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高等院校 : 黃埔區 [顯示全部] : 中國 >廣東 >廣州 >廣州公交站 > 中山大學
顯示地圖
目錄
中國的多科性綜合大學
  中國的多科性綜合大學。校址在廣州。創建於1924年,當時稱廣東大學,1926年改現名。設有研究生院、嶺南學院、孫文學院等以及歷史、數學、人類學、生物學、化學等係。
學校概況 School Overview
中山大学 学校概况
中山大学 学校概况
  1924 年,在國共兩黨首度攜手合作、國民革命風起雲涌之際,世紀偉人孫中山先生高瞻遠矚,視“教育為神聖事業,人才為立國大本”,在廣州親手創辦了一文一武兩所學堂 —— 國立廣東大學(今天的中山大學)和黃埔軍校。中山大學位於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省。坐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濱。現有四個校區,總面積達6.17平方公裏,廣州南校區占地1.17平方公裏,廣州北校區占地0.39平方公裏,廣州東校區占地1.13平方公裏,珠海校區占地3.48平方公裏。各校區樹木蔥蘢,緑草如茵,景色秀麗,各具風格,是陶冶情操、讀書治學的勝境。
  廣州“中山大學”概況
  目前,中山大學是一所包括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工學、醫學、藥學和管理科學等在內的綜合性大學。設有人文科學學院、亞太研究院、嶺南學院、國際商學院、外國語學院、國際交流學院、翻譯學院、旅遊學院、法學院、知識産權學院、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管理學院、教育學院、傳播與設計學院、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生命科學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軟件學院、工學院、中山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光華口腔醫學院、護理學院、藥學院等27個學院和地球科學係、資訊管理係,並有研究生院、高等繼續教育學院(網絡教育學院)等。
  中山大學學科門類寬廣齊全。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全校有2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達177個,碩士學位授權點達245個,還有專業學位點11類23個,包括:臨床醫學專業博士學位點以及臨床醫學碩士(M.M.)、口腔醫學碩士 (S.M.M.)、公共衛生碩士(MPH)、工商管理碩士(MBA)、公共管理碩士(MPA)、法律碩士(JD)、會計碩士(MPAcc)、教育碩士(Ed.M)、翻譯碩士(MTI)、漢語國際教育碩士(MTCSOL)、計算機技術、環境工程、軟件工程、電子與通信工程、項目管理、生物工程、地質工程、光學工程、材料工程、集成電路工程、物流工程、水利工程等22個專業碩士學位點。全校擁有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管理學、公共管理、哲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等1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一級學科國傢重點學科2個、二級學科國傢重點學科23個和11個廣東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23個廣東省二級學科重點學科。在本科教育方面,全校有94個本科專業,擁有哲學、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6個國傢級基礎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有25個本科專業是省級名牌專業。該校還具有國傢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和中國的第一個大學生體育訓練基地。今年,在校各類學生7萬多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000多人、碩士研究生14000多人,本科生3萬多人,外國留學生1500多人。
  中山大學有着雄厚的師資力量,學校有權評審和授予教授、副教授職稱。全校共有教職工13000多人,其中有博士生導師900人,具有高級職稱的900多人,具有副高職稱的1600多人。教師隊伍中傑出人才輩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國傢級教學名師3名,國傢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15人,國傢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9人,國傢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22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人選19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8人,衛生部突出貢獻專傢18人、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獲得者15人、霍英東青年教師奬獲得者18人。
  學校有一批水平先進、設施完善的實驗室和科研基地。目前,有"光電材料與技術"、"生物防治"、“華南腫瘤生物學”“眼科學”等4個國傢重點實驗室,"水生經濟 動物繁殖、營養和病害控製"、"植物基因工程"等2個國傢專業實驗室,以及國傢新藥(抗腫瘤藥物)臨床試驗研究中心等國傢級科研機構;擁有"基因 工程"、 "聚合物、復合材料及功能材料""眼科學實驗室"、"腫瘤基因組學與抗腫瘤藥物研究實驗室"、"熱帶病防治研究"等6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有馬剋思 主義哲學與中國現代化研究所、邏輯與認知研究所、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行政管理研究中心、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中國口頭和非物質遺産研究中心等6個教 育部人文學科重點研究基地,並擁有眼科學實驗室、腎髒病實驗室、輔助循環實驗室等3個衛生部重點實驗室。此外,還擁有11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
  學校圖書館藏書513.82萬册,提供傳統的書刊藉閱服務、復印、速印服務外,還提供互聯網信息瀏覽、光盤數據庫檢索、網絡數據庫檢索、DIALOG聯機檢 索、UnCover專題服務及電子文獻傳遞服務等多種形式的電子信息服務,為師生員工迅速有效地利用電子資源提供方便。中山大學圖書館總建築面積11萬餘平方米,僅次於中國國傢圖書館,位居全國高校首位,已被教育部確定為高教文獻保障體係華南地區中心,是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係的7個中心之一。中山大學 四個校區均建立了規模可觀的校園網,四個校區之間的連接速率已達到千兆,在教學樓、辦公樓、學生宿舍、教工住宅之間實現了光纜連接;光纜連接總長度超過 200公裏,校園網的用戶數超過31000戶。校園網的規模、用戶數名列華南地區高校前列,是國內高校中網絡鋪設面最 廣、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出口速率最高的校園網之一,為學校教學、科研、管理水平的整體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學校擁有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孫逸仙紀念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珠海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等5所附屬綜合性醫院,以及中山眼科中心(含中山大學附屬眼科醫院)、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含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中山大學光華口腔醫院等3個專科醫院。
