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轄區 : 中國 >江蘇 >蘇州 > 金閶區
顯示地圖
目錄
概況 Jinchang District
  郵編:215008 代碼:320504 區號:0512
  拼音:Jīn Chāng Qū,Jinchang Qu
  
    金閶區位於蘇州市古城區西北部,東經120°37′,北緯31°39′。東起外護城河東岸和十字洋河東岸,與平江區相鄰;西至楓橋西運河界,與蘇州高新技術開發區隔河相望;南以小日暉橋河、三香路、桐涇河東岸和裏雙河南岸與滄浪區為界;北至三角嘴河水面中央,與相城區接壤。面積35.7平方千米(水面占20%)。2004年,總人口37萬人。
    金閶區轄5個街道:石路街道、彩香街道、留園街道、虎丘街道、白洋灣街道。區人民政府駐石路街道。
基本概況
金阊区 基本概况
  金閶區位於蘇州市古城區西北部,東經120°37′,北緯31°39′。東起外護城河東岸和十字洋河東岸,與平江區相鄰;西至楓橋西運河界,與蘇州高新技術開發區隔河相望;南以小日暉橋河、三香路、桐涇河東岸和裏雙河南岸與滄浪區為界;北至三角嘴河水面中央,與相城區接壤。全區總面積35.7平方千米(水面占20%),2002年末,總人口207636人。滬寧鐵路、滬寧高速、312國道、蘇虞張快速路、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對外水陸交通便利。
  金閶區自古就是經濟繁榮、人文薈萃之地。閶門、石路一帶是明清江南貿易中心和重要商品集散地;虎丘、山塘、留園、西園、寒山寺等著名景點蜚聲中外,文化底藴深厚。新世紀以來,金閶區以商貿、物流、旅遊三大板塊為重點,以石路步行街改造、山塘歷史街區保護性修復、金閶新城建設三大重點工程為依托,大力發展三産服務業,全面發展各項社會事業,“三個文明”建設齊步推進。2004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近40億元,同口徑增長22%;全口徑財政收入突破10億元,增長32%;地方一般預算收入超過5億元,增長42%。
  在轄區內有聞名海內外的虎丘、西園、留園、寒山寺等古典園林和風景名勝,在建造頤和園蘇州街對被作為藍本的七裏山塘經過一期保護性修復,再現《姑蘇繁華圖》的風貌,山塘全綫基礎設施建設和水上亮化工程開始實施,正把分散的旅遊資源連成片,逐步形成了閶門-虎丘、閶門-寒山寺特色旅遊帶,挖掘傳統文化資源,開發特色旅遊,為旅遊産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機遇。
  區內的市體育中心場館設施先進,中心內有羽毛球館、健身中心、遊泳館等群衆體育場所;現代化的市演藝中心正在石路商貿區南側建造;幾十個市區級的街頭公園鑲嵌在大街小巷;再加上各類大型超市、特色商業街、便利店、學校、醫院和新興的社區服務網絡等為客商和居民創造了便於進行商務、文化、娛樂、休閑、餐飲和購物等活動的極佳生活環境。
自然地理
  全區總面積35.7平方公裏,地勢低平,平原占總面積80%,水面占20%。
  虎丘位於蘇州古城西北,距閶門3.5公裏的郊外。相傳春秋時吳王夫差就葬其父於此,葬後3日,便有白虎踞於其上,故名虎丘山,簡稱虎丘。
  虎丘海拔34.3米,占地約20公頃,但古樹參天,周圍有不少名勝。山小景多,是虎丘的一大特色,特別是千年虎丘塔矗立山上,使虎丘自古以來就是著名遊覽勝地,蘇東坡說過:“到蘇州不遊虎丘者,乃憾事也。”
  境內河流縱橫,京杭運河貫通南北。
