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 : 重慶高等院校 [顯示全部] : 中國 >重慶 >南岸區 > 重慶交通大學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重慶交通大學聯繫方式地址:中國·重慶·南岸·學府大道66號
  郵編:400074
  總機:(023)62651999
  重慶交通大學投訴電話重慶旅遊投訴電話:023-6386631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重慶交通大學創辦於1951年,是一所以工科為主,工、管、理、文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學校位於重慶市南岸區,校園占地面積1500餘畝,校捨建築面積53.7萬平方米,教學儀器設備總值1.17億元,圖書館藏書逾140多萬册,寬帶網絡遍布校園每個角落。
  
  學校現有3個博士點,27個碩士點,42個本科專業,具有授予同等學力人員碩士學位資格和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在校全日製學生17000餘人。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1660餘人,專任教師880餘人,國傢“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傢級人選5人,教授、副教授440餘人,中國工程院鄭皆連院士、韓其為院士、梁應辰院士是我校特聘教授。此外,學校還擁有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交通部科技英才、重慶市首批學術技術帶頭人以及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者等省部級專傢120餘人次;聘請了包括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外籍院士在內的140餘位國內外知名專傢學者擔任兼職教授。
  
  學校教學質量良好,畢業生供不應求。學校堅持教學中心地位,不斷提高教學質量;2001年,學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學隨機性水平評估,結論為“良好”。學校畢業生供不應求,本科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已連續8年超過90%;2000年,學校被評為“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2003年學校被評為“重慶市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評估優秀學校”。辦學53年來,學校為國傢培養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皆連、四川省副省長劉曉峰在內的四萬多名畢業生,他們中的大多數已經成長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交通戰綫的技術骨幹和管理骨幹。
  
  學校科學研究能力強,服務地方經濟建設成效顯著。近五年,學校承擔國傢級科研項目40餘項,省部級科研項目250多項,出版學術著作10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近4000篇。繼1996年獲得國傢發明奬、1998年獲得國傢科技進步二、三等奬後,2000年以來,學校又獲得國傢科技進步一等奬、二等奬、國傢教學成果二等奬共3項,獲省部級科研、教學成果奬60餘項,全國性學會奬近30項,12項科技成果被列為國傢和省部級重點推廣項目,已獲得和公開發明專利20餘項,為國傢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公開發行3種學術刊物,由中國科學院錢偉長院士任主編、學校主辦的《應用數學和力學》雜志是sci和ei的收錄期刊,以中、英文版嚮全世界50多個國傢和地區公開發行;《重慶交通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學校重視國際交流與合作,與美國堪薩斯大學、俄國聖彼得堡大學、德國漢諾威大學、越南河內大學等30多所國外高校及科研單位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自2004年開始面嚮世界各國招收留學生。
  
  學校發展取得的顯著成效得到了黨和政府及社會的充分肯定。學校先後獲得“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半月談》思想政治工作創新奬特等奬”、“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全國模範職工之傢”等國傢級榮譽稱號。
  
  面嚮未來,重慶交通大學將堅持立足重慶,面嚮西部,服務地方經濟與交通行業;穩步發展本科教育,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增強科技創新及社會服務能力;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學科特色鮮明、區域優勢突出,工、管、理、文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學研究型大學而努力奮鬥!
No. 2
  學校簡介
  重慶交通大學創辦於1951年,是一所專業覆蓋工、管、理、經、文等學科門類,具有完整的“學士—碩士—博士”多層次人才培養體係的多科性大學。
  學校前身為鄧小平領導的軍政委員會於1951年創立的西南交通專科學校。1960年,成都工學院土木係、武漢水運學院水工係、四川冶金學院冶金係並入,組建為重慶交通學院;2006年,經教育部批準,更名為重慶交通大學
  學校地處長江之濱,位於重慶市南岸區,占地面積1600餘畝,校捨建築面積近60萬平方米,教學儀器設備總值1.3億多元,圖書館館藏紙質圖書140多萬册,電子文獻70餘萬册,建有現代化的校園寬帶網絡。
  學校現有各類各層次全日製在校學生18000餘人。
