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位置】位于甘肃省西北部
【面积】31374平方千米/3.3万平方千米
【人口】1万(2001年)
【代码】620924
【邮编】736400
【驻地】红柳湾镇
【区划】辖1个镇、5个乡
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位于河西走廊西南端,地处甘、青、新三省区交界处,东接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北靠敦煌市,西界新疆若羌地区,南邻青海省海西州。其中少数民族3500人,占总人口的46%,哈萨克族是自治县的主体民族。县内哈萨克族侨眷遍布欧亚等12个国家,是全省著名的侨乡。
自治县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天然可利用草场1479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29.4%,草场载畜量为18.9万只羊单位,畜牧业为自治县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境内有野骆驼、野牛、藏原羚、雪豹、雪鸡等珍贵野生动物20多种,国家设有哈尔腾国际狩猎场、安南坝野骆驼自然保护区和大小苏干湖候鸟保护区。特别是境内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探明的有金、铜、铅、锌、水晶石、云母、煤、芒硝、石棉等矿种40多种,其中尤以石棉储量大,约2600多万吨,品质好,利用率高,年开采量为8-10万吨,占全国石棉产销量的1/3,成为自治县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
为改善城镇居民生活自然环境条件差的状况,从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决定将现政府驻地由博罗转井镇迁至红柳湾镇。随着新县城的建成,将标志着自治县发展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
|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酒泉市下属的一个自治县。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交界处。面积31374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1万。县政府驻红柳湾镇,邮政编码 736400。 是甘肃省唯一一个以哈萨克族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成立于1954年。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地处甘青新三省(区)界处,在河西走廊最西端。风光秀美,资源丰富,被誉为“百里黄金地,塞外聚宝盆”。全县面积3.1万平方公里,辖5乡1镇13个行政村,总人口9100多人,有哈、汉、回、维、撒拉、藏、土等11个民族,其中哈萨克族3700多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1.3%。境内可利用草原面积1480亩,主要放养的牲畜有绵羊、山羊、骆驼、牛、马等。国道215线、313线经过县城横贯全境。 |
|
目前下辖:红柳湾镇;阿克旗乡和阿勒腾乡
县人民政府住所地红柳湾镇,邮政编码736400,电话区号:0937。 |
|
阿克塞既有美丽的山川、草原,又有壮丽的高原湖泊,浩瀚无际的大漠戈壁。物华天宝,矿藏丰富,初步探明有金、铜、锌、锰、水晶石、石棉、云母、芒硝等41种矿藏,尤以石棉储量最大,达4500万吨以上,现每年开采在15万吨左右,占全国石棉产量的1/3以上。阿克塞又是一个野生动物保护区,群山大漠深处栖息着2纲、11目、16科、28种野生动物,有野骆驼、野牦牛、野驴、盘羊、藏原羚、黄羊、雪豹等受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国家在此分别设有野骆驼保护区、哈尔腾国际狞猎场。深山峻岭,戈壁边缘、河谷平原还遍布着种类繁多的天然药材,有雪莲、麻黄、锁阳、甘草等30多种。县境内水利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河流有大哈尔腾河、小哈尔腾河和安南坝河三条,流域面积8560多平方公里,年径流量4.52亿立方米。还有大沟(小河流)29条。这里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居住在这里的3000多哈萨克族同胞,俗称“甘肃哈萨克”,保留着古朴的民族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族风俗。 |
|
建县5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全县各族人民战天斗地,发愤图强,用汗水和智慧书写了艰苦创业、治穷奔小康的辉煌历史。截止2003年底,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8亿元,同比增长12.7%;财政收入可完成2750万元,同比增长14.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可完成1.41亿,同比增长23.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500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409元;三产比重为7∶59∶34。2002年该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百强县市”排序第96位。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于1998年的9月整体搬入新县城,目前县城累计完成投资3亿多元,一座具有民族特色、旅游价值、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现代草原新城,在阿尔金山脚下的红柳湾镇拔地而起,城市道路硬化率、自来水入户率、供电供热普及率、城市天然气使用率及有线电视普及率均达到100%。城市居民住房成套率达到98%以上,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方米。与此同时,抓住县城搬迁之机遇,县委、县政府把实施牧民城市定居作为一项德政民心工程来抓,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同步推进牧民定居点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976万元,建成高标准牧民住宅594套,82%的牧民在新县城定居,户均住房面积达120平方米,实现了水、电、路、电视、电话、天然气“六通”。目前,全县城市化水平已达到72%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88部,移动电话57部。历史上逐水草而居,长年过着游牧生活的哈萨克族人民,实现了从游牧生活到城市定居生活,从住毡房到住高标准住宅,从毡房流动小学到网上远程教育,从马背传书到程控电话,从听收音机到看上30套电视节目,从烧牛粪到用上天然气,从人心思迁到人心思定的跨越式发展,成为阿克塞发展史上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 |
