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显示地图 |
|
|
[概况]斑竹园镇位于成都北部,东与新都城区及金牛区天回镇为邻,南与大丰镇相连,西与龙桥镇接壤,北与新繁镇、马家镇、新民镇毗邻。成都绕城高速、成彭高速擦肩而过,新崇公路、民大公路横贯全镇,建设中的成都北新干道穿越其间,交通和区位优势明显。
斑竹园镇现有幅员面积47.9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8090.24亩,下辖7个行政村、17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8118人,其中农业人口44136人。镇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毗河贯穿境内,流程长12公里,老锦水河、南二支、常乐堰河、南三支、龙桥支渠、红光支渠流程36.7公里,灌溉条件优越。
2006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6124万元,其中工业增加值完成56702万元,农业增加值完成15993万元,较上年增长7.17%;三产业增加值完成3429万元,实现工商税收4658万元,较上年增长177.17%,可支配财政收入247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42元,比上年增加607元。
[农业]2006年,全镇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5444亩,主产水稻和小麦,其中水稻种植面积33500亩,总产量16918吨;小麦种植面积8500亩,总产量2797吨。全镇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6196亩,其中油菜种植面积9100亩,总产量1383吨,川芎、大蒜、叶烟等也是本镇的大宗经济作物;其他作物以蔬菜为主,2006年全镇种植蔬菜11415亩,公益萝卜、三河苦瓜、石佛村的抱儿菜都是远近闻名的优质无公害蔬菜。水果种植以新都柚为主,全镇种植新都柚4600亩,总产值2500万元。2006年,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农机综合水平达到85%,完成建设标准化路渠林2.53公里,完成低效林改造100亩,完成秸秆综合利用29500亩。全镇投入科技开发基金112万元,占镇财政支出的7.7%,创建科技示范基地8个(柏水、大夫、檀木、三河、回南、白云、石佛、金文),示范村11个(大夫、檀木、三河、石佛、公益、金文、柏水、白云、雷家),示范户150户,示范户人均纯收入6500元以上;农村劳动者接受科普性培训面达86%,大田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8%,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覆盖率达到95%;养殖业主要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70%;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15个,配备科技户村长27人。
2006年,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新引进业主7个;全镇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500万)6家;新扶持发展农村专合组织4个。
[工业]2006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89006万元,规模工业产值完成8858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4690万元,工业技改投入18710万元。全镇现有各类企业400家,其中投资过亿元的企业4家,年产值上千万元的企业1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有年入库税收上千万的企业2家,过百万元的企业7家,出口创汇企业3家,现已形成食品、医药、家具、轻纺服装、机械加工、房地产等主要产业。主要的纳税企业有福建达利食品成都分公司、四川平禄金属有限公司、四川润康医药包装有限公司等。
[招商引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向工业东区引进项目3个(成都金强机车、北京同仁堂、四川筑缘建筑)。完成引进区外到位资金59230亿元,其中到位市外资金25380亿元,完成外贸出口1316.4万美元。
[基础设施建设] 2006年,全镇完成投资325余万元,完成顺江、公益、三河、福田、檀木、旃檀、金文、华藏等村社道路扩建,投资40万元,为斑竹园敬老院购买家具。投资20万元,在场镇建立治安岗亭3座,投资400余万元配套城镇道路、下水管道、路灯、绿化等,投资50多万元,修建农村垃圾池224个和支付垃圾清运工人工资。