  1960年開始招收本科生,1985年成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2006年成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現有3個博士點、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7個二級學科碩士點、5個工程碩士學位培養領域、42個普通本科專業、30個高職專業,並具有授予同等學力人員碩士學位資格。已建成國傢素質教育基地1個、重慶市普通高校基礎課教學合格實驗室6個和重慶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有7個省部級重點學科、1個教育部立項建設工程研究中心、2個交通部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重慶市工程技術中心、1個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1700餘人,專任教師1000餘人,教授、副教授400餘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教師占教師總數的55.6%以上。中國工程院鄭皆連院士、韓其為院士、梁應辰院士是我校特聘教授。學校還擁有 “百千萬人才工程” 國傢級人選5人,“國傢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2人,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交通部科技英才、重慶市首批學術技術帶頭人以及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者等省部級專傢120餘人次;聘請了包括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外籍院士在內的140餘位國內外知名專傢學者擔任兼職教授。
  學校科學研究能力強,服務地方經濟建設成效顯著,在拱橋修建技術、內河通航及港口航道建設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居於世界領先水平的成果。近五年,先後承擔了包括國傢科技攻關計劃、國傢“863計劃”、國傢重大基礎研究前期專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在內的國傢級科研項目60餘項,省部級科研項目300餘項;2006年科研經費達9200萬元。繼1996年獲得國傢發明奬、1998年獲得國傢科技進步二、三等奬後,2000年以來,學校又獲得國傢科技進步一等奬、二等奬、國傢教學成果二等奬共3項,獲省部級科研、教學成果奬70餘項,12項科技成果被列為國傢和省部級重點推廣項目。學校公開發行3種學術刊物,由中國科學院錢偉長院士任主編、學校主辦的《應用數學和力學》雜志是sci和ei的收錄期刊,以中、英文版嚮全世界50多個國傢和地區公開發行;《重慶交通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學校教學質量良好,畢業生供不應求。以素質教育為統攬的人才培養體係和以黨員接待室為亮點的學生黨建工作創新實踐,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贊譽。學生綜合素質高,應用能力強,多次獲得大學生“挑戰杯”全國金奬、全國大學生數模競賽一等奬等奬勵,本科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已連續9年超過90%。2000年,學校被評為“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2003年,在重慶市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評估中,學校榮獲“優秀”等級,排名第一。辦學 56年來,學校為國傢培養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皆連,四川省副省長劉曉峰,上海大學常務副校長周哲瑋,全國勘察設計大師孟凡超,首屆中國“十大橋梁人物”何志軍、孟凡超、謝邦珠、劉先鵬、孫雲等在內的五萬多名畢業生,他們中的大多數已經成長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交通戰綫的技術骨幹和管理骨幹。
  學校面嚮世界各國招收留學生,與美、俄、加、德、英、法、日、澳等3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高校及科研機構開展學術交流和科研合作,與海外許多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友好合作關係。
  學校發展取得的顯著成效得到了黨和政府及社會的充分肯定,溫傢寶、李嵐清、賀國強、錢偉長、陳至立等領導同志先後到校視察。近年來,學校先後獲得“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半月談》思想政治工作創新奬特等奬”、“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全國模範職工之傢”等國傢級榮譽稱號。
  面嚮未來,重慶交通大學將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遵循教育規律,適應社會需求,立足重慶,面嚮西部,服務地方經濟與交通行業,積極開展教育教學、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一所以工為主,工、管、理、經、文等協調發展的高水平多科性大學。
  重慶交通大學歷史沿革:1951年 西南交通專科學校 創建
  1952年 西南交通專科學校改建 西南交通學校
  1953年 西南交通學校更名為 重慶公路學校
  1954年 重慶公路學校更名為 交通部西南公路學校
  1955年 交通部西南公路學校更名為 交通部重慶公路工程學校
  1958年 交通部重慶公路工程學校更名為 四川省重慶公路工程學校
  1960年 四川省重慶公路工程學校、成都工學院(土木係)、四川冶金學院(冶金係)、武漢水運工程學院(水工係)合併升格為重慶交通學院
  1971年 重慶交通學院並入重慶建築工程學院
  1979年 重慶建築工程學院(原重慶交通學院部分)復校重慶交通學院
  1979年 重慶航務工程學校並入重慶交通學院
  1986年 交通部西南水運工程科學研究所並入重慶交通學院
  1999年 重慶交通學校、重慶交通科技學校(含重慶市交通技工學校、重慶交通職工中等專業學校)並入重慶交通學
  2006年 重慶交通學院更名為重慶交通大學
  校徽釋義 重慶交通大學校徽分陰文版與陽文版
  重慶交通大學校徽設計說明
  1.以秦漢篆體“交大”二字變形組合,用對稱均衡的形式美體現深厚的人文底藴;同時,以綫條的交叉象徵各學科專業的融合滲透,展示重慶交通大學多學科綜合發展的方向。
  2.圖形如多人排列,暗示“人人交大、交大人人”,又象徵辦學歷史的代代傳承。
  3.箭狀圖形以嚮上的動感象徵重慶交大的發展態勢,如大鵬展翅,一飛衝天。
  4.圖形又如排列的雁陣,強調了紀律和團隊意識。
  5.圖形還如一隊劃槳的水手,體現了團结一致、齊心協力的精神。
  6.圖形還可看作一棵青鬆,枝繁葉茂,象徵事業的興旺發達。也包含贊美培養國傢棟梁之才的園丁精神。
  7.在圖形的底部,以“1951”構成平臺,以適應視覺的平衡、穩定,也暗寓多年歷史積澱所形成的發展平臺。
  8.在圖形的外圍飾以圓形環,上書“重慶交通大學”校名標準字體和英文全稱,形成衆星捧月之勢,同時與國際接軌。
  9.本圖形內涵豐富,形式簡潔,可鋪墊多種底色以及陰、陽文交替,易於識別,方便製作,尤其適用於vi係統製作的要求。
  重慶交通大學校徽標志使用規定
  校徽是學校的視覺形象識別標志,是大學辦學理念、辦學特色的標志形象和精神形象的集中體現,是學校悠久歷史和優良傳統的高度濃縮,也是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經重慶交通大學2006年第六次校務會研究决定,自2006年9月18日正式啓用重慶交通大學校徽標志,為保證重慶交通大學校徽標志的正確使用,特作如下規定:
