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542421 |
|
那麯縣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境內(東經91°12'-93°02',北緯30°31'-31°55')。那麯地處唐古拉山脈與念青唐古拉山脈之間。南與當雄縣接壤,北與聶榮、安多縣相連,東與比如、嘉黎縣相靠,西與班戈縣毗鄰。海拔均在4450米以上。東西最大距離233公裏,南北最大距離185公裏,總面積1.6萬平方公裏。
那麯那麯古為蘇毗部落,是土蕃王朝主要的軍事糧草和馬匹供應基地,唐宋以來為主要交通驛道。1942年西藏地方政府噶廈設絳麯基巧(即藏北總管,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市),1956年10月自治區籌備委員會在那麯設立基巧辦事處,1959年7月6日成立中共那麯縣委員會,同年10月7日成立那麯縣人民政府。那麯縣曾名黑河縣,為了不致使我國黑竜江省“黑河市”與西藏的“黑河縣”重名,1965年11月3日,經國務院批準,正式將黑河縣改名為“那麯縣”。
那麯縣管轄3個鎮、9個鄉, 284個村民委員會、3個居民委員會, 1020個自然村。全縣人口7287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3941人。縣城那麯鎮與拉薩相距320公裏。境內以藏族為主,聚居着藏、漢、回、蒙、門巴、絡巴等民族。全縣有寺廟、拉康、日處33所,活佛、僧尼1192人。
那麯縣屬高原亞寒帶半幹旱季風型氣候,其特點是氣溫低、空氣稀薄、大氣幹潔、太陽輻射強、日溫差大。年平均氣溫-1.5℃,氣溫平均日差16.1°C。1月平均氣溫-13.2℃,年極端最低氣溫-41.2℃;7月平均氣溫9.0℃,年極端最高氣溫23.60℃;0°C以上持續天數164.5天,年日照時數2846.9小時。每年10月中旬至次年5月中旬為積雪期和土壤凍結期,年平均霜日103天,7-9月為高原植被生長期。平均年降水量421.9毫米,平均年蒸發量1690.7毫米,平均相對濕度54%。
那麯境內多山,屬高原丘陵地形,河流縱橫;盆地地帶湖泊星羅棋布,草原富麗壯闊,牛羊肥美;境內也有終年披雪、氣勢磅礴、景象萬千、人跡罕至的高原冰川型雪山。 |
|
2000年那麯縣國民生産總值1.31億元,其中第一産業7367萬元,第二産業850.24萬元,第三産業4923.22萬元;牧業總産值8707萬元,人均收入1800.71元。非公有經濟發展迅速,市場繁榮,商貿興旺,城市基礎設施日益完善,水電供應充裕,郵電通訊發達,社會治安狀況良好。
一年一度金秋八月在那麯鎮城郊隆重舉行的“羌塘恰青賽馬藝術節”是藏北最具民族特色的盛會,它以“文藝搭臺、經濟唱戲”的形式,集經貿、歌舞、賽馬、體育、服飾表演和民俗風情、草原文化、宗教文化、雪山景觀旅遊為一體,吸引了衆多區內外、國內外友好人士和團體旅遊觀光,考察洽談。“賽馬藝術節”已成為招商引資、發展開放型經濟的平臺。
那麯縣曾被評為全國愛心獻功臣行動先進縣、國傢菜藍子先進縣、全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全區民政工作先進集體、兩次被評為全區雙擁模範縣、兩次被評為國傢計劃生育先進縣。
經濟發展優勢
一是産業優勢。那麯縣是純牧業縣,牧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草原面積1.25萬平方公裏,可利用草場面積1.05萬平方公裏。牲畜品種主要有氂牛、綿羊、山羊和馬。2000年各類牲畜存欄998876頭(衹匹),牛羊毛總産量42.9萬公斤,山羊絨總産量13萬公斤,牛羊皮38萬張,牛羊肉總産量543萬公斤,奶類總産量560.6萬公斤。
