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內 : 上海 : 天津 : 哈爾濱 : 嶽陽 : 蘇州市區 : 肇慶公交站 : 昆明市區 : 望江縣 : 文昌市 [顯示全部] : 中國 >新疆 > 文廟
顯示地圖
目錄
·祭祀孔子的廟·孔子 廟·旅遊 Travel
·文廟聯繫方式 地址·文廟聯繫方式 地址 Contact Address Temple·旅遊 Travel
·No. 7·No. 8·韓城文廟 Seoul Temple
·嶽陽文廟 Yueyang Temple·邢臺文廟·六合文廟 Liuhe Temple
·德陽文廟 Deyang Temple·代縣文廟 On behalf of the county Temple·定州文廟 Dingzhou Confucian Temple
·泰和文廟 Taihe Temple·府𠔌文廟 Fugu Temple·渠縣文廟 QuXian Temple
·資中文廟 Owned in Temple·瀎縣文廟 Xunxian Temple·賓川文廟 Binchuan Temple
·武威文廟 Wuwei Temple·哈爾濱文廟 Harbin Confucian Temple·贛州文廟 Ganzhou Temple
·望江文廟 Wangjiang Temple·富順文廟 Fushun Temple·宣武文廟 宣武文 Temple
·新田文廟 Xintian Temple·福州文廟 Temple of Fuzhou·蒙城文廟
·巨野文廟 Juye Temple·織金文廟 Woven gold Temple·太原文廟 Taiyuan Temple
·長子文廟 The eldest son of Temple·深澤文廟 Fukasawa Temple·洛南文廟 Luonan Temple
·鳳慶文廟·寧遠文廟·黃石文廟 Yellowstone Temple
·近義詞·相關詞·包含詞
·更多結果...
祭祀孔子的廟
  祭祀孔子的廟。唐玄宗封孔子為文宣王,因此稱孔廟為文宣王廟。明代以後稱文廟
孔子 廟
  孔子 廟。 唐 朝封 孔子 為 文宣王 ,稱其廟為 文宣王 廟。 元 明 以後省稱為文廟。 元 方回 《前參政浙西廉訪徐子方得代送別》詩:“ 武林 增炳煥,文廟鬱岩嶤。”《明史·禮志四》:“天下文廟,惟論傳道以列位次;闕裏傢廟,宜正父子以敘彝倫。”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哄丁》:“今值文廟丁期,禮當釋奠。”
旅遊 Travel
  文廟投訴電話上海旅遊投訴電話:021-6439361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上海文廟為清鹹豐五年建。經歷了近3年的時間的修繕,於1999年10月重新對外開放。文廟中軸綫上有欞星門、大成門、兩廡、大成殿等建築,這是當年儒士們拜祭孔老夫子的綫路,因此又被稱為祭孔綫。在儒學綫上重建了學門、儀門、明倫堂、尊經閣等古建築,重現文廟儒學綫的建製;其東側以天光雲影池為中心的廟園綫,重建了儒學署,使魁星閣更現魁星舞筆點狀元的古韻。此外,文廟東北角的仿明清書坊式的書市,已是滬上聞名的淘書樂園了。每周日8:00逛文廟聚會是上海文化人的一種生活癖好。經營的品種,有書籍、期刊、報紙乃至連環畫等,從古到今都有。你可以與攤主討價還價,舊書市上的書一般都要便宜一些,有人在這裏竟能找到夢寐以求、苦無覓處的絶牌書店和古舊書刊。出售的大部分是言情、武俠小說,還有為數不少的舊書攤,仔細看看,或許可以找到一些絶版的舊書、連環畫等。地址:黃浦區文廟路215號電話:63779826開放時間:8:30-16:30門票:周日書市1元,參觀文廟10元,兒童5元
文廟聯繫方式 地址
  文廟聯繫方式 地址:哈爾濱市南崗區東大直街.
  郵編:150000 文廟投訴電話 哈爾濱市旅遊投訴電話:0451-84664315
  黑竜江省旅遊投訴電話:0451-8701005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文廟景區榮譽 國傢文物保護單位 文廟門票價格 門票:15元,兒童半價。 文廟節慶活動 哈爾濱冰雪節12月至次年1月
  一年一度的哈爾濱冰雪節,在每年十二月份到翌年一月份舉行,這是我國第一個以冰雪為內容而組織的區域性節慶活動。每年的哈爾濱冰雪節都舉辦大型的鼕泳比賽,場面非常壯觀。
  屆時,遊人可以到哈爾濱市一睹冰燈、雪雕的美景,欣賞冰雪文藝晚會,還可以參加很多冰雪娛樂項目。哈爾濱冰燈和雪雕藝術已成為世界冰雪藝術的三大奇葩之一。
  哈爾濱音樂會陰歷八月六日至十五日
  中國·哈爾濱之夏音樂會(簡稱“哈夏會”)是國傢級音樂盛會,每屆於隔年的8月6日至15日舉行,歷時10天。
  哈爾濱之夏音樂會,是酷愛高雅藝術的哈爾濱人的獨創,規模盛大,群星薈萃,已成為音樂藝術傢的搖籃。
  現在已升華為地方傳統音樂節,也成為我國傳統的音樂盛會,是中國“三大音樂會”之一,並由此奠定了哈爾濱音樂名城的地位。
  滾冰節正月十五
  滾冰節是當地的民間習俗,由來已久,元宵節的夜晚,人們將蠟燭點燃,放在河面上擺成各種圖形,同時,男女老少都要到冰封的江面上打滾嬉戲,據說可以滾去煩惱,滾去災禍,滾來好運,滾來幸福。
  這一習俗,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說。很久以前,鬆花江江神獨角竜的女兒與這裏一位捕魚的小夥子産生了愛情並結成夫妻,過着幸福寧靜的生活。此事被獨角竜發觀,大年初一,獨角竜用獨角豁開江面,將竜女抓回,並想用瘟疫懲罰小夥子和村民。竜女就托夢給心上人,囑咐小夥子正月十五的晚上到冰面上去打滾,左打九個滾,再右打九個滾,就可以躲過瘟疫。於是元宵節晚上,全村老小都到冰面上去打滾,果真躲過災禍。村民怕獨角竜再報復,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都到冰面上去打滾,漸漸的形成一種獨特的民俗延續至今。
  民間冰燈節春節和元宵節期間
  民間的冰燈節,是在春節和元宵節期間進行,一般都是將一傢一戶自製的冰燈擺放到自己的院子裏。隨着文化娛樂活動的規模逐步擴大,開始在村子的廣場或娛樂場所搞冰燈製作比賽活動。這種活動,給鄉村增加了濃郁的節日氣氛。 文廟開放時間 8:30-16:30 文廟最佳旅遊時間 前往哈爾濱旅遊,最佳的季節是以每年12月至次年1月,此時,滿目的銀裝素裹,雖然寒冷,卻到處可以看到與江南水鄉迥異的雪地冰天景色;另外,7月至9月的夏季,對遊客而言,絶對是理想的避暑佳季。
  哈爾濱位於最北端,是我國緯度最高、氣溫最低的大都市。四季分明,鼕季漫長寒冷,而夏季則顯得短暫涼爽。
  哈爾濱的集中降水期為每年7至8月,集中降雪期為每年11月至次年1月。年平均溫度3.6℃。最冷的1月份,平均氣溫為零下13.2℃至零下24.8℃,最熱的7月份,平均氣溫為18.1℃至22.8℃。
  3-5月份為春季,易發生春旱和大風,氣溫回升快而且變化無常,升溫或降溫一次可達10℃左右。
  6-8月份為夏季,炎熱濕潤多雨,7月份平均氣溫19-20℃,最高氣溫達38℃。平均降水量占全年的60%-70%,由於降水集中,間有暴雨,易發生洪澇災害。
  9-11月份為秋季,降雨明顯減少,晝夜溫差變幅較大,9月份平均氣溫為10℃,10月份北部地區已到0℃,南部地區2-4℃。
  12-次年2月份為鼕季,漫長而寒冷乾燥,雪覆大地。1月平均氣溫零下15℃-零下30℃,最低氣溫曾達零下52.3℃。 文廟特別提醒 1、遊客可在當地購買羽絨衣褲、羊毛衣褲,價格便宜不說,且厚實耐寒,此外,帶上一套帽子、圍巾加手套即可萬無一失。
  2、東北地區室內外溫差很大,冷熱交替,極易感冒,所以最好帶上感冒藥之類的藥品。
  3、在氣候嚴寒、乾燥的地方,手容易起刺,嘴唇易幹裂,帶上潤唇膏或潤膚品,總不會有錯。
  4、在零下幾十度的哈爾濱,專業相機的快門會凍得開不了,所以,如果帶上專業相機,一定要註意機器的保暖。
  5、有幸到當地人傢中做客,可以試着在炕上用餐,非常有意思,如果睡在炕上的話,很容易“上火”,起床後應多喝開水,多吃水果。 文廟美食 來到哈爾濱,正宗的俄羅斯大餐是千萬不容錯過的。此外,吃熊掌,嘗飛竜,品“三花”,啖猴頭,盡品山珍,遍嘗佳餚,也是盡興旅遊哈爾濱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
  福泰樓、北來順、華梅西餐廳、江南春、 西格瑪食府、福成肥牛火鍋城、老都一處餃子館、東方餃子王、吳記醬骨頭燉菜館等都是哈爾濱著名的特色餐館。
  文廟住宿 哈爾濱的旅館服務業非常發達,有數十個涉外酒店,上百個星級賓館,各色中小旅館、招待所不計其數,可滿足中外遊客各種需要。
  市內的星級賓館均設施齊全,豪華舒適,當然房價不菲。所以,對於大多數自助旅遊者或背包族來說,某些服務良好、環境優雅的中小旅館、招待所,房價低廉,方便實惠,應是更好的選擇。 文廟購物 哈爾濱是東北最大的商業城市之一,秋林公司、哈爾濱市第一百貨商店、哈爾濱商廈、鬆雷大廈、金太陽精品城、中藝百貨等都是全國聞名的商業企業。
  在這裏,遊客可以買到很多物美價廉的皮貨(皮衣、皮帽、皮鞋)及其他一些當地的土特産品,聞名中外的東北特産人參、鹿茸等珍品也能在這些商店中以很低的價格買到。猴頭是真正的“山珍”,物美且價廉;淡水魚王鱘鰉魚、大馬哈魚、三花魚(鯿花、鰲花、吉花)是真正的人間美食,河中極品,鮮嫩可口;風幹香腸雖然難登國宴之類大雅之堂,卻是民間真正的佐酒之佳品,盛宴之珍饈;北國紅豆、山野菜雖不足挂齒,前者卻如“相思豆”般含義深厚,後者則是真正的北方野味,都值得購買。 文廟交通 交通:遊客可從哈爾濱乘3、6、25、52、66、70路等公交車,至哈工程大學下車,進大院往東行幾百米即可到達。 文廟玩法 遊玩、燒香等。
  哈爾濱文廟位於哈爾濱市南崗區東大直街,始建於1926年,占地2.3萬平方米,是黑竜江現存最完整的仿古建築,也是東北地區最大的一座孔廟。
  
