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610115 |
|
西安市臨潼區位於陝西省關中平原中部,是古都西安的東大門,總面積915平方公裏,人口66.86萬,面積898平方千米,區人民政府駐 書院門街,郵編:710600。代碼:610115。區號:029。 |
|
臨潼區轄14個街道、4個鎮、5個鄉:驪山街道、秦陵街道、新豐街道、代王街道、斜口街道、行者街道、馬額街道、零口街道、雨金街道、櫟陽街道、新市街道、徐楊街道、西泉街道、相橋街道、交口鎮、北田鎮、油槐鎮、何寨鎮、鐵爐鄉、穆寨鄉、小金鄉、任留鄉、土橋鄉。 |
|
臨潼歷史淵源深厚,歷經周、秦、漢、唐,一直為京畿之地。因城東有臨河,西有潼河,故名臨潼。《臨潼縣志》說:“祥符改名,以臨、潼二水環縣左右故名臨潼”。
戰國時,秦在渭河北就建都櫟陽,秦孝公時,置櫟陽為縣,因渭河以北地區土地平坦、面臨潼地圖積廣,盛産糧食,自秦漢到隋唐,始終保持了縣的建製。除古櫟陽外,還有萬年(今櫟陽鎮)鄣縣(今交口鎮)平陵、粟邑(今康橋粟邑)等縣。渭河以南在周代為驪戎國。並有戲邑、芷陽之設。公元前231年(秦始皇嬴政時)設酈邑。公元前197年(漢高祖時),改酈邑為新豐(縣城地址在今新豐)。公元686年(武則天垂拱二年)改為慶山縣,公元691年(武則天天授二年)置鴻州並鴻門縣於零口。公元705年(唐中宗神竜三年)廢慶山縣復為新豐縣。公元744年(天寶三年)設會昌縣(今城區所在地)。公元748年(天寶七年)把新豐並入會昌,改名為昭應縣。公元1015年(北宋大中祥符八年),以臨河(石甕寺溝水)繞城東而過,潼河(溫泉水)繞城西而走,隨取名臨潼。公元1267年(元世祖至元四年)降櫟陽縣為鎮,歸屬臨潼縣。至此臨潼渭河南北始為一縣,其轄區約相當於今日的規模。明清之時,臨潼歸西安府治轄。民國時屬鹹陽行政督察區。
1949年臨潼解放,為渭南地區管轄。1956年改為省轄。1958年劃歸西安市,1961年復歸渭南地區,1983年10月劃歸西安市管轄。
1997年6月25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97]57號):撤銷臨潼縣,設立西安市臨潼區。 |
|
臨潼旅遊資源豐富。驪山風景區是國傢首批公佈的風景名勝驪山風景區保護區之一。擁有兵馬俑、華清池2個國傢AAAAA級景點,驪山、秦陵2個國傢AAAA級景點,其中秦陵和兵馬俑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産。區內歷史遺跡十分豐富,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51處,其中省級5處。著名的“褒姒一笑失江山”、“鴻門宴”和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等重大歷史事件就發生在此,薑寨遺址是仰韶文化早期保存較為完整的歷史遺跡。臨潼民風淳厚,許多現代禮俗都源於美麗傳說和動人故事,現存的驪山老母單子會(驪山古廟會)和雨金藥王古廟會最為著名。臨潼是世界著名的旅遊熱點,主要景點年接待遊客600萬人次左右,其中外賓50萬人次左右,旅遊綜合收入每年10個億以上。 |
|
農業
臨潼區城郊型商品農業格局初步形成。圍繞“一帶三區”(渭河沿岸蔬菜瓜果經濟帶、渭北以奶畜為主的畜牧産業區、景區以石榴為主的觀光農業區和山塬林果生態農業區),加大産業結構調整力度。全區奶類年總産12.29萬噸,奶牛存欄30370頭,分別居全省第一和第三;蔬菜大棚7000棟,以石榴為主的雜果13萬畝,其中石榴8萬畝,番茄製種基地5000畝,居全國之首。特別是以銀橋、伊利泰普剋、伊利冷飲和驪山乳業為竜頭的奶畜産業,基本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的農業産業化生産格局。
工業
臨潼區工業發展勢頭強勁。2003年全區工業總産值49.6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28.6億元,同比增長49.22%,工業增加值10.08億元,鄉鎮企業總産值65.87億元。秦俑牌乳粉榮獲全國名牌産品稱號,實現了陝西名牌産品“零”的突破。區內有標縫、陝鼓、驪山微電子公司、西北化工研究院等國有大中型企業,銀橋、伊利泰普剋、伊利冷飲乳製品加工,漢興、秦唐、秦興造紙,新市10多傢面粉加工已形成了主導産業。依托陝鼓、標縫,初步形成了較大規模的零部件加工基地。
交通
臨潼區交通條件便利,數十條鐵路和國省級公路從區內通過,新豐是西北地區最大的鐵路編組站,全區通鄉公路和鄉村道路基本硬化。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城區面積發展到8平方公裏左右,人口超過12萬,供氣、供水、供熱、供電等城市配套設施日益完善。高度重視環保和生態區建設,於2006年創建國傢環保模範城市示範區。大力開展“樹新臨潼和臨潼人新形象”活動,景區環境和景區形象不斷得到提升。
發展規劃
2000年以來,臨潼區按照西安市“建強創佳”的總體要求,提出了“創中國旅遊名城、建西安經濟強區”的奮鬥目標,明確了一年打基礎、兩年上臺階、三年大發展的三步走發展戰略,積極調整發展思路,製定切實的工作措施,突出農業、旅遊、工業和非公有製經濟的發展,狠抓招商引資、園區建設、旅遊三産、農業産業結構調整、國企改革、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工作,積極實施項目帶動戰略,2003年全區國內生産總值完成46.27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6056萬元,固定資産投資8.38億元,實際利用外資350萬美元,利用內資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62元。臨潼區委、區政府把改善投資環境作為加快發展的生命綫,堅持以人為本,集中精力建設最佳人居環境和最佳投資環境,實現臨潼碧水藍天、山川秀美。同時,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下大力氣整治投資軟環境,精心打造世界級旅遊名區,使臨潼成為“中國旅遊名城”、“西安經濟強區”。 |