  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人工運河,北起北京通州,南至浙江杭州,流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六個省市,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係,全長1794公裏。
  被譽為“東方威尼斯”的蘇州城四面環河,市內的水係縱橫交錯,使蘇州名城更顯魅力。京杭大運河蘇州段,從蘇州與無錫交界的五七橋至江蘇和浙江交界的鴨子壩,全長82.35公裏,占蘇南運河江蘇段總里程的39%。蘇州城區的運河已由過去的穿城而過,改為現在的環城而走。
  山塘河
  山塘河在歷史上是運輸黃金之道,已經整修。已成整個山塘旅遊的經脈,七裏山塘東起閶門,西至吳中名勝虎丘。全長3.5公裏,沿岸碑亭、牌坊、古橋、住宅都將成為山塘水上遊的熱點。 山塘街始建於唐代寶歷年間,又名白堤,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蘇州的德政。公元825年白居易奉命到蘇州任刺史。上任不久,他坐了轎子到虎丘去,看到附近的河道淤塞,水路不通,回衙後,立即找來有關官吏商量,决定在虎丘山環山開河築路,並着手開鑿一條山塘河。它東起閶門渡僧橋附近,西至虎丘望山橋,長約7裏,故俗稱“七裏山塘到虎丘”。
  這條河在閶門與運河相接。從山塘河裏開挖出來的泥土,堆成了堤岸,蘇州人稱這一條長長的堤岸為“白堤”。白堤,就是最初的山塘街。山塘河開出來了,山塘街也築起來了,水上有蓮荷,兩岸種桃李,走在一片風景中的白居易詩意盎然。“自開山寺路,水陸往來頻。銀勒牽驕馬,花船載麗人。菱荷生欲遍,桃李種乃新。好住堤湖上,長留一道春。”
  山塘河的開鑿和山塘街的修建,大大便利了灌溉和交通,這一帶成了熱鬧繁華的市井。蘇州百姓非常感激白居易,他離任後,百姓即把山塘街稱之為白公堤,還修建了白公祠,以作紀念。
人口民族
  2002年末,全區總戶數74562戶,總人口207636人,其中:男性103796人,女性103660人;因區劃調整,總人口比2001年減少42900人。人口出生率6.65‰,死亡率6.31‰。自然增長率為0.34‰。
  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金閶區有回、蒙古、維吾爾、朝鮮、滿、壯22個少數民族,人口1130人,其中回族占絶大多數。
風土人情
  中國佛教音樂源於印度,後又融入中國傳統民樂和地方文化,在唐宋時期曾輝煌一時。中國古代僧人,有詩僧、畫僧,也有樂僧。六朝僧人多才多藝,兼擅音樂。其時江南法麯成套,唱導成風主要是樂僧的貢獻。
  蘇州是聞名的文化古城,自古就是文人薈萃之地。蘇州佛教音樂的形成同中國長期封建社會中的農民的産生和生活及吳地之遺俗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
  一、 蘇州佛教音樂流傳與發展
  蘇州佛教音樂歷史悠久。公元238年前後來蘇州傳播佛教的僧人支謙與製“魚山唄”的曹植一起翻譯《太子瑞應本起經》,“魚山唄”初步剋服了“梵音重複,漢語單奇”之予盾,使從西域、天竺傳來的“梵音”開始適用於漢語詠唱。支謙到達吳地後又製成“連句梵唄”在江南一帶流傳。其時還有康居國僧人康僧會,在建康傳授“清靡哀亮,一代模式”的“泥垣梵唄”也在江南一帶流傳。東晉時,曾居虎丘山的月支國僧人支曇又作“六言梵唄”,也在這一帶流傳。如果說,三國、兩晉時期是佛教音樂中國化的初創階段,那麽,江南吳地可稱其重要的發祥地之一。