  整個結構為南北嚮三進院落,屬典型的清代建築風格。前院是首進院落,院內鬆柏蒼翠,丹墻回繞。中院是文廟的主體,正殿大成殿,超過了麯阜孔廟大成殿橫闊9間的規格,為橫闊11間(9堂2夾室)的重檐龐殿頂大殿。殿內供孔子及四配神,十二先賢牌位。大殿兩邊是兩座配殿,內供孔子的弟子牌位。
  
  前院是首進院落,院內鬆柏蒼翠,丹墻回繞。池南有“萬側宮墻”(俗稱影壁墻),上鑲有琉璃雕花磚,長44.80米,高5.9米。池北有欞星門,是三間四柱的木牌坊,采用了衹有皇傢建築才能使用的和釜彩繪,虎殿頂上覆黃色琉璃瓦。院落東、西兩側各有一座牌樓,與欞星門合稱“三樓”。殿內供孔子及四配神,十二先賢牌位。大殿兩邊是兩座配殿,內供孔子的弟子牌位。
  
  院落東南角有馱碑一座,碑文為著名的愛國將領張學良撰寫的《哈爾濱文廟碑記》。後院為面闊7間、單檐歇山頂的崇聖祠,原供孔子前五代祖先,後改為書廳,東西有側殿。1985年,在此成立黑竜江省民族博物館。現主要建築已進行修復,並對外開放。
   哈爾濱文廟始建於民國十五年(1926年),建成於民國十八年(1929年),是一座清式仿古建築群,三進院落,從南嚮北的中軸綫上依次為影壁、泮池泮橋、欞星門、孔子行教銅像、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東西兩側對稱分佈着牌樓、兩廡、掖門、石碑等,層層遞進,起伏有緻,一氣貫通,充分展現了建築物的空間之美。
  光緒三十二年,孔子的祭祀規格由中祀升為大祀,因此建於民國年間的哈爾濱文廟就采用了封建等級最高的規格來修建,其主體建築大成殿采用雙重廡殿頂,九堂二夾室共十一開間,屋頂彩繪采用清代的構圖繁密,大面積瀝粉貼金的“金竜和璽”彩繪,雄偉、高大、金碧輝煌,堪與故宮太和殿的規製相媲美。 文廟內十餘種珍稀樹木吸引了多種珍奇鳥類在此落戶,春季百花爭豔、花香蝶舞;夏季清涼幽靜、鳥語鶯啼;秋季果實纍纍、紅葉滿枝;鼕季白雪壓鬆、銀妝素裹,令遊客流連忘返,成為哈爾濱市重要的旅遊景點,這座滄桑七十載的古建築終於得到妥善保護和有效利用。
文廟聯繫方式 地址 Contact Address Temple
  文廟聯繫方式 地址:天津市南開區東門內大街 文廟投訴電話 天津旅遊投訴電話:022-2835909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文廟景區榮譽 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 文廟交通 乘904、15、24、4、1、611、632、633、678公交車
  文廟,又稱孔廟,是紀念和祭祀孔子的廟宇。唐代封孔子為文宣王,故稱“文宣王廟”,並在各州、縣立廟。明、清時代,全國幾乎各大、小縣城都建文廟。天津文廟始建於明代,經清代擴建重修,具有三大特色:廟學合一,府縣並列,牌樓薈萃。
  《天津衛志》載:“文廟,在東門內。明正統元年,天津左衛指揮使朱勝,照陵西按察司僉事林時,建言事例,奏淮開設。本官遂將住居一所,施為學官,首建堂齋公廨,十二年大成殿成。”說明天津文廟建於1436年,創立之始就與學宮(衛學)合為一地。衛學是儒學的一種,又稱文學,是津門首座官辦學校。明景泰、天順、弘治年先後修建欞星門、兩廡和專事教學的明倫堂。明萬歷四十年(1612)在天津衛城西南角樓創辦“武學”,以學習弓箭、美術等武藝為主,武生如能做文章,經考試合格也可進“文學”。清雍正三年改天津衛為天津州,雍正九年升州為府,另置天津縣。因此,衛學改為州學,後又升為府學,文廟也隨之升為府廟。由於府、縣官員不能同地祀孔子,
  故於雍正十二年(1734)在府廟西側另建縣廟,又在縣廟西修建縣學,形成天津文廟府縣並列的格局。
  天津府、縣文廟從南至北均由萬仞宮墻(照壁)、泮池、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和崇聖祠以及東、西配殿組成。府廟建築體量大,覆蓋黃琉璃瓦,是規格等級最高的古建築。縣廟建築體量小,均為青磚、青瓦。文廟建築有一些特有建築和專用名稱。如欞星門,是一座四柱三樓的牌樓。傳說欞星是天上主管文教的神星,通過欞星門,可得神靈護佑。又如泮池,是架石橋的水池子。來源於《周禮》的“辟雍”,原意是四面環水的大學堂。人們踏上泮池叫“入泮”,就好像進入了最高學府。天津府廟泮池的石橋又叫“魚化橋”。據《新校天津衛志》,明成化元年(1465)天津衛人劉鈺、衛琳曾見池內有魚躍之,是年秋中舉。魚化來源於“魚躍竜門”典故,凡能躍過竜門的魚,
  即可成竜。中舉是明清科舉制度的名詞,在府城考試錄取考中舉人叫中舉。舉人如赴京師趕考會試錄取者稱貢士,貢士再經殿試錄取者稱進士,進士就可授官職。《天津府志》描述當年中舉狀況:“又聞天津士人,工於應試文學,近年舉人會試逾百數,實為天下罕見。”據天津志書統計,乾隆、嘉慶、道光三朝舉人分別為254人、108人和155人。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清廷詔廢除科舉,天津府、縣學不復存在。但文廟祭孔活動一直沿襲到民國時期。
   文廟,在南開區東門內大街。明正統十二年大成殿落成,始稱衛學,為天津地方舉辦官學和尊祀孔子的廟宇。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府學西側擴建明倫堂,總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是天津市區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府廟為建築群之主體,由萬仞宮墻、泮池、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和配殿構成。大成殿面闊七間,進深三間,黃琉璃瓦歇山頂,檐下施鬥拱,為天津市僅存的“官式”建築。明倫堂由門廳、前殿、大殿和配殿組成。廟外東門內大街上,東、西兩側聳立“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牌樓各一座,是天津地區僅存的木結構過街牌樓。1954年天津市政府公佈文廟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大修,建成博物館。
  文廟占地約1.3萬平方米,由牌坊、禮門、泮池、萬仞宮墻、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和配殿等,這些建築基本成對稱排列,分別貫穿在南北中軸綫上,具有典型的中國傳統風格。
   大殿始建於明正統元年(1436年),後經明天順、萬歷,清康熙、乾隆等各代重修、擴建。清雍正年間,天津府、縣同設治所於城內,因而廟東側為府廟,西側為縣廟,均有照壁、拌池、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和配殿等。府廟主體建築的殿頂均用金黃色琉璃瓦覆蓋,雕梁畫棟,裝飾精美。
  廟外東門內大街上,東、西兩側聳立“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牌樓各一座,是天津地區僅存的木結構過街牌樓。這兩座過街牌樓為我國現存牌樓中的珍品。大成殿是文廟的主體建築,殿前月臺陳列各種儀仗,是祭孔的地方,店內供孔子及孟軻、顔回等42哲人牌位。
  舊時,每逢春秋兩季在文廟舉行祀孔大典,其中以農歷八月二十七日最為隆重屆時“鐘鼓齊響,笙歌共鳴”的盛大場面。
  牌樓是我國古代裝點街景的特有建築。天津文廟內外會集七座牌樓。計府、縣廟兩座樓星門,禮門、義路三座牌樓,東門裏大街“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兩座過街牌樓。過街牌樓為明萬歷並建,造型為二柱三樓廡殿頂,為外地少見。1984年我市照此式樣,在友好城市美國費城修建了一座“黃城華府”牌樓。天津文廟式樣的牌樓,漂洋過海,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旅遊 Travel
  文廟投訴電話 嶽陽市旅遊投訴電話: 0730-8232528
  湖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731—4717614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文廟也叫孔廟,是古代祭祠孔子的地方,又稱嶽州學宮,位於嶽陽二中校園內。 廟中原有伴池、狀元橋、回廊、大成殿,為當年嶽州“百廢俱興”的壯舉之一。後歷經數十次重建或修繕,現存大成殿,其屋檐起翹,極具宋代建築風格。特別是殿內16根橫木,在石墩和大柱之間,墊有一個約30公分厚的鼓形橫木,名叫木質,為古代建築中所罕見。木質可以防潮,保證了大柱乾燥不腐,故大成殿中的大柱雖距今900多年,依然完好無損。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8月進行過一次大修,在天花板上繪有一幅“盤竜戲鳳”,至今依稀可辨,為文物中的珍品。
No. 7
  位於河內文廟街的文廟古建築群是河內最重要的古跡之一。文廟坐北朝南,占地26000多平方米。 文廟的大拜堂正中高懸着一塊寫有“萬世師表”四個大字的漢字匾額,匾上註明是“康熙御書”。
  
  正殿內設有孔子供桌,兩側奉祀中越兩國先儒。文廟以存有“進士碑”而聞名,一隻衹活靈活現的石龜昂着頭,馱着這一塊塊雕工精細的進士碑。第一塊進士碑已經被馱了500多年,這以後,每一次進土考試,便樹起一塊石碑。從大寶三年到公元1779年的最後一場科舉考試,按黎朝的制度應進行110多次進上考試,但由於戰亂,現在河內文廟衹存有這82塊進士碑。每塊碑上部標有科舉考試的時間、碑文的撰寫者、書寫者、雕刻者以及考取的進士名單。每一塊碑不僅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而且集書法藝術、竜風花草人物等雕刻藝術於一碑,為後人贊嘆不已!