|
石榴人傑地靈的驪山,不僅為中華民族留下了極其豐富珍貴的秦唐文化遺跡,而且培育了多彩多姿的中國石榴文化之花。中國石榴文化的産生、發展與成熟,凝聚着“采國外名花,結國內碩果”的意藴,顯示着歷代陝西人對美好吉祥事物的熱愛與嚮往,激勵着臨潼人民對現代文化生活的渴望與追求。中國石榴的正宗在臨潼,臨潼是中國石榴文化的發源地。
文獻記載
石榴植三秦最早始於漢。西漢張騫從西域帶回石榴種子的史實,有關文獻均有記載。
西晉張華《博物志》雲:“漢張騫使西域,得塗林安石國榴種以歸。”(塗林是梵語石榴的音譯)
西晉陸機《與弟雲書》雲:“張騫使外國十八年,得塗林安石榴也。”
明王象晉《群芳譜》雲:“石榴本出塗林安石國,漢張騫使西域,得其種以歸。”
清陳溴子《花鏡》雲:“石榴真種自安石國,漢張騫帶歸,故名安石榴。”
張騫得石榴種,經絲綢之路傳入內地,首先在當時的帝都長安上林苑、驪山溫泉宮種植。據漢上林令虞淵追憶,上林苑其時栽植奇花異卉達三千株,內有“安石榴十株”。因得到漢武帝的喜愛,爾後又命人將石榴栽植於驪山溫泉宮。
張騫,西漢城固人,官大行令,封博望侯。公元前138年(建元三年)奉漢武帝命出使大月氏,相約共同夾攻匈奴。前126年(元朔三年)歸漢,途大石榴中曾被匈奴扣留,在外共13年。前119年(元狩四年)又奉命出使烏孫(今新疆伊梨河流域),並派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地。史稱張騫二次出使西域即指此而言。
西域,是漢以後對玉門關以西地區的總稱。狹義專指蔥嶺以東而言,廣義則指玉門關以西能達到的地區,包括亞洲中、西部、印度半島,歐洲東部和非洲北部也在其內。安石國即現在的伊朗、阿富汗的中亞一帶區域,這裏是石榴的原産地。華夏大地的第一顆石榴種,就是張騫在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5年3月(漢武帝元鼎二年)返回時帶回來的。從此,長安通往地中海東岸,全長7000公裏的“絲綢之路”開通,同時帶回來的還有葡萄、鬍桃、西瓜、葫蘆等果品。張騫回漢不久就病逝了,為了紀念這位勞苦功高的外交傢、“絲綢之路”的開拓者,漢武帝封他為博望侯。
民間傳說
關於臨潼石榴的來歷,還有一段神奇的傳說。相傳女媧氏煉石補天時,將一塊紅色的寶石失落在驪山腳下。有一年,安石國(安國指今日的布合拉,石國指塔什幹)王子打獵,在山林裏看到一隻快要凍死的金翅鳥,急忙把它抱回宮中,又是喂食,又是治病。金翅鳥得救後,為了報答王子的救命之恩,不遠萬裏,將驪山腳下的那塊紅寶石銜到安石國的禦花園,不久就長出一棵花紅葉茂的奇樹,安石國王便給它賜名“安石榴”。
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來到了安石國。其時,安石國正值大旱,赤地千裏,莊稼枯黃,連禦花園中的石榴樹也奄奄一息。於是,張騫便把漢朝興修水利的經驗告訴他們,救活了一批莊稼,也救活了這棵石榴樹。那一年石榴花開的特別紅,果兒結得特別大。張騫回國的時候,安石國王送給他許多金銀珠寶,他都沒要,衹收下了一些石榴種子,作為紀念品帶了回來。從此,由驪山“紅寶石”變成的石榴,便開始在長安上林苑和驪山腳下定居繁衍,成為今日的臨潼石榴。
自然因素
同時植於上林苑和驪山溫泉宮的石榴,能在臨潼長久地繁衍下來的原因是:驪山北麓一帶,係礫石與黃土相摻的“紅淤土”,通透性好,光照資源豐富,四季冷暖、幹濕分明;空氣中含塵量少,光照能見度好。這些均適應了石榴喜溫、喜光、抗幹旱、耐脊薄的特徵。“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所以驪山的石榴二千年來,花越開越紅,成為我國十大名花之一;果越結越大,有的單果可達1斤以上;繁殖越來越廣,已傳至全國許多地區。而外地石榴,無論甜度,還是大小,以及外表美觀程度,都與驪山石榴無法比擬。
發展概述
從民間傳說到文獻記載,從自然因素到繁衍勢態,身庸諱言,臨潼石榴是中華石榴之正果,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見證。2100多年來,隨着我國經濟文化的發胃和中國經濟重心的東南移,石榴也逐漸東進南下,先後栽種到安徽、河南、山西、山東、四川、廣東、廣西、江蘇、浙韶一帶。圍繞石榴産生的各種文化,也日漸形成發胄起來。
西晉時,石榴賦大興。潘嶽《安石榴賦》雲:“榴者,下之奇樹,九州之名果。華實並麗,滋味亦殊。商秋受氣收華斂實,千房同蒂,千子如二。繽紛磊落,垂光耀質,味浸液,馨香流溢。”詩人以奇才妙筆,把石榴的花果狀態,色味香型,描寫得淋漓盡致,美不勝收。 |
|
王世充
字行滿,本姓支,出自西域。隋新豐縣(今臨潼區)人。隋代將領,隋末割據者之一。唐武德四年,兵敗降唐,公元621年被仇人獨孤修德所殺。
閻立本
(601-673),唐代畫傢。雍州萬年(今陝西臨潼)人。曾任主爵郎中、刑部侍郎、將作大將、工部尚書、右相。閻立本承其傢學,尤長於繪畫。擅道釋、人物、肖像、山水、鞍馬等,其肖像畫多描繪唐初建功立業的功臣形象。繪畫綫條剛勁有力,色彩古雅沉着,人物神態刻畫細緻。有《步輦圖》、《古帝王圖》、《職貢圖》、《蕭翼賺蘭亭圖》等傳世。
武之望
字叔卿,號陽紆,明代陝西臨潼人,生於公元1552年,卒於公元1629年,享年77歲。萬歷17年進士,歷任縣令、知縣、吏部考功主事等職,晚年以少司馬總督陝西三邊軍務,卒於官。醫學理論造詣很深。其所著《濟陰綱目》,至今仍被譽為是中醫婦科權威性著作。
張維慶
1944年9月生,陝西臨潼人。1967年北京大學哲學係畢業。1972年6月加入中國共産黨。研究員。第十一屆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
安啓元