[小城镇建设]2006年,斑竹园完善了城镇管理组织机构,城镇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范有序,成功创区级示范街2条。创市级市容环境示范村2个,加强对场镇综合管理,规范场镇环境。公厕达到了每万人3座的要求,周边环境卫生良好。同时采取政府与市场运作的方式,由名城物业管理公司承包经营,对竹友、柏水、斑竹园3个场镇进行卫生保洁,对生活垃圾实行一次性焚烧处理,使场镇卫生、秩序和面貌有很大改观。为了搞好农村卫生环境整治,修建垃圾池224个,实现了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 |
|
【简况】
竹园镇于1988年建乡,2001年7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设镇。位于县城西南面,地形地貌呈“三道梁子,二条槽子”,北抵营上镇,东与罗平县富乐镇接壤,南与麒麟区东山镇相连,西与墨红镇毗邻。地处东经104°12′-104°21′、北纬25°19′-25°27′之间。镇党委、政府驻地竹园乍勒村,距县城47公里,全镇拥有国土面积164.05平方公里,辖11个村委会、94个村民小组。境内最高海拔2330.8米,最低海拔1685米,平均海拔1773米,年均气温14.8℃,年降雨量1000-1200毫米,年均日照2126小时,无霜期258天。全镇现正形成以煤炭初、深加工为代表的工业经济;以魔芋、烤烟、油菜种植加工业为代表的种植业经济;以大河乌猪扩繁、育肥为代表的养殖业经济,带动全镇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现状】
近年来,竹园镇抓住机遇,大兴基础设施建设,全镇通村油路建设取得良好成绩,现竹园至乐乌12公里、竹园至茂兰16.8公里油路已建成通车,今年将投资1300万元,启动丫竹环线农村公路中新街至糯木段10.8公里通村油路建设,年内建成通车;启动糯木至海章段13公里通村油路建设工程;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办好四大基地(烤烟、魔芋、油菜、畜牧基地),发展好五大产业(煤炭、烤烟、魔芋、畜牧、油菜)的思路,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努力构建“平安、和谐”竹园,安全形势良好,社会持续稳定,竹园进入了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
【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7年全镇总户数11515户,人口47048人,其中男24187人,女22861人,男女比例为105.8:100。境内居住有汉、彝、回、白、哈尼五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6702人,占总人口的14.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86人。全年共完成放环251例,占县下达指标的109.1%,放环及时率达80%;结扎完成256例,占县下达指标的102.4%,结扎及时率为81%;全镇人口出生率为11.8‰;一孩持证生育率达100%,二孩持证生育率达95%,综合持证生育率98%。根据各村自治章程推行合同化管理,完成合同签订340份,占县下达指标的100%;“奖、优、免、补”工作任务全面完成,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其他县下达的目标任务也都得到较好完成,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取得较好成绩。
【经济概况】
2007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9亿元,比2002年的3.095亿元增5.005亿元,年平均增长17.9%;本级财政收入达1188万元(按旧财政体制计算达2700万元),比2002年的622.7万元增加2077.3万元,年平均增长34%;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9000万元,比2002年的4819万元增4181万元,年均增长11.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3000元,比2002年的8130元增4870元,年平均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29元,比2002年1593元增936元,年平均增长9.7%。
【乡镇企业】
2007年,乡镇企业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镇境内企业效益显著提高。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达82041万元,其中,乡镇企业增加值完成18295万元,占年初计划5690万元321%;营业收入完成67015万元,占年初计划57015万元的117%;工业产值完成65590万元,占年初计划54763万元的119%;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00万元;上缴税金完成1467万元,占年初计划535万元的274%。其中煤炭企业是该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是我镇潜力最大的经济增长点。全镇共产原煤186万吨,生产焦煤55万吨,实现煤炭工业总产值6亿元以上。从事工商业的农民不断增多,工商业收入快速增长,劳务产业迅猛发展,全镇全年就地转移劳动力4876人,劳务输出1102人,务工收入达5100万元。
