軍激戰6天。義軍用石頭、滾木殺傷敵人,終因寡不敵衆,起義將領多數陣亡,唐貴被俘,在永北被殺害。
  唐貴起義,給地方官府沉重打擊,迫使清朝廷采取善後十四條等休養生息的政策,以恢復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
  ● 華坪早期的六個地下黨員
  華坪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在艱苦的革命歷史進程中,涌現出許多革命志士,他們為新中國的革命事業不惜犧牲自己最寶貴的生命,他們是新中國革命事業的先驅,是華坪人民的驕傲,其中最早的六位共産黨員分別是:
  陶光潮,又名陶育晶,1904年出生於竹屏鎮。1924年在上海讀大學時,受馬列主義的影響,思想進步,經同學趙宗華介紹加入中國共産黨組織,是華坪籍最早的中共黨員。
  1949年10月,陶光潮被派到大理出任雲南保安第二旅上校政工處長。12月,雲南省主席盧漢響應中國共産黨的號召,毅然率部起義,陶光潮也隨七十四軍起義。
  嚴英武,漢族,1904年出生於竹屏鎮。1924年參與組織“青年讀書努力會”,號召青年學習進步書籍。1926年8月經李國柱、趙琴仙介紹加入中國共産黨組織。入黨後擔任昆明至蒙自的交通員,化名李義山。同年11月擔任中共雲南省工委青年部部長。1927年3月前往文山從事地下工作,於12月建立文山第一個黨支部,被選為第一任支部書記。繼後在昆明被國民黨警察逮捕,他始終“姦狡不供”,被判刑8年。出獄後,警方將他遣送回華坪,與黨組織失去聯繫。1945年,與共産黨員丁志平、陳永貴取得聯繫,於1949年3月16日參加丁志平領導的革命武裝起義,任政治部副主任。華坪縣人民政府成立後,擔任郵政局代理局長,1951年被錯捕判刑,1975年7月病逝於獄中。1987年經云南省委批準給予平反昭雪。
  嚴英俊,又名嚴佑陵,1903年出生於竹屏鎮。1924年鼕,參加了秘密進步團體“雲南青年努力會”。1925年8月加入共青團組織。
  1926年5月,經王德三介紹加入中國共産黨組織。1927年2月,中共廣東區委派嚴英俊等10餘人回雲南工作。3月成立中共雲南省特別委員會,嚴英俊任省特委宣傳委員,負責民運工作兼青年部部長。3月12日,被捕入獄,後經中共雲南特委營救被釋放,仍繼續留昆做國民黨(左派)工作。
  1927年12月,嚴英俊參加了中共雲南特委書記王德三在昆明主持召開的會議,學習貫徹中共中央八七會議精神,會議决定成立中共雲南臨時省委,嚴英俊當選為省委委員。
  1949年4月,他加入????邊趙光潔(原中共西昌特支黨員)組織領導的中國民主聯軍滇黔軍區滇西第六縱隊任政治部主任。
  1950年,嚴英俊任????邊縣人民政府司法科科長。1951年,因在“鎮反”中受審查,病故於看守所,終年48歲。嚴英俊是我黨的早期領導幹部,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丁志平,又名丁沛生、丁志寬,1910年生於竹屏鎮,1927年小學畢業就到昆明官印局當印刷學徒,當年加入中共組織。1928年在國民黨“清共”中,因叛徒出賣被捕入獄。1931年出獄後投奔江西蘇區途中,被迫在黔軍中當兵,遂脫離黨組織關係。1935年由貴州地下共産黨工委負責人秦天貞、李光庭介紹重新加入中國共産黨組織,在黔軍中做軍運工作。同年7月率兩個排起義,組成“中共黔西遊擊隊第七支隊”,任支隊長,率隊輾轉盤縣、朗岱、宣威一帶打遊擊,身負重傷。1936年傷愈後在畢節、大完等地從事地下革命工作。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丁打入國民黨軍繼續做軍運工作。1939年抗日軍政大學一分校學習,畢業後任八路軍一一五師二四四旅教導參謀及六八八團通訊參謀。1940年隨黃剋誠率領的部隊南下,編入新四軍六支隊。1941年“皖南事變”時,所在部隊由懷遠、鳳臺退到合肥。他帶領3個通訊員收集船衹、巡視江防,與敵遭遇被俘,囚於西安“西北青年勞動營”。在關押期間,受過種種威脅和折磨,從未暴露自己的真實身份,年底逃出勞動營。1942年到達重慶,由新華日報介紹,得到周恩來、董必武接見。經重慶八路軍辦事處批準,4月回到華坪。按照黨提出“隱蔽精幹,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及“勤業、勤學、勤交友”的方針,以政府職務為掩護,進行革命活動。1949年3月,他以“知行學社”成員為骨幹,於16日舉行革命武裝起義,丁志平任司令,攻下華坪縣城。隨後他帶領革命隊伍輾轉????邊、永仁、大姚、元謀等地,與敵戰鬥多次,1950年3月他奉命回華坪協助解放????邊工作,7月被錯捕入獄。1951年9月25日被錯判死刑。1987年雲南省委為丁志平平反昭雪,丁志平的功績得到了公正的評價。
