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雲南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彌勒縣
顯示地圖
目錄
概況 Mile County
  彌勒縣位于云南省東南,南盤江北岸。總面積4004平方千米。總人口50萬人(2004年)。
  縣人民政府駐彌陽鎮。郵編:652300。代碼:532526。區號:0873。拼音:Mile xian。
縣情概況
  彌勒縣位于云南省東南部,是紅河州的北大門,這裏人傑地靈,有天地之靈氣,日月之華光。
  轄區國土面積4004平方公裏,北依本州瀘西縣,背靠昆明市石林縣、南接本州開遠市、東鄰文山邱北縣、西連玉溪市華寧縣,處於昆明、個舊、開遠三個城市和滇中滇南兩個經濟 區的結合部,全縣轄10鎮3鄉,129個村民委員會,7個社區居委會。全縣公路擁有量1749公裏,公路密度為43.7公裏/百平方公裏,縣鄉公路通暢率和鄉村公路通達率達100%,村至自然村間的通達率為94.8%。公路綫距昆明143公 裏、距蒙自140公裏,昆河公路縱貫腹地93公裏,滇越鐵路沿西跨境78公裏,是兩 廣來我州進昆明的重要交通樞紐,具有良好的區位和交通優勢,對開發本地資源,加強內引外聯,發展橫嚮經濟聯合,開闢經營門路,廣聚各方財源等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協民衆之合力:彌勒縣現有總人口49.2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3.35萬人, 占總人口的88.08%。居住着漢、彝、傣、苗、回、壯等21種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41.42%,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的縣份。彌勒歷史悠久,從有記載至今已有2120年的歷史。早在西漢時即公元前116年就有記載,元代27年即公元1290年正式設州,用彌勒命名,乾隆35年即公元1770年改州為縣,沿迄至今。1953成立彌勒彝族自治縣,1957年成立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後撤消自治縣。多年來,各民族在長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互相幫助,互相依存,共同發展,全縣保持着黨群、幹群團结和各民族大團结的良好氛圍。
地理位置
  彌勒縣地處雲南省中部偏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端;位於東經103°04″-103°49″,北緯23°50″-24°39″之間,北依昆明,南接開遠,東鄰文山,西接玉溪。縣城彌陽鎮距省會昆明143公裏。
地貌情況
  境內東西多山,中部低凹,地勢北高南低,在群山環抱中,形成一狹長的平壩及丘陵地帶,山脈、河流趨嚮多由北嚮南。西部石山碎布,間有成林的喬木、灌木;東部山嶺表層多為風化土壤,廣為草叢,灌木和喬木林覆蓋;山嶺之間有𠔌地,耕地多散布於𠔌地和平壩中.最高海拔2315米,最低海拔870米。
  縣境南北長約78公裏,東西寬約50公裏,國土面積4004平方公裏。境內有三個大壩子,即彌勒壩(土地面積230.5平方公裏,耕地面積13.2萬畝),竹朋壩(土地面積75平方公裏,耕地面積6.1萬畝),虹溪壩(土地面積35平方公裏,耕地面積3.9萬畝).另有10平方公裏以下小壩14個,面積389平方公裏。全縣2002年年末總耕地面積53.1萬畝。其中:水田16.62萬畝,占31.2%,旱地36.59萬畝,占68.8%,農民人均占有耕地1.24畝。
氣候情況
  彌勒縣地處亞熱帶,接近北回歸綫。主要農業區光熱條件好,多年平均氣溫17.3℃,年日照時數2176.4小時。