  1.本校徽圖案是重慶交通大學唯一的校徽標志。
  2.根據相關法律法規,校徽標志是一種無形資産,重慶交通大學為該標志的權利人。
  3.重慶交通大學校徽標志標準圖樣版本由重慶交通大學黨委宣傳部製作發佈並履行使用管理職責。
  4.任何機構或個人在任何情況下,均不得將該標志采用拆分歪麯、篡改等方式進行變形或變相使用,亦不得將該標志作為其他圖案的組成部分使用。
  5.未經重慶交通大學許可,任何機構或個人均不得為商業目的(含潛在商業目的)使用該標志。將該標志用於非商業目的時,須明顯區別於商業行為,並不得與商業廣告相鄰使用。
  6.重慶交通大學校徽標志使用管理部門對以下違規使用重慶交通大學校徽標志的情況有權責令其整改或停止使用:
   (1)誤用、濫用校徽標志。
   (2)在使用校徽標志時不按比例放大或縮小,字跡模糊,標志核 心元素不完整及變形或變相使用。
   (3)在使用機構印發的任何資料中發現有校徽標志的不正確宣傳,或利用校徽標志誤導公衆認為覆蓋範圍外的管理體係、産品、服務項目並影響重慶交通大學的聲譽。
   (4)使用機構或個人將校徽標志在與重慶交通大學無關的各類業務及各類宣傳媒體上進行誤導宣傳。
   (5)其它有損於重慶交通大學形象的使用方式或行為。
  7.本校徽標志的解釋權歸重慶交通大學
  8.重慶交通大學校徽使用規定自本文發佈之日起實施。
  地 址:中國 · 重慶 · 南岸 · 學府大道 66號
學校簡介
  【英文全稱: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中文簡稱:重慶交大】
  【校訓:明德篤學 求實創新 空談誤國 實幹興邦】
  重慶交通大學創辦於1951年,是一所以工為主,工、管、理、經、文多科性協調發展,具有完整的“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後”多層次人才培養體係的多科性大學。
  學校前身為鄧小平領導的軍政委員會於1951年創立的西南交通專科學校。1960年,成都工學院土木係、武漢水運學院水工係、四川冶金學院冶金係並入,組建為重慶交通學院。2006年,經教育部批準,更名為重慶交通大學
  學校地處長江之濱,位於重慶市南岸區,占地面積1600餘畝,校捨建築面積近60萬平方米,教學儀器設備總值1.6億多元,圖書館館藏紙質圖書140多萬册,電子文獻70餘萬册,建有現代化的校園寬帶網絡。
  學校現有各類各層次全日製在校學生23000餘人。 1960年開始招收本科生,1985年成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2006年成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現有一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3個博士點、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7個二級學科碩士點、6個工程碩士學位培養領域、46個普通本科專業、28個高職專業,並具有授予同等學力人員碩士學位資格、推薦優秀本科生免試攻讀碩士學位資格。已建成國傢精品課程三個(港口水工建築物、路基路面工程、汽車新能源與節能技術) ,國傢級素質教育基地2個、重慶市普通高校基礎課教學合格實驗室6個和重慶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有7個省部級重點學科、6個重慶市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立項建設工程研究中心、2個交通部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3個重慶市工程技術中心、1個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1800餘人,專任教師1100餘人,教授、副教授等高職稱人員500餘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教師占教師總數的60%以上。中國工程院鄭皆連院士、韓其為院士、梁應辰院士是該校特聘教授。學校還擁有 “百千萬人才工程” 國傢級人選6人,“國傢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2人,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交通部科技英才、重慶市首批學術技術帶頭人以及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者等省部級專傢120餘人次;聘請了包括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外籍院士在內的140餘位國內外知名專傢學者擔任兼職教授。
  學校科學研究能力強,服務地方經濟建設成效顯著,在拱橋修建技術、內河通航及港口航道建設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居於世界領先水平的成果。近五年,先後承擔了包括國傢科技攻關計劃、國傢“863計劃”、國傢重大基礎研究前期專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在內的國傢級科研項目60餘項,省部級科研項目300餘項;2008年科研經費達到1.2億元。繼1996年獲得國傢發明奬、1998年獲得國傢科技進步二、三等奬後,2000年以來,學校又獲得國傢科技進步一等奬、二等奬、國傢教學成果二等奬共3項,獲省部級科研、教學成果奬70餘項,12項科技成果被列為國傢和省部級重點推廣項目。學校公開發行3種學術刊物,由中國科學院錢偉長院士任主編、學校主辦的《應用數學和力學》雜志是SCI和EI的收錄期刊,以中、英文版嚮全世界50多個國傢和地區公開發行;《重慶交通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和美國《劍橋科學文摘社》(CSA)、《烏利希期刊指南》(UPD)、波蘭《哥白尼索引》(IC)等國際檢索機構的收錄源刊。
  學校教學質量良好,畢業生供不應求。以素質教育為統攬的人才培養體係和以黨員接待室為亮點的學生黨建工作創新實踐,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贊譽。學生綜合素質高,應用能力強,多次獲得大學生“挑戰杯”全國金奬、全國大學生數模競賽一等奬等奬勵,從2007年起在全國多個省市進入重點批次招生,本科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已連續9年超過90%。2000年,學校被評為“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2003年,在重慶市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評估中,學校榮獲“優秀”等級,排名第一。辦學 58年來,學校為國傢培養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皆連,四川省副省長劉曉峰,上海大學常務副校長周哲瑋,全國勘察設計大師孟凡超,首屆中國“十大橋梁人物”何志軍、孟凡超、謝邦珠、劉先鵬、孫雲等在內的五萬多名畢業生,他們中的大多數已經成長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交通戰綫的技術骨幹和管理骨幹。