  
  據介紹,目前文廟的建築大部分是17世紀黎朝的建築。儘管經過多次重修,但文廟仍然保留着其古老的特色,保存着許多古老的文物。 每年春節,文廟總是要舉行幾天十分隆重的祭祀活動,還要舉行書法、下棋、吟詩、鬥雞、鬥鳥等文化娛樂活動。
No. 8
  位於文昌市文城鎮古城區的東部,它是海南省保存得最完整的古建築群,被稱為“海南第一廟”。 文廟始建於北宋慶歷年間,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遷到今址重建,平面佈局嚴謹,庭院寬廣,占地面積共3300平方米。廟的中軸綫上分別布有欞星門、泮池、狀元橋和孔子塑像。橋邊還有一古井,名曰“聖泉”,泉水清甜,數百年從未幹涸。主建築為大成門和大成殿,殿中懸挂着刻有清代康熙、嘉慶、鹹豐和光緒四位皇帝璽印的巨匾。 遊覽者到了文昌,大都會到文廟燒一柱香,以示對千古聖人的敬慕。
韓城文廟 Seoul Temple
  韓城文廟坐落在陝西省渭南韓城市老城東學巷,是一組保存完整的元代建築群。據明《一統志》記載:“韓城縣學於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 在舊址重修”。《陝西通志》載:“洪武四年知縣周吉成重建”。後來雖經歷代重修,但廟內主要建築之結構形狀,都基本未變。為陝西省現存十三世紀以來較有代表性的古建築群。
  文廟門外不遠處有東西兩座牌坊,一名“賢關”,一名“聖城”。牌坊上分別有“德冠古今”和“德配天地”。由此兩門進入文廟,南立盤竜照壁,為琉璃五竜壁,長十七米,高四點二米,雕刻精美,形體生動,竜有出水騰空之勢。此係明萬歷年間修建。五竜壁的兩旁,有磚刻的鯉魚戲浪,合起來看有“竜魚河圖”之意,五竜壁的東面是“欞星門”,門兩旁有竜鳳相配。
  文廟建築群共分四個院落。從欞星門至戟門為第一院落。院內古柏參天。據載這些柏樹均係元、清期栽植。院中有泮池,正中有雙孔石橋,池子四周圍以石欄。院內有對稱的東西屋,東側為“更衣亭”,西側為“緻齋亭”,並有記
  載明清兩代重修概況的碑亭六座。
  院北三間為“戟門”。由戟門至大成殿為第二院落。大成殿為文廟主體建築,規模最為宏偉。它位於中軸綫上,整個殿基為石砌高臺,臺基上為月臺,周圍繞以石欄,雕蟠螭紋。踏石階嚮上進入殿內。大成殿面闊三間,暗為五間,進深四間,筒瓦歇山頂,大殿兩側為東西廊廡,各為十三間。嚮北東西有過角門,殿後用花墻相隔,與北面明倫堂組成第三院落。明倫 堂建於明洪武四年,本三代庠序以明人倫,後世學宮悉宗此義。堂為五間,兩邊有東西“碑林”、“掌酒司”、“典庫司”,上邊正中懸挂有“師道尊嚴”四字大匾額。這裏昔日教論、訓導均對諸生講經督課於此,教育英才之所。
  通過明倫堂,往北拾級而上的高臺上為“尊經閣”,組成第四院落。尊經閣是藏經書的地方。登閣四望,縣城景物盡入眼簾。臺高3.5米,周圍花墻,為重檐歇山頂。東西兩側配以廂房。
  韓城文廟總建築面積為8100平方米,整個建築為飛檐翹角,雕梁畫棟,庭院寬闊,格局規範,結構嚴謹,顯示了我國民族傳統建築古樸、凝重、雄渾的特有風姿,被譽為鑲嵌在韓城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上的一顆璀璨明珠。1957年5月31日被韓城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7年列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廟建築是我國廣大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為了保護祖國文化遺産,有關部門撥款整修。現韓城市博物館附設於此,利用這組古建築物搞文物陳列,石刻展覽,書畫展覽,以及各種群衆文化娛樂活動,作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場所,是人們遊覽的必到之處。
嶽陽文廟 Yueyang Temple
  從嶽陽樓沿洞庭路南行約1000米,來到郭亮街進入嶽陽市二中校園,便到了古老的文廟
  文廟即古時郡學,原來規模巨大,建築宏偉。今僅存大成至聖殿及兩廡廊捨。在封建社會裏,孔子被統治者和儒傢們奉為"大成至聖先師"。大成殿是祭孔場所,周圍房捨是方便來人的住所。
  據清朝光緒《巴陵縣志》記載,文廟正中為大殿,殿旁為東西兩廡房,殿後為崇聖祀,祀東為明倫堂,殿前為大成門,門左為名宦祀,右為鄉賢祀,外為欞星門,門外為泮池,池旁有井,專供祭祀孔子時沐浴盥洗之用。泮池呈半月形,上面架有石橋,名狀元橋。行人至此,武宮下馬,文官下轎。殿外圍以紅墻,左右門書"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文廟為宋朝慶歷六年(公元1046年)滕子京所建。那時候稱嶽州學宮,為當年嶽州"百廢俱興"的壯舉之一。後來經歷了數十次重建與修葺,最後一次修葺是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文廟坐北朝南略偏西,磚木混合結構,面闊5間,進身三間,寬28米,長20米,高 16米,占地548.5平方米。整個建築工藝精巧,宏偉壯觀。殿內有18根金柱,外有23根石柱,殿上檐是"一鬥三升"鬥拱,下檐出抱頭梁,屋頂為重檐歇山式,翹首飾鳳,覆蓋黃色琉璃瓦,脊上為精巧的二竜戲珠陶製裝飾。現存的木柱、木墩、石柱座為宋代構件;梢間部分明代有所改動;天花板上穿逗式梁架及前廊部分,是清代同治年間修建,1990年嶽陽市人民政府又撥款大修,1983年被闢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邢臺文廟
  順德府(邢臺)文廟,唐代稱文宣王廟,宋、元時統稱孔廟,明、清稱文廟,大成殿是文廟的主要建築,位居於全廟的中心。殿為磚木結構,坐北朝南,建造在一個平面呈長方形的石砌臺基之上。通體七楹,面闊二十一米;前後三跨,進土十五米。單脊歇山頂,飛檐四起,檐下鬥拱三跳六鋪,脊上二鴟吻東西對列,整個大殿造型,莊嚴肅穆。
  順德府(邢臺)文廟大成殿 順德府文廟的始建時間,據《順德府志》載:“建自唐,尋廢”。邢臺在唐初已為上州,按朝廷規定,必須建立相應規模的文廟。此廟在唐末荒廢後,宋代多次維修。到了元朝建國之初,忽必烈提倡尊孔,“詔修天下孔廟”。於是,順德府文廟在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得到重修。明朝天順四年(公元1460)和成化六年(公元1470),又曾先後兩次,由知府親自主持擴修文廟大成殿。正德元年(公元1506),又修建了文廟靈星門,並加築甃泮池石橋。到了明神宗萬歷十一年(公元1583),進士出身的嵩縣人王守誠做順德府知府,到任不久即倡議“拓地擴修文廟”,加築了四周的圍墻,遂使邢臺文廟的規模漸臻完備。入清以後,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又於文廟靈星門左右增建門樓,氣勢更加宏樸。
  大成殿是文廟中奉祀孔子神位的主殿,在封建時代,也是知識分子設饌祭孔的場所。每年春秋兩季,各府、縣的主要官員,都要到文廟行“釋奠”禮。學童入學和年青知識分子考中秀纔後,也要到文廟行“釋菜”禮。
  順德府文廟中其他建築均已被毀,唯大成殿保存基本完好,被河北省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六合文廟 Liuhe Temple
  始建於唐朝鹹通年間的南京六合文廟為省級重點文物單位,占地8000平方米,規模居全國第五,大成殿、魁星亭、戟門、泮池等一應俱全,是南京江北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群。雕梁畫棟,氣象莊嚴。當年南京夫子廟重修時,即來此取樣。毗鄰的萬壽宮現已整修完畢,為棠城新景。
  文廟即孔廟,夫子廟,是我國歷史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廟宇。中文廟始建於唐鹹通年間(公元860-874),是江北地區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建築群,現為省文物保護單位。據考證:目前分佈在全國已知的22座孔廟、文廟和夫子廟中,除山東麯阜孔廟(前478年)江西萍鄉文廟(618-626)兩處外,其餘孔廟的始建均後於六合文廟,且規模列第五位。現有照壁、泮池、品字井、欞星門、大成殿、戟門、奎星亭和萬壽宮等。文廟現為區實驗小學校址,六合區政府已作出决定,將小學遷出文廟,待全面維修後,供人們瞻仰參觀。
德陽文廟 Deyang Temple
