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郵編:408000 代碼:500102 區號:023
拼音:Fú Líng Qū 英譯:Fuling District
涪陵區位於重慶市中部,地處長江、烏江交匯處,東經106°56'-107°43'、北緯29°21'-30°01'之間。東鄰豐都縣,南接武隆縣、南川區,西連巴南區,北靠長壽區、墊江縣。全境最東點為焦石鎮白雞堡,最西點為增福鄉大茶園,最南點為同樂鄉金傢店,最北點為叢林鄉紅墻院,東西寬74.5千米 ,南北長70.8千米,總面積2941.46平方千米。戶籍總人口113.45萬人(2007年末),其中城鎮人口52.82萬人。
全區轄5個街道、18個鎮、22個鄉:敦仁街道、崇義街道、荔枝街道、江北街道、江東街道、百勝鎮、珍溪鎮、清溪鎮、南沱鎮、焦石鎮、白濤鎮、馬武鎮、青羊鎮、竜潭鎮、堡子鎮、竜橋鎮、藺市鎮、新妙鎮、石沱鎮、鎮安鎮、義和鎮、李渡鎮、緻韓鎮、叢林鄉、中峰鄉、仁義鄉、土地坡鄉、羅雲鄉、捲洞鄉、大木鄉、山窩鄉、武陵山鄉、天台鄉、梓裏鄉、酒店鄉、太和鄉、同樂鄉、聚寶鄉、新村鄉、明家乡、增福鄉、惠民鄉、兩匯鄉、石和鄉、石竜鄉,以及橋南開發區。區人民政府駐荔枝街道興華中路66號。
地形總的趨勢是西北部地勢較低,多為河𠔌丘陵、低山,東南部較高,多為丘陵山地。一般海拔為200— 800米,最低處竜駒鄉三塊石海拔138米,最高處武陵山主峰磨槽灣海拔2033米。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均降水量1072毫米。主要礦産有煤、天然氣、鐵、鋁土礦、石灰石等。耕地面積65649公頃,園地面積5332公頃,林地面積96189公頃,內陸水域面積13406公頃,森林面積1037平方千米,森林覆蓋率35.3%(2007年數據)。是國傢商品糧、瘦肉型豬、榨菜、水果、蠶桑生産基地,特産有涪陵榨菜等。
烏江、長江過境,與30多條溪河形成境內長江水係。烏江由城區註入長江而形成黃金水道和物資集散中心,是三峽庫區的重點移民區之一。渝懷鐵路、319國道高速公路過境,城區距江北國際機場80千米。有國傢級重點保護文物古跡“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市級文物保護地“小田溪巴人墓葬”;古跡還有有點易園等;風景區有黑竜洞、小溪天生橋、望州公園、森林公園、雨臺山、大木避暑度假村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有涪陵革命烈士陵園等。 |
|
滲透了古巴國歷史傳承的幽香,洋溢着濃郁現代文明的氣息,三峽庫區的明珠重慶市涪陵區,邑枕長、烏兩江,素為烏江流域物資集散地,有渝東南門戶之稱,是聞名遐邇的中國"榨菜之鄉"。全區幅員面積2946平方公裏,轄1個經濟技術開發區、1個私營經濟示範區和44個鄉鎮、街道辦事處,總人口113萬,主城區常住人口30萬。涪陵區自然條件好,人文資源豐富。涪陵榨菜、涪陵水牛、涪陵紅心蘿蔔是聞名海內外的三大特産;程朱理學"點易洞"、水底碑林白鶴梁是名聞中外的名勝古跡。
涪陵是重慶主城區連接渝東南20個區縣的城鄉經濟走廊,經渝涪高速公路距重慶主城區100公裏,距重慶江北國際機場80公裏,渝懷鐵路、國道319綫、規劃中的重慶至湖北利川鐵路(渝利鐵路)及沿江高速公路穿越涪陵境內。涪陵港和集裝箱碼頭功能及運力居重慶前列,已實現江海聯運,直通海外。水、電、氣價格便宜,基礎設施完善,商貿活躍。涪陵是三峽工程主要淹沒區之一,將搬遷224戶工礦企業,動遷人口11萬人,移民湮沒補償靜態投資34.45億元,居重慶庫區第四位。
"弄潮兒嚮濤頭立"。敢為人先的涪陵人民,正朝着把涪陵建設成為新興工業基地,優質特色農産品生産加工基地,重慶市區域經濟中心,三峽庫區經濟發達,社會進步,環境優美,人民富裕,城鄉共榮的大城市目標,同舟共濟,開拓奮進。 |
|
2008年末,全區戶籍總人口為113.8萬人,比上年增加3500人。其中農業人口80.76萬人,非農業人口33.04萬人。分性別看,男性人口58.35萬人,女性人口55.45萬人,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5.2。全年出生人口18039人,人口出生率為15.9‰;死亡人口12637人,死亡率為11.1‰;自然增長率為1.1‰,比上年下降0.31個千分點。全區年末常住人口為102.55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55.28萬人,農村常住人口47.27萬人。