  由於境內地形多樣,在海拔1600米以下,年平均氣溫16-19.7℃的壩區,河𠔌地帶,屬南亞熱帶或中亞熱帶氣候;海拔在1600米至2000米,年平均氣溫15-16℃的山區屬北亞熱帶氣候,海拔在2000米以上,年平均氣溫12.5-14℃的東山等少數地區,具有暖溫帶氣候特點,立體氣候明顯。
行政區劃
  彌勒縣轄9個鎮、2個鄉:彌陽鎮、新哨鎮、虹溪鎮、竹園鎮、巡檢司鎮、西一鎮、西二鎮、西三鎮、東山鎮、五山鄉、江邊鄉
自然資源
  具煙糖之基礎:彌勒縣的壩區和河𠔌地區占全縣國土面積4004平方公裏的 15%,大大高於全省6%的平均水平。彌勒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海拔最高在東山 金頂山,為2315米,最低在江邊河𠔌,為862米;年均雨量990.4毫米,年均氣溫 17.20C,最高氣溫36.10C,最低氣溫-4.60C,光照充足、有效溫期長;霜雪日短,擁有 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適宜各種動植物生長。是我省煙、糖的主要産區。盛産優質烤煙, 虹溪烤煙為雲煙中的上品。2003年種植烤煙12萬畝、甘蔗7萬畝,占全縣54萬畝耕地的近 35%。
  藏煤電之資源: 彌勒縣資源豐富,尤其是能源資源儲藏豐富,全縣僅煤炭儲藏量就達 10億多噸。全縣大中小型水庫百餘座,水能藴藏量54.5萬千瓦,可開發能量42.15萬千瓦 ,南盤江上僅雷打灘、糯租兩處就有18萬千瓦可開發。
  藴旅遊之潛富:彌勒有着豐富的旅遊資源,近年彌勒縣旅遊業有了巨大發展,形成了 集自然、人文、民俗觀光為一體的“六個一”格局,即遊一個洞——彌勒白竜洞;拜一尊 佛——錦屏山風景區19.99米高的彌勒大佛;喝一口酒——雲南紅葡萄酒;抽一支煙——紅 河牌香煙;跳一麯舞——蜚聲中外的阿細跳月;洗一個澡——梅花溫泉澡。
  積文化之深韻:彌勒是一塊“人傑地靈,文化璀璨”的南滇福地,在這一片風水寶地上孕育和生活過明末兵部 尚書楊繩武,清末巨商王熾,世界級大數學家熊慶來,著名抗日將領、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張衝等聞名遐邇的一代英 傑。古滇名士、大觀樓長聯作者孫髯翁最終也長眠於這塊熱土;誕生了蜚聲中外的優秀民族舞蹈《阿細跳月》,古 老神秘的阿細祭火、阿細先基,幽情古樸的阿哲大跳、阿哲鼓舞,還有錦屏山 、白竜洞、猴子箐、楊公祠、大樹竜潭、慶來公園、誕湖泉生態園等人文、自 然景觀引人入勝,美不勝收,以彌勒寺、慈雲洞、禹門寺為代表的古跡禪寺, 積澱着深厚燦爛的彌勒文化。
  擁生物之多樣:近年來,彌勒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多樣化的生 物開發與創新産業得到蓬勃發展。種植葡萄面積達到4.2萬畝,葡萄酒産值近1億 元;種植燈盞花3000多畝並顯初步效益;種植生物藥材薯蕷2500畝,産值達35 0多萬元;種植亞麻8600畝,原莖産量達258.6萬公斤,亞麻種子達36326公斤 ,畝産值達到416元,實現農民增收120多萬元。 (彌勒生態環境建設進一步加強) 正因為擁有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譽滿州內外的“糖倉”、“煙倉”之美稱,特別是葡萄産業崛起後又被稱之 為“東方波爾多”和“葡萄酒城”,使該縣的特色經濟有了長足發展。
歷史由來
  彌勒縣,這座城居然以佛同名,因此被譽為“佛城.這座小城為何名與佛同,衆說紛壇。衹記得有一個傳說是這樣傳下來的:很久以前,有一位高僧,法名如玉,在雞足山彌勒院任住持。有一次坐禪,將進禪境時,突然見彌勒尊佛笑呵呵飄然而至。如玉忙嚮佛祖跪拜,道:“我佛慈悲,弟子如玉在此修行,持戒入定已有多年,終未成慧,今日幸得見尊佛,求當面為弟子開悟,指示醒覺之道”。
  彌勒佛笑而不答,飄然而去,如玉緊緊追趕。朦朧中,見彌勒降祥雲於一個充滿靈氣的山頭,似回頭嚮他微笑。突然一道金光閃過,佛祖頓時隱去。如玉認定那地方的山形地貌。從此告別了修持多年的雞足山彌勒禪院,雲遊四方。他爬山涉水四處找尋,找遍了多少名山大川,訪遍了多少名寺古剎,總尋不到那塊靈山福地。
