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等院校 : 黄埔区 [显示全部] : 中国 >广东 >广州 >广州公交站 > 中山大学
显示地图
目录
中国的多科性综合大学
  中国的多科性综合大学。校址在广州。创建于1924年,当时称广东大学,1926年改现名。设有研究生院、岭南学院、孙文学院等以及历史、数学、人类学、生物学、化学等系。
学校概况 School Overview
中山大学 学校概况
中山大学 学校概况
  1924 年,在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 —— 国立广东大学(今天的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中山大学位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坐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现有四个校区,总面积达6.17平方公里,广州南校区占地1.17平方公里,广州北校区占地0.39平方公里,广州东校区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48平方公里。各校区树木葱茏,绿草如茵,景色秀丽,各具风格,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胜境。
  广州“中山大学”概况
  目前,中山大学是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学、医学、药学和管理科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设有人文科学学院、亚太研究院、岭南学院、国际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翻译学院、旅游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管理学院、教育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工学院、中山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等27个学院和地球科学系、资讯管理系,并有研究生院、高等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等。
  中山大学学科门类宽广齐全。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全校有2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达1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达245个,还有专业学位点11类23个,包括: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点以及临床医学硕士(M.M.)、口腔医学硕士 (S.M.M.)、公共卫生硕士(MPH)、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法律硕士(JD)、会计硕士(MPAcc)、教育硕士(Ed.M)、翻译硕士(MTI)、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计算机技术、环境工程、软件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生物工程、地质工程、光学工程、材料工程、集成电路工程、物流工程、水利工程等2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全校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管理学、公共管理、哲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3个和11个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3个广东省二级学科重点学科。在本科教育方面,全校有94个本科专业,拥有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6个国家级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有25个本科专业是省级名牌专业。该校还具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中国的第一个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今年,在校各类学生7万多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000多人、硕士研究生14000多人,本科生3万多人,外国留学生1500多人。
  中山大学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学校有权评审和授予教授、副教授职称。全校共有教职工13000多人,其中有博士生导师90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900多人,具有副高职称的1600多人。教师队伍中杰出人才辈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9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2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选1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8人,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18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15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8人。
  学校有一批水平先进、设施完善的实验室和科研基地。目前,有"光电材料与技术"、"生物防治"、“华南肿瘤生物学”“眼科学”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生经济 动物繁殖、营养和病害控制"、"植物基因工程"等2个国家专业实验室,以及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机构;拥有"基因 工程"、 "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眼科学实验室"、"肿瘤基因组学与抗肿瘤药物研究实验室"、"热带病防治研究"等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马克思 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中国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研究中心等6个教 育部人文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并拥有眼科学实验室、肾脏病实验室、辅助循环实验室等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此外,还拥有1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学校图书馆藏书513.82万册,提供传统的书刊借阅服务、复印、速印服务外,还提供互联网信息浏览、光盘数据库检索、网络数据库检索、DIALOG联机检 索、UnCover专题服务及电子文献传递服务等多种形式的电子信息服务,为师生员工迅速有效地利用电子资源提供方便。中山大学图书馆总建筑面积11万余平方米,仅次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位居全国高校首位,已被教育部确定为高教文献保障体系华南地区中心,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7个中心之一。中山大学 四个校区均建立了规模可观的校园网,四个校区之间的连接速率已达到千兆,在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教工住宅之间实现了光缆连接;光缆连接总长度超过 200公里,校园网的用户数超过31000户。校园网的规模、用户数名列华南地区高校前列,是国内高校中网络铺设面最 广、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出口速率最高的校园网之一,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学校拥有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珠海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等5所附属综合性医院,以及中山眼科中心(含中山大学附属眼科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含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院等3个专科医院。