  學校面嚮世界各國招收留學生,與美、俄、加、德、英、法、日、澳等3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高校及科研機構開展學術交流和科研合作,與海外許多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友好合作關係。此外,還和非洲貝寧共和國阿波美卡拉維大學共建孔子學院。
  學校發展取得的顯著成效得到了黨和政府及社會的充分肯定,溫傢寶、李嵐清、賀國強、錢偉長、陳至立等領導同志先後到校視察。近年來,學校先後獲得“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半月談》思想政治工作創新奬特等奬”、“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全國模範職工之傢”等6項國傢級榮譽稱號。
  面嚮未來,重慶交通大學將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遵循教育規律,適應社會需求,立足重慶,面嚮全國,突出交通特色,充分發揮學科專業優勢,為國傢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交通行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努力把學校建成國內知名、國際上有一定影響、優勢突出、特色鮮明、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學研究型大學。
歷史沿革
  重慶交通大學自 1951年11月創辦以來,經歷了多次改換校名、多次變更隸屬關係、多次搬遷校址的艱辛辦學歷程。
  1951年 學校前身“西南交通專科學校”正式成立,隸屬於西南軍政委員會交通部(簡稱西南交通部)
  1952年 西南交通專科學校改建 西南交通學校
  1953年 西南交通學校更名為 重慶公路學校
  1954年 重慶公路學校更名為 交通部西南公路學校
  1955年 交通部西南公路學校更名為 交通部重慶公路工程學校
  1958年 交通部重慶公路工程學校更名為 四川省重慶公路工程學校
  1960年 成都工學院(土木係)、四川冶金學院(冶金係)、武漢水運工程學院(水工係)並入四川省重慶公路工程學校,升格為重慶交通學院(當年成都工學院土木係個別資深教授因故未成行)
  1960年土木係部分師生遷離成都合影1971年 重慶交通學院並入重慶建築工程學院
  1979年 根據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恢復和增設一批普通高校的精神,交通部决定恢復重慶交通學院,並由交通部直接管理。同年5 月,重慶航務工程學校與重慶交通學院合併,學校本部從重慶建工學院遷出至重慶航務工程學校校址
  1984年 學校陸續遷回重慶南岸七公裏現址,重慶交通學院從此進入穩定、持續的發展新階段
  1986年 交通部西南水運工程科學研究所並入重慶交通學院
  1999年 重慶交通學校、重慶交通科技學校(含重慶市交通技工學校、重慶交通職工中等專業學校)並入重慶交通學院
  2000年 學校由交通部劃轉重慶市,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重慶市為主的管理體製
  2006年 教育部下發文件,正式批準該校更名為重慶交通大學
學校現任領導
  校黨委領導
  黨委書記 劉 倫 黨委副書記 唐伯明 黃明 周 直
  校行政領導
  唐伯明校長 王智祥副校長 黃明副校長 梁乃興副校長 王昌賢副校長 易志堅副校長
  校紀委領導
  校紀委書記 李寶娣
對外交流
  學校重視國際交流與合作。改革開放初期,我校便開始派遣出國留學生,隨着學校的的不斷發展,我校國際交流與合作範圍越來越廣,先後公派赴美國、日本、加拿大、英國、挪威、瑞士、澳大利亞、丹麥等國留學及出席國際學術會議、考察訪問、合作研究、援外工程等各類出國人員數百人次。
  該校與美國堪薩斯大學、俄國聖彼得堡大學,德國漢諾威大學、越南河內大學簽訂有校際交流協議。
  1987年該校開始聘請長期外國文教專傢,迄今已聘50餘人次。邀請短期講學專傢近130餘人次,聘請10名外籍學者為我校名譽教授。
  我校接受了美籍華人張劍潭先生、日籍華人宋永琨教授的專業書籍、期刊等數千册,定期接受德國港口工程協會贈送的專業期刊。學校自2004年開始面嚮世界各國招收留學生。
  2009年3月25日我校首個孔子學院在貝寧科特努揭牌。國傢漢辦正式同意重慶交通大學與非洲貝寧共和國阿波美卡拉維大學共建孔子學院。3月25日,孔子學院揭牌儀式在阿波美-卡拉維大學校園舉行,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翟雋和貝寧共和國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部部長阿比約拉為孔子學院揭牌。重慶交通大學首個孔子學院建立。
  正在貝寧訪問的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翟雋、中國駐貝寧大使耿文兵、貝寧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部長弗朗索瓦·阿比奧拉和阿波美-卡拉維大學校長科西·諾貝爾·阿瓦努等中貝賓客數百人以及我校代表出席了的揭牌儀式。中國新華社駐多哥分社、新華網、中國文化網、網易以及貝寧國傢電視臺和海灣電視臺等主流媒體和網站對活動盛況進行了報道。
  孔子學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營利性教育機構,其宗旨是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教育文化交流與合作,發展中國與外國的友好關係,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發展,構建和諧世界,促進漢語教學和中外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其開展的業務包括:開展漢語教學;培訓漢語教師,提供漢語教學資源;開展漢語考試和漢語教師資格認證;提供中國教育、文化等信息咨詢;開展中外語言文化交流活動等等。
校徽釋義
  重慶交通大學校徽分陰文版與陽文版
  重慶交通大學校徽設計說明
  1.以秦漢篆體“交大”二字變形組合,用對稱均衡的形式美體現深厚的人文底藴;同時,以綫條的交叉象徵各學科專業的融合滲透,展示重慶交通大學多學科綜合發展的方向。
  2.圖形如多人排列,暗示“人人交大、交大人人”,又象徵辦學歷史的代代傳承。
  3.箭狀圖形以嚮上的動感象徵重慶交大的發展態勢,如大鵬展翅,一飛衝天。
  4.圖形又如排列的雁陣,強調了紀律和團隊意識。
  5.圖形還如一隊劃槳的水手,體現了團结一致、齊心協力的精神。
  6.圖形還可看作一棵青鬆,枝繁葉茂,象徵事業的興旺發達。也包含贊美培養國傢棟梁之才的園丁精神。
  7.在圖形的底部,以“1951”構成平臺,以適應視覺的平衡、穩定,也暗寓多年歷史積澱所形成的發展平臺。