  四川德陽文廟是中國西部地區保存完整、規模宏大、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廟,素有“德陽文廟甲西川”之稱,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德陽文廟始建於南宋寧宗開禧二年(1206年),當時在城東,後因年久失修塌毀。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重建於城南東隅及德陽城區南街現有位置。經成化、弘治、萬歷年間的多次修葺,已有宮墻、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三楹)、崇聖祠(三楹)、東西廡(各三楹)、節孝祠、孝子祠、鄉賢祠、名宦祠、名倫堂等建築,明未又毀於兵燹。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又重建,康熙、乾隆、嘉慶年間又進行過多次修建和修葺。清道光二十八年至鹹豐五年(1848年~1855年)又進行了大規模的修葺,現存建築為清道光年間的基本格局。德陽文廟占地面積20800平方米,有古建築20餘處。文廟坐北朝南,三進四合院中軸對稱佈局,建築佈局以大成殿為中心,南北成一條中軸綫,左右對稱排列,由南嚮北中軸綫依次為:萬仞宮墻(照壁)、欞星門、泮池、泮橋、戟門(大成門)、禮樂亭、大成殿、啓聖殿。兩側有:“道冠古今”、“德配天地”、東西廡、東西禦碑亭、東西配殿等。廟前為文廟廣場,廟北有後花園。德陽文廟主體建築大成殿坐落在文廟中院,整個建築雄偉、莊嚴、華麗,是文廟庭院中建築最高、體量最大、保存較為完好的一座古建築,它建於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是文廟的主體建築,面闊七間33.97米,進深四間14.78米,通高21米,為重檐歇山式屋頂,屋面係黃色琉璃瓦覆蓋,正脊飾以飛竜,中間置寶頂。殿內有孔子、四配、十二哲塑像和祭孔祭器、禮器、樂器陳列,有燭臺、爵、鐙、籩、簋、豆、硎等祭器、禮器,牛、羊、豕三牲俎,以及祭孔時演奏中和韶樂的編鐘、搏鐘、編磬、特磬、琴、瑟、簫、笛、塤、鼓、祝(起樂之器)、敵(終樂之器)等樂器及指揮樂舞場面的麾、節等。殿前有寬闊的拜臺,可觀賞場面盛大、古樸典雅的仿古祭孔樂舞。清代以來,大型祭孔活動,每年兩次,時間為每年仲春上旬丁日和仲秋上旬丁日。1990年以來,德陽文廟按照清代格局和禮製恢復了祭孔樂舞表演。德陽文廟以其宏大的規模,完整的建築群,嚴謹的佈局,成為我國西部地區文廟的代表性建築。著名古建築專傢梁思成先生在考察了德陽文廟後指出:“德陽文廟建築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古建築專傢羅哲文先生認為:“德陽文廟規模大,保存完整,特點非常突出,這在全國也不多見。”德陽文廟的建築在全國文廟中占有重要地位。四個禮樂亭位於大成門與大成殿之間的中軸綫兩側,排列在一條綫上,內側兩座為雙檐六角亭,外側兩座為雙檐四方六角亭,造型各異,別具一格,在全國文廟中獨一無二。1949年鼕月,賀竜元帥在德陽文廟參加德陽解放儀式後,指着禮樂亭說:“這樣的禮樂亭在全國文廟中實屬少見,要好好地保護”。萬仞宮墻(照壁)長30米,高11.64米,比北京孔廟照壁高大,屬國內地縣文廟中最高大的萬仞宮墻。欞星門為八柱五間五樓衝天柱式石牌坊,造型別緻,雕刻精美,是南方文廟石刻欞星門中的精品。泮池中置三座單跨石拱橋,橋為梯步拱面形,中間橋跨度為14.9米,左右兩邊橋跨度為13.8米,為其他孔廟所少見。“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坊為磚式重檐枋,具有南方建築風格,這與國內地縣文廟中普通的木坊比較,獨具地方特色。文廟後花園保存完好,這在文廟中極為罕見。
代縣文廟 On behalf of the county Temple
  位於代縣城內,創建於唐代,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重修。1983年至1986國傢又撥款進行維修。
  廟南嚮,分前、中、後三院。後院為崇聖祠。中院正北為大成殿,前有露臺、雕欄為護,東西配殿各十一間。前院正北為戟門,戟門兩側有東西二便門以通中院。泮池位於戟門前,池前有唐槐兩株。唐槐前是六柱五樓欞星門。門前有“萬仞”坊,兩側有“仰聖”、“育賢”二坊,東西對峙,中鑿“星聚池”,廣約數畝。
  景點概況
  位置:位於代縣城內。
  氣候:地處中緯度,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平均氣溫在4.3-9.2攝氏度之間。年降水量為345-588毫 米。無霜期在110-178天之間。年日照時數一般介於2670-2945小時。風嚮以西北風為多。
  最佳旅遊時間:四季皆可。
  景觀:文廟內東有忠義祠、文昌閣;西有明倫堂、節孝祠。忠義祠左右,清代設有學正、訓導二署,形成一組龐大的儒學建築群,宏敞偉峻。主要建築為大成殿,單檐歇山頂,面寬七間,進深五間,殿及各坊以緑色琉璃瓦覆頂。是一座金碧輝煌、宏麗巍峨的古典建築。
  交通信息
  鐵路:忻州交通十分便利。京原、北同蒲鐵路幹綫縱貫全境。
  公路:公路四通八達,特別是地處大運綫(108綫山西段)中軸,具有承南接北,輻射東西的區位優勢。南距省城僅75公裏,驅車直下,不到半小時即可抵達,是省城的郊區衛星城市。特別是隨着忻州到五臺山,五臺山到河北高速公路的開通和忻州到河麯、內蒙高速公路的延伸,忻州將成為連通西部能源區和東部出海口的重要交通樞紐,而且將拉近忻州與首都的距離,京津唐冀在2—4小時可以抵達忻州。
定州文廟 Dingzhou Confucian Temple
  唐王李世民,於貞觀四年詔曰:“州縣學皆作孔子廟”。唐大中二年(848年)由定州帥盧簡永,廢佛寺創修文廟
  宋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韓魏公大修文廟,並創造明倫堂於文廟後。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裴州牧以學居廟後非製,改建明倫堂於廟之西北隅。即今文廟的西院。
  明萬歷七年(公元1579年)州牧王增錄修聖殿及明倫堂,作泮池、砌石橋、修甬路、植槐柏。萬歷三十四年(公元1605年)州牧張邦貴,復修魁星閣,即現在文廟東院的三檐閣樓。
  明末清初戰火灰燼。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復修正殿。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又修東西廡和戟門。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修“崇勝祠”於正殿東。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植槐柏數百株。節孝祠於清道光二十九年移建此處。
  1982年7月23日文廟被列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文廟坐落在刀槍街。
泰和文廟 Taihe Temple
  又稱聖廟、孔子廟、學宮,位於今人民法院和公安局院內。學宮原在縣城西延真觀左,宋鹹平四年(1001)移建於此。至明萬歷年間,文廟基地寬25丈,長35丈。自明嘉靖六年(1528)至清道光十四(1834),先後曾十多次修繕。主體建築有欞星門、大成殿、崇聖祠(又名啓聖祠)、學宮等,均坐北朝南,入戟門,過泮池,即欞星門。門的上部通過一條長約40米、寬約2米的過道,登五級石階,即為大成殿露臺。殿內6根磚柱負棟而立,東、西、北三面為磚墻,南面木質花格窗欞。殿廳東西寬約12米,南北長約8米,二層重檐,四角翹起,角係銅鈴,屋面用仿琉璃瓦覆蓋。大成殿後是崇聖祠,規模略小於大成殿(建國前倒塌)。70年代初,仍殘存破敗的大成殿,後拆除改建,僅留泮池在今縣人民法院內。
府𠔌文廟 Fugu Temple
  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重修,光緒二年(1876)至八年(1882)續修。現有大成殿5間,門前橫額上曾懸康熙帝親書“萬世師表”四字。東西各有店堂七間,前為戟門,門前畔池跨石橋,橋前為欞星門,門上為大牌樓,東南角門各一。文革期間遭破壞,現已修葺一新。1981年被縣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又被省政府列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渠縣文廟 QuXian Temple
  建於宋代嘉定以前,在渠縣城內西隅石於崗頂.元代次德年間(公元1297—1307年)重修;明代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邑侯梁從義移建於縣城南外西岩側,明天啓元年(公元1621年)邑侯邸居正又於南郊將文廟遷回舊址,明代祟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九月初九),文廟被農民起義軍焚毀。《渠縣志》載:“癸未重丸之交,‘賊’由西城毀堞而入,學宮焚焉。”隔二十年後,清代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再度興建。康雍、乾、嘉亦相繼修葺。現存的文廟建築,是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動工重修的。整個工程於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秋季纔告竣工。清代文廟的建築開始於距今三百一十六年前,前後歷經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四個皇帝,費時達一百五十八年之久。
資中文廟 Owned in Temple