  陳永貴,又名陳友貴,1911年生出於竹屏鎮。讀高小時參加嚴英武組織的兒童團和青年聯誼會,受革命思想熏陶,1927年加入中國共産黨組織,不久任中共雲南省臨時工作委員會機關梅雷鋒巷秘密聯絡點負責人。1930年5月3日因叛徒出賣被捕,囚于云南省模範監獄。他在敵人的酷刑面前,嚴守黨的秘密,3月後被被營救出獄。
  1949年3月16日,與丁志平、嚴英武發動革命武裝起義。陳永貴任政治部副主任。隨後轉戰於????邊、永仁、元謀、大姚等地。10月14日因受傷被楊震寰地霸武裝逮捕,拒不背叛,遂慘遭殺害。1987年被雲南省民政廳追認為革命烈士。
  李君忠,又名李介民,別名李鼎三,1900年出生於楠木村。20歲時考入昆明省立第一中學,1925年在黃埔軍校時,入“左派青年軍人聯合會”和中共領導下的“左派大同盟”等組織。1926年被推舉為黃埔軍校宣傳委員會主席委員。1927年5月在國民黨“清黨”運動中,以“密謀暴亂”之名被捕,12月經葉劍英、李梁等營救出獄,參加了廣州起義。後到上海,1928年2月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産黨組織,受中共中央派遣到蘇聯莫斯科大學留學,1931年歸國。派任中共雲南省委秘書長,在從越南輾轉赴任途中,於中越邊界河口旅社被捕,囚於昆明模範監獄。因拒不交待又查無實據而無罪釋放。出獄後,他失去了組織聯繫,多年在國民黨軍隊裏任職,在1949年任西南管區少將司令時,在所管部隊中做起義籌備工作。所屬部隊在副司令邵廉北的率領下投誠。
  ● 金 沙 怒 吼——華坪“3·16革命武裝起義”華坪革命英雄紀念碑
  1949年3月16日,共産黨員丁志平、嚴英武、陳永貴等人以“知行學社”成員為骨幹,在華坪縣城舉行革命武裝起義,凌晨,丁志平率隊奪取了縣常備隊的軍火倉庫,釋放被抓壯丁,爾後與福泉、膏澤趕來的外援武裝匯合,圍攻縣政府,擊斃常備隊長,活捉縣長,繳獲60多支步槍,萬餘發子彈,手榴彈200多枚,攻下華坪縣城。
  起義隊伍當即組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滇西縱隊”,丁志平任司令,並發佈《告全縣父老同胞書》等,按照共産黨的政治綱領整頓部隊,動員各族貧苦青年踴躍參軍,部隊發展到1000多人。
  4月6日,楊震寰地霸武裝200多人,進駐榮將簡傢丫口,丁率部出擊,擊退楊部。4月25日,丁志平聯合????邊武裝部隊,全殲國民黨駐????邊屯團兩個營。部隊發展到3000餘人。
  5月,傳來雲南地下黨朱傢璧領導的部隊已在昆明活動的消息,華坪革命武裝部隊為尋找共産黨的領導,决定渡過金沙江,嚮昆明進發。在進軍途中,發佈《告本軍武裝同志書》和《三大公約,十項守則》,沿途軍紀嚴明,深受勞苦大衆的支持,部隊很快發展到7000餘人。部隊進駐永仁縣城後,兵分兩路,一路攻擊大姚縣,另一路攻擊元謀縣。丁志平領導的革命武裝行動,震驚了滇、川、康的民國反動政府,三省聯合堵截圍剿,敵人援軍趕到,丁部進攻月餘,未能攻下兩個縣城,而傷亡較大,撤回華坪,此後與楊震寰等反動武裝多次戰鬥,部隊損失慘重,隊伍減少到500餘人。後丁率部到永勝,主動與楊尚志率領的滇西北人民自衛軍第三支隊聯繫,要求改編。9月13日丁部被改編為三支隊第五營,任營長,10月奉命率部到鬆桂整編。
  自從丁志平在1950年7月底含冤被捕入獄起,這支由丁率領的革命隊伍被錯定為反革命武裝,所有官兵全部蒙冤30多年,直到1987年4月,雲南省委給予平反昭雪,還歷史的本來面目,肯定了丁部是革命武裝,而且在解放戰爭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戰功。為緬懷革命前輩的業績,繼承先烈的遺志,中共華坪縣委、縣人民政府在仙人洞修建“華坪人民革命紀念碑”,讓華坪人民世代牢記革命歷史,發揚革命精神,建設美好華坪。