1933年7月生,陝西省臨潼縣人。1953年加入中國共産黨。西北大學地質係畢業。曾任中共陝西省委書記、省軍區黨委第一書記,陝西省政協主席。專著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中的黨風廉政建設》、《抓大事抓落實興陝富民》等文集。
孫武學
1945 年5月生,陝西臨潼人,中共黨員,1970 年8月參加工作,大學學歷,教授。曾任陝西省國際信托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陝西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黨委書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黨委常委、校長(副部長級)等職務。
周伯勳
(1911-1987) ,陝西臨潼人。曾任上海電影製片廠製片主任,並在《武訓傳》、《紅色的種子》等影片中飾演角色。
李全民
1932年生,陝西臨潼人,江西南昌航空工業學院教授。1957年畢業於解放軍南京政治師範學校,一直在高等學校任教,主要從事經濟學與大學生品德修養的教學與研究。主編有《大學生思想品德修養學》與《當代青年形象塑造》等著作。多次獲奬,並應邀到外地講學。被授予“世界華人傑出藝術傢”、“世紀傑出人物”榮譽稱號。
高建群
1954年1月出生,陝西臨潼人。新時期重要的西部小說傢,國傢一級作傢、陝西省作協副主席,是中國文壇罕見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義色彩的寫作者。代表作有中篇小說《遙遠的白房子》、《雕像》、《大順店》等19部,長篇小說《最後一個匈奴》、《六六鎮》、《愁容騎士》等8部。其中《最後一個匈奴》産生重要影響,被稱為陝北史詩。
房喻
中共黨員,1956年生於西安臨潼,研究生畢業後留在陝西師大工作,2002年12月任陝西師範大學副校長,曾榮獲國傢教委科技進步二等奬以及“陝西省勞模”、“全國優秀教師”稱號。
孫仁玉
臨潼雨金人,易俗社創始人,秦腔劇作傢。生於1872年,卒於1934年,名瑗,字仁玉。共編寫大小劇本160多個,其中除36個大本戲外,餘者均是折子戲。《青梅傳》、《復漢圖》、《櫃中緣》、《將相和》、《鎮臺念書》、《看女》、《白先生看病》、《新小姑賢》、《雞大王》等是他的代表作。
魯明
1917年生,陝西臨潼人。1937年到延安抗大學習,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延安抗大招生委員會主任、重慶《新華日報》首席記者、新華社總社編輯。建國後,歷任國務院對外文化聯絡局處長、駐朝鮮大使館參贊、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副司長、外交部亞洲司副司長、駐越南大使館參贊、駐科威特大使。
袁鳳蘭
女,1942年12月生,陝西臨潼人,1962年5月加入中國共産黨,1967年9月參加工作,西安冶金建築學院衛生工程係給水排水專業畢業,大學學歷,副教授。曾任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黨組成員。中共十六大代表,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
曹步墀
陝西臨潼人,1938年入伍,同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先後任政治指導員、大隊政治委員、團參謀長、副團長等職,曾參加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新中國成立以來,他歷任團長、副師長兼參謀長、師長、副軍長兼參謀長、軍政治委員、軍長、原政治學院副院長等職。是中共十一大代表。2003年在北京病逝,享年81歲。
許權中
(1894-1943),陝西臨潼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馮玉祥軍隊援陝第三路司令員、政治保衛部委員兼衛隊師旅長、西安中山軍事學校學員總隊長、抗日同盟軍副軍長兼十八師師長、楊虎城部警備第二旅副旅長。參加過西安事變,抗日戰爭爆發後,任一七七師參謀長。1943年12月9日被國民黨特務暗殺。
李小鋒
國傢一級演員。1965年出生於陝西臨潼,他從小熱愛藝術,1975年進入陝西臨潼縣文藝訓練班學藝。1980年考入陝西省藝術學校,1987年畢業,分配到陝西省戲麯研究院青年實驗團,主攻文武小生。曾任陝西省戲麯研究院青年團副團長,中國戲劇傢協會會員,陝西省秦腔藝術研究會常務理事。
劉毓中
秦腔表演藝術傢。生於1896年,卒於1982年,字秀山,祖籍陝西臨潼。他從小受隨父親劉立傑(藝名木匠紅)學戲,16歲入易俗社學須生。歷任全國文聯委員,西安文聯副主席。著名京劇演員馬連良稱贊他是“衰派老生中的一絶”。代表劇目有《賣畫劈門》、《走雪》、《大報仇》、《烙碗計》、《三回頭》、《三滴血》、《周文送女》、《遊龜山》等。
龐進
竜文化研究專傢、作傢。1956年11月生於陝西臨潼。1982年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政教係,後又求學於西北大學中文係,哲學學士、文學碩士。係西安日報社主任編輯,中國作傢協會會員,中國民俗學會會員,陝西省社會科學院特約研究員,三秦文化研究會研究員,陝西竜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文學研究會副會長。生平業績入選六十餘種辭書。
趙靖舟
陝西臨潼人。研究生畢業於西北大學地質係,1986年分配至西安石油大學任教。係西安石油大學石油工程學院教授,地質學科部主任及油氣成藏重點實驗室主任,主要從事石油天然氣地質學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油氣成藏地質學、天然氣地質和地球化學。
苟少華