  8.在圖形的外圍飾以圓形環,上書“重慶交通大學”校名標準字體和英文全稱,形成衆星捧月之勢,同時與國際接軌。
  9.本圖形內涵豐富,形式簡潔,可鋪墊多種底色以及陰、陽文交替,易於識別,方便製作,尤其適用於VI係統製作的要求。
  重慶交通大學校徽標志使用規定
  校徽是學校的視覺形象識別標志,是大學辦學理念、辦學特色的標志形象和精神形象的集中體現,是學校悠久歷史和優良傳統的高度濃縮,也是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經重慶交通大學2006年第六次校務會研究决定,自2006年9月18日正式啓用重慶交通大學校徽標志,為保證重慶交通大學校徽標志的正確使用,特作如下規定:
  1.本校徽圖案是重慶交通大學唯一的校徽標志。
  2.根據相關法律法規,校徽標志是一種無形資産,重慶交通大學為該標志的權利人。
  3.重慶交通大學校徽標志標準圖樣版本由重慶交通大學黨委宣傳部製作發佈並履行使用管理職責。
  4.任何機構或個人在任何情況下,均不得將該標志采用拆分歪麯、篡改等方式進行變形或變相使用,亦不得將該標志作為其他圖案的組成部分使用。
  5.未經重慶交通大學許可,任何機構或個人均不得為商業目的(含潛在商業目的)使用該標志。將該標志用於非商業目的時,須明顯區別於商業行為,並不得與商業廣告相鄰使用。
  6.重慶交通大學校徽標志使用管理部門對以下違規使用重慶交通大學校徽標志的情況有權責令其整改或停止使用:
  (1)誤用、濫用校徽標志。
  (2)在使用校徽標志時不按比例放大或縮小,字跡模糊,標志核 心元素不完整及變形或變相使用。
  (3)在使用機構印發的任何資料中發現有校徽標志的不正確宣傳,或利用校徽標志誤導公衆認為覆蓋範圍外的管理體係、産品、服務項目並影響重慶交通大學的聲譽。
  (4)使用機構或個人將校徽標志在與重慶交通大學無關的各類業務及各類宣傳媒體上進行誤導宣傳。
  (5)其它有損於重慶交通大學形象的使用方式或行為。
  7.該校徽標志的解釋權歸重慶交通大學
  8.重慶交通大學校徽使用規定自本文發佈之日起實施。
現今部分知名人士
  顧安邦
  男,漢族,生於1935年,博士生導師,重慶交通大學教授。1957年畢業於同濟大學土木係,同年分配到成都工學院土木工程係任教,1960年院係調整隨遷重慶交通學院。曾任學院副院長。
  長期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成績顯著,是橋梁與隧道工程學科主要學術帶頭人。任交通部重點試驗室重慶交通大學結構工程實驗室主任;巫山長江大橋,、萬州長江二橋專傢組組長;任中國公路學會理事、中國公路橋梁結構學會理事;交通部專傢委員會專傢以及重慶市高等級公路指揮部、重慶鵝公岩長江大橋、重慶石板坡長江大橋和安慶長江大橋技術顧問。
  學術專長:橋梁工程 在大跨徑橋梁的非綫性、空間分析和施工控製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並在國內幾座具有世界水平的特大橋--萬縣長江大橋、廣東虎門大橋和廣西邕江大橋上得到了成功的應用,為我國的交通事業和橋梁工程學科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主要成果: 近年來主持和參加國傢、部、省市重大科研項目十多項,其中98年度國傢科技進步二等奬一項(邕寧邕江大橋SRC拱橋設計與施工技術研究)--主研、分項負責人;98年度國傢科技進步三等奬一項(大跨徑鋼管混凝土土勁性骨架鋼筋混凝土拱橋收縮、徐變影響研究)--分項負責人、第一主研;98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奬一項(《橋梁工程(上、下)》--第二完成人;99年度交通部科技進步一等奬一項(萬縣長江大橋特大跨(420m)鋼筋混凝土拱橋設計施工技術研究)--主研; 99年度茅以升橋梁大奬提名奬;97年度廣西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奬一項--分項負責人、主研;97年度交通部科技進步二等奬一項--項目負責人、第一主研。 高校統編教材"橋梁工程(下)"獲交通部優秀教材二等奬。
  2006年6月10日,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委員會第十五屆頒奬大會在北京中國科技會堂舉行。在此次頒發的6個不同類別的茅以升科學技術奬中,我校顧安邦教授榮獲其中最具影響力的奬項——橋梁大奬。截至目前,全國高校中僅有4人獲此殊榮。
  唐伯明
  工學博士,我國道路工程學科第一位博士後,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後任重慶市公路局副局長、重慶市交通委員會副主任。現任重慶交通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重慶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詢專傢委員會委員,重慶市科協副主席,重慶留學人員聯誼會副會長,重慶市公路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公路學會理事。
  唐伯明主持和參與了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國傢人事部人才基金等30多項科研課題,出版專著、發表學術論文70多篇(部)。作為主要起草人,參與研究和編製了《公路工程結構可靠度設計統一標準》、《水泥混凝土路面設計規範》等國傢行業標準。2000年主持完成的國道319綫黔彭公路優化設計項目,為國傢節省投資6000多萬元,榮獲國傢優秀質量管理奬、重慶市一等奬。2001年,完成的大件公路全面質量管理項目,為國傢節省投資1500多萬元,榮獲交通部優秀質量管理奬;完成的行業攻關項目《水泥砼路面設計理論與方法》,榮獲中國高校自然科學一等奬,並取得發明專利。2002年,主持完成的水泥砼路面修補新技術,榮獲交通部優秀項目奬;通過鑒定的《超限運輸管理對策研究》,《重慶市收費公路發展方向研究》等課題,對加強公路行業的管理及地方公路法規的完善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2004年,編寫的《公路水泥砼路面設計規範》,榮獲中國公路學會二等奬;主持研究的重慶市公路地理信息係統,榮獲重慶市科技進步三等奬。2005年,主持完成的新老路基結合部處治技術研究,榮獲中國公路學會一等奬。2006年,主持完成的低造價縣鄉道路修築技術研究,榮獲重慶市科技進步三等奬、中國公路學會二等奬。2007年,主持完成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破壞防治技術與路面新結構研究,榮獲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奬;三峽庫區蓄水初期公路病害防治對策研究,榮獲中國公路學會一等奬、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奬;水泥混凝土路面斷板分析及防治技術研究,榮獲中國公路學會二等奬;公路水毀防治技術研究,榮獲中國公路學會二等奬、重慶市科技進步三等奬。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的道路工程技術的自主創新和發展,推動了新技術在工程建設行業管理上的應用,促進和加快了交通行業技術進步和發展。