巴蜀文化對華坪的影響
  華坪漢族主要聚居在縣城及河壩區,部分分佈在高寒山區,與其他各少數民族和睦相處,總人口12.8萬餘人,占全縣總人口的89%。
  華坪位於四川、雲南的兩省交界地,地理坐標為為北緯26°21′——26°58′,東經100°59′——101°31′,距四川工業重鎮攀枝花市僅70公裏,故而在語言習慣、風俗、飲食、文化等方面,都受了巴蜀文化輻射和影響,華坪人出門在外往往被認為是“四川人”。
  據資料記載,華坪的漢族是明清時期從川黔兩省及兩湖、兩廣等地遷入,特別是到了清末民初,許多外地客商遊民和躲避兵役者,大量流居華坪,與本地人結合,從事農業、各種手工技藝及商業活動,生息繁衍。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外商、打工人員蜂擁而至,多數是四川、重慶等地人。談古論今,巴蜀文化對華坪的漢族文化有着直接的影響。直接地講,中原文化巴蜀文化是華坪漢文化的源頭。
  華坪雖然有自己悠久的歷史,然而由於長期受土司的壓迫和剝削,阻礙了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自古以來乃至解放前,文化藝術都屬民間自發組織行為,從未納入政府職能範圍,加之地處邊陲,交通不便,使文化開發較晚,直緻清朝晚期,中原文化和巴蜀文化的滲入纔逐漸地開化起來。
  據《華坪文化志》一書記載,清朝晚期,四方來的客商、工匠分別組織有同鄉會、哥老會、廟會、洞經會等民間組織,還有專管竜燈、獅燈、婚喪民事的義節會。華坪縣城也逐漸成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每逢春節或其它慶祝活動,各行會、社團都籌集捐助資金,聯合舉辦竜燈、獅燈及其它燈會,傢傢戶戶張燈結彩,煙花爆竹齊鳴,以表達人們歡樂喜悅的心情。同時,教會、行會、幫會等民間組織舉辦各類文化活動,有豐富多彩的戲劇、舞蹈表演。據史書記載,清道光元年(1821年)到四川會理請來川班唱戲,從那以後華坪凡辦大廟會都要請戲班唱戲。直到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華坪縣中心鎮“馬頭大爺”李榮常以茶館為活動場所,組建起玩友班——“同樂社”,共有20餘人參加學演滇劇、花燈等傳統劇目,這也算得上是華坪最早的民間藝術團體,對當地的文化藝術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後來搜集記錄的滇劇、花燈、獅燈、洞經音樂,成為華坪漢族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産。
相關鏈接
  華坪縣人民政府網:http://www.lijiang.gov.cn/pubnews/doc/index/hpdfgk/index.asp
  華坪縣文化産業網:http://hi.baidu.com/wchjw
  華坪縣農業信息網:http://www.ljhpagri.gov.cn/
  華坪之窗:http://222.221.6.250:8080/w_publisher.net/DisplayPages/Index_7.aspx
英文解釋
  1. n.:  Huaping County
近義詞
華坪
相關詞
地理雲南省行政村
包含詞
華坪縣中醫院華坪縣第一中學華坪縣電力賓館
華坪縣人民醫院華坪縣榮將醫院華坪縣永興醫院
華坪縣中醫醫院華坪縣衛生防疫站華坪縣婦幼保健站
雲南省華坪縣物資總公司華坪縣林業局職工醫院華坪縣疾病預防控製中心
華坪縣物資總公司麗江汽車銷售分公司
分類詳情
張開大興鎮張開石竜壩鄉張開通達鄉張開船房鄉
張開永興鄉張開中心鎮張開溫泉鄉張開新莊鄉
張開榮將鎮張開文樂鄉張開竜洞鄉石竜壩彝族傣族鄉
新莊傈僳族傣族鄉通達傈僳族鄉永興傈僳族鄉船房傈僳族傣族鄉
興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