  由於歷代帝王的倡導,唐代佛教進入鼎盛時期。佛教活動走嚮民間,佛樂也形成大衆化、通俗化的趨勢,在蘇州出現了“士女觀聽,擲錢如雨,聽者填 寺捨”的盛況。在唐宋明清時,佛教的“唱導”由佛經偈頌擴充為佛經故事,加入民間傳說,在吳地演變成“絲弦宣捲”,常由僧、道在辦喪事、做壽、盂蘭盆會上演唱。在法事活動中,演奏更成為部分僧人專職;而原從西域傳來的鬍琴、琵琶等唱導專用樂器,反而普及成為供“昆麯”、“評彈”等江南戲文伴奏所用的民間樂器。於其間也可見佛教音樂與江南民樂之相互影響。
  蘇州佛教音樂的梵唄唱腔在江南一帶頗為著名,麯調平緩,腔多字少,氣氛莊嚴肅穆,“遠、虛、淡、靜”,具有濃厚的佛教清靜專註的色彩。其唱腔是流行於江浙一帶的“普通腔”,唱誦時用磬、大小木魚、中鼓、扁鼓、鐘、鉿、鐺、引磬等打擊法器伴奏。歷史上蘇州寺廟的佛事也曾使用絲竹樂器,管、笛、笙、三弦、二鬍等,但到近代已漸漸廢去,並已形成慣例。據靈岩山寺方丈明學法師介紹,該寺衹在清末民初衰落時因部分僧人為謀生需要,曾使用過絲樂器,三十年代建成十方淨土道場後業已停止。
  二、 蘇州佛教音樂的特色
  蘇州靈岩山寺的法事音樂、蘇州市區的赴應吹打樂和寒山寺佛鐘音樂,都屬中國音樂寶庫中的珍品。
  (一)、靈岩山寺的“淨土宗”法事音樂。淨土宗法事音樂,源於唐代,流傳久遠。淨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在靈岩山時根據十方叢林的要求,不僅製定了整套規約章程,並在念誦儀規方面按淨宗旨念進行了詳盡的校訂和闡發,予以規範化,編撰審定了《靈岩山寺念誦儀規》,這對保存和傳播淨土宗佛麯作出了貢獻。該儀規載有用樂器伴奏的贊、偈與佛麯、梵唄26首。所用樂器有大鐘、吊鐘、大鼓、小扁鼓、大磬、引磬、鎦子、雲鑼、鈴子、中鈸、雲板、大木魚、小木魚。朝課、暮課各一個半小時,均在大雄寶殿進行,全體僧人(包括學僧)參加。日課在念佛堂進行,部分僧人輪流參加。在功課誦念時有行止細則數十條,總的要求“唯佛是念,唯淨土是求”,摒除一切雜念。這種虔誠的追求正是靈岩山寺佛樂的基本特色。如在《規製 . 精進七儀規》規定:“大衆行持以犍椎為依止┉┉鈴、魚等之輕重快慢皆須合乎中道,不得草率從事。替換接敲亦須合韻,不得參差,必須遴選嫻熟者任之”。“念佛之時必須都攝六根,聲心相依,淨念相繼”,“行則安詳徐步,俾便綿密用心,坐則正身跏趺,方能氣舒神暢”。又云:“念佛聲必須和柔哀雅,不可高聲傷氣,不可逼氣動火,不可默努傷血,不可輕鬆養識,不可沉靜墮昏,尤須六字明朗,不得夾雜四字及油腔滑調”。在念佛堂中張貼的《念佛心得》還要求:“聲和韻穩,字正音園,懇切綿密,沉着安閑,聲合乎心,心應乎聲,心聲相依,妄念自清”。
  靈岩山寺的誦念儀規以其規範及特色,為海內外僧衆所接受和推廣,其影響遍及滬、浙、皖以及香港、臺灣、東南亞各地寺院。靈岩山寺的佛麯、經文、儀規,解放後通過中國佛學院靈岩山分院開設的梵唄等課程傳授給青年比丘僧。如今,蘇州寺廟法事活動中樂器演奏,全由年輕僧侶承擔。