  中山大学地处广东,毗邻港澳,对外学术交流活跃。合并后,对外交流领域更为广阔。迄今为止,已与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著名大学、学术机构和团体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并与其中的40多所签署了交流协议。
  改革开放以来,海内外校友和各界人士给予中山大学大力支持,捐建教学科研生活用楼、添置实验仪器设备、捐赠各类图书资料、设立奖教奖学金,累计各类捐助达4.5亿多元。
  高雄“国立中山大学”概况
  1980年,退守台湾的中华民国将领蒋经国指定在台湾第二大城高雄市的西子湾地区以所谓“复校”的名义成立“国立中山大学”,英文名称为: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NSYSU,中文简称为:中山或中山大,为台湾研究型国立大学以及T3大学联盟成员之一。包括西子湾、仁武、台南三大校区。高雄国立中山大学复建后包含一座继台大、交大之后全台第三座大学图书馆属性的寄存图书馆。高雄国立中山大学现为全亚洲首座通过ISO9002认证以及全世界首座通过ISO14001认证的大学,除以海洋科学的教研重镇为显著特色外,也在台湾中南部的社会科学学术领域居首,并拥有国立大学首座获得AACSB认证的世界级商管学院,2007年以来亦持续获得英国THES-QS评为“全世界前500名的大学”,2009年更晋升为全台第五。由于长期扮演产官学界于南台湾的重要智库,大批教授与校友在台湾民主化进程中多能扮演要角,同时也培育了为数可观的企业主管与国会议员。
  (更多详细资料见“国立中山大学”)
校歌·校训·校徽·校庆 Anthem anniversary motto badge
  校训
   中山大学校训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 年11月11日在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提写的。校训词为“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中山大学校训
  十字训词原文出自儒家经书《礼. 中庸》。《中庸》第二十章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诚”之本性,只要按“至诚”之本性从事修身,透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便可以把自己修养成“君子”。
  明末清初,随着社会的变动,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发展传统《中庸》思想,强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即把做学问与立志结合起来,所以对“博学”做出新的阐发:“博学于文,行己有耻”。顾炎武所指的“文”,已不是纯粹古代的经书文章,而是包括 一切天下国家大事。他所指的“耻”,不是指个人荣辱,而是指全体人民的荣辱。博学 的指导思想从个人自身修养扩大到“当务之事”的社会大事,所以他作出学、问、思与立志的统一。顾炎武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爱国主义者,故他对传统教育能按照新形势需 要而做出新释。
  孙中山则处于伟大民主革命的时代,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一代振兴中华,再造文明的人才。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二四年,他倡议在广东设立两所学校,一是黄埔军校,一是广东大学,以一文一武的学校模式,为造就“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服务”的人才。十字训词是他继承传统的教育形式而赋予时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针和内容。可以说是近代思想创新的里程碑。
  校歌
  中山大学校歌,创作于建校初期,由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作词,陈洪作曲。他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激励和团结中山大学广大师生员工和校友,为贯彻中山大学创办人——中国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主张,勤奋学习,奋发自强,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原歌词:
  白云山高 珠江水长
  吾校矗立 蔚为国光
  国父手创 遗泽余芳
  三民主义 仪行四方
  民国基础 大同梯航
  莘莘学子 济济一堂
  学以致用 不息自强
  发扬光大 贯彻主张
  懿欤勉旃 勿堕勿忘
  现在,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为了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倡导的爱国精神和亲笔提写的校训良好学风,并反映新的历史时期的要求与特点,为办好中山大学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在广泛征求校内外广大师生员工、专家意见基础上,组织了有关专家、教授和干部经过认真讨论研究,一致同意原校歌的曲不变,对原歌词作如下修改,即将其中“国父手创”改为“中山手创”,将“三民主义”等四句, 改为“博学审问,慎思不罔,明辨笃行,为国栋梁”,将歌词最后两句改为“振兴中华,永志勿忘”。
  白云山高 珠江水长
  吾校矗立 蔚为国光
  中山手创 遗泽余芳
  博学审问 慎思不罔
  明辨笃行 为国栋梁
  莘莘学子 济济一堂
  学以致用 不息自强
  发扬光大 贯彻主张
  振兴中华 永志勿忘
  而在台“复校”的国立中山大学则在原歌词基础上,将首两句歌词改为“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歌词如下:
  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
  吾校矗立 蔚为国光
  国父手创 遗泽馀芳
  三民主义 仪行四方
  民国基础 大同梯航
  莘莘学子 济济一堂
  学以致用 不息自强
  发扬光大 贯彻主张
  懿欤勉旃 勿堕勿忘
  校徽
   校徽是大学的象征,也是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核心要素。
  中山大学校徽为圆形图案,校徽上部自左而右环绕中文校名标准全称,下部自左而右环绕英文校名标准全称,中间为海棠式洞窗图案。洞窗图案以国立广东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大钟楼”为设计主体,运用中国园林的意境与现代的设计手法,借用园林中的海棠式洞窗与大钟楼外观组合成“中山”二字,洞窗内两边的树由大到小形成一个深远的空间,增强了层次感和立体感,中间的弧形巧妙形成一朵红棉花,意寓中山大学位于岭南地区。由建校年份“1924”形成的一条纵深大道,体现了中山大学深厚的学术积淀和辉煌的历史进程。校徽通常为标准绿色,代表生命、发展、永恒,象征着中山大学充满活泼、盎然的生机。
  高雄“国立中山大学”LOGO则为山海造型,以校园依山傍海、气势磅礴之意象为设计概念。
  校庆
  1951年11月3日,中山大学发布《决定以孙中山诞辰日为校庆日》的布告,分送全校各单位、分贴各布告栏,并在《人民中大》校报上刊登布告。
  11月11日,以校长许崇清、副校长冯乃超的名义,给北京中央人民政府宋庆龄副主席发一电报:
  “该校为国内唯一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大学,为了加强纪念孙中山的意义,我们决定从本年起将该校校庆日改为十一月十二日(孙中山先生诞辰),本年校庆日除举行庆祝会及文娱晚会外,并举行自然科学展览,兄弟民族文物展览及球类比赛,特此电闻,并致敬礼。
  中山大学校长许崇清副校长冯乃超十一月十一日。”
  宋庆龄很快复电:
  “许校长、冯副校长:接读来电,欣悉你校改以中山先生诞辰为校庆日,此实深具纪念意义。尚希继承中山先生之革命精神,在毛主席之英明领导下,加强抗美援朝运动。大力教育培养建设人材,为建设富强美好的新中国而斗争。
  此致
  敬礼!
  宋庆龄”
学校历史 School History
  中山大学是有优良办学传统的名牌大学。1924年,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这所大学,亲笔题写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笃行”的校训。原校名为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正式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等7个学院。1935年学校设立研究院,开始招研究生。五十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山大学一直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也是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建立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1985年,由国家批准率先在华南地区设立第一所研究生院,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本科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在70周年校庆时,江泽民总书记撰写了"发扬中山先生革命精神,办好中山大学,作出更大贡献"的题词,进一步为办学指明方向。2000年9月,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在珠海市唐家湾建成,为新世纪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教育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签订协议,教育部与广东省在3年内投资12亿人民币,把新中山大学建设成为一流的高水平大学。