  中山大學地處廣東,毗鄰港澳,對外學術交流活躍。合併後,對外交流領域更為廣阔。迄今為止,已與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英國、法國、德國、韓國等國傢和地區的100多所著名大學、學術機構和團體建立了學術交流關係,並與其中的40多所簽署了交流協議。
  改革開放以來,海內外校友和各界人士給予中山大學大力支持,捐建教學科研生活用樓、添置實驗儀器設備、捐贈各類圖書資料、設立奬教奬學金,纍计各類捐助達4.5億多元。
  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概況
  1980年,退守臺灣的中華民國將領蔣經國指定在臺灣第二大城高雄市的西子灣地區以所謂“復校”的名義成立“國立中山大學”,英文名稱為: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NSYSU,中文簡稱為:中山或中山大,為臺灣研究型國立大學以及T3大學聯盟成員之一。包括西子灣、仁武、臺南三大校區。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復建後包含一座繼臺大、交大之後全臺第三座大學圖書館屬性的寄存圖書館。高雄國立中山大學現為全亞洲首座通過ISO9002認證以及全世界首座通過ISO14001認證的大學,除以海洋科學的教研重鎮為顯著特色外,也在臺灣中南部的社會科學學術領域居首,並擁有國立大學首座獲得AACSB認證的世界級商管學院,2007年以來亦持續獲得英國THES-QS評為“全世界前500名的大學”,2009年更晉升為全臺第五。由於長期扮演産官學界於南臺灣的重要智庫,大批教授與校友在臺灣民主化進程中多能扮演要角,同時也培育了為數可觀的企業主管與國會議員。
  (更多詳細資料見“國立中山大學”)
校歌·校訓·校徽·校慶 Anthem anniversary motto badge
  校訓
   中山大學校訓是孫中山先生於1924 年11月11日在廣東大學舉行成立典禮時親筆提寫的。校訓詞為“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 中山大學校訓
  十字訓詞原文出自儒傢經書《禮. 中庸》。《中庸》第二十章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誠”之本性,衹要按“至誠”之本性從事修身,透過學、問、思、辨、行五個環節,便可以把自己修養成“君子”。
  明末清初,隨着社會的變動,著名思想傢顧炎武發展傳統《中庸》思想,強調“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即把做學問與立志結合起來,所以對“博學”做出新的闡發:“博學於文,行己有恥”。顧炎武所指的“文”,已不是純粹古代的經書文章,而是包括 一切天下國傢大事。他所指的“恥”,不是指個人榮辱,而是指全體人民的榮辱。博學 的指導思想從個人自身修養擴大到“當務之事”的社會大事,所以他作出學、問、思與立志的統一。顧炎武是一個實事求是的愛國主義者,故他對傳統教育能按照新形勢需 要而做出新釋。
  孫中山則處於偉大民主革命的時代,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視教育,造就一代振興中華,再造文明的人才。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二四年,他倡議在廣東設立兩所學校,一是黃埔軍校,一是廣東大學,以一文一武的學校模式,為造就“為國傢、為人民、為社會、為世界服務”的人才。十字訓詞是他繼承傳統的教育形式而賦予時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針和內容。可以說是近代思想創新的里程碑。
  校歌
  中山大學校歌,創作於建校初期,由中山大學首任校長鄒魯作詞,陳洪作麯。他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對激勵和團结中山大學廣大師生員工和校友,為貫徹中山大學創辦人——中國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傢孫中山先生的主張,勤奮學習,奮發自強,發揮過積極的作用。
  原歌詞:
  白雲山高 珠江水長
  吾校矗立 蔚為國光
  國父手創 遺澤餘芳
  三民主義 儀行四方
  民國基礎 大同梯航
  莘莘學子 濟濟一堂
  學以致用 不息自強
  發揚光大 貫徹主張
  懿歟勉旃 勿墮勿忘
  現在,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歷史時期,為了繼承和發揚孫中山倡導的愛國精神和親筆提寫的校訓良好學風,並反映新的歷史時期的要求與特點,為辦好中山大學振興中華而努力奮鬥。在廣泛徵求校內外廣大師生員工、專傢意見基礎上,組織了有關專傢、教授和幹部經過認真討論研究,一致同意原校歌的麯不變,對原歌詞作如下修改,即將其中“國父手創”改為“中山手創”,將“三民主義”等四句, 改為“博學審問,慎思不罔,明辨篤行,為國棟梁”,將歌詞最後兩句改為“振興中華,永志勿忘”。
  白雲山高 珠江水長
  吾校矗立 蔚為國光
  中山手創 遺澤餘芳
  博學審問 慎思不罔
  明辨篤行 為國棟梁
  莘莘學子 濟濟一堂
  學以致用 不息自強
  發揚光大 貫徹主張
  振興中華 永志勿忘
  而在臺“復校”的國立中山大學則在原歌詞基礎上,將首兩句歌詞改為“中華文化 源遠流長”,歌詞如下:
  中華文化 源遠流長
  吾校矗立 蔚為國光
  國父手創 遺澤餘芳
  三民主義 儀行四方
  民國基礎 大同梯航
  莘莘學子 濟濟一堂
  學以致用 不息自強
  發揚光大 貫徹主張
  懿歟勉旃 勿墮勿忘
  校徽
   校徽是大學的象徵,也是學校視覺形象識別係統的核心要素。
  中山大學校徽為圓形圖案,校徽上部自左而右環繞中文校名標準全稱,下部自左而右環繞英文校名標準全稱,中間為海棠式洞窗圖案。洞窗圖案以國立廣東大學的標志性建築“大鐘樓”為設計主體,運用中國園林的意境與現代的設計手法,藉用園林中的海棠式洞窗與大鐘樓外觀組合成“中山”二字,洞窗內兩邊的樹由大到小形成一個深遠的空間,增強了層次感和立體感,中間的弧形巧妙形成一朵紅棉花,意寓中山大學位於嶺南地區。由建校年份“1924”形成的一條縱深大道,體現了中山大學深厚的學術積澱和輝煌的歷史進程。校徽通常為標準緑色,代表生命、發展、永恆,象徵着中山大學充滿活潑、盎然的生機。
  高雄“國立中山大學”LOGO則為山海造型,以校園依山傍海、氣勢磅礴之意象為設計概念。
  校慶
  1951年11月3日,中山大學發佈《决定以孫中山誕辰日為校慶日》的佈告,分送全校各單位、分貼各佈告欄,並在《人民中大》校報上刊登佈告。
  11月11日,以校長許崇清、副校長馮乃超的名義,給北京中央人民政府宋慶齡副主席發一電報:
  “該校為國內唯一紀念孫中山先生的大學,為了加強紀念孫中山的意義,我們决定從本年起將該校校慶日改為十一月十二日(孫中山先生誕辰),本年校慶日除舉行慶祝會及文娛晚會外,並舉行自然科學展覽,兄弟民族文物展覽及球類比賽,特此電聞,並致敬禮。
  中山大學校長許崇清副校長馮乃超十一月十一日。”
  宋慶齡很快復電:
  “許校長、馮副校長:接讀來電,欣悉你校改以中山先生誕辰為校慶日,此實深具紀念意義。尚希繼承中山先生之革命精神,在毛主席之英明領導下,加強抗美援朝運動。大力教育培養建設人材,為建設富強美好的新中國而鬥爭。
  此緻
  敬禮!