  2004年9月,唐伯明擔任重慶交通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以來,在學校黨委領導下,團结帶領全校師生員工,狠抓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學校成功更名重慶交通大學和增列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實現了重慶市自1993年以來連續13年博士學位授予單位零的突破,成為重慶市直轄十年來唯一一所增列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的高校,2007年,學校在教育部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為打造西部教育高地,推進重慶市高等教育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在這期間,唐伯明作為學校“道路與鐵道工程”學科專業帶頭人,由他領銜的“山區道路結構設計理論與築路材料開發利用”團隊,2007年被重慶市教育委員會確定為首批重慶高校創新團隊;2008年,他又帶領“道路與鐵道工程”教學團隊成為重慶市市級教學團隊。
  此外,唐伯明作為重慶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詢專傢委員會委員、重慶市科協副主席,始終註重調查研究,堅持密切聯繫群衆,積極參政議政,建言獻策,發揮了高級知識分子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思想庫”和“智囊團”的作用。
  無論是培養高素質人才,還是致力於交通科技創新;無論是時尚的城市輕軌,還是靚麗的兩江四岸;無論是打造“半小時主城、4小時重慶、8小時周邊”,還是服務三峽工程、造福庫區人民,唐伯明始終把個人價值追求融入到直轄市“大開放、大發展”的宏偉事業中,被譽為重慶直轄以來最傑出的引進人才之一:1999年被評為“國傢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2001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2002年被授予“重慶青年五四奬章”,評為重慶市政府“重大貢獻引進人才”、重慶市首批學術技術帶頭人;2003年,獲重慶市最高綜合性奬“振興重慶爭光貢獻奬”、全國留學回國人員成就奬;2005年獲重慶市海外留學人員先進個人特別奬;2007年獲“重慶直轄10年建設功臣”。
  邵毅明
  1955年11月生,工學博士,教授, 碩士生導師,教育部“交通運輸”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交通運輸”專業指導委員會道路運輸分會副主任委員,是重慶市首屆學術技術帶頭人(載運工具運用工程學科)、重慶市汽車工程學會常務理、重慶市燃氣汽車工程專傢。主要研究領域及學術專長:車輛節能與污染控製、道路車輛交通安全、車輛設計。 近年來,完成 “柴油機燃油噴射準氣化新技術的研究”等交通部、重慶市及橫嚮科研項目二十多項,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奬、重慶市科技進步三等奬、重慶市交通委員會等奬多項。在國際刊物《 ATOMAIZATION and SPRAYS》和國際液體微粒化和噴霧學術會議上發表了 “Atomization Behavior of Fuel Containing Dssolved Gas”等多篇研究論文。在國內重要刊物和全國學術會議上發表了“柴油溶氣噴射霧化特性試驗研究--氣體性質對噴霧的影響”等三十多篇研究論文。編著出版《高等級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夏利轎車檢修300問》等專著和《工程熱力學和傳熱學》《物流工程》等教材。
辦學特色與學校精神
  半個多世紀以來,廣大交大師生秉承“嚴謹、求實、團结、進取”的精神,自強不息,開拓創新,立足重慶,面嚮西部,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造就了獨特的學校精神。
  學校因交通發展需求而建立,在發展交通科技和培養交通建設人才中不斷壯大,逐步發展成為一所交通科研優勢突出,專業特色鮮明的多科性大學。學校取得的一項又一項高水平研究成果,成功地解决了西部地區特殊環境條件下公路、水路交通建設中的重大技術難題,為國傢交通事業發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學校的畢業生在西部交通行業具有廣泛影響,西南地區6個省(市、區)的交通廳廳長、副廳長、總工程師多數畢業於我校;西南地區交通行業高級技術及管理人員中,我校校友占多數,特別是西藏自治區交通行業75%以上的高級技術人員是我校校友,長江沿綫水運建設企事業單位的技術負責人多數是我校畢業生。
  在56年的發展歷程中,從建校之初的川藏公路建設和金沙江水運開發到如今的山區高速路網和三峽工程建設,廣大教師紮根西部、獻身交通、攻堅剋難,逐步形成了具有交通特質的情係西部、實幹奉獻、開拓進取的“鋪路石”精神,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辦學之路。學校始終堅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點放在最基層”,根據不同時代的特點,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實到學生班級,延伸到學生宿舍,覆蓋到學生社區,思想政治教育“貼近學生學習、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實際”,促進了學生的成長成纔,産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形成了鮮明的育人特色。一代代學子傳承、弘揚“鋪路石”精神,紮根基層,實幹奉獻,勇於開拓,在大西南的崇山峻嶺、在大西北的黃土高原、在祖國的大江南北鋪路架橋,治河築港,揮灑青春,建功立業,澆築人民致富坦途。
  學校院係設置
  土木建築學院河海學院管理學院交通運輸學院機電與汽車工程學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財經學院外國語學院人文學院理學院航海學院應用技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社會科學部基礎教育部繼續教育學院
專業
  學校按照“穩定與優化工科,強化經管與理科,扶持人文與社會學科”的專業建設思路,以優化學科與專業結構為重點,加大專業結構調整力度,建設品牌專業和優勢專業群,形成了與學校辦學定位和發展目標相符合的專業結構與佈局。學校緊貼需求,設置並重點建設了新辦專業,新辦專業均具有學科基礎,大部分在原有專業方向基礎上發展而來,教學條件好,師資充足,教學質量有保證,學生滿意。