  中山医科大学前身之一为博济医学堂,成立于1866年,是我国最早设立的西医学府,孙中山先生曾在此学医和从事革命活动。1936年,博济医学堂发展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1953年,中山大学医学院、岭南大学医学院合并成立华南医学院,1954年广东光华医学院并入。学校先后改名为广州医学院、中山医学院。1985年,改名为中山医科大学,已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多学院医科大学,在医学遗传学、眼科学、肿瘤学、寄生虫学、内科肾脏病学、器官移植、传染性肝病、生物医学工程及分子医学等方面科学研究成绩显著,达到国家先进水平。
  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具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及学术传统。鲁迅、郭沫若、冯友兰、傅斯年、赵元任、顾颉刚、周谷城、俞平伯、陈寅恪、岑仲勉、姜立夫、王亚南、黄现璠、马采、容庚、商承祚、王季思、王力、钟敬文、朱谦之、丁颖、蒲蛰龙等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曾在中山大学任教。柯麟、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毛文书、陈国祯等著名医学专家曾在中山医科大学任教。学校名家大师荟萃,熏陶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不少才华横溢的毕业生成为社会各界的杰出人才。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原中山大学和原中山医科大学在广东省经济飞跃发展的驱动下,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1993年开始,教育部、卫生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原中山大学和原中山医科大学。两校分别通过"211工程"项目验收,各学科建设项目、公共服务系统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圆满完成。两校的合并,实现了强强联合,并顺利开展"985工程"建设,使学科设置更加齐全,办学力量更为壮大。2004年9月,在广东省、广州市政府的支持下,中山大学东校区在广州市的番禺区正式落成,进一步拓展了办学空间,增创办学的新优势,办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历任校长及党委书记 Served as president and party secretary
  邹鲁于1924年2月至1925年11月任国立广东大学筹备主任、校长,1932年2月至1940年4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戴季陶于1925年5月至1930年9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1926年10月至1927年6月为国立中山大学委员会委员长。
  经亨颐于1926年8月至1926年9月为国立中山大学代理校长。
  朱家骅于1930年10月至1931年6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许崇清于1931年6月至1932年1月、1940年4月至1941年7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1951年1月至1968年8月任中山大学校长(1961年12月起任广东省副省长)。
  张云于1941年8月至1942年5月、1948年6月至10月、1949年6月至10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金曾澄1942年5月至1945年12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王星拱于1945年12月至1948年6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陈可忠1948年10月至1949年6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冯乃超于1951年2月至1953年底任中山大学党支部书记、中山大学分党委党组书记,1954年11月至1955年8月任中山大学分党委书记,1956年6月至1965年初任中山大学党委第一书记。
  李嘉人于1965年初至1968年8月任中山大学党委第一书记(时为广东省副省长),1973年4月至1975年6月、1977年12月至1979年12月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校长。
  黄焕秋于1958年10月至1960年2月、1979年4月至1984年12月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1982年9月至1984年6月任中山大学校长。
  李岳生1984年6月至1991年4月任中山大学校长。
  张幼峰于1984年12月至1991年4月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
  曾汉民于1991年4月至1995年6月任中山大学校长。
  黄水生于1991年4月至1996年9月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
  许学强于1996年7月至1998年4月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
  王珣章于1995年6月至1999年8月任中山大学校长。
  李延保于1998年11月至2006年1月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
  郑德涛于2006年1月至今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
  黄达人于1999年8月至今任中山大学校长。
  【“国立中山大学”】
  中华民国政府于台湾高雄市以所谓“复校”名义成立“国立中山大学”。
  李焕于1979年在台湾省高雄市筹办“国立”中山大学并于1980年正式上任校长。
  高雄“国立中山大学”1980年7月台湾省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正式开校。
  赵金祁于1984年至1987年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林基源于1987年至1996年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刘维琪于1996年至2002年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张宗仁于2002年至2008年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杨弘敦于2008年至今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教学科研 Teaching and research
  广州中山大学
  中大80余年的历史形成了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其中最突出的是革命性、科学性和开放性。
  中山大学是孙中山先生为培养革命人才而创办的。中山先生"天下为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革命精神激励着每一个中大人。在中大的教育传统中,历届领导都十分重视爱国教育和人格教育,强调民族精神,培养国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80年风风雨雨,中大人以中山先生为楷模,以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为办学理念,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形成了以国家兴亡和民族振兴为已任的优良传统。江泽民总书记要求中山大学 "发扬中山先生革命精神",正是对中大"革命性"传统的很好的概括。
  中大的历史是和一批大师级教授、学者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的治学精神和方法铸就了中山大学讲求"科学性"的优良传统。在中大的办学宗旨中,始终坚持以现代大学的理念指导办学,把发展教学和科研、办成名校作为目标。重视基础、重视质量、重视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律已成为中山大学的教学传统。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教授,精通十多国文字和梵文,在历史学、宗教学、语言学、考据学、文化学及中国古典文学等领域取得卓越成果。陈先生致力于做真正的学问,不图虚名,坚持学术研究中"三个不讲":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也不讲。所讲内容必是在学术研究中所发现的问题,以及为解决这些问题所进行的探索和思考。教师们言传身教,严谨治学的科学作风和开创学术新领域的勇气给中大这座科学殿堂留下许多精神财富。