  (二)蘇州市區赴應吹打樂。蘇州還有一種散居在民間的在傢和尚,也稱“赴應”和尚。赴應和尚音樂在抗日戰爭前較為活躍。抗日戰爭爆發後,受到較大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活動漸止。1956年,蘇州市文化局曾派人協助僧人恢復演奏活動,於東花橋巷大智寺內成立蘇州市佛教音樂研究組,每周星期日下午活動一次,復習吹打樂。後由於一些僧人相繼轉業而停頓。赴應所用樂器有笛、笙、三弦、二鬍、板鬍、提琴、秦琴、大小嗩吶、琵五、雙清、銅鼓、單皮鼓、大鑼、喜鑼、小月鑼、鈸、星、木魚、雲鑼等,與道教音樂大體相同。赴應吹打樂麯調動聽,氣氛莊嚴,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三)寒山寺佛鐘音樂。寒山寺鐘聲音樂及儀規經過長期演變,形成一種與贊、偈、咒緊密結合的,獨特的唱念擊鐘儀式。擊鐘儀規如下:“晨則先緊後緩,暮則先緩後緊,共鳴鐘一百零八響,表數百八結業也。”晨鳴鐘偈雲:“聞鐘聲,煩惱輕,智慧大,菩提增,離地獄,出火坑,願成佛,度衆生,唵,伽羅帝耶娑婆訶”。再誦《破地獄》真言三遍,輕擊鐘三記。暮鳴鐘偈雲:“願此鐘聲超法界,鐵圍幽暗悉皆聞,聞塵清靜證圓通,一切衆生成正覺”。再誦《破地獄》三遍,“乃揚聲而鳴,或稱諸佛聖號,或誦大成經名,或念偈咒,一稱一鳴,鳴法多端,總要專精一心,令諸有情聞離苦,鹹得解脫”。由於唐代詩人張繼《楓橋夜泊》之詩遠揚,特別在日本影響廣泛。每逢元旦前夕,必有專程來寒山寺參加聽鐘聲的活動。據說在新年到來之際,能聽到鐘聲者可以消災祛病,吉祥如意。
  蘇州佛教音樂經過歷代僧人的創造、提煉,使宗教音樂獨樹一幟,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願蘇州佛教音樂這朵藝術之花更加芬芳。
經濟概況
  金閶區自古就是經濟繁榮、人文薈萃之地。閶門、石路一帶是明清江南貿易中心和重要商品集散地。新世紀以來,金閶區以商貿、物流、旅遊三大板塊為重點,以石路步行街改造、山塘歷史街區保護性修復、金閶新城建設三大重點工程為依托,大力發展三産服務業,全面發展各項社會事業,“三個文明”建設齊步推進。2004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近40億元,同口徑增長22%;全口徑財政收入突破10億元,增長32%;地方一般預算收入超過5億元,增長42%。
  石路步行街 近年來,蘇州市金閶區加快民營經濟發展步伐,2004 年全區新增企業1208傢,新註册資本26億元,其中超億元的企業1傢,1000萬以上的15傢,僅金閶新城就與6傢企業簽定初步協議,註册資本超4億元。民營企業整體規模和實力得到進一步提高,總量不斷擴大,形成了一批有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民營企業集群。嘉業房地産等大型房地産公司發展勢頭迅猛,去年全區推出房地産項目23個,新增註册資本1.6億元。蘇州迅達電梯以及區科技産業園近百傢企業發展規模和水平的繼續提高,為該新興産業註入了無限活力。
  金閶區科技産業園是蘇州市金閶區人民政府、蘇州市科技局、石路街道、蘇州勝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投資組建,由民營企業控股,以從事高科技電子信息産品研發、經營為主的企業孵化器。
  蘇州市金閶區科技産業園位於彩香路6號,擁有兩幢大樓(9000平方),全部按照當今流行的現代寫字樓的格局進行改造。目前入駐企業已達95傢,註册資金接近一個億。以IT、軟件研發為主體,還有一些從事電子信息、機電一體化産品經營的企業和相關的科技企業。
  本着高起點(功能定位起點高),高水平(服務質量水準高)、高科技(引進企業科技含量高)的原則,金閶區科技産業園重點吸引以下三種對象入園:一是成熟型的科技型企業或科技型生産企業的研發、經營總部入園;二是科研院所及各類高科技電子、信息産品的研發者(包括民營科研企業的業主)入園註册公司;三是大專院校、博士生,碩士生、帶着課題入園。