|
畜牧业是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的基础产业,也是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近年来,全县上下牢固树立“牧业不稳,全县不稳,牧民不富,全县不富”的思想,始终把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和保持农村稳定作为农牧村工作的重点来抓,先后投资2480余万元,建成了一、二期防灾保畜基地和骆驼、绒山羊基地,完成了畜牧业示范县和“三化”治理工程,新上了天然植被恢复与保护工程、退牧还草工程,完成人工种草3万亩,建成引水渠5条80多公里,防洪堤坝22公里,新打机井12眼,修建药浴池、涝池20座,完成围栏封育草场41.7万亩,建高标准暖棚20座,治理“三化”草场57.7万亩,畜群改良面达82%,适龄母畜比例达到56%以上。
启动了良种繁育工程。大力推进牧业产业化进程,以设施畜牧业为主攻方向,按照市场―龙头―基地―牧户的模式发展,形成了一个市场(城效牛羊育肥市场),开发了一个品牌(哈尔腾羊肉),建成了二个龙头项目(乳品加工厂、饲草料加工厂)和三个基地(防灾保畜基地、骆驼、绒山羊基地),实现了由传统牧业向现代牧业的转变。畜牧业开始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商品型经济、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靠天养畜向科学养畜的转变。历史上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民族开始实践着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了牧民在县城有高标准住房,在冬春季有毡房,让老年人在新城养老,青壮年在牧场放牧,少年儿童在新城上学的美好愿望。2003年底,牲畜存栏达16.42万头(只),肉类产量达900多吨,绒毛产量达150多吨,农牧业总产值完成1701万元,同比增长4.94%;完成农牧业增加值1212万元,同比增长5.4%。 |
|
1954年,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区(县级)成立,随后的几年中,阿克塞县各族干部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在戈壁滩上建起了排排平房,人们终于从帐篷中走了出来。
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阿克塞县城镇建设开始逐步向山脚下平坦开阔的地带扩展。然而,随着发展所带来的变化,一些问题已越来越多地影响着阿克塞今后的发展。
博罗转井镇,作为县政府的所在地,虽然经过40余年的建设,已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但受地理位置的局限,加之生存条件的恶劣,已不利于自治县各项事业的发展。
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同意阿克塞县政府驻地由博罗转井镇迁往红柳湾镇。1996年初,新县城建设工作全面启动。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困难多,这是新县城建设面临的诸多严峻考验。
至1998年,三年时间中新县城共完成投资17196万元,建筑面积达16.16万平方米。1998年的9月,阿克塞县提前实现了整体搬迁目标。建成的新县城,街道宽阔平坦,树木生机盎然,哈萨克民族风情更是融入了现代化建筑之中。一座新城正在戈壁上崛起。
1998年,在完成整体搬迁后,阿克塞县的城市建设遇上了全面发展的良好机遇,有人称这为“一步走活满盘棋”。
到2002年底,阿克塞城市道路硬化率,自来水入户率,供电、供热普及率,有线电视普及率均达100%。城市居民住房成套率达到98%。82%的牧民在新县城定居,户均住房面积120平方米,并实现了水、电、路、电视、电话、天然气“六通”。
2002年4月初,阿克塞县在《甘肃日报》上公开发布了拟建的县城公园、影剧院、牧民新村街道及绿化、七条城市道路街景等8项工程的设计招标公告,很快便有省内外的6家设计单位报名进行方案的设计。当年,投资500万元的净化水厂续建工程完工,投资100万元的中心广场硬化、绿化和喷泉改造工程完工,还有一大批工程也已接近尾声。阿克塞县的城市建设开始了又一轮的全面提速。
按照规划,到2012年,阿克塞城镇化水平将达到90%以上,城市社会保障覆盖率将达到95%以上。那时的阿克塞县,无论是人均居住面积还是人居环境都将有大幅度的提高和改善。 |
|
阿克塞石棉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阿克塞石棉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前身是1968年成立的阿克塞县国营石棉矿。1998年进入改制成有限责任公司,是阿克塞县的利税大户、重要财源之一。企业现拥有总资产6000多万元,职工100余人,主要生产4个等级、12个规格的石棉产品。年生产和销售石棉近2万吨,产品遍布全国25个省市和地区。1995年与2001年分别获“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10年连续合格企业”和“全国石棉产品质量合格企业”称号。2003年完成工业总产值达2830多万元,产品销售收入2708.9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849万元,实现利税554.3万元。
万吨选厂车间
西部万吨专用石棉厂是全国三大石棉产地之一的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的石棉精选重点企业之一。企业位于甘青公路215线和313线叉路口的西部石棉交易市场内,占地面积25267平方米,有5条生产线,年设计生产能力2万吨,班产60―70吨。该生产线是以粗选的混合石棉为原料,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完整的工艺流程,执行建材部部颁的GB/T 8071-2001质量认证标准。这里生产的专用石棉,是阿克塞县石棉品牌的标志性产品。产品不断销往全国各地,产品倍受用户信赖。