  广州历来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门户,是内地联系海外的桥梁。这是中山大学"开放性"传统的地缘背景。从筹办广东大学起,在35名筹备委员中有31人是从海外留学归来、通晓国际先进教育的专家。中山先生要求大学以"讨究世界日新之学理、技术为主",实行开放性办学,向全国招聘名师来校任教,并在国外建立大学海外部。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坚持开放性办学传统,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广东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学校精英教育的传统和企业文化的交融使中大的毕业生能较快地适应社会并被社会所欢迎。一批海外学者到中大任教,加强了传统教育与国际先进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中大珠海校区的建成也体现了学校"开放性"的办学传统,珠海校区已逐步成为中山大学乃至广东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的窗口,成为办成高水平国际著名大学的新起点。
  近几年来,中山大学人才培养取得许多新成绩。如,2002年至今,该校参加教育部的一级学科评估,参评的16个一级学科有12个进入前十强。近年来该校博士生论文有17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3年,中山大学代表队获得第27届国际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的银奖。2003年在香港举行的第四届投资策划ACCA大学生公开赛中,该校代表队夺得冠军。继2002年该校学生辩论队获全国大专辩论赛冠军之后,2003年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大专辩论赛勇夺冠军。
  高雄中山大学
  依据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在2007年的世界大学评价排名,高雄中山大学位列全世界第455名。
  依据《泰晤士高等教育》最新的世界大学排名分领域调查(2008年),中山大学在「社会科学」一项大幅进步至全世界第263名,
  依据在欧洲拥有广大声誉的「Eduniversal商学院排名网」2008年的资料,台湾省有七所大学的商管学院被分别列入世界1000大商学院,其中中山大学位在「卓越商学院」(EXCELLENT Business Schools,国内主要)之列,
  依据高等教育评鉴中心公布的国内大学ESI学门排名(2008年5月)显示,中山进入ESI全球排名之学门共有六门,为台湾高校第3名,仅次于台大及成大。
  依据2008年法国国立巴黎高等矿业学校之「世界大学专业排名」的「世界350大高教领导机构」显示,以《财富杂志》所列出之「世界500大企业」的CEO所选出的学校为范围,中山大学与成功大学并列世界排名第212名。
  依据美国海军研究室Dr. Ronald N. Kostoff等人发表「科学与科技文献钻研:无线局域网络」论文指出,2004年至2005年期间中山大学一共发表三十六篇无线局域网络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论文,数量居于全球之冠,领先排名第二的韩国高丽大学、第三的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及第四的国立交通大学。
  依据英国《金融时报》在2008年的「全球商学管理硕士排名调查」显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挤进全球前五十大。
  依据英国《金融时报》在2007年的「全球高阶经营管理硕士课程(EMBA)排名调查」显示,中山大学独办的EMBA项目获评为亚洲第5名,全球第43名。
  依据《Business Research Yearbook》于2006年评选之国际电子商务论文排名显示,中山大学位居亚洲第一,全球第五。
  研究中心
  管理学术研究中心 海洋科技研究中心 水资源研究中心 神经科学研究中心 永续思维与永续发展研究中心
  生物科技中心 美国研究中心 决策科学研究中心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海洋政策研究中心 绿色环境研究中心
  电脑网路危机处理中心 奈米科技研发中心 光电卓越研究中心 光电联合研发中心 创新育成中心 创意与创新研发中心
  中山大学,这所伟人孙中山先生手创的中国名校,已经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居于国内一流大学前列、世界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国际化大学,全体师生员工满怀信心,继往开来,同心同德,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新的世纪,中山大学必将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辉煌走向新的辉煌。
校区简介 Campus Profile
  广州校址
  南校区
  (校本部)
  北校区
  (原中山医科大学)
  珠海校区
  一九九九年九月,中山大学与珠海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合作建设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二○○○年九月,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建成开学。中山大学是珠海市引进的第一所大学,开启了名牌大学与地方政府精诚合作办学的先河。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位于珠海市美丽的唐家湾畔,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自然环境非常优越。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是中山大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原汁原味的中山大学。校区的所有教师全部由校本部派出,所有学生由中山大学统一招生,所有教学计划、教学要求、培养模式实行全校统一。
  目前在校学生有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共约9300余人,来自中山大学的文、理、医、工等门类17个院系50多个专业。旅游学院、翻译学院、国际商学院等实体学院整建制地落户在珠海校区。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教学、实验、图书、生活、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基础设施齐全,高起点高水平建设,总建筑面积达30万平方米。校区教学楼7万7千平方米,能容纳2万名学生;图书馆面积3万6千平方米,目前藏书量达25万册;学生宿舍每4人住宿一间,人均约10平方米,是国内大学住宿条件最好的学校之一;校区的基础教学实验室投入巨资建设并进行教学实验改革,形成地学学科、信息学科、生物学科、物理学科、化学学科、计算机科学、语言科学、心理科学等八大学科实验平台。
  校园文化活动非常活跃。“中外优秀文化讲座”、“自然科学前沿讲座”、“院士讲座”、“艺术与人生讲坛”等各类讲座大量举行,诺贝尔获得者杨振宁博士、丁肇中博士,牛津大学校长卢卡斯博士等大批著名的教授、学者前来讲学、访问。学生社团组织多达60余个,是繁荣校园文化的主力军,也大大促进了与社区的文化交流。
  中山大学国家科技园珠海园区、中山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创新科技研究院、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医药中心、电力电子及控制技术研究所以及与丁肇中博士合作的热控实验室等一批重点科研机构和实验室落户在珠海校区,并与地方开展了广泛的科研合作。目前,与珠海政府、企业的合作科研项目有:5KWP单相光伏并网逆变电源及其集成监控系统、健康养殖技术示范推广、水产品安全集成示范、巨缘青蟹疗室控制技术、对虾白斑病药物研发等十几个项目。社会科学方面也有了全面合作协议,珠海城市规划、历史文化研究、民俗文化研究、和谐珠海调查等课题都已立项。
  校区建设以来一直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大力支持,李长春、陈至立、张徳江、李鹏、李岚清、乔石、宋平、彭佩云、成思危、叶选平、马万祺、罗豪才、许嘉璐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莅临校区考察、指导工作。经过约七年时间的建设,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已成为设施完善、环境一流、文化氛围较浓厚、办学和管理模式日趋成熟的现代化大学校区。
  东校区