  作為一個具有觀代氣息,集高科技電子、信息、機電一體化産品研發、經營為主體,兼顧其他科技類産品的研發經營,彙聚科技型企業、科技型人才的科技中心,金閶區科技産業園2004年上交稅收達250多萬元,並已孵化出3傢企業,分別在高新區、相城區進行成果推廣和規模生産。2005年金閶區科技産業園上交稅收可達400萬元。
行政區劃
  金閶區位於蘇州市古城區西北部,東經120°37′,北緯31°39′。東起外護城河東岸和十字洋河東岸,與平江區相鄰;西至楓橋西運河界,與蘇州高新技術開發區隔河相望;南以小日暉橋河、三香路、桐涇河東岸和裏雙河南岸與滄浪區為界;北至三角嘴河水面中央,與相城區接壤。面積35.7平方千米(水面占20%)。
  Jinchang Qu
  0512
  320504
  215008
  區人民政府駐石路街道
  2004年底金閶區轄5個街道:石路街道、留園街道、彩香街道、白洋灣街道、虎丘街道。
  石路街道 轄:社區居委會(三樂灣、信記、朱傢莊、彩香一村南區、彩香一村中區、彩香一村四區、彩香路、菱塘)。
  留園街道 轄:社區居委會(留園、西園、湖田、仁安、玻纖路、虎丘路、碩房莊、觀景、來運、新莊)。
  彩香街道 轄:社區居委會(彩香二村南區、彩香二村北區、采香花園、雙虹、彩虹、虹橋、毛傢橋、三元一村、白蓮、金廈、濱河、運河、三元四村);村委會(新興)。
  白洋灣街道 轄:居委會(西站);社區居委會(長涇);村委會(民主、路南、自由、新城、申莊、新漁、張網、富強)。
  虎丘街道 轄:社區居委會(清塘、桐星、虎丘、紅星、曹楊、茅新);村委會(路北、新益、虎丘、茶花)。
歷史沿革
  1955年10月,蘇州市各城區更改名稱,西區改稱金閶區。1956年8月,觀前區(原中區)撤銷,所轄區域分別入北塔區(原北區)和平江區(原東區)。1958年7月,北塔區撤銷,所轄區域的桃塢、閶門及長春巷辦事處(大部)等並入金閶區。同年11月,成立各城區人民公社,實行區社合一。1960年7月,蘇州市原3個區調整為6個區,金閶區一分為二,成立金閶、桃塢兩個區(公社)。1962年7月,蘇州市取消各城區公社建製。1963年3月,恢復建立3個城區,桃塢區撤銷並入金閶區金閶區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曾被改稱延安區;1967年,蘇州市人民委員會報告備案:蘇州市金閶區更名為延安區。1979年6月恢復原稱;1980年6月9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蘇州市延安區更名為金閶區
   1999年,金閶區轄7個街道:石路街道、留園街道、桃塢街道、山塘街道、彩香街道、金門街道、三元街道。 
  2000年,金閶區轄8個街道、1個鎮。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387882人,其中各街道、鎮人口(人): 石路街道 21182 金門街道 31309 桃塢街道 27621 留園街道 59911 山塘街道 31183 彩香街道 50682 三元街道 35465 獅山街道 70780 楓橋鎮 59749 
  2002年,區劃調整(本站暫缺資料)。2002年末,全區總戶數74562戶,總人口207636人;因區劃調整,總人口比2001年減少42900人。