  宋慶齡”
學校歷史 School History
  中山大學是有優良辦學傳統的名牌大學。1924年,世紀偉人孫中山先生親手創辦這所大學,親筆題寫了“博學、審問、慎思、明辨 、篤行”的校訓。原校名為國立廣東大學,1926年,正式改名為國立中山大學。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山大學設有文、理、法、工、農、醫、師等7個學院。1935年學校設立研究院,開始招研究生。五十年代全國高校院係調整,中山大學成為一所以文理科為基礎的綜合性大學。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山大學一直是全國重點大學之一,也是我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和建立首批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的單位之一。1985年,由國傢批準率先在華南地區設立第一所研究生院,建立起學士、碩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係。
  學校本科教育質量不斷提高,成為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在70周年校慶時,江澤民總書記撰寫了"發揚中山先生革命精神,辦好中山大學,作出更大貢獻"的題詞,進一步為辦學指明方向。2000年9月,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在珠海市唐傢灣建成,為新世紀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學與中山醫科大學合併,組成新的中山大學。教育部與廣東省人民政府簽訂協議,教育部與廣東省在3年內投資12億人民幣,把新中山大學建設成為一流的高水平大學。
  中山醫科大學前身之一為博濟醫學堂,成立於1866年,是我國最早設立的西醫學府,孫中山先生曾在此學醫和從事革命活動。1936年,博濟醫學堂發展成為嶺南大學醫學院。1953年,中山大學醫學院、嶺南大學醫學院合併成立華南醫學院,1954年廣東光華醫學院並入。學校先後改名為廣州醫學院、中山醫學院。1985年,改名為中山醫科大學,已逐步發展成為一所多學院醫科大學,在醫學遺傳學、眼科學、腫瘤學、寄生蟲學、內科腎髒病學、器官移植、傳染性肝病、生物醫學工程及分子醫學等方面科學研究成績顯著,達到國傢先進水平。
  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具有着深厚的歷史淵源及學術傳統。魯迅、郭沫若、馮友蘭、傅斯年、趙元任、顧頡剛、周𠔌城、俞平伯、陳寅恪、岑仲勉、薑立夫、王亞南、黃現璠、馬采、容庚、商承祚、王季思、王力、鐘敬文、朱謙之、丁穎、蒲蟄竜等蜚聲海內外的專傢學者都曾在中山大學任教。柯麟、梁伯強、謝志光、陳心陶、陳耀真、秦光煜、林樹模、周壽愷、鐘世藩、毛文書、陳國禎等著名醫學專傢曾在中山醫科大學任教。學校名傢大師薈萃,熏陶着一代代莘莘學子,形成了良好的學術風氣,不少才華橫溢的畢業生成為社會各界的傑出人才。
  我國改革開放以後,原中山大學和原中山醫科大學在廣東省經濟飛躍發展的驅動下,進行了一係列教育改革,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從1993年開始,教育部、衛生部和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建原中山大學和原中山醫科大學。兩校分別通過"211工程"項目驗收,各學科建設項目、公共服務係統和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圓滿完成。兩校的合併,實現了強強聯合,並順利開展"985工程"建設,使學科設置更加齊全,辦學力量更為壯大。2004年9月,在廣東省、廣州市政府的支持下,中山大學東校區在廣州市的番禺區正式落成,進一步拓展了辦學空間,增創辦學的新優勢,辦學水平更上一層樓。
歷任校長及黨委書記 Served as president and party secretary
  鄒魯於1924年2月至1925年11月任國立廣東大學籌備主任、校長,1932年2月至1940年4月任國立中山大學校長。
  戴季陶於1925年5月至1930年9月任國立中山大學校長,1926年10月至1927年6月為國立中山大學委員會委員長。
  經亨頤於1926年8月至1926年9月為國立中山大學代理校長。
  朱傢驊於1930年10月至1931年6月任國立中山大學校長。
  許崇清於1931年6月至1932年1月、1940年4月至1941年7月任國立中山大學校長,1951年1月至1968年8月任中山大學校長(1961年12月起任廣東省副省長)。
  張雲於1941年8月至1942年5月、1948年6月至10月、1949年6月至10月任國立中山大學校長。
  金曾澄1942年5月至1945年12月任國立中山大學校長。
  王星拱於1945年12月至1948年6月任國立中山大學校長。
  陳可忠1948年10月至1949年6月任國立中山大學校長。
  馮乃超於1951年2月至1953年底任中山大學黨支部書記、中山大學分黨委黨組書記,1954年11月至1955年8月任中山大學分黨委書記,1956年6月至1965年初任中山大學黨委第一書記。
  李嘉人於1965年初至1968年8月任中山大學黨委第一書記(時為廣東省副省長),1973年4月至1975年6月、1977年12月至1979年12月任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革委會主任、校長。
  黃煥秋於1958年10月至1960年2月、1979年4月至1984年12月任中山大學黨委書記,1982年9月至1984年6月任中山大學校長。
  李嶽生1984年6月至1991年4月任中山大學校長。
  張幼峰於1984年12月至1991年4月任中山大學黨委書記。
  曾漢民於1991年4月至1995年6月任中山大學校長。
  黃水生於1991年4月至1996年9月任中山大學黨委書記。
  許學強於1996年7月至1998年4月任中山大學黨委書記。
  王珣章於1995年6月至1999年8月任中山大學校長。
  李延保於1998年11月至2006年1月任中山大學黨委書記。
  鄭德濤於2006年1月至今任中山大學黨委書記。
  黃達人於1999年8月至今任中山大學校長。
  【“國立中山大學”】
  中華民國政府於臺灣高雄市以所謂“復校”名義成立“國立中山大學”。
  李煥於1979年在臺灣省高雄市籌辦“國立”中山大學並於1980年正式上任校長。
  高雄“國立中山大學”1980年7月臺灣省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正式開校。
  趙金祁於1984年至1987年任國立中山大學校長。
  林基源於1987年至1996年任國立中山大學校長。
  劉維琪於1996年至2002年任國立中山大學校長。
  張宗仁於2002年至2008年任國立中山大學校長。
  楊弘敦於2008年至今任國立中山大學校長。
教學科研 Teaching and research
  廣州中山大學
  中大80餘年的歷史形成了學校鮮明的辦學特色,其中最突出的是革命性、科學性和開放性。
  中山大學是孫中山先生為培養革命人才而創辦的。中山先生"天下為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革命精神激勵着每一個中大人。在中大的教育傳統中,歷屆領導都十分重視愛國教育和人格教育,強調民族精神,培養國傢觀念和社會責任感。80年風風雨雨,中大人以中山先生為楷模,以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為辦學理念,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形成了以國傢興亡和民族振興為已任的優良傳統。江澤民總書記要求中山大學 "發揚中山先生革命精神",正是對中大"革命性"傳統的很好的概括。
  中大的歷史是和一批大師級教授、學者聯繫在一起的,他們的治學精神和方法鑄就了中山大學講求"科學性"的優良傳統。在中大的辦學宗旨中,始終堅持以現代大學的理念指導辦學,把發展教學和科研、辦成名校作為目標。重視基礎、重視質量、重視人才培養的科學規律已成為中山大學的教學傳統。著名國學大師陳寅恪教授,精通十多國文字和梵文,在歷史學、宗教學、語言學、考據學、文化學及中國古典文學等領域取得卓越成果。陳先生致力於做真正的學問,不圖虛名,堅持學術研究中"三個不講":書上有的不講;別人講過的不講;自己講過的也不講。所講內容必是在學術研究中所發現的問題,以及為解决這些問題所進行的探索和思考。教師們言傳身教,嚴謹治學的科學作風和開創學術新領域的勇氣給中大這座科學殿堂留下許多精神財富。