  資中文廟資中文廟始建於北宋雍熙年間,時位於縣城大東街。因舊廟低濕狹窄當街囂鬧,清道光九年(1829年)州牧貴州石阡張海瀾倡議,士紳集資,將文廟遷北關外邑人趙逵居遊過的洗墨池處(即今址),十五年竣工,費時六年。據《資州移建文廟碑記》載:“工竣計大成殿五楹,東西廡五間,由大成殿左轉是為崇聖祠,祠別一區,戟門五間興大成殿,稱此外為泮池、為靈星門、為宮墻,罔不如法而形勢之尊重,規模之宏大,丹?輝煌視舊廟則倍焉。” 資中文廟總占地面積6787平方米,建築面積2608平方米,坐北朝南,復四合院式佈局,前後四進高低錯落有緻在一中軸綫。現保存完整的建築有:萬仞宮墻、月池、華表、照壁、禮門、義路、靈星門、鄉賢祠、名宦祠、大成門、東廡、西廡、大成殿、崇聖祠、鐘樓、鼓樓以及明成化碑、清康熙碑等。主要建築均覆琉璃瓦,正脊飾寶鼎、蟠竜,翼角飛翹,輕盈飄逸,極具南方古建築俏麗精巧風格。大成殿內藏有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八位皇帝書寫的匾額及民國時蔣介石、林森題寫的匾額,有全國在大成殿內唯一的一尊孔子站像,以及鏤空雕刻九竜二鳳盤繞金底黑字、全國最大的明“至聖先師孔子神位”。明成化年間“御制重修孔子廟碑記”、清康熙皇帝御書“大學碑”尤為珍貴。最具資中地方特色的照壁壁間七孔鏤空壁塑,圖案精美,由雲海波濤、蟹蝦魚竜、坊塔石樹、魚躍竜門等構成故事,寓意古代仕子如江河中之魚,衹有不斷努力進取,經尊孔尊儒的教化,才能最終跳竜門由魚成竜達到人生光輝頂點。 作為四川地區的孔廟建築群,資中文廟以其歷史悠久、佈局嚴謹、造藝精湛、特色顯著、內涵豐富、古樸典雅、保存完整倍受中外人士稱贊。先後收錄於《中國名勝大詞典》、《中國旅遊名勝大詞典》、《四川文物攬勝》等。
  2006年05月25日,資中文廟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瀎縣文廟 Xunxian Temple
  又稱"孔廟"、"文府"明洪武六年(1373年)建於縣衙東。明、清各有擴建,規模逐漸宏大完整。文廟座北嚮南,院落宏敞,佈局緊湊。門前墻上嵌有
  "以應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石碑,以示尊孔。頭門之內有唐槐一棵,幹粗4米餘,中空,生機盎然,郁郁葱葱,內生一徑尺榆樹,俗稱"槐抱榆"。院正中為"大成殿",殿中供奉孔子、四配、十二賢諸牌位,東西廊房內供奉孔子72弟子牌位。"大成殿"和廊房建築規模宏大,式樣古樸,莊重大方。為瀎縣著名古建築,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賓川文廟 Binchuan Temple
  坐東嚮西,供奉的是孔子等古代的學者先賢。文廟面對筆架山,為一進四院,由照壁、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後宮(又稱崇聖祠)及南北兩院、名宦鄉祠等建築呈梯形建造構成。整座建築風格纖細秀雅,匠心獨運,或危樓高閣,棲鳳盤竜;或草木葳蕤,煙聚蔓纏;或小井石欄、麯徑通幽。房檐鬥拱和額枋梁柱上,裝飾着的青藍點金和各種貼金彩畫,亦清晰可辨,不難想象昔日所擁有的鮮麗色彩和雄偉壯麗。各院之間又以特色各異的磚砌石洞相通,麯折迂回,層層別有洞天。置身於文廟的每個角落,都會油然而生尋古探幽之情。
  雖部分建築由於年久失修或人為因素而遭到破壞,但現存的照壁、欞星門、鄉賢祠、中堂、大殿等大部分建築仍保存完好,完全可以看出整座建築群的巍巍雄渾、瘦削娟秀、嵌空玲瓏、盤旋麯折。在文廟裏,欞星門和照壁之間有一塊方圓的平地,就是當年的泮池。據史書記載,明清時生員考取秀纔,由老師領着繞池一周,名為“遊泮”,是為儀式,亦顯榮耀。可見文廟推崇的是獲取知識和文化。
武威文廟 Wuwei Temple
  位於甘肅武威城東南隅,院內古建築群保存完整,莊嚴雄偉,,槐蔭蔽日,素有“隴右學宮之冠”之美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文廟儒學、孔廟、文昌宮三部分組成。占地約2.5萬平方米。現存建築有儒學部分的忠烈、節孝祠和孔廟、文昌宮兩組建築。整個建築群布均稱,結構嚴謹,古柏蒼天,嘉樹蔥鬱。富有我國古代建築壯嚴雄偉的特點。哈爾濱文廟
哈爾濱文廟 Harbin Confucian Temple
  哈爾濱文廟,是哈埠一處典型的仿清代建築風格古建築群。是黑竜江省境內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仿古建築群。是祭祀孔子的殿堂。以其獨特的東方建築風格,雄偉壯觀的氣勢,屹立在以西歐建築風格為主要基調的哈爾濱建築群體之中。養在深閨的哈爾濱文廟
  哈爾濱文廟,是典型的仿清代建築風格古建築群,規模宏大。其建築結構為三進院落,南北通深276.37米,東西面闊85.6米,原占地6公頃,現僅存有2.3公頃(2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674平方米。整座文廟以大成殿為中心,南北形成一條中軸綫。沿中軸綫其主體建築自南嚮北依次為:萬仞宮墻(影壁墻)、泮池泮橋(俗稱狀元橋)、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主體建築兩側有左右配殿、東西廡、掖門、牌樓、石碑等,比較均衡對稱的坐落在中軸綫兩邊。四周環以黃琉璃瓦紅墻。整組建築,佈局嚴謹,在全國屬第三位,僅次於北京(2.38公頃)和山東麯阜孔廟(9.6公頃),是我國東北地區現存建築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孔廟。
  文廟也是現存全國最後建造的一處規製完備的孔廟。但由於它是11開間的,等級確是全國之最。山東麯阜孔廟和北京孔廟為9開間的,小的還有5開間、3開間的。由於哈爾濱文廟建築雄偉壯觀、金碧輝煌,因此被稱為哈爾濱的“故宮”。因建於民國時期,采用大祀規格,其主體建築萬仞宮墻、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包括東西牌樓、掖門,均采用了我國最尊貴的黃琉璃瓦,即“皇頂”;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的彩畫使用了最高一等的“金竜和璽”形式,這些都是帝王御用的建築規格,因而,觀之自然是氣勢雄偉,金碧輝煌。由於文廟周圍緑樹掩映,周邊環境未能改造,從外面看不見文廟的宏大規模,因而凡是來文廟參觀的人們無不為之驚嘆,哈爾濱竟有如此一座宮殿,真是“藏在深閨人未識也”。
  哈爾濱文廟不同於全國文廟的獨到之處乃是主殿大成殿。
  哈爾濱文廟沒有正門,取而代之的是三座呈凸鬥形的照壁。它在拜祀孔子的廟宇中被尊稱為“萬仞宮墻”,以此象徵孔子的學問博大精深。哈爾濱文廟之所以沒有正門,是因為中國民間有一條約定俗成的規矩,即無論什麽地方修建拜孔廟宇,都必須由當地的狀元來此拜祀孔子,然後才能推倒影壁,修建正門。哈爾濱文廟建成於1929年,中國的科舉制度在1905年被廢除,當時的哈爾濱沒有狀元能來這座孔廟拜祀,所以正門至今沒開。
贛州文廟 Ganzhou Temple
  江西贛州文廟位於贛州老城區的東南部,厚德路東段的北側。這一帶自宋代以來就是贛州古城的宗教文化區,至今仍然是贛州城保存名勝古跡最集中的地方。文廟的東側是慈雲寺(今為厚德路小學)及其附屬建築捨利塔,西側是武廟。與文廟隔街相望的原來還有光孝寺、濂泉、夜話亭和濂溪書院,現為贛州第一中學。
  在古代,每個縣級以上的城市都有一座文廟。這座文廟具有雙重功能:一是作為祭祀孔聖人的場所,所以也稱孔廟;二是作為贛縣(原贛州屬贛縣)縣學的學堂。即供本地學生讀書之用。
  全省現共有5個較大規模的文廟,贛州文廟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最完好。贛州文廟原占地約10000平方米,現占地約7000平方米(包括廣場)。文廟不論規模大小,等級高低,它的平面佈局都是一樣的。整個建築群分為三組,采取平行軸綫方式佈局:中軸綫上有大成門、名宦祠、鄉賢祠、東廡、西廡、大成殿、崇聖祠;東軸綫上有魁星閣、尊經閣;西軸綫上有節孝祠。這些建築現在有一些已經沒有了。按古代的建築習慣,一般是坐北朝南,但贛州城內有相當一部分古建築的中軸綫,都是南偏東30度以上,象鬱孤臺、文廟就屬一例。其原因是為了使建築物的中軸綫正對峰山主峰,以構成對景。文廟的建築群,主要建築於主軸綫上,並由圍墻結合建築物形成院落。值得一提的是,在大成門與大成殿之間,利用東廡和名宦祠、鄉賢祠,將屋面連成一片,形成了一座具有南方建築特色的天井式院落。
  原來在這個廣場上,有一個牌坊,叫做“聆心門”。聆心門過去後,就是兩中池塘,叫“泮池”,過去小孩上學了,就叫“入泮”了。很可惜,這兩個建築現在沒有了。文博部門準備修復。
  (大成門)進入文廟大門,我們就看見“大成門”了。因為孔夫子被封為“大成赤成先師”所以這個門就叫做“大成門”。兩邊是“官廳”,官員來了,在這裏休息。進了“大成門”後,兩邊是廂房,是學生讀書的地方。現在左邊廂房安排了贛南客傢民俗風情展,右邊廂房主要是賣一些古字畫、錢幣及一些古玩。正前面就是大成殿,其後面有崇聖祠、節孝祠。
  大成殿是整個文廟的精華所在,大殿構築於高1.5米的臺基之上,占地約750平方米,殿高13米,是目前贛南保存最大的一幢古代建築。大成殿的木梁架結構與文廟建築群的其它建築有所不同,采用大木和鬥拱,頗具地方特色。而這些異形雕花拱,不僅起到了承重構件的作用,而且有着極強的裝飾效果。大成殿的瓦面用的是景德鎮的高溫彩瓷琉璃瓦。用瓷器作瓦面,這是贛州獨有的,是孤品,連北京故宮的瓦面都是陶的。目前看到的大成殿,是清朝乾隆朝年間留下的,有將近200年的歷史了。
  在這大成殿正面的塑像是孔夫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魯國人。是著名的思想傢、政治字、教育傢、儒傢學派的創始人。主張“仁愛”,提倡“仁政”、“三綱五堂”、“忠孝節義”,被封建社會尊稱為“孔聖人”,這尊孔夫子的塑像是帝王裝。他執教幾十年,學生有三千,著名的有72人。孔夫子的兩邊的四尊塑像,叫做“四佩”。這是古代比較有名的儒傢學派的代表人物,叫子思、孟子、曾子、顔子。後面有十二位塑像是“十二哲”,即十二位比較有代表性的哲人。現在不少學生,在高考前,來到這裏參拜孔子及各位先哲,寄希望考個好成績,進個好學校。在這大成殿的後面,還有一些碑刻,大傢可以隨意參觀。