  2003年12月23日,金閶區對全區所屬街道管理區域調整方案公佈,將原來7個街道(鎮)調整為5個街道。經省政府批準,金閶區域行政區劃調整後共設5個街道,分別是虎丘街道、白洋灣街道、石路街道、彩香街道和留園街道。具體區劃調整為,原虎丘鎮撤鎮建街道,將原山塘街道和原虎丘鎮的4個村合併設立新的虎丘街道。將原白洋灣街道和原虎丘鎮新漁等5個村合併設立新的白洋灣街道。新的石路街道由原石路街道桐涇北路以東的三樂灣、朱傢莊、信記3個社區居委會和彩香街道桐涇北路以東的彩香路等5個社區居委會合併而成。原三元街道和原彩香街道桐涇路以西的彩香二村南區等6個社區居委會,以及原石路毛傢橋社區合併而成新的彩香街道。新的留園街道由原留園街道和原白洋灣街道路南村北環西路以南區域組成。
  2003年金閶區行政區劃一覽(根據江蘇省2003年底村及村以上代碼整理)
  石路街道 轄:社區居委會(三樂灣、信記、朱傢莊、彩香一村南區、彩香一村中區、彩香一村四區、彩香路、菱塘)。
  留園街道 轄:社區居委會(留園、西園、湖田、仁安、玻纖路、虎丘路、碩房莊、觀景、來運、新莊)。
  彩香街道 轄:社區居委會(彩香二村南區、彩香二村北區、采香花園、雙虹、彩虹、虹橋、毛傢橋、三元一村、白蓮、金廈、濱河、運河、三元四村);村委會(新興)。
  白洋灣街道 轄:居委會(西站);社區居委會(長涇);村委會(民主、路南、自由、新城、申莊、新漁、張網、富強)。
  虎丘街道 轄:社區居委會(清塘、桐星、虎丘、紅星、曹楊、茅新);村委會(路北、新益、虎丘、茶花)。
  2004年底,金閶區轄5個街道:石路街道、留園街道、彩香街道、白洋灣街道、虎丘街道。
  石路街道:是金閶區人民政府所在地。東起環城河,西至桐涇河,南以三香路為界,北與上塘河相臨,轄區面積1.84平方千米,戶籍14207戶,人口39351人,實際居住居民17929戶,人口55182人,轄7個社區居民委會。(1)彩香一村南社區地址,居委會駐彩香一村二區17幢西,面積0.19平方千米,社區居民2337戶、總人口7660人。(2)彩香一村三區社區,居委會駐彩香一村三區31幢B,於2000年9月組建,占地面積0.16平方千米,社區居民1784戶,總人口5374人。(3)彩香一村四區。(4)菱塘社區,居委會駐菱塘新村一區18幢北,於2000年9月成立,後於2001年10月和2003年9月先後兩次合併組建。社區地處烽火路以東,淮陽路以西,沿幹將西路兩側,轄區面積約0.31平方千米,2978戶居民,人口8934人。(5)三樂灣社區,居委會駐金石街39—16號,三樂灣社區東臨廣濟路,南沿幹將路,西至楓橋路,北到上塘街。社區面積0.26平方千米,居民2309戶,人口6922人。(6)信記社區,居委會駐南浩街17號,北臨上塘街、南接三香路、東依護城河、西與廣濟路相鄰。社區面積0.44平方千米,居民3192戶,人口10453人。(7)朱傢莊社區,居委會駐朱傢莊大街40幢,社區東起楓橋路、蘇州第五幹休所,西至桐涇路,南起鬍傢浜小河,北至楓橋路,面積0.31平方千米,常住居民2328戶、人口6200人。
  彩香街道: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辦事處成立於1983年,位於古城區的西部,與蘇州高新技術開發區隔河相望,面積4.4平方千米,人口7.96萬,居民24101戶,轄13個社區居民委員會,2個行政村:濱河社區、彩香花園社區、彩虹社區、彩香二村北社區、彩香二村南社區、虹橋社區、金夏社區、毛傢橋社區、三元四村社區、三元一村社區、雙虹社區、運河社區、新興村等。