二是資源優勢。礦産資源主要有銻、鉛鋅、硫、砂金、水晶、大理石、銅、鉻鐵、孔雀石、磁鐵礦、石墨、鹵蟲等19種。野生動物68種,哺乳動物28種,野生鳥類32種,列為國傢保護的有:大頭羚羊、獐子、水獺、猞猁、野驢、狗熊、天鵝、黑頸頜、斑頭鷹等。野生植物189種,可入藥的有蟲草、貝母、雪連花、紅景天等。水能、地熱能、太陽能、風能資源豐富。藏北第一大水力發電站-查竜電站建在那麯鎮東30公裏處,裝機容量10800千瓦;地熱電廠裝機容量4000千瓦。
三是區位優勢。那麯縣是青藏公路(109國道)、黑昌公路(317國道)、那(麯)班(戈)阿()公路的交匯點和在建青藏鐵路的中轉站。那麯鎮是地區、縣、鎮三級人民政府駐地,是藏北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信息、通訊中心,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比較優勢。
四是文化優勢。那麯歷史悠久,地靈人傑,文化發達,獨具羌塘文化特色的人文資源和草原、雪山景觀文化開發前景十分廣阔。
五是政策優勢。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特別是中央給予西藏的優惠政策,是比內地更具吸引力的優勢。 |
|
那麯縣位於東經91°12'-93°02',北緯30°31'-31°55',地處念青唐古拉山和唐古拉山兩大山脈之間。南與當雄縣接壤;北與聶榮縣、安多縣毗連;東部緊靠比如縣、嘉黎縣;西與班戈縣為鄰。縣政府所在地位於東經92°3',北緯31°27' ,與拉薩相距320公裏。西起那麽切鄉,東至尼瑪鄉,東西長233公裏,南起由恰鄉,北至德吉鄉,南北寬185公裏。
境內多山,地勢呈西北嚮東南緩坡狀,坡度較為平緩,多數山呈渾圓狀,屬高原丘陵地形。境內為終年積雪、人跡罕至的高原冰川型雪山,山勢險峻。西北部絶對海拔高而東南部海拔較低,但地勢險峻,山峰較多。由於東南係念青唐古拉山的餘脈部分,高差顯著,群峰林立,交通條件較差,而越嚮西北方向,地勢逐高,但高差較小,山勢平緩。
那麯縣境內主要有西南的桑登康桑山脈、西北的那木熱阿山脈、東南的貢嘎瓦嘎瑪山脈和東部的色如山脈、可熱阿山脈等。這些山峰均屬念青唐古拉山脈的分支山脈或餘脈。境內最高山峰為桑登康桑山峰,其海拔約6500米,主峰距那麯鎮南100公裏。貢嘎瓦山峰,勞普寫嘎成山峰、色如拉根山峰等也屬終年積雪山峰,海拔高度均在5500米以上。
那麯縣境內主要河流是那麯河、貢麯河、莫麯河、菜油河和勞麯河等,均屬那麯河的重要支流,許多季節性小河和山溪匯入那麯河或流入境內湖泊之中。這些河水徑流總量約為440萬立方米。較大的湖泊有達孜錯、錯鄂、乃日崩錯、錯木如錯和夯錯等(“錯”藏語意為湖泊),除了乃日崩錯是鹹水湖之外,其餘均為淡水湖。
那麯縣屬高原亞寒帶季風半濕潤氣候區。這裏鼕季長達近半年,年溫差小,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為-2.1℃,元月份平均氣溫-14.4℃;全年沒有絶對無霜期,每年十月至次年五月為風雪期和土壤凍結期,六月到八月為生長期。年降水量為406.2毫米,多集中在六月至九月間。年蒸發量為1810.3毫米,相對濕度衹有51%。氣候特徵是乾燥、多風。 |
|
那麯縣人口7287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3941人。
由於地廣人稀,婚姻方式較為簡單,成婚多以自由戀愛為主,有女嫁男方,也有男嫁女傢的。在形式上還是尊重父母意見,請親友做媒,諺雲:部落之事首領定,子女婚事父母定。婚禮規模取决於雙方的傢境,所謂“豪門獅對虎,富翁財對財,窮人背對背”。