1964年9月出生,陝西臨潼人。博士研究生學歷。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1990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化學係,獲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第九屆江蘇省政協委員,民建南京大學支部主任委員,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化學會理事,國際超分子科學與技術會議國際組織委員等。
王阿敏
1944年生於陝北,陝西臨潼人,擅長油畫。1969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舞臺美術係。師從馮法祀、孫宗尉、張重慶、李暢、周路石等教授。後在武漢軍區文工團從事舞美設計,曾獲全軍第四屆文藝匯演舞美設計奬。歷任中國美協會員部負責人、副主任、創作中心主任。高級美術師。《中國現代美術傢人名大辭典》任副主編。
王泰吉
字仲祥,陝西省臨潼縣人,生於1906年。1924年5月考入廣州黃埔軍校第1期,在校加入中國共産黨。1928年5月,參與領導了渭華起義。後潛往河南南陽。1933年7月,在耀縣率部起義,成立西北民衆抗日義勇軍,任總司令。起義受挫後,率餘部到陝甘邊照金革命根據地,任總指揮。1934年1月被捕。3月3日在西安就義。
張殿琳
1934年生於陝西三原,原籍陝西臨潼雨金鎮。1956年畢業於西北大學物理係。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2001年11月當選為中科院院士。從事實驗凝聚態物理學的基礎研究,取得了多項成果。
張彥仲
博士,張殿琳院士之侄。航空係統工程及信息處理專傢,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政協委員。1940年生於陝西三原,原籍陝西臨潼.1962年西北大學物理係畢業。在信號處理,數字電路,振動衝擊,航空工程等領域作出了突出貢獻。新中國第一位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博士。2000年獲英國劍橋國際中心“二十世紀科學成就奬”。
安琪
漢族,山西省離石市人,1949年10月生於陝西臨潼,畢業於山西大學藝術係壯大術專業。係中國剪紙研究會理事、中國美術傢協會山西分會會員、山西省群衆文化攝影研究會會員。主要貢獻:美術攝景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省、地美術攝影展鑒。
曹印侯
西安市臨潼縣油槐鄉曹陽村人。1911年在家乡招兵千餘響應辛亥革命攻入臨潼縣城殺清縣令。後因舉起反袁世凱,事泄被捕。雖被營救,但因用刑傷勢過重不久逝世,年僅32歲。
焦林
(1855~1916),陝西臨潼人。清緑營武弁出身。1911年在西安隨新軍起義,參加歷次戰役,頗樹戰功。袁世凱謀帝製時,與志士結成反袁團體,事泄遇難。
楊維陽
(1937— )男,陝西臨潼縣人。1962年畢業於蘭州大學數學力學係數學專業,畢業分配到太原科技大學應用科學學院任教。教授,機電部有突出貢獻專傢,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任山西省數學學會理事,山西省工業學會常務理事。有英文專著:《A New Fracture Criterion Composite Materials》。
範明
原名郝剋勇,1914年生,陝西臨潼人。抗日戰爭時期被派往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軍三十八軍任中共工委委員、書記等職。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統戰部處長,第一野戰軍政治部秘書長兼聯絡部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共西藏工委書記,西北軍政委員會駐班禪行轅代表,進藏部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張耀明
(1905~1972)陝西臨潼縣張傢莊人,1905年1月19日生。國民黨陸軍中將。曾任國民黨陸軍旅長、第4集團軍副總司令兼陸軍第38軍軍長、南京首都衛戍總司令等職。1972年10月11日,因病卒於臺北。
於應竜
(1918一 ),陝西省臨潼縣人。1937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多次參加魯南、魯中地區的反掃蕩戰鬥,長期率部堅持濱北地區的敵後鬥爭。解放戰爭時期,參加了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廈門戰役等。解放後歷任空軍第五師政委、空軍第一軍政治部主任、南京軍區空軍政治部副主任、空軍第九軍政委、南京軍區空軍副政委、濟南軍區空軍副政委等職。
劉庚
1913年7月31日生,陝西省臨潼縣行者鄉水磨劉村(今水劉村)人。曾用名劉鴻儒。貧苦農民家庭出身。1932年參加中國共産黨。曾任渭北遊擊隊政治委員、臨潼縣委書記、陝西省委組織部副部長、陝西省委常委、陝西省副省長兼建委主任、黨組書記。中共七大代表、八大代表。1994年8月28日在西安病逝。
程浩
1923年生,陝西臨潼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歷任青年團西北工委副部長,玉門油礦黨委宣傳部部長,中共玉門市委第一書記,甘肅省石油化工局副局長,寧夏回族自治區石油化工局局長、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寧夏化工廠建設指揮部指揮。
張仲濤