全年有3809人獲得國傢計劃生育奬勵扶助,兌現計劃生育奬勵扶助金487.6萬元;7806名獨生子女父母發放一次性奬勵金187.4萬元。 |
|
涪陵區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邊緣,介於北緯29°21′至30°01 ′,東經106°56′至107°43′之間,幅員面積2941.46平方公裏。最東點為焦石鎮白雞堡,最西點為增福鄉大茶園,最南點為同樂鄉金傢店,最北點為叢林鄉紅墻院,全境東西寬74.5公裏 ,南北長70.8公裏。
在行政區劃位置上,位於重慶市中部,東鄰豐都縣,南接武隆縣、南川區,西連巴南區,北靠長壽、墊江縣。涪陵城區位於烏江與長江匯合處,歷來是川東南水上交通樞紐和烏江流域最大的物資集散地。區境地處三峽庫區腹心地帶,順長江西上120公裏即達重慶市,東下通聯華中、華東各省;逆烏江而上可達鄂湘邊界及黔東各地。
地貌
區境處於四川盆地東部的“盆東平行嶺𠔌區”與“巫山大婁山中山區”過渡地帶,一般海拔為200—800米,最低處竜駒鄉三塊石海拔138米,最高處武陵山主峰磨槽灣海拔2033米。地形總的趨勢是西北部地勢較低,多為河𠔌丘陵、低山,東南部較高,多為丘陵山地。由於岩性和地質構造上的涪陵地貌差異,區境呈現兩類迥然不同的地貌景觀。西北部碎屑岩廣泛分佈,屬盆東平行嶺𠔌範圍,以構造剝蝕地貌為主,河𠔌為寬𠔌;東南部大片出露炭酸????地層,屬南北經嚮構造體係,以岩溶地貌為主,河𠔌多為窄𠔌。區境地貌類型多樣,交錯分佈,很難準確區分,但根據地質構造、地形趨勢和地貌類型的組合特徵,仍可將區境地貌分為沿江丘陵低山區、坪上低山帶壩區和後山區3個一級區,以及沿江丘陵、沿江低山、後山低山槽𠔌帶壩、後山低中山4個二級區。
氣 候
區境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其總的特點是:四季分明,熱量 充足,降水豐沛,季風影響突出;地勢由西北嚮東南升高,氣溫 遞降,降水遞增,立體氣候明顯。四季特點:春早,常有" 倒春 寒"和局部的風雹災害;夏長,炎熱,旱澇交錯,伏旱頻繁; 短,涼爽而多綿雨;鼕遲,無嚴寒,雨雪少,常有鼕幹。 |
|
土地資源
全區土地面積共2941.46平方公裏(現統計局數),其中:耕地面積65649公頃,園地面積5332公頃,林地面積96189公頃,內陸水域面積13406公頃,人均占有耕地0.89畝。
礦産資源
涪陵區礦産資源品種多,儲量大。最具優勢的是石灰石資源,表內儲量4億噸以上,含氧化鈣52%以上,適宜建設大型水泥廠和高標號水泥。
區境主要礦産有煤、天然氣、鐵、鋁土礦、石灰石等。
動物資源
涪陵區境在動物地理區劃上屬東洋界中印亞界華中區盆地東部平行嶺𠔌帶農田動物群和盆地南緣中低山地帶亞熱帶森林農田動物群的過渡地區,其特點是:南(中低山區)北(嶺𠔌區)方種類均有,以南方為多,但稀有珍貴種少,有不少有代表性的亞種;獸類方面有穴居、生活在岩石上的多種蝠類。
植物資源
區境植物因環境有利而終年生長,以常緑植物為主。農作物可四季栽培,糧食作物可一年兩熟和兩年五熟。因自然地理 環境比較復雜,植物種類豐富,類型多樣。還因古地理環境關係而保存有不少古老的珍稀植物,如禿杉、銀杏、杜仲、鵝掌 楸、紅豆樹等,以及一些蕨類植物。植物成分以亞熱帶植物為主體,代表品種有柑、橘、油桐、慈竹、棕櫚、荔枝、竜眼、黃桷樹等,分佈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山區及河𠔌地區;亦有溫帶的樺木、楊、柳、槭等植物,分佈在海拔1000米以下地帶。有明顯的垂直分佈特徵。現有植被的組成及其分佈,因市境開發較早而反映了人類活動的深刻影響,表現在栽培植物的種類繁多,自然植被因大多先後遭到人為破壞而保存較少。
區境植物種類據粗約統計,孢子植物(含菌類、地衣、苔 蘚、蕨類)和種子植物(含裸子、 被子植物)共有 330 餘科 1500餘屬4000餘種。
土壤