【粮食经济作物】
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全镇粮食总播种面积达到54525亩,粮食总产突破1454.2万公斤;魔芋种植面积扩大,种植魔芋4917亩,实现产量760万公斤,实现产值1300万元;烤烟种植得到巩固,全镇种植烤烟7679亩,完成收购(含低次等烟叶)107.5万公斤,实现产值1381.4万元;油菜种植水平稳步提升,种植油菜10000亩,产量达165万公斤,实现产值620万元。
【畜牧林业】
2006年全镇畜牧业走上了快车道,以大河乌猪为主的畜牧业得到长足发展,大河乌猪养殖得到进一步推广,以大河乌猪为主的肥猪出栏62100头,出栏菜牛2100头,出栏菜羊6000只,出栏家禽115000只,肉类总产达450吨,畜牧业总产值达4900万元;林业产值达350万元。
【基础设施】
发展基础进一步得到夯实。竹园至茂兰16.8公里的通村油路建成通车,完成新街至阿百糯10.8公里油路工程招投标工作。新建了镇科技培训楼、财税综合楼、煤炭分局技术培训中心、国土分局办公楼,改善了各部门的办公条件,完成茂兰水库改扩建工程和打厂沟水库建设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对6个村625户农户进行了电网改造。新建了卫生院综合楼,在茂兰、现鸡田等五个村委会启动了村级卫生所建设。
【教育文化】
2007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达到了“普九”标准以上,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现有初级中学1所,有村级完小11所,在校学生达10073人,其中:初中2794人,小学7164人,幼儿园115人。现有教师472人,其中:初中教师153人,小学教师319人。文化、邮政、通讯信息化工程建设有了新突破,全镇实现了无通讯盲区;文化部门加大稽查力度,规范了对电子游戏室、网吧等娱乐场所的管理。
【医疗卫生】
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切实改善竹园镇人民群众的医疗环境。认真组织开展农村合作医疗,有效降低农民群众看病成本,从根本上帮助农民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完成卫生院综合楼建设工程,完成茂兰、现鸡田等五个村委会村级卫生所建设,有效改善了群众的就医条件。
【扶贫攻坚】
引导并争取到境内企业大力支持,逐步建立健全了贫困人口救助、特困学生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帮助一大批困难群众解决了生产生活困难,使一大批困难学生正常接受了教育;民政、扶贫部门积极配合镇党委、政府做好社会救灾救济工作,围绕镇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按照有关原则要求,把有限的救灾救济物资用好用实,全年共解决贫困人口温饱950余人,巩固贫困人口温饱2100人,返贫率控制在5%以内,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环境保护】
认真贯彻落实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切实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及监督;加强对污染的控制,认真落实完成下达的有关控制指标,根据有关政策及文件规定清理整顿炼焦企业,有组织排放集镇污水;切实保护生态平衡,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把目标任务量化到各企业,同时加强集镇环保工作,净化饮用水,设立固定的垃圾堆放场所。 |
|
斑竹园镇位于成都北部,东与新都城区及金牛区天回镇为邻,南与大丰镇相连,西与龙桥镇接壤,北与新繁镇、马家镇、新民镇毗邻。成都绕城高速、成彭高速擦肩而过,新崇公路、民大公路横贯全镇,建设中的成都北新干道穿越其间,交通和区位优势明显。
斑竹园镇现有幅员面积47.9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8090.24亩,下辖27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8118人,其中农业人口44136人。镇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毗河贯穿境内,流程长12公里,老锦水河、南二支、常乐堰河、南三支、龙桥支渠、红光支渠流程36.7公里,灌溉条件优越。 |
|
- : Banzhuyuan Town
|
|
| 斑竹园 |
|
|
|
白云村 | 永丰村 | 丰收村 | 红光村 | 杨柳村 | | 石佛村 | 三河村 | 福田村 | 公益村 | 金花村 | | 雷家村 | 金马村 | 三江村 | 忠义社区 | 顺江村 | | 大江村 | 踏水村 | 安乐村 | 柏水村 | 檀木村 | | 仁和村 | 斑竹园社区 | 竹友场社区 | 雅雀口社区 | 小凉村 | | 旃檀村 | 大夫村 | 华藏村 | 雍家村 | 回南村 | | 金文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