阿克塞县远大石棉有限责任公司
阿克塞县远大石棉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是阿克塞县建设乡石棉矿,始建于1983年。1998年底企业进行了股分制改制,2001年经过多方考查论证,引进了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符合环保要求的国家专利技术项目水选改性纤维。现年生产加工石棉10000砘,年实现产值1750万元,年实现利润150万元,上缴税金120万元,成为发展壮大阿克塞县城经济经济的摇篮。
阿克塞县和平企业公司
阿克塞县和平企业公司是一个以石棉开采、加工、销售为主的乡镇企业。公司下辖三个石棉矿点、一个分级厂,资产总额1400万元,拥有职工400余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3人。公司甘肃省B级乡镇企业、“重合同守信誉”企业。至2002年底,生产石棉22000吨,完成产值3696万元,比改制前的1999年增加1512万元,增长了69.2;交纳各种税金238万元,比改制前增辑82万元,增长了52.6%;实现利润264万元,比改制前增长了153.8%.职工工资稳中有增,年人均工资达到15000元。
目前,产品远销12个省、市和地区,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为企业增产促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阿克塞县民主石棉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阿克塞县民主石棉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以石棉开采、加工、销售为主的乡镇企业。公司下辖四个石棉矿点、一个分级厂,资产总额2000万元,拥有职工500余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8人,为甘肃省B级乡镇企业、环境污染保护先进单位、“重合同守信誉”企业。至2002年底,生产销售石棉2万吨,比改制前的1998年增长100%,实现产值4600万元,比改制前增长184%,实现总收入3600万元,比改制前的1998年增长200%,实现利润300万元,比改制增长500%,上交税金150万元,比改制前增长43%。2003年,与新疆投资商合作,投资520万元,新上了年产1万吨的矿物改性纤维项目,目前,该项目已竣工投入使用,将进一步壮大企业规模和实力。
阿克塞县苏干湖酒业有限责任公司
阿克塞苏干湖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创建于2002年,现拥有固定资产75万元,流动资产180万元,主要产品有系列白酒、系列马奶酒、系列保健酒(正在开发研制),年综合生产能力200吨。以传统工艺结合现代科技,所产的浓香型白酒“阿金山”、“金山情”、“金山液”等系列产品具有清凉透明、窖香浓郁、清香纯正、落口爽净、回味悠长的风格特点,全部符合国家GB10781,1―89优级标准,是本地区的名牌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好评。自第一批产品投放市场以来,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就实现工业总产值206万元,销售收入达到85.4万元,实现各项税金28.5万元,解决劳动就业人员15人。
阿克塞神威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阿克塞神威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创建于 1994年,前身为阿克塞县化工厂,是国防科工委兵器工业总公司批准生产民用爆破器材的定点厂家,是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工业骨干企业之一。公司地处河西走廊西南端,距历史名城--敦煌76公里,占地面积135亩,拥有固定资产860万元,现有职工120人,专业技术人员15名。1998年5月,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同时兼并自治县物资公司,经营销售民爆产品。
公司主导产品四号岩石铵梯油炸药,爆炸性能优良,质量稳定、存放期长、使用安全可靠,通过国家规定的民爆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检测,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殉爆≥5cm;爆速≥3240m/s;猛度≥12.9cm;爆力=320ml)。公司于2003年9月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止2003年底,实现工业总产值1560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612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300万元;实现利税228万元。
阿克塞县赛宝包装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赛宝包装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1998年5月,主要从事石棉专用包装袋(麻塑复合袋)和国标麻袋的生产、加工与销售为主的经营业务。公司总投资100万元,占地面积8847平方米,现有固定资产350万元。员工总人数为45人。年产石棉专用包装袋200万条,实现工业产值100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880万元,实现利税104万元,是全国唯一一家石棉专用包装袋生产厂家。公司研制的石棉专用包装袋获国家专利,防渗透、防泄露、属国内首创新型环保产品。为统一和规范中国西部石棉交易市场包装品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
|
- : Aksai Kazakh Autonomous County
|
|
阿克塞哈萨克族, 阿克塞自治县, 阿克塞县, 阿克塞 |
|
|
|
和平乡 | 团结乡 | 民主乡 | 建设乡 | 阿克旗乡 | 阿勒腾乡 | 红柳湾镇 | 多坝沟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