涪陵區土壤總面積2265.19平方公裏(1978年末數,下同),分別占總幅員面積的和陸地面積的76.9%、83.0%。由於地形、地貌、土壤母質、氣候條件、自然植被分佈和人類生産活動的影響,形成了涪陵區的土壤組合:三迭係雷口坡組、飛仙關組和侏羅係出露地層,形成區境大片紫色土,占全市土壤面積的50.4%;三迭係的須傢河組、嘉陵江組以及二迭係、志留係出露地層,形成了區境後山地區的大片山地黃壤,占全區土壤總面積的49.1%;長江、烏江水係沿岸則在第四世紀以來形成了帶狀、零星分佈的衝積土,約占全區土壤總面積的0.5%。
區境河𠔌、平壩、低丘陵地區秦漢時代已大量開發,許多山和低中山地唐宋時代已闢為畲田和梯田。清代乾隆年間及以後,山地亦廣泛墾殖為耕地,農業土壤面積不斷壙大。這方面使丘陵坡地森林不斷減少,水土流失不斷加劇,尤其是近幾十年來更為嚴重造成大量的瘦、薄坡地。另一方面,由於人們對土壤的改良,使土壤屬性、肥力發生發質的變化,如區境大量的水稻土即是這樣形成的。
區境土壤根據其屬性並結合成土條件和成土過程的分類原則,可分為4個土類,6個亞類,18個土屬,64個土種。4 個土類按耕作方式劃分,除水稻土外,其餘3類合稱旱作土。
水資源
有河流14條,主要有長江,烏江等豐富的水資源
農産品資源
涪陵區農産品資源獨具特色。除水稻、玉米、小麥、紅苕、柑桔、蠶繭、生豬等大宗農産品外,涪陵榨菜和紅心蘿蔔(又稱胭脂蘿蔔)、時鮮蔬菜等,逐漸形成特色和規模。特別是享有"世界三大名腌菜之一"盛譽的"涪陵榨菜",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有較大影響力。 |
|
經濟總量實現新突破:2008年,全區生産總值253.48億元,比上年可比增長24.6%,增速較2007年提高7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24.94億元,增長7.5%;第二産業增加值148.47億元,增長31.3%;第三産業增加值80.07億元,增長18.2%。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産總值為24851元(按2008年末匯率折算3636美元),增長23.7%。全年生産總值呈現高開高走的發展態勢,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別增長21.2%、22.8%和21.6%。同時企業效益顯著提高,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2.13億元,比上年增長8.9%。全區地方財政收入23.54億元,增長63.8%。圍繞“重點項目建設年”活動,全方位、大馬力、快節奏推進各項建設,三大工業園區建設在2007年啓動的基礎上全面提速發展。
國民經濟結構出現新變化:2008年,全區生産總值三次産業結構由上年的11.9:54.1:34.0調整為9.8:58.6:31.6。在三次産業中第二産業增加值占生産總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4.5個百分點,工業化進程穩步推進,工業優勢更加突出。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32.79億元,占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52.4%,比上年提高4.2個百分點。2008年全區非公有製經濟規模進一步擴大,實現增加值134.34億元,占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53%,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