1916年生,陝西臨潼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歷任中共臨潼縣委統戰部部長、關中地委統戰部聯絡員、渭北工委組織部部長、臨潼工委書記、中共三原地委秘書長、塔城地委書記、伊犁區委副書記、伊犁哈薩剋自治州州委第一副書記、喀什地委書記、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四屆政協副主席。
狄子纔
1919年生,陝西臨潼人。1937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歷任華北聯合大學校務主任、晉察冀邊區行政幹部學校校長、全國總工會幹部學校校長、全國總工會書記處書記、中共青海省委書記、第五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鐵道部紀委書記。是中共八大代表,中紀委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楊樹芳
1923年生,陝西臨潼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42年入延安大學學習。後任陝甘寧邊區淳耀縣保安科科長、關中分區保安分處股長。建國後,歷任青海省公安廳處長、廳長,青海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副省長、省人民政府顧問。
嚴樹棠
1910年生,陝西臨潼人。曾任蘭州德義興錢莊副經理、蘭州寶慶祥茶號經理。建國後,歷任蘭州市工商聯副主任委員、甘肅省工商聯主任委員、民建甘肅省委主任委員、全國工商聯常委、甘肅省第四至六屆政協副主席。是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劉邦顯
1917年4月16日出生,陝西省臨潼縣人。曾用名劉零。1938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中共臨潼縣委宣傳部部長、書記,渭南地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副書記、書記,陝西省委常委,陝西省副省長,寶雞市委書記,陝西省財委主任、黨組書記,陝西省副省長兼財委主任等職。2007年2月27日在西安病逝。 |
|
石榴人傑地靈的驪山,不僅為中華民族留下了極其豐富珍貴的秦唐文化遺跡,而且培育了多彩多姿的中國石榴文化之花。中國石榴文化的産生、發展與成熟,凝聚着“采國外名花,結國內碩果”的意藴,顯示着歷代陝西人對美好吉祥事物的熱愛與嚮往,激勵着臨潼人民對現代文化生活的渴望與追求。中國石榴的正宗在臨潼,臨潼是中國石榴文化的發源地。當年周恩來總理陪同外賓訪問參觀秦始皇兵馬俑時,見山上因汞含量超標而什麽都不長時,問為什麽不種石榴,於是石榴大盛,毛主席紀念堂前的18棵石榴即為陝西父老從臨潼移植。
文獻記載
石榴植三秦最早始於漢。西漢張騫從西域帶回石榴種子的史實,有關文獻均有記載。
西晉張華《博物志》雲:“漢張騫使西域,得塗林安石國榴種以歸。”(塗林是梵語石榴的音譯)
西晉陸機《與弟雲書》雲:“張騫使外國十八年,得塗林安石榴也。”
明王象晉《群芳譜》雲:“石榴本出塗林安石國,漢張騫使西域,得其種以歸。”
清陳溴子《花鏡》雲:“石榴真種自安石國,漢張騫帶歸,故名安石榴。”
張騫得石榴種,經絲綢之路傳入內地,首先在當時的帝都長安上林苑、驪山溫泉宮種植。據漢上林令虞淵追憶,上林苑其時栽植奇花異卉達三千株,內有“安石榴十株”。因得到漢武帝的喜愛,爾後又命人將石榴栽植於驪山溫泉宮。
張騫,西漢城固人,官大行令,封博望侯。公元前138年(建元三年)奉漢武帝命出使大月氏,相約共同夾攻匈奴。前126年(元朔三年)歸漢,途大石榴中曾被匈奴扣留,在外共13年。前119年(元狩四年)又奉命出使烏孫(今新疆伊梨河流域),並派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地。史稱張騫二次出使西域即指此而言。
西域,是漢以後對玉門關以西地區的總稱。狹義專指蔥嶺以東而言,廣義則指玉門關以西能達到的地區,包括亞洲中、西部、印度半島,歐洲東部和非洲北部也在其內。安石國即現在的伊朗、阿富汗的中亞一帶區域,這裏是石榴的原産地。華夏大地的第一顆石榴種,就是張騫在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5年3月(漢武帝元鼎二年)返回時帶回來的。從此,長安通往地中海東岸,全長7000公裏的“絲綢之路”開通,同時帶回來的還有葡萄、鬍桃、西瓜、葫蘆、黃瓜、苜蓿等。張騫回漢不久就病逝了,為了紀念這位勞苦功高的外交傢、“絲綢之路”的開拓者,漢武帝封他為博望侯。
民間傳說
關於臨潼石榴的來歷,還有一段神奇的傳說。相傳女媧氏煉石補天時,將一塊紅色的寶石失落在驪山腳下。有一年,安石國(安國指今日的布合拉,石國指塔什幹)王子打獵,在山林裏看到一隻快要凍死的金翅鳥,急忙把它抱回宮中,又是喂食,又是治病。金翅鳥得救後,為了報答王子的救命之恩,不遠萬裏,將驪山腳下的那塊紅寶石銜到安石國的禦花園,不久就長出一棵花紅葉茂的奇樹,安石國王便給它賜名“安石榴”。
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來到了安石國。其時,安石國正值大旱,赤地千裏,莊稼枯黃,連禦花園中的石榴樹也奄奄一息。於是,張騫便把漢朝興修水利的經驗告訴他們,救活了一批莊稼,也救活了這棵石榴樹。那一年石榴花開的特別紅,果兒結得特別大。張騫回國的時候,安石國王送給他許多金銀珠寶,他都沒要,衹收下了一些石榴種子,作為紀念品帶了回來。從此,由驪山“紅寶石”變成的石榴,便開始在長安上林苑和驪山腳下定居繁衍,成為今日的臨潼石榴。
自然因素
同時植於上林苑和驪山溫泉宮的石榴,能在臨潼長久地繁衍下來的原因是:驪山北麓一帶,係礫石與黃土相摻的“紅淤土”,通透性好,光照資源豐富,四季冷暖、幹濕分明;空氣中含塵量少,光照能見度好。這些均適應了石榴喜溫、喜光、抗幹旱、耐脊薄的特徵。“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所以驪山的石榴二千年來,花越開越紅,成為我國十大名花之一;果越結越大,有的單果可達1斤以上;繁殖越來越廣,已傳至全國許多地區。而外地石榴,無論甜度,還是大小,以及外表美觀程度,都與驪山石榴無法比擬。