  东校区的建设将对该校的长远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该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新起点和契机,为建设成为居于国内一流大学前列、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型、国际化、综合性的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校共有4个校区:南校区、北校区、东校区和珠海校区,这四个校区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中山大学的整体。各校区的发展将遵循办学层次与学科发展相结合,各有侧重,动态调整、逐步完善的原则。四个校区都将设立整建制的学院,也将设有多层次人才培养的教学与研究单位,东校区的学科建设从高起点、高水平建设国际化、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出发,以新办的工科和传播设计学科为主,突出软件与信息技术、材料与能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产业与技术评估、工业设计及其他交叉学科与新兴学科,形成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多层次办学体系。
  东校区总占地面积113.17万平方米(约1700亩),其中教学区87.53万平方米,生活区25.6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62万平方米,其中教学区约34万平方米,生活区约28万平方米。教学区建有公共教学楼、各类专业教学楼、国家实验大楼、科研大楼、公共教学实验大楼、动物实验中心、行政会议中心等;同时建有可以举行国际级赛事多功能体育馆一个、标准田径运动场2个、游泳池2个、篮球场20个、排球场10个和网球场16个。生活区建有可容纳20000人规模的研究生、本科生宿舍,5个师生饭堂,以及配套的公共服务区等
  现已进驻的学院有15个实体院系,包括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工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管理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法学院、环境与工程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生命科学院、中山医学院、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资讯管理等,共有50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人数达16000人左右,包括研究生,在校学生达近17000左右。
  中山大学东校区是中山大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山大学改革与发展以及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实验区。强调全校办校区。在管理上实行 “ 延伸管理模式 ” ,在全校统一的人事政策、统一的财务制度、统一的教学管理的前提下,成立中山大学东校区管理委员会、中山大学东校区党委会,下辖党政办,统筹教务办、学工办、后勤办、保卫办、基建办等职能延伸机构的工作。
  校区的本科教学特色:加强应用专业建设,形成合理的专业布局;优化课程结构,构建宽口径、厚基础教学平台;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设立创新人才 “ 孵化机制 ” ;建立开放式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个性化培养、拓宽学生自主发展空间;实现跨国、跨地域教学交流,建设国际化大学;启动多样化外语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与国际交流能力。本科教学中的体育课采用全程选项学分制;充分利用网络及多媒体资源进行公共外语课教学,创建开放的实验教学公共平台。
院系设置 Colleges
  中山大学高等继续学院
  博雅学院
  人文科学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系 历史学系 哲学系 人类学系
  亚太研究院
  国际关系学系 东南亚研究所 台湾研究所 韩国研究所 美国研究中心
  岭南学院
  国际商务系 经济管理系 经济学系 金融系 财政税务系 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 物流工程与管理系
  国际商学院
  应用经济学系 企业管理系
  外国语学院
  英语系 日语系 德语系 法语系 英培中心 澳大利亚研究中心
  外语教学中心
  大学英语教学部 研究生外语教学部 应用英语教学部 大学外语教育研究所
  法学院
  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政治科学系 行政管理学系 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 公共传播学系
  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系 会计学系 旅游酒店管理系 市场学系 财务与投资系 管理科学系
  教育学院
  教育科学研究所 社会科学教育系(两课) 心理学系 体育教育系
  传播与设计学院
  新媒体与影视制作学系 新闻传播学系 艺术设计学系
  国际交流学院
  旅游学院
  翻译学院
  翻译系 商务外语系 对外汉语系 阿拉伯语系 西班牙语系 朝鲜语系
  知识产权学院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数学系 统计科学系 科学计算与计算机应用系
  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
  物理学系 微电子学系 光学与光学工程系
  工学院
  应用力学与工程系 土木工程 交通工程 热能与动力工程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化学系 应用化学系 高分子与材料科学系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城市与区域规划系 遥感与地理信息工程系 国土资源与环境系(河口海岸研究所) 水资源与环境系 规划设计研究院 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系 大气科学系 环境工程系
  地球科学系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生物化学系 生态学系
  资讯管理系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电子通信工程系 计算机科学系 软件研究所 计算机应用研究所 自动化系
  软件学院
  中山医学院
  临床医学一系(长学制) 临床医学二系 麻醉学系 医学影像学系 康复治疗学系 医学检验系 眼科视光学系 法医学系 生物医学工程系
  公共卫生学院
  预防医学系 妇幼卫生系 营养学系 医学统计与流行病学系 卫生管理学系
  光华口腔医学院
  护理学院
  药学院
  高等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
  海洋学院
  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
现任领导 Current leadership
  党委书记郑德涛
  主持学校党委工作,分管干部、组织工作。
  校长黄达人
  主持学校行政工作,分管人事、学科建设、财务、研究生教育,兼任研究生院院长。
  副书记李萍
  分管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友会,协助书记分管干部工作。
  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梁庆寅
  分管纪检、监察、审计、离退休工作、信访、保密、稳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文科科研,协助校长分管文科学科建设。
  副书记兼副校长颜光美
  分管党委办公室、统战、教代会、工会、图书馆、档案馆、学报。
  副书记朱孔军
  分管宣传、政策研究、精神文明建设、学生思想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含就业)、共青团、武装工作。
  副校长汪建平
  分管附属医院、医学部、保健、教职工和学生公费医疗。
  副校长许家瑞
  分管实验室与设备建设、招投标、测试中心、网络与信息,协助校长分管财务。
  副校长许宁生
  分管国际合作与交流、港澳台事务,协助校长分管理科学科建设。
  副校长喻世友
  分管总务(含卫生防疫)、房地产、基建、大学科技园、出版社、校办产业、后勤、保卫。
  副校长黎孟枫
  协助校长分管研究生教育和医科学科建设,协管医科本科教育,兼任中山医学院院长。
  副校长陈春声
  分管校长办公室、本科教育(含招生工作)、高等继续教育、体育、东校区、附属学校。
  副校长徐安龙
  分管理科科研、医科科研。
  校长助理李祥之
  协助管理总务。
  校长助理魏明海
  协助管理产业集团。
  校长助理夏亮辉
  协助管理理科和医科科研。
  校长助理保继刚
  协助管理珠海校区。
中大名师 Zhongshan University teacher
  历史上
  陈寅恪、朱家骅、史禄国、金应熙、冯友兰、傅斯年、鲁迅、郭沫若、赵元任、顾颉刚、阎宗临、李达、周谷城、俞平伯、李金发、张江树、岑仲勉、姜立夫、王亚南、马采、容庚、陈序经、商承祚、王季思、王力、钟敬文、黄现璠、朱谦之、丁颖、蒲蛰龙、高齐云等;