和諧社會建設加快推進:2008年各項社會事業明顯進步,和諧社會建設加快推進。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全年共有21項科技成果獲國傢、市、區科技進步奬,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5%。教育結構不斷優化,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兩基”成果鞏固提高,初中升高中升學率達到90%,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4年。城鄉公共衛生體係和基本醫療服務不斷健全, 新建和改擴建鄉鎮衛生院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個、標準化衛生室40個,新農合參合率達85.4%。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8576人,重點指導和幫助5845名下崗人員實現就業和再就業,城鎮調查失業率和登記失業率分別控製在7.46%、3.64%以內。年末社會從業人員為64.9萬人,其中城鎮從業人員23.90萬人,分産業看,一、二、三産業從業人員分別為23.9萬人、17.5萬人和23.5萬人。全年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人員達28.07萬人(含在本鄉鎮內),其中到區外務工16.3萬人,占57.2%,勞務總收入25.3億元,增長17.7%。
物價高開低走,漲幅逐步回落:2008年宏觀經濟政策調控得力,又在世界經濟整體疲軟的大背景下,物價快速上漲趨勢得到緩解,特別是大宗商品價格回落,食品價格上漲得到有效抑製。全年城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106.9%,比上年上漲6.9%,漲幅回落0.5個百分點。從八大類消費價格指數構成情況看,食品價格比上年上漲16.0%,煙酒價格上漲2.9%,衣着價格下降1.0%,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價格上漲1.4%,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價格上漲4.7%,交通與通訊價格下降0.4%,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價格下降1.0%,居住價格上漲2.5%。 |
|
一、教育和科學技術
高等教育不斷發展壯大。有高等教育學校3所,長江師範學院年末擁有教職工1000人,其中專任教師626人,2005全年招收學生3775人,在校學生達到12439人,比上年增加1998人;涪陵職業技術學院有教職工295人,其中專任教師207人,當年招生1092人,在校學生達2666人;涪陵廣播電視大學有教職工45人,其中專任教師25人。
普通教育繼續加強。2005年全區普通高中共12所,招生6412人,在校學生1.66萬人,比上年增長5.1%。2005年全區有5615名考生參加高考,共計上綫4030人,錄取3741人,高考錄取率為67%。各類職業中學達到13所,招生4097人,在校學生10183人。
兩基教育得到鞏固提高。全區普通初中共49所,2005年招生1.62萬人,在校學生4.56萬人,初中毛入學率達117.1%,初中三年完成率為99.0 %;普通小學194所,招生1.10萬人,在校學生8.68萬人,小學教師學歷合格率為98.8%,比上年提高0.38個百分點,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9%。
科學事業和技術研發取得新進展。2005年末實有區級獨立科研機構3個,科技經費財政投入和大中型工業企業科研投入不斷增加,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82萬人。全年實現高新技術産品産值19.66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産值的15.5%;全年區內共有16項重大科技成果奬,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0.1%,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