  學校按照“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善創新”的原則,設計和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方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體現了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要求和因材施教、全面素質教育的教育理念,適應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有利於人文素質、科學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各項保障措施得力,培養方案得到很好的執行。
  重慶交通大學本科專業一覽表 專業代碼
  專業名稱
  所屬門類
  學製
  現屬院部
  80703
  土木工程*
  工學
  4
  土木建築學院
  080205Y
  材料科學與工程
  工學
  4
  土木建築學院
  80701
  建築學
  工學
  5
  土木建築學院
  80901
  測繪工程
  工學
  4
  土木建築學院
  81701
  工程力學
  工學
  4
  土木建築學院
  71301
  材料物理
  理學
  4
  土木建築學院
  71101
  理論與應用力學
  理學
  4
  土木建築學院
  80803
  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
  工學
  4
  河海學院
  70702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
  理學
  4
  河海學院
  80801
  水利水電工程
  工學
  4
  河海學院
  71401
  環境科學
  理學
  4
  河海學院
  080106Y
  地質工程
  工學
  4
  河海學院
  70703
  地理信息係統
  理學
  4
  河海學院
  080705給水排水工程工學4河海學院110104
  工程管理*
  管理學
  4
  管理學院
  110201
  工商管理*
  管理學
  4
  管理學院
  110102
  信息管理與信息係統
  管理學
  4
  管理學院
  110210W
  物流管理
  管理學
  4
  管理學院
  81201
  交通運輸*
  工學
  4
  交通運輸學院
  81202
  交通工程*
  工學
  4
  交通運輸學院
  110313S航運管理管理學4交通運輸學院
  81206
  輪機工程
  工 學
  4
  航海學院
  81301
  船舶與海洋工程
  工 學
  4
  航海學院
  81205
  航海技術
  工學
  4
  航海學院
  80301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工 學
  4
  機電及汽車工程學院
  80303
  工業設計
  工 學
  4
  機電及汽車工程學院
  080306W
  車輛工程
  工 學
  4
  機電及汽車工程學院
  080608Y
  電氣工程與自動化
  工 學
  4
  機電及汽車工程學院
  080307W
  機械電子工程
  工 學
  4
  機電及汽車工程學院
  080702
  熱能與動力工程工 學4
  機電及汽車工程學院
  082229汽車服務工程工 學4機電及汽車工程學院
  110203
  會計學
  管理學
  4
  財經學院
  110202
  市場營銷*
  管理學
  4
  財經學院
  20101
  經濟學
  經濟學
  4
  財經學院
  20102
  國際經濟與貿易
  經濟學
  4
  財經學院
  80605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工學
  4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80603
  電子信息工程
  工 學
  4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80604
  通信工程
  工 學
  4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50201
  英語
  文學
  4
  外國語學院
  110206
  旅遊管理
  管理學
  4
  人文學院
  50302
  廣播電視新聞學
  文 學
  4
  人文學院
  50408
  藝術設計
  文 學
  4
  人文學院
  50303
  廣告學
  文學
  4
  人文學院
  70102
  信息與計算科學
  理 學
  4
  理學院
  70101
  數學與應用數學
  理 學
  4
  理學院
  081704應用化學理 學4理學院備註:*為國傢管理專業
  部分特色專業
  土木工程專業:該專業是國內較早設立的以公路、橋梁工程為主的土木類本科專業之一。建校初期,學校設立了公路工程、橋梁工程等本科專業。該專業現設有橋梁工程、公路與城市道路、隧道與軌道交通工程、岩土與地下結構工程、建築結構工程5個專業方向,培養以公路、橋梁、隧道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為主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該專業依托的學科基礎有“橋梁與隧道工程”、“道路與鐵道工程”等4個重慶市重點學科、“橋梁與隧道工程”和“道路與鐵道工程”2個博士點及“土木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有交通部“橋梁結構工程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結構工程”、“山區道路建設與維護技術”2個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及“山區橋梁結構與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個專業基礎和專業課實驗室(中心)。該專業依托的重點學科在大跨徑拱橋設計與施工控製、長大隧道施工控製、橋梁新結構與新工藝、舊危橋加固改造等方面形成了顯著的特色與優勢,許多成果編入國傢行業規範。該專業現有師資96人,其中教授23人(博士生導師15人)、副教授33人,國傢“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傢級人選3人,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3人,重慶市“名師奬”獲得者1人,“振興重慶爭光貢獻奬”獲得者1人,“重慶直轄10周年建設功臣”1人,“重慶市十大傑出青年”1人,重慶市首批學術技術帶頭人及後備人選9人,重慶市高校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10人。該專業始終重視發揮科研對本科教學的促進作用,註重實踐教學體係建設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每年舉辦的“橋模、建模及承重大賽”都成為校園科技活動的亮點,畢業生受到社會廣泛贊譽,大批畢業生已成為西部地區交通行業的學術、技術帶頭人及高層管理人員。“橋梁工程”、“工程測量學”、“鋼結構”和“隧道工程”課程為重慶市精品課程,“橋梁工程”是重慶市推薦的國傢精品課程建設課程,出版省部級優秀教材2部,《橋梁工程》、《橋梁工程控製》、《公路小橋涵勘測設計》等5部教材被列為“十一五”國傢規劃教材。中國工程院鄭皆連院士為該專業1965屆畢業生,是原交通部10所高等院校培養出的唯一一名院士。