  中山大学现任名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尚安教授 苏锵教授 计亮年教授 曾益新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林浩然教授 长江学者讲座教授:许跃生教授 吴仲义教授 汤子康教授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许宁生教授 庄诗美教授 屈良鹄教授 陈小明教授 朱熹平教授 任佳刚教授
  王彪教授 张仁铎教授 桑兵教授 章明秋教授 黎孟枫教授 刘林教授
  杨培增教授 黎夏教授 吴承学教授 倪梁康教授 王雪华教授 宋尔卫教授
  全国高校教学名师:王金发教授 邓东皋教授 黄天骥教授 王庭槐教授
  全国模范教师:张进修教授 杨培增教授 黄天骥教授 夏书章教授
  高雄市中山大学名誉博士
  获颁人姓名获颁学位获颁学年度事由连战名誉社会科学博士八十四年行政院长、副总统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名誉社会科学博士八十五年1989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李远哲名誉理学博士八十五年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中央研究院院长高清愿名誉管理学博士八十六年统一集团总裁、全台十大杰出企业家、企业家楷模罗伯特·默顿名誉管理学博士八十七年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李焕名誉社会科学博士八十八年本校“复校”校长、教育部长、行政院长高行健名誉文学博士八十九年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彼得.雷文名誉理学博士九十年美国及国际21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弗农·史密斯名誉管理学博士九十二年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实验经济学之父洪银树名誉管理学博士九十二年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图尔莫夫名誉工学博士九十三年俄罗斯远东科技大学校长翁启惠名誉博士九十六年中央研究院院长、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
文化传统 Cultural tradition
  中外优秀文化讲座
  中外优秀文化讲座是由学校教务处主办、历史系团总支和学生会协办的一个校内文化讲座。自1994年10月创办以来,本着弘扬中外优秀文化、促进校内文化建设的宗旨,为全校师生提供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广泛的文化交流的空间,内容涉及文、史、哲、政、经、法和自然科学等领域。
  中山大学艺术与人生讲坛
  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同时弘扬民族艺术精粹,校团委多年来一直注重艺术教育和开展艺术活动。如一年一度的“中山大学艺术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系列活动,不仅成为了该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品牌活动,而且在全省乃至全国各高校都有较大的影响力。
  科技艺术节
  2002年,该校将艺术节和科技节这两项大型校园文化活动合二为一,创办首届中山大学科技艺术节,这是新中山大学成立之后的第一次大型校园文化盛典,以其全新的面貌、独特的风格、多样的形式吸引广大师生普遍参与,成为新中大,乃至华南高校的一次盛会。
  主要活动项目有艺术类、诗配乐朗诵比赛、中国象棋围棋比赛、系际歌手对抗赛、校庆文艺晚会、中外优秀艺术作品晚会、现代舞专场表演、袁歌灵小提琴独奏晚会、书画摄影大赛、“挑战杯”科技学术论文比赛、战士杂技团魔术杂技专场晚会、科幻电影展播、科幻小说创作比赛、校园DV短剧摄像大赛、院系际辩论赛、网页设计比赛、环保手工艺品设计比赛、FLASH绿色校园公益设计大赛、科技艺术节系列讲座、科技艺术节闭幕式暨获奖作品展示晚会。
  “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为调动该校学生的学术科技研究热情,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科学研究氛围,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更好地备战全省、全国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校团委于双数年主办中山大学“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凡该校在册的全日制学生(含专、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均可参加。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三类。
  维纳斯歌唱大赛
  维纳斯歌唱大赛是中山大学每年一度的校内歌手大赛,至今已经举办了十九届,在校内外都受到广泛关注。维纳斯的覆盖面广,地跨广州、珠海两大城市,四个校区,得到中大约5万莘莘学子的大力支持。在校外,维纳斯歌唱大赛也享有很高的声誉,维纳斯歌手在广州各高校以至社会上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学术与学风”系列讲座
  由校党委宣传部、教务处、校团委主办,校研究生会承办的大型“学术”与“学风”讲座,于2003年9月开讲,目前已举办了五期。讲座根据主题分为“知名教授系列”、“院士系列”以及“知名校友系列”三个部分,邀请了校内外的知名学者教授及校友主讲,和中大的广大师生共同探讨,在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特定时代进程中,我们如何寻觅我们的精神家园,重塑价值理性的时代内涵;批判和反思大学的精神理念;整饬和重构大学的人文关怀,确立和坚守大学的真正使命。
  校长讲坛——系列讲座活动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学校发展的现状,让同学们能够零距离接触学校领导,感受该校领导的学者风范与人格魅力,同时也体现出学校对学生的关心与关注,校团委在李延保书记、黄达人校长等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精心策划并主办了“校长讲坛”。通过让广大学生近距离接触校领导,感受来自各个学科领域校领导的学者风范和人格魅力,增强他们对中山大学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同时也是校领导以实际行动推动该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体现。目前“校长讲坛”隔一周在东校区举行,并将视情况在各个校区推广。
  北校区“医学·人文”系列学术讲座
  为倡导人文精神,培养综合人才,由北校区团工委主办具有医学特色的“医学·人文”系列讲座。此项活动在合校前已是中山医科大学的老品牌,并纳入了学校的教学计划,以专项活动基金作为支持。合校后,此项活动更是适应高等教育学科交叉、文理科渗透的趋势,达到了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同时发挥南北校区的资源优势,文理医各学科融合,极大地拓展了医学生视野,成为了北校区学术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品牌活动。
  双休日青年文化广场
  每逢双休日,北校区的影音协会总是会守候在老地方为大家献上精彩的电影;棋艺协会则为广大棋艺爱好者提供了老师和交流场地;三小球协会集合了喜欢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的同学一起练习,挥洒青春的汗水和激情;定向运动协会则是制定了线路,带着指南针把大家领到大自然中进行小小的探险;新近成立的三叶草协会风风火火地展开了各式各样的活动,还成立了登山队;美食协会,正如其名,总有许多令人食指大动的美食,还为大家提供了许多健身食谱;对中国传统的武术、太极拳,或者对击跆道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互相学习、切磋……
  医学节
  为弘扬医学精神,展示中山大学医学生的风采,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树立和强化医学生光荣感与使命感,打造一个医学生的品牌栏目,自2004年起医学节成功在北校区举办。医学节以医学人文、医学科技和医学普及为主题,涵盖了学术篇——医海扬帆、展示篇——杏林风采、实践篇——知易行难、文体篇——百花齐放、院系篇——百家争鸣、总结篇——硕果累累六大板块,涉及学术科研、社区服务、竞技娱乐等多个方面。
办学成绩 School performance
  中山大学历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素以“开放性、包容性、多样性”在全国高校中独树一帜。宽松自主的氛围使得各级学生会和150多个学生社团充分发挥创意、尽情施展才华,营造了品位高雅、青春动感的校园生活。暑假“三下乡”活动、中外优秀文化讲座、医学人文讲座、艺术与人生讲坛、科技艺术节、维纳斯歌手大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学生创意基金等几十个品牌活动已经成为中大学子彰显个性、拓展素质、提升自我的大舞台。