  廣州歷來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門戶,是內地聯繫海外的橋梁。這是中山大學"開放性"傳統的地緣背景。從籌辦廣東大學起,在35名籌備委員中有31人是從海外留學歸來、通曉國際先進教育的專傢。中山先生要求大學以"討究世界日新之學理、技術為主",實行開放性辦學,嚮全國招聘名師來校任教,並在國外建立大學海外部。改革開放以來,學校堅持開放性辦學傳統,及時調整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模式,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廣東經濟發展的快速增長。學校精英教育的傳統和企業文化的交融使中大的畢業生能較快地適應社會並被社會所歡迎。一批海外學者到中大任教,加強了傳統教育與國際先進教育之間的溝通和聯繫。中大珠海校區的建成也體現了學校"開放性"的辦學傳統,珠海校區已逐步成為中山大學乃至廣東高等教育對外合作與交流的窗口,成為辦成高水平國際著名大學的新起點。
  近幾年來,中山大學人才培養取得許多新成績。如,2002年至今,該校參加教育部的一級學科評估,參評的16個一級學科有12個進入前十強。近年來該校博士生論文有17篇論文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2003年,中山大學代表隊獲得第27屆國際大學生計算機程序設計大賽的銀奬。2003年在香港舉行的第四屆投資策劃ACCA大學生公開賽中,該校代表隊奪得冠軍。繼2002年該校學生辯論隊獲全國大專辯論賽冠軍之後,2003年代表中國參加國際大專辯論賽勇奪冠軍。
  高雄中山大學
  依據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在2007年的世界大學評價排名,高雄中山大學位列全世界第455名。
  依據《泰晤士高等教育》最新的世界大學排名分領域調查(2008年),中山大學在「社會科學」一項大幅進步至全世界第263名,
  依據在歐洲擁有廣大聲譽的「Eduniversal商學院排名網」2008年的資料,臺灣省有七所大學的商管學院被分別列入世界1000大商學院,其中中山大學位在「卓越商學院」(EXCELLENT Business Schools,國內主要)之列,
  依據高等教育評鑒中心公佈的國內大學ESI學門排名(2008年5月)顯示,中山進入ESI全球排名之學門共有六門,為臺灣高校第3名,僅次於臺大及成大。
  依據2008年法國國立巴黎高等礦業學校之「世界大學專業排名」的「世界350大高教領導機構」顯示,以《財富雜志》所列出之「世界500大企業」的CEO所選出的學校為範圍,中山大學與成功大學並列世界排名第212名。
  依據美國海軍研究室Dr. Ronald N. Kostoff等人發表「科學與科技文獻鑽研:無綫局域網絡」論文指出,2004年至2005年期間中山大學一共發表三十六篇無綫局域網絡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論文,數量居於全球之冠,領先排名第二的韓國高麗大學、第三的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及第四的國立交通大學。
  依據英國《金融時報》在2008年的「全球商學管理碩士排名調查」顯示,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擠進全球前五十大。
  依據英國《金融時報》在2007年的「全球高階經營管理碩士課程(EMBA)排名調查」顯示,中山大學獨辦的EMBA項目獲評為亞洲第5名,全球第43名。
  依據《Business Research Yearbook》於2006年評選之國際電子商務論文排名顯示,中山大學位居亞洲第一,全球第五。
  研究中心
  管理學術研究中心 海洋科技研究中心 水資源研究中心 神經科學研究中心 永續思維與永續發展研究中心
  生物科技中心 美國研究中心 决策科學研究中心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 海洋政策研究中心 緑色環境研究中心
  電腦網路危機處理中心 奈米科技研發中心 光電卓越研究中心 光電聯合研發中心 創新育成中心 創意與創新研發中心
  中山大學,這所偉人孫中山先生手創的中國名校,已經進入了加速發展的快車道。為把學校建設成為居於國內一流大學前列、世界知名的研究型綜合性國際化大學,全體師生員工滿懷信心,繼往開來,同心同德,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新的世紀,中山大學必將從勝利走嚮勝利,從輝煌走嚮新的輝煌。
校區簡介 Campus Profile
  廣州校址
  南校區
  (校本部)
  北校區
  (原中山醫科大學)
  珠海校區
  一九九九年九月,中山大學與珠海市人民政府簽署協議,合作建設中山大學珠海校區。二○○○年九月,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建成開學。中山大學是珠海市引進的第一所大學,開啓了名牌大學與地方政府精誠合作辦學的先河。
  中山大學珠海校區位於珠海市美麗的唐傢灣畔,三面環山、一面臨海,自然環境非常優越。
  中山大學珠海校區是中山大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原汁原味的中山大學。校區的所有教師全部由校本部派出,所有學生由中山大學統一招生,所有教學計劃、教學要求、培養模式實行全校統一。
  目前在校學生有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共約9300餘人,來自中山大學的文、理、醫、工等門類17個院係50多個專業。旅遊學院、翻譯學院、國際商學院等實體學院整建製地落戶在珠海校區。
  中山大學珠海校區的教學、實驗、圖書、生活、文化、體育等方面的基礎設施齊全,高起點高水平建設,總建築面積達30萬平方米。校區教學樓7萬7千平方米,能容納2萬名學生;圖書館面積3萬6千平方米,目前藏書量達25萬册;學生宿舍每4人住宿一間,人均約10平方米,是國內大學住宿條件最好的學校之一;校區的基礎教學實驗室投入巨資建設並進行教學實驗改革,形成地學學科、信息學科、生物學科、物理學科、化學學科、計算機科學、語言科學、心理科學等八大學科實驗平臺。
  校園文化活動非常活躍。“中外優秀文化講座”、“自然科學前沿講座”、“院士講座”、“藝術與人生講壇”等各類講座大量舉行,諾貝爾獲得者楊振寧博士、丁肇中博士,牛津大學校長盧卡斯博士等大批著名的教授、學者前來講學、訪問。學生社團組織多達60餘個,是繁榮校園文化的主力軍,也大大促進了與社區的文化交流。
  中山大學國傢科技園珠海園區、中山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中山大學創新科技研究院、海洋生物技術研究中心、生物醫藥中心、電力電子及控製技術研究所以及與丁肇中博士合作的熱控實驗室等一批重點科研機構和實驗室落戶在珠海校區,並與地方開展了廣泛的科研合作。目前,與珠海政府、企業的合作科研項目有:5KWP單相光伏並網逆變電源及其集成監控係統、健康養殖技術示範推廣、水産品安全集成示範、巨緣青蟹療室控製技術、對蝦白斑病藥物研發等十幾個項目。社會科學方面也有了全面合作協議,珠海城市規劃、歷史文化研究、民俗文化研究、和諧珠海調查等課題都已立項。
  校區建設以來一直得到社會各界的關註和大力支持,李長春、陳至立、張徳江、李鵬、李嵐清、喬石、宋平、彭佩雲、成思危、葉選平、馬萬祺、羅豪纔、許嘉璐等黨和國傢領導人曾莅臨校區考察、指導工作。經過約七年時間的建設,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已成為設施完善、環境一流、文化氛圍較濃厚、辦學和管理模式日趨成熟的現代化大學校區。
  東校區
  東校區的建設將對該校的長遠發展産生深遠的影響,成為該校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一個新起點和契機,為建設成為居於國內一流大學前列、在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的研究型、國際化、綜合性的大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該校共有4個校區:南校區、北校區、東校區和珠海校區,這四個校區各具特色,共同構成中山大學的整體。各校區的發展將遵循辦學層次與學科發展相結合,各有側重,動態調整、逐步完善的原則。四個校區都將設立整建製的學院,也將設有多層次人才培養的教學與研究單位,東校區的學科建設從高起點、高水平建設國際化、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目標定位出發,以新辦的工科和傳播設計學科為主,突出軟件與信息技術、材料與能源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産業與技術評估、工業設計及其他交叉學科與新興學科,形成從本科生到研究生多層次辦學體係。