  留園街道:位於蘇州市城西北。轄區範圍東起廣濟路、西至大運河,南起上塘河,北至北環路,面積5.9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4萬餘人、2.1萬餘戶,外來暫住人口1.5萬餘人。辦事處成立於1951年,現駐西園路38-1號。轄10個社區居委會。
  虎丘街道:位於蘇州古城西北部,成立於2003年12月26日,面積8.7平方千米,人口15705戶,43524人,下轄6個社區居委會、4個村委會。街道管理範圍為:與平江區交界綫以西,滬寧高速公路、蘇州市物流園規劃紅綫以南、以東,廣濟路、山塘河西南岸綫接京滬鐵路一綫以東、以北。
  白洋灣街道:成立於1986年6月,位於蘇州古城西北部,面積16.04平方千米,人口6143戶,19950人,下轄8個村、2個社區居委會。街道管理範圍為:東與相城區交界,西至京航大運河,北與相城區、虎丘區交界,南與留園街道交界。辦事處駐白洋灣大街251號。
文化人文
  【旅遊資源】 金閶區環境優雅,旅遊資源豐富,轄區內有虎丘山、留園等名勝和寒山寺、西園寺等著名寺院。其中虎丘山堪稱蘇州名勝之最;虎丘雲岩寺塔、寒山寺為國傢級文物保護單位;留園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名勝古跡衆多,文物景點遍布,吸引着無數中外遊人。最後建議大傢去一下山塘街。
  【文化】金閶區擁有令世人矚目的旅遊資源,虎丘、寒山寺、留園、西園等歷史文化古跡是蘇州人的驕傲。“遊蘇州而不遊虎丘,乃憾事也。”虎丘塔是蘇州古城的象徵,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産,這裏一年一度的傳統廟會和虎丘花會吸引了無數中外遊人。位於古城西部的寒山寺以一首張繼的“楓橋夜泊”而名揚天下,每到辭舊迎新時,人們總要到寒山寺來聽一聽鐘聲,祝福來年的幸福安康。位於楓橋邊的江楓洲是新開的景點,集聚了傳統的旅遊特色。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的留園以舉世聞名的漏窗和假山石而著稱,小巧別緻,是古代造園藝術傢的全部智慧和結晶,難怪人們要把留園稱為中國園林的典範代表,古往今來的遊客無不對她表示由衷的驚嘆。西園是寺廟藝術和園林藝術的完美結合,多少年來,不僅香火旺盛,還引來了中外無數遊人的目光,碧波蕩漾的湖心亭、神態各異的五百羅漢,無不讓人流連忘返。七裏山塘的古韻今風,讓世人看到了吳文化的深厚底藴。通貴橋、新民橋、普濟橋、玉涵堂、許宅、消防會館、五人墓無一不承載着悠悠燦爛的輝煌。為切實保護和利用好山塘街這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産,提供給中外遊人一個新的旅遊勝地,金閶區政府於2002年提出了山塘保護性修復計劃,建立“山塘歷史文化保護區”。周炳中是一位蘇州商人,他除了投資辦廠搞實業外,有一個最大的愛好就是喜歡古老的文化,2001年他出資200萬元購買了許宅,又投次1000多萬元興建了山塘雕花樓,雕花樓勝景打造了山塘旅遊全新的風景綫。
  金閶區還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南浩街每年都要舉辦傳統的“軌神仙”廟會,廟會聚集了蘇州的傳統文化特色,舞竜燈、民俗表演、夜市是每個蘇州人必看的項目。繁華的石路商貿區還擁有蘇州市演藝中心、人民影劇院、金閶區文化館、梅竹書院等一批文化娛樂場所,給市民們帶來了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蘇州市體育中心、蘇州市會展中心等大型綜合展館也位於金閶,每年都要舉辦大型的比賽和展出。隨着山塘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修復,玉涵堂、古戲臺、汀洲會館等一大批文化遺址又恢復了往日的神韻。