望江文廟 Wangjiang Temple
  文廟又名孔廟,位於望江縣城中心,為一宮殿式古建築。據《望江縣志》記載:文廟始建於宋仁年間。
  大成殿高10多米, 面積300多平方米, 24根大柱組成方形結構,四周圍廊,重檐翅角,鐵馬空懸, 迎風作響, 其形奪目,其聲悅耳。廟後有很多附屬建築物:前方左右為東西兩廡,前有戟門,戟門東為土地祠,西為王幼學祠,前首為欞星門,石柱組成石牌坊,上書 “ 麟風騰祥”,左為聖城,右為賢關,入口處中間有石橋,名狀元橋,兩側有泮池,過橋可見一方高大紅墻書有“宮墻萬仞” 4個遒勁大字,中上方書“聖旨”2字。
  廟後為啓聖祠, 東為禮門, 西為義路, 後為明倫堂。 文廟歷盡滄桑,幾經修建。因遭日寇燒毀,僅存文廟主體——大成殿,現經省級批準並撥款修葺,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富順文廟 Fushun Temple
  富順文廟自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建縣至北宋初年(567-960)的近400年間,由於地處邊陲,僚漢雜居,????業雖盛而文風未開。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朝廷選派太常博士名學者周延俊來富順任知監,努力興教化,辦學校,培育士子。在他任職的第六年,即慶歷二年(1042),富順縣終於出了第一個進士-李冕,全縣士民無不歡欣慶幸。在周延俊的倡導下,人們集資於慶歷四年(1044),在縣城中心的南門,建成一座文廟,主供孔子,時稱"文宣網廟"。並在廟內立石質"雁塔碑",以刻全縣歷次中試者的名字。此後,歷任富順知監,均熱心教育事業,親任儒學教授,常在從政之餘,來廟內為生員講課,於是文風大開。宋代在雁塔刻名的進士即有67人之多。 元代文廟改稱"先聖廟"。至大四年(1311),富順知州任顯忠,建立戟門,安置禮器,補修大成殿,為兩廡裏柵欄。英宗時期,縣佐王納速建御書碑亭。
  明太祖朱元璋平定江山,詔天下立學育士,改先聖廟為"先師廟"。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知縣鐘鉉重整廟壇,興建學校,砌石泮池。以後又經8次修補和小增建。明成祖永樂年間始稱"文廟"。此後,文風日盛,教育事業發達,入學中舉者逐年增多。有明一代,赴京會試,中進士者達139人,占四川省進士總數的十三分之一,因而獲得"才子甲西蜀",富順才子內江官"的美譽。
  明末清初,蜀中大亂25年,文廟失修,殘破不堪。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平定三藩後的第一任富順知縣錢紹隆,重新整修文廟,修大成殿明倫堂,恢復祭祀和學校。乾隆二十九年(1764),知縣熊葵嚮集資修建文廟外墻,重建兩廡,並砌日月壇。至道光中期,文廟雖經多次修葺,終屬小修小補,其破敗之狀與以出才子名聞全川的富順縣頗不相稱。清代立朝到道光中期,富順僅出了11名進士,民間認為文章風水移動是因對孔聖不敬之故。
  道光十六年(1836),富順知縣鄧任坤决定重建文廟,並與當時富順縣第一大財主、貢生肖永升商議。肖永升當即表示:為了保住富順“文章風水”,願盡儒生之責,獨肩重建文廟之任。於是雇工請匠,立即拆除文廟,特派專人前往山東麯阜縣,通過任縣令的富順進士張震,取回建築文廟的規製圖紙。又從雷波、馬邊運回巨木,從江西景德鎮定製琉璃瓦,共費資三萬六千,歷時四年,於道光二十年(1840)建成。自崇聖祠、大成殿、月臺、兩廡、戟門、更衣祭器所、下至欞星門、名宦鄉賢祠、禮門、義路、泮池、橋欄、宮墻、外賢關、聖域門皆高廣堅緻,逾舊數倍。共占地10餘畝,建築占地3000多平方米。廟正面為一帶紅墻,上塑“數仞宮墻”4個大字。左右有2門,曰“聖域”、“賢關”,非祭祀不開。進門為泮池,池上架橋三座;中為九竜橋,不通行,左右便橋,為祭祀過道。池左右有2門,曰“禮門”、“義路”,為平日出入之門,分別立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石碑。池後為石坊“欞星門”,有3孔通入,坊寬22.4米,高12.65米。再拾級為“明倫堂”-即戟門,左右為“更衣祭器所”,戟門後有廣場,場後有“日月壇”,中為九竜鏤空浮雕,左右有石梯登臺。臺後為文廟主體建築“大成殿”,殿高35米,為明清時期典型鬥拱結構,畫棟飛檐,精巧華美,脊竜昂首,躍然欲飛,琉璃金碧,映日生輝,壯麗凝重,古色古香。殿後有一院落為“泮宮”(“泮宮丹桂是富順八景之一)。再往後,是”崇聖殿“,左右有”竜池“、”風穴“,清泉常滿,大旱不涸。壁間在乾隆時鎸有石刻”竜池“、”鳳穴“,筆力遒勁,近代罕見。崇聖殿隆起的坎上建築是孔子之”寢宮“。寢宮較小,衹有三楹中供木刻”空子神位“(宋代以前為石刻),情地金書孔子像,係唐吳道子所畫,從麯阜拓回。左右廊廡,先後曾作生員學捨、縣教諭署及名宦鄉賢祠。
  光緒二十二年(1896),縣人張世芳將先世所捐學田2處,改捐作維修文廟之業田。光緒33年(1907),詔生孔子大祀。於是改崇聖寺及宮墻為黃瓦(原衹有大成殿、大成門準用黃瓦。
  抗日戰爭時期中,日本飛機炸毀大成殿一角及西廊廡,後雖經修復,但技藝低下,終不復原。解放後,曾於1958年前後,對文廟粉飾一。1980年7月,富順文廟列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後,省府又撥專款,予以修葺、粉飾,現在基本保持原貌,並增添服務設施,長年開放,供人民遊覽憑吊,2001年又被列為國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宣武文廟 宣武文 Temple
  武宣文廟即孔廟 又稱黌學官,是紀念和祭祀孔子的祠廟,又是武宣縣最早興學立教之地。文廟於明宣德六年(1431年)從舊縣城(今三裏鎮舊縣村)搬遷而來,位於南門左隅(即今址)。文廟坐北朝南,俯視黔江,面對文筆峰,地勢高敞,規模雄偉,甚為壯觀。文廟占地面積4760平方米,為廣西現存文廟最大之一。歷經明、清、民國各朝相繼修葺,形成建築佈局有照壁、東西廂房、禮門、義路、欞星門、狀元橋、泮池、大城門、名宦祠、鄉賢祠、東西廡、露臺、大成殿、崇聖祠、尊經閣、明倫堂等組成一座宮殿式歇山穿鬥式磚木結構的古建築群體。l984年5月,縣人民政府把文廟公佈為“武宣縣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自治區人民政府公佈文廟為“全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中共柳州地委、柳州地區行署批準武宣文廟為“第二批柳州地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新田文廟 Xintian Temple
  新田縣文廟位於縣城竜泉鎮立新街東側。始建於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文廟坐東嚮西,廟院長97米,南北寬分別為27米、29米、32米不等,總面積2500平方米。廟院由西嚮東依次為:泮池、靈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
  靈星門,全部采用青條石構築而成,通高7.8米,寬6.7米,設中門和左右便門,三條門上方均用漢白玉石分別陰刻"靈星門"、"太和"、"元氣"、"金聲"、"玉振"。上下橫梁深雕刻雙鳳朝陽、二竜戲球、八仙過海等圖案,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工藝十分精湛。
  大成門,封山頂,磚木結構,高10.5米,寬24米,設門三條,正中東面石刻五竜丹墀圖。
  大成殿,磚木結構,重檐歇山頂,高16米,面寬18.7米,內外共20柱,屋脊置陶製雙竜,脊中設彩陶葫蘆寶瓶,面蓋琉璃黃瓦,正殿內設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神位,整體建築充分體現了古代宮殿式建築特色。
  崇聖祠,重檐封山頂,內高11.7米,寬20.7米,室內北間竪清乾隆二十年刻的《御制平定準噶爾告成太學碑文》石刻一方。
  新田文廟整體保存完好,1982年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5月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屬全省可供旅遊的8處文廟之一。
福州文廟 Temple of Fuzhou
  福州文廟,又稱“先師廟”,俗稱“聖人殿”,在福州市鼓樓區聖廟路。唐大歷八年(公元773年)觀察使李椅將州儒學移建於此,後梁竜德元年(公元921年)閩王王審知置四門學。宋太平興國中轉運使楊剋讓始作孔子廟。景祐四年(1037年)權州事謝微表請於廟立學。其後,郡守範亢、許宗壽踵其事,歷五載乃成。明洪武七年(1374年)構大成殿,建明倫堂。永樂四年(1406年)以學廳為鄉賢祠,成化十三年(1477年)大修廟學,鑿泮池,為橋其上。弘治初,改作欞星門,易木為石。嘉靖十一年(1532年)詔廟稱先師廟。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大修廟學、欞星門。鹹豐元年(1851年)八月初三遭火災。現存廟宇建於鹹豐元年十二月至四年六月,按中軸綫自南至北依次為外門埕、欞星門,泮池,左右有廊對列,大成門的樓廳,東、西有殿廡對列,月臺、大成殿、後照壁等,占地7552平方米,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解放後,曾作為學校、紅衛商場、少年宮等場所。1961年9月被福州市人民委員會公佈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9月2日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蒙城文廟