  東校區總占地面積113.17萬平方米(約1700畝),其中教學區87.53萬平方米,生活區25.64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62萬平方米,其中教學區約34萬平方米,生活區約28萬平方米。教學區建有公共教學樓、各類專業教學樓、國傢實驗大樓、科研大樓、公共教學實驗大樓、動物實驗中心、行政會議中心等;同時建有可以舉行國際級賽事多功能體育館一個、標準田徑運動場2個、遊泳池2個、籃球場20個、排球場10個和網球場16個。生活區建有可容納20000人規模的研究生、本科生宿舍,5個師生飯堂,以及配套的公共服務區等
  現已進駐的學院有15個實體院係,包括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傳播與設計學院、工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軟件學院、管理學院、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法學院、環境與工程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生命科學院、中山醫學院、口腔醫學院、護理學院、資訊管理等,共有50個本科專業,全日製在校本科生人數達16000人左右,包括研究生,在校學生達近17000左右。
  中山大學東校區是中山大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中山大學改革與發展以及高素質人才培養的實驗區。強調全校辦校區。在管理上實行 “ 延伸管理模式 ” ,在全校統一的人事政策、統一的財務制度、統一的教學管理的前提下,成立中山大學東校區管理委員會、中山大學東校區黨委會,下轄黨政辦,統籌教務辦、學工辦、後勤辦、保衛辦、基建辦等職能延伸機構的工作。
  校區的本科教學特色:加強應用專業建設,形成合理的專業佈局;優化課程結構,構建寬口徑、厚基礎教學平臺;教學與研究相結合,設立創新人才 “ 孵化機製 ” ;建立開放式教學體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個性化培養、拓寬學生自主發展空間;實現跨國、跨地域教學交流,建設國際化大學;啓動多樣化外語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外語應用與國際交流能力。本科教學中的體育課采用全程選項學分製;充分利用網絡及多媒體資源進行公共外語課教學,創建開放的實驗教學公共平臺。
院係設置 Colleges
  中山大學高等繼續學院
  博雅學院
  人文科學學院
  中國語言文學係 歷史學係 哲學係 人類學係
  亞太研究院
  國際關係學係 東南亞研究所 臺灣研究所 韓國研究所 美國研究中心
  嶺南學院
  國際商務係 經濟管理係 經濟學係 金融係 財政稅務係 風險管理與保險學係 物流工程與管理係
  國際商學院
  應用經濟學係 企業管理係
  外國語學院
  英語係 日語係 德語係 法語係 英培中心 澳大利亞研究中心
  外語教學中心
  大學英語教學部 研究生外語教學部 應用英語教學部 大學外語教育研究所
  法學院
  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
  政治科學係 行政管理學係 社會學與社會工作係 公共傳播學係
  管理學院
  工商管理係 會計學係 旅遊酒店管理係 市場學係 財務與投資係 管理科學係
  教育學院
  教育科學研究所 社會科學教育係(兩課) 心理學係 體育教育係
  傳播與設計學院
  新媒體與影視製作學係 新聞傳播學係 藝術設計學係
  國際交流學院
  旅遊學院
  翻譯學院
  翻譯係 商務外語係 對外漢語係 阿拉伯語係 西班牙語係 朝鮮語係
  知識産權學院
  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
  數學係 統計科學係 科學計算與計算機應用係
  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
  物理學係 微電子學係 光學與光學工程係
  工學院
  應用力學與工程係 土木工程 交通工程 熱能與動力工程
  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
  化學係 應用化學係 高分子與材料科學係
  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
  城市與區域規劃係 遙感與地理信息工程係 國土資源與環境係(河口海岸研究所) 水資源與環境係 規劃設計研究院 旅遊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環境科學係 大氣科學係 環境工程係
  地球科學係
  生命科學學院
  生物科學與技術係 生物化學係 生態學係
  資訊管理係
  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
  電子通信工程係 計算機科學係 軟件研究所 計算機應用研究所 自動化係
  軟件學院
  中山醫學院
  臨床醫學一係(長學製) 臨床醫學二係 麻醉學係 醫學影像學係 康復治療學係 醫學檢驗係 眼科視光學係 法醫學係 生物醫學工程係
  公共衛生學院
  預防醫學係 婦幼衛生係 營養學係 醫學統計與流行病學係 衛生管理學係
  光華口腔醫學院
  護理學院
  藥學院
  高等繼續教育學院(網絡教育學院)
  海洋學院
  海洋生物資源與環境
現任領導 Current leadership
  黨委書記鄭德濤
  主持學校黨委工作,分管幹部、組織工作。
  校長黃達人
  主持學校行政工作,分管人事、學科建設、財務、研究生教育,兼任研究生院院長。
  副書記李萍
  分管人才、思想政治理論課、校友會,協助書記分管幹部工作。
  副書記兼紀委書記梁慶寅
  分管紀檢、監察、審計、離退休工作、信訪、保密、穩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文科科研,協助校長分管文科學科建設。
  副書記兼副校長顔光美
  分管黨委辦公室、統戰、教代會、工會、圖書館、檔案館、學報。
  副書記朱孔軍
  分管宣傳、政策研究、精神文明建設、學生思想教育、學生事務管理(含就業)、共青團、武裝工作。
  副校長汪建平
  分管附屬醫院、醫學部、保健、教職工和學生公費醫療。
  副校長許傢瑞
  分管實驗室與設備建設、招投標、測試中心、網絡與信息,協助校長分管財務。
  副校長許寧生
  分管國際合作與交流、港澳臺事務,協助校長分管理科學科建設。
  副校長喻世友
  分管總務(含衛生防疫)、房地産、基建、大學科技園、出版社、校辦産業、後勤、保衛。
  副校長黎孟楓
  協助校長分管研究生教育和醫科學科建設,協管醫科本科教育,兼任中山醫學院院長。
  副校長陳春聲
  分管校長辦公室、本科教育(含招生工作)、高等繼續教育、體育、東校區、附屬學校。
  副校長徐安竜
  分管理科科研、醫科科研。
  校長助理李祥之
  協助管理總務。
  校長助理魏明海
  協助管理産業集團。
  校長助理夏亮輝
  協助管理理科和醫科科研。
  校長助理保繼剛
  協助管理珠海校區。
中大名師 Zhongshan University teacher
  歷史上
  陳寅恪、朱傢驊、史祿國、金應熙、馮友蘭、傅斯年、魯迅、郭沫若、趙元任、顧頡剛、閻宗臨、李達、周𠔌城、俞平伯、李金發、張江樹、岑仲勉、薑立夫、王亞南、馬采、容庚、陳序經、商承祚、王季思、王力、鐘敬文、黃現璠、朱謙之、丁穎、蒲蟄竜、高齊雲等;
  中山大學現任名師
  中國科學院院士:林尚安教授 蘇鏘教授 計亮年教授 曾益新教授 中國工程院院士:林浩然教授 長江學者講座教授:許躍生教授 吳仲義教授 湯子康教授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許寧生教授 莊詩美教授 屈良鵠教授 陳小明教授 朱熹平教授 任佳剛教授
  王彪教授 張仁鐸教授 桑兵教授 章明秋教授 黎孟楓教授 劉林教授
  楊培增教授 黎夏教授 吳承學教授 倪梁康教授 王雪華教授 宋爾衛教授
  全國高校教學名師:王金發教授 鄧東臯教授 黃天驥教授 王庭槐教授
  全國模範教師:張進修教授 楊培增教授 黃天驥教授 夏書章教授