二、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藝術和廣電事業蓬勃發展。2005年末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站)46個,公共圖書館2個,博物館1個,群衆及其他文化事業機構6個,擁有文化事業從業人員365人。公共圖書館藏書達57.2萬册,比上年增加3.7萬册。全年舉辦了數十場各種形式的文藝演出,觀衆達15萬人次。 現有電視發射臺1座,廣播電視衛星收轉站1235座。全年製作廣播節目時間2907小時,製作電視節目時間260小時,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8.5%;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6.5%。年末有綫電視用戶數發展到23.96萬戶,其中寬帶網用戶9.22萬戶,數字電視用戶從無到有,到年底發展到近600戶。
檔案工作得到加強。2005年末有檔案館1個,館藏檔案20.88萬卷(册),資料1.41萬册,照片121册,聲像63盒,印章檔案855枚。開放各類檔案4.33萬卷(册)。
衛生事業不斷發展。2005年末全區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56個,其中醫院、衛生院62個,疾病控製中心1個,婦幼保健機構1個。衛生機構擁有床位2540張,其中醫院、衛生院床位2440張。有衛生技術人員3060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1512人,註册護士627人。
體育事業獲得好成績。涪陵體育場建成投入使用以來,全民健身運動得到廣泛開展,2005年舉辦群衆運動會450次,共13.5萬人次參與。全年在市級以上各類運動會獲奬167枚,其中金牌73枚,銀牌50枚,銅牌44枚。
三、社會保障和福利事業
社會保障工作繼續加強。2005年末全區參加失業保險基金社會統籌的職工人數為7.54萬人,領取失業保險金的人數為1370人,每人月均領取失業救濟210元。有5.85萬名職工參加了基本養老保險,3.1萬名離退休人員參加了社會統籌,有7.38萬人參加了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全區城鎮最低收入標準以下的居民有2.29萬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濟。
社會福利事業進一步發展。2005年末全區有各類社會福利院49個,床位2266張,收養525人。城鎮建立起各種功能完善的社區服務設施58個,其中便民利民服務網點2900個。年內有3.86萬人得到社會救濟。年末有社會福利事業單位49個,工作人員123名;社會福利企業19戶,在職職工727人,解决了340名殘疾人的就業問題。 |
|
全區土地面積2941.46平方公裏。2008年轄12個鎮、6個鄉、8個街道辦事處、共計341個村民委員會、75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街道:李渡街道、敦仁街道、崇義街道、荔枝街道、江東街道、江北街道、竜橋街道、白濤街道;
鎮:百勝鎮、珍溪鎮、清溪鎮、南沱鎮、藺市鎮、石沱鎮、義和鎮、新妙鎮、焦石鎮、馬武鎮、青羊鎮、竜潭鎮;
鄉:羅雲鄉、大木鄉、同樂鄉、大順鄉、增福鄉、武陵山鄉
500102001 敦仁街道
500102002 崇義街道
500102003 荔枝街道
500102004 江北街道
500102005 江東街道
500102100 百勝鎮
500102101 珍溪鎮
500102102 清溪鎮
500102103 南沱鎮
500102104 焦石鎮
500102105 白濤鎮
500102106 馬武鎮
500102107 青羊鎮
500102108 竜潭鎮
500102109 堡子鎮
500102110 竜橋鎮
500102111 藺市鎮
500102112 新妙鎮
500102113 石沱鎮
500102114 鎮安鎮
500102115 義和鎮
500102116 李渡鎮
500102117 緻韓鎮
500102200 叢林鄉
500102201 中峰鄉
500102202 仁義鄉
500102203 土地坡鄉
500102204 羅雲鄉
500102205 捲洞鄉
500102206 大木鄉
500102207 山窩鄉
500102208 武陵山鄉