發展概述
從民間傳說到文獻記載,從自然因素到繁衍勢態,身庸諱言,臨潼石榴是中華石榴之正果,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見證。2100多年來,隨着我國經濟文化的發胃和中國經濟重心的東南移,石榴也逐漸東進南下,先後栽種到安徽、河南、山西、山東、四川、廣東、廣西、江蘇、浙韶一帶。圍繞石榴産生的各種文化,也日漸形成發胄起來。
西晉時,石榴賦大興。潘嶽《安石榴賦》雲:“榴者,下之奇樹,九州之名果。華實並麗,滋味亦殊。商秋受氣收華斂實,千房同蒂,千子如二。繽紛磊落,垂光耀質,味浸液,馨香流溢。”詩人以奇才妙筆,把石榴的花果狀態,色味香型,描寫得淋漓盡致,美不勝收。 |
|
王世充
字行滿,本姓支,出自西域。隋新豐縣(今臨潼區)人。隋代將領,隋末割據者之一。唐武德四年,兵敗降唐,公元621年被仇人獨孤修德所殺。
閻立本
(601-673),唐代畫傢。雍州萬年(今陝西臨潼)人。曾任主爵郎中、刑部侍郎、將作大將、工部尚書、右相。閻立本承其傢學,尤長於繪畫。擅道釋、人物、肖像、山水、鞍馬等,其肖像畫多描繪唐初建功立業的功臣形象。繪畫綫條剛勁有力,色彩古雅沉着,人物神態刻畫細緻。有《步輦圖》、《古帝王圖》、《職貢圖》、《蕭翼賺蘭亭圖》等傳世。
武之望
字叔卿,號陽紆,明代陝西臨潼人,生於公元1552年,卒於公元1629年,享年77歲。萬歷17年進士,歷任縣令、知縣、吏部考功主事等職,晚年以少司馬總督陝西三邊軍務,卒於官。醫學理論造詣很深。其所著《濟陰綱目》,至今仍被譽為是中醫婦科權威性著作。
張維慶
1944年9月生,陝西臨潼人。1967年北京大學哲學係畢業。1972年6月加入中國共産黨。研究員。第十一屆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
安啓元
1933年7月生,陝西省臨潼縣人。1953年加入中國共産黨。西北大學地質係畢業。曾任中共陝西省委書記、省軍區黨委第一書記,陝西省政協主席。專著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中的黨風廉政建設》、《抓大事抓落實興陝富民》等文集。
孫武學
1945 年5月生,陝西臨潼人,中共黨員,1970 年8月參加工作,大學學歷,教授。曾任陝西省國際信托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陝西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黨委書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黨委常委、校長(副部長級)等職務。
周伯勳
(1911-1987) ,陝西臨潼人。曾任上海電影製片廠製片主任,並在《武訓傳》、《紅色的種子》等影片中飾演角色。
李全民
1932年生,陝西臨潼人,江西南昌航空工業學院教授。1957年畢業於解放軍南京政治師範學校,一直在高等學校任教,主要從事經濟學與大學生品德修養的教學與研究。主編有《大學生思想品德修養學》與《當代青年形象塑造》等著作。多次獲奬,並應邀到外地講學。被授予“世界華人傑出藝術傢”、“世紀傑出人物”榮譽稱號。
高建群
1954年1月出生,陝西臨潼人。新時期重要的西部小說傢,國傢一級作傢、陝西省作協副主席,是中國文壇罕見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義色彩的寫作者。代表作有中篇小說《遙遠的白房子》、《雕像》、《大順店》等19部,長篇小說《最後一個匈奴》、《六六鎮》、《愁容騎士》等8部。其中《最後一個匈奴》産生重要影響,被稱為陝北史詩。
房喻
中共黨員,1956年生於西安臨潼,研究生畢業後留在陝西師大工作,2002年12月任陝西師範大學副校長,曾榮獲國傢教委科技進步二等奬以及“陝西省勞模”、“全國優秀教師”稱號。
孫仁玉
臨潼雨金人,易俗社創始人,秦腔劇作傢。生於1872年,卒於1934年,名瑗,字仁玉。共編寫大小劇本160多個,其中除36個大本戲外,餘者均是折子戲。《青梅傳》、《復漢圖》、《櫃中緣》、《將相和》、《鎮臺念書》、《看女》、《白先生看病》、《新小姑賢》、《雞大王》等是他的代表作。
魯明
1917年生,陝西臨潼人。1937年到延安抗大學習,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延安抗大招生委員會主任、重慶《新華日報》首席記者、新華社總社編輯。建國後,歷任國務院對外文化聯絡局處長、駐朝鮮大使館參贊、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副司長、外交部亞洲司副司長、駐越南大使館參贊、駐科威特大使。
袁鳳蘭
女,1942年12月生,陝西臨潼人,1962年5月加入中國共産黨,1967年9月參加工作,西安冶金建築學院衛生工程係給水排水專業畢業,大學學歷,副教授。曾任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黨組成員。中共十六大代表,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
曹步墀
陝西臨潼人,1938年入伍,同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先後任政治指導員、大隊政治委員、團參謀長、副團長等職,曾參加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新中國成立以來,他歷任團長、副師長兼參謀長、師長、副軍長兼參謀長、軍政治委員、軍長、原政治學院副院長等職。是中共十一大代表。2003年在北京病逝,享年81歲。
許權中