  高雄市中山大學名譽博士
  獲頒人姓名獲頒學位獲頒學年度事由連戰名譽社會科學博士八十四年行政院長、副總統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名譽社會科學博士八十五年1989年諾貝爾和平奬得主李遠哲名譽理學博士八十五年1986年諾貝爾化學奬得主、中央研究院院長高清願名譽管理學博士八十六年統一集團總裁、全臺十大傑出企業傢、企業傢楷模羅伯特·默頓名譽管理學博士八十七年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李煥名譽社會科學博士八十八年本校“復校”校長、教育部長、行政院長高行健名譽文學博士八十九年2000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彼得.雷文名譽理學博士九十年美國及國際21國國傢科學院院士弗農·史密斯名譽管理學博士九十二年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實驗經濟學之父洪銀樹名譽管理學博士九十二年建準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圖爾莫夫名譽工學博士九十三年俄羅斯遠東科技大學校長翁啓惠名譽博士九十六年中央研究院院長、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
文化傳統 Cultural tradition
  中外優秀文化講座
  中外優秀文化講座是由學校教務處主辦、歷史係團總支和學生會協辦的一個校內文化講座。自1994年10月創辦以來,本着弘揚中外優秀文化、促進校內文化建設的宗旨,為全校師生提供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廣泛的文化交流的空間,內容涉及文、史、哲、政、經、法和自然科學等領域。
  中山大學藝術與人生講壇
  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切實提高當代大學生的藝術修養,同時弘揚民族藝術精粹,校團委多年來一直註重藝術教育和開展藝術活動。如一年一度的“中山大學藝術節”、“高雅藝術進校園”等係列活動,不僅成為了該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品牌活動,而且在全省乃至全國各高校都有較大的影響力。
  科技藝術節
  2002年,該校將藝術節和科技節這兩項大型校園文化活動合二為一,創辦首屆中山大學科技藝術節,這是新中山大學成立之後的第一次大型校園文化盛典,以其全新的面貌、獨特的風格、多樣的形式吸引廣大師生普遍參與,成為新中大,乃至華南高校的一次盛會。
  主要活動項目有藝術類、詩配樂朗誦比賽、中國象棋圍棋比賽、係際歌手對抗賽、校慶文藝晚會、中外優秀藝術作品晚會、現代舞專場表演、袁歌靈小提琴獨奏晚會、書畫攝影大賽、“挑戰杯”科技學術論文比賽、戰士雜技團魔術雜技專場晚會、科幻電影展播、科幻小說創作比賽、校園DV短劇攝像大賽、院係際辯論賽、網頁設計比賽、環保手工藝品設計比賽、FLASH緑色校園公益設計大賽、科技藝術節係列講座、科技藝術節閉幕式暨獲奬作品展示晚會。
  “挑戰杯”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
  為調動該校學生的學術科技研究熱情,在學生中形成良好的科學研究氛圍,推進學生素質教育和創新人才的培養,更好地備戰全省、全國的“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校團委於雙數年主辦中山大學“挑戰杯”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凡該校在册的全日製學生(含專、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均可參加。作品分為自然科學類、哲學社會科學類、科技發明製作類作品三類。
  維納斯歌唱大賽
  維納斯歌唱大賽是中山大學每年一度的校內歌手大賽,至今已經舉辦了十九屆,在校內外都受到廣泛關註。維納斯的覆蓋面廣,地跨廣州、珠海兩大城市,四個校區,得到中大約5萬莘莘學子的大力支持。在校外,維納斯歌唱大賽也享有很高的聲譽,維納斯歌手在廣州各高校以至社會上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學術與學風”係列講座
  由校黨委宣傳部、教務處、校團委主辦,校研究生會承辦的大型“學術”與“學風”講座,於2003年9月開講,目前已舉辦了五期。講座根據主題分為“知名教授係列”、“院士係列”以及“知名校友係列”三個部分,邀請了校內外的知名學者教授及校友主講,和中大的廣大師生共同探討,在一個從傳統到現代特定時代進程中,我們如何尋覓我們的精神傢園,重塑價值理性的時代內涵;批判和反思大學的精神理念;整飭和重構大學的人文關懷,確立和堅守大學的真正使命。
  校長講壇——係列講座活動
  為了讓同學們更好地瞭解學校發展的現狀,讓同學們能夠零距離接觸學校領導,感受該校領導的學者風範與人格魅力,同時也體現出學校對學生的關心與關註,校團委在李延保書記、黃達人校長等校領導的關心支持下精心策劃並主辦了“校長講壇”。通過讓廣大學生近距離接觸校領導,感受來自各個學科領域校領導的學者風範和人格魅力,增強他們對中山大學的認同感和使命感。同時也是校領導以實際行動推動該校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體現。目前“校長講壇”隔一周在東校區舉行,並將視情況在各個校區推廣。
  北校區“醫學·人文”係列學術講座
  為倡導人文精神,培養綜合人才,由北校區團工委主辦具有醫學特色的“醫學·人文”係列講座。此項活動在合校前已是中山醫科大學的老品牌,並納入了學校的教學計劃,以專項活動基金作為支持。合校後,此項活動更是適應高等教育學科交叉、文理科滲透的趨勢,達到了加強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的目的,同時發揮南北校區的資源優勢,文理醫各學科融合,極大地拓展了醫學生視野,成為了北校區學術範圍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品牌活動。
  雙休日青年文化廣場
  每逢雙休日,北校區的影音協會總是會守候在老地方為大傢獻上精彩的電影;棋藝協會則為廣大棋藝愛好者提供了老師和交流場地;三小球協會集合了喜歡羽毛球、網球、乒乓球的同學一起練習,揮灑青春的汗水和激情;定嚮運動協會則是製定了綫路,帶着指南針把大傢領到大自然中進行小小的探險;新近成立的三葉草協會風風火火地展開了各式各樣的活動,還成立了登山隊;美食協會,正如其名,總有許多令人食指大動的美食,還為大傢提供了許多健身食譜;對中國傳統的武術、太極拳,或者對擊跆道有興趣的同學也可以互相學習、切磋……
  醫學節
  為弘揚醫學精神,展示中山大學醫學生的風采,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樹立和強化醫學生光榮感與使命感,打造一個醫學生的品牌欄目,自2004年起醫學節成功在北校區舉辦。醫學節以醫學人文、醫學科技和醫學普及為主題,涵蓋了學術篇——醫海揚帆、展示篇——杏林風采、實踐篇——知易行難、文體篇——百花齊放、院係篇——百傢爭鳴、總結篇——碩果纍纍六大板塊,涉及學術科研、社區服務、競技娛樂等多個方面。
辦學成績 School performance
  中山大學歷來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校園文化素以“開放性、包容性、多樣性”在全國高校中獨樹一幟。寬鬆自主的氛圍使得各級學生會和150多個學生社團充分發揮創意、盡情施展才華,營造了品位高雅、青春動感的校園生活。暑假“三下鄉”活動、中外優秀文化講座、醫學人文講座、藝術與人生講壇、科技藝術節、維納斯歌手大賽、“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學生創意基金等幾十個品牌活動已經成為中大學子彰顯個性、拓展素質、提升自我的大舞臺。
  中山大學先進的人才培養模式結出了豐碩的成果。近年來,中大學子頻頻參加國內外各類比賽,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績。2002年,獲亞洲創業計劃大賽會場冠軍,並囊括所有單項冠軍;2003年,獲第27屆國際大學生計算機程序設計大賽銀奬,獲香港舉行的第四屆投資策劃ACCA大學生公開賽冠軍;繼2002年該校學生辯論隊獲全國大專辯論賽冠軍之後,2003年代表中國參加國際大專辯論賽獲得冠軍;2004年,該校代表隊在第四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獲總决賽銀奬,在第28屆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大賽中獲銅奬,成為大陸當年唯一獲得奬牌的高校。