  蒙城文廟位於今天的安徽省蒙城縣周元路。
  蒙城文廟又稱孔廟,始建於元至元21年(公元1284年),是封建時代祭孔、演禮和辦學的地方。
  文廟自前而後依次為靈星門、泮池、泮橋(以上待建),大成門和大成殿,靈星門正對青去街,取其“平步青雲”之意。靈星門的西南側有一井,名聖井“聖井甘泉”為蒙城八景之一。大成門東連名宦祠,西接鄉賢祠。大成殿前兩側有東西配廡,殿東為節孝祠,殿西為忠義祠。東院是文昌閣,西院是明倫堂。
  大成殿,原名先帥殿,又稱聖人殿,是文廟的主體建築。殿寬五間,進深三間,為山以頂擡梁式建築,九檁十八架,四十二檐墩,用巨杉作棟梁,飛檐翹角,蔚為壯觀,殿內外上下重油彩繪,雕梁畫棟,金碧輝煌,是我們淮北地區最為宏偉、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建築。從前,殿內正中供孔子神龕牌位,兩旁置顔、曾、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個大字。殿上方懸着康熙,乾隆皇帝御書的“萬世師表”、“生民未有”“與天地參”三塊匾額。殿前閱臺高一米餘,上有一圈漢白玉欄桿,中間和兩旁有石階供人登臨。
  東西廊房各七間。為灰色筒孔覆頂,車房原供孔子三千弟子,西房原供歷代賢孺牌位。
  大成門又稱戟門,面闊五間,是通嚮大成殿的過道門。在其東面的名宦祠原供蘇舜飲,豐稷等在蒙城有政績的官吏,西面的鄉賢祠原供莊子、何惟等地方賢土。
巨野文廟 Juye Temple
  巨野文廟位於巨野縣城東南隅,永豐塔北約一百米處.宋金時期巨野文廟原建於城北,屢經河患,廢立不一.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縣丞呂讓移建於今址.歷代多次增修擴建,至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縣令章弘鼎新正殿,續成諸祠,規製乃備,占地三十餘畝,前後五進院落及東西跨院,共建有殿,堂,樓閣,齋,廡,亭,坊近百間.自南而北以太和元氣坊,欞星門,泮池,戟門,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等形成文廟中軸綫兩側建有進德齋,修業齋,東廡,西廡,名宦祠,鄉賢祠,忠義祠,東華門,西華門等,東跨院為文昌祠,是儒學所在地西跨院為啓聖祠,後改作訓導宅.朝隆十八年1753年.巨野縣知縣朱容極在此建麟州書院,此後經道光,光緒以及民國年間多次建修葺,書院更具規模,志名遠播.大成殿內祀有孔子,四配顔回,曾參,子思,孟軻,十二哲閔損,冉雍,端木賜,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顓孫師,朱熹的塑像.兩討債列"七十二賢"牌位.整個建築佈局得當,錯落有緻,間以蒼鬆翠柏,形成一處氣勢害寵傳,鬱罩蔥蘢的古建築群.1947年,文廟被廢,大部分建築被毀,僅存大成殿,殿內塑像亦遭劫難。 大成殿是文廟的主體建築,殿基為磚,石混砌,臺基高1.4米,東西長22.3米,南北寬14.25米.大殿通高13.7米,面闊5間,進深3間,重檐九脊歇山式建築.翼角飛翹,緑瓦朱甍,鬥拱盤錯,雕梁畫棟.殿四周有24根大型石柱支擎,石柱高3.48米,徑約0.55米.前檐下8根石柱以及後檐端柱為高浮雕二竜戲珠,上綴浮雲,下着波濤,造型生動,雕琢精工.其它石柱為淺浮雕纏枝花卉,構圖繁縟,技藝精湛.後廊中間兩根石柱上分別刻有"大清康熙四十一年七月二十一日","宣議郎知巨野縣事宛平章弘重建:銘文.殿內有朱紅明柱八根,直徑0.5米,下墊鼓形石礎,上擎殿架,梁疊檁穿,勾心鬥角,顯示出高超的建築藝術.此大成殿仿麯阜孔廟大成殿營建,是魯西南現存最完整縣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古建築。 新中國成立後,文廟舊址為糧食部門占用,大成殿一度曾為糧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傢對文物保護尤為重視.1982年,山東省文物局撥專款對瀕臨倒塌的大成殿進行了修繕.1995年,糧所搬遷,復建了大成門,大成殿內恢復了孔子及四配塑像,製作神龕,禦匾,香案等附屬設施,殿前築建了月臺.目前,文廟正逐步恢復原有建築.成為人們祭仰先哲,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礎地和展示巨野歷史文明的窗口。
織金文廟 Woven gold Temple
  位於城關鎮文化路中段南側。始建於康熙五年(1666),後屢次重建、維修。同治年間重建。坐北嚮南。南北長169米,東西寬47.5米,占地面積8027.5平方米,建築面積2586平方米。由牌坊、欞星門、大成門、天子臺、大成殿、崇聖祠等建築組成。現存欞星門、大成殿等建築。欞星門,四柱三間三樓,中間字碑陰刻“欞星門”3字,左陰刻“金聲”,右陰刻“玉振”。門高5.41米,寬22.5米。大成殿,面闊五間,通面闊18.25米,進深9.16米,硬山頂青瓦頂。額枋浮雕八仙過海、竜鳳圖案。殿上懸挂“萬世師表”、“生民米有”、“與天地參”、“聖集大成”4塊匾。孔聖碑,白綿石質。方首,高3.25米,寬1.08米,厚0.25米。首題“至聖先師孔子贊”7字。刻於同治年間。顔曾思孟四子贊碑,白綿石質。4碑均為方首,分別楷書陰刻顔子贊、曾子贊、思子贊、孟子贊。刻於同治年間。
太原文廟 Taiyuan Temple
  文 廟(第三批省保)
  時代:明、清
  地址:太原市迎澤區文廟巷3號
  文廟原位於城西,創建於金大定年間(1181-1189年),明清兩代重修並擴建。清光緒七年(1881年) 遷於現址,現存建築為清光緒年間所建。文廟坐北朝南,占地1.3萬平方米,四重院,由南嚮北依次有照壁、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東西廡、崇聖祠和殿堂百餘間。
  主要建築大成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單檐歇山頂,殿基為“凸”字形,前置石雕欄板,舒朗壯觀。
  廟內欞星門前還保存有兩對鐵獅,分別為明洪武、萬歷年間鑄造。現闢為山西省民俗博物館。
長子文廟 The eldest son of Temple
  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長子縣城內東街北隅。坐北嚮南,臨街而建,現存兩進院落。中軸綫上依次有大成門、大成殿、明倫堂,西側配以廂房、配殿等建築,占地面積2700平方米,共有古式建築35間。另有新增建築26間。是該縣城內規模較大的一處古建築群。舊時這裏是儒教的道場。該廟創建年代無考,就現存的大成殿而言,梁架鬥拱形製結構仍保留着元代的建築手法。據嘉慶二十一年《重修文廟》碑文記載:“自明洪武二十五年(1932)有修葺之意後,歷經三十一年又重修大成殿及東西廊廡,大成門和明倫堂。清代又幾經修葺與增建,方成現存之佈局。”
  大成殿位居中軸綫中端,是廟內的一座主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平面形製為長方形,屋頂形製為單檐歇山頂。殿內梁架裸露,施內金柱四根,由於年代久遠,柱身裂縫朽變嚴重,多數用鐵箍加固,多則六道,少則四道。梁架為原始材料略加砍製而施用,元代特徵顯著。元代以後,殿內柱網分佈實施減柱造,而長子縣文廟大成殿金柱未減,至少可說保留了元代以前的建築特徵。鬥拱肥碩,用材敦厚,琴面式昂嘴粗壯有力。屋頂琉璃脊獸為明代修葺時所增置。殿內保存着明嘉靖十年(1531)《御制正孔子祀典說》石碑一通。碑身陽面鎸刻又明嘉靖十五年(1536)刻製的《宣聖遺像》一尊,衣紋整潔,綫條流暢,形體端莊,刻製精細。遺像左側銘刻記載着畫像依據和出處。相傳是仿唐代畫傢吳道子之墨跡而刻製。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與研究價值。
深澤文廟 Fukasawa Temple
  深澤文廟 河北深澤文廟始建於宋代元祐三年,此後曾多次增修或重建。據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深澤縣志》載:當時廟製為大成殿五間,東西兩房各七間,戟門三間,欞星門三間,泮池一區,左右學門各一間。大成殿北為崇聖祠三間,崇聖祠北為明倫堂三間,名宦祠、鄉賢祠各三間在戟門外。現僅存文廟中心建築——至聖大成殿,位於深澤城內東大街北側(縣衛生局北側)。
  大成殿共五間,殿頂黃緑相間,所用均為琉璃瓦構件;殿脊圖案陽面為竜、陰面為鳳,兩山花圖案東面為竜、西面為鳳,後山亦有雙竜圓形圖案,建築風格極為獨特。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先六世祖王鵬,字合甫,號杏圃,生於乾隆五十年(1785年),卒於鹹豐七年(1857年),廩貢生,候選通判。例授承德郎,以子肇謙封文林郎,晉封奉政大夫、福建永春直隸州知州。從祀鄉賢。王鵬生性寬厚,樂善好施,有窮人來借錢,他總盡力相助,從不拒絶。遇上饑荒年頭,就拿錢千緡錢散給鄉下人們,遠近都稱他為大善人。當時深澤縣文廟年久失修,知縣劉衡(道光二十三年任深澤知縣)想進行修葺,邀請王鵬主持這件事,王鵬以不幹預公事為由而推辭,劉衡知道王鵬賢德,非他主持不可。承擔任務後,王鵬不辭勞苦,連續經營三年,直至竣工。