500102209 天台鄉
500102210 梓裏鄉
500102211 酒店鄉
500102212 太和鄉
500102213 同樂鄉
500102214 聚寶鄉
500102215 新村鄉
500102216 明家乡
500102217 增福鄉
500102218 惠民鄉
500102219 兩匯鄉
500102220 石和鄉
500102221 石竜鄉
500102400 橋南開發區 |
|
因烏江古名涪水,巴國陵墓多葬於此而得名。
春秋中後期屬巴國南疆地。戰國中期為楚地,後期為秦巴郡地。秦昭王30年(公元前277年)置枳縣。東晉穆帝永和3年(公元347年)置涪郡(又名梓城郡)。隋置涪陵縣。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涪州。宋置涪州。元、明、清亦置涪州隸重慶府。中華民國置涪陵縣隸東川道,民國17年直屬四川省。
1950年1月置川東行署涪陵專區,轄涪陵、南川、豐都、石柱、武隆、彭水、長壽7縣。1952年9月酉陽專區及所轄黔江、酉陽、秀山3縣並入涪陵專區。1953年墊江縣劃入涪陵專區。1958年長壽縣劃歸重慶市。1968年涪陵專區改為涪陵地區。1983年撤銷涪陵縣設立涪陵市(縣級)。1988年分黔江、酉陽、石柱、秀山、彭水5縣,設立黔江地區。
1995年11月,撤銷涪陵地區和縣級涪陵市,設立地級涪陵市,轄墊江、武隆、豐都、南川3縣1市和新設立的枳城、李渡2區。
1996年9月涪陵市劃歸重慶市代管。1997劃歸重慶直轄市管轄。1998年6月撤銷涪陵市及所轄枳城、李渡兩區,改設重慶市涪陵區,轄原枳城、李渡區域。墊江、南川、豐都、武隆劃歸重慶直接管轄。
1997年12月20日,經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批準,撤銷原地級涪陵市和枳城區、李渡區,設立重慶市涪陵區,重慶市涪陵區轄原枳城區、李渡區的行政區域。原涪陵市所轄的武隆縣、豐都縣、墊江縣,代管的南川市,改歸重慶市直接管轄。
1998年3月23日,涪陵市枳城區江北街道辦事處駐地從黃旗口遷移到點易村(渝府37號)。
2000年,涪陵區轄5個街道、18個鎮、22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1134080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敦仁街道 49280 崇義街道 44645 荔枝街道 97239 江北街道 44406 江東街道 39677 百勝鎮 40464 珍溪鎮 26460 清溪鎮 22567 南沱鎮 35450 焦石鎮 22996 白濤鎮 32433 馬武鎮 18995 青羊鎮 26966 竜潭鎮 32436 堡子鎮 26905 竜橋鎮 26934 藺市鎮 25011 新妙鎮 31269 石沱鎮 22925 鎮安鎮 26982 義和鎮 36692 李渡鎮 53413 緻韓鎮 24013 叢林鄉 14021 中峰鄉 22538 仁義鄉 24227 土地坡鄉 10695 羅雲鄉 17271 捲洞鄉 6827 大木鄉 3818 山窩鄉 15659 竜塘鄉 6930 天台鄉 12296 梓裏鄉 11693 酒店鄉 14951 太和鄉 5992 同樂鄉 16365 聚寶鄉 8284 新村鄉 13429 明家乡 24348 增福鄉 21359 惠民鄉 16428 兩匯鄉 15862 石和鄉 11154 石竜鄉 12805 橋南開發區虛擬街道 18970
2002年4月30日,涪陵區竜塘鄉更名為武陵山鄉(渝府50號)。2002年底,涪陵區轄5個街道辦事處(敦仁、崇義、江東、江北、荔枝)、18個鎮(珍溪、百勝、清溪、南沱、白濤、焦石、李渡、鎮安、義和、緻韓、馬武、竜潭、青羊、新妙、石沱、藺市、堡子、竜橋)、22個鄉(仁義、中峰、叢林、山窩、武陵山、捲洞、羅雲、酒店、石竜、惠民、明傢、同樂、兩匯、增福、石和、新村、聚寶、太和、梓裏、天台、大木、土地坡),63個居委會、356個村委會。2002年末戶籍總人口111.4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7.61萬人。