(1894-1943),陝西臨潼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馮玉祥軍隊援陝第三路司令員、政治保衛部委員兼衛隊師旅長、西安中山軍事學校學員總隊長、抗日同盟軍副軍長兼十八師師長、楊虎城部警備第二旅副旅長。參加過西安事變,抗日戰爭爆發後,任一七七師參謀長。1943年12月9日被國民黨特務暗殺。
李小鋒
國傢一級演員。1965年出生於陝西臨潼,他從小熱愛藝術,1975年進入陝西臨潼縣文藝訓練班學藝。1980年考入陝西省藝術學校,1987年畢業,分配到陝西省戲麯研究院青年實驗團,主攻文武小生。曾任陝西省戲麯研究院青年團副團長,中國戲劇傢協會會員,陝西省秦腔藝術研究會常務理事。
劉毓中
秦腔表演藝術傢。生於1896年,卒於1982年,字秀山,祖籍陝西臨潼。他從小受隨父親劉立傑(藝名木匠紅)學戲,16歲入易俗社學須生。歷任全國文聯委員,西安文聯副主席。著名京劇演員馬連良稱贊他是“衰派老生中的一絶”。代表劇目有《賣畫劈門》、《走雪》、《大報仇》、《烙碗計》、《三回頭》、《三滴血》、《周文送女》、《遊龜山》等。
龐進
竜文化研究專傢、作傢。1956年11月生於陝西臨潼。1982年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政教係,後又求學於西北大學中文係,哲學學士、文學碩士。係西安日報社主任編輯,中國作傢協會會員,中國民俗學會會員,陝西省社會科學院特約研究員,三秦文化研究會研究員,陝西竜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文學研究會副會長。生平業績入選六十餘種辭書。
趙靖舟
陝西臨潼人。研究生畢業於西北大學地質係,1986年分配至西安石油大學任教。係西安石油大學石油工程學院教授,地質學科部主任及油氣成藏重點實驗室主任,主要從事石油天然氣地質學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油氣成藏地質學、天然氣地質和地球化學。
苟少華
1964年9月出生,陝西臨潼人。博士研究生學歷。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1990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化學係,獲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第九屆江蘇省政協委員,民建南京大學支部主任委員,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化學會理事,國際超分子科學與技術會議國際組織委員等。
王阿敏
1944年生於陝北,陝西臨潼人,擅長油畫。1969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舞臺美術係。師從馮法祀、孫宗尉、張重慶、李暢、周路石等教授。後在武漢軍區文工團從事舞美設計,曾獲全軍第四屆文藝匯演舞美設計奬。歷任中國美協會員部負責人、副主任、創作中心主任。高級美術師。《中國現代美術傢人名大辭典》任副主編。
王泰吉
字仲祥,陝西省臨潼縣人,生於1906年。1924年5月考入廣州黃埔軍校第1期,在校加入中國共産黨。1928年5月,參與領導了渭華起義。後潛往河南南陽。1933年7月,在耀縣率部起義,成立西北民衆抗日義勇軍,任總司令。起義受挫後,率餘部到陝甘邊照金革命根據地,任總指揮。1934年1月被捕。3月3日在西安就義。
張殿琳
1934年生於陝西三原,原籍陝西臨潼雨金鎮。1956年畢業於西北大學物理係。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2001年11月當選為中科院院士。從事實驗凝聚態物理學的基礎研究,取得了多項成果。
張彥仲
博士,張殿琳院士之侄。航空係統工程及信息處理專傢,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政協委員。1940年生於陝西三原,原籍陝西臨潼.1962年西北大學物理係畢業。在信號處理,數字電路,振動衝擊,航空工程等領域作出了突出貢獻。新中國第一位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博士。2000年獲英國劍橋國際中心“二十世紀科學成就奬”。
安琪
漢族,山西省離石市人,1949年10月生於陝西臨潼,畢業於山西大學藝術係壯大術專業。係中國剪紙研究會理事、中國美術傢協會山西分會會員、山西省群衆文化攝影研究會會員。主要貢獻:美術攝景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省、地美術攝影展鑒。
曹印侯
西安市臨潼縣油槐鄉曹陽村人。1911年在家乡招兵千餘響應辛亥革命攻入臨潼縣城殺清縣令。後因舉起反袁世凱,事泄被捕。雖被營救,但因用刑傷勢過重不久逝世,年僅32歲。
焦林
(1855~1916),陝西臨潼人。清緑營武弁出身。1911年在西安隨新軍起義,參加歷次戰役,頗樹戰功。袁世凱謀帝製時,與志士結成反袁團體,事泄遇難。
楊維陽
(1937— )男,陝西臨潼縣人。1962年畢業於蘭州大學數學力學係數學專業,畢業分配到太原科技大學應用科學學院任教。教授,機電部有突出貢獻專傢,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任山西省數學學會理事,山西省工業學會常務理事。有英文專著:《A New Fracture Criterion Composite Materials》。
範明
原名郝剋勇,1914年生,陝西臨潼人。抗日戰爭時期被派往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軍三十八軍任中共工委委員、書記等職。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統戰部處長,第一野戰軍政治部秘書長兼聯絡部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共西藏工委書記,西北軍政委員會駐班禪行轅代表,進藏部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張耀明