洛南文廟 Luonan Temple
  洛南縣文廟洛南文廟坐落於陝西省洛南縣城西街,歷史悠久,宏偉壯觀,是過去祭把我國春秋時期大思想傢教育傢孔子的殿宇。據州志縣志所記,洛南文廟始建於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比西安鐘樓早建14年,現占地面積3115平方米,是城區保護最完整的縱軸綫式古建築群。1983年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六個多世紀以來,它一直是該縣政治、文化、教育、事業、活動的中心,現為縣博物館所在地,內有珍貴的館藏文物3400多件。文廟整個建築渾然一起,宮墻之內包括後、中、前三院,後院中為大成殿,殿前為月臺,兩旁東廂、西廂各7間;中院內正中有朝門3間,兩邊名為月亮門,院中為泮池,架兩孔石橋於其上,兩旁竪有欄桿。東有名宦祠、尊經閣;西有鄉賢祠、忠義祠。前院中為木牌樓,名曰“欞星門”;東開“啓風門”,亦名“東禮門”;西開“騰蚊門”,亦名“西禮門”。最外沿街道為照壁,長9.2米,厚0.82米,高7.3米。內壁鑲有“魚竜變化”,外壁鑲有“二竜戲珠。”
  文廟建築氣勢恢宏,上有花脊飛檐,竜飛鳳舞。內有金碧輝煌,畫棟雕梁。輪廓清秀,氣象雄渾,它的雄偉建築主要為大成殿和欞星門。
  大成殿為明七暗五開間,單檐歇山頂。面闊通長14.85米,進深11米,由臺基、屋架、屋頂三部分構成。五開間大小不等,四周有明柱、角柱、金柱共計28根。檐墻起間隔開內外,屋頂五脊羅列,花裏藏竜,脊首如塔,屋上桔黃色琉璃瓦閃耀着金色光芒。四角角柱稍高,層層造架,層層伸出的鬥拱“翹起”,凌空若飛,形體圓實,不僅使梁、柱、枋結構緊湊,而且更增加了建築物的穩固力,使整個大成殿有收有放,有抑有,氣勢雄偉。殿前月臺長15.2米,寬8.1米,面積113.1平方米。中間斜面臺階內雕刻着蟠螭翔鳳,華麗異常。牌樓(欞星門)聳立在前院中間,為陝南地區獨樹一格的古建築精華。門高約25.2米,進深4.95米,面闊17.6米,占地89平方米。四柱三樓,柱高8.4米,柱頂52公分,上下三層(三個樓頭),以正樓最為突出;脊首復有雲罐,造型渾厚大方。左右二樓次於正樓,呈品字形,兩旁尚有磚墻。整個脾樓,上搪花脊六獸,奇彩異輝,華麗堂皇,黃緑各色琉璃瓦在陽光照射下,交輝相映,檐下層層鬥拱構成翹角,上下12角檐牙高啄,相映成趣,精刻細繪的花鳥栩栩如生,耀眼迷人。分屬於四柱左右的8個石鼓,僅靠柱根。8個扶柱根部有石獅4對,中間兩對大面圓實,分踞內外,威風凜凜,旁有兩對,小巧玲戲,活靈活現,大匾上餾金大書“欞星門”3個大字,閃閃發光,形成莊嚴肅穆而又華麗的古樸風光。
鳳慶文廟
  鳳慶文廟鳳慶文廟位於鳳慶縣城,是祭祀中國傳統文化偉大先驅,儒傢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紀念性建築,整個建築占地約12000平方米,由鳴鳳閣、崇勝殿、大成殿、大成門、欞星門、竜門石坊、泮池等組成,佈局合理,技藝精湛,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水平及歷史研究價值,是鳳慶歷史文化發展的見證。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我省現存第二大孔廟。
  文廟始建於明萬歷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原址在城南虎山東麓,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遷建於府署之西,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又遷,建於縣城西文廟街,俗你黌學,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結束全部工程,歷時300餘年。整個建築群佈局到工藝都頗有觀賞和研究價值,是鳳慶文化發展的象徵。
  鳴鳳閣又名魁星閣,在縣城最高點,三層,高16米,邊寬11米,六角攢尖頂,底層正方形,是文廟建築群最為顯目的組成部分。
  大成殿,磚土木結構建築,重檐歇山頂,高約12米,面闊18.3米,縱深13米,五開間、四面出廈,由18棵埋徑50多釐米大柱支撐。透雕格門,屋頂有花欄,花欄中置有山塔,兩端各有大竜一條,竜口朝寶塔,形成二竜搶寶或二竜戲珠。上下兩層8個屋角各有瓦獅一尊。上層四周為走廊,中間空心,正堂供有神龕為孔夫子牌位。下層屋檐下懸挂“斯文在茲”橫匾,上層屋檐下有“聖集大成”四個大字。
  大成門,磚木結構,高5米,面積13.8平方米,縱深7.5米,三開間。
  欞星門,磚木鬥拱結構,三間四拄一字排列,每根柱腳有兩塊大三角石固定。距欞星門9.7米處建有竜門石坊連接泮池。
  石坊,柱為中間高兩邊低,四根方石柱並立,有三大碑,四小碑,二浮雕。碑書“竜門”、“金聲玉振”、“江漢秋陽”等字,鎸有修建年代及修建姓氏。
寧遠文廟
  寧遠文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它始建於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明、清兩代歷次重修,最後一次重修於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至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歷時十載,耗銀六萬餘,占地7000平方米。整座建築結構嚴謹,造型精美,規模龐大,給人以古樸、莊重、雄偉之感,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獨特風格。
  走進大門,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個寬廣的庭院,草茂花繁,飛紅滴翠,宛如一座花園。園的前端,有一泮池,形若半月,全為條石構成。池內種有荷花,亭亭如蓋,生趣盎然。與泮池相映生輝的欞星門,亦為青石結構,上鎸麒麟獅象,跳躍奔突,栩栩如生。然後是大成門、大成殿、東西廡、崇聖殿(後殿),層層遞進,深邃麯折。大成門並排三扇,高達丈餘,氣勢雄偉,東西並列鄉賢、中宦兩祠,進入大成門,整個成殿便映入眼簾,頓覺滿目生輝。
  大成殿,是文廟主體。殿宇軒昂,高達5.7丈,為宮殿型結構。前有青石坪臺,坪臺外有一青石鋪就的庭院,可容數千人,肅穆開闊。大成殿周圍墻上畫有《聖跡圖》,記載孔子生平。其後即崇聖殿,其佈局結構,僅此於大成殿,左右為東西廡。擡頭看去,紅墻琉璃瓦,鬥拱飛檐,層層而上,如翼欲飛。大成殿內上首,金漆木雕孔子神位即供於此。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已毀,現衹留石座一方,新畫孔子一幅。
  寧遠文廟的精華之處,莫過於石雕。大成殿前丹墀刻有五竜浮雕,一眼望去,逐浪翻波,時隱時現,仿佛水花在濺,濤聲在響。環繞青石坪臺的20方石雕,刻有各種形體的飛禽走獸,或站或坐,或升或降,或雙戲,或單飛,多姿多態,妙不可言。所有石雕藝術中,尤以20根竜鳳青石柱吸引人。石柱高約8米,直徑約40公分,你看那竜,張牙舞爪,似在翻江倒海;你看那鳳,展翅飛騰,直覺習習生風。
  過去,文廟是歷代統治者“祭孔”的地方,現為人們工餘、課餘進行文化娛樂、體育鍛煉和瀏覽的場所。
  寧遠古城西廓有一群巍峨的宮殿式建築,紅墻黃瓦,金碧輝煌,十分顯目,它就是名聞遐邇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九疑山風景名勝區重要人文景觀——寧遠文廟
  寧遠文廟,原建在距寧遠縣的城東11公裏的冷道縣故城,北宋乾德三年(965年),縣城易名遷址,隨縣城遷建於今地,又名學宮,是祀我國古代思想傢、教育傢孔子的廟堂,又是古代社會官辦的學堂,它是廟學合一的教育機構,是傳播儒文化的神聖殿堂。
黃石文廟 Yellowstone Temple
  黃石文廟位於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黃石鎮中心小學內,是莆田市僅存的二座文廟之一。歷今1200多年,初建於唐代憲宗元和年間,規模宏大,占地2376平方米,時稱紅泉宮,歷經宋明兩個朝代,後來毀於倭寇戰亂,於清朝康熙年間重建,仍然保存宋代建築風格,重檐鬥拱,雄偉壯觀。
  如今,黃石孔廟大殿、丹墀、泮橋等,仍保存原有的建築風貌。廟前石埕還保存有兩塊高1.7米、寬0.3米的“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到此下馬”的下馬碑。廟內則存有明朝萬歷年間的《水南鼎建文昌祠記》石碑文,以及明末東閣大學士、民族英雄黃石人朱繼祚所書的“古紅泉”石碑等,具有較高藝術和文物建築價值及歷史文化價值,在福建省縣區級文廟規格類型中極為少見。
近義詞
文廟
文廟社區
文廟居委會
文廟
文廟街道
相關詞
旅遊中國孔廟景點大成殿建築平遙古建築
郟縣三蘇墳蘇墳夜雨郟縣八景江蘇鄭州名勝古跡教育場所
雲南歷史澄江湖北古跡革命紀念地更多結果...
包含詞
文廟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