2003年10月21日,將涪陵區叢林鄉杉樹灣村5組劃歸珍溪鎮管轄。調整後,叢林鄉面積75.813平方千米,總人口13928人;珍溪鎮面積52.128平方千米,總人口26551人(渝府233號)。
2004年末,全區戶籍總人口111.57萬人,人口密度達到379人/平方千米,其中農業人口81.10萬人,非農業人口30.47萬人。轄兩個管委會、22個鄉、17個鎮、5個街道辦事處,354個村、63個社區。(數據來源於《涪陵年鑒2005》)
2007年末,全區土地面積2941.46平方千米,其中。戶籍總人口為113.4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80.83萬人,非農業人口32.62萬人;城鎮人口52.82萬人。轄5個街道、17個鎮、22個鄉、1個管委會、1個示範區,共有63個社區、354個行政村。(數據來源於“涪陵區政府網站) |
|
在中國名目繁多、品味各異的醬腌菜製品中,涪陵榨菜可算得佼佼者。它以表似碧玉、紅如瑪瑙的外觀形態,鮮、香、嫩、脆的特殊風味,以及營養豐富、方便可口和耐儲存耐烹調等許多優點,佐餐、侑茶調味等多種用途而馳名中外,與歐洲的酸黃瓜、甜酸甘藍並稱世界三大名腌菜。也是中國對外出口的三大名菜(榨菜、薇菜、竹筍)之一。因涪陵區是榨菜的發源地和集中産地,故被譽為中國的榨菜之鄉。
榨菜是利用一種名叫莖瘤芥的蔬菜栽培植物的瘤莖(俗名青菜頭)作原料,經過專門加工腌製而成的腌菜食品。四川東部的土壤、氣候條件最適宜莖瘤芥生長,所形成的瘤莖部分尤為肥嫩;其加工時的自然環境也得天獨厚,可以在自然風的微微吹拂下進行露天風脫水,在適宜的氣溫條件下進行腌製加工;加上長期積纍起來的一整套獨特的加工工藝,使瘤莖豐富的營養成分得以保持和合理轉化,並顯示出獨特的品味。
18世紀初葉,涪陵長江沿岸已有莖瘤芥的栽培,將它製成榨菜則始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次年,涪陵人邱壽安開始進行批量商業加工並投放市場,但至清末還處於獨傢經營狀態,直至民國初纔迅速傳開,至20世紀20年代形成一大行業,其後歷久不衰,至今已逾百年。
其貌不揚的青菜頭做成的一種鹹菜類食品能名揚天下,享譽海內外,實非易事。這一方面靠的是它本身的資質,另一方面是由於它深藏的文化意藴。
傳說涪陵長江邊有個叫“告花岩”的地方住着邱田、黃彩夫婦。黃彩用青菜頭做成的五香鹹菜十分好吃。當地一富戶殷實郎辦生期酒,非下令黃彩10天內做出120大碗五香菜不可。可五香菜不是十天半月就能做得出來的,先得將鮮菜脫水。邱田夫婦為此一宿未睡。天亮時黃彩忽然想起過年推湯圓粉時,口袋裏湯圓粉漿的水分用石頭榨幹的方法,鹹菜的水份可否如法榨幹呢?邱田夫婦經過數次試驗,終獲成功。打那以後,“榨菜”的名字就從邱傢大院傳出來了。
這傳說可靠與否,沒有人去驗證。但清光緒年邱壽安的小作坊最早用箱子榨幹鹹菜水分製成成品,並按此製作方法製成榨菜則是可考的事實。無論傳說也好,事實也罷,榨菜代表了勤勞與智慧,應該是其主要內涵。
上等涪陵榨菜首先要青菜頭好,菜頭須大小適中,脆綿 適度,水分適量,味清香微甘,不苦不澀。這與土壤、氣候均有 關係,涪陵、南川、豐都、洛磧等地的平壩、河𠔌、成丘地帶盛産優質菜頭;其次是脫水,傳說中榨幹水分的做法並沒大規模推行,一般的涪陵榨菜采用的是以風脫水,即將菜頭剮皮抽筋之後,用篾條串起來晾在樹枝或專門搭成的架子上。每到春天菜頭收穫的季節,涪陵的竜潭、馬武、李渡、藺市、新妙、清溪、百勝、珍溪、南沱,南川的鳴玉等地,遍坡的青菜頭串像珍珠一樣披挂着,蔚為壯觀。
待風脫水之後,再入池碼????脫水裝壇封藏。精製時將粗加工後的青菜頭脫????後切成各種形狀,然後拌和各種所需的佐料,製成榨菜成品,或裝小壇封藏,或袋裝罐裝瓶裝,總之要隔絶空氣收藏。
涪陵榨菜成名很早,是世界三大名腌之一。 |
|
全區轄區面積2941.46平方公裏,2008年末耕地總資源10.53萬公頃,比上年增長0.1%,其中常用耕地6.7萬公頃,下降0.1%。森林面積11.3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38.7%。