  中山大学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中大学子频频参加国内外各类比赛,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02年,获亚洲创业计划大赛会场冠军,并囊括所有单项冠军;2003年,获第27届国际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银奖,获香港举行的第四届投资策划ACCA大学生公开赛冠军;继2002年该校学生辩论队获全国大专辩论赛冠军之后,2003年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大专辩论赛获得冠军;2004年,该校代表队在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总决赛银奖,在第28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中获铜奖,成为大陆当年唯一获得奖牌的高校。
  建校80余年来,中山大学为社会输送各类英才十余万人,校友遍及海内外,已成为了社会各界的中坚力量。在当前人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以“综合素质高、发展后劲大”著称的中大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据统计,近年来,该校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全国知名企业、各大医院、政府机关、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出国、升学深造的毕业生人数始终保持在毕业生总人数的80%左右。随着粤港澳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南中国经济圈的崛起必将为中大学子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白云山高,珠江水长。在教育部、广东省以及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中山大学这所伟人手创的中国名校,已经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中山大学的事业必将会有更大更快的发展,再铸鼎盛与辉煌。
中大掌故 CUHK anecdotes
  校训
  孙中山先生对广东大学寄予殷切期望。1924年他亲笔为广东大学题写了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十字训词原文出自儒家经书《礼•中庸》。孙中山则处于伟大民主革命的时代,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一代振兴中华,再造文明的人才,十字训词是他继承传统的教育形式而赋予时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针和内容。可以说是近代思想创新的里程碑。
  小礼堂
  小礼堂由美国克里夫兰州的华纳和史怀士公司的总裁安布雷·史怀士(机床和天文仪器生产商)出资为岭南学校修建的基督教青年会馆。1915年动工,1916年建成。为纪念捐赠者,命名为"怀士堂"。1923年12月21日,孙中山先生与夫人宋庆龄到岭南大学视察,并在校园合影留念。孙中山先生还在怀士堂作长篇演讲,勉励青年学生"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孙中山纪念铜像
  孙中山纪念铜像由孙中山先生日本友人梅屋庄吉所赠,希望通过纪念铜像宣传主义。1933年冬奉置于中山大学石碑旧址, 1954年春广州市政府借置于中山纪念堂,1956年11月12日运至中大现址。
  黑石屋
  由芝加哥的伊沙贝·布勒斯顿(黑石)夫人出资为担任过岭南学堂教务长和岭南大学校长的钟荣光博士(岭南大学首位华人校长)修建的寓所。1914年动工。为纪念捐建者,后大家称之为"黑石屋"。现用作学校招待所。
  惺亭
  原岭南大学惺社同学于1928年捐建,为史坚加、区励周、许耀章三烈士纪念亭。史坚加为辛亥革命烈士,区励周、许耀章为1925年沙基惨案烈士。现每周周三晚为英语爱好者聚集交流的英语角。
  乙丑进士牌坊
  "乙丑进士"牌坊建于明朝崇祯八年(1635),为表彰天启年间广东梁士济、李斯觉、罗亦儒、吴元翰、岑之豹、尹明翼、高魁等七位进士所建。该牌坊原立于广州四牌楼。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广州市政府要拓宽该马路,欲将马路上的5座牌坊移到风景区。岭南大学领迁了这座"乙丑进士"牌坊。原立于格兰堂(今称"大钟楼")西侧,后倒塌。1999年学校在校园中区重立该牌坊。
  陈寅恪故居
  陈寅恪是我国著名学者,语言学家、历史学家。20世纪50年代后,东南区一号一直是陈教授的住所兼教学课室。《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名著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永芳堂
  永芳堂由香港南源永芳集团公司董事长姚美良先生于1990年捐资一千万元人民币兴建。从上方俯视,永芳堂由对称的外方内圆的双曲面组成,前庭舒展的两翼象征开放中的国门,直达三楼正厅的室外六十级台阶象征着国家的发展进步。作为永芳堂建筑的组成部分,室外台阶两侧置有近代中国十八先贤铜像雕塑群。
  十八先贤铜像
  十八先贤铜像位于永芳堂广场两侧,左侧依次为:孙中山(广东香山人)、蔡元培(浙江绍兴人)、章炳麟(浙江余杭人)、梁启超(广东新会人)、康有为(广东南海人)、邓世昌(广东番禺人)、黄遵宪(广东嘉应人)、魏源(湖南邵阳人)、林则徐(福建候宜人)、詹天佑(安徽婺县人)、秋瑾(女,浙江山阴人)、谭嗣同(湖南浏阳人)、严复(福建候官人)、冯子材(广西钦州人)、容闳(广东香山人)、洪秀全(广东花县人)。
  马丁堂
  现人类学系所在的大楼。1905年动工,1906年落成。是一座由硬制红砖砌就,采用钢筋混凝土作地面的建筑物。为纪念向岭南大学前身岭南学堂捐款的美国辛辛那提州的亨利·马丁,命名为"马丁堂"。1912年5月3日,孙中山先生到岭南学堂访问,在马丁堂前分别与全体教职员和全校师生员工合影,并发表题为《非学问无以建设》的演讲。
  中大北门广场
  历史上,由于有中大码头至天字码头的水上交通,校园内的主要建筑均为座南朝北,北门是主校门。中大的标志物孙中山铜像也面向北方,寓"北伐"之意;逸仙主轴线就像一支笔从珠江伸出,笔尖在南笔胆在北,寓意从珠江源源不断吸水,即四海精英汇聚中大。后因城市的发展和新港路的开通,南校门逐渐成为主校门。但近年来,南校门的交通压力越来越大,加上学校整体规划的需要,北校门得以成为主校门,使校园更富魅力。
  广场主要由牌坊、中大校徽、中大校训及中大校史等部分组成。牌坊是广场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为古色古香的中国双层牌楼,是根据中大古牌坊的风格重建的。
  中山大学校园歌曲专辑CD《毕业谣》
  "远远的地方/珍藏那笑脸/已很多年……"这是选自中山大学推出的校园歌曲专辑CD《毕业谣》中的一句歌词。
  《毕业谣》总共收录了16首清新明快的校园歌曲,其中如《珍藏那张笑脸》、《寻找Natrual感觉》等都是当代大学生情感的生动写照。整张专辑从词曲、演唱到后期制作都是由在校或刚走出校门不久的中大学子们自主完成的。正如这张CD的包装扉页上写的:"这种成长的声音纯真而又坦然,自然流淌着年轻清澈的眼泪和欢笑,映射着金色阳光的探索和思考。这种声音是歌唱的,飘动着他们对过去的回味、对现实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期许。"
中大精神 Zhongshan University Spirit
  民主、务实、爱校
  一所学校就是一部历史,它沉积着某个区域各个时期的校园文化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地区高校的发展可视为这个地区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开拓。中山大学地处岭南,与我国其他的重点大学相比,它具有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色。
  中大精神是潜在的、无形的,它是由一代代中大人的共同价值观、共有的品格和气质表现出来的。从中大教师及校友们身上得到更深的印象是:民主的精神、务实的作风、爱校的情结。中大的民主精神体现在学术研究上的包容性、创造性,教师教学上的自主性及学生学习上的选择性。在中大的历史上,学阀学霸作风鲜见,对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行政干预也不多。另外,从中大校友浓得化不开的爱校情结中,可以看出中大凝结着一种团结的精神,一种由对学校深厚的爱而形成的内聚力。中山大学属于每一个中大人,包括历史上的中大人或未来的中大人。
百科辞典 Encyclopedia
  zhongshan daxue
  中山大学
  Zhongshan University
    中国一所文理科综合性大学。设在广东广州。原名广东大学,是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于1924年创办的。学校成立初期,孙中山每星期到校讲演,勉励同学“读书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读书”,并为学校写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校训。中国共产党的许多重要领导人,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恽代英等,都曾亲自到该校和附属中学讲演、兼课。鲁迅郭沫若、许德珩、周谷城等许多知名教授曾先后应聘来校任教。