迎親那天,雙方家庭都要舉行煨桑儀式,以祭故土神靈。出發時首先要嚮西南走,牽馬人手拿九宮八卦圖開路。迎娶人傢在帳繩上挂上哈達,帳門兩側各放裝滿幹牛糞的袋子和盛滿鮮奶的奶桶。在新人下馬處鋪一塊潔白的氈子,上面用青稞畫一個吉祥的符號。迎至帳前,先由盛裝的年輕婦女嚮來人敬獻“切瑪”和青稞酒,迎入帳內入座。再嚮兩位新人獻上吉祥飯“卓瑪折司”(油拌人生果飯),爾後由親人和來賓嚮新人及父母、貴賓敬獻哈達,並獻上相應的禮物。男女雙方親友各派出一位能說會道的人,爭相誇耀各自的主人公,將喜慶氣氛推嚮高潮,然後大傢盡情地唱歌跳舞。
一般婚禮衹進行一天,也有長達三天的。在一個月內,新婚夫婦要回娘傢小住幾天,並舉行規模不等的慶宴,婚禮到此纔算結束。
那麯縣境內以藏族為主,聚居着藏、漢、回、蒙、門巴、絡巴等民族。全縣有寺廟、拉康、日處33所,活佛、僧尼1192人。 |
|
那麯縣轄3個鎮、9個鄉:那麯鎮、羅瑪鎮、古露鎮、香茂鄉、油恰鄉、那瑪切鄉、孔瑪鄉、達薩鄉、洛麥鄉、色雄鄉、尼瑪鄉、達前鄉。共有160個行政村(居委會)。 |
|
那麯,藏語意為“黑河”。
1751年清王朝派兵平息了珠爾默特那木紮勒事件以後,在那麯建立了藏北高原的第一個宗——坎囊宗,並隸屬西藏地方噶廈政府管轄。1942年噶廈政府設立絳恰基巧,管轄藏北牧區和拉薩以北的14個宗,那麯宗(坎囊宗)即為其中之一。1956年10月,自治區籌備委員會在那麯設立基巧辦事處,那麯宗隸屬那麯基巧辦事處管轄。1959年10月,那麯縣人民政府成立。隸屬那麯(黑河)地區管轄至今。1960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正式將西藏的“黑河地區”改名為“那麯地區”。1965年11月3日,經國務院批準,正式將黑河縣改名為"那麯縣"。
那麯縣轄1個鎮(那麯鎮)、1個區,19個鄉(達爾慶鄉、達仁鄉、達薩爾鄉、達姆鄉、德吉鄉、恩尼鄉、廓隆鄉、廓瑪鄉、洛麥鄉、羅瑪鄉、門堆鄉、那瑪慶鄉、尼瑪鄉、仁毛鄉、色雄鄉、香茂鄉、羊吉鄉、由恰鄉、自日鄉),共有267個居(村)委會。
1997年,那麯縣面積4.8萬平方千米,人口5.57萬。轄1鎮19鄉。縣政府駐那麯鎮。
2000年,那麯縣轄1個鎮、19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81786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那麯鎮 24364 德吉鄉 3008 仁毛鄉 3089 達仁鄉 3725 達薩鄉 3375 羅麥鄉 2815 色雄鄉 2730 尼瑪鄉 3628 達前鄉 3393 孔瑪鄉 2322 當毛鄉 2194 門地鄉 2157 自日鄉 3326 那麽切鄉 3453 恩尼鄉 2593 羅瑪鄉 3537 香茂鄉 2502 羊吉鄉 3012 古路鄉 3203 優恰鄉 3360 。
2002年,那麯縣由1區、1鎮,19鄉,3居委會、280村委會調整為3鎮、9鄉,18居委會、111村委會:那麯鎮、羅瑪鎮、古路鎮、香茂鄉、羊吉鄉、那瑪切鄉、孔瑪鄉、達前鄉、尼瑪鄉、色雄鄉、羅麥鄉、優恰鄉。 |
|
那麯地區, 那麯 |
|
|
|
優恰鄉 | 孔瑪鄉 | 羅麥鄉 | 香茂鄉 | 達薩鄉 | 洛麥鄉 | 色雄鄉 | 尼瑪鄉 | 達前鄉 | 達仁鄉 | 古路鄉 | 那麽切鄉 | 羊吉鄉 | 恩尼鄉 | 羅瑪鄉 | 當毛鄉 | 門地鄉 | 仁毛鄉 | 德吉鄉 | 自日鄉 | 那麯鎮 | 羅瑪鎮 | 古露鎮 | 油恰鄉 | 那瑪切鄉 | 達爾慶鄉 | 達薩爾鄉 | 達姆鄉 | 廓隆鄉 | 廓瑪鄉 | 門堆鄉 | 麽慶鄉 | 由恰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