環境保護力度不斷加大:2008年全年完成環境污染治理投資27081萬元,環境污染治理項目72個,其中工業污染治理項目20個,完成投資18658萬元。全年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為3139萬噸,比上年下降10.2%,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為90.8%。工業二氧化硫去除量2.67萬噸。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為92.6%。
生態環境進一步得到改善,2008年全面啓動森林工程,全年共完成新造林5533公頃,完成天然林管護8.83萬公頃,幼林撫育面積12420公頃,四旁緑化植樹250萬株,完成義務植樹250萬株,退耕還林項目投資4395萬元。全年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率為100%,成災率為零。
城市環境綜合治理取得有效成果,城區大氣二氧化硫含量、酸雨頻率、環境噪聲和總懸浮顆粒物含量下降。全年實測大氣二氧化硫年日均值為0.061毫剋/立方米;全年酸雨頻率為70.37%。道路交通噪聲為67.6分貝,區域環境噪聲為55.7分貝,下降 0.2分貝;城區月均降塵3.6噸/平方公裏,下降1.4%。大氣總懸浮顆粒物含量為0.07毫剋/立方米,減少0.017毫剋/立方米,下降19.5%。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13.8萬噸,處理率達到99%。
城市基礎設施日臻完善:2008年末城市道路總長度達到152.7公裏,比上年增加16.7公裏;城區面積擴大到38.1平方公裏,比上年增加2.2個平方公裏;城市鋪裝道路面積260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4萬平方米;城市日供水能力達到20.7萬噸,增加2.1萬噸,供水管道長度達到329公裏,全年供水總量2864萬噸。年末城市公共汽車達到191輛,比上年新增31輛,擁有出租車648輛。本年新增城市園林緑地面積558公頃,達到1327公頃,新增城市公共緑地面積97公頃,達到307公頃;建成區緑化覆蓋率為37.3%,城市人均擁有公共緑地6.9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07平方米。城鎮化率(城鎮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為53.9%,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 |
|
涪陵信息網 www.fuling.cc 涪陵信息網(www.fuling.cc) |
|
- n.: Fuling District
|
|
涪陵 |
|
重慶市 | ????業公司 | ????務管理局 | 鄉鎮 | 要求 | 義務教育 | 學籍管理 | 地理 | 行政村 | 居委會 | 更多結果... |
|
|
涪陵區????務管理局 | 涪陵區衛生防疫站 | 涪陵區中醫院住院部 | 涪陵區清溪中心衛生院 | 重慶市涪陵區教育黨校 | 重慶市涪陵區八方客食品廠 | 涪陵區公共衛生監督所 | 重慶市涪陵區衛生防疫站 | 重慶市涪陵區義務教育學籍管理要求 | 涪陵區橋南醫院高山灣社區衛生服務站 | 涪陵區中醫專科醫院人民西路門診部 | 涪陵區中醫專科醫院順江花園門診部 | 涪陵區中醫專科醫院新華中路門診部 | 涪陵區江北街道辦事處江北衛生院世農分院 | 重慶市涪陵區江北街道辦事處來農村衛生站 | 重慶市涪陵區瑞歐汽車銷售有限公司 | |
|
|
焦石鎮 | 石沱鎮 | 武陵山鄉 | 增福鄉 | 清溪鎮 | 竜潭鎮 | 義和鎮 | 江北街道 | 竜橋鎮 | 江東街道 | 青羊鎮 | 酒店鄉 | 太和鄉 | 同樂鄉 | 新村鄉 | 聚寶鄉 | 敦仁街道 | 崇義街道 | 荔枝街道 | 百勝鎮 | 珍溪鎮 | 南沱鎮 | 白濤鎮 | 馬武鎮 | 堡子鎮 | 鎮安鎮 | 李渡鎮 | 叢林鄉 | 中峰鄉 | 仁義鄉 | 捲洞鄉 | 大木鄉 | 山窩鄉 | 天台鄉 | 梓裏鄉 | 惠民鄉 | 石竜鄉 | 藺市鎮 | 新妙鎮 | 緻韓鎮 | 土地坡鄉 | 羅雲鄉 | 明家乡 | 兩匯鄉 | 石和鄉 | 橋南開發區 | 雨臺山景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