  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專業:該專業是國內較早設立的港口航道專業,從建校初期的水道與港口水工建築專業發展而來。該專業依托的學科基礎有重慶市重點學科和博士學位授權點“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教育部與重慶市共建重點實驗室“水利水運工程實驗室”和一級學科碩士點“水利工程”,擁有“重慶市高校水工建築物健康診斷技術與設備工程研究中心”和“重慶市航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擁有原直屬交通部的西南水運工程科學研究所,有目前國內高校中規模最大的港口航道實驗基地,實驗廳(室)面積1.8萬平方米,試驗場4.0萬平方米。該專業依托的重點學科成果豐碩,完成的航道整治、港口、水電站、樞紐工程研究,涉及西南地區幾乎所有通航河流或相關工程。該專業現有師資31人,其中博士生導師6人,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有“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傢級人選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重慶市“名師奬”獲得者1人,重慶市首批學術技術帶頭人2人,重慶市高校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3人。韓其為和梁應辰兩位中國工程院院士為該專業特聘教授。該專業充分利用學科資源優勢,不斷優化課程體係與實踐教學體係,畢業生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高。近年來,該專業教師獲各級教學成果奬10餘項,編寫國傢統編專業教材10部,“港口工程學”和“航道工程學”被評為重慶市精品課程,“港口工程學”被評為國傢精品課程。
  交通運輸專業:該專業設立於1982年,緊密結合交通運輸的發展特點與社會需求,不斷優化人才培養體係,強調基礎理論,加強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培養社會急需的汽車運用與服務、交通運輸管理與物流方向的技術及管理人才。該專業依托的學科基礎有重慶市重點學科“載運工具運用工程”和一級學科碩士點“交通運輸工程”,擁有重慶市重點實驗室“交通運輸工程實驗室”,現有教育部高等學校交通運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及公路運輸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副主任1人。近5年,該專業在校生在全國大學生“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獲得20餘項奬勵。該專業學生綜合素質高,深受用人單位的好評,畢業生多數已經成為西南地區運輸行業、道路運輸管理部門、汽車檢測與營銷企事業單位的技術骨幹或主要領導。該專業現有師資1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重慶市首批學術技術帶頭人1人,近年來完成各類教改和重點課程建設項目10項,編寫國傢統編專業教材7部。我校交通運輸工程一級學科在2009年評估中取得排名全國第十二的好成績,進一步提升了我校該學科在全國的聲譽和影響力。
  工程管理專業:該專業設立於1984年,以重慶市重點學科及一級學科碩士點“管理科學與工程”、重慶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西部交通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為依托,以工程項目建設管理、高等級公路運營管理和工程造價管理為特色,構建了註重理工基礎和管理實際能力的人才培養體係。該專業現有師資1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交通部“新世紀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1人,重慶市首批學術技術帶頭人及後備人選3人,重慶市高校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及資助人員3人。該專業很多專業教師都具有豐富的工程項目管理經驗,擁有造價工程師、監理工程師、建造師或咨詢師職業資格。專業實驗室“工程管理模擬實驗室”主要應用軟件與市場同步,與企業應用對接。近年來,“工程項目管理”被評為重慶市精品課程,建成校級精品課程和重點課程16門;完成各類教學改革項目8項,獲重慶市教學成果奬1項;擔任了工程管理交通土建管理普通本科教材主任委員單位,出版教材14部,包括主編國傢規劃教材2部。
相關詞
橋梁鄭皆連邕寧邕江顧安邦體育大學生足球隊交大鯊聯
足球
包含詞
重慶交通大學學報重慶交通大學財經學院重慶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
重慶交通大學河海學院重慶交通大學土木建築學院重慶交通大學管理學院
重慶交通大學應用技術學院重慶交通大學航海學院重慶交通大學理學院
重慶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重慶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重慶交通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七公裏重慶交通大學重慶交通大學機電與汽車工程學院重慶交通大學鯊魚聯盟足球隊
重慶交通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分類詳情
資産管理公司學術刊物
土木建築學院地質工程
車輛工程劉倫
唐伯明周直
研究生部材料科學與工程
重點實驗室群團組織
校行政領導校紀委領導
校紀委書記李寶娣
河海學院交通運輸學院
機電與汽車工程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學院
基礎教育部黨委職能機構
教輔及業務技術機構校黨政辦公室
幹部培訓信息管理係統黨委宣傳統戰部
學生社區管理機構黨委學生工作部
學生菁園小區學生雅園小區
行政職能機構學生慧園小區
學生知園小區教學管理係統
校屬科研機構重慶西南水運工程科學研究所
附屬及附設機構重慶交大江南大學城置業公司
教學科研園區建設辦公室基本建設處
南遷工作辦公室招生及畢業生就業工作處
大坪分部管理委員會人武保衛處
重慶交大工程勘察設計院物資采供中心
實驗教學及設備管理處日元貸款辦公室
校科協學校專業介紹
應用數學和力學重慶交通大學學報
橋梁結構工程交通行業交通部重點實驗室重慶市結構工程重點實驗室
山區橋梁結構與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