     中山大学校园内的孙中山塑像
    1926年 7月,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学校改名为中山大学。1935年成立研究院,开始招收研究生。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侵入广州,学校西迁云南□江。1945年 9月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分散在各地的师生先后返回广州。
    中山大学是华南学生进步运动的中心。在1925年支援省港工人大罢工等革命运动中,进步学生走在斗争的前列。1927年,革命学生积极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广州公社起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们举行示威游行,组织抗日宣传队,参加抗日游击队。抗日战争胜利后,广大师生举行了“反饥饿,反内战”的示威游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1952年院系调整,以原中山大学和岭南大学的文、理学院为基础,将广州及中南地区部分高等学校有关系科调整进来,中山大学成了一所文理科综合性大学,教学和科研工作不断发展。中山大学引力物理研究室科研人员在进行研究工作
    1983年学校设有19个系(28个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经济学系、管理学系、法律系、人类学系、社会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数学系、力学系、计算机科学系、物理学系、无线电电子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地理学系、地质学系、气象学系。
    1983~1984学年有本科学生(4年制)5218人,专科学生(2年制)301人,研究生(3年制)433人,外国留学生4人;有教师1627人,其中教授73人,副教授253人,讲师609人。
    学校设有东南亚历史、中国古文献、高分子、昆虫、环境科学、计算中心、测试中心等 7个研究所(中心)和29个研究室;有科研人员 315人。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有24项科研成果获奖。
    从1951~1983年,学校共培养本科大学生 22210人,研究生 683人,外国留学生82人。
    学校图书馆藏书243万册。(见彩图中山大学校园一角)
     (星亭)
    
相关词
人物国民党近代史邹鲁文化扬州广州建筑景点
教育大学信息科学人才十大高校软件学院广东高校图书馆
文学家国学百科大全教授梅县华人生物科学学院校长
广州文化康乐园更多结果...
包含词
中山大学生中山大学校徽
中山大学院系中山大学学报
中山大学校歌国立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历史中山大学培训
武昌中山大学中山大学总站
中山大学医院第四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雁行社中山大学生社区
中山大学南校区中山大学东校区
中山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出版社
中山大学求进报莫斯科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法学院中山大学药学院
中山大学工学院中山大学档案馆
中山大学天文台中山大学社会学
中山大学医学院中山大学中轴线
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山大学德语系
中山大学北校区中山大学附属医院
中山大学毽球协会中山大学民俗学会
中山大学第六医院中山大学法律诊所
中山大学第一医院中山大学第五医院
中山大学第三医院国立第五中山大学
国立第一中山大学中山大学规划学院
国立第二中山大学中山大学翻译学院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中山大学心理学系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中山大学黄埔医院中山大学东华医院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中山大学珠海校区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中山大学附属小学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中山大学软件学院中山大学孙文学院
中山大学研究生院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中山大学理工学院中山大学校门牌楼
中山大学校训石刻中山大学康乐餐厅
中山大学附属学校中山大学医学图书馆
中山大学东校区图书馆中山大学就业指导中心
中山大学管理案例研究(2008)中山大学附属胃肠肛门医院
中山大学孙中山纪念馆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南院
中山大学光学与光学工程系中山大学微电子学系
中山大学高等继续教育学院中山大学爱心助学协会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中山大学英东体育中心
中山大学测试中心大楼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系
中山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系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
中山大学数学研究所中山大学统计科学系
中山大学国际交流学院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系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山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
中山大学国际商学院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山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中山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山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系
温哥华中山大学校友会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中山大学软件研究所中山大学计算机应用研究所
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中山大学管理学院MBA中心
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中山大学社会科学处中山大学科学技术处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荣誉
中山大学历史系八大金刚中山大学勤工助学社团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中心中山大学化学楼南楼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中山大学EMBA项目
中山大学应用力学与工程系中山大学工会委员会
大学城中山大学实验楼大学城中山大学生活区
中山大学天文台旧址广州中山大学药物研发中心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血液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埔院区中山大学高层管理者培训机构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中山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中山大学计算科学与计算机应用研究所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中山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中山大学科学计算与计算机应用系
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室内设计
中山大学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新余办事处佛山市南海区中山大学附属四季花城外国语学校
中山大学教学点深圳市成人中专美芝分校中山大学北校区原中山医科大学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
中山大学基础医学院教学实验中心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企业家精英俱乐部
中山大学高等继续教育学院培训二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深圳教学中心
广州市中山大学地学院继续教育中心讲师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深圳教学中心
中山大学附属学校黄埔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