  建校80餘年來,中山大學為社會輸送各類英才十餘萬人,校友遍及海內外,已成為了社會各界的中堅力量。在當前人才競爭激烈的環境下,以“綜合素質高、發展後勁大”著稱的中大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具有明顯的優勢。據統計,近年來,該校畢業生進入世界500強企業、全國知名企業、各大醫院、政府機關、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出國、升學深造的畢業生人數始終保持在畢業生總人數的80%左右。隨着粵港澳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南中國經濟圈的崛起必將為中大學子提供更加廣阔的發展前景。
  白雲山高,珠江水長。在教育部、廣東省以及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下,中山大學這所偉人手創的中國名校,已經進入了加速發展的快車道,中山大學的事業必將會有更大更快的發展,再鑄鼎盛與輝煌。
中大掌故 CUHK anecdotes
  校訓
  孫中山先生對廣東大學寄予殷切期望。1924年他親筆為廣東大學題寫了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十字訓詞原文出自儒傢經書《禮•中庸》。孫中山則處於偉大民主革命的時代,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視教育,造就一代振興中華,再造文明的人才,十字訓詞是他繼承傳統的教育形式而賦予時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針和內容。可以說是近代思想創新的里程碑。
  小禮堂
  小禮堂由美國剋裏夫蘭州的華納和史懷士公司的總裁安布雷·史懷士(機床和天文儀器生産商)出資為嶺南學校修建的基督教青年會館。1915年動工,1916年建成。為紀念捐贈者,命名為"懷士堂"。1923年12月21日,孫中山先生與夫人宋慶齡到嶺南大學視察,並在校園合影留念。孫中山先生還在懷士堂作長篇演講,勉勵青年學生"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孫中山紀念銅像
  孫中山紀念銅像由孫中山先生日本友人梅屋莊吉所贈,希望通過紀念銅像宣傳主義。1933年鼕奉置於中山大學石碑舊址, 1954年春廣州市政府藉置於中山紀念堂,1956年11月12日運至中大現址。
  黑石屋
  由芝加哥的伊沙貝·布勒斯頓(黑石)夫人出資為擔任過嶺南學堂教務長和嶺南大學校長的鐘榮光博士(嶺南大學首位華人校長)修建的寓所。1914年動工。為紀念捐建者,後大傢稱之為"黑石屋"。現用作學校招待所。
  惺亭
  原嶺南大學惺社同學於1928年捐建,為史堅加、區勵周、許耀章三烈士紀念亭。史堅加為辛亥革命烈士,區勵周、許耀章為1925年沙基慘案烈士。現每周周三晚為英語愛好者聚集交流的英語角。
  乙醜進士牌坊
  "乙醜進士"牌坊建於明朝崇禎八年(1635),為表彰天啓年間廣東梁士濟、李斯覺、羅亦儒、吳元翰、岑之豹、尹明翼、高魁等七位進士所建。該牌坊原立於廣州四牌樓。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廣州市政府要拓寬該馬路,欲將馬路上的5座牌坊移到風景區。嶺南大學領遷了這座"乙醜進士"牌坊。原立於格蘭堂(今稱"大鐘樓")西側,後倒塌。1999年學校在校園中區重立該牌坊。
  陳寅恪故居
  陳寅恪是我國著名學者,語言學家、歷史學家。20世紀50年代後,東南區一號一直是陳教授的住所兼教學課室。《論再生緣》《柳如是別傳》等名著就是在這裏完成的。
  永芳堂
  永芳堂由香港南源永芳集團公司董事長姚美良先生於1990年捐資一千萬元人民幣興建。從上方俯視,永芳堂由對稱的外方內圓的雙麯面組成,前庭舒展的兩翼象徵開放中的國門,直達三樓正廳的室外六十級臺階象徵着國傢的發展進步。作為永芳堂建築的組成部分,室外臺階兩側置有近代中國十八先賢銅像雕塑群。
  十八先賢銅像
  十八先賢銅像位於永芳堂廣場兩側,左側依次為:孫中山(廣東香山人)、蔡元培(浙江紹興人)、章炳麟(浙江余杭人)、梁啓超(廣東新會人)、康有為(廣東南海人)、鄧世昌(廣東番禺人)、黃遵憲(廣東嘉應人)、魏源(湖南邵陽人)、林則徐(福建候宜人)、詹天佑(安徽婺縣人)、秋瑾(女,浙江山陰人)、譚嗣同(湖南瀏陽人)、嚴復(福建候官人)、馮子材(廣西欽州人)、容閎(廣東香山人)、洪秀全(廣東花縣人)。
  馬丁堂
  現人類學係所在的大樓。1905年動工,1906年落成。是一座由硬製紅磚砌就,采用鋼筋混凝土作地面的建築物。為紀念嚮嶺南大學前身嶺南學堂捐款的美國辛辛那提州的亨利·馬丁,命名為"馬丁堂"。1912年5月3日,孫中山先生到嶺南學堂訪問,在馬丁堂前分別與全體教職員和全校師生員工合影,並發表題為《非學問無以建設》的演講。
  中大北門廣場
  歷史上,由於有中大碼頭至天字碼頭的水上交通,校園內的主要建築均為座南朝北,北門是主校門。中大的標志物孫中山銅像也面嚮北方,寓"北伐"之意;逸仙主軸綫就像一支筆從珠江伸出,筆尖在南筆膽在北,寓意從珠江源源不斷吸水,即四海精英彙聚中大。後因城市的發展和新港路的開通,南校門逐漸成為主校門。但近年來,南校門的交通壓力越來越大,加上學校整體規劃的需要,北校門得以成為主校門,使校園更富魅力。
  廣場主要由牌坊、中大校徽、中大校訓及中大校史等部分組成。牌坊是廣場中最引人註目的建築,為古色古香的中國雙層牌樓,是根據中大古牌坊的風格重建的。
  中山大學校園歌麯專輯CD《畢業謠》
  "遠遠的地方/珍藏那笑臉/已很多年……"這是選自中山大學推出的校園歌麯專輯CD《畢業謠》中的一句歌詞。
  《畢業謠》總共收錄了16首清新明快的校園歌麯,其中如《珍藏那張笑臉》、《尋找Natrual感覺》等都是當代大學生情感的生動寫照。整張專輯從詞麯、演唱到後期製作都是由在校或剛走出校門不久的中大學子們自主完成的。正如這張CD的包裝扉頁上寫的:"這種成長的聲音純真而又坦然,自然流淌着年輕清澈的眼淚和歡笑,映射着金色陽光的探索和思考。這種聲音是歌唱的,飄動着他們對過去的回味、對現實的把握和對未來的期許。"
中大精神 Zhongshan University Spirit
  民主、務實、愛校
  一所學校就是一部歷史,它沉積着某個區域各個時期的校園文化生活。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地區高校的發展可視為這個地區歷史文化的傳承和開拓。中山大學地處嶺南,與我國其他的重點大學相比,它具有鮮明的嶺南文化特色。
  中大精神是潛在的、無形的,它是由一代代中大人的共同價值觀、共有的品格和氣質表現出來的。從中大教師及校友們身上得到更深的印象是:民主的精神、務實的作風、愛校的情結。中大的民主精神體現在學術研究上的包容性、創造性,教師教學上的自主性及學生學習上的選擇性。在中大的歷史上,學閥學霸作風鮮見,對學術研究和教學活動行政幹預也不多。另外,從中大校友濃得化不開的愛校情結中,可以看出中大凝結着一種團结的精神,一種由對學校深厚的愛而形成的內聚力。中山大學屬於每一個中大人,包括歷史上的中大人或未來的中大人。
百科辭典 Encyclopedia
  zhongshan daxue
  中山大學
  Zhongshan University
    中國一所文理科綜合性大學。設在廣東廣州。原名廣東大學,是民主主義革命傢孫中山於1924年創辦的。學校成立初期,孫中山每星期到校講演,勉勵同學“讀書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讀書”,並為學校寫了“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校訓。中國共産黨的許多重要領導人,如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惲代英等,都曾親自到該校和附屬中學講演、兼課。魯迅郭沫若、許德珩、周𠔌城等許多知名教授曾先後應聘來校任教。
     中山大學校園內的孫中山塑像
    1926年 7月,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學校改名為中山大學。1935年成立研究院,開始招收研究生。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軍侵入廣州,學校西遷雲南□江。1945年 9月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分散在各地的師生先後返回廣州。
