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顯示地圖 | | | 阿魯納恰爾邦(又譯阿魯納查爾邦、阿倫納曹;印地語:अरुणाचल प्रदेश,拉丁字母轉譯為:Arunachal Pradesh)是印度的一個邦。此地區位於中國大陸西南部、印度東北部邊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該邦的絶大部分都宣稱擁有主權,稱為藏南,並將該地區劃入西藏自治區的錯那、隆子、朗縣、米林、墨脫、察隅六縣的管轄範圍之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承認印度對該地區的控製或者所設立此邦的合法性。
中印這段爭議始於1914年的中英藏西姆拉會談。在會上英國全權特使威廉·亨利·麥剋馬洪提出麥剋馬洪綫為西藏和英屬印度之間的邊界,該綫將藏南及達旺等地區割與英國。後來英藏代表皆簽字批準該綫,但當時的中華民國代表則因中央政府反對而沒有簽字。條約共獲英印藏三方認定,中方則拒絶承認。中方的觀點是:阿魯納恰爾是中國的一部分,因此西姆拉會談條約衹有單方簽字(即英國),應視為無效。中國所堅持的是中印傳統綫。
1954年,印度在該地成立了東北邊境特區。同年出版的印度官方地圖首次把麥剋馬洪綫從1936年以來註明為“未標定界”改為“已定界”。196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在邊境上發生中印邊境戰爭。中國軍隊在戰爭中“大獲全勝”,但主動撤退20公裏。戰後印度獲得該地控製權。
1972年印度將該特區改為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1986年底印度議會兩院通過立法將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升格為邦。翌年,印度正式宣佈成立阿魯納恰爾邦,即“旭日之國”。
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不承認該邦的合法性,該問題尚在擱置中。現時印度軍方在本邦與鄰國的邊境都佈置了很嚴密的軍事防守。一方面,由於青藏鐵路的完成,中國軍隊進入本區的速度可以加快許多,使印軍也加強了戒備,嚴陣以待;另一方面,本邦北面與緬甸及那加蘭邦的邊境有那加基督徒軍事集團活躍,所以外人進入本區,都要取得特別的許可證,纔可以進入。
2006年11月13日,中國駐印度大使孫玉璽嚮印度傳媒表達中方觀點(擁有藏南地區主權),引發外交風波,阿魯納恰爾邦行政長官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召回孫玉璽。
人物
第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出生在該地區的達旺。
地理
阿魯納恰爾邦以其山地景觀著稱。
阿魯納恰爾邦的面積為83,743平方千米,是現時印度東北部面積最大的行政區。現有人口100多萬。首府在伊塔那噶(Itanagar)。
由於阿魯納恰爾邦位於喜馬拉雅山脈旁,所以當地多山。2005年夏季,由於印度持續發生暴雨,使安嬌和勞哈特區都出現大規模山泥傾瀉,造成嚴重的傷亡。
民族
阿魯納恰爾邦的人口有超越一百萬人。根據當地政府統計,本地有八十二種的不同部族。主要的部族包括了信仰藏傳佛教的門巴族、捨度苯族、珞巴族以及康巴族,信仰泛靈論的阿地族、阿加族、米濟族、薔薇族等。信仰小乘佛教的主要部族是康迪族和傈僳族,信仰印度教的主要部族是諾特族。諾特族是納迦族的一個部族,阿魯納恰爾邦的納迦族和阿締族有部分的人是信仰浸信會的基督新教以及羅馬天主教。
語言
當地已有大量的印度裔居民,印度政府遂把印地語定為阿魯納恰爾邦的官方語言,但是當地原住民的語言本為漢藏語係中的藏緬語族。根據當地政府統計,本地的方言計有超過40種。 | | - lat.: Arunachal Pradesh, Arunāchal Pradesh
| | | 山南地區, 山南, 阿魯納查爾邦, 阿倫納曹, 山南村 | | 西卡門 | 東卡門 | 帕普姆 | 下蘇班西日 | 上蘇班西日 | 西帝杭 | 東帝杭 | 上帝杭 | 丹巴河𠔌 | 羅希 | 第來普 | 達旺 | 伊塔那噶 | 昌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