  一日,他來至一座山中,實在過於纍乏,就靠着一棵大樹小憩,朦朧之中又見彌勒笑呵呵立於面前。如玉忙伏地跪拜,拜畢擡頭看時,衹見前面飛雲流霞中顯出一座山頭,酷似彌勒端座。如玉細觀四周山水,但見這裏岩峰峻秀、林泉幽美,蓊鬱蒼翠,靈氣氤氳。他認準這裏就是彌勒顯聖之地。於是就在山中住了下來,四出化緣。不久,在一座叫錦屏的山頭上建起寺院,專門供奉彌勒佛,冠名“彌勒寺”。如玉即在此普播梵音,接納信衆,一時法席昌隆,香火興盛。
  事情就是這樣巧,這一帶原有一個夷人的部落,酋長名木勒,因夷人口音“木勒”與“彌勒”相近,故而城以“彌勒”冠之。這裏的人大多信佛,有史載曰:“州以彌勒名,其治好佛”。因此,被譽為“佛城”……
  關於彌勒佛
  彌勒佛是中國民間普遍信奉、廣為流行的一尊佛。“彌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譯簡稱,意思是“慈氏”。據說此佛常懷慈悲之心。窺基在《阿彌陀經疏》中解釋說:“或言彌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勝,名無能勝。”他的名字叫阿逸多,即“無能勝”。據佛經記載,彌勒出生於古印度波羅奈國的一個婆羅門家庭,與釋迦是同時代人。後來隨釋迦出傢,成為佛弟子,他在釋迦入滅之前先行去世。據說釋迦曾預言,他離開此世間後,將上生兜率天宮,在那兒與諸天演說佛法,直到釋迦佛滅度後五十六億六千萬年時,纔從兜率天宮下生,來到人間。據《彌勒下生成佛經》所說,到那時,娑婆世界(即我們所生活的有情世間)閻浮提有翅頭末城,其王名儴佉的,彌勒屆時將托生於此城中一個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傢中,降生、出傢、成道、說法,其經歷一如釋迦牟尼佛。彌勒繼釋迦成佛後,將在華林園竜華樹下三次說法,廣度衆生。
  在我國彌勒信仰的流行也很早。西秦時就已出現了繪製的彌勒像,如甘肅炳靈寺石窟中即有。五代、宋以前的彌勒像,主要有菩薩形和如來形兩大類,分別根據《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創作。菩薩形的彌勒像主要表現了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宮為諸天說法時的形象。這時的彌勒像是菩薩裝束,兩腳交叉而坐,或是以左腳下垂,右手扶臉頰的半迦思維形,表示彌勒在兜率天宮等待下生的情形,而如來形的彌勒像則是下生成佛後的形象,與釋迦佛的造像沒有多大區別。大致從北魏開始,中國逐漸流行對彌勒下生的信仰,同時也開始出現穿上佛裝的彌勒佛像。
  由於彌勒作為未來佛在信徒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因此還有一些彌勒的巨像産生。
  雲南彌勒縣彌勒寺
  迭嶂雲空青欲滴,平林雨過緑難收。
  不勞妝點偏然秀,卻自嶺峋分外幽。
  寄語群公當暇日,須從此地一優遊。
  這是許多國內外遊客到滇南佛教勝地———有“中華錦屏”之稱的彌勒寺一遊之後的寫照。
  彌勒顯聖之所 佛光普照之地
  始建於明朝天啓六年(1626年)的彌勒寺,從建寺至今已有370多年的歷史,是彌勒縣規模較大的佛教建築群落。《新纂雲南通志》載:“天啓六年有僧如玉得地錦屏,募資興建彌勒寺,州內佛教盛行。”
  彌勒寺位於彌勒縣城北10公裏的西三鄉錦屏山上,寺廟周圍森林密佈,林蔭流翠,寺前出一清泉,泉水瀉玉。一面八米高,二十米寬的石砌長壁上寫有草書“飛雲流霞”四個大字。這裏是避暑的好地方,常有遊客登臨;這裏有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寫的“彌勒寺”匾額,這裏是滇東南佛教勝地之一,常年廟會不斷,尤以正月初九最盛;這裏的泉水清瑩潔淨,相傳初生嬰兒用該泉水洗滌即健康聰靈,故稱為“佛泉”。登彌勒寺回廊遠眺,整個彌勒壩盡收眼底。