  【文化】金閶區擁有令世人矚目的旅遊資源,虎丘、寒山寺、留園、西園等歷史文化古跡是蘇州人的驕傲。“遊蘇州而不遊虎丘,乃憾事也。”虎丘塔是蘇州古城的象徵,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産,這裏一年一度的傳統廟會和虎丘花會吸引了無數中外遊人。位於古城西部的寒山寺以一首張繼的“楓橋夜泊”而名揚天下,每到辭舊迎新時,人們總要到寒山寺來聽一聽鐘聲,祝福來年的幸福安康。位於楓橋邊的江楓洲是新開的景點,集聚了傳統的旅遊特色。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的留園以舉世聞名的漏窗和假山石而著稱,小巧別緻,是古代造園藝術傢的全部智慧和結晶,難怪人們要把留園稱為中國園林的典範代表,古往今來的遊客無不對她表示由衷的驚嘆。西園是寺廟藝術和園林藝術的完美結合,多少年來,不僅香火旺盛,還引來了中外無數遊人的目光,碧波蕩漾的湖心亭、神態各異的五百羅漢,無不讓人流連忘返。七裏山塘的古韻今風,讓世人看到了吳文化的深厚底藴。通貴橋、新民橋、普濟橋、玉涵堂、許宅、消防會館、五人墓無一不承載着悠悠燦爛的輝煌。為切實保護和利用好山塘街這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産,提供給中外遊人一個新的旅遊勝地,金閶區政府於2002年提出了山塘保護性修復計劃,建立“山塘歷史文化保護區”。周炳中是一位蘇州商人,他除了投資辦廠搞實業外,有一個最大的愛好就是喜歡古老的文化,2001年他出資200萬元購買了許宅,又投次1000多萬元興建了山塘雕花樓,雕花樓勝景打造了山塘旅遊全新的風景綫。
  金閶區還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南浩街每年都要舉辦傳統的“軌神仙”廟會,廟會聚集了蘇州的傳統文化特色,舞竜燈、民俗表演、夜市是每個蘇州人必看的項目。繁華的石路商貿區還擁有蘇州市演藝中心、人民影劇院、金閶區文化館、梅竹書院等一批文化娛樂場所,給市民們帶來了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蘇州市體育中心、蘇州市會展中心等大型綜合展館也位於金閶,每年都要舉辦大型的比賽和展出。隨着山塘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修復,玉涵堂、古戲臺、汀洲會館等一大批文化遺址又恢復了往日的神韻。
  金閶區國際友好城市:馬耳他桑塔露西亞市
英文解釋
  1. n.:  Jinchang District
近義詞
金閶
包含詞
蘇州金閶區金閶區小學金閶區實驗小學
蘇州市金閶區實驗小學蘇州市金閶區蘇京飯店蘇州市金閶區富麗閣飯店
蘇州市金閶區鐵路新村飯店蘇州市金閶區東欣工藝廠蘇州市金閶區晶美工藝廠
蘇州市金閶區開祥絲綢工藝場蘇州市金閶區百貨公司服裝針織批發部蘇州市金閶區新城紡織品經營部
蘇州市金閶區豫園紅木工藝廠蘇州市金閶區康達燈彩工藝品廠蘇州市金閶區合力珠寶工藝廠
江蘇省蘇州市金閶區衛生防疫站蘇州市金閶區蘇綉工藝製品廠
分類詳情
張開虎丘街道張開白洋灣街道張開彩香街道張開留園街道張開石路街道
張開三元街道張開虎丘鎮山塘街市體育中心石路地區
三香路山塘街道
石碑亭