(1905~1972)陝西臨潼縣張傢莊人,1905年1月19日生。國民黨陸軍中將。曾任國民黨陸軍旅長、第4集團軍副總司令兼陸軍第38軍軍長、南京首都衛戍總司令等職。1972年10月11日,因病卒於臺北。
於應竜
(1918一 ),陝西省臨潼縣人。1937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多次參加魯南、魯中地區的反掃蕩戰鬥,長期率部堅持濱北地區的敵後鬥爭。解放戰爭時期,參加了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廈門戰役等。解放後歷任空軍第五師政委、空軍第一軍政治部主任、南京軍區空軍政治部副主任、空軍第九軍政委、南京軍區空軍副政委、濟南軍區空軍副政委等職。
劉庚
1913年7月31日生,陝西省臨潼縣行者鄉水磨劉村(今水劉村)人。曾用名劉鴻儒。貧苦農民家庭出身。1932年參加中國共産黨。曾任渭北遊擊隊政治委員、臨潼縣委書記、陝西省委組織部副部長、陝西省委常委、陝西省副省長兼建委主任、黨組書記。中共七大代表、八大代表。1994年8月28日在西安病逝。
程浩
1923年生,陝西臨潼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歷任青年團西北工委副部長,玉門油礦黨委宣傳部部長,中共玉門市委第一書記,甘肅省石油化工局副局長,寧夏回族自治區石油化工局局長、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寧夏化工廠建設指揮部指揮。
張仲濤
1916年生,陝西臨潼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歷任中共臨潼縣委統戰部部長、關中地委統戰部聯絡員、渭北工委組織部部長、臨潼工委書記、中共三原地委秘書長、塔城地委書記、伊犁區委副書記、伊犁哈薩剋自治州州委第一副書記、喀什地委書記、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四屆政協副主席。
狄子纔
1919年生,陝西臨潼人。1937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歷任華北聯合大學校務主任、晉察冀邊區行政幹部學校校長、全國總工會幹部學校校長、全國總工會書記處書記、中共青海省委書記、第五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鐵道部紀委書記。是中共八大代表,中紀委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楊樹芳
1923年生,陝西臨潼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42年入延安大學學習。後任陝甘寧邊區淳耀縣保安科科長、關中分區保安分處股長。建國後,歷任青海省公安廳處長、廳長,青海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副省長、省人民政府顧問。
嚴樹棠
1910年生,陝西臨潼人。曾任蘭州德義興錢莊副經理、蘭州寶慶祥茶號經理。建國後,歷任蘭州市工商聯副主任委員、甘肅省工商聯主任委員、民建甘肅省委主任委員、全國工商聯常委、甘肅省第四至六屆政協副主席。是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劉邦顯
1917年4月16日出生,陝西省臨潼縣人。曾用名劉零。1938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中共臨潼縣委宣傳部部長、書記,渭南地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副書記、書記,陝西省委常委,陝西省副省長,寶雞市委書記,陝西省財委主任、黨組書記,陝西省副省長兼財委主任等職。2007年2月27日在西安病逝。
尤勇
尤勇,陝西省西安市人,生於1963年。1979年進入西安話劇院學習,1984年考入上海戲劇學院表演係,1988年出演影片《瘋狂的代價》,從此步入影壇。現就職於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尤勇在電視熒幕上多扮演正氣凜然的警察、軍人等,是標準的“軍人專業戶”。近幾年開始集中嚮大銀幕進軍,先後出現在《天下無賊》、《大事件》、《黑社會》等影片中,形象也開始多元化。 |
|
臨潼 |
|
????業公司 | ????務管理局 | 義務教育 | 細則 | 學籍管理 | |
|
|
臨潼區大劉村 | 臨潼區????務管理局 | 西安市臨潼區土橋初級中學 | 臨潼區職業教育中心 | 西安市臨潼區漢興實業 | 西安市臨潼區婦幼保健醫院 | 臨潼區段文學眼科診所 | 西安市臨潼區衛生防疫站 | 西安市臨潼區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籍管理細則 | 西安市臨潼區農技中心農技校農幹校 | 西安市臨潼區成人教育委員會辦公室 | |
|
|
西泉鎮 | 新市街道 | 北田鎮 | 驪山街道 | 秦陵街道 | 代王街道 | 斜口街道 | 行者街道 | 零口街道 | 相橋街道 | 雨金街道 | 徐楊街道 | 西泉街道 | 櫟陽街道 | 馬額街道 | 油槐鎮 | 何寨鎮 | 穆寨鄉 | 小金鄉 | 任留鄉 | 雨金鎮 | 櫟陽鎮 | 相橋鎮 | 交口鎮 | 新豐街道 | 鐵爐鄉 | 土橋鄉 | 馬額鎮 | 零口鎮 | 新市鄉 | 徐楊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