  彌勒寺因塑有彌勒佛像而得名,它與彌勒縣名巧合在一起,於是有人疑為有了彌勒寺纔有彌勒縣之名,推而演化出一個彌勒佛的“佛城”。彌勒縣與彌勒佛的聯繫衹是人們的一種良好願望,按歷史溯源則截然是兩回事。清乾隆《彌勒州志》載:“彌勒漢屬牂牁郡。唐昔些麽徒蠻之裔彌勒居之,故名其部為彌勒部。元初隸落蒙萬戶府,至元中改千戶總把,領吉輸、裒惡、部籠、阿育四千戶,屬廣西路。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改為彌勒州。”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稱彌勒縣,相沿至今。彌勒部是古代一個少數民族首領彌勒其人率領的一個部族。
  彌勒寺擁有大佛、大運、大雄、大智四院,建築風格恢宏大氣,集彌勒強巴相、彌勒思維相、彌勒仙光相、彌勒布袋相、彌勒天冠相之絶緻,遂成“彌勒道場”之大寺。山門上方,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樸初先生親自題寫的“彌勒寺”三個鎏金大字格外引人矚目。錦屏山上,由南懷瑾先生親筆題詞的19.99米彌勒大佛(彌勒布袋相)於1999年12月落成,行車至接近彌勒縣城的公路旁,遠遠地就可看到這尊金光燦燦的大佛。沿1999級臺階綿延而上,千年梯田、百年古樹盡收眼底,潺潺清泉靈秀無方,感慨“旅遊勝地”之不虛。 彌勒寺是個誘人、迷人的景點,明代葛一竜《彌勒寺》詩寫:
  “一宇嵌山窟,重重開曉煙。青飛岩下水,緑覆樹頭天。
  境僻耽幽寂,僧高淨俗緣。不知州與寺,名立競誰先?”
  他的後兩句先後已有定論,今人當不是懸案。
  彌勒寺在昆河公路一例,出花口即可見。如今已修葺一新,遊客人彌勒,可別忘了登彌勒寺參拜一番,對着彌勒佛哈哈一笑,則難容之事大肚能容,可笑之人一笑了之,將爽心怡性也。
歷史沿革
  元置彌勒州。係唐時東爨烏蠻一個部落酋長的名字,後來用作部名,稱彌勒部。清改彌勒縣。縣名彌勒,有寄托彌勒佛保佑之意。
    
    2000年,彌勒縣轄6個鎮、8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495642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彌陽鎮 78426 新哨鎮 54275 虹溪鎮 42564 竹園鎮 55998 朋普鎮 48142 巡檢司鎮 30065 彌東鄉 41729 衛瀘鄉 10250 西一鄉 25560 西二鄉 37379 西三鄉 22712 五山鄉 17246 東山鄉 18012 江邊鄉 13284
  
    2001年,全縣轄11個鎮、3個鄉:彌陽鎮、彌東鎮、新哨鎮、西一鎮、西二鎮、西三鎮、東山鎮、虹溪鎮、竹園鎮、朋普鎮、巡檢司鎮、衛瀘鄉、五山鄉、江邊鄉。
  
    2003年3月28日,雲政復24號:撤銷彌勒縣彌陽鎮、彌東鎮,設立彌陽鎮。
    2005年,撤銷彌陽鎮和衛瀘鄉,設新的彌陽鎮;撤銷竹園鎮和朋普鎮,設立新的竹園鎮。
英文解釋
  1. n.:  Mile County
近義詞
彌勒
相關詞
福建安溪縣行政區劃地名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村莊雲南省
包含詞
彌勒縣中醫院彌勒縣人民醫院彌勒縣衛生防疫站
彌勒縣婦幼保健院彌勒縣春蕾皮革廠彌勒縣西二防保組
彌勒縣東山鎮防保組彌勒縣朋普鎮防保組雲南省彌勒縣衛生防疫站
彌勒縣西一鎮防保組彌勒縣新哨鎮衛生防保組彌勒縣巡檢司鎮衛生防保組
彌勒縣虹溪鎮防保組彌勒縣西二鄉衛生院彌勒縣江邊鄉防保組
彌勒縣西三鎮防保組彌勒縣彌東鎮防保組彌勒縣竹園鎮防保組
雲南省彌勒縣煙草公司賓館雲南省彌勒縣金竜有限責任公司金竜賓館
分類詳情
張開彌陽鎮張開西一鎮張開竹園鎮張開新哨鎮張開虹溪鎮
張開巡檢司鎮張開西二鎮張開西三鎮張開朋普鎮張開彌東鎮
張開衛瀘鄉張開東山鎮張開五山鄉張開東風農場張開江邊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