    中山大學是華南學生進步運動的中心。在1925年支援省港工人大罷工等革命運動中,進步學生走在鬥爭的前列。1927年,革命學生積極參加了中國共産黨組織的廣州公社起義。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他們舉行示威遊行,組織抗日宣傳隊,參加抗日遊擊隊。抗日戰爭勝利後,廣大師生舉行了“反饑餓,反內戰”的示威遊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1952年院係調整,以原中山大學和嶺南大學的文、理學院為基礎,將廣州及中南地區部分高等學校有關係科調整進來,中山大學成了一所文理科綜合性大學,教學和科研工作不斷發展。中山大學引力物理研究室科研人員在進行研究工作
    1983年學校設有19個係(28個專業):中國語言文學係、歷史學係、哲學係、經濟學係、管理學係、法律係、人類學係、社會學係、外國語言文學係、數學係、力學係、計算機科學係、物理學係、無綫電電子學係、化學係、生物學係、地理學係、地質學係、氣象學係。
    1983~1984學年有本科學生(4年製)5218人,專科學生(2年製)301人,研究生(3年製)433人,外國留學生4人;有教師1627人,其中教授73人,副教授253人,講師609人。
    學校設有東南亞歷史、中國古文獻、高分子、昆蟲、環境科學、計算中心、測試中心等 7個研究所(中心)和29個研究室;有科研人員 315人。在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有24項科研成果獲奬。
    從1951~1983年,學校共培養本科大學生 22210人,研究生 683人,外國留學生82人。
    學校圖書館藏書243萬册。(見彩圖中山大學校園一角)
     (星亭)
    
相關詞
人物國民黨近代史鄒魯文化揚州廣州建築景點
教育大學信息科學人才十大高校軟件學院廣東高校圖書館
文學家國學百科大全教授梅縣華人生物科學學院校長
廣州文化康樂園更多結果...
包含詞
中山大學生中山大學校徽
中山大學院係中山大學學報
中山大學校歌國立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歷史中山大學培訓
武昌中山大學中山大學總站
中山大學醫院第四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雁行社中山大學生社區
中山大學南校區中山大學東校區
中山大學圖書館中山大學出版社
中山大學求進報莫斯科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法學院中山大學藥學院
中山大學工學院中山大學檔案館
中山大學天文臺中山大學社會學
中山大學醫學院中山大學中軸綫
中山大學中文係中山大學德語係
中山大學北校區中山大學附屬醫院
中山大學毽球協會中山大學民俗學會
中山大學第六醫院中山大學法律診所
中山大學第一醫院中山大學第五醫院
中山大學第三醫院國立第五中山大學
國立第一中山大學中山大學規劃學院
國立第二中山大學中山大學翻譯學院
中山大學旅遊學院中山大學心理學係
中山大學教育學院中山大學管理學院
中山大學黃埔醫院中山大學東華醫院
中山大學腫瘤醫院中山大學珠海校區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中山大學附屬小學
中山大學附屬中學中山大學南方學院
中山大學軟件學院中山大學孫文學院
中山大學研究生院中山大學新華學院
國立武昌中山大學中山大學人類學係
中山大學理工學院中山大學校門牌樓
中山大學校訓石刻中山大學康樂餐廳
中山大學附屬學校中山大學醫學圖書館
中山大學東校區圖書館中山大學就業指導中心
中山大學管理案例研究(2008)中山大學附屬胃腸肛門醫院
中山大學孫中山紀念館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南院
中山大學光學與光學工程係中山大學微電子學係
中山大學高等繼續教育學院中山大學愛心助學協會
中山大學地球科學係中山大學英東體育中心
中山大學測試中心大樓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中山大學水資源與環境係
中山大學國土資源與環境係中山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係
中山大學數學研究所中山大學統計科學係
中山大學國際交流學院中山大學社會科學教育係
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中山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
中山大學國際商學院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係
中山大學網絡教育學院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
中山大學資訊管理係中山大學規劃設計研究院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中山大學電子與通信工程係
溫哥華中山大學校友會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中山大學軟件研究所中山大學計算機應用研究所
中山大學光華口腔醫學院中山大學管理學院MBA中心
中山大學附屬東華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
中山大學社會科學處中山大學科學技術處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中山大學生物博物館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榮譽
中山大學歷史係八大金剛中山大學勤工助學社團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中心中山大學化學樓南樓
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
中山大學附屬口腔醫院中山大學EMBA項目
中山大學應用力學與工程係中山大學工會委員會
大學城中山大學實驗樓大學城中山大學生活區
中山大學天文臺舊址廣州中山大學藥物研發中心
中山大學南方學院本科生學籍管理規定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血液科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黃埔院區中山大學高層管理者培訓機構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中山大學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
中山大學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中山大學計算科學與計算機應用研究所
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中山大學旅遊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
中山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中山大學科學計算與計算機應用係
中山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室內設計
中山大學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新餘辦事處佛山市南海區中山大學附屬四季花城外國語學校
中山大學教學點深圳市成人中專美芝分校中山大學北校區原中山醫科大學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中山大學中山大學達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
中山大學基礎醫學院教學實驗中心中山大學嶺南學院企業傢精英俱樂部
中山大學高等繼續教育學院培訓二部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深圳教學中心
廣州市中山大學地學院繼續教育中心講師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學院深圳教學中心
中山